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雅的投資藝術— 新興市場低波動投資策略
【文 / 東亞證券(台灣)提供】
FOMC於6月份揭示的會議聲明稿,再次向市場傳遞聯準會對於未來美國將回到利率正常化的決心。隨勞動市場的好轉以及原物料價格下跌的趨緩,2015年升息似乎已是板上釘釘之事。目前市場上的分析師普遍認為升息的腳步將是緩慢且溫和的,葉倫在本次會議中也強調,升息的時機不是重點,升息的軌跡才是聯準會所關注的。即便升息後整體市場仍將維持相對寬鬆的環境,但早先一步走強的美元早已對近年來表現不佳的新興市場造成不小的「災害」。
新興市場的殞落
事實上,自美國結束量化寬鬆來,市場上各種對於升息的臆測與傳聞,早已讓宛如風中殘燭般的新興市場成為市場恐慌時的頭號提款機。儘管近年來新興市場無論在外匯存底、政經情勢等外在條件皆較金融海嘯前好,但面對升息的脆弱性與不確定性,仍使過去曾如星光閃耀的新興市場占比逐年遞減。
中國股市的翻轉
2014 年,中國官方出台一系列利好股市的政策,讓熬了八年熊市的中國股民一吐怨氣,風起雲湧間,A 股由谷底的2400 點成功挑戰5000 點大關,過程僅花費八個月的時間,過去一年漲幅更是高達132%,傲視全球。但在MSCI 宣布暫時不納入A 股為基準指數後,中國便進入震盪幅度較大的調整期。中國宏觀數據的疲軟與結構性的債務問題,讓華爾街分析師視中國此輪瘋狂的上漲為無「基」之彈。不過,素有「股神」之稱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t) 在近一期的股東會上,對A 股的未來表達相當樂觀的看法,而同樣對中國市場抱持正面看法的還有商品大師羅傑斯(Jim Rogers)。
新興市場有望在中國的帶領下獲得關注
沉寂多時的新興市場在歷經過去幾年的頹勢後,有望在中國的走強下重新獲得市場關注,而近期的資金流量似乎也應證這樣的觀點正在發酵。中國的走強勢必將帶動鄰近亞洲國家在新興市場中獲得更多關注的機會,而最具投資價值的類群,將是目前估值仍偏低的金融股等景氣循環產業。除此之外,近年來歐美日地區受惠於QE 的關係,其指數早已越過金融海嘯時期的高點,因此新興市場有機會在升息塵埃落定後,迎來一番新氣象。
低波動策略成為近年投資主軸
過去的投資理論多主張波動率與報酬呈現正相關,但在近年來的學術研究中,卻顯示低波動的股票其報酬並非如我們所想的低,中長期下來反而能成為讓投資人輕鬆擊敗大盤的工具之一,其原因在於低波動指數限制了下跌的風險,透過選擇表現相對穩健的股票,能讓投資者較大程度的參與市場上漲,並將下跌風險降至最低,此現象稱作「低波動率異常( Low-Volatility Anomaly)」。以美國S&P 指數為例,過去20 年來低波動指數報酬明顯優於S&P500 指數。有趣的是,將該選股策略複製至全球市場也都能有效降低波動率,同時提高整體報酬,而投資者現今只需花費極低的成本即可輕鬆以低波動的選股邏輯投資全球市場,當然也包括文中提及的新興市場。
面對升息對新興市場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利用低波動的ETF 投資將會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選擇,不僅能有效降低新興市場的高風險,又能獲得具吸引力的報酬。根據iShares 官方網站所提供的資訊,EEMV 主要聚焦於新興亞洲,包含中國、台灣、南韓、馬來西亞、香港等,前五大曝險國家占比約6 成。產業以防禦效果較佳的銀行、電信、消費必需品為主,占比達5 成以上。下圖為比較EEMV 和該基金公司另一檔新興市場ETF 的報酬差異,藉此可發現儘管低波動指數在股市上漲時績效略微落後,但在下跌時期其風險仍明顯較低。
結語
Smart Beta ETF 近年來的蓬勃發展,讓投資者能依自身需求及對市場的看法投資有潛力的市場。利用低波動選股的投資策略,長期下來除了能讓投資人有機會擊敗大盤,其較低的波動度亦能使投資期間的報酬更穩定,讓投資者能從容面對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達到「睡的好也賺得飽」的願景,可說是替代傳統指數投資或資產配置時的好選擇。當然,投資總是有風險存在,投資人應確定自己的投資目標,並衡量風險程度與現金流需求,這才是聰明投資的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