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艋舺的故事

大學在東吳大學的城區部讀書,40多年前考上大學是人生一大樂事,但貴陽街上的東吳大學城區部沒有外雙溪校本部的山林之境,沒有潺潺的流水,沒有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光環,校區就是二棟水泥樓房,一棟商學院、一棟法學院,沒有校園跑道,沒有綠樹涼亭,這裡更像個補習班,有自己大樓的補習班。
雖然如此,但城區部在地理位置上有全台灣獨有的優勢,一就位在博愛特區內,政府部門、法院都在附近,距總統府不過二、三百米,各路口都有便衣憲兵駐守,安全可謂固若金湯。其次,學校距離西門町不到一公里,西門町是流行的前鋒,年輕人最多的休閒就是看電影,這裡的電影街是年輕人的天堂,是一段戀情孕育的地方,那個年代中華商場還在,縱貫線的平交道不時噹噹響起,台北最早的百貨公司都在附近,這裡是台北商業最繁榮的地方。
雖然近,但大學四年到西門町的次數卻不多,因為忙碌的社團活動讓人課業都無法兼顧了,哪有時間靜下來看幾個小時的電影!
城區部旁邊是小南門,小南門靠近廣州街,廣州街有一座龍山寺,這是台北香火鼎盛的一座古蹟寺廟,念大學時我很少去,但是這一兩年,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過去,去廟裡面逛逛,再去吃一些當地的小吃,像魯肉飯、鹹粥、原汁排骨湯,還有青草茶、刨冰等,有好幾家都是必比登所推薦的美食,我喜歡這些小店的親民與真實。在東區,強調的是更卓越的服務,更迅速地回應客戶的需求,甚至有格調的裝潢與舒適的用餐環境,但似乎都帶著些階級性;在西門町或萬華,它不純粹是年輕人約會的地方,這裡沒有職業貴賤、沒有年齡大小之分,這裡是信仰與美味同時擁有的寄託!
萬華還是台北的老城區,十八世紀時,船隻可以從淡水河進來,經過迪化街大稻埕到艋舺,而早期的原住民從山裡面乘著獨木舟沿著新店溪下來,就在這裡與漢人進行交易,據史料記載,艋舺的繁榮更早於大稻埕,現在走在和平西路、大理街的巷弄裡,會有些進入時空隧道的感覺。
到了十九世紀,西方航海勢力入侵,日本殖民台灣,東吳大學城區部有了日本人的總督府,就是現在的總統府,早期的台北車站、台北新公園,還有台北第一女子高級中學,這些都是日據時代的建築,與台灣近代歷史密不可分。
年幼時,父親擔任軍職,上班地點就在總統府內,那是父親英姿煥發的年代,煥發著軍人的本色,我們都活在一個充滿忠貞的年代。
畢業近四十年了,現在才發現這城區部的位置不只是中央機關的寸土寸金,這個地方還可以延伸台灣四百年的歷史,從明朝到清朝的治理,從福建、廣東老百姓渡過黑水溝來台墾荒,後來日本人占據台灣、移民台灣,再到中華民國政府來台,這個城區部彷彿是這部記錄片的片頭,「東吳補習班」躍上了歷史的舞台,這是全台灣的大學所無法超越的,城區部的學生們都應該以此為榮,因為這是台灣近代史的核心!
現在的萬華依然充滿特色,有空去走走,希望你也能了解艋舺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