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電羅生門 漲價惹民怨
2024-04-30
產業發展需要更多綠電,發電成本飆高不該由全民買單,民生用電維持什麼水平才能穩住物價與降低民眾的痛苦指數,是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雖然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提出數據表示2030年之前不會缺電,但是沒看到關於AI升級推動資料中心用電預估的數據,相信缺電議題在2025非核家園實現之前,仍是輿論的焦點。缺不缺綠電是一回事 而AI算力世界永遠需要更多電客觀來說,龔明鑫說的是關鍵:「在ESG或RE100的要求下,大家關心的已不是缺不缺電的問題,而是買不買得到綠電的問題。」但是政策有沒有低估AI大語言模型(LLM)迭代升級後,對於資料中心(IDC)的用電量,這可能是個變數,畢竟生成式AI的發展之快,已經將摩爾定律送入歷史洪流,在AI所需的算力世界裡,看不到盡頭的升級才是答案,因此廣義上的缺電,的確是有可能在2030年之前再次發生。根據國發會最新盤點,包括半導體投資全部估算進去,2023至2030年可能要額外增加用電需求7GW,但單單現在天然氣機組淨增加已經達9.1GW,更不用講還有其他再生能源。所以理論上,只要天然氣的運送沒問題,廣義上的缺電就不會發生。但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數據科學家及研究員Alex de Vries計算顯示,運用AI進行線上研究需要的能源比標準研究多至少十倍。在資料呈指數級成長的後摩爾定律時代,生成式AI技術蓬勃發展的同時,對算力的要求也與日俱增,隨著AI訓練和推理成本持續上升,GPT-3的參數數量達1750億,而GPT-4的參數數量將超過一兆,訓練一個AI模型所需的算力將每兩年漲275倍。產業發展用電與民生用電  該漲多少才符合民意?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資料中心耗電量基本每年年增15%,預測2023~2026年期間,AI對能源的需求至少會膨脹十倍。從這個角度來看,AI就算不是吃電怪獸,很有機會成為推升電價上漲的變數之一,經濟部決議四月起電價平均漲幅11%,平均電價從每度3.1154元,調高到3.4518元,其中用電最多的IDC將調漲25%為最多。富邦蔡明忠說:「電價一漲,相信一定是萬物齊漲,因為所有東西要生產、要服務都需要用到電。」沒錯,電費還沒漲,市場的雞蛋一斤漲三元,央行雖然升息半碼抗通膨,同時間房貸族甚或是卡債族的負擔更重。當生成式AI遇到複雜問題需要大量高速運算時,電網的瞬間用電穩定才是大家需要關注的焦點。此前,ChatGPT每天耗電超50萬千瓦時,就登上了新聞,最近核融合(Nuclear fusion)成為新焦點,和碩童子賢說:「電力即國力,得核融合得天下。」原因是微軟的工程師在社交媒體上爆料:「訓練ChatGPT-6的十萬個H100 GPU基建正在積極建設中,但一旦我們在同一個州部署超過十萬個H100,電網就會因無法負荷而崩潰,團隊在部署跨區域GPU間的infiniband級別連結時遇到了困難。」一般大型電廠的輸出功率達到2000兆瓦,100兆瓦的負載其實並不大,但是突然在電網中增加100兆瓦的負載可能會讓電網系統出問題,更別說十萬個H100同時運作,功耗將達到70兆瓦,不知道台灣的電網撐不撐得住。根據經濟部111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P7,評估電力系統供需是否穩定的另一指標是備轉容量率,主要是檢視每日瞬時尖峰負載當下的供電情況,可由台電網站中「近期電力資訊」(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209),獲得每日備轉資訊。所以政府清楚了解到在每年七月大暑節氣前後的「瞬時尖峰負載當下的供電情況」是評估缺電的另一個重要觀察指標,筆者相信台灣政府機關與企業應該還沒達到訓練GPT-6的地步,所以缺電議題可能還要長時間觀察。電力短缺才是AI發展的桎梏 核能也許是滿足需求唯一辦法AI是能源的無底洞,能夠限制AI發展的只有能源,不是人才。去年二月時代雜誌報導:「AI的運算能力每六至十個月成長一倍。」但馬斯克說:「現在AI對算力的需求差不多每半年就會增加十倍。」根據波士頓諮詢集團的分析,到2030年,資料中心的用電量預計將增加兩倍,相當於大約四千萬美國家庭供電所需的電力,核能也許是唯一的辦法了,電力短缺將直接限制未來GPU的發展。包括OpenAI的奧特曼在內,越來越多的AI產業巨頭認為滿足AI巨大能源需求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核融合,可惜的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核融合研究員Aneeqa Khan表示:「在地球上重建太陽中心的條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可能要到本世紀下半葉才能準備就緒。」所以在未來,能源將會是困擾AI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反過來說,進入生成式AI時代,電價只有更高,沒有最高。精彩全文,詳見《理財周刊》1232期,2024.04.05出刊。
傳統年菜熱量爆表! 6秘訣讓體重不要跟著步步高升
2021-02-01
在春節假期中,親朋好友相聚圍爐吃年菜為國人重要習俗之一,然而,在年節歡樂的氛圍烘托下,常會不自覺的飲食過量,除了攝取了超標的熱量外,也提高罹患肥胖等相關疾病的風險。佛跳牆、雞湯、蹄膀、糖醋魚、獅子頭、米糕及八寶芋泥等皆為常見的傳統年菜,這些菜色的共通點為以油炸、油煎、糖醋、勾芡、多糖及多醬汁等方式料理,換算下來,一餐攝取的熱量可能超過2,600大卡;以一般體重60公斤之靜態工作者來說,一餐所需熱量約700大卡,吃一頓年夜飯所額外攝取的熱量,需至少得跑操場103圈(約31公里)。因此,不論是自行準備或上館子用餐,圍爐吃年菜可選擇少油炸、少糖、少鹽、多纖維的菜色。此外,國民健康署也提供6項技巧,讓農曆春節期間吃得營養均衡無負擔,健康開心樂過年:技巧1、全榖雜糧多選原態全穀雜糧類建議每餐以1.5個拳頭大小的份量為食用基準,建議選擇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維持原態」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全麥麵、芋頭、南瓜、山藥及紅豆等,而年菜中常見的米糕、八寶芋泥等,通常額外添加許多油脂和糖製作,建議酌量攝取即可。技巧2、年年有餘減少加工豆魚蛋肉類建議每餐大約1掌心大小及厚度之份量,而份量較大的年菜,如豬肋排、全雞等,建議與親朋好友共享,或將1餐分成2餐食用,以避免過量。菜色選擇時,建議以脂肪含量較低的鮮蝦、海參、花枝、牛腱肉、雞肉等,取代蹄膀、東坡肉等;以天然食材取代高熱量、高鹽、高油之肉類加工製品,例如獅子頭等,也建議減少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的臘肉、香腸等,避免不當添加物的攝取及罹患腸癌的風險。技巧3、蒸煮涼拌搭配堅果菜色盡量選擇蒸、煮、涼拌等佳餚,避免油炸、糖醋、燴等菜色,例如以清蒸魚取代糖醋魚、紹興醉雞取代脆皮炸雞,或是挑掉炸衣,以減少攝取過量油脂;解凍後的湯品,可將上層凝固油脂除掉後再加熱以減少油脂的攝取。另外,每餐可選擇搭配大約1個「大拇指節」(約1茶匙)的堅果種子為開胃菜或飯後點心,如杏仁果2粒、腰果2粒或核桃仁1粒。技巧4、多添蔬菜補足纖維每餐蔬菜攝取量以1.5個拳頭大小的份量為食用基準,因此選擇年菜時,建議多挑選2至3道蔬食或半蔬食菜色,也可準備新鮮蔬菜,適量加入肉品或湯品年菜中,例如:燉品可加入蘿蔔一同燉煮;鍋品則可加入茼蒿、高麗菜、香菇、金針菇;肉品則可加入燙熟的芥菜、花椰菜、青江菜盤飾,或以青椒、筍片拌炒,不但可以增加膳食纖維,且可以增加飽足感。技巧5、當季水果大桔大利每餐水果攝取量大約1個拳頭大,建議以當季新鮮水果取代過年常吃的芒果青、水果風味軟糖、牛軋糖等零食。因水果中富含維生素(如維生素A、C、E等)及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祕、增加飽足感、增強免疫力等,達到預防疾病、增進健康的效果。技巧6、多喝開水無糖飲料口渴時喝白開水最健康,另每日建議喝1.5~2杯原味乳。因含糖飲料中添加大量糖,使用的配料,如粉圓、芋圓、粉條、布丁等也多含有糖分,過量攝取會提高造成肥胖及罹患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建議多以白開水、無糖飲品或原味乳(鮮乳、原味保久乳等)取代含糖飲料。而原味乳富含鈣質、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等,因此建議每日應攝取至少1.5~2杯的原味乳(每杯240毫升);調味乳品常含有外加糖及其他食品添加物等,故原味乳品為較優質的乳品選擇。
喝水有原則,日飲2500c.c.
2020-12-01
愛惜身體健康,該從平日多喝水做起,但喝水有一定的原則,並不是隨心所欲,沒限制的想喝就喝。充足的水分能讓皮膚細胞水噹噹,人體透過喝水能幫助身體調節體溫、促進身體的代謝與腸胃蠕動,如何增加身體的抵抗力,建議可從「喝水」做起!「喝水?」沒搞錯吧,你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就這樣簡單嗎?水不就是每個人天天都在喝嗎?從沒想過水對自己的身體有這麼大的影響。醫學資料顯示,成人體重內的60~70%是水分,血液中的含水量更高達9成以上,不僅血液、淋巴液及身體分泌物與水有關,進食後的吞嚥、消化、運送養分及排泄,都需要水才能進行,所以,水之於人體,就像空氣、食物對於身體一樣重要。每天補水2500c.c.「我上班忙到沒時間喝水」、「我開會開到都忘了喝水」,常常會聽到忙碌的上班族有這樣的聲音,導致不少人消化問題一大堆,甚至還引發尿道發炎,這樣是非常不健康的。有句話說:「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真的一點也沒錯,愛惜身體健康,就該從平日多喝水做起,但喝水有一定的原則,並不是隨心所欲,沒限制的想喝就喝。每人每天至少會消耗2公升半的水分,理論上似乎應該再「補回來」2公升半流失的水,不過,其實每天我們吃下的食物中,就已經含有大量的水分。比方說蔬菜中90%以上是水分,水果中有8成以上也是水分,肉類和魚也含有70%的水分,還不包括我們可能會喝到的湯或是果汁飲料,扣除這些之後,一天喝1500 c.c.的水就足夠了。當然這是指一般低度運動量者的基本原則,若你是屬於運動量大的人,如運動員或有參加健身運動習慣者,就要相對增加飲用水的份量。增加抵抗力 從喝水做起水要是喝得不夠,身體通常會用讓你感覺到口乾的方式讓你知道,但不時提醒自己喝水的壓力也不小,就有醫師以每天喝2500 c.c.為例,將一天當中分5次喝水,提出自己喝水習慣供讀者參考: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先喝約500c.c.的水,對腸胃蠕動、消化和美容,都有幫助,而且在出門前將水喝完,這樣就解決掉一天飲水量的1/5。之後進了辦公室再倒500c.c.的開水放在桌上。想到就喝,分批在午餐前喝完。下午如法炮製,下班前再解決500c.c.,回家之後再慢慢喝掉最後500c.c.,這樣就可達成輕鬆無負擔的「日飲2500」計畫。喝水也有技巧,不但要兼顧量的攝取,也要讓身體所喝進去的每一口水都能達到最佳效果。喝水時要小口小口分段地喝,因為身體就像是個非常精密又聰明的儀器,一次灌下太多水時,水分會停留在體內,反而不利新陳代謝造成水腫,而短時間內腎臟也會收到進水太多的訊號,就會加速排尿速度,反而讓喝下去的水立刻流失,沒有足夠的時間送到身體各部位。開飲機飲水,別忘清潔至於喝哪一種水比較好?市面上許多包裝水強調國外進口,或經過多道生化科技處理,有的還添加各式的微量元素,重點都是強調喝水的重要性,只要通過檢測安全應該都無虞。以營養師為例,自己隨身就會帶一罐水方便喝,公司或家中也是喝一般飲水機或開飲機的水,只要是有商譽的廠家都好,要特別提醒的是飲水機濾心的清潔,最好是選擇好清洗的品牌,自己才會願意常常清洗保持其功能性。在知道喝水的好處後,在面對現在坊間飲料選擇多,或許還是有不少人可能說:「我真的超級不愛喝沒味道的水!」其實讓自己多喝水的技巧不少,比方說加牛奶、加可可粉等各種味道,近幾年許多添加穀粉的代餐,也相當受到歡迎,其實單純喝、加料喝,只要能喝水都對身體很好。
心臟血管支架什麼情況該裝?放置後就沒問題了?
2020-11-01
這種情況必須動手術!醫師完整解析63歲的陳先生日前因急性心肌梗塞被家人送往急診,經會心臟內科醫師,緊急採取心臟血管支架置放手術後,撿回一命。血管支架提供冠狀動脈狹窄的患者一個非開刀的治療方式,但可不是所有患者全都適用,患者必須先跟醫師就各自的病情進行討論,在開刀、支架與藥物之間,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血管支架 無法避免血管再次狹窄血管支架可直接撐住血管,理論上可以克服血管再狹窄的缺失,但臨床運用上卻發現,即使裝了支架仍然無法完全避免血管再狹窄的問題。心臟內科醫師劉如濟表示,當血管細胞被撐開後,內皮細胞也會產生反應,血管平滑肌細胞也會增生,往支架的網狀空間中生長出新的血管組織,再次造成血管管腔的狹窄;雖然再狹窄的機率比以往的氣球擴張術來得低,但仍會造成臨床上的困擾。血管支架分2種 依情況選擇適合類型目前臨床上應用的血管支架可分為「一般支架」與「塗藥支架」兩大類。一般支架純粹是將血管撐開,半年內約有20~30會有再狹窄的機率,為了克服血管再狹窄的情形,之後則有塗藥支架問世;塗藥支架藉由藥物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胞增生,降低血管再狹窄的機率,使用塗藥支架一年後,血管再狹窄的機率少於1成。不過,劉如濟指出,血管支架雖然可以將血管狹窄處撐開,但置放支架後,因血流對外來物質產生反應,血小板會形成血栓,堵住支架,血栓的形成還會隨著時間而微幅增加,且早期塗藥支架的血栓問題引起廣泛的注意。 非所有的血管狹窄都可用 黃金12小時避免心臟壞死血管支架的問世雖然提供冠狀動脈狹窄的治療選擇,但並非所有的血管狹窄都可採用支架置放術,還是必須經過醫師審慎評估。對於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而言,置放血管支架是救命的處置方式,置放支架後,可以直接打通阻塞的血管,減少心臟組織壞死。為了搶救性命,且減少心臟組織壞死的機率,發生心肌梗塞到裝置支架的黃金時間宜控制在12小時內,雖然患者從急診進到醫院,直到裝置支架的時間,目前已可控制在90分鐘以內,但有些患者在院外已拖了很久的時間,到醫院時已超過12個小時,再裝支架的幫助有限。劉如濟很遺憾的說,心臟組織無法再生,一旦已經壞死,即是不可逆的傷害,且超過12小時,因組織在血流缺氧後再灌注,反而可能造成心臟的傷害。慢性心血管疾病 置放血管支架須審慎評估對於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來說,置放血管支架是救命的選項,但若是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否接受血管支架可就得經過審慎評估,在血管支架、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與藥物治療等選項中,找出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治療方式。劉如濟表示,如果狹窄的位置在左主幹血管,一般而言並不太適合採取支架置放手術。目前的研究都顯示,若是主幹血管狹窄,置放支架的長期預後並不比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來得理想,尤其是左主幹分支部有狹窄病灶或合併多條血管狹窄者。畢竟置放血管支架只是處理病灶,但繞道手術則是直接提供一條血流通路。血管支架置放太多 恐造成血栓風險提高雖然有些病人害怕開刀,不太願意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開刀即使有短期風險,例如麻醉等,但只要手術成功,可減少重複血管重建術的機會,這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優勢。劉如濟提及,支架太多,血栓風險提高,此外,接受血管支架置放術後,需要服用半年至1年不等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以預防血栓形成,如果短期要開刀的患者,包括牙科治療等,在暫時停藥的過程中,即有可能因支架血栓而出現嚴重的風險。3條血管都有狹窄開刀較適合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防止復發除非有特殊狀況,一般裝置支架的數量不宜太多,劉如濟強調,若3條血管都有狹窄的現象,開刀是比較建議的處置方式。因為支架只是將狹窄的血管撐開,並沒有改變疾病的本質,且需要裝設的支架太多,相對地提高支架的血栓風險,再加上有多處狹窄,不易完整重建病人血管,日後發生再狹窄的機率也會比較高。裝置支架半年後,約有1~3成的患者會出現再狹窄的情形,並不是一勞永逸的治療方式,且因有血栓成的疑慮,患者術後必須遵從醫囑,服用抗血栓藥物,這是患者術後必須要特別注意的部分。除了服用抗血栓藥物之外,劉如濟提醒,患者術後還要注意飲食控制,並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少吃油炸食物、不要抽菸、多運動,若有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必須好好控制,否則可能增加再狹窄的機率。
揪出骨質流失壞習慣
2020-10-01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的肌肉強度、骨骼密度皆逐年下降;但事實上,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知不覺的習慣,正是加速骨質流失、肌肉強度降低的兇手,趕緊揪出偷走鈣質的壞習慣。世界衛生組織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是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的第4位。根據國健署2015~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50歲以上民眾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量測骨質密度,結果發現,隨著年紀增加,骨質疏鬆症患者隨之增加,且女性比例遠高於男性。調查顯示,50~64歲男女性骨質疏鬆症比例分別為4.6%、6.8%;65~74歲男女分別為5.7%、18.3%;75歲以上男女分別為19.4%、29.3%。也就是說,超過50歲以上,平均每4~5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症的問題。骨鬆容易骨折,半數會再次骨折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輔仁大學臨床講師劉哲瑋指出,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全身骨骼疾病,是由於骨質減少、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組織結構,呈現孔隙變大,甚至中空疏鬆的現象,容易導致骨骼脆弱、斷裂,增加骨折的危險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逾900萬起骨鬆性骨折發生,全球每3秒就有1人因骨質疏鬆症而骨折,髖骨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一年內大約有40%無法自行走路,60%病患需要協助;而台灣的髖骨骨折發生率,更是亞洲區第1名,全世界9名。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指出,50歲以上,每3名女性就有1人因為骨質疏鬆症的問題而導致骨折,每5位男性也有1位骨鬆性骨折,尤其發生第一次骨折後,將近一半的人會再發生第2次。髖骨骨折,1年死亡率高達20%劉哲瑋表示,骨質疏鬆症最直接影響就是骨折,骨折會引起嚴重疼痛,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常見骨折部位為脊椎骨、髖骨、手腕,其中又以髖骨骨折最為嚴重。病患無法自由行動,嚴重的話,甚至殘疾而長期臥床引發感染,髖骨骨折常會引起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而脊椎骨折者除了引起背痛、駝背、身高變矮,嚴重則會影響肺功能及消化系功能,甚至造成死亡。一旦發生髖骨骨折,往往造成失能狀態,需要他人的協助照護,也喪失自主活動能力,甚至會增加死亡的風險。根據國內統計資料顯示,男性髖骨骨折病患在一年內的死亡率為22%,女性則為15%,相較於同年齡者平均死亡率高出許多。6大骨鬆壞習慣1.沒有運動習慣生活中缺少活動,不常走路、爬山,或是缺少重負運動,當骨頭長時間缺少刺激,容易導致造骨細胞減緩骨頭的生成作用,也會讓蝕骨細胞加速破壞作用,就會造成骨質流失加速,增加骨質疏鬆症風險,也容易肌肉萎縮,增加肌少症的風險。而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也容易會有體重過重、肥胖的問題,則會增加骨頭、關節的負擔;相較於體位正常的人,也有較高的骨質疏鬆症風險。2.不常曬太陽許多女性很害怕曬太陽,遇到太陽總是用陽傘遮、戴帽子、全身塗滿防曬乳;但是不常曬太陽,當皮膚少了紫外線照射,就容易會缺乏維生素D3,也比較不容易留住鈣質,骨質流失也比較快速,建議只要讓手背每天曬太陽 15~20分鐘,就能製造足夠的維生素D。3.飲食不均衡經常節食及體重過輕的人,通常容易飲食不均衡、營養不良,就會缺乏足夠的營養素,尤其是鈣質攝取不足時,骨頭會釋出鈣質,以維持正常血鈣濃度,若是長期缺乏鈣質,骨頭中的鈣就被掏空,嚴重將造成骨質疏鬆症、骨折。尤其是有節食習慣的女性,更會減少分泌女性荷爾蒙,加速骨質流失,容易造成骨質含量變少、肌耐力降低,增加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4.過量飲用茶、咖啡雖然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喝茶、喝咖啡,會造成骨質疏鬆症;但是,含咖啡因的飲料具有利尿效果,大量飲用也可能容易造成鈣質加速流失,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5.吸菸吸菸是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吸菸會減緩造成細胞的活性、降低血中骨鈣素濃度,增加骨細胞對抑鈣激素的抗性,同時會增加蝕骨細胞破壞,加速骨質流失。6.酗酒酗酒是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之一,酒精可能對於骨骼有直接的毒性作用,會抑制造骨細胞的活性,同時影響鈣質、維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加速骨質的流失速度。根據研究顯示,酗酒者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3倍。
耳朵經濟新商機 Podcast緊抓育兒通勤族
2020-10-01
Podcast為日常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種不需要仰賴螢幕的音訊夥伴,無論是在通勤途中、想放鬆身心或是激發對各種主題的好奇心。近兩年台灣吹進一股Podcast風潮,儘管美國已有半數人口聽過,但Podcast在台灣仍被視為新媒體或小眾市場,聽眾主要來自上班通勤人口或育兒族,利用零碎時間汲取資訊。Podcast易收聽內容多元  台灣偏好新聞節目Podcast一詞源於iPod加上broadcast(廣播)的組合,是一種音訊數位檔案,可以透過數位裝置下載或離線收聽,內容橫跨演講、表演等多元類型,節目的單集時間長度約20至40分鐘。以最早經營Podcast的美國市場來說,截至2019年9月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約1.65億人收聽過Podcast,每週更有超過1億人收聽Podcast。根據串流音樂平台Spotify觀察,Podcast有獨特能力去講述娛樂、教育、挑戰內容,或是啟發人們、使人們打破文化障礙並團結在一起的故事。Podcast為日常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種不需要仰賴螢幕的音訊夥伴,無論是在通勤途中、想放鬆身心或是激發對各種主題的好奇心。Spotify東南亞工作室的負責人祖札特(Carl Zuzarte)表示,以全球角度來看,最受歡迎的Podcast多為喜劇及犯罪類型的內容。從亞洲角度來看,有些國家如印尼,用戶特別喜歡的節目類型是喜劇、談話性節目及驚悚類型;在台灣,Spotify觀察到用戶更偏好新聞類型的節目。祖札特說,儘管Podcast在台灣相對較新,但各種內容都有發展的空間,將有機會在台灣看到更多不同內容的發展。Spotify鼓勵更多的創作者製作更多內容,以便聽眾繼續擁有更多的選擇。如此一來,不僅為產業帶來貢獻,更驅動整個Podcast生態系統的發展。Podcast受歡迎的原因在於聽眾以短時間導讀的方式,即可深入了解事物主題,不必花太多時間閱讀和觀看新聞,因此電信業者台灣大哥大相當看好,將Podcast節目引進串流平台,透過「一站式聲音服務」提供用戶更多有聲內容。上班族育兒族懶人最愛  整合時間快速吸收資訊目前台灣大哥大旗下串流音樂平台MyMusic經營的Podcast節目類型大約分為九類,涵蓋休閒娛樂、心靈成長、聊音樂、產經時事、職場創業、健康樂活、有聲故事書等。根據今年1月Podcast在MyMusic推出至今的點聽數據,其中最受歡迎的類型以休閒娛樂占53%、名人雜談占16%、文化與學習占14%。Podcast聽眾以35至44歲的白領上班族和育兒族為主,由於生活忙碌、時間碎片化,特別需要高效率的資訊吸收方式,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分心做其他事。台灣大新媒體服務副總經理李芃君指出,汲取資訊的方式因為智慧裝置發展,從視覺延伸到聲音。例如智慧音箱、車載裝置、智慧穿戴裝置等,都是聽覺為主的資訊吸收方式,也加速用戶對於Podcast的收聽需求與接受度,間接加速了Podcast內容的發展。李芃君說,由於Podcast創作的技術與設備門檻較低,不像YouTube影片拍攝與剪輯過程較為繁複,且內容分眾多元,近期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有新的Podcast頻道推出。Podcast將重新定義音樂串流平台在價值鏈中的角色,也可期待創造有利於創作者及平台雙雙互惠的商業模式。對於創作者或是媒體平台而言,如何運用即時與熱門話題來搶占用戶耳朵的注意力,協助用戶找到「有價值的聲音內容」,並提供用戶想要聽的Podcast節目與音樂,將用戶留在平台中、提升黏著度,且不斷給予新鮮感,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進門容易修行難  Podcast業主靠熱情苦撐科技部落客林小旭在朋友邀請下,從2018年9月開始與科技玩家KisPlay一起播出Podcast節目《科技酷宅》,近期探討的主題包括手機越賣越貴、防蟎殺菌技術、盜版影音網站楓林網主嫌落網、電動機車Gogoro商用資費爭議等,內容包羅萬象。不過,擔任Podcast節目主持人看似光鮮亮麗,卻要擔心收入來源問題。林小旭說,除了少數節目之外,幾乎90%的Podcast節目都缺乏商業模式。「現在大部分到Podcast的人都是先插旗,也是靠熱情支撐。」林小旭表示,有些主持人跟廣告主討論過合作,卻發現難處是無法掌握觀眾人數,難以評估廣告效益。林小旭認為,當務之急是讓市場知道什麼是Podcast。最近一、兩年在台灣很多人開始嘗試Podcast,因為錄製節目很簡單,只要到iTunes或Spotify去註冊就行,進入門檻相對較低。林小旭也發現,在Podcast上做節目跟YouTube很不一樣,要對著沒有目標的地方自言自語,還要掌握聲音起伏,有時比看著攝影機錄影片更難。對於Podcast未來在台灣的發展空間,林小旭直言「非常大」,因為對消費者和使用者來說,手機追劇是用看的,反而收聽Podcast不會有太多視覺上的負擔。最近台灣廣播電台開始把更多已經播過的節目放到Podcast上,連全台最大的年輕人論壇Dcard都開設專版討論Podcast。林小旭認為,這些現象都顯示Podcast受到的關注度正在快速上升,未來發展潛力可觀。
喝牛奶拉肚子不傷腸胃,但小心鈣質流失得骨鬆
2020-09-01
乳糖不耐症主要是帶來生活上的不便,對於身體或腸胃部,並不會有長期的後遺症,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喝下牛奶可能無法完全吸收牛奶的營養,因此可能會缺少鈣質等營養素。 有越來越多人聽過「乳糖不耐症」這個名稱,但這到底是什麼毛病呢?乳糖是牛奶中的碳水化合物,能幫助腦部以及中樞神經的發展,也可以加強鈣質的吸收。人體中有一種分解酵素稱為「乳糖」,主要是將乳糖分解成好吸收的葡萄糖與半乳糖,不過,有些人體內的乳糖酶活性比較低,無法分解大量的乳糖,導致乳糖累積於腸胃道中,並逐漸與腸胃道的細菌及水分結合,就可能會出現乳糖不耐的症狀,包括腸胃脹氣、腹鳴、放屁、腹部疼痛及腹瀉等。乳糖不耐症主要是帶來生活上的不便,對於身體或是腸胃部,並不會有長期的後遺症或病症。但必須特別注意的是由於患者無法完全吸收牛奶的營養,若本身又不注意鈣質的補充,長久下來,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等問題。年紀增長,乳糖酶活性遞減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人的一生中乳糖酶活性最高的階段,就是在剛出生的時候,之後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降低,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本來喝牛奶都相安無事,但到了某個年齡時,卻突然出現腹瀉等乳糖不耐的症狀。而一些研究也發現,亞洲人跟北美人的乳糖酶活性最低,所以,乳糖不耐症的發生率相對也就最高。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乳糖不耐症的話,除了觀察喝牛奶後的反應之外,也能夠透過乳糖耐受性試驗得知。根據臨床觀察發現,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在喝了一大杯牛奶後,常要勤奮地往廁所奔跑,嚴重的人,還可能會影響生活及工作,因此,大部分的乳糖不耐症患者在試過幾次喝牛奶而腹瀉的情況後,大多選擇將牛奶視為「拒絕往來戶」,不再喝牛奶。拿鐵或是鮮奶茶易刺激腸道不過,也有一些人認為牛奶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B2、蛋白質以及鈣質等營養素,取得也非常方便,尤其是獲得鈣質相當簡單又輕鬆的方式,再加上每天1杯無糖拿鐵或是鮮奶茶,既能滿足喝飲料的口腹之慾,又可以藉由咖啡因來達到提神醒腦的效果,多跑幾次廁所除了不方便之外,倒還有清腸胃的好處,因此,並不特別避忌喝牛奶或喝添加了牛奶的飲品。但是,以大家最常喝的拿鐵來說,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會刺激腸道蠕動,可能會引起腹瀉症狀,乳糖不耐症患者喝拿鐵後,會因為乳糖及咖啡因的加乘作用,跑廁所的次數可能比單喝牛奶時來得多。喝牛奶不腹瀉2招劉怡里表示,乳糖不耐症的患者可以透過每天持續喝牛奶的訓練,來誘發乳糖酶的活性,一般約1~2週就能有明顯的改善;不過,只要中斷一段時間沒有繼續喝牛奶,下回再喝,又要重頭開始,重新經歷腹瀉、脹氣等不舒服的階段。因此,若想以喝牛奶來獲取適量的營養素,為了避免腹瀉症狀發生,建議患者喝牛奶時遵從以下方式:1.少量多餐:營養建議人體每天攝取1~2杯牛奶(1杯約240c.c.),乳糖不耐症患者可以分次喝、每次的份量不要太多,以少量多餐為原則,可以降低乳糖不耐的症狀出現機率。患者份量拿捏以喝完不會拉肚子為準,可依照自己身體能承受的程度來做增減。2.不要空腹喝牛奶:只喝牛奶會讓身體強迫吸收乳糖,而增加腸胃負擔,應與其他食物一起飲用。 這些食物也能取得鈣質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牛奶是鈣質主要來源之一,國民健康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國人每日應喝1.5~2杯低脂牛奶(1杯240c.c.,約含240mg鈣質),但若是乳糖不耐症的症狀反應較大,嚴重影響造成生活不便,建議患者減少喝牛奶的機會。建議可以發酵乳、無糖優格、優酪乳或起司等乳製品來取代牛奶,另外,也可以透過其他天然食材獲取足夠的鈣質或幫助鈣吸收,例如豆類及其製品、芥蘭菜、小白菜、黑芝麻、腰果、小魚乾等動植物性食物中皆含有豐富的鈣質,乳糖不耐症患者應多方攝取,以補充不足的鈣質。
健康吃冰,消暑氣、透心涼
2020-08-01
悶熱的夏天,來碗健康冰品,最透心涼、消暑氣!吃一吃甜點,則能讓煩躁的心轉變為愉快的心情。但是,吃冰、吃甜點,也可以吃出健康嗎?炙熱的天氣,讓人不禁想大口大口的吃冰或甜點,不過,吃冰及甜點對身體好嗎?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雖然夏季吃冰及甜點可消暑解熱,不過若吃的方式不對,可是會造成肥胖、蛀牙、痛風、脂肪肝等問題。這4種時期不要吃冰吃冰是許多人夏天必備的飲食習慣,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冰。程涵宇說,如果女性適逢生理期、有感冒症狀、消化功能不佳,以及空腹的情況下,最好都不要吃冰。1.女性生理期:當女性剛好處於生理期間,或者生理期前後一週時,因為體質的關係,最好不要吃冰品,否則容易造成子宮不正常收縮,引起經痛的現象。 2.感冒時期:尤其是患有呼吸道不適的人,比如咳嗽、氣喘、氣管收縮等症狀的族群,也不適合吃冰。有研究報告針對小孩喝冰水的研究指出,當喝下冰水後,高達47%的孩童會出現咳嗽、肺功能下降等氣喘現象,原因就在於在喝下冰水後,刺激原本溫熱的食道所致。3.消化功能不佳時期:當快速喝下1杯冰水,或是吃進1大球冰淇淋時,胃部的溫度會由37℃快速降至20℃以下,胃蠕動功能也就減緩,約需半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讓胃部重新回復為溫暖的環境,這時消化功能才能逐漸恢復正常,因此,用餐時最好不要同時喝冰品,否則可能會造成胃脹、消化不良。4.空腹時期:當空腹吃冰時,冰品會直接刺激腸胃道,造成腸胃道的不舒服,如果真想吃冰的人,建議應先讓胃部墊點食物後,再吃冰會比較好。此外,程涵宇提醒,一般市售冰品,多半加進過多的糖分及油脂,經常攝取會引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蛀牙等問題;尤其是糖分的攝取,不僅吃多無法讓人提神,反而容易造成大腦運動遲緩。因此,原本就患有慢性病、肥胖、蛀牙嚴重或精神不佳的人,不建議吃過甜的冰品及甜點。這9種人,放心健康吃冰、吃甜點大家常說吃冰、吃甜點對身體不好,不過某些情況下吃冰或甜點,反而能促進健康!究竟哪些族群健康吃冰、吃甜點,能恰到好處? ●平時沒有額外吃糖的人如果平時真的很少吃到額外的糖分,也沒有攝取含糖飲料、零食的習慣,且生活作息正常,飲食均衡,每日都攝取5蔬果的健康寶寶,1週可以吃1次冰品或甜點,因為偶爾讓自己吃進較高糖分的冰品或飲料,能夠刺激大腦愉悅,有助放於鬆心情。●很少吃水果的人每天水果攝取量不足的人,如果喜歡吃冰品,建議點「綜合水果冰」,在享受冰品的同時,也能補充身體不夠的維生素C,以及天然蔬果的植化素等抗氧化物質。●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年紀大的長輩因為老化的問題,牙口狀況不是很好,可準備「紅豆冰」或「八寶冰」等穀類甜品,幫助長輩補充全穀類的蛋白質與維生素B群,最重要的是,軟軟爛爛的甜品,老人家也比較容易咀嚼,吸收效率會較快。●便秘的人如果是因為膳食纖維與水分攝取不夠而引起便秘的人,建議可以點綜合水果冰或天然的百香果冰,增加體內的膳食纖維,有助排便。●口腔潰瘍、牙齒痛或拔牙的人當口腔因為牙齒、黏膜潰瘍或是拔牙引起的疼痛時,建議吃點天然冰淇淋或是清冰,有助於麻痺神經,消除疼痛。●運動的人在劇烈運動的情況下,如果能適時的補充有調味的水,或者是比室溫還低的飲料,能夠加速體內對水分的吸收,尤其是冰水的補充,能讓水分快速通過胃部,到達腸胃道也能快速被吸收,讓身體快速降溫,提升運動時的耐力。●經常使用3C產品的人經常使用3C產品的人,眼睛老是有酸脹感,可以點個芒果冰,補充身體需要的葉黃素與維生素A,有助於保護眼睛的功能。●減肥的人想要減肥的人,建議來碗抹茶冰,但前提是不放糖或減糖!原因在於抹茶能夠降低血液中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以及低密度膽固醇(LDL)的濃度,並增加高密度膽固醇(HDL,好的膽固醇)濃度。國外研究也發現,茶類含的兒茶素,有助降低體脂肪,提高人體的基礎代謝率,因此,濃度足夠時,能夠用來控制體重、降低體脂肪,以及改善身體的BMI指數。●慢性腎臟病人腎臟病患必須減少蛋白質的攝取量,就很適合選擇粉條、粉圓、QQ圓這類的低氮澱粉類食物,原因在於蛋白質會讓身體代謝為含氮廢棄物,再經由腎臟排出,如果腎功能不好的情況下,含氮廢棄物便會推積在血液中成為尿毒,增加腎臟的負擔。 手搖杯冰飲,越喝越渴!喝杯手搖飲料最解渴?大部分人口渴時,習慣在超商買含糖飲料或買手搖杯飲料來解渴。程涵宇認為,很多含糖飲料糖分超過10%以上,反而會「越喝越渴」。因為當糖分進到身體,造成細胞外滲透壓變高,身體需要更多的水分來平衡體內糖濃度,進而引發飲水中樞的興奮,所以,才會喝了更渴。
飲食運動6招,維持好肌力!
2020-06-01
由於酸痛主要是因為肌肉過度或是不當使用所造成的傷害,抑或是代謝廢物累積、修護不足而引起,因此,肌力和耐力的訓練與增強需要同時併進,才能有效預防酸痛上身。其中,日常飲食和規律運動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提供以下幾個簡單的大原則供民眾參考:1.「趨吉避凶」的飲食觀念可均衡攝取含「亞麻油酸」的抗發炎食物,像是核桃、大豆、杏仁、芝麻、黃豆、綠色蔬菜(菠菜、芥菜等)、深海魚油、椰子油等;同時要盡量避開含「花生四烯酸」較燥熱、容易上火的「促炎」食物,例如花生、腰果、陸上動物脂肪等,促炎類食物容易誘發活化肌肉內的疼痛受器,而產生肌痛症。2.吃新鮮當季、烹調要注意建議優先選擇取得方便的新鮮當季食物,同時也要注意烹調方式,像是油炸、醃漬、烘乾過的食物,對增強肌力通常有害無益,身體比較容易累積較多的氧化壓力和亞硝酸壓力,例如新鮮的肉當然會比做成香腸的肉製品來得優質。曾有一種「香腸型頭痛」,在美國稱為「熱狗頭痛」,原因就在於香腸、熱狗這類含有亞硝酸鹽的食物,會刺激肌肉疼痛的受器,自由基會降低人體中血管舒張物質的利用率,同時使得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肥大,導致血壓升高,簡而言之也就是亞硝酸鹽引起的疼痛,因此建議避免吃過量含有亞硝酸鹽的食物,烹調也要避開會造成亞硝酸鹽比例飆高的如火烤、油煎等方式,建議像這類香腸、火腿、臘肉、培根等食品,用蒸的方式有助於降低對身體的危害。3.攝取優良蛋白質及足夠熱量除了從新鮮肉類、黃豆攝取每日所需蛋白質來源,補充足量的胺基酸可幫助蛋白質增快吸收速率;另外,天然食物如牛肉、豬肉、魚肉、蛋都能攝取到「支鏈胺基酸」,以及可從魚、肉類攝取、尤以牛肉和鮭魚含量較豐的「肌酸」,都是人體骨骼肌力的重要能量來源。日常三餐均衡攝取足夠營養素及熱量,並選擇新鮮的魚肉蛋奶豆類,採用健康烹調方式,就能維持個人基本所需肌力。4.維生素B、C、D、鋅助抗氧化各種維生素中又以維生素B9的「葉酸」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功能,可以減少體內的氧化壓力。人體製造DNA、RNA及製造細胞分裂需要的胺基酸代謝時,都必須用到葉酸,由於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葉酸,因此葉酸屬於人體必需補充的維生素。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的鋅,則是連接膠原蛋白的輔酶;而肌肉收縮需要足量的鈣質,經常抽筋就可能是因為鈣離子不足;維生素D最好的補充方式首推適當日曬,亦可從食物中包括菇類、酵母、木耳等獲取,若是天然攝取來源不足,再考慮額外補充。5. 運動建議「少量多餐」依照國健署公布的日常運動原則,主要是從心跳換算各年齡層適合的運動「強度」,必須做到「中強度」運動才能達到所謂的治療效果;針對運動「頻率」,最新研究建議,運動時間最低維持10分鐘可達治療效果。建議民眾從這兩大原則著手,選擇適合自己且可以規律進行的中強度運動,不管是走路、跑步、騎單車等等。以20歲為例,心跳達130下、中強度運動、每次持續10分鐘即能累積運動效果,每週大約累積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或是每週達6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再依個人可運動的時間分配進行「少量多餐」的運動頻率,以維持並鍛鍊足夠的肌力和耐力。6.運動前後補充足量「薄鹽水」若擔心運動過後代謝廢物堆積導致肌肉酸痛,不妨從改善運動方式著手。如降低「離心運動」的頻率和時間,像是登山的下山行程採分段進行(上山是向心運動),下山時走一小段就休息一下,以減低遲發性肌肉酸痛或是肌肉拉傷的風險,同時記得補充「薄鹽水」幫助肌肉修護。許宏志提醒,許多中強度運動做起來感覺相對輕鬆,不太會流汗,民眾容易忽略補水的重要性。許宏志建議運動前後可以薄鹽水取代白開水,因為白開水滲透壓較低,很多人會越喝越利尿,反而可能導致水分流失。薄鹽水亦可預防運動後因缺水或電解質不平衡所導致的抽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