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標, 活得才有意義

2014-10-09
文章類型 : 心靈成長

【文/ 郭騰尹】

平常我如果有空,會盡量撥時間到游泳池報到,出差時所住的酒店如果有游泳池,這更會讓我雀躍不已,只是每個游泳池的大小形狀不同,我總會問教練泳池的長度,然後用一千五百公尺來除,就知道要游多少趟才能達到目標。用趟數比游一段時間更有激勵的效果,因為它更符合目標管理中明確、具體、可衡量的基本要求,雖然剛開始游時都會有路程漫漫之感,但是一旦啟動,隨著目標趟數過半,人會越游越起勁,一旦達到目標,人會有種戰勝自己的成就感,如果時間很充裕。我還會故意多游幾趟,當梳洗完畢後,都覺得胸肌比以前更厚實,走起路來比以前更瀟灑有風。


人活著還是要有個目標方向,尤其是一個人在退休後的安排,它和一個死亡率有著不可分的關係,父親在職場奮鬥了大半輩子,在退休後一直在忙著同鄉會的工作,然後學香功、元極舞,後來又去學國畫,過世前幾年到法鼓山安和分院當義工,皈依聖嚴法師,每日抄經精進,父親能九十多歲而逝、當與終生皆有所追尋的目標有關。


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有位帕特里克.希爾博士就以此為主題做了相關的研究,這一份研究的研究時間長達十四年,希爾博士發現「生活有目標」對老年人的保護作用比對年輕人更大,這是因為老人退休後的生活節奏不同於過往,原先有明確的方向感,也能調適緊張與鬆弛的程度,但退休後,沒有了固定收入,人很容易感覺到迷茫,若不適時的轉移,這種恐慌甚至會讓老人得到憂鬱症,再加上老人年歲大了,身體有許多器官都老化,心臟病、高血壓纏身,這些老人病的折磨,讓死亡機率也大為提高,所以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政策,老人的生活如何過得有價值、有意義、有品質,除了靠政府立法之外,也要靠每個家人的共識與體恤。


專家建議,退休的老人應該給自己一個目標,並且努力去實現它,目標和努力會讓老人找到生活的重心,重新體認到自身的價值,並進而提高生活的樂觀與積極性,如此形成身心靈的良好循環,這才能讓老人活得開心,成為家庭穩定、社會進步的來源。


我已經超過五十歲了,距離法定退休年齡還有十幾年的時間,很慶幸家裡附近有一教會所開設的老人大學,前一陣子還有一位大陸的學生送我一把二胡,我打算回台灣後找人學,也許我可以在家族聚會或公司活動時拉上一曲,我也想自組一個劇團,讓許多有興趣演戲的平民百姓,有機會登上舞台,扮演一個不同於過往的角色,我仍會寫作與演講,只是不會像此時這般頻繁,這樣我仍有收入,多與少已不是重點,而是我可以透過演講與寫作重新整理我的人生,重新回顧所走過的每一個地方,

與每一個人的緣份。這樣的晚年,沒有恐懼,反而是滿心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