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電羅生門 漲價惹民怨
2024-04-30
產業發展需要更多綠電,發電成本飆高不該由全民買單,民生用電維持什麼水平才能穩住物價與降低民眾的痛苦指數,是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雖然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提出數據表示2030年之前不會缺電,但是沒看到關於AI升級推動資料中心用電預估的數據,相信缺電議題在2025非核家園實現之前,仍是輿論的焦點。缺不缺綠電是一回事 而AI算力世界永遠需要更多電客觀來說,龔明鑫說的是關鍵:「在ESG或RE100的要求下,大家關心的已不是缺不缺電的問題,而是買不買得到綠電的問題。」但是政策有沒有低估AI大語言模型(LLM)迭代升級後,對於資料中心(IDC)的用電量,這可能是個變數,畢竟生成式AI的發展之快,已經將摩爾定律送入歷史洪流,在AI所需的算力世界裡,看不到盡頭的升級才是答案,因此廣義上的缺電,的確是有可能在2030年之前再次發生。根據國發會最新盤點,包括半導體投資全部估算進去,2023至2030年可能要額外增加用電需求7GW,但單單現在天然氣機組淨增加已經達9.1GW,更不用講還有其他再生能源。所以理論上,只要天然氣的運送沒問題,廣義上的缺電就不會發生。但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數據科學家及研究員Alex de Vries計算顯示,運用AI進行線上研究需要的能源比標準研究多至少十倍。在資料呈指數級成長的後摩爾定律時代,生成式AI技術蓬勃發展的同時,對算力的要求也與日俱增,隨著AI訓練和推理成本持續上升,GPT-3的參數數量達1750億,而GPT-4的參數數量將超過一兆,訓練一個AI模型所需的算力將每兩年漲275倍。產業發展用電與民生用電  該漲多少才符合民意?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資料中心耗電量基本每年年增15%,預測2023~2026年期間,AI對能源的需求至少會膨脹十倍。從這個角度來看,AI就算不是吃電怪獸,很有機會成為推升電價上漲的變數之一,經濟部決議四月起電價平均漲幅11%,平均電價從每度3.1154元,調高到3.4518元,其中用電最多的IDC將調漲25%為最多。富邦蔡明忠說:「電價一漲,相信一定是萬物齊漲,因為所有東西要生產、要服務都需要用到電。」沒錯,電費還沒漲,市場的雞蛋一斤漲三元,央行雖然升息半碼抗通膨,同時間房貸族甚或是卡債族的負擔更重。當生成式AI遇到複雜問題需要大量高速運算時,電網的瞬間用電穩定才是大家需要關注的焦點。此前,ChatGPT每天耗電超50萬千瓦時,就登上了新聞,最近核融合(Nuclear fusion)成為新焦點,和碩童子賢說:「電力即國力,得核融合得天下。」原因是微軟的工程師在社交媒體上爆料:「訓練ChatGPT-6的十萬個H100 GPU基建正在積極建設中,但一旦我們在同一個州部署超過十萬個H100,電網就會因無法負荷而崩潰,團隊在部署跨區域GPU間的infiniband級別連結時遇到了困難。」一般大型電廠的輸出功率達到2000兆瓦,100兆瓦的負載其實並不大,但是突然在電網中增加100兆瓦的負載可能會讓電網系統出問題,更別說十萬個H100同時運作,功耗將達到70兆瓦,不知道台灣的電網撐不撐得住。根據經濟部111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P7,評估電力系統供需是否穩定的另一指標是備轉容量率,主要是檢視每日瞬時尖峰負載當下的供電情況,可由台電網站中「近期電力資訊」(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209),獲得每日備轉資訊。所以政府清楚了解到在每年七月大暑節氣前後的「瞬時尖峰負載當下的供電情況」是評估缺電的另一個重要觀察指標,筆者相信台灣政府機關與企業應該還沒達到訓練GPT-6的地步,所以缺電議題可能還要長時間觀察。電力短缺才是AI發展的桎梏 核能也許是滿足需求唯一辦法AI是能源的無底洞,能夠限制AI發展的只有能源,不是人才。去年二月時代雜誌報導:「AI的運算能力每六至十個月成長一倍。」但馬斯克說:「現在AI對算力的需求差不多每半年就會增加十倍。」根據波士頓諮詢集團的分析,到2030年,資料中心的用電量預計將增加兩倍,相當於大約四千萬美國家庭供電所需的電力,核能也許是唯一的辦法了,電力短缺將直接限制未來GPU的發展。包括OpenAI的奧特曼在內,越來越多的AI產業巨頭認為滿足AI巨大能源需求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核融合,可惜的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核融合研究員Aneeqa Khan表示:「在地球上重建太陽中心的條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可能要到本世紀下半葉才能準備就緒。」所以在未來,能源將會是困擾AI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反過來說,進入生成式AI時代,電價只有更高,沒有最高。精彩全文,詳見《理財周刊》1232期,2024.04.05出刊。
高貴房價時代 買房找便宜 其實只做對了一半
2022-01-27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隨著國際原物料及勞工短缺,國內房價也跟著水漲船高。主計總處日前發佈統計指去年營造工程物價指數全年平均漲幅達10.94%,創13年來新高。中信房屋認為,在營建需求不斷成長與國際原物料價格未見回跌的情況下,消費者買房除了考量房價外,也應將不動產周邊成長性同時應納入規劃,如此才能有效抵禦通膨,創造資產增值的效果。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指出,這波房價上漲除了歸因於生產條件不佳所造成成本上漲外,還有來自資金充沛、利率低檔、經濟成長等因素,而這些有利於投資的條件,其實對一般民眾而言卻相當的無感,甚至認為房價高不可攀,有購屋需求只得退而求其次,儘可能尋找便宜兼具實用、CP值較高的標的。張漢超表示,在單價高、總價貴的高貴房價時代,購屋人直覺性的會將購屋目光盯在房價上,不過只求房價便宜、能負擔其實只作對了一半,還要多考慮購屋標的成長性,否則即使買到房價能負擔的超值好屋,仍有可能因通膨、物價或金融環境而造成不動產整體價值縮水。像是公共建設題材、交通路網話題、生活機能改善等條件,都能使不動產保有未來成長動能。張漢超說,自住購屋人持有房地產講求的是長遠性,因此若能在購屋規劃時將這類正在醞釀中的各種利多納入考量,那麼就能夠讓購屋人有機會贏在起跑點上。以去年底台積電高雄楠梓設廠為例,當時積極搶進的投資人,便是看好未來發展的商機而揮金入市,但自住客優先考量的則是房價負擔與生活需求,接著再考量成長性,思考順序與投資人重視的短期資本利得完全不同。目前楠梓當地住宅大樓實價登錄平均房價約在每坪18萬上下,比起市區均價動輒30萬相比,房價仍算相對便宜。張漢超說,區域內捷運紅線解決了當地住戶由「蛋白區」前往市區的痛點,且隨著設廠進度推進,當地發展勢必更為蓬勃,自住客若以長遠的眼光在此置產,不僅可買到便宜,更能買到未來發展性。其他類似的案例也不少,新北三峽北大特區亦是如此。發展之初,三峽地區甚至被人戲稱為鬼城,不過發展至今,區域內發展不僅成熟、居住人口穩定成長,住宅大樓房價也已邁入4字頭。由此可見在高貴房價年代,自住型買方在思忖房價友善的同時若能加上地區發展的前景一併考量,那麼也能降低不動產缺乏未來成長性的風險,免得只有現在賺到了價格,卻在未來賠了價值。  
2022年景氣大趨勢 疫情通膨下的樂觀期待
2022-01-26
不論是台灣央行、主計總處或是國內主要智庫,展望2022年經濟表現時,都提到疫情發展、通膨疑慮及主要國家貨幣政策,將是牽動經濟走勢的關鍵。022年揭開序幕,儘管COVID-19疫情陰影沒有散去,但經過兩年的抗疫大作戰,各國陸續在防疫與經濟之間取得平衡點。在2021年的高基期成長之下,主要機構大多看好今年全球景氣仍將延續復甦步調。出口亮麗投資爆發  經濟成長連四年逾3%台灣2021年靠著出口亮麗以及投資大爆發,主計總處預估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達6.09%,創近11年最高紀錄,且在高基期下,2022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也有4.15%的優異表現,2019年至2022年預估將連續四年維持在3%以上的高速成長。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樂觀地表示,「台灣未來幾年經濟成長不用擔心,經濟結構已經改變」。張建一說,從經濟部公布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製造業投資機器設備的動能還是非常強勁,代表國際供應鏈正在加速復工;而且5G、高階運算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延續,科技不只協助人類適應對抗疫情,也會拉著經濟往前走。台經院分析,2022年經濟景氣維持熱絡,出口及民間投資續強,但受到比較基期偏高影響,對經濟成長貢獻度將下滑,經濟成長主要仰賴民間消費支撐。不過在亮眼的經濟成長率數字下,景氣前景仍非一路坦途,尤其台灣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在全球局勢動盪之際,很難置身事外。疫情、通膨與貨幣政策  牽動經濟走勢三關鍵不論是台灣央行、主計總處或是國內主要智庫,展望2022年經濟表現時,都提到疫情發展、通膨疑慮及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將是牽動經濟走勢的關鍵。雖然各國努力研發疫苗對抗疫情,但病毒持續變種,2021年變種病毒Delta爆發,導致多國疫情復燃,去年底竄出的Omicron新型變異株來勢洶洶,更引來各國高度重視。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和穆迪(Moody’s)相繼表示,COVID-19新型變異株Omicron可能會損害全球經濟成長前景,並進一步推升物價。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也坦言,Omicron可能會使美國經濟和勞動市場的復甦趨緩,並增加通貨膨脹的不確定性。全球經濟不均衡復甦  美國聯準會動見觀瞻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提醒,歐美國家開始施打第三劑疫苗,使得新興市場國家取得疫苗的時程更為延遲,各國經濟好轉速度出現落差,將導致2022年全球經濟「不均衡復甦」。考量各國經濟復甦速度不一、央行政策落差,加上美國聯準會啓動升息時程預期不同,羅瑋認為,2022年可以假設三種不同經濟情勢發展。一是疫情獲得控制,美國聯準會於2022年下半年升息,各國放寬出入境管制,服務性活動復甦可望支撐美國經濟成長,下半年亞洲內需、旅遊活動也將陸續恢復。二是聯準會於2023年上半年升息,美國經濟持續復甦,但新興市場消費動能恢復緩慢,中國經濟出現疲態,亞洲國家出口增長放緩。三是疫情反覆衝擊經濟,聯準會直到2023年下半年才升息,主要國家經濟復甦動能將放緩,新興國家投資及消費增長走弱,美元則會因避險需求走高。至於台灣的貨幣政策走向,央行總裁楊金龍多次強調,升息有三條件,一是國內當前及未來通膨情勢,二是主要國家升息步調,三是紓困振興措施情況。楊金龍特別指出,台灣升息決策必須考量主要國家的利率調整情況,如果其他國家沒有升息,台灣率先調高利率,可能引進熱錢;而資金一多,除了造成新台幣升值,還可能加劇資金湧入房地產。楊金龍這一席話也暗示,台灣不會早於美國等主要國家升息。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表示,就算美國聯準會組織嚴謹,仍存在預測失準的風險,先前光是通膨高漲的情況是否為暫時性現象,聯準會內部就存在歧見;假如聯準會通膨預測不慎失準,不得不將政策轉向,勢必拖累美國經濟擴張力道。梁國源直言,大部分央行都可能預測失準,台灣也有這種風險,尤其目前經濟情勢複雜又存在諸多變數,更讓政策決策難度提高,因此看2022年經濟走勢時,不能忽略央行決策失準帶來的不確定性。
南冠五都 北居末座 今年房市南強於北
2022-01-19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根據內政部資料與建物買賣移轉棟數顯示,去年六都除台北市外,其餘五都均呈現價量俱揚走勢。中信房屋以去年(2021年)第三季與前年同期內政部住宅價格指數相比,六都房價均呈現正成長,其中以台南市住宅價格指數年增率最高,台中市則緊追在後,漲幅分別為11.3%及10.2%,而房價位階較高的台北市和新北市也分別有6%及5.5%的成長,位居第5及第6名。至於交易量的部分,整體表現依然不俗,冠亞軍分別由高雄市和台南市包辦,成長幅度各為18%及16.1%。不過唯獨台北市落入負成長,較前年微減0.9%。綜觀六都表現,台南市分別拿下價量第一與第二,表現最為出色。台北市則恰好完全相反,分別拿下倒數第二及倒數第一,表現相對疲弱。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表示,高雄、台南、台中、桃園、新北均落於「價量俱揚」的第一象限,僅台北市落在「價漲量縮」的第四象限,距價量俱揚僅一步之遙。張漢超分析六都價量南強北弱,主要原因在於南部地區有開發利多加持、且因房價位階相對中北部低,入手容易且具投資增值空間,因此不論是台南還是高雄,都令自住及投資型買方積極搶進。反觀北部地區雖有基本盤支撐,不過價量位階偏高,買方追價意願偏弱,再加上政策因素削減投資型買方入市意願,使得北部房地產交易量成長趨緩。展望區域房市發展,預估今年仍將延續南強於北的態勢。有題材的地區,交易量仍會向上拉高,但高房價區域交易量則難以拉升,甚至會出現買盤溢流至周邊區域的現象。張漢超認為,今年房市受物價及通膨影響,缺工因疫情問題也難以大幅改善,在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現況下,房價欲回不易。此外由於央行持續關注資金動向,對不動產相關貸款條件仍維持緊縮,房地產投資面難有發揮空間。而隨著全球貨幣寬鬆落日,國內升息步調也將於下半年跟上國際,可預期消費者購屋決策,屆時可能產生短期性的觀望,不過隨著時間拉長,干擾將會逐漸淡化。整體而言,今年房地產市場隨著國內經濟持續成長,房地產價量依然有表現的空間,基本上將是價穩量微增的格局。至於市場普遍擔憂疫情對房地產的干擾,張漢超認為omicron對國內的威脅與日俱增,而影響消費動能的關鍵還是在於病毒傳播力,由此面向思考,疫情對房市干擾的可能性還是存在,不過有鑑於國內已有往年的經驗,加強劑疫苗也正如火如荼施打中,這與往年此時尚無苗可打的狀況相當不同,因此如果能成功防禦,那麼對於房市所造成的負面效應應會大幅降低。  
2021年房市新聞 這話題 民眾認為最大條
2022-01-10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2021年剛走入歷史,不過這一年卻為房地產帶來許多震撼性的消息。根據中信房屋「2021年房地產要聞」網路調查指出,去年各類房市要聞之中,民眾認為以7月實施的房地合一2.0最受關注,緊追在後的就是房價上漲的話題,該兩項消息皆獲得4成以上受訪者的認同。中信房屋歸納去年眾所矚目的房地產新聞,包括政策面的「房地合一2.0」、「實價登錄2.1」與「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房市交易面的消息主要有「房價上漲」及「疫情干擾房市交易量」。其他的重大話題還有「科技業設廠帶動當地房市」和「住宅大火事件」等話題。由得票數可以發現,民眾對房市要聞在意的重點多集中在與荷包相關的稅制與房價。得票數逾4成以上的熱門新聞共計有得票率46%的「調整房地合一稅稅率適用期間(房地合一2.0)」,以及得票率43%的「原物料上漲房地產通膨超有感(房價喊漲)」兩項,「央行以特定條件限縮貸款(選擇性信用管制)」也獲得30%的票數,其他消息則分別有1到2成不等的票數。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表示,去年下半年物價壓力浮現,民眾對價格變動已相當敏感,因此當房價上漲消息一出,相關討論自然不低。張漢超說明,房地產總價遠高於其他商品售價,因此當房價走高之時,消費者通常會有兩種心態或想法,一是產生「購屋成家已遙不可及」的感受,二是抱持「早買早享受,晚買找罪受」的想法、趕緊入市。網路上各類討論的觀點都有,房價話題也因而總是歷久不衰。至於房地合一2.0的消息為何也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張漢超表示,房地合一表面上是擁房者才會在意的話題,但由於該稅制牽涉適用對象及出脫時間點的層面,因此無論是對現有屋主,或者打算入市置產的消費者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關注程度自然不低。張漢超說,房地產單一事件往往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逐漸淡化,因此雖然住宅大火事件、科技大廠帶動區域房市、房地產交易量都是產業面重要的話題,不過從要聞得票分布還是可以看出多數受訪者仍對於和自己最切身的議題最為關心。以目前的社會氛圍來看,消費者最在意的還是關乎自己荷包相關的話題,畢竟這是最實際,也是每個人每天需要面對的現實。    
半導體神山群長成巨人  矽谷人才告訴台灣的事
2022-01-01
「台灣是在和全世界競爭」,現在各國都在發展半導體,只憑台灣本土人才很難足夠;矽谷經驗足以證明,要能領先世界,首先要能海納百川、吸引國際人才。今年2月,國內外疫情依舊緊繃之際,經濟部會議室外人車川流不息,平日寧靜的公務機關,因一場半導體龍頭產官界閉門會議,格外引人矚目。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經濟部長王美花、教育部長潘文忠,以及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等部會首長與半導體龍頭一字排開,菁英薈萃。這是一場攸關台灣半導體業發展的關鍵會議,人才議題更是重中之重。全球依賴台灣半導體 榮景下藏人才荒困境1月,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破天荒在寫給台灣政府的信上說:「當前半導體晶片短缺正危及德國汽車產業復甦,危害全球經濟回春」,要台灣政府敦促台積電多生產車用晶片拯救汽車產業頹勢;正如《紐約時報》形容,台灣是「世界最重要地方」;但年產值逾新台幣1兆元、就業人數超過15萬人的科學園區,看似蒸蒸日上榮景,卻隱藏巨大危機。短短兩年,在美中科技戰與疫情蔓延交互作用下,台灣半導體業產值大幅增加1.35兆元,國際地位扶搖直上,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成為美國、日本及德國等政府爭相拉攏目標;IC設計廠聯發科今年第二季也超越德州儀器(TI),躍居全球第九大半導體廠。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人才問題卻日益嚴峻。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早在2019年即公開沉重喊話「台灣半導體業最大問題是缺才」,多數廠商都找不到合適人才,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研究經費不足,導致願意深入研究的教授數量也不足,進而影響學生人數,一環扣一環。人才荒迫使科技大老出面喊話,但半導體為知識及技術密集產業,非短時間可解決問題。產業發展需前瞻研究 博士人才卻捉襟見肘百花齊放的3、4月,是台廠走遍大學院校搶才的黃金時刻,不只台積電開出比業界高出近兩倍年薪,今年聯發科更砸下重本,罕見在秋季展開獵才行動,提早搶奪明年畢業生,招募員額逾2,000人,不僅人數創高,碩士畢業生年薪更上看200萬元、博士則有250萬元優渥待遇;短短半年薪資翻倍,還提供轉職限時報到高額獎金。根據台灣證交所2020年度上市公司非主管職全時員工薪資統計,台積電待遇其實並非第一名,當年度台積以員工平均薪資237萬元,排名第七;但若以員工薪資的中位數來看,去年台積電是181萬元,高於前年的159萬元。台積電新進碩士畢業工程師的平均整體薪酬,以2020年來看,包括12個月本薪、兩個月年終獎金、現金獎金及酬勞,整體薪酬高於180萬元;直接員工平均整體薪酬則高於100萬元,每月平均收入為台灣基本工資的四倍。即使薪資待遇不錯,高階人力還是嚴重不足。台積電一年招收100多名博士,到2030年台積電一年需要250至300名博士,台積高層認為,如果政府和學校沒有擴大培育人才,全台灣半導體相關的博士一年只能培養300名,博士人才來源捉襟見肘,長此以往,台灣整個高科技產業和高等教育、學術研究,都會產生問題。科技大廠需人孔急,但人力銀行業者透露,人才太難找,今年初有知名大廠迫於情勢,默默放寬徵才標準,向來只向「台、成、清、交」畢業生招手,如今助理工程師職缺,也只能降低門檻,轉而向所有國、私立科技大學相關科系攬才。除了研究經費與教授不足,老牌IC設計廠凌陽副總經理沈文義認為,台灣少子化趨勢使得投入理工領域的學生愈來愈少,再加上半導體業是「爆肝產業」的印象根深柢固,削弱了年輕人投入半導體業意願,大學報考理工、電機、電子科系人數不像早年那麼多,近年又碰到中國競爭挖角,都是造成人才荒的因素。除了眼前的人才短缺,沈文義還看到長遠發展的隱憂,年輕人考量攻讀博士還得再花五年時間,投資報酬率太低,愈來愈多人碩士畢業就選擇就業,但產業發展需要博士鑽研前瞻基礎領域,「缺乏基礎研究人才,產業可能就沒有未來了」。百萬年薪找嘸新鮮肝 工程師缺口更甚作業員儘管百萬年薪成為基本配備,科學園區工程師工時長、壓力大的特性,讓不少有著「新鮮肝」的年輕人望而生畏。一名國內前三大IC設計廠工程師的家屬吐苦水,擔任研發工程師的丈夫平常上班至少10小時,遇突發狀況或是趕案子,就要到深夜11、12點才能回家,有時還把電腦帶回家繼續忙。半導體產業涵蓋IC設計、晶圓代工等,職務不同,但壓力都不小。除了經常與時間賽跑,隨著製程技術推進,光罩價格不菲,修改光罩動輒要數百萬或上千萬元,研發工程師工作時如履薄冰,深怕一個不小心,就讓公司大筆鈔票蒸發。半導體製造廠的研發工程師雖不像製程或設備工程師要輪班,不過每天工時也上看12、13小時,不是在上班、就是在準備上班的路上,幾乎沒有生活可言,因此捨棄高薪工程師職位、轉換跑道的案例屢見不鮮。不只工程師受工時與壓力所苦,晶圓廠作業員也得一天12小時穿著密不透風的無塵衣在無塵室裡工作,由於無塵衣穿脫不便,許多人常常因此憋尿,健康亮紅燈。近期南部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就發現,來門診報到的病人許多是南科工程師、作業員,在高壓力工作環境之下,「下半身」容易出問題。台灣半導體產業內有少子化、工作辛苦難招募新血等因素,外則有強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的中國虎視眈眈,砸重金來台挖角。今年便傳出智鈊科技、芯道互聯負責人涉嫌協助中國比特大陸挖角台灣半導體人才,三年來已挖角數百名研發人才,引發外界譁然。無獨有偶,近期104人力銀行發布的《2021年半導體人才白皮書》也揭開了兩項殘酷事實:首先,AI、5G、物聯網等新興商機雖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帶來滿滿訂單,卻也突顯人力短缺的情況多嚴峻,半導體徵才創下六年半新高,平均每月徵才2.77萬人,年增幅高達44.4%;但從上游的IC設計工程師、到中游的IC製程及下游的IC封測缺乏產線製程工程師,「科技島」台灣工程師缺口之大,竟已超越第一線的包裝作業員。第二,台灣半導體產業有世界第一的實力,卻無世界第一的薪資水準,尤其上游矽智財的IC設計2021年第二季平均月薪6萬7,834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不升反降0.3%,使得半導體產業對於他國的搶才壓力難以招架,「人才供應始終吃緊,半導體不只晶片荒,人才更荒」!為台灣人才庫儲備新血 產官學籌組半導體學院陽明交通大學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院長張翼透露,今年以來各校陸續成立半導體學院,背後原因便是台積電向政府當面反映人才短缺的困境,台積電的建言獲得總統府重視,因而催生了產官學合作的半導體學院。張翼認為,教育體制變革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擴大基數、讓更多學生投入理工領域;二是培育博士人才;第三則是延攬國際人才。擴大理工人才基數方面,張翼指出,他鼓勵國內各種不同領域報考半導體學院碩士班,不論是土木、機械、航空、數學、動植物、管科、工科等學生都可以加入半導體科技行列,並依學生背景設計客製化課程。張翼接著分享他近幾年觀察到的現象,很多優秀的學生念完碩士後,不願意繼續攻讀博士,「大家不念hard science,太辛苦了」。除了想盡快投入職場賺錢,張翼發現,AI浪潮興起也吸走不少優秀人才,畢竟AI與應用端距離較近、跟國際接軌,而且比較容易創業,相較之下「半導體很難自己當老闆」。不過台灣半導體業發展已經走在世界前端,與以往跟著美國等先進國家走的路徑不同,台灣想要維持領先地位,大量博士人才是必備的;張翼直言,不是所有產業都需要博士人才,例如AI產業就不見得需要,但「以半導體這種技術來講,是需要PhD」,如此才能持續研發尖端技術。以業界實務而言,一般碩士在學校均受過充分的實作訓練,佐以論文研究所建立的基礎研究能力,因此能有效解決工作所遇的技術問題。不過,半導體產業先進製程領先全球,需要博士人才投注前端研究,因此具有博士學位者在業界多任職於基礎研究相關工作,並同步了解製程技術,以協助前端研發和後端量產能順利串接。為台灣人才庫儲備新血不僅只是學界的事,產業界也「撩落去」。台積電去年推出博士獎學金計畫,獎助每名獲獎者每年50萬元獎學金,至多五年,並提供業師與實習機會,協助獲獎學生即時了解產業與技術發展,歡迎學生畢業後加入產業,或進入學術界從事研究與教學的工作。聯發科則針對博士生提供獎助計畫,補助地區涵蓋全球,且積極建設創新研究中心,提供學生良好的研究環境。師法矽谷維持領先地位 培訓本土更要攬才國際「台灣是在和全世界競爭」,張翼指出,現在各國都在發展半導體,只憑台灣本土人才很難足夠,策略上應該更彈性;陽明交通大學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以從國外招募人才來台為一大訴求,目前學院與印度理工學院的馬德拉斯、坎普爾、孟買、德里四個分校簽約合作,未來將有100名學生陸續來台。張翼坦言,社會上確實存在一些聲音,認為向國際攬才可能排擠到本國人就業機會,但以收國際生而言,台灣頂多每月給500至1,000美元獎學金,國外大多給到2,000至3,000美元,其實台灣給的條件不算優渥;另一方面,各國都在強力攬才,「不想吸收是一回事,搞不好人才還被吸收」。人才不分國界,矽谷經驗足以證明,要能領先世界,首先要能海納百川、吸引國際人才。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說,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有敘利亞血統,「你會說賈伯斯搶走矽谷居民的工作嗎」?  
中信房屋12月房地產成交統計
2021-12-30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中信房屋12月(12/1至12/29)房地產交易熱度略為降溫。繼上月成交量小幅量減之後,本月持續偏弱,全台量縮6.3%。六都月成長表現除高雄持平,台北、台中減幅較大外,其餘三都均是微減。與去年同期相較,全台小減0.5%。與上月相比,台北市月減11%、新北市月減2.4%、桃園市月減3.8%、台中市月減9%、台南市月減3.7%、高雄市月增0.3%。與去年同期相較,台北市年減5.4%、新北市年減2.2%、桃園市年增23.6%、台中市年減7.6%、台南市年減4.6%、高雄市年減13.4%。央行管制奏效 應持續關注房市健康每年第四季往往是房地產的交易旺季,不過今年12月交易表現卻未如預期,反倒呈現出旺季不旺的窘境。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央行12月16日祭出第四回選擇性信用管制,再次限縮特定房貸戶的貸款成數,造成買方觀望而縮手,中南部因產業投資而造就的熱絡交易也見到降溫,央行政策確實奏效。不過張世宗認為,現階段不動產價格因成本攀升而逐步墊高的狀態下,如果政府政策掐的太緊,房市恐怕會轉變為價漲量縮,長時間對房市反而會有不良的影響,建議政府在進行政策性決策時,也要考慮到房地產交易市場的健全,以免造成業者與消費者雙輸。明年房市或有震盪 基本面仍穩健明年受到國際金融環境變化及疫情負面阻力仍在的影響,成長力道或有放緩的可能,但主要關鍵仍在於資金面。目前市場多預估2022年下半年將有升息的可能,最快甚至在第二季就會啟動,一旦寬鬆政策落日,消費者心理層面或多或少都將受到衝擊,房市短期發生震盪也不無可能,不過以全年度的格局來看,房市終究還是將回歸於基本面,隨著國內經濟的成長,估將維持穩健的發展。  
「中信房屋公益月」首發捐血活動完美落幕
2021-12-01
疫情逐漸趨緩,但捐血的活動一刻也不容許延緩。受疫情影響,民眾捐血意願大幅降低,導致各地鬧血荒,全台各血型的庫存都告急,近幾天寒流來襲,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血量增多,加上緊接而來的年節更是每年血庫最吃緊的時期,各地區捐血中心紛紛貼出告示,鼓勵民眾捐血。中信房屋總部為了能更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於今年將中信房屋創立月份-11月訂為中信房屋公益月,首次與各地中信房屋加盟店舉辦全台六場的公益捐血活動,提倡藉由個人的「微公益」喚起人人參與公益活動的意願,希望由同仁做起推己及人,號召各地熱血人士捲起衣袖、捐出熱血,讓愛可以無限循環。這次全台六場的捐血活動,首場11/7由高雄左營開跑,第一天就募集了213袋血,大大地鼓舞了同仁的士氣。第二場於11/10在新北舉辦,一大早就有熱血民眾排隊等候捐血,從早到晚都沒有間斷、十分踴躍。緊接著11/12由台南及桃園接手,現場有中信房屋準備的禮券、品牌口罩、精緻帆布袋及防疫筆…等捐血贈品,台南各加盟店更自掏腰包加贈在地名產-關廟麵,特別感謝台南鄉親前來血助,同日桃園場早上下起了雨,所幸午後放晴才得以讓捐血活動順利進行。11/23則由台中與台北壓軸登場,氣溫驟降加上連綿陰雨讓台北場捐血活動一度緊張,還好低溫凍結不了民眾的熱血,讓中信房屋這次舉辦的捐血活動圓滿落幕。台灣血液基金會指出,血液經過成分分離後可產生不同成分血給予更多不同需要的病患使用,現在捐血一袋救到的可不只是一命。中信房屋六都捐血活動總共募集了1040袋熱血,各地加盟店的熱情參與,並在捐血活動現場舉牌邀請民眾前來捐血,熱情活力的展現讓民眾感受到滿滿的熱情,連路過的外送員及送貨司機、百貨公司櫃姐、附近上班族,都趁著休息的空檔加入捐血行列,除了加盟店動員員工前來捐血,更有加盟店的客戶特地搭公車前來支持這項活動,可見中信房屋加盟店對社區深耕服務的影響力,令人感動與振奮。雖然活動已結束,除了特別感謝到場捐血的民眾,未來中信房屋也會在每年的11月進行各項公益活動,也期待能與大眾一起為社會盡一份心力,讓助人的信念能夠繼續傳下去。
中信房屋11月房地產成交統計
2021-11-30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中信房屋統計11月份房地產買賣成交量,全台在連續數月交易量正成長之後,本月表現差強人意,全台量縮3.5%。六都表現以台南最為強勁,其餘五都則呈現微幅增減格局。與去年同期相較,則是交易量增11.6%。與上月相比,台北市月增0.6%、新北市月增2.3%、桃園市月減4.5%、台中市月減6.1%、台南市月增15.8%、高雄市月減8.9%。與去年同期相較,台北市年增8.1%、新北市年增41.3%、桃園市年增30.9%、台中市年增18%、台南市年減15.4%、高雄市年減36.1%。雙重因素導致本月買氣縮手房地產交易量繼數月出現紅盤之後,本月買氣略顯疲態,除了缺乏推升買盤信心的話題之外,政策性層面造成買方觀望的負面因素,也開始於本月浮現。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央行9月底祭出六都加新竹縣市購置第二戶房貸無寬限期措施,雖在10月間造成部分換屋族群的壓力,但由於首購買氣暢旺,抵銷了換屋族的交易量縮,因此上月交易量並未呈現負成長,僅以增幅趨緩的態勢作收。不過本月首購族也開始因房價推升話題而出現猶豫,雙重因素下,導致整體交易出現鈍化,買氣明顯不如先前的活絡。今年房市表現佳 明年疫情變數仍在根據市場觀察,即使房市交易出現量縮,但消費者對於房地產興趣似乎並未削減,各門市看屋量並未大幅銳減。張世宗指出,由於時間已接近年底,傳統置產的需求仍在,因此買方應是在觀察市場情勢、等待適當時機進場,市場氛圍仍屬樂觀,估計今年整體不動產交易量應會較去年成長至少5到6%。不過近期疫情新的變化則是需要密切關注的話題,包括歐洲疫情有死灰復燃的跡象、新的變種病毒迫使歐陸各國採取鎖國政策,後續是否衝擊全球經濟並波及臺灣房市,就端看國內能否抵禦得住了。    
1 2 3 4 5 6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