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零碳新時代論壇 跨界交流提升競爭力

2024-07-31
文章類型 : 房產時事

企業正面臨低碳轉型風險,包含國內外政府、供應鏈夥伴,以及消費者偏好改變,都在「針對碳排放量要求付出代價」,減碳已成必修課。

淨零排放為全球共同目標,各大經濟體碳管制措施蓄勢待發,中央通訊社與環境部共同舉辦「邁向零碳永續新時代」系列論壇,台北場與談人一致呼籲,企業化解碳焦慮「做就對了」。

「邁向零碳永續新時代」系列論壇由中華開發金控贊助,首場論壇暨《碳交易的28堂課》新書發表會6月5日在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揭幕。開放200人報名,一週內額滿,反應熱烈。

中央社董事長李永得致詞表示,今年是中央社成立100週年,在未來的100年,中央社要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貢獻。尤其減碳議題已兵臨城下,中央社擁有眾多國際特派員,發揮專長採訪,以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國內外企業、機構的減碳經驗,期待以此專書,作為台灣邁向2050淨零碳排願景的一份小小獻禮。

企業面臨低碳轉型風險  借鑑經驗組合自身策略
論壇第一場焦點對談「碳交易及減碳實務」,由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主持。他引言時表示,企業正面臨轉型風險,包含國內外政府、供應鏈夥伴,以及消費者偏好改變,都在「針對碳排放量要求付出代價」,減碳已成必修課。

劉哲良說,《碳交易的28堂課》中訪問18個代表性企業,在面對低碳轉型時,如何運用工具減低風險,讀者也可以參考這些案例,組合出適合自己的策略。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淨零碳排須國際共同合作,減碳成本較低者應幫助較難轉型者,才會事半功倍。台灣在全球很多重要產業、特別是半導體,扮演重要供應鏈角色,但台灣僅占全球碳排放量0.56%,無論是RE100或是淨零碳排都不是台灣單獨做就能成功。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指出,當碳有定價時,所有產品的價格跟價值就開始改變,企業應以碳盤查和減碳為第一優先,盡快完成基本功。台灣是全球重要供應鏈,受到國際品牌要求及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壓力,但減碳起步較慢,須盡快培育人才。

台灣碳交易之父、臺北大學教授李堅明認為,碳交易基本內涵是「機會」,賦予減碳價值、效益,對減碳具激勵作用,也是企業重要避險工具,在等待負碳技術成熟前,企業除了內部減碳、使用綠電外,也要趕快到碳交所開戶,善用碳權作為減量承諾的權宜之計。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說明,碳交所去年成立後已上架光電、風電等「減緩類」國際碳權,今年6月中上架新一批「移除類」的自然碳匯,以因應國內上市櫃公司、供應鏈需求。



減碳方案由下而上  財務與碳管理攸關成敗
論壇第二場次談企業備戰淨零新時代的痛點。安侯碳資源服務公司董事總經理黃力家表示,企業要打團體戰,與供應鏈一起合作減碳,在邁向永續的路上,包含盤查、減量等很多措施需要落地,也需要法律制度支持及第三方監管。

企業碳定價的先行者、台達電子企業永續發展部經理許惠卿分享,台達電內部碳定價高達每噸300美元,促使各部門發展節能、低碳方案,在公司內部形成正向循環。過程中,即時數據非常重要,哪一個廠區現在用電突然超過以往高峰,Warning Letter就會寄出來;而每月碳排報表可再對應財務管報,內部也有定期會議檢視執行績效。

安永台灣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曾于哲說,《京都議定書》由上而下的模式已經失敗,現在企業應採用《巴黎協定》由下到上的方式,由各部門研究可行減量方案,再與財務部門討論各部門減碳計畫的優先順序。公司減碳是否成功,取決於老闆是否「讓永續長、財務長一起吃飯」,整合財務與碳管理議題。這段話引起台下一陣會心的笑聲。

政大企業永續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蘇威傑提出,中小企業目前較少受到供應鏈要求,且尚未感受到法規急迫性,如何讓中小企業理解淨零重要性是一大課題,「不需要等到看到紅字再減肥」。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環境技術總監蔡振球則指出,除了將減碳思惟內化外,企業推動減碳過程中,沒有數據化會做得非常痛苦,但中小企業要投入大筆資金比較困難,坊間已有相當多軟體,可以視自身需求選用。

兩場與談內容深入淺出,台下聽眾勤做筆記,休息時間討論也欲罷不能。「邁向零碳永續新時代」系列論壇7月31日、8月14日將分別舉辦台中、高雄場,透過持續對話,為台灣接軌國際永續轉型目標共同努力。

為響應環保,《碳交易的28堂課》除在中央社書城及各大實體及網路書店販售外,電子書也在HamiBook、MyBook、momo、Kobo、HyRead、Readmoo讀墨、Pubu飽讀、博客來、TAAZE讀冊生活、UDN琅琅書店與華藝數位等各大電子書城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