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電羅生門 漲價惹民怨
2024-04-30
產業發展需要更多綠電,發電成本飆高不該由全民買單,民生用電維持什麼水平才能穩住物價與降低民眾的痛苦指數,是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雖然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提出數據表示2030年之前不會缺電,但是沒看到關於AI升級推動資料中心用電預估的數據,相信缺電議題在2025非核家園實現之前,仍是輿論的焦點。缺不缺綠電是一回事 而AI算力世界永遠需要更多電客觀來說,龔明鑫說的是關鍵:「在ESG或RE100的要求下,大家關心的已不是缺不缺電的問題,而是買不買得到綠電的問題。」但是政策有沒有低估AI大語言模型(LLM)迭代升級後,對於資料中心(IDC)的用電量,這可能是個變數,畢竟生成式AI的發展之快,已經將摩爾定律送入歷史洪流,在AI所需的算力世界裡,看不到盡頭的升級才是答案,因此廣義上的缺電,的確是有可能在2030年之前再次發生。根據國發會最新盤點,包括半導體投資全部估算進去,2023至2030年可能要額外增加用電需求7GW,但單單現在天然氣機組淨增加已經達9.1GW,更不用講還有其他再生能源。所以理論上,只要天然氣的運送沒問題,廣義上的缺電就不會發生。但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數據科學家及研究員Alex de Vries計算顯示,運用AI進行線上研究需要的能源比標準研究多至少十倍。在資料呈指數級成長的後摩爾定律時代,生成式AI技術蓬勃發展的同時,對算力的要求也與日俱增,隨著AI訓練和推理成本持續上升,GPT-3的參數數量達1750億,而GPT-4的參數數量將超過一兆,訓練一個AI模型所需的算力將每兩年漲275倍。產業發展用電與民生用電  該漲多少才符合民意?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資料中心耗電量基本每年年增15%,預測2023~2026年期間,AI對能源的需求至少會膨脹十倍。從這個角度來看,AI就算不是吃電怪獸,很有機會成為推升電價上漲的變數之一,經濟部決議四月起電價平均漲幅11%,平均電價從每度3.1154元,調高到3.4518元,其中用電最多的IDC將調漲25%為最多。富邦蔡明忠說:「電價一漲,相信一定是萬物齊漲,因為所有東西要生產、要服務都需要用到電。」沒錯,電費還沒漲,市場的雞蛋一斤漲三元,央行雖然升息半碼抗通膨,同時間房貸族甚或是卡債族的負擔更重。當生成式AI遇到複雜問題需要大量高速運算時,電網的瞬間用電穩定才是大家需要關注的焦點。此前,ChatGPT每天耗電超50萬千瓦時,就登上了新聞,最近核融合(Nuclear fusion)成為新焦點,和碩童子賢說:「電力即國力,得核融合得天下。」原因是微軟的工程師在社交媒體上爆料:「訓練ChatGPT-6的十萬個H100 GPU基建正在積極建設中,但一旦我們在同一個州部署超過十萬個H100,電網就會因無法負荷而崩潰,團隊在部署跨區域GPU間的infiniband級別連結時遇到了困難。」一般大型電廠的輸出功率達到2000兆瓦,100兆瓦的負載其實並不大,但是突然在電網中增加100兆瓦的負載可能會讓電網系統出問題,更別說十萬個H100同時運作,功耗將達到70兆瓦,不知道台灣的電網撐不撐得住。根據經濟部111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P7,評估電力系統供需是否穩定的另一指標是備轉容量率,主要是檢視每日瞬時尖峰負載當下的供電情況,可由台電網站中「近期電力資訊」(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209),獲得每日備轉資訊。所以政府清楚了解到在每年七月大暑節氣前後的「瞬時尖峰負載當下的供電情況」是評估缺電的另一個重要觀察指標,筆者相信台灣政府機關與企業應該還沒達到訓練GPT-6的地步,所以缺電議題可能還要長時間觀察。電力短缺才是AI發展的桎梏 核能也許是滿足需求唯一辦法AI是能源的無底洞,能夠限制AI發展的只有能源,不是人才。去年二月時代雜誌報導:「AI的運算能力每六至十個月成長一倍。」但馬斯克說:「現在AI對算力的需求差不多每半年就會增加十倍。」根據波士頓諮詢集團的分析,到2030年,資料中心的用電量預計將增加兩倍,相當於大約四千萬美國家庭供電所需的電力,核能也許是唯一的辦法了,電力短缺將直接限制未來GPU的發展。包括OpenAI的奧特曼在內,越來越多的AI產業巨頭認為滿足AI巨大能源需求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核融合,可惜的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核融合研究員Aneeqa Khan表示:「在地球上重建太陽中心的條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可能要到本世紀下半葉才能準備就緒。」所以在未來,能源將會是困擾AI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反過來說,進入生成式AI時代,電價只有更高,沒有最高。精彩全文,詳見《理財周刊》1232期,2024.04.05出刊。
高通膨生活大不易 Z世代陷「畢業後憂鬱」
2024-04-30
許多年輕成年人可能都經歷過「畢業後憂鬱」,過去10年裡,這個族群的發病率已上升到一般人口的兩倍。Z世代在這一個時期面對獨特的挑戰。一位金髮碧眼的美國女孩對著鏡頭哭訴自己的內心焦慮,「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我要進公司,通勤上班……現在住不起城市」。她情緒激動地說,「我沒辦法自己煮飯,也沒有力氣運動……我真的好沮喪」!女孩將影片PO上社群平台TikTok,影片被快速瘋轉,掀起網友討論,正反評價不一,但許多人抱以同情眼光。有人表示,「她沒有錯,是我們把荒謬的磨難變得正常」。另有人回應,「美國有這麼多人服用抗憂鬱藥物是有原因的」。「千禧世代和Z世代對生活感到厭惡;嬰兒潮世代卻認為自己做到了,如果他們曾經吃過這些苦,其他人也可以。」有網友道出不同世代的矛盾,過去嬰兒潮畢業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似乎十分正常,但到了Z世代竟衍生出心理問題。困惑焦慮與孤單   「畢業後憂鬱」倍增Z世代一般定義為1990年代中後期到2010年代初期出生的族群。他們是首批數位原生族群,從小就熟悉電子設備和網際網路。根據國際調研機構Statista,美國Z世代人口約6,958萬,占總人口數的20.66%。《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凱利(Jemima Kelly)分析,這名引起關注的女孩,其悲傷部分原因來自於「畢業後憂鬱」,Z世代對心理健康的在意程度比起過去強烈。醫學新聞網站「今日醫學新聞」指出,許多年輕成年人可能都經歷過「畢業後憂鬱」,過去10年裡,這個族群的發病率已上升到一般人口的兩倍,畢業的轉變涉及社會、情感、財富等挑戰,可能會觸發這樣的狀況。自由撰稿人米爾斯(Jessica Mills)在《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San Diego Union-Tribune)為文描述Z世代如何與「畢業後憂鬱」奮戰。她描述自己畢業後經常感到困惑、焦慮、孤單,與父母同住,每週申請超過30份工作,收到無數封被拒絕的信件,從事著各種自由業。不過,她並不是唯一有這樣感受的人,Z世代在這一個時期面對獨特的挑戰。通貨膨脹創新高    經濟負擔重壓Z世代「住房、交通、食品雜貨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成本是25年來最高水準」,Z世代根本無法負擔。以聖地牙哥為例,平均租金為3,016美金,根據租屋網站RentCafe最新統計數據,這比全國高出116%(米爾斯撰文時數字為121%)。同時,美國K-12教育體系創造出一個已預定好的未來,「從學校過渡到另一間學校」,但「離開學校後我是誰」成了應屆畢業生的困惑之處。對許多人來說,這是第一個沒有為他們鋪平道路的未來。看著社群上一堆慶祝找到新職位的PO文,很想知道「為什麼不是發生在我身上」?因此Z世代湧向TikTok表達「畢業後憂鬱」。米爾斯引述一位女性應屆畢業生在TikTok受訪的片段,該名應屆畢業生從事醫療領域相關工作,並面臨經濟困難,她認為「這個世代被搞砸了,父母親無法意識到這有多麼困難」。Z世代畢業後因生活物價和租房壓力快要喘不過氣。另一位女孩雅欣(Renee Yaseen)投稿《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提及畢業後留在校園周遭生活工作的懷舊現象,熟悉的環境為「畢業後憂鬱」提供庇護。但這樣的選擇有好有壞,工作生活和校園生活的不同常令人感到失望。雅欣說,畢業後若沒有達到「人們的期待」令人難受,不少仍留在校園工作的人向她表示「希望破滅」,感到學校並不關心「員工」,大學已經結束了。避免心理健康亮紅燈    三技巧幫助適應美國針對孤獨感的研究顯示,近四分之三的Z世代表示「有時或總是」感到孤獨。「今日醫學新聞」建議,為了在這個過渡時期保持身心健康,可以嘗試三種方式:一是照顧好自己的基本需求,對下一個階段的人生有所計畫和準備。二是建立支持網絡,保持社交活動,嘗試和老友保持聯繫,並認識新朋友。三是建立規律的作息,包括運動,這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盡量維持輕度運動習慣。文章提到,「畢業後憂鬱」治療與其他類型憂鬱症治療相似,方法包括服用抗憂鬱藥物,接受心理治療或心理教育輔導,採用大腦刺激療法或多運動。
台灣寶島變肥島  行人地獄罪加一條
2023-12-31
在台灣,每兩人就有一人過重。醫師點出,「行人地獄」使走路變難事、飲食西化及食物精緻化、加班文化等都是幫凶。台灣肥胖率亞洲名列前茅,逾半成人體重失控,已成不容忽視的國安問題。醫師點出,「行人地獄」使走路變難事、營養飲食觀念未從小扎根、加班文化等都是讓寶島變肥島的元凶。沒從小養成走路習慣 台日「尺寸」差很大在台灣,每兩人就有一人過重,成人過重及肥胖率整整高出日本10倍。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臺大醫院副院長黃國晉告訴《全球中央》,這確實是警訊,但日本對過重定義嚴格,不同標準數據相比,必須更加謹慎看待。談到日本與台灣街頭來來去去的路人體型,黃國晉不諱言,日本人看起來確實比台灣人瘦。他認為,理論上大家都是亞洲人種,基因不會差太多,影響台日「尺寸」最關鍵因素,是台灣人沒有從小養成走路習慣;反之,日本人更習慣步行。自家巷口倒垃圾五分鐘路程都要騎機車,是許多台灣人共同回憶。台灣人不如日本人愛走路,可能與天性無關,而是「行人地獄」造成的結果。黃國晉說,時不時會在新聞看到行人遇到交通事故死亡,人行道、騎樓擺滿雜物,難以行走,「沒有友善走路環境,讓民眾如何愛上走路」。黃國晉提到,在台灣走路不夠安全,再加上少子女化,每個孩子都是寶貝,家長捨不得孩子風吹日曬雨淋,更擔心走路上學遇到意外,台灣各地大眾運輸都不如日本方便,上學、放學以汽車接送成常態,種種因素造成民眾不習慣以雙腳步行抵達目的地。小時候胖就是胖 孩子自購早晚餐成地雷從小到大,是否不只一次聽到長輩說,「小時候胖不是胖,長大才會抽高」,但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觀念。胖小孩會比一般孩童提早約半年至一年達到生長高峰,接著就提早走下坡,也就是說肥胖孩子的最終身高,可能比同齡人還矮。「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計畫主持人、馬偕兒童醫院小兒胃腸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宏昌說,據統計,台灣每三個孩子,就有一人有過重問題。許多人認為孩子不愛動是主因,卻忽略吃不健康比不運動更可怕,台灣高熱量食物、含糖飲料隨手可得,孩子攝取超高熱量,單靠運動不可能達到減重效果。學校營養午餐不只是想讓孩子吃得健康,更希望達到營養教育目的。李宏昌坦言,營養午餐確實有用,但也無情點出最大問題所在,營養午餐僅能兼顧孩童一天中的一餐。尤其雙薪家庭家長辛苦工作賺錢,早出晚歸,只能讓孩童自行買早餐、晚餐,若吃的都是不健康餐點,營養午餐便功虧一簣。日韓愛美文化小胖子少 85210口訣保健康體位對孩子而言,重要他人的影響力不容小覷,當然包含重視體型。愛美文化直接、間接影響了日韓年輕人的體重控制,黃國晉和李宏昌都提到類似看法。李宏昌說,當台灣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處於過重健康風險時,反觀日本、韓國的小胖子偏少,與盛行的偶像文化,孩子會效仿喜歡的明星有關。李宏昌進一步提到,韓國偶像幾乎全是體態纖細的帥哥美女,孩子們憧憬這些大人,自然就會有動力保持體重;黃國晉也有類似觀察,以日本年輕人為例,愛美的社會氛圍,達到愈在乎外表、體重控制愈有成效。李宏昌說,過去規劃兒童肥胖防治時,就希望與當下最受孩子喜愛的明星合作,代言瘦不只好看,還是健康,希望將觀念從小扎根。另外,大人以身作則也非常重要,對孩子而言,家長也是重要他人,「我在門診看到過重的孩子,都是由過重的父母帶來的」。李宏昌提醒家長,陪孩子一起參與「85210」健康體位口訣,包含每天睡足「八」小時、每天「五」蔬果、每天觀看3C螢幕時間少於「兩」小時,每「一」天運動至少30分鐘,喝「零」含糖飲料。加班文化釀「過勞肥」 打擊肥胖糖稅非最佳解從寶島變肥島,加班文化也是幫凶,「過勞肥」不容小覷。黃國晉說,累了就只想放鬆,不想運動,是人之常情,尤其夜班或晝夜顛倒職業更容易胖。同樣有加班文化的日本,政府出奇制勝,要求公司交「保證金」,若公司內部成功推出有助預防肥胖措施、方案,將退錢、節稅。「糖」成為肥胖專家口中的全民公敵,但徵收「糖稅」是否真能打擊肥胖,黃國晉和李宏昌都不認同。李宏昌說,糖本身確實不好,但如果將肥胖原罪都加諸在糖,恐怕會讓民眾忽略油脂也是凶手之一,包含街口的鹹酥雞、速食店炸物等,並不推薦台灣跟進。黃國晉強調,飲食教育才是重點。糖稅無法比照菸稅,因為菸草僅是少部分人使用,但糖類幾乎是所有人天天都在攝取,難以透過提高產品價格降低民眾食用意願,甚至可能增加民眾到其他國家買糖的可能性,這就是丹麥執行「油稅」沒幾年就以失敗收尾的原因。
中高年級生愛貸區出爐! 台中市年過半百買房最愛「屯」!
2023-11-30
近幾年全台房價與生活成本齊齊飆升,購屋族群只能一再拉長存錢買房時間,導致買房年齡越來越晚,台中市中高年級生買房何處去呢?中信房屋研展室彙整聯徵中心近一年(2022年第三季至2023年第二季)資料,結果顯示台中市50歲以上中年人新增房貸數為4848件,其中北屯區以1072件成為台中50歲以上民眾買房首選。而西屯區與南屯區各以557件、468件居二、三名,前三名由屯區包辦。中信房屋西屯領航加盟店店長温鴻澤表示,台中市最早發展的地區是中區,後來為了舒緩舊市區,使臺中市由單核心朝向多核心發展,逐漸以放射線規劃出去,從東、西、南、北區開始就擴散到屯區,目前台中三大新興重劃區為南屯區的十三期重劃區、北屯區的十四期重劃區與西屯區與北屯區交界處的水湳經貿園區,其中十四期重劃區是近四十年來開發面積最大的地區。温鴻澤說明,西屯區與南屯區的發展較早,區內主要有發展已久的五期、七期及八期,房價遠比其他地方高,大部分是當地的換屋族為主,以西屯區來說,因為機能發展成熟,附近又有院級醫療中心,許多人為將來退休做準備會在此置產;而北屯地區的新屋多,價格也相對實惠,主力買盤多為首購族居多,近年來由於房價飆漲,連帶著租金也上漲,迫使一些中年族群進場買房,形成中年首購族現象。詳細觀察北屯區數據,申貸的1072件中有822件是電梯大樓的產品,佔比達76.7%,而其中3年以內的電梯大樓有525件,平均鑑估值為1115.7萬;此外,27年以上的電梯大樓有118件,平均鑑估值為806.7萬,顯示中古舊大樓還是有一定的市場,温鴻澤表示,以目前市場來說,已經成家的中年族群要找的房型會落在三房以上,以總價800萬來看,可以買到屋齡三十年以上,三房不帶車位的電梯大樓,若是要包含車位的話,價格就會到1100萬以上。對於屯區的未來發展,温鴻澤認為,雖然北屯區的生活機能還沒跟上,但在交通建設部分有北屯機捷、松竹交流道與台74線環狀快速公路,未來不管是開車或是大眾交通都十分便利,商圈發展部分,漢神百貨即將完工,以投資置產來說,北屯區的未來可期性相當高;而相較西屯區部份市場已飽和,現在主要以商辦大樓為主,住宅部份因基地不足,加上房價飆升,新案多為小坪數兩房為主,未來若臺中捷運藍線成形,西屯區將有突破性發展。台中市50歲以上中年人愛貸區Top5台中市北屯區50歲以上中年人申貸建物統計(類型)台中市北屯區50歲以上中年人申貸建物統計(屋齡)
終結台灣交通亂象 專家抽絲剝繭尋解方
2023-11-30
賀陳旦建議,改善道路要因地制宜,不是中央一套標準全台都適用,應由中央政府協調由大學交通相關科系老師組成專案小組,協助地方政府找出缺失,並提出具體專業建議。8月20日,民間路權團體發起「還路於民大遊行」,提出五大訴求,期盼2030年時死傷減半,2040年時死亡歸零,朝野總統參選人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郭台銘都到遊行現場表達支持。這幾年,台灣每年死於交通事故人數高達3,000人,國外媒體報導台灣是「行人地獄」,加上行人在斑馬線遭車輛撞擊身亡事件一再發生,路權團體提出的第一項訴求就是健全行人設施,包括暢通無阻的實體人行道、提高市區徒步空間占比、優化路口、道路瘦身減車速等。行政院也快速回應,核准四年新台幣400億元改善道安經費;交通部也宣稱,明年底前全台600處易肇事路口就會優先改善完成。行政院與交通部的承諾,是否就能扭轉台灣交通環境?改善道路應因地制宜  協同專家找缺失前交通部長賀陳旦提出見解,認為應該回到地方自治,只有地方政府才真正清楚轄區所在道路的缺失,道路該如何改善才會更安全,要因地制宜,不是中央一套標準全台都適用,也不是中央給一筆錢就了事。賀陳旦建議,行政院應邀集交通部、教育部開會,協調由大學交通相關科系老師組成專案小組,協助地方政府找出道路的缺失,並提出具體專業建議,地方政府評估改善所需經費,再向中央申請補助。交通部研議的《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草案已由行政院會通過,立法院新會期將討論,草案明訂未來將由行政院成立中央道路交通安全會報,由院長親自主持,並由各級政府編列足夠經費,每四年定期檢討綱要計畫,展現政府徹底改善道安的決心。賀陳旦說,訂定《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是政府該做的事,目前道安的主要法令是《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偏重在處罰的角度,並不重視如何導正危害交通行為。安全重視的是生命,這是一種價值訴求。他認為,未來如何將《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的精神內化在處罰條例就很重要,否則只會白忙一場。但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認為,基本法對實務的執行並無強制規範,實際成效令人存疑。林志學肯定政府編列四年400億元改善道安,但交通部設定明年底前改善完600個易肇事路口,問題並未真正解決,難道這600個易肇事路口外的其他路口就真的安全?而且未來也還會再有新的路口出現。林志學說,真正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依不同的道路,訂出合理的道路安全模組,例如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的道路有各別建置的標準,地方政府可依規範組合出最適合當地環境的道路設計,這樣所有道路結構都可以有效調整。大型車與機車事故多  宜推動車種分流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說,基本法應以治本為主、治標為輔。例如,因道路面積有限而造成交通環境不佳的問題,應在基本法中訂出原則,例如莫讓大型車與機車混流,大型車因內輪差等原因,與機車碰撞的交通事故非常多,應讓大型車與機車分流在不同車道,降低轉彎風險。李克聰說,行政院編列四年400億元,改善人行環境,都只是治標,禁止大型車與機車混流的大改革才是治本,但需要時間,並循序漸進。李克聰認為,道安會報提高層級到行政院,未來部會間有關交通安全問題的整合、地方政府的執行要追蹤,交通部目前每個月舉行一次的道安說明會有必要增加。他建議每兩週就針對民眾關心的道安改革說明最新進度,每個月公布績效,讓民眾真正感受政府重視交通安全。交通安全從小札根  考駕照需從嚴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教授葉名山說,現有《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只有告訴用路人哪些事不能做,否則會被罰,至於交通安全的推廣,交通部由任務編組的道安會負責,力道根本不夠。《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至少讓交通安全的推廣有確切的法源,政策制定及宣導較能有效對症下藥並長期推動。葉名山說,交通安全的改善無法一步到位,不過,道安會報從交通部層級提升到行政院,代表行政院重視,但真正的運作仍要看相關部會及各縣市的表現。他認為,人命關天,安全不應從便民的角度思考,例如人車爭道,考量行人安全,就要讓出行車空間。另外,考照制也應從嚴,從交通事故死傷統計,死傷最嚴重的肇事者,多半是取得駕照前兩年的駕駛人。葉名山說,交通安全教育一定要從小扎根,現在中小學終於列入課綱中,但要看到成效需要時間,因為從小學到成年出社會,至少也要10年時間。
二氧化碳的倉庫 看懂綠碳、藍碳與黃碳
2023-10-31
在台灣西南部沿海有地層下陷情況的地區,種植如海草、紅樹林等根系複雜的植物,能夠承接河水、雨水沖刷流入的沉積物,可達到增加自然碳匯的目的。為達2050淨零的目標,《氣候變遷因應法》(氣候法)今年初完成修法及公布,然而氣候法與減碳相關的子法,仍在持續修法;目前完成一項公告、四項預告。其中與減量額度抵換或交易相關的子法,包含《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管理辦法》、《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也陸續於6、7月預告;但與碳權交易有關的《溫室氣體減量額度移轉、交易或拍賣管理辦法》,還在研議階段。碳權要方法論證與審查   自己種樹沒有碳權隨著碳權討論的熱度愈來愈高,有民眾突發奇想,將自家的私有地種樹,是否就能獲得碳權,進一步能交易獲利。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直接了當地說「當然不行」。他強調,環境部定義的「碳權」必須經過完整的方法論證、經審查確認後,才能核發;若民眾自行在私有地上種樹,單就這樣的行為是無法取得碳權的。黃偉鳴進一步說明,種樹取得碳權是屬於「自然碳匯」,意思是森林的「碳儲存量及碳吸存量」,台灣有農業部所訂定的「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方法學。根據申請條件,造林與植林面積要0.5公頃以上,並規定申請地在2000年之後不是森林;估算造林一公頃面積,一年可減碳約10公噸,可是申請林地維護的時間至少要10年。黃偉鳴補充,就自然碳匯的部分,目前也僅有「造林與植林」的方法學;若接下來提出竹林、林業管理等方法學,環境部也會配合加速審查。為何方法學如此重要,黃偉鳴解釋,國際間評比「有效碳權」包含幾項指標,其一必須符合可量測、可驗證、可報告(MRV)原則,以確保實質減量;同時也須符合具備外加性、保守性、永久性、避免產生危害及避免重複計算五大原則,以避免減量額度被拿來抵減時,減損到原來相關管制規定預計達到的減量成效。黃偉鳴強調,做自然碳匯必須要有科學依據,「不然每個人都宣稱自己有碳權,沒有方法就不能量測和監督」。同理,黃偉鳴說,雖然環境部提出「汰換舊燃油汽、機車為電動車」可獲得溫室氣體減量的獎勵金,但這樣的減碳量是一個估算值,是以一輛汽、機車使用七年所可能造成的排碳量來估算,沒有第三方來驗證查核,只能算是「類碳權」。黃偉鳴表示,但這樣的措施仍然對減碳有益,因此限制僅能用於開發單位在環境影響評估時的溫室氣體增量抵換,也促使民間企業若有開發需求,可以提出專案申請需要的減碳量、願意購買的金額,再由環境部協助媒合。自然碳匯如何做?明日之星且看「藍碳」自然碳匯中,除了森林(綠碳)外,國際間也有討論如黃碳(土壤碳匯)或藍碳(海洋碳匯)。黃偉鳴說,黃碳在國際的討論包含如何在不影響作物產量下,提高農業永續發展性以及碳吸存能力;而藍碳則是指如紅樹林、海草床及潮汐鹽沼等沿海植被生態系統;但這些都尚未有單位提出方法學,也就代表仍未有台灣藍碳、黃碳的「碳權」。其實,台灣四面環海,如何能將「藍碳」的效果最大化,也是各界研究的重點。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協助海洋委員會進行「海洋碳匯盤查暨溫室氣體減量方法研析及評估」,在報告中指出,藍碳生態系比起綠碳生態系具有更高的碳匯能力,儘管藍碳生態系的面積僅占了近岸海域不到2%,但其有機碳埋藏率遠比熱帶雨林高出40倍之多。林幸助告訴《全球中央》,藍碳在台灣研究起步很早、但做的人少,政府也不重視。他舉例,就像 《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中,每年要揭露有哪些排放源,有哪些自然碳匯可以吸存溫室氣體;排放源包含交通、工業等,但吸存的部分,長久以來都只列森林碳匯;海洋碳匯,如海草等,都沒有被考慮進去。林幸助提到,2011年聯合國發布的《海洋及沿海地區永續發展藍圖》報告中提出為了保護和重建海洋生態系統結構及功能,實現海洋資源和生態系統永續和公平利用,應建立全球性藍碳市場;然而台灣在自然碳匯項目的市場開發上仍不完備。他也建議,可以從濱海藍碳項目出發,通過加強營造藍碳碳匯項目開發環境,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育與復育。林幸助進一步解釋,愈來愈多人重視的「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若在台灣西南部沿海部分有地層下陷情況的地區,種植如海草、紅樹林等根系複雜的植物,能夠承接河水、雨水沖刷流入的沉積物,進一步將地勢慢慢墊高,達到固灘護堤的效果。同時也因為生物碳吸收的功能,達到增加自然碳匯的目的。
專業值得信賴! 中信房屋在房仲業「金仲獎」成為贏家
2023-09-30
有房仲業奧斯卡獎之稱,第22屆「傑出金仲獎楷模」頒獎典禮,日前於高雄隆重登場,總統蔡英文與高雄市長陳其邁一同出席盛會,中信房屋本次戰果輝煌,中信房屋總部總經理張世宗也親臨現場鼓舞士氣。本次中信房屋勇奪8項殊榮,由「新竹北大加盟店」、「捷運新北園區加盟店」獲「不動產經紀業獎」,「文心河南加盟店」的店長陳珮甄獲得金仲獎不動產經紀人獎項,此外「中科國安加盟店」賴昶宇、「湖美加盟店」魏秀珍、「頭份建國加盟店」阮佳德、「草屯中興加盟店」簡慧貞、「天母蘭雅加盟店」魏良杰也一同贏得金仲獎不動產營業員的肯定,其中陳珮甄及魏良杰更入圍評審團大獎。金仲獎經紀業獎得主之一,「中信房屋捷運新北園區站加盟店」店長張明玉表示,他投入中信房屋20餘年的時間,非常榮幸可以獲得金仲獎的殊榮,從接任店長管理職起,她就不斷學習進修自己,希望未來能將所學都傳承下去,可以給人很多帶得走的養分,讓整個產業共榮、共好。同為金仲獎經紀業獎得主的「中信房屋新竹北大加盟店」,是由執行長陳漢碩領軍,他特別感謝評審給予肯定,他始終深信「投入才會深入,付出才會傑出。」他認為房仲產業是先利他才利己,,秉持著初心「誠信踏實,積極正向」的理念,持續帶領團隊做好服務,一同擦亮中信房屋的金字招牌 。
迎戰極端氣候 台灣加速科技造水
2023-09-30
歷經百年大旱,企業意識到穩定供水重要性,面對比自來水價高的再生水與海淡水已有與過去不同的思維,否則若遇上大旱,供水不足導致生產被迫中止,將付出龐大代價。極端氣候越演越烈,加上台灣矽盾光芒耀眼,半導體等高科技用水急遽上升,供水不能只看天吃飯,再生水、海淡水投資成當務之急。政府今年宣布建設常設海淡廠,更強制產業使用再生水,「科技造水」無疑將成未來產業供水標配。工業大戶須用50%再生水  使用不再限水源短缺區為降低水源供應風險及強化枯水期供水韌性,去年《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修正公布,擴大產業使用再生水的範圍,不再侷限於有供應短缺之虞的地區,未來每日計畫用水量達2萬噸以上開發單位,其工業用水須使用至少五成系統再生水。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表示,再生水成本不菲,過去廠商主要是為符合環評要求,才會使用再生水,例如南科台積電自建再生水廠。然而,歷經110年百年大旱,廠商意識到穩定供水重要性,攤開科學園區近兩年核定的重要設廠案,包含因應台積電用地竹科寶山擴建二期案在內,用水規劃均喊出100%使用再生水。如今新法出爐,除可進一步引導企業投資再生水,也能避免水情緊張時,發生產業與民生爭搶自來水窘狀。因應再生水需求攀升,行政院已核定11座再生水廠,其中,高雄鳳山廠、臨海廠及台南永康、安平再生水廠,加上南科自建再生水廠皆已完工,日產約10.6萬噸再生水,預計至118年,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廠全部完成後,可供應全台每天28.9萬噸再生水,相當於115萬人口日用水量。再生水費高於自來水  縮小價差是普及關鍵台灣再生水廠由政府興建,廠商只支付營運費用,以鳳山再生水廠為例,一度18元,若加上建設費用上看30元以上,產業自來水價則落在一度10至15元。針對未來五年再生水價有無可能下修,王藝峰坦言,再生水廠是耗電設施,如今無論電費、營建費用都在上漲,較不樂觀,但至少技術成本會下降,目前再生水廠建置都是由國內廠商執行,並非高難度技術,要達到更節能或環境友善,就需持續關注國外研發進展。再生水廠選址也不容易,工業局官員表示,水的特性是重力流,若要打回地勢較高處極為耗電,因此通常會找地勢低區域建置再生水廠,例如市區污水處理廠再生水供給沿海工業區,但可遇不可求,也並非低地區剛好都有再生水需求,「不像發展再生能源,任何地方都可以連到電網」。另外,再生水來源主要為民生污水廠放流水,與地下水道建設連動,需有管線引接家戶污水,才能興建再生水廠。為鼓勵廠商使用再生水,水利署祭出再生水用量不計入耗水費水量計算的獎勵,同時,只要投資再生水、海淡水,亦可折抵耗水費。不過,長期來看,要擴大再生水普及率,官員認為,根本之道仍是縮小自來水、再生水價差,意即水價合理化。此外,王藝峰透露,目前正檢討再生水廠能否供應農業或其他使用,關鍵在再生水廠水質,同時也要確保降低再生水廠操作風險,否則無預警斷水將衝擊農業,需擬定相關配套保障措施,如汙染緊急阻絕、損害賠償機制,確立後再配合修法。海淡水將成常態水源  為企業加保大旱險除了再生水,百年大旱以後,海淡水也成兵家爭搶資源。總統蔡英文今年5月宣布新竹及台南常設海淡廠計畫正式啟動,預計分別於116年及117年完工產水,直接併入自來水系統。換言之,海淡水將不只是「救命水」,而是成為常態性水源,科技造水再下一城。目前全台共25座海淡廠,以澎湖縣數量最多。王藝峰指出,海淡水製造極為耗能,離島海淡廠因規模小,每度成本高達新台幣40至80元;至於具一定規模海淡廠,每度生產成本則近1美元(約新台幣30元),但一樣遠高於每度7元至12元的平均水價,不過,預期隨著技術演進,海淡水成本將持續向下。水利署已於110年完成桃園、新竹、嘉義、台南、高雄及屏東等地區海水淡化初步評估,未來全台海淡廠數量預計提升至34座。攤開各種造水投資,和傳統水庫相比,建造海淡廠相較下仍舊比較便宜,且建設抗性較低。經濟部官員坦言,過去一直無法啟動建設的原因,主要是後續營運費用高,導致廠商購買意願低落。然而,有感於氣候變遷加劇,廠商已有不同思維,購買海淡水可視作大旱保險,否則就算平時水價低,一旦發生旱象,水車載水費用更高,甚至萬一供水不足導致生產被迫中止,都將付出龐大代價。科技大廠認購海淡水  可靈活「換水」為解決後續營運成本問題,經濟部已與半導體等科技大廠達成共識,由政府出資興建海淡廠,海水淡化導入民生公共系統後,未來海淡廠的營運管理成本將由廠商認購;因部分製程水質敏感,水利署也將採取靈活的「換水」機制,以等量自來水供給廠商。至於海水淡化後鹵水排放衝擊生態,王藝峰表示,中東、以色列、歐洲都有鹵水處理經驗可借鏡,國內學術單位持續研究鹵水再處理,如提煉成鹽、鋰可能,台鹽也已引進國外技術進行相關開發。
1 2 3 4 5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