美國陷通膨風暴 台灣下半年小心接招

2021-10-01
文章類型 : 房產時事

美國正面臨通膨風暴,學者吳大任直言,隨著台灣疫情趨緩、鬆綁管制,下半年可能面臨從美國傳導至台灣的「輸入性通膨」,以及成本上揚、需求回升帶來的通膨壓力,不可小覷。

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疫苗覆蓋率提升,今年景氣也顯著回溫,這本該是值得稱慶的事,但壓抑已久的需求迎來大爆發,供給端卻來不及跟上,諸多跡象顯示,通膨風暴山雨欲來。



美國物價隨景氣升溫  創13年來最大漲幅
今年初起,美國公債殖利率不斷向上飆升,一度引發金融市場震盪,背後原因就是市場對通膨的擔憂大幅升高,認為疫苗快速施打、景氣快速復甦、原物料價格上漲以及政府大推基礎建設,將加劇通貨膨脹。

市場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4、5月年增率創下波段新高後,5月飆上5%,6月續攀至5.4%,漲幅為13年來最大;而美國6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升幅大於預期,也顯示企業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壓力持續升高。

儘管美國聯準會多次出面安撫市場情緒,稱「通膨是暫時的」,但就連「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在5月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股東會上直言「看到非常大幅的通膨」。

供給跟不上  醞釀通膨危機
談到通貨膨脹,政府到民間都聞之色變,原因在於通膨代表著物價全面、持續及顯著的上漲;當嚴重通膨發生,從產業到民間都會產生預期心理,引發搶購行為,進一步加劇物價上漲情況,導致萬物齊漲。

不過通膨並非只有單一態樣,可以概分為「需求拉動」以及「成本推動」的通膨,需求拉動較為常見,而成本推動指的是供給面生產不足,或是成本上揚,導致通貨膨脹。

舉例來說,工資上揚、石油等原物料價格上漲等,都會從供給面推動價格上揚,也與當前情況類似。

「這波通膨推升來源,主要來自於供給」,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直言,今年以來大家一直很擔心通貨膨脹,若細看國際數據,美國6月CPI年增率達5.4%,有部分原因是去年低基期因素,後續7、8月是關注焦點,至於歐洲、中國、日本物價上漲都還不算太顯著,各國還不到全面性通膨的程度。

孫明德指出,各國經濟還沒有完全復甦、需求不熱,因此通膨不完全是需求端因素,而去年以來各國房價一路上漲,生產者物價則以中國、歐洲漲最多,美國緊追在後,原物料價格金屬漲了很多,油價也有一波明顯上漲,從房價、生產者物價及原物料價格三大面向可看出,供給端才是關鍵。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則分析,美國5、6月CPI增幅逾5%,使得市場對於美國通膨的疑慮驟升,主因是美國大幅度解封,提振消費信心,搭上經濟回溫、大推基礎建設、失業率降低等議題,美國經濟明顯復甦,也推動物價往上走。



美國陷通膨壓力  台灣難置身事外
至於台灣,吳大任表示,不同於全球各國第二季末景氣開始復甦,台灣碰上嚴重疫情,消費者減少出門頻率,內需型服務業也因為全國進入三級警戒,管制嚴格,生意受重創,即便成本上升、廠商也不敢漲價,「疫情跟三級警戒對於CPI有壓抑效果」。

但這不代表台灣沒有通膨危機,「不能掉以輕心,政府都還是太樂觀了」,吳大任直言,隨著台灣疫情趨緩、鬆綁管制,下半年可能會面臨從美國傳導至台灣的「輸入性通膨」,以及成本上揚、需求回升帶來的通膨壓力,不可小覷。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台灣暫時不需要擔心「停滯性通膨」,也就是經濟不景氣、失業率走揚的同時,伴隨著通膨現象。吳大任解釋,台灣失業率一度飆到4.8%的波段新高,但解封之後,內需服務業營收轉好,也需要增聘員工,加上製造業未受影響,生產及出口持續暢旺,至少下半年不會有停滯性通膨的問題。

美國產業界與金融市場都在承受逐漸升高的通膨壓力,相隔1萬公里的台灣也無法置身事外,面臨國際原物料價格攀升、航運延誤跟運費調整、交期拉長,產業端感受已經相當深刻。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馨蕙表示,近期訪問廠商時,就聽到各種漲價案例,有製造業廠商反映,需求大爆發,沒辦法慢慢等供應商交貨,為了取得微控制器(MCU),只好到現貨市場競標,常常零組件競標價達10倍到40倍的價格。

「業者每天跟我哀號,大家全部都在搶料,價格高達40倍還是要搶,不搶訂單就沒辦法出去」,陳馨蕙形容,去年全球爆發疫情後,供給需求同步重挫,需求下挫幅度更遠大於供給。然而隨著疫情趨緩,需求說回升就回升,供給的速度跟不上,塞港、原物料上漲、重複下單等問題全部都擠在一起,「這真的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情況」。

中經院7月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便發現一項驚人數據—有96.3%製造業廠商表示主要供應商有調漲或預告漲價,其中高達七成廠商反映其供應商「已漲價並預告再漲價」。

台灣製造業廠商面臨沉重的漲價壓力,但並非沒有應對之道,陳馨蕙表示,相較於非製造業,製造業廠商面對供應商調漲趨勢,有一定能力可以轉嫁,且愈上游的業者,轉嫁能力愈好。

中經院調查指出,有反映供應商調漲或預告漲價的製造業中,79.2%表示可在半年內部分轉嫁,約一成業者表示可完全轉嫁,只有11.8%表示無法轉嫁。陳馨蕙直言,其實對於有轉嫁能力的製造業廠商「可以鼓鼓掌」,因為這代表廠商具有競爭力。

吳大任補充,雖然製造業廠商多以出口為主,但是出口價格上升、銷售到國外後,漲價情況也許會一層層反映至終端產品,最後台灣進口國外商品時,消費者便會感受到「價格變貴了」。他也提到,台灣從美國進口很多農產品,可能帶來較大影響,進口汽車價格也可能會往上走。



通膨疑慮下怎麼投資?專家:採槓鈴式策略
對於社會大眾來說,製造業成本上升、原物料價格大漲都是相當遙遠的事情,他們更關注的是荷包裡的錢會不會變薄。面對未來不確定性,如何理財投資成為眼下最熱門的課題。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股票分析師陳彥甫指出,股市上漲至歷史新高後,部分投資者開始關注潛在的下行風險,並考慮是否應獲利了結,還是要等到情況更明朗時,再投入更多資金。他認為,以股市來說,下半年還會有高點,「亞洲機會比歐美多」,主因是上半年防疫表現不太理想,下半年有機會迎頭趕上。

至於未來潛在風險,陳彥甫認為,多數投資人最關注的還是通膨以及貨幣政策轉向的影響,高通膨雖是短期現象,但確實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必須密切留意。

星展銀行(台灣)財富管理投資顧問部副總裁陳昱嘉則表示,全球股市面對的情勢是「縮緊但不恐慌」,投資人仍可採用槓鈴式策略投資,也就是同時配置收益型與成長型資產,並納入黃金增加投資組合韌性,因為黃金可調控投資組合的波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