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極端氣候 台灣加速科技造水

2023-09-30
文章類型 : 房產時事

歷經百年大旱,企業意識到穩定供水重要性,面對比自來水價高的再生水與海淡水已有與過去不同的思維,否則若遇上大旱,供水不足導致生產被迫中止,將付出龐大代價。

極端氣候越演越烈,加上台灣矽盾光芒耀眼,半導體等高科技用水急遽上升,供水不能只看天吃飯,再生水、海淡水投資成當務之急。政府今年宣布建設常設海淡廠,更強制產業使用再生水,「科技造水」無疑將成未來產業供水標配。

工業大戶須用50%再生水  使用不再限水源短缺區
為降低水源供應風險及強化枯水期供水韌性,去年《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修正公布,擴大產業使用再生水的範圍,不再侷限於有供應短缺之虞的地區,未來每日計畫用水量達2萬噸以上開發單位,其工業用水須使用至少五成系統再生水。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表示,再生水成本不菲,過去廠商主要是為符合環評要求,才會使用再生水,例如南科台積電自建再生水廠。然而,歷經110年百年大旱,廠商意識到穩定供水重要性,攤開科學園區近兩年核定的重要設廠案,包含因應台積電用地竹科寶山擴建二期案在內,用水規劃均喊出100%使用再生水。

如今新法出爐,除可進一步引導企業投資再生水,也能避免水情緊張時,發生產業與民生爭搶自來水窘狀。

因應再生水需求攀升,行政院已核定11座再生水廠,其中,高雄鳳山廠、臨海廠及台南永康、安平再生水廠,加上南科自建再生水廠皆已完工,日產約10.6萬噸再生水,預計至118年,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廠全部完成後,可供應全台每天28.9萬噸再生水,相當於115萬人口日用水量。


再生水費高於自來水  縮小價差是普及關鍵
台灣再生水廠由政府興建,廠商只支付營運費用,以鳳山再生水廠為例,一度18元,若加上建設費用上看30元以上,產業自來水價則落在一度10至15元。

針對未來五年再生水價有無可能下修,王藝峰坦言,再生水廠是耗電設施,如今無論電費、營建費用都在上漲,較不樂觀,但至少技術成本會下降,目前再生水廠建置都是由國內廠商執行,並非高難度技術,要達到更節能或環境友善,就需持續關注國外研發進展。

再生水廠選址也不容易,工業局官員表示,水的特性是重力流,若要打回地勢較高處極為耗電,因此通常會找地勢低區域建置再生水廠,例如市區污水處理廠再生水供給沿海工業區,但可遇不可求,也並非低地區剛好都有再生水需求,「不像發展再生能源,任何地方都可以連到電網」。

另外,再生水來源主要為民生污水廠放流水,與地下水道建設連動,需有管線引接家戶污水,才能興建再生水廠。

為鼓勵廠商使用再生水,水利署祭出再生水用量不計入耗水費水量計算的獎勵,同時,只要投資再生水、海淡水,亦可折抵耗水費。不過,長期來看,要擴大再生水普及率,官員認為,根本之道仍是縮小自來水、再生水價差,意即水價合理化。

此外,王藝峰透露,目前正檢討再生水廠能否供應農業或其他使用,關鍵在再生水廠水質,同時也要確保降低再生水廠操作風險,否則無預警斷水將衝擊農業,需擬定相關配套保障措施,如汙染緊急阻絕、損害賠償機制,確立後再配合修法。


海淡水將成常態水源  為企業加保大旱險
除了再生水,百年大旱以後,海淡水也成兵家爭搶資源。總統蔡英文今年5月宣布新竹及台南常設海淡廠計畫正式啟動,預計分別於116年及117年完工產水,直接併入自來水系統。換言之,海淡水將不只是「救命水」,而是成為常態性水源,科技造水再下一城。

目前全台共25座海淡廠,以澎湖縣數量最多。王藝峰指出,海淡水製造極為耗能,離島海淡廠因規模小,每度成本高達新台幣40至80元;至於具一定規模海淡廠,每度生產成本則近1美元(約新台幣30元),但一樣遠高於每度7元至12元的平均水價,不過,預期隨著技術演進,海淡水成本將持續向下。

水利署已於110年完成桃園、新竹、嘉義、台南、高雄及屏東等地區海水淡化初步評估,未來全台海淡廠數量預計提升至34座。

攤開各種造水投資,和傳統水庫相比,建造海淡廠相較下仍舊比較便宜,且建設抗性較低。經濟部官員坦言,過去一直無法啟動建設的原因,主要是後續營運費用高,導致廠商購買意願低落。

然而,有感於氣候變遷加劇,廠商已有不同思維,購買海淡水可視作大旱保險,否則就算平時水價低,一旦發生旱象,水車載水費用更高,甚至萬一供水不足導致生產被迫中止,都將付出龐大代價。



科技大廠認購海淡水  可靈活「換水」
為解決後續營運成本問題,經濟部已與半導體等科技大廠達成共識,由政府出資興建海淡廠,海水淡化導入民生公共系統後,未來海淡廠的營運管理成本將由廠商認購;因部分製程水質敏感,水利署也將採取靈活的「換水」機制,以等量自來水供給廠商。

至於海水淡化後鹵水排放衝擊生態,王藝峰表示,中東、以色列、歐洲都有鹵水處理經驗可借鏡,國內學術單位持續研究鹵水再處理,如提煉成鹽、鋰可能,台鹽也已引進國外技術進行相關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