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與彈性並存, 小宅輕鬆切換多元生活情境

在台北市寸土寸金的市區,如何在僅約10坪的住宅中實現空間效益最大化?武昌街這處中古屋改造案例,因建築結構具備獨特的雙層天花板高度,雖為設計帶來挑戰,卻也激發了創新的潛能。設計團隊運用「彈性隔間」,展現了居家規劃的高度靈活性,成功為小坪數空間創造更多可能性。
Project Data
地點:台灣.台北
坪數:33㎡(約10坪)
格局:客廳、餐廳、廚房、臥房、衛浴
建材:鐵件、礦物塗料、木作、霧面玻璃
▲
1. 白色牆面搭配灰色金屬樓梯,形成質樸的現代質感;霧面玻璃隔間則讓空間保有通透性,同時也柔化了場域的界線。
2. 選用金屬框架與霧面玻璃打造的活動屏障,不僅讓室內顯得通透開闊,還能讓自然光流通至每個角落,提升整體空間的光感;再藉由統一色調的處理,樓梯的斜向線條與簡潔的金屬扶手相互呼應,創造出流暢的行走動線,整體布局和諧、精緻,提升了空間的視覺質感與實用性。
由於此住宅布局呈現狹長形,且因地面兩種高度差異,導致天花板高度存在約60公分的落差。兩册空間制作所總監翁梓富觀察到,傳統隔間容易帶來格局壓迫感,並影響自然光的流通,因此整體規劃採取以客廳為核心,結合靈活活動場域的設計策略。設計中,臥房被配置於客廳上方的高樓板區域,既避免了視覺阻礙,又充分考慮到採光需求。臥房兩側未與牆面相接的部分,能共享來自餐廳與客廳的自然光,即便在封閉的住宅中,仍可保持良好的光線品質。
設計師進一步運用「固定」與「活動」式隔間,整合動線與空間功能。通往臥房的樓梯被設置在地面高低落差之間,這個由鍍鋅鋼材製成的樓梯,不僅自然地分隔了客廳與餐廳、廚房,還保有通透視覺感。同時,在關鍵位置設置可移動的滑門隔間,提供空間的靈活調整。例如當家人分區活動時,半透明材質的隔間能兼具隱蔽性與透光性,營造明亮舒適的氛圍;當需要隔絕廚房油煙時,可拉上隔間形成獨立烹飪空間;舉辦家庭聚會時,則能完全打開隔間,打造寬敞的交誼場域。這樣的設計策略,讓小坪數住宅的空間使用更加靈活,不僅最大化坪效,還能切換多元生活情境,提升居住品質與使用便利性。
簡約材質,營造通透居家感
為了讓小坪數空間發揮最大效益,材料選擇上,設計師選用4公分厚的鐵件製作拉門框架,搭配霧面玻璃,這樣不僅能減輕視覺上的壓迫感,還能讓光線穿透,保持空間的通透感。翁梓富表示:「活動隔間的設計不僅需要考慮空間區隔的功能性,更應該確保每個被區隔的場域都能擁有良好的採光。」此外,這種設計同時具備高度實用性,因為鐵件具備防水、防蟲特性,除了定期保養滑軌外,幾乎不需要額外維護,且具有長久的使用壽命;拉門的厚度也經過精心設計,確保使用者能輕鬆推拉,操作十分便利。
材質與色彩的融合上,設計師也進行了慎密的思考。由於小坪數空間容易一眼望穿,設計特意減少了色彩的運用,讓鐵件、地板和牆面維持單一色調,避免過多色彩造成視覺上的混亂。這一設計理念在建材鋪陳上得到了體現,例如地板採用礦物塗料,牆面則維持簡單的白色,讓空間視覺上更為協調。
收納規劃則與彈性隔間相得益彰,從玄關的鞋櫃、樓梯下方的大型抽屜,到臥房的衣櫃,都經過精心配置,既能滿足居住者的收納需求,又不影響空間的靈活運用。隨著都市住宅日益趨向小坪數,這樣的設計透過精選材質、合理功能規劃與便利性考量,使住宅在機能性與舒適度之間達到了理想的平衡。
▲善用隔間,開合間輕鬆切換公私領域
屋主可根據需求靈活調整隔間的開合,例如煮飯時拉上隔間阻隔油煙,閒置時則完全打開,讓空間更加開闊。即使隔間關閉,霧面玻璃的設計依然允許自然光穿透,確保室內各處保持明亮。當家人在不同區域活動時,這種隔間設計既能保留獨立性,又避免空間被完全阻隔,實現公私領域的靈活運用,提升空間的使用效率與舒適度。
▲動靜有序,自然日光隨處流動
設計團隊運用了不同形式的隔間來提升空間的彈性。活動式拉門根據居住需求調整開合,使空間使用更具靈活性。此外,臥室被懸空設置在高樓板區域,僅與兩面牆體相接,不僅保有良好的私密性,還能共享前後的自然光源。樓梯則採用簡潔的鍍鋅鋼材質和鏤空設計,自然地將客廳與餐廚區分隔開來,同時維持了空間的通透感。
▲以鐵件作為隔間材,輕鬆維護長效使用
彈性隔間採用鐵件製作,主要考量其好的耐用性。鐵件本體不受水氣侵蝕,且不易受蟲害影響,具備穩固耐用的特性。在日常使用中,維護重點集中於滑軌系統,因其使用頻率高,可能出現磨損,但相關零件皆可更換,維修便利。搭配的霧面玻璃則僅需定期清潔,幾乎無需額外保養,充分展現實用與低維護成本的設計優勢。
▲薄框鐵件與霧面玻璃,兼具減壓與增光效果
為避免小坪數空間的視覺混亂,特意讓鐵件維持單一色調,與樓梯等金屬材質相互呼應。柔光霧面玻璃則在保留隱私的同時,讓各區域共享自然光源,營造出明亮而舒適的居住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