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光影與機能提升,賦予舊屋新生命
2025-06-30
矗立在台灣典型狹長形連棟街屋,整體設計以採光為核心,將自然光線引入深邃街屋,化暗為亮,重現家的溫暖靈魂。開放式格局與動線規劃創造符合使用需求的起居空間,改寫街屋的生命章程,成為傳統街屋現代化改造的佳例。Project Data地點:台灣.台中坪數:樓板面積約74坪樓層:地上3F格局:1F:臥房、客廳、餐廳、廚房、衛浴、前車庫、後庭院;2F:臥房X2、衛浴X2、開放多功能區;3F:臥房、洗曬衣間、神明廳、前陽台建材:乳膠漆、水泥漆、隔熱塗料、超耐磨木地板、實木地板、磁磚、烤漆、鐵件、不鏽鋼、烤玻、灰玻、系統板、美耐板、人造石、大理石、木百葉簾、烤漆浪板▲1. 光影交織的溫馨起居場域客廳以開放式設計為核心,引入自然光線營造明亮通透的氛圍。家具布局簡潔有序,搭配溫潤材質與柔和色調,突顯空間的溫馨與雅緻。2. 立面革新,狹長街屋的光影藝術採光高窗與簡約立面構成,打破傳統街屋封閉印象,呈現內外一致的現代簡約美感。一樓以開放式布局串聯客廳與廚房,中島設計促進互動,大面挑空引入自然光。二樓規劃為臥室、衛浴與未來作為兒童遊戲區的大平台,結合天井營造明亮居所。三樓以神明廳與洗曬衣場為主,設有天井採光罩整體。空間滿足多元需求。此住宅位於傳統街屋區,原屋齡約40年,屬於台灣典型狹長形街屋。原況舊屋存在多項問題,包括採光與通風不足、壁癌與結構老化,以及房間與衛浴配置不符合現代需求。屋主一家三口(夫妻與母親)對住宅翻新的首要需求為提升採光、增強收納機能及改善衛浴設備,並考量未來長者的行動便利性。採光與通風的突破性設計,優化格局與收納空間針對長型街屋普遍面臨的採光不足問題,禾良一設計在建築外觀立面及屋頂上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屋頂新增天井,牆面開高窗,讓自然光能夠照亮各樓層空間。內部結構更進一步在一、二樓間設置挑空設計,不僅提升採光效果,也促進樓層間的視覺互動。尤其是挑空處連接二樓的兒童遊戲區和一樓餐廚空間,讓家人之間在不同樓層仍能保持互動,營造出充滿活力的居家氛圍。住宅格局也重新做了規劃,既增設房間數至四間(分布於三層樓),並在一樓和二樓分別配置衛浴以滿足家庭需求。與傳統街屋「先客廳、後餐廳」的格局不同,此案將開放式客廳、餐廳及廚房設於室內空間後端,並利用中央設置的中島,結合餐桌與廚具,創造靈活的洄游動線。廚房中新增的大型收納櫃進一步解決了舊屋中收納不足的問題,讓空間更加整潔實用。此外,考量屋主母親年長後的生活需求,特別於一樓設置孝親房,並將衛浴地坪與室內地坪齊平以實現無障礙設計;同時整個一樓空間亦取消高低差,確保行動便利,體現對長者的周全考慮。▲以通透性作為公共空間的關鍵從暗淡到明亮,從擁擠到開闊,借助溫暖木紋與淺白色調,搭配光影設計,賦予老屋現代美學與家的全新溫馨質感。▲挑空與中島打造靈動詩意廚餐區廚房區特別設置中島與挑高的公共空間,串聯家庭互動,滿足功能需求,讓生活更有詩意與靈活性。材料與色彩的選擇符合溫馨極簡的調性本案最大的挑戰在於結構改造,尤其是一、二樓間的大挑空設計。設計團隊不僅成功克服結構跨距的技術難題,還精心調整挑空比例,確保一樓與二樓之間的光線引入及空間互動。同時,針對窄幅街屋的外立面,設計團隊以簡約造型與大面積開窗,打造出既具典雅美感又符合使用需求的立面效果。過去屋主在室內洗曬衣物,空間擁擠且不流暢。改造後,三樓頂部新增大型採光罩,並規劃出專門的洗曬衣區,解決了舊有的使用難題。此外,頂樓原本昏暗的空間也因採光罩的設置而煥然一新。為營造家居溫馨感,設計採用暖色調的木紋材質,結合淺白色塗料與水泥漆。地板選用超耐磨木地板,樓梯則以實木打造,整體風格簡約而不失溫暖。本案整體設計上透過合理的空間層次與動線規劃,使舊屋擺脫原有侷限,營造出輕盈、互動且靈活的生活場景,讓每個空間都能充分展現其獨特的使用價值與氛圍。▲虛實幾何融合,極致坪效的設計美學臥室以一體成型的虛實幾何量體,讓機能空間與設計語彙及材質完美融合,發揮空間坪效的最大效益。▲光影與材質譜寫出家的柔美變奏透過暖色木質與流動的光線,重新詮釋了主臥空間感與機能美,彰顯家的溫暖與典雅格調。
老屋再生,創造三代共融的透亮家屋
2022-07-31
Project Data地點 / 台灣.台南坪數 / 60.5坪主要建材 / 混凝土、鋼構、玻璃、實木類型 / 透天住宅台灣地狹人稠,都市更新速率低,使住宅更新(Renovation Residence)成為亟需關注與討論的重要議題。都市山葵/方瑋建築師事務所以老屋翻新案「JJJ House」,回應老城區建築生命週期與不同世代共居所面臨的挑戰,以理性的思考調和溫柔的細節,創造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同時也獲得2022 iF DESIGN AWARD金獎肯定。外表潔白的共聚之家,座落於台南市中心的老城區巷弄內,簡約的外型與獨特的量體造型,豐富了街廓的樣貌,立面分布著大小不同的開口,讓視覺感受充滿趣味,激起讓人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年約40歲的業主,在離家數年成家立業後,決定帶著一家四口返回老家,重新與年邁的父親一同居住。乘載業主記憶的大房子,用長大後的眼光看待,感受到空間小了許多,40年的歲月也對建物的狀態造成影響,原始屋況反映著早年生活時空下的思維,像是為了追求房間數而隔出的多個房間,與為了爭取空間外推的區域,加上老舊的設備,都與現代生活所需的機能不符,若需「回家」,整建並活化空間則是必經之路。都市山葵/方瑋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方瑋,接下了這個艱鉅的任務,必須在現有的基地完成建物改建,並規劃出一個老中小三代能共同生活與成長的居家空間。探討居住議題,拿捏居住尺度共聚之家的基地僅有6米的寬度,換算下來每層的空間僅剩16坪多,如何將不同屬性的空間組合,並滿足一家三代5口人的需求則是挑戰之處。方瑋指出,如何拿捏一家人的「分與合」,創造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舒適與自在的尺度,是本案最重要的命題。讓業主兩個分別為5歲的雙胞胎女兒與父母分層居住,是共聚之家內部以世代區分居住樓層的決定性因素。單層面積有限,若將父母與小孩的起居空間劃為同一樓層,將限縮一家五口的生活尺度。共聚之家由下而上的空間,依據老中小三個年齡層向上遞減而居。1樓空間作為廚房、客廳,與爺爺的臥室;2樓空間作為夫妻兩人的主臥,以及可一家相聚的榻榻米起居室、大浴室;3樓考量小孩不同階段的成長,可能會面臨求學、離家等變化在規劃時採具有彈性的設計手法,增添空間未來的利用性。這樣的分層規劃,使一家人就像大樓中居住於不同樓層的住戶,不僅可以保有各自獨立的生活空間,每層也有可供其他家庭成員來訪逗留的公共區域。▲2樓起居室修飾結構梁提升空間感,擺放傢具將顯得侷促,因此抬高空間採榻榻米設計。▲ 1樓空間涵蓋餐廳、廚房、業主父親臥室與車庫。▲ 2樓浴室位於主臥內,其他家人可透過一道40公分寬的捷徑小門通行,而不用穿過主臥。▲ 主臥面朝南方,可將充足的戶外光線透過陽台導入室內。▲ 3樓空間為女孩們的小天地,利用兩個不同方向的拉門,變換空間的型態。利用建築語彙引納光線改建前的共聚之家,是台灣常見的連排住宅,狹長的屋型限縮採光的來源,「寬敞明亮」則是業主找上門時,最亟欲改善的重點。英文名為「JJJ House」的共聚之家,若從外觀的不同角度觀察,即可發現3個不同高度、大小與角度的J型弧線,不同於一般的透天厝只有一個面,方瑋以3個J向內退縮的作法,看似犧牲了可建造的空間,卻使房子顯得更加立體,以結構牆體為界線,內外之間透過窗戶的控制,使建物、居住者與巷弄產生新的對話關係。此舉也維持了巷弄內的親切尺度,多了一層照顧人行空間,考慮街道與人感受的溫柔思考。開案後,方瑋與團隊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不斷往返於室內空間與建築之中,誤差值甚至精準到連5公分都必須深究,其中包括像是利用傢具尺寸反算建築空間,門片收納的厚度、天窗開的位置、樓梯踏面的沖孔大小等,都是經過不斷研討才產生的果實。共聚之家的完成,為老屋活化、都市再造等議題添下柴薪,也啟發了人與空間、環境的更多想像,成為社會推進向前的一股動力。▲▼房屋上方的天窗使室內空間更加透亮,樓梯制定45%的穿孔率,確保光線能向下延伸。▲由建物外觀可見設計師在外型上使用了不等量的弧線,使建築向內退縮。
調節線條與比例,實現親子共樂居家風貌
2022-06-30
Home Data台灣‧新北市/客廳×1、餐廳×1、廚房×1、主臥×1、小孩房×1、衛浴×2、更衣室×1、儲物間×1/2大人2小孩/木皮、鐵件、美耐板、玻璃、編織毯、優的鋼石/單層。醫師夫妻為了給予孩子可以自由跑跳成長的生活空間,買下位於新北市林口的50坪住宅大樓,希望以家庭生活為空間的設計主軸,創造可以讓小孩盡情閱讀、玩耍,大人同時也可以進行自己休閒娛樂的空間。負責操刀空間的璞沃空間總監劉孟驊指出,業主非常重視孩子們的生活空間,因此將原始的3房格局改為雙主臥配置,業主將空間較大、採光較佳的臥房作為兩位女孩的房間,其餘空間則劃為客廳、餐廳等公共領域。本案的公共空間同時也作為整個家的核心場域,並藉由多座向的沙發、流線型的書牆、天花上的單槓等單元聚焦空間的設計亮點。劉孟驊表示,客廳區域以多座向的訂製沙發為中心,四周規劃了許多機能性設計,全區以流動的線條定義立面,化為如圖書館般的書牆,另一邊則沿著弧形曲線,為了喜愛露營的業主創造能放置各式戶外用品的儲物間,於牆面嵌入扇形的立體空間,為客廳創造專屬孩子的閱讀角落。多座向沙發的椅背是孩子吊單槓時的垂直動線,同時可利用改變沙發位置,滿足公共區域場景切換的機能,拉下投影布幕擺上露營椅就能化為星空電影院。劉孟驊指出,中大戶型的空間較小戶型寬敞許多,若空間選擇比例拿捏不恰當,就容易出現發散、無法聚焦的問題,因此在面材以及色系上盡量簡化單元,避免過於用力的設計,才能成就大器的空間感受。他特別提到,傢具的選擇也應與空間的尺度相符,此案的多面向沙發、大型投影布幕、長度2米4的餐桌,都是因應空間尺度而選擇的尺寸,並藉由單椅點綴呈現居家空間的質感。1.為爭取更舒適的空間,捨棄原始3房配置,改為雙主臥形式,並將其中一間分為更衣間與開放閱讀區。2.公共空間沒有整面電視牆的規劃設計,利用弧形書櫃牆區隔公私領域,使客廳空間寬敞且保有更多活動性。3.愛好露營的業主擁有許多裝備,設計上利用客廳一隅作為儲藏間,並嵌入扇形角落,創造另一個休憩空間。▲01  線條與色系構築柔和居家氛圍利用弧線修飾結構梁,以大地色為基調選擇材質使空間溫暖柔和。▲02  多座向沙發創造空間機能多元  多座向沙發創造環狀與垂直的動線滿足機能,藉由量體的存在錨定空間。▲03  漸層色單槓化為空間亮點  單槓延續大地色系的柔和感,採用由灰漸白的色階變化使視覺更豐富。▲04  掌握比例,藉由軟裝錨定空間 在廣闊的空間中,放入符合比例的傢具便可藉由單品帶出居家空間的質感。▲05 順應弧線延伸使用機能  弧線牆面嵌入扇形的臥榻空間,向外則延伸成為書房的桌面。▲06 拆解空間,增強公私領域機能 原始房間在調整後內側化為主臥的更衣室,外側則成為女孩們的專屬書房。▲07 沉穩色系帶出主臥氛圍 專屬屋主夫妻的主臥以灰、深藍等色塊為就寢空間注入沉穩的氣質。▲08.09 減少固定式設計因應未來變化為保留未來彈性變化的空間,小孩房減少固定式設計,以現成傢具為主。
小中見大!細節處理、 異質碰撞體現大宅層次感
2022-05-31
Home Data台北市/獨立玄關×1、開放式餐廚房×1、多功能區×1、公用廁所×1、家事間×1、主臥×1(含更衣間、衛浴)、孝親房×1(含衛浴)、小孩房×1/3大人1小孩/實木皮板、FENIX板、美耐板、大片薄板磚、實木地板、水磨石、鍍鈦金屬板、皮革、冷烤漆/單層。對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創辦人邵唯晏來說,大宅的定義不單只有坪數大,而更應由小中見大著眼,即是講究細節,無論空間格局的處理、材質細節的掌控都不馬虎,才能體現真正的「大」。這樣的核心概念,在位處於內湖核心區的這套高層住宅中徹底實踐,屋主夫妻看上當地的生活機能與自然山景環繞,決定與年邁的母親3人共居於此,竹工凡木設計團隊以灰色、留白空間的處理以及大量的細部工法與異質材料搭接設計注入亮點,形塑能認真感知並品味生活的的半退休環境。搭著電梯來到住宅外的梯廳,始得窺見室內的設計語彙:這裡是電梯與玄關間的過渡區域,可見留白設計下的落地鏡面與造型白牆以及複合材質運用。進入玄關後緊接著一個90度轉向,建構與開放式空間的留白過渡,連成一氣的客廳、餐廳、廚房、多功能區經由一條主廊道連接各個臥房。廊道的盡頭,刻意增加小玄關作為灰色緩衝空間,木材質接替石紋板材形成轉角端景,即能結合藝品畫作擺設,也能提供進入臥室前多一道交界轉換的儀式感。這種留白設計所給予人的細膩感受,即是一種小中見大的設計策略。細節的掌控是此案重點,邵唯晏認為單一材質有時候會少了一些層次,透過異質材料的碰撞,在收邊接口套用進出面、留縫手法再再體現他所強調的大宅細節,同時做到不同機能領域之間的劃分。針對主要機能空間與動線出入口,則施以弧形收邊的倒角設計,一方面提升長輩在室內活動時的安全性,也可強化柔和、美觀的視覺感受。1.以開放思維重塑室內,除臥室外的公共區域全部打開,客廳、餐廳、廚房、多功能區兼書房互相串聯成大型開放空間。2.包括客廳、主臥、主臥衛浴、孝親房等都採留白語彙手法設立獨立小玄關,行進轉折間有更多緩衝,起到空間層次轉換的效果。3.屋主夫妻喜愛泡澡,除了拉大主衛空間置入獨立浴缸外,也放大弧形窗戶將後山景觀引入,提供更佳的視覺體驗。▲01  納入無障礙思維做設計因應家中有年邁的老母親,走道、衛浴等空間都預先做好規劃,以應對可能有輪椅使用需求。▲02  留白空間櫃體也是藝術裝置 設計者在留白空間中放置一些作工精細的櫃體,不只滿足收納功能,也強化了玄關的感覺。▲03+04.  天花高低差劃定隱性邊界 公共區域內連結客廳與餐廳的廊道,藉由不同高度的天花設計,以多重層次建構一個看似連結,實則合中有分的疆界。▲05  家宅內外中介處建構期待 屋主身任跨國企業創辦人,家中常有訪客。電梯梯廳運用複合材質整合,落地鏡面、木紋壁櫃與垂直分割的造型白牆,建構對室內的期待。▲06. 吸納景觀強化泡澡體驗 主衛與孝親房衛浴都大量採用水磨石元素,顯得復古時尚。主衛大面弧形窗上貼有智能膜,能在透光與不透光間切換。▲07.08.09.10. 處處細節展現細緻品味 在空間風格、材料對接等細部設計的精準把控下,成就一座洗鍊、高尚、細緻的質感居所。
小宅設計逆轉勝 利用複層優勢,創造舒適機能三房
2022-05-01
Home Data台灣‧台北市/餐廳×1、客廳×1、主臥×1、次臥×1、書房×1、衛浴×2、洗衣間×1/1大/毛絲面不鏽鋼沖孔板、銀狐大理石、黑雲石大理石、海島型實木地板/複層。本案為25年的社區大樓,利用挑高的空間規劃出3房2衛的格局,房屋結構條件佳,但原始的空間配置與動線,卻讓近20坪的空間視覺上比一般的套房更加狹小。X型動線將空間分割為多塊,三角形的廚房檯面長度不足,難以勝任基本的烹飪需求,客廳區域的窗戶是唯一的採光來源,區隔房間的立面完全阻擋光線透入洗衣房、廚房、玄關等區域,導致空間陰暗潮濕,迫使屋主在洗衣後必須將衣服拿到客廳晾曬,朋友來訪時還要倉促地收拾,讓居住品質大打折扣。原有的衛浴雖設置了乾濕分離,但因樓高限制無法裝設抽風機,使浴室濕氣無法散去,導致多處發霉。操刀空間改造的Raen Studios & Design時雨空間設計設計師許若倩指出,屋主的職業為企業的財務長,需要沉穩放鬆的居家空間,因為時常在家處理公事,必須為屋主設計一個可以靜下心來辦公的空間。考量屋主喜歡找三五好友來家小聚,設計師擴大原有的三角形空間區域,使客廳空間方正,保留3米8的高度,使場域開闊;接著改變夾層位置與比例,藉由上下空間分別作為主臥室,以及餐廳與廚房。書房位置順應屋梁結構,安排於次臥上方,門口以平台銜接樓梯動線,即使不做門依然能為空間保持隱密性。由於本案沒有陽台可以晾曬衣物,設計師在洗衣房部分保留原始高度,加裝升降吊衣架、烘乾機,增設通風孔,改善原始空間潮濕,衣物無法乾燥的問題;浴室部分則選擇裝設地暖,達到使空間乾燥的目的。設計關鍵思考1. 精準利用空間,規劃格局不浪費。2. 以動線劃分區域,決定空間尺度。3. 設備補足空間缺點提升居住品質。1. 原有的X型動線,將空間切為數個三角形,改造後格局方正,使視覺延伸擴大空間感。2. 本案僅有客廳區域的單面採光,空氣無法循環,衛浴結合地暖改善潮濕發霉。3. 原有3房空間多畸角機能不足,改善後有效提升坪效。▲01  樓梯動線延伸視覺與空間通往主臥的樓梯,可達到視線延伸的效果,梯間通往書房的平台,亦創造呼吸的空間。▲02  放大公領域引入豐沛採光 透過重整格局,放大客廳空間,保留上挑的高度搭配窗光,讓全室充滿陽光。▲03 不鏽鋼材質呈現空間個性 屋主偏好沉穩、冷色系的空間與材質,設計師選用毛絲面不鏽鋼沖孔板作為電視牆,同時區隔客、餐廳。▲04+05. 立面收納管線擴充衛浴機能 夾層樓高僅3.8米,設計師運用立面走線埋管,透過裝設地暖改善潮濕問題。▲06. 順應屋梁結構創造書房 設計師順應屋梁走向設計工作桌,結合室內窗可清晰一覽客廳動態。▲07. 玻璃材質增添通透感 主臥面朝客廳的立面,採用大片玻璃窗設計,可視不同的生活情境開啟或關閉。
公私領域的細節規劃,描繪精緻氛圍
2022-04-01
Home Data台灣‧彰化/客廳、廚房、餐廳、主臥、客房、更衣室×2、衛浴×3/女主人/五金、特殊塗料、鐵件、玻璃、木地板、無接縫地坪、茶鏡。將屋主收納精品包的喜好轉化為別墅獨有印記,放大更衣、起居間比例,刪除看似有用卻註定閒置落灰的書房與梯廳,告別CP值迷思,量身打造求精不求多的個人訂製風私宅。住家1~3層為主活動區,4、5層則用於存放雜物傢具,因此生活空間收納壓力驟減,得以有效降低固定櫃體配比,亦解決透天宅得天獨厚的三面開窗遭傢具遮蔽可能。此優勢最能體現在2樓公共餐廚、廳區,保留天花、壁面大片留白,地坪鋪陳灰泥色無接縫漆料,利用木色調、圓弧修飾多餘線條,打造清淺質感背景呼應屋主挑選的淺灰沙發、茶鏡櫃等進口高奢傢具,沒有多餘量體干擾,令日光灑落其上,交織出宛若國外渡假屋的雍容閒適氣度。私領域則設於1、3樓的客房與主臥。1樓車庫後方與大部分梯廳推移併入建商原本設定的孝親房,擴增為擁有更衣間與起居室的豪華次臥,減少閒置空間。此處延續公領域的留白與設計細節,幾何圖型與壁面轉折圓角勾勒輪廓,減少銳角壓迫感,為整體空間增添幾分異國無壓情調。3樓寢區是住家最具個人風格的區域──以女屋主的精品為主題,創造一個能展示、好挑選、以及隨時穿搭精品華服、辦私人走秀的仿T台廊道!在規劃時直接將原有書房併入外更衣間,延伸為L型的玻璃廊道展示區塊,運用皮革、木作、茶玻、玫瑰金框架等頂級素材,構築居家精品櫥窗。內更衣間緊鄰化妝檯、衛浴,方便日常盥洗梳化。01 微調1樓機能配比,部分車庫與梯廳併入客臥,增設車庫收納櫃與客臥起居、更衣間,提升坪效與降低閒置區塊。02 2樓為主廳區所在,樓梯入口位於餐廚區側,餐廚區與客廳間增設四片推拉門,營造正式進入住家迎賓意象。03 3樓主臥捨去書房、雙向延伸外更衣間,規劃成L型可透視展示區,收納、展示屋主各式精品,穿搭走秀一次滿足。▲01  L型外更衣室合併書房,移植精品展間 外更衣間復刻精品店陳列,運用皮革、玫瑰金、茶玻素材妥善收納女主人蒐藏。▲02  以精品傢具為主角的留白舞台客廳天、地、壁大面留白,精品傢具是生活用品亦是裝飾。▲03  圓弧細節延續全室設計調性1樓客房延伸起居空間,圓弧轉角與留白細節增添寢區異國舒適氛圍。▲04  具備四種開闔方式的迎賓門片餐廚與客廳間以推拉門片區隔,可做出4種開闔造型,塑造迎賓儀式感。
2022住宅革新新趨勢 拆除樓板引光通風,反轉地下與平層使用
2022-03-01
Home Data70坪老屋/台灣‧台北市/客廳、餐廳、廚房、主臥、主臥起居室、主臥更衣室、次臥×2、衛浴×3、洗衣間/油漆、海島型木地板、不鏽鋼、鐵件、灰鏡、木作貼皮、烤漆、磁磚、水泥/水泥粉光、樂土、磐多魔、噴漆、噴砂玻璃。1樓加地下室共70坪的複層老屋,是左右鄰房、前後採光的典型公寓,因為原本地下室的氣窗開口不大,加上被車庫與曬衣間所遮蔽無法引光、通風,以往陰暗的樓下只能被當作儲藏空間使用。本次屋主希望將1樓與閒置的地下室整合作為一家四口的新居,因此KC design studio均漢設計決定打開1樓部分前院及後方的樓板面積,讓光線得以灑入地下室,空氣獲得對流,去除陰暗潮濕問題,也反轉過往對地下室的舊有想法。考量到屋主好客個性,空間格局重新分布,1樓作為屋主夫婦的私領域空間,公共空間則位於坪數較大的地下室,前半區是開放式的客餐廳與廚房,舊木餐桌與中島整合,是能容納8~10人共進餐敘的舒適空間,而廚房則區分出熱炒區及輕食區的完整烹飪機能,滿足屋主喜好料理與招待親友的需求。後半區則屬於私人空間,分別是1樓主臥及樓下的男、女孩房,因為前方採光無法進入後方,設計師利用格局切出L型挑空天井帶入光線並於此種植植栽,巧妙成為男、女孩房之間的自然屏障,綠意也延伸到樓上主臥,當空間注入陽光、空氣與綠意,生活顯得舒適恬靜。公區移至地下室,反轉使用印象1樓天井引光,公共區移至坪數較大的地下空間,反轉地下室等於倉庫的使用印象。1. 原本地下室氣窗被前院車庫、後院的曬衣空間遮擋,使得地下室內陰暗潮濕,透過打開1樓前院樓板成天井,擴大地下室採光面,同時增加通風量。2. 樓下後方光源不足,在考慮安全與上下層樓板面積後挖出L型天井帶入光線,並於其中栽植綠意形成空間的自然屏障,且提供前後院的空氣循環。3. 地下室作為公共空間,僅有前後天井採光,因此運用開放式設計讓光線流通,後方小孩房則以玻璃隔間令視覺穿透也方便照應。▲01+02. 開放式設計以玻璃隔間確保穿透感與隱私前後天井導入光線穿梭室內,後方臥房區以玻璃隔間,平時敞開呈現穿透視覺,必要時則可以窗簾維護隱私。▲03. 多材質搭疊空間層次室內以水泥質感為主色調,壁面及地坪運用抿石子、磐多魔、樂土搭疊出灰色鋪面的層次。▲04 犧牲一樓面積換取地下室明亮通風1樓前院挖空部分樓板面積形塑天井與樓梯引採光入地下室。
暖藕色注入小清新,獨居自在的寧靜生活
2022-01-26
電梯大樓單層、老屋、22坪、2房2廳、1人。空間格局:玄關、客廳、餐廳、衛浴、書房、主臥室、客房。主要建材:油漆、乳膠漆、花磚、超耐磨木地板、木地板、不鏽鋼、鐵件、木作貼皮、烤漆、鋼刷木皮、水泥粉光、人造石、賽麗石、軌道燈、噴漆、噴砂玻璃、彩色灰泥塗料家是怎麼樣的存在?身為銀行總行主管的屋主,結束朝九晚五的忙碌工作後,更迫切回歸靜謐清幽的生活。對她而言,家是舒壓放鬆、遠離日常生活喧囂的避世海島。長期置身於喧囂忙碌的都市,享受繁華便利之餘,多少會渴望寧靜生活的美好。個性文靜、嚮往低調生活的屋主,在有著「台北市蛋白區」之稱的文山區,看上一間靠山區的老屋,雖然屋齡超過30年,有漏水、壁癌、管線老舊等問題,但四周圍環境安靜,令他決定搬進22坪的老屋,追求心之所向。擅長將人的特性融入設計語彙的樂創空間設計團隊分享,最初丈量時,打開窗戶便能感受到山區吹來的風與空氣,顯得清幽不壓迫。為了保留環境帶來的優勢,從基礎工程開始逐一解決老屋的體質問題,針對破碎的格局,設計師也提出3~4種解方,藉由去除1房放大公共空間尺度,並拯救原先過於蔭蔽的廚房,讓它得以融入公領域,空間變得更為寬敞通透。如今,以客廳連結餐廳、廚房的開放區域為中心,無論用餐聚會、或疫情下居家辦公、亦或是享受獨處時光,都能切實地實現最舒適的自我追求。用色彩增添表情,也形塑空間的調性相當具有特色的暖藕色手工漆牆面,是這間房子最具靈魂的端景。設計師考量屋主個性,以藕色為空間增添溫馨的表情,藉由師傅一筆一劃手工慢磨的紋理,形成一道令人難以忘懷的風景。傢飾、傢具的部分則選用灰色過渡,並適度加入湖水藍點睛,也呼應木地板的溫潤木質。收納空間輕量化規劃,是屋主提出的需求之一,獨居、也懂得取捨的他明白自身的需求使用單純,僅要求能適當收納,避免讓櫃體限縮有限的空間。可以看見公領域鮮少高於人的傢具,收納櫃、冰箱等也緊貼牆面布局,保留視覺核心的開闊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空出更完整的使用空間,讓屋主能保有彈性使用的可能,無論做瑜伽或運動都更方便。為了降低天花高低落差大以及梁柱過於明顯帶來的壓迫感,設計師特地以圓潤的大弧形設計銜接高矮區,令客餐廳看起來更加高挑,即使整天待在家中,也不再緊迫。設計師解讀屋主需求● 原有零碎隔間調整為開放式,狹小空間內打造輕鬆開闊感。● 以手工特殊漆作主題墻,利用色彩傢具整合設計。● 收納櫃輕量化規劃,避免空間過於擁擠。01 動線 暖藕色調劃分玄關與客餐廳界限藕色主題牆除了作為公領域的主視覺外,也一路延伸到玄關、客房走廊,除了界定公私領域外,也起到引導人從入口到更開闊的公共空間的動線作用。此外為了維持整體的一致性,客房的房門也採同一手法設計,暖藕色調仿佛無限漫延,締造了進退的層次感。02 照明 置入不同燈具,滿足各種使用情景設計師指出,燈光依照功能性可分為主要照明以及情景照明。此案除了天花板嵌燈外,還在餐廳增加吊燈以及軌道燈,目的是讓屋主能夠有更多元的使用情景,例如週五下班後只打開吊燈與軌道燈,立刻便塑造出不同的氛圍,迎接久違的獨處時光。03 設計 弧形天花修飾梁柱的壓迫感為了解決天花板和梁柱的壓迫感,以帶有曲線的弧線設計銜接天花板的高矮區,讓視線能隨著線條的方向延伸拉開。此外,沿著大弧形的邊緣植入燈條,不僅提供更全面的照明,也起到指引的作用。04 機能 廚房空間擴大,美感實用兼具最初格局中的廚房,僅只是緊鄰陽台的小小檯面,設計師透過加長廚具,賦予更高的實用性,一字型動線令烹飪操作都相當方便,也將電器櫃等一併收納其中。色彩挑選上,選用乾淨利落的白色,避免過多色彩的運用反而破壞公領域的和諧共融。05 色彩 活潑色調,將亮眼的陽光帶入室內有別於公領域帶點小清新的暖色調,主臥選擇以明亮的黃色系為主題色,帶來愉悅、充滿活力的氛圍。為了弱化側邊大型衣櫃的存在感,設計師採用朦朧的噴紗玻璃拉門設計,半穿透性使衣櫃不再巨大,營造猶如開放式更衣間般的視覺效果。
光線流轉自然 沈澱放鬆身心的庇護所
2022-01-01
Space Data20坪、住宅、建材:手工塗料、木皮、鐵件、木作噴漆、水磨石、鏡面侘寂生活 Living a Wabi Sabi Life回歸質樸生活,空間感、機能兼具的庇護所擅長從不同面向、不同角度發掘空間之美的向度設計設計師曾致豪,從不界定自身風格,而是藉由客戶的需求與設計的拉扯,屢屢激盪出非凡的火花。所操刀的作品「侘寂生活 Living a Wabi Sabi Life」,回應屋主每天通勤到台北工作,再往返桃園休憩,希望住家是庇護所的需求,進一步融入「侘寂」日式美學中回歸本質、接受不完美與短暫的核心精神,牽動人們對簡單生活的渴望,成功奪下第九屆「2021 TINTA金邸獎空間美學新秀設計師大賽Taiwan Interior New Talent Award」居住空間小戶型類金獎。去除裝飾,讓光自然流轉從平面布局開始,曾致豪便一絲不苟地進行鋪排,為空間增添了層次感。僅20坪大,空蕩蕩的空間若按照建商安排,會是三房兩廳的格局,他說服屋主調整為兩房,並將客餐廳整合在同一個空間中。面對屋主本身對「玄關正對窗」的風水考量,設計師利用鏤空的鐵件皮層與電視牆阻擋,一來滿足風水需求,二來讓光在空間能上下自然流通到玄關與廊道,避免玄關過於陰暗。此外,更刻意壓低廊道天花板,藉由採光引導人前往開放場域使用,也透過地坪與天花板的高度,使人默默感受到空間的轉換,放大身處客餐廳的空間感。以打造庇護所出發,曾致豪從侘寂美學中提煉出黑白灰色調,搭配其接受不完美、去除裝飾、無須繁華的特質,運用富有粗糙手感肌理的手工漆料搭配自然材質的木皮,潤飾整體空間帶來的溫度。所有傢具、天地壁材料也經過精心挑選,確保視線中沒有過多繁雜色彩與裝飾,達到遠離喧囂,回歸簡單的氛圍,得以放鬆、沉澱身心靈。牆面兩端則特地加入鏡面,讓空間繼續延伸。作為開放場域延續的臥房,承繼去除過多裝飾的核心,門片櫃體合而為一,減少視覺上的凌亂感,簡單樸實的設計與適度留白,更能回歸生活的本質。間接與隱藏式燈具,弱化存在感。百葉簾上或開放櫃中都設有燈條,以間接照明的方式增加空間的使用情境。天花板的嵌燈也經過噴漆,弱化燈具在空間中的存在感。餐桌上的吊燈則選用線性燈具,使整體視覺不會顯得太笨重。鏤空設計讓採光與空氣流動。上下鏤空的電視牆、鐵件皮層,將光線吸納到廊道空間,讓光影隨時間映照在自然肌理的天地壁和傢具上。大面積留白更顯明亮。為了讓空間更顯明亮,設計師在沙發、餐桌大面積上選擇以淺色為主,而餐椅與桌腳則用深色來呼應黑白灰色調。百葉簾調節光影變化。公共空間以木皮百葉簾取代窗簾,除了溫潤空間調性外,也希望能藉由木百葉,隨日照變化調節進入空間的光影。臥室回歸隱私。公共場域的鏤空設計並沒有延續到臥室中,而是回歸隱私。廊道燈溝引導動線。由於廊道天花板較低,設計師特地在廊道上方做了一條燈溝,延伸到兩側臥房引領人前往下一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