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電羅生門 漲價惹民怨
2024-04-30
產業發展需要更多綠電,發電成本飆高不該由全民買單,民生用電維持什麼水平才能穩住物價與降低民眾的痛苦指數,是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雖然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提出數據表示2030年之前不會缺電,但是沒看到關於AI升級推動資料中心用電預估的數據,相信缺電議題在2025非核家園實現之前,仍是輿論的焦點。缺不缺綠電是一回事 而AI算力世界永遠需要更多電客觀來說,龔明鑫說的是關鍵:「在ESG或RE100的要求下,大家關心的已不是缺不缺電的問題,而是買不買得到綠電的問題。」但是政策有沒有低估AI大語言模型(LLM)迭代升級後,對於資料中心(IDC)的用電量,這可能是個變數,畢竟生成式AI的發展之快,已經將摩爾定律送入歷史洪流,在AI所需的算力世界裡,看不到盡頭的升級才是答案,因此廣義上的缺電,的確是有可能在2030年之前再次發生。根據國發會最新盤點,包括半導體投資全部估算進去,2023至2030年可能要額外增加用電需求7GW,但單單現在天然氣機組淨增加已經達9.1GW,更不用講還有其他再生能源。所以理論上,只要天然氣的運送沒問題,廣義上的缺電就不會發生。但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數據科學家及研究員Alex de Vries計算顯示,運用AI進行線上研究需要的能源比標準研究多至少十倍。在資料呈指數級成長的後摩爾定律時代,生成式AI技術蓬勃發展的同時,對算力的要求也與日俱增,隨著AI訓練和推理成本持續上升,GPT-3的參數數量達1750億,而GPT-4的參數數量將超過一兆,訓練一個AI模型所需的算力將每兩年漲275倍。產業發展用電與民生用電  該漲多少才符合民意?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資料中心耗電量基本每年年增15%,預測2023~2026年期間,AI對能源的需求至少會膨脹十倍。從這個角度來看,AI就算不是吃電怪獸,很有機會成為推升電價上漲的變數之一,經濟部決議四月起電價平均漲幅11%,平均電價從每度3.1154元,調高到3.4518元,其中用電最多的IDC將調漲25%為最多。富邦蔡明忠說:「電價一漲,相信一定是萬物齊漲,因為所有東西要生產、要服務都需要用到電。」沒錯,電費還沒漲,市場的雞蛋一斤漲三元,央行雖然升息半碼抗通膨,同時間房貸族甚或是卡債族的負擔更重。當生成式AI遇到複雜問題需要大量高速運算時,電網的瞬間用電穩定才是大家需要關注的焦點。此前,ChatGPT每天耗電超50萬千瓦時,就登上了新聞,最近核融合(Nuclear fusion)成為新焦點,和碩童子賢說:「電力即國力,得核融合得天下。」原因是微軟的工程師在社交媒體上爆料:「訓練ChatGPT-6的十萬個H100 GPU基建正在積極建設中,但一旦我們在同一個州部署超過十萬個H100,電網就會因無法負荷而崩潰,團隊在部署跨區域GPU間的infiniband級別連結時遇到了困難。」一般大型電廠的輸出功率達到2000兆瓦,100兆瓦的負載其實並不大,但是突然在電網中增加100兆瓦的負載可能會讓電網系統出問題,更別說十萬個H100同時運作,功耗將達到70兆瓦,不知道台灣的電網撐不撐得住。根據經濟部111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P7,評估電力系統供需是否穩定的另一指標是備轉容量率,主要是檢視每日瞬時尖峰負載當下的供電情況,可由台電網站中「近期電力資訊」(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209),獲得每日備轉資訊。所以政府清楚了解到在每年七月大暑節氣前後的「瞬時尖峰負載當下的供電情況」是評估缺電的另一個重要觀察指標,筆者相信台灣政府機關與企業應該還沒達到訓練GPT-6的地步,所以缺電議題可能還要長時間觀察。電力短缺才是AI發展的桎梏 核能也許是滿足需求唯一辦法AI是能源的無底洞,能夠限制AI發展的只有能源,不是人才。去年二月時代雜誌報導:「AI的運算能力每六至十個月成長一倍。」但馬斯克說:「現在AI對算力的需求差不多每半年就會增加十倍。」根據波士頓諮詢集團的分析,到2030年,資料中心的用電量預計將增加兩倍,相當於大約四千萬美國家庭供電所需的電力,核能也許是唯一的辦法了,電力短缺將直接限制未來GPU的發展。包括OpenAI的奧特曼在內,越來越多的AI產業巨頭認為滿足AI巨大能源需求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核融合,可惜的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核融合研究員Aneeqa Khan表示:「在地球上重建太陽中心的條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可能要到本世紀下半葉才能準備就緒。」所以在未來,能源將會是困擾AI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反過來說,進入生成式AI時代,電價只有更高,沒有最高。精彩全文,詳見《理財周刊》1232期,2024.04.05出刊。
印度崛起
2023-05-31
未來十年印度勞動年齡人口將超過十億,這表示iPhone在印度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過去一年印度製造的iPhone,出口規模年增四倍,而根據蘋果的目標,未來將有四分之一的iPhone是印度製造,在印度插旗的台廠應鏈可望受惠。蘋果繳出一份超乎市場預期的財報,宣告印度在蘋果的未來發展規劃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除了在生產基地多元化方面傾向印度,蘋果還更加重視印度市場的業績。儘管蘋果營收比上一季的972.8億美元減少了3%,但在諸多手機廠都衰退之際,iPhone以年增率不降反升2%的513.3億美元營收,讓世人見識到蘋果的產品獨特魅力和業績韌性。蘋果財報優於預期  歸功印度客戶換機需求蘋果CEO庫克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超出華爾街預期的財報主要歸功於印度客戶的換機需求。由於價格的關係,Android系統在印度有難以撼動的統治地位,即使是蘋果從2016年開始布局印度市場,也難以佔有一席之地。根據Canalys數據,2022年印度智慧型手機平均售價為206美元(不含稅),而入門iPhone SE零售價為429美元,iPhone平均售價為898美元。原因就在於缺乏工作機會、低薪等因素,越來越多印度人放棄了找工作,因此蘋果的精品路線過去在印度市場吃不開。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也是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但智慧型手機的滲透率仍然不到50%,這讓蘋果看到了機會。在第一季法說會上庫克表示:「我在印度看到的是很多人進入中產階級,希望我們能說服他們中的一些人購買iPhone。」印度人口紅利優勢  未來iPhone成長空間大印度是蘋果尚未完全攻克的最大市場,iPhone在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占率不到5%,截至今年三月底,蘋果在印度營收較去年41億美元年成長近50%,同樣以Android系統為主的中國,過去因中產階級不斷成長,從Android到iOS的換機潮讓蘋果在中國的市占率達18%,印度政府表示,未來十年,該國勞動年齡人口將超過十億,這意味著iPhone在印度未來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在過去四十年期間,世界見證到中國人口紅利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數據,今年四月印度人口達到14.2477585億人,超越中國14億1175萬人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截至2020年,印度每月新增約一百萬人口。2022年印度大約有2300萬新生兒出生,即每天約有6.3萬人出生,這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目前印度國內人口有27.3%介於人十五到二十九歲,這讓印度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由於印度嚴格規定禁止國際品牌開設自有品牌門店,除非品牌產品大部分來自印度境內,為了搭上印度人口紅利,蘋果決定擴大對印度的投資。2021財年印度的iPhone產量估計占全球1%。印度製造iPhone  出口規模年增四倍而在截至2023年三月的一年內,蘋果在印度的iPhone出口規模約50億美元,幾乎是前一年的四倍。透過富士康、和碩等合作夥伴的擴產,蘋果目前在印度生產了近7%的iPhone,印度商務和工業部長Piyush Goyal表示,蘋果的目標,是將這一比例提高到25%。也就是說,未來將有四分之一的iPhone是印度製造。富士康計畫將位於印度金奈一座現有工廠產能翻倍,力爭到2024年,年產約二千萬部iPhone,員工數量也增加二倍至十萬人。新的生產基地和擴產計畫可以使印度的iPhone組裝比例從目前的5%提高到10-15%。受到歐美主導供應鏈重組影響,製造業正湧向印度,尤其是手機與半導體等重要行業,印度有望在二十一世紀末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不過,要想成為蘋果供應鏈的關鍵一環,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印度缺乏高度專業化的勞動力,從事資訊技術相關的員工僅大約五百萬人。印度最大的集團公司塔塔集團,也是蘋果供應商之一,在印度霍蘇爾經營的一家工廠所生產的零組件,最終能被富士康進行組裝的僅50%,這跟蘋果期待的零缺點目標差距仍大,台商享受人口紅利的時間應該比在中國來得久。利用低成本原油  生產加工品轉售歐美隨著印度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努力發展本國製造業的同時,也強調自身的獨立外交立場,印度將憑藉自身實力獨立於歐美中的國際政治角力風波之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俄烏戰爭期間,無懼歐美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禁令,一邊購買創紀錄數量的俄羅斯原油,印度四月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預計超過一天二百萬桶,佔印度石油進口總量近44%。另一邊加工石油產品,並將其轉售給歐美國家,目前俄羅斯原油與布蘭特原油價差約為每桶25美元,幾乎是一桶原油價格的三分之一,汽油或柴油等精煉產品的價差更大,可以說印度是俄烏戰爭的贏家之一,無論是經濟上或是國際政治上都是。
現在進場投資好嗎? 法人帶你從科技大廠AI新運用看端倪
2023-04-28
近期歐美金融機構爆發倒閉、託管與併購等事件,帶來金融市場震盪,不過,不少科技股表現強勢,唯美國矽谷銀行倒閉,市場擔憂金融機構緊縮效應,對中小型科技股帶來股價短暫衝擊。開啟AI運用2.0年代而台股基金近月上漲4.32%,力抗美歐銀行業危機,且連續兩個月在區域型基金中表現最佳,與此同時,由ChatGPT點燃的生成式AI熱潮繼續延燒,科技股基金也有不錯的表現,上漲2.84%,連帶也讓台股基金受惠。自從去年底微軟ChatGPT上線,正式開啟AI運用2.0年代,近期各大廠紛紛發表AI新運用領域(見附表),包括:微軟結合Office應用程式的Microsoft 365 Copilot,Google推出Google Workspace藉由AI生成整合工作文件內容,Salesforce以Einstein GPT提供業務行銷人員客戶管理溝通的AI助理等。第一金全球AI人工智慧基金經理人李坤憲指出,短短半年不到的時間,AI運用發展速度超乎預期,也可望率先推升AI發展所需基礎建設,如半導體設備、網路安全與大數據分析等領域的高速成長。李坤憲說明,年初一度出現獲利、營收上修的AI科技產業,近來在銀行危機爆發後,營運上修的情形略見停滯,企業進行支出控制,營運模式的轉換,如以消費量取代會員制的推動受景氣壓抑影響等,後續的發展仍待觀察金融機構事件的控制情形與後續影響性。富蘭克林坦伯頓科技基金經理人強納森.柯堤斯表示,近期ChatGPT的話題正熱,而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是研究團隊聚焦的十大數位轉型子主題之一,多年來一直密切注意相關的投資機會。2023年以來,市場對此領域的興趣激增,研究團隊相信,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可能成為下一波科技投資浪潮的催化劑,因為它具有深切影響低價值知識工作者的潛力,未來每個行業都可能會受到人工智慧的影響。AI投資布局 側重中大型企業、基礎建設等李坤憲提醒,從去年ChatGPT上線後,科技大廠競相推出的新應用遍地開花,市場經驗快速累積及更新升級等,企業競相推出生成式AI相關功能與技術,帶動企業產品推陳出新。他強調,AI的大量新運用較預期發展快速,原先在ChatGPT推出時,市場多半認為,新創公司的發展動能會較快速,不過,從近期端出的AI新運用觀察,顯然各大科技巨頭所推出的運用更呈現爆炸性成長,後續發展競爭力也更受到期待。受到金融機構事件影響,科技產業呈現大區間震盪,不過AI產業具備長期趨勢與投資潛力,李坤憲建議投資人,藉由定期定額投資掌握長線趨勢財,AI投資布局策略宜側重在中大型企業、掌握多元產業營運模式穩健的標的等,在次產業布局上相對看好,如半導體、資訊安全與大數據分析等AI發展的基礎建設產業,將是目前主要受惠標的,而在軟體、AI醫療等應用領域,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擴展期。AI概念股持續引領漲勢近期因瑞信、矽谷銀行等負面消息引發全球市場動盪波及台股,對於金融海嘯的恐慌情緒蔓延。大華優利高填息30經理人鄭翰紘表示,台股大盤年後走勢呈現區間震盪,在成長股上行空間有限的環境下,價值型股票投資價值浮現。AI概念股可望持續引領台股漲勢,從資料中心、伺服器、晶片、印刷電路板(PCB)、電腦零組件PC等,從上至下都會受惠。投資人可以從基本面、成長性觀察,以中長線方式進行布局,同時亦可關注高殖利率以及填息機率高的族群,掌握台股增長動能同時,享受高股利帶來的穩定現金流。
喪失繼承權的事由
2023-04-28
案例:甲無配偶,有兩個兒子乙、丙。乙有兒子A,丙有兒子B、C。乙長期虐待甲,甲十分憤怒,因此打算剝奪乙對其遺產的繼承權。甲找來丙商量此事,丙建議甲立遺囑,甲同意,於是由丙代筆,寫明甲全部遺產由丙一人繼承並記載日期,整個過程有B、C在場見證,甲、丙、B、C都在遺囑上簽名。乙事後得知,大怒,跑去找丙爭執,兩人愈吵愈兇進而出手鬥毆,丙身受重傷,乙並且當場將遺囑焚毀。數日後,丙傷重不治。案經法院審理,判決乙成立刑法第277條第2項傷害人之身體因而致人於死罪,判處有期徒刑7年確定。試問,甲的遺產應由誰繼承?解析:一、乙毆打丙致死,是否因此喪失繼承權?首先我們來看看民法第1145條的規定,有哪些喪失繼承權的事由:「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喪失其繼承權:一、故意致被繼承人或應繼承人於死或雖未致死因而受刑之宣告者。二、以詐欺或脅迫使被繼承人為關於繼承之遺囑,或使其撤回或變更之者。三、以詐欺或脅迫妨害被繼承人為關於繼承之遺囑,或妨害其撤回或變更之者。四、偽造、變造、隱匿或湮滅被繼承人關於繼承之遺囑者。五、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者。前項第2款至第4款之規定,如經被繼承人宥恕者,其繼承權不喪失。」乙、丙鬥毆導致丙傷重不治,是否符合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故意致被繼承人或應繼承人於死或雖未致死因而受刑之宣告」?依題示,甲的第一順序繼承人為直系血親卑親屬(民法第1138條)即乙、丙2人,因此丙是甲的「應繼承人」。乙故意傷害丙導致丙的死亡,並且被定罪判刑,實務見解認為不構成喪失繼承權,理由是「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1款所定繼承權絕對喪失之事由,以繼承人有致被繼承人或應繼承人於死之故意始足當之,此觀該款規定甚明。題示事例,甲持棍擊傷乙頭部出血死亡,係刑法上之一種加重結果犯,亦即甲之行為僅在主觀上有傷害之故意,並對可能致乙於死之加重結果有客觀之預見而已(刑法第17條及最高法院47年台上字第920號判例參照),尚無致乙於死之故意,故甲對乙傷害致死之犯行,與首揭喪失繼承權之事由即有未合」。換句話說,實務見解認為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1款必須有「殺人」的故意,本題的乙只有「傷害」的故意,雖然丙的死亡乙仍要負責,但畢竟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要件,乙不會因此喪失繼承權。二、乙焚毀甲的遺囑,是否因此喪失繼承權?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4款規定「偽造、變造、隱匿或湮滅被繼承人關於繼承之遺囑」,也是喪失繼承權的事由,但實務認為該款所謂「遺囑」,必須是「有效」的遺囑。台灣高等法院103年度重家上字第22號判決:「隱匿被繼承人關於繼承之遺囑者,喪失其繼承權,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4款固有明文。所謂『關於繼承之遺囑』,特指與繼承有關之遺囑,例如應繼分之指定、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等等可以發生繼承法上之效果者而言,且須為合法有效之遺囑,倘為無效之遺囑,或不備法定方式之遺囑,或違反公序良俗之遺囑,自不包括在內。」甚麼是遺囑的法定方式?民法第1189條規定:「遺囑應依左列方式之一為之:一、自書遺囑。二、公證遺囑。三、密封遺囑。四、代筆遺囑。五、口授遺囑。」本題甲的遺囑符合哪種方式?甲自己簽名算不算自書遺囑?民法第1190條:「自書遺囑者,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簽名;如有增減、塗改,應註明增減、塗改之處所及字數,另行簽名。」甲的遺囑並非他自己書寫全文,而是由丙代寫後甲簽名,不符合自書遺囑的要件。那麼是否符合「代筆遺囑」呢?民法第1194條:「代筆遺囑,由遺囑人指定3人以上之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之1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由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應按指印代之。」甲立遺囑時有丙、B、C等3人見證,由見證人丙代筆,似乎符合要件,但依民法第1198條規定:「下列之人,不得為遺囑見證人:一、未成年人。二、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三、繼承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親。四、受遺贈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親。五、為公證人或代行公證職務人之同居人助理人或受僱人。」丙、B、C都是甲的直系血親,因此都不能擔任見證人,甲的遺囑無效。依上述實務見解,由於甲的遺囑不具備法定方式而無效,乙將之焚毀也不會構成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4款的喪失繼承權。三、乙長期虐待甲,是否因此喪失繼承權?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規定「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也是喪失繼承權的事由。所謂「重大虐待」,依最高法院74年台上字第1870號判例:「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所謂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情事,係指以身體上或精神上之痛苦加諸於被繼承人而言,凡對於被繼承人施加毆打,或對之負有扶養義務而惡意不予扶養者,固均屬之,即被繼承人(父母)終年臥病在床,繼承人無不能探視之正當理由,而至被繼承人死亡為止,始終不予探視者,衡諸我國重視孝道固有倫理,足致被繼承人感受精神上莫大痛苦之情節,亦應認有重大虐待之行為。」依提示,乙長期虐待甲,甲的遺囑雖然不符合法定方式而無效,但甲在遺囑中明確表示全部遺產由丙繼承,形同褫奪乙繼承權的「表示」,符合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的規定,乙因此喪失繼承權。四、甲的遺產如何繼承?甲的繼承人乙喪失繼承權、丙死亡,未來甲死亡時,是否由A、B、C繼承?民法第1140條:「第1138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者,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其應繼分。」此即「代位繼承」。問題是,A、B、C的繼承權究竟是「本位繼承」或是「代位繼承」?假設是「本位繼承」,亦即A、B、C是基於自己的地位繼承而非代他人之位,不適用第1140條,依第1141條:「同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數人時,按人數平均繼承。但法律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則,A、B、C應繼分各1/3。如果是「代位繼承」,則A代位乙原本的應繼分1/2;B、C代位丙的1/2,各得1/4。二種結果是不同的。對於這個問題,台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93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8號審查意見採「本位繼承說」,認為被繼承人之親等較近之直系血親卑親屬全部於開始繼承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而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繼承時,不可稱之為代位繼承,沒有民法第1140條的適用。因此A、B、C應平均繼承,應繼分各1/3。
ChatGPT風起雲湧 會不會複製元宇宙狂潮?
2023-03-31
科技巨擘長期投入大量資金,未來會是最大贏家,投機小飆股活蹦亂跳可能吹出新泡沫。2023年伊始,就在市場還正在討論科技股是否將反映去庫存與營收衰退之際,由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OpenAI」推出聊天機器人或生成式AI「ChatGPT」,成為繼「元宇宙」之後,帶動股市的投機行情。ChatGPT與元宇宙 誰更快實現?ChatGPT的崛起,以及掀起相關概念股的飆漲行情,讓投資人不禁困惑:到底和元宇宙概念股比較起來,距離商業應用普及化,哪個比較能快速實現?而在科技股熊市反彈到高點時,會不會因為市場過於用力吹捧ChatGPT,讓科技股形成新的泡沫,打亂了今年股市的整理步調。ChatGPT能夠使用複雜而生動語言,回答各種問題,還能幫你回郵件、翻譯、計算,甚至寫程式,或產生圖像,也叫做生成式AI,被視為是人工智慧的大突破,ChatGPT介面有如線上聊天室,只是聊天的對象變成AI。瑞銀集團一份報告顯示,ChatGPT在2022年十一月推出僅兩個月後,至2023年元月底的活躍用戶已經突破了一億,成為史上用戶成長速度最快的應用程式。ChatGPT可以說是SIRI的進化版,提升了人類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能力。科技巨擘搶進ChatGPT 新商機ChatGPT引發的市場風潮,點燃了AI領域的軍備競賽,除了科技巨擘Google宣布使用比ChatGPT更強大的大型語言模型,對外發表對話式AI服務「Bard」之外,微軟也不甘示弱,聲稱運用比ChatGPT更強大的AI技術,改造其搜索引擎Bing和網頁瀏覽器Edge。蘋果也因害怕Siri可能被超車,從內部溝通去試驗自行研發的新產品。蘋果也使用類似技術增強Phone和Apple Watch中的識別檢驗功能,應用於蘋果的產品與服務。Meta計畫將這種新技術融入圖像、影片、3D虛擬人物等所有產品,幫創作者製造內容。可見,科技巨擘們不會放過這場新創科技的競賽,避免被主流市場淘汰。有趣的是,Google母公司Alpabet宣布推出Bard不久,就因為一時的答非所問,竟然立即讓Alpabet股價狂瀉逾7%,還帶衰美國科技股的下挫。ChatGPT爆紅以來,就有科技界人士斷言,ChatGPT可能最快一年內就摧毀Google,就像搜尋引擎殺死黃頁一般,Bard出師未捷的表現,似乎更為Google的搜尋引擎敲起警鐘。台股能夠沾上邊 聚焦三大類股近期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爆紅,讓全球相關概念股暴漲,台股能夠沾上邊的個股,也都跟著扶搖直上。其中聚焦於三大類股:一、擁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企業。二、從事AI演算法研究與商轉的企業。三、具有關鍵數據及演算能力的晶片商。但是,聊天機器人的發展並未完全邁向成熟階段,市場生態發展架構也不夠清晰,投資人對於ChatGPT的期待似乎過於狂熱,尤其對於誰能吃到市場大餅,還流於臆測階段,對於相關類股過度追價,恐將類似元宇宙概念股的穿鑿附會、暴漲暴跌,潛藏風險不小。所幸,撇開聊天機器人,AI在智慧製造、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應用已日益普遍,類似聊天機器人的所謂生成式AI,有助於人工智慧與網路功能的更有效率發揮,甚至與元宇宙的虛實整合,可以相輔相成,開拓人類科技應用的新境界,整體而言,對於科技創新的典範移轉的推動,還有企業營運、客戶體驗、產品與服務創新具有大幅提升的作用。ChatGPT概念 成為投資市場新寵包括中國A股在內,ChatGPT概念受到全球市場的關注與吹捧,成為投資市場新寵,例如 C3 AI將在商用搜尋軟體中內建ChatGPT,今年以來漲幅近一倍,漢王科技連連連漲停,急起直追⋯,都顯示市場的熱況。美股中的兩大晶片廠輝達與超微,也因為晶片設計導入AI運算,跟著水漲船高,台股中與相關晶片設計接軌的,或與資料中心、數據中心、 伺服器相關的概念股都跟著沾光。巴隆周刊報導,微軟(直接投資ChatGPT)、Google、IBM、超微等長期投入大量資金的科技巨擘未來會是最大贏家,小型飆股如C3.ai、BigBear.ai、SoundHound 、buzzfeed等,在股市狂歡後恐怕會讓人不安。投機交易之餘,投資人恐怕得睜大眼睛,深入睜大眼睛,深入了解箇中底蘊,見好就收。
AI新運用投資會發光?! 績效前十強透玄機
2023-02-28
還記得2001年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A.I.人工智慧》,當時創造了2.35億美元票房,開啟世人對AI的認識與想像空間,後續隨著軟硬體設備的成熟,以往很難想像的AI科技逐一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也讓AI無形中帶動了商機。五大亮點引領未來科技時代2023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再度以超乎預期的表現,帶給投資人對於全年行情的樂觀期待,年初至今全球股市表現,像是複製2021年的多頭走勢,科技股全面演出修復行情,其中,最值留意的亮點是AI人工智慧與機器人自動化等新技術運用,這也呼應ARK投資於一月底最新發布的《BIG IDEAS 2023》點名:人工智慧、公眾區塊鏈、基因多體定序、能源貯存、機器人自動化等五大領域將引領未來科技時代,其中,人工智慧更是今年最重要的成長催化劑。根據Bloomberg資料統計,這波強勢上攻的指數包括費城半導體指數,標普500指數類股如通訊服務產業、資訊科技,Robo Global AI人工智慧、機器人自動化等產業指數,漲幅皆在兩成上下,2021年全球金融市場一漲成名的方舟系列基金,今年以來也有多檔基金再度飆出三至四成的漲幅。這波漲幅最大的亮點,還有降價求售的電動車龍頭Tesla,從年初股價低檔反彈以來漲幅更已突破七成。科技巨頭搶插旗第一金全球AI人工智慧基金經理人李坤憲指出,元月份在美國舉行的CES消費電子大展,出現了更多AI賦能的產品,例如AI烤箱、智能冰箱、自駕嬰兒車等,此外,人工智慧ChatGPT在今年伊始話題火紅發燒,讓AI主題有個亮眼的開局,半導體、自動化、電動車等相關產業更在這波題材性擴散傳遞下股價狂飆。李坤憲說明,未來生成式AI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Open AI也在近期成為微軟加碼投資的重要題材,從這些AI模型所衍生運用的功能與服務,也可望推升相關科技大廠的營收、業績動能,不只微軟,還有如Google等科技巨頭,都在相關技術的商業運用投入相關技術與資本。ARK《BIG IDEAS 2023》報告中指出,2022年是生成式AI元年,2023年則將掀起生成式AI運用風潮,包括ChatGPT等工具,將提高知識工作者生產效率,AI編譯運用可以節省一半的工作時間,對於影像生成的效率提升更為顯著(見附表),且在未來AI的機器訓練成本更呈現下降趨勢,第一金投信指出,這波AI人工智能新技術的發展運用,料將顯著反映在提升生產效率及降低投入成本等。聚焦人工智慧、自動化相關凱基未來移動基金經理人馮紹榮表示,隨著市場樂觀看待美國聯準會減緩升息速度,去年評價遭遇大舉修正的電動車相關次產業,2023年元月多有兩位數的反彈表現。而作為市面上最純的電動車基金,聚焦電動車成長趨勢,多元布局電動車關鍵產業,進而在元月繳出亮眼成績。第一金投信指出,這波全球股市上漲除了反映去年跌深股的修復行情,也有新技術動能驅動力,與全世界各地與疫情共存,進入後疫情時代下的全球消費動能重啟,在具備成長動能支撐下,提醒投資人,不妨分批布局全球AI人工智慧、自動化股票型基金。展望後市,馮紹榮指出,預計2023年全球電動車滲透率可望從2022年的10%,攀升至2023年12-13%,整體銷量也可成長至1000-1100萬輛,美國、歐洲、中國的整車廠、汽車供應鏈等都可受惠。建議有意參與電動車成長大趨勢的投資人,可將能靈活配置全球各地,且專注在次產業的電動車基金,列為投資優選。
未登記建物對於基地有無法定租賃或優先購買權?
2023-02-28
案例:一、陳一是A土地所有權人,並且在地上建造一間B房屋,但沒有辦理保存登記。林二向陳一租住B屋多年,兩人也是好朋友,於是陳一晚年決定將B屋贈與給林二並且辦妥稅籍變更。陳一過世後,其繼承人小陳打算在A地改建大樓,要求林二拆屋還地。試問,林二能否主張對A地有租賃權?二、張三是C土地所有權人,李四向張三承租C地,並且在地上建造D房屋,未辦理保存登記,完工後李四便將D屋賣給王五。之後,張三將C地出售給趙六且已辦畢所有權移轉登記,但是並未通知王五。試問,王五日後得知此事,能否主張自己對於C地有優先購買權,要求塗銷該所有權移轉登記?解析:一、法定租賃關係一般「意定」租賃契約關係之成立,必須當事人雙方對於租賃之意思表示合致,但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即便當事人沒有租賃的意思表示,法律直接「推定」雙方有租賃關係,稱作「法定租賃」。民法第425條之1規定:「土地及其土地上之房屋同屬一人所有,而僅將土地或僅將房屋所有權讓與他人,或將土地及房屋同時或先後讓與相異之人時,土地受讓人或房屋受讓人與讓與人間或房屋受讓人與土地受讓人間,推定在房屋得使用期限內,有租賃關係。其期限不受第449條第1項規定之限制。前項情形,其租金數額當事人不能協議時,得請求法院定之。」第一題的A地與B屋原本同屬於陳一所有,陳一僅將B屋贈與房客林二,自己仍保留A地,依上述法條規定,在B屋的堪用年限內,林二與陳一之間推定有「A地的租賃關係」。二、土地所有權人的返還請求權民法第767條第1項:「所有人對於無權占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對於妨害其所有權者,得請求除去之。有妨害其所有權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如果林二對A地有租賃關係或租賃權,就不符合上述法條「無權占有」這個要件,土地所有權人陳一或者其繼承人小陳,都不能請求林二返還A地。然而第一題的爭議在於,上述民法第425條之1規定的情形是:土地和房屋同屬一人所有,僅將土地或僅將房屋的「所有權」讓與他人。而本題B屋未辦理保存登記,因此也無法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民法第758條第1項規定:「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定、喪失及變更者,非經登記,不生效力。」因此嚴格來說,B屋在未辦理移轉登記之前,其所有權人仍是建造人陳一或其繼承人小陳,B屋所有權自始至終都沒有移轉給林二,與民法第425條之1規定的「所有權讓與他人」要件不符,可以適用嗎?三、類推適用民法第425條之1對於上述爭議,實務上曾有正反二種見解,如今多數採肯定說,認為民法第425條之1規範目的在於調和房屋所有人與土地所有人間之關係,使原同屬一人所有之土地及房屋,不因土地或房屋讓與他人等情形,使房屋成為無權占有土地,即側重於房屋所有權與土地利用權一體化之體現。基於保護房屋既得使用權之原則,因而肯認土地使用權不因房屋和土地所有權之變動而受影響。未辦所有權第一次登記之建物因無法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而僅得讓與「事實上處分權」,受讓人相較於所有權人之權能,實屬無異,與前述側重房屋所有權與土地利用權一體化及房屋既得使用權保護原則之法律狀態,並無不同,因此實務上多數見解,認為可以類推適用民法第425條之1第1項規定,推定有租賃關係。依上述見解,林二雖然沒有取得B屋所有權,仍可以類推適用民法第425條之1規定,推定對A地有租賃關係。由於林二與陳一之間有租賃關係,小陳繼承取得A地,應概括承受該租賃關係,因此林二也可以對小陳主張租賃權,並非無權占有,小陳不能請求林二拆屋還地。四、基地承租人之優先購買權土地法第104條第1項規定:「基地出賣時,地上權人、典權人或承租人有依同樣條件優先購買之權。房屋出賣時,基地所有權人有依同樣條件優先購買之權。其順序以登記之先後定之。」此項優先購買權與土地法第34條之1共有人之優先購買權不同,土地法第104條之權利具有「物權」效力,可以對受讓基地所有權之第三人主張其土地移轉行為無效,並得訴請塗銷所有權移轉登記。第二題的李四租用C地建造D屋,地主張三出售基地時,承租人李四依上述法條有優先購買權,這個沒有疑問。問題在於,李四並沒有將他對C地的「租賃權」轉讓給王五,只是把D屋賣給王五,王五會因此自動變成C地的承租人嗎?五、法定租賃移轉民法第426條之1規定:「租用基地建築房屋,承租人房屋所有權移轉時,其基地租賃契約,對於房屋受讓人,仍繼續存在。」就第二題的情形,如果李四將D屋「所有權」移轉給王五,依上述民法第426條之1規定,C地的租賃契約對於王五會繼續存在,換言之,王五就成為C地承租人了。問題是,王五有取得D屋所有權嗎?如同第一題所述,王五購買的是未保存登記建物,僅取得「事實上處分權」,並沒有取得「所有權」,依民法第758條第1項規定,所有權移轉「非經登記不生效力」,因此李四無法將D屋所有權移轉給王五。民法第426條之1必須是「房屋所有權移轉」的情形才能適用,王五能否主張本條的法定租賃移轉?六、類推適用民法第426條之1如前述,事實上處分權能否類推適用民法第425條之1,實務上曾有正反二種見解,第426條之1也有相同的爭議;目前最新多數見解採肯定說,認為解釋上應包括無法辦理所有權登記之土地或建物受讓事實上處分權之情形,始符法意。因此王五應被認定為C地的承租人,依土地法第104條第1項,王五對C地有優先購買權;依同條第2項規定:「前項優先購買權人,於接到出賣通知後10日內不表示者,其優先權視為放棄。出賣人未通知優先購買權人而與第三人訂立買賣契約者,其契約不得對抗優先購買權人。」張三辦理C地所有權移轉登記予趙六前如果未通知王五,王五得提起訴訟,請求塗銷該移轉登記,並依相同條件將C地所有權移轉給自己。
低軌道衛星「殺手級」商品問世 可投資台股與ETF基金兩種選擇
2023-01-30
金融市場迷人之處,就是歷史會不斷重演,新趨勢總在股市大跌時浮現! 回顧過去30年歷史,過去3次全球股市出現重挫,都有3種「新殺手級」產品或技術問世,舉例來說:1.2001年10月發生「科技泡沫」,APPLE蘋果推出顛覆音樂體驗的iPod、2.2008年6月發生次貸危機引發金融海嘯,iPhone 3G上市,徹底改變手機行業和消費電子產品的世界、3.2020年5月發生新冠疫情,美股出現暴跌,殺手級及新市場指向低軌道衛星服務與太空旅遊。其中,低軌道衛星的布建速度,不但沒有受到通膨與股市下跌而停滯,現階段以每天平均2顆的速度增加,未來5年甚至以每天超過20顆的10倍速投放,預期相關供應鏈產值成長十分驚人。美中兩強角力競爭  全球科技巨擘相繼投入美、中兩國新戰略,以及全球科技巨頭新事業探索與投資的腳步,不約而同瞄準了太空產業,沒有因為新冠疫情的肆虐而放慢,反而加快腳步。因此,從2020年下半年疫情蔓延開始,美中兩強角力競爭,從地球打到外太空,相繼成功登陸火星進行探索,凸顯太空產業的戰略重要性。Statista統計,美、中的太空產業發展,支出金額分別為550億與103億美元。此外,全球科技巨擘也相繼投入,過去5年大幅成長高達217%。低軌道衛星有「四大天王」 實現6G關鍵鑰鎖目前全球低軌衛星營運商有「四大天王」,包括美國SpaceX、英國和印度OneWeb、美國Kuiper,加拿大Telesat。其中美國就佔了兩家,分別是特斯拉(Tesla)創辦人伊隆 馬斯克(Elon Musk)旗下太空公司SpaceX推出的星鏈計劃(Starlink),以及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底下的Project Kuiper,這兩位巨擘企業家都曾經當過美國首富。人造衛星依照運行地球軌道的距離,由低到高排序分別為:低軌道衛星(LEOs)、中軌道衛星(MEOs)、同步軌道衛星(GEOs);而最低的低軌道衛星距離地球僅有幾百公里距離,相較其他衛星傳輸延遲性更小,所以被視為解決5G行動通訊死角問題的最好方法。因此,衛星通訊服務與5G與光纖網路相輔相成,可以做到全球無死角,以滿足約37億無網路設備的人,但礙於技術極為困難,佈局衛星成本高。換句話說,未來的智慧手機在沒有4G或是5G訊號的地方,可以自動切換成低軌道衛星通訊,讓資訊不漏接。因此,低軌道衛星已被視為未來實現6G與元宇宙的關鍵鑰鎖!2029年需發射1.8萬顆低軌道衛星數量規模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研究指出,預估全球衛星市場規模將於2022年達到約5,500億美元,2027年成長至8,200億美元左右;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數據預估顯示,2023年全球衛星產值達3,083億美元,年成長為4.5%,並且全球有1328顆低軌衛星會開始商轉,日後每年布建的商轉數量將大幅增加,預計2027年前總共需發射1.2萬顆低軌道衛星規模,2029年發射數量更是超過1.8萬顆,目前約仍有上萬枚左右的衛星待發射。Morgan Stanley也預估,全球太空衛星產業規模將由2020年的3,500億美元,成長至2040年的1兆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5.1%,其中地面設備約占49%、衛星服務約占45%,台廠在整體衛星市場產值占比近5成的地面接收設備相較成熟,並且多家大廠已打入Space X計畫的供應鏈。而台灣業者以投入地面設備製造為主,主要供應Starlink微電子、微波天線與航太精密元件,以及負責接收衛星訊號的地面設備及其關鍵配備與零組件(LNB、PCB、CCL、PA、RF)等地面設備市場。簡單地說,台灣低軌道衛星相關產業鏈,包括碟型天線、地面接收站、移動式接收器、訊號收發器、印刷電路板(PCB)、銅箔基板(CCL)、功率放大器(PA)、射頻(RF)、Wi-Fi路由器、電源供應器等零組件設備,涵蓋範圍很廣,商機十分龐大。目前台灣廠商約有近百家投入太空產業,相關低軌道衛星概念股供應商包括昇達科(3491)、昇貿(3305)、金寶(2312)、啟碁(6285)、仲琦(2419)、公準(3178)、建漢(3062)、台揚(2314)、同欣電(6271)、穩懋(3105)、聯發科(2454)、台光電(2383)、華通(2313)、中華電信(2412)等,投資人都是可留意標的。投資太空商機不是夢!除了直接買賣台股上市上櫃公司的低軌衛星概念股之外,現在也可以投資或定時定額相關ETF基金,像是以追蹤Solactive太空衛星指數的第一金太空衛星ETF基金(00910),佈局美國、歐洲與日本等海外成長性高的「衛星設備」、「通訊服務」、「衛星零組件」、「太空技術」,以掌握龐大的低軌道商機!(以上投資觀念為作者長期觀察現況心得,僅供投資人參考)
展望2023 洞悉現今經濟脈絡 把握投資佈局好時機
2022-12-29
2022年是充滿變化的一年,全球歷經美中政治角力到烏俄地緣政治風險,再到全球供應鏈去全球化,類似事件都使投資決策變得更加複雜和困難。不過,機會總是在風險中出現!隨著2022年走向尾聲,投資人的眼光也開始轉向充滿挑戰的2023年,想要在明年掌握投資契機,那麼首先就得了解2023年投資市場的基本面,並分別注意潛在的隱憂並且把握投資佈局的機會。螺旋性衰退出現危機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2年與2023年的預測數據顯示,全球及主要國家GDP年增率從Q1到Q4各季度呈現的是階梯式下行的格局,顯示即使到了2023年,GDP的表現其實仍然欠佳。此外觀察製造業的動能,臺灣與中國都已呈現滑落的走勢,美國也正大幅下滑中,這些跡象都更加深經濟下行的隱憂。其實經濟動能不足,主要還是來自於製造業受疫情所導致的供應鏈問題。眾所皆知高庫存率的問題,肇因於疫情使得銷售端訂單動能的疲弱,庫存無法順利去化,只能對上游供應鏈進行砍單。廠商銷售慘澹,只好先以裁員進行止血,然而如此一來,除了造成失業率攀升,遭解雇的員工也頓時收入銳減,最後只能減少開支,消費力道因而衰減,消費者不消費,也更加劇廠商經營的困難。這樣的循環,形成一種螺旋性的衰退,結果可能再度引發台股或美股的重跌。從聯準會關注的議題推斷是否有降息的可能Fed(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並非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只是現階段Fed認為,壓低通膨比起注重經濟更為重要,只要還在可承受範圍內,犧牲一點經濟成長也在所不惜。撇開選舉考量與主席鮑威爾的歷史定位不談,Fed主要還是觀察四大核心通膨的項目:能源、新車與二手市場車價、房市與房租價格與服務業市場的薪資水平。只要這四大核心通膨尚未全面回落,那麼抑制通膨的升息手段將不會停止。目前在能源與車價方面的指標已見到回落的態勢,不過在房市與房租、服務業薪資的項目卻仍在不斷攀高,即使到了2023年,通膨問題仍有迫切的危機急需解決,Fed自然不可能在2023年輕易地放緩升息動作。若再加上美國財政政策持續地縮表,可想見的是金融體系將面臨更緊繃的壓力。2023年要指望Fed反向做出降息的決策,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在這樣的經濟氛圍下,投資人應留意可能的風險、並且把握潛在的投資機會。投資面潛在風險有哪些?以目前的發展,投資人應特別留意三大潛在風險:首先是日銀總裁黑田東彥即將卸任,由於後繼者可能不會再延續過去安倍晉三的寬鬆政策,政策方向一旦逆轉,不只將對日本造成影響,同時也會牽動全球金融的敏感神經。其次是中國經濟策略的問題,中國在明年兩會之時,改選後的新任官員可能為配合中央的政策而降低經濟發展的力度,這將導致中國經濟發展不如預期,從而衍生經濟成長放緩的可能性。還有像是能源危機、全球化模式式微的問題、通膨持續居高不下的現象,這些都是目前可見的未爆彈,其他還有極端氣候、地緣政治、等危機隱而未現,這才是更令人擔憂的,因此來年投資人在投資策略上應更為謹慎、步步為營。當然,再壞的市場還是有投資的機會,投資人也毋須過於悲觀。因為當經濟進入衰退,可入市的低點就不遠了。根據投信機構的研究指出,在經濟衰退之後的五到七個月,投資市場會落入極度悲觀的谷底,投資人若在此時進場佈局,將有機會賺到不錯的報酬。此外Fed的政策也可能在2023下半年將目光移轉到經濟衰退的面向上。前面提到2022年Fed主要的任務就是在解決通膨的問題,但到了2023年,受到核心通膨主要項目的走勢回落、通膨壓力減輕的影響,Fed有望將焦點轉向經濟衰退的層面,雖然不至於立即由升息轉為降息,但升息力度勢必放緩,屆時可能釋出對投資市場利多的消息,投資人若聽聞Fed官員開始針對降息進行討論時,那麼就是可以開始進場佈局的好時機。2023有何佈局題材在投資題材的部分,投資人不妨可留意Apple在VR上的規劃與投資。由於Apple打算在iPhone 15 的鏡頭上進行升級,以便讓虛實整合更加密切,再加上元宇宙的發展也將會成為明年各種裝置亟欲投資的重心,因此光學概念股將有機會受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雲端主機的硬體商機。當前許多資料都已雲端化,伺服器必須得趕得上時代的主流,持續地升級像是散熱、記憶體、PCB版材等硬體的部分,都是事在必行的需求,投資人可藉機佈局分一杯羹。此外明年原物料的價格將會有顯著的回落,廠商的生產成本下降,利潤率也將有所提升。以橡膠為首的輪胎業與服務業的餐飲將是原物料價格下滑後的最大受惠者,投資人可多加留意。最後是投資市場話題最多的金融股與生技股,來年仍大有可為。只要2023年債市走穩,金融股也由防疫保單的陰霾走出,那麼後勢獲利將會漸入佳境。生技股也是長期可關注佈局的焦點,因為臺灣的生技技術其實相當地優異,投行也看好2023年到2025年間將會有一波大爆發,投資人可適時入市佈局。(以上投資觀念為作者長期觀察現況心得,僅供投資人參考)
1 2 3 4 5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