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膨下退休準備術 債券 金控 台股基金輕鬆存
當大環境變得險峻,投資賠多賺少,消費力道下滑,無法預期通膨何時退散,民眾開始擔心退休金是否夠用。此時此刻也要調整退休準備金的投資標的,才能安心退休。
根據美銀美林證券的調查報告,打從7月以來通膨就已成了全球基金經理人最擔心的風險。消費者物價指數(CPI)6月達到40年來高點的9.1%,到9月都還高達8.2%。
而根據密西根大學所調查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在疫情爆發前的2020年2月指數來到101的近年高點,疫情爆發後一度跌到71.8(2020年4月),但很快地就回升。2021年4月指數回升到88.3的波段高點,此一時點也正是美國物價指數開始飆高的關鍵時點!
美退休準備金爆增
當投資賠多賺少,消費力道下滑,無法預期通膨何時退散,民眾開始擔心退休金是否夠用。根據美國金融機構最新的調查,在2021年時美國民眾準備退休金的「理想金額」是105萬美元,但近來因為擔心通膨,這個數字已暴增到125萬美元,不到一年的時間大幅增加近2成。
同一時間,因為投資失利、收入減少等問題,民眾平均已備退休儲蓄金額倒減少了1成、只剩下8萬多美元。不但如此,美國民眾預期退休年齡也從先前平均的62.6歲增加為64歲。
無獨有偶的,近來台灣也有媒體與投資機構做了類似的調查,其中因為通膨引發民眾最憂慮的問題正是怕影響生活品質與退休。無論已退休或將退休的民眾,都擔心退休金縮水、將來退休生活費不夠用!
通膨吃掉退休金!
通膨究竟會對退休產生多大影響?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21年全台民眾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23513元,其中台北市消費居各縣市之冠,為32305元。而據內政部統計,2021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86歲,其中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
假設以60歲退休計算,餘命25年,夫妻兩人每月生活費各3萬元,外加200萬元的預備醫療費用,則共需退休金2000萬元(25年×12個月×3萬元×夫妻兩人+ 200萬元)。我們分別以40年、25年、10年以及投資報酬率2%、5%、8%,試算每月所需投資的金額:
台通膨率次於印度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過去40年台北市的年化通膨率為1.8%,因此筆者以2%做為試算標準。事實上台灣通膨長期有低估的問題,若單以日常生活成本估算,通膨率將遠高於此!就以近期來說,根據澳盛銀行的調查,過去一年台灣食物通膨率高達7.4%,在亞洲僅次於印度!
面對通膨,民眾必須增加投資金額還只是最基本的問題,更大的問題是該投資什麼?許多投資人因害怕投資風險,常會選擇最保守的銀行定存做為退休準備。但目前市場利率太低,定存與類定存商品(例如儲蓄險)報酬率都不足以抗通膨率。
由附圖可以看出,大概2004年起台灣1年期定存實質利率(圖中紅線部分,即名目利率扣除通貨膨脹率後的利率)多數時間都低於通貨膨脹率。
這意味民眾將錢存在銀行裡,雖然金額是增加了,但購買力卻是下降的。就如附表的試算,想要在40年後每月有如現在消費3萬元的生活,在2%的年化通膨率假設下,總退休準備金必須由2000萬元暴增到4416萬元!在一樣2%的投報率下,每月要投資的金額也將從2萬7000多元暴增至6萬元!因此存退休金的收益率至少必須能夠抗通膨。
看到這裡讀者不免要說萬一投資賠掉了那豈不更慘?確實,不可否認的,投資當然有風險,但選對標的、用對方法,長期而言,在可控制的風險下,提高報酬率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以下就舉幾個實例讓大家了解。
債券長期報酬穩定
債券:我們比較債券與股票的長期表現,很明顯看出就長期投資來說,債券報酬率並不會比股票低,但風險(即標準差)卻比股票低很多。
就股市而言,MSCI世界指數與S&P 500指數是長期風險相對較低的標的,但以報酬及風險比來說,還是輸債券一大截。
投資人不需擔心今年債市超跌的問題,就長期而言,債券還是長期穩定投資的優良標的。尤其債券有到期還本的特性,只要不違約,目前的虧損都只是帳面上數字。像成熟國家公債與高信評的企業債,發生違約的機率微乎其微,不須過度擔心,這波的超跌反而是逢低分批進場的好時機。
主動式基金勝率高
長期績優台股基金:前兩類雖然都是長期穩定投資的首選,但對於想較快速累計資產的投資人而言,不免覺得表現過於溫吞,這時就可以考慮長期績優的台股基金。近年國內投資人十分熱中ETF投資,但把時間拉長來看,其實絕大部分的ETF績效都經不起考驗,且波動過大,表現遠不如許多老牌的台股主動式基金!
從近10年報酬率最佳的台股基金觀察,前10名中就只有「富邦台灣科技指數基金」是屬於ETF;甚至排名拉到前50名,也只有2檔ETF。顯見即使今年市場震盪走低,主動式基金因為投資彈性大,可靈活操作,更能因應市場的變化!像附表第3名的「安聯台灣大壩基金」2000年成立,迄今年化報酬率可達7%多。第4名的「統一黑馬基金」1994年,迄今年化報酬率更可達10%以上。建議投資人不妨擇優長期定期定額投資。
(以上投資觀念為作者長期觀察現況心得,僅供投資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