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彈性隔間,劃分場域且整合機能
2025-04-30
室內設計裡,如果面臨坪數有限的情況,在空間裡不僅容納單一用途時,例如書房結合客房功能、多功能室,並同時希望保有空間開闊性,又能滿足區域機能的劃分,這時可結合折門、滑門、鏤空牆面等彈性隔間手法來實現,同時創造空間使用上的多元彈性。Project Data地點:台灣.桃園坪數:35坪格局:玄關、客廳、書房兼餐廳、廚房、主臥、次臥、衛浴×2建材:板磚、塗料、鐵件、木地板▲1. 書房兼餐廳區結合玻璃折門設計,將戶外自然採光導引至公領域。2. 室內空間不大,為了納入寬敞公領域、場域界定,及多元功能性空間的整體規劃。玄關利用半穿透柱體造型劃分場域,餐廳兼書房區則以玻璃折門,營造開放、穿透的視覺性。室內設計中,為了考慮隔間的可調性與住宅的長期使用需求,設計師需要在初期規劃時預測未來可能的變化,確保空間不僅符合當前的需求,也能適應未來生活情境的改變。CHI DESIGN 齊設計設計師吳奇衡表示:「配置格局圖時會先了解室內坪數、居住人數、空間的用途,以及未來換房或生活模式變化的可能性等。」他強調,對屋主的生活需求做出精確盤點是關鍵。除了基礎的功能需求外,還需考慮公領域的開放感與臥房數量的重要性,這些都直接影響到隔間設計的安排。本案考量室內坪數有限、必須兼具寬敞感公領域的情況,及擁有多元的空間規劃,因此利用彈性隔間的手法來實現。首先,由於大門與電視牆平行,如果沒有屏風功能的安排,對屋主來說無隱私性,但要同步考量空間的劃分,不會造成視線的阻絕,造成空間被壓縮。因此,大門旁利用兩根結構柱造型佇立的形式,取代實體牆或制式屏風設計,藉由柱體之間的縫隙形成半穿透隔間安排,巧妙劃分玄關與客廳場域;且將玄關處的自然光部分導引至客廳,創造玄關與公領域間光線與視覺的連結性,延展空間尺度。將空間裡最好的採光留給中島廚房與餐廳兼書房區。開放式廚房搭配多功能中島,既作為客廳與廚房的區域界定,又可作為吧檯、料理檯面、餐桌,甚至是閱讀或辦公的延伸空間。而隔壁空間則將餐廳與書房整併,並利用玻璃折門巧妙界定內外場域,讓戶外光線也能走進客廳裡。桌子兼具餐桌與書桌,讓空間的多重功能可以隨著需求調整,無論是用餐、工作或休閒,都能靈活變換。牆面結合展示及書櫃的收納機能,利用窗邊深度置入窗下櫃,成為咖啡機、烤土司機等小家電收納。靈活折門與材質選擇,實現功能劃分與視覺和諧保持空間靈活性的同時,設計師如何處理隔間帶來的視覺效果是一個重要的挑戰。吳奇衡提到,透過材質的選擇,可以在不犧牲空間功能的情況下,保持視覺上的統一與和諧。像是玄關的結構柱造型牆使用樂土,與客廳沙發背牆同樣材質,如此一來,不僅強化了兩個場域之間的連結性,還創造了視覺風格上的和諧性。在大門口正前方,設置的不鏽鋼鞋櫃並利用150公分的寬度設計,並搭配灰色無接縫地板,成功將玄關區域的落塵區概念拉出,這樣的手法使得玄關既具實用性,又保持整體空間的一體性,避免過多的視覺干擾。而餐廳兼書房的多功能空間裡,利用地板與公領域一致的鋪陳手法,杜絕視覺的切割感、營造整體空間為一體的方式;再搭配鐵件、玻璃材質的活動折門作為隔間,當屋主需要辦公、用餐時,即使將折門拉上,通透門片特性,視覺尺度仍持續延展;平常無需使用時,可將折門收到牆邊,仍能創造出與公領域為一體的放大視覺。折門結合優質五金串接門片,收折之間好使用,也不用擔心需頻繁整理、維護上的問題。▲1.活動式、非單一個用途空間若整體空間不算大,需規劃一處不僅僅單一用途、不需要高度隱密、隱私性,也不用高度隔絕噪音的空間,可結合活動式隔間牆的彈性方式來劃分場域,同時保有場域功能性,例如折門或滑門。當門片關起來就像是一道牆,通透的玻璃材質保有視覺的延伸性,可替坪數有限的空間帶來放大、延展的效果。▲2.折門及柱體造型劃分場域考量大門與電視牆平行,一進入空間將公領域看透,較無隱私性。因此在玄關區利用半穿透柱體造型的隔屏功能,搭配異於公領域木地板的清水模地坪,界定出玄關場域。室內規劃上則希望營造寬敞公領域,因此整體性的視覺安排需要達到和諧、一致性很關鍵,餐廳間書房空間便透過玻璃折門的彈性隔間形式,來達到此需求。▲3.通透玻璃材質提升視覺延展為了在中島廚房旁創造餐廳功能的場域,同時兼具書房使用,因而創造出一個融合兩者功能的彈性場域。考量擁有寬敞公領域、避免壓縮室內空間,因此避開實體牆的隔間方式,而是結合玻璃折門作為空間劃分。通透的玻璃特性,打破視覺的阻斷,讓公領域與此場域形成一體空間感,有效放大視覺。▲4.兼具場域機能與空間劃分當室內空間有限的情況,必須容納不只一個功能作為使用時,除了規劃開放公領域來延展空間尺度,還可利用彈性隔間手法來滿足。玄關區雖功能需完整,但如果再做一道牆,會造成光線阻隔、空間的壓迫,因此延伸自然調性的特質,利用兩個結構柱造型營造出半穿透性視覺,同時也兼具玄關落塵區的獨立性。
溪口:時代記憶的入口
2025-04-30
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蔣介石帶著國民黨的部隊來台生聚教訓,準備有朝一日能夠反攻大陸,那個時候父親還很年輕,乘著船自廣東來台,做為一位軍人,父親對於國家與領袖有著絕對的忠貞。那時的台灣雖然物资並不豐富,但是民心士氣甚高,而總統府是最高的權力機關,那幢建築父親也曾因軍職在裡面工作多年。台灣走向民主開放後,總統府在重要節日也會開放,走在百年建築的走廊和樓梯間,我會想:會不會像電影鏡頭一樣,與穿卡其色軍服的年輕父親擦身而過!在開放大陸探親後,老兵們終於可以回歸故里了,而故鄉早已人事全非,慶幸父親曾多次返鄉,修繕了家族的祠堂,設立了獎學金,對於晚輩也有所接濟,而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卻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浙江奉化的溪口。奉化縣溪口是蔣介石的家鄉,小時候的課本就提過這個地方,那是『一代偉人誕生的地方』,現在歸寧波市管。而我正在網約的車上,從寧波市區約半個多小時就可以到蔣氏的故居了。蔣氏故居現在是個景區,一共有好多個景點,走路都可以到,主要都沿著剡江,可以買套票,但當我出示台胞證證明滿六十歲就可以買半票時,售票人員告訴我台灣同胞可以免收門票,直接持台胞證就可以進入了。在對岸講課多年,也遊覽了許多山川湖海、古城名剎,卻從未如此受到禮遇,在遊覽時當地人知道我從台灣來,也會多方詢問蔣家過去與現在的影響,有種很特別的親切感。是的,沒有蔣氏父子就不會有台灣在上個世紀穩定的發展,軍民一心,和現在台灣立法院的亂象相比,我深深懷念那個年代的簡單、純樸、和樂、進取!蔣氏故居的景點,包括有豐鎬房(蔣介石出生的地方)、玉泰鹽舖(蔣介石祖輩為當地鹽商)、蔣氏祠堂、文昌閣(原為廟宇,蔣宋結婚居住於此,臨剡江高處,風景十分秀美)、小洋房(蔣經國與蔣方良女士回國後居住的地方)、武嶺學校大禮堂(蔣所創辦的學校,禮堂可接待中外貴賓)。除此之外,景區內的商業街有許多蔣姓燒餅的舖子,都說是蔣家的宗親,也有商家說他們的商號名字是由蔣孝嚴先生書法所賜。最特別的是有幾家供人拍照的商店,裡面都有一位蔣公可以與客人合照(收費),這些扮演者當然都光頭,還留著小小的鬍子,應是青壯年時代的蔣介石,還穿上了軍裝,眼神一定立刻威嚴挺拔,還真有些神似。父親年輕時曾和蔣公合影過,這我也來感受一下,也為自己此行留個紀念!這是一個人的輕旅行,是工作繁忙中的調適,是現實壓力的釋放,尤其是在名人古蹟,在展廳裡有些人生歷程的介紹,看著一篇篇的文字、看著一幀幀的照片,人生至高的輝煌也有著凡人承擔不起的遺憾,家庭、事業、情感,逃不開的糾結,而蔣介石每次下野都會回到奉化溪口,沉潛只是為了再次的出發,每次環境的轉換都有些新的劇情在上演。來溪口,是對幼時教育的印記,是對一位政治家的緬懷,更是對父親再一次的親近。
說說艋舺的故事
2025-03-31
大學在東吳大學的城區部讀書,40多年前考上大學是人生一大樂事,但貴陽街上的東吳大學城區部沒有外雙溪校本部的山林之境,沒有潺潺的流水,沒有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光環,校區就是二棟水泥樓房,一棟商學院、一棟法學院,沒有校園跑道,沒有綠樹涼亭,這裡更像個補習班,有自己大樓的補習班。雖然如此,但城區部在地理位置上有全台灣獨有的優勢,一就位在博愛特區內,政府部門、法院都在附近,距總統府不過二、三百米,各路口都有便衣憲兵駐守,安全可謂固若金湯。其次,學校距離西門町不到一公里,西門町是流行的前鋒,年輕人最多的休閒就是看電影,這裡的電影街是年輕人的天堂,是一段戀情孕育的地方,那個年代中華商場還在,縱貫線的平交道不時噹噹響起,台北最早的百貨公司都在附近,這裡是台北商業最繁榮的地方。雖然近,但大學四年到西門町的次數卻不多,因為忙碌的社團活動讓人課業都無法兼顧了,哪有時間靜下來看幾個小時的電影!城區部旁邊是小南門,小南門靠近廣州街,廣州街有一座龍山寺,這是台北香火鼎盛的一座古蹟寺廟,念大學時我很少去,但是這一兩年,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過去,去廟裡面逛逛,再去吃一些當地的小吃,像魯肉飯、鹹粥、原汁排骨湯,還有青草茶、刨冰等,有好幾家都是必比登所推薦的美食,我喜歡這些小店的親民與真實。在東區,強調的是更卓越的服務,更迅速地回應客戶的需求,甚至有格調的裝潢與舒適的用餐環境,但似乎都帶著些階級性;在西門町或萬華,它不純粹是年輕人約會的地方,這裡沒有職業貴賤、沒有年齡大小之分,這裡是信仰與美味同時擁有的寄託!萬華還是台北的老城區,十八世紀時,船隻可以從淡水河進來,經過迪化街大稻埕到艋舺,而早期的原住民從山裡面乘著獨木舟沿著新店溪下來,就在這裡與漢人進行交易,據史料記載,艋舺的繁榮更早於大稻埕,現在走在和平西路、大理街的巷弄裡,會有些進入時空隧道的感覺。到了十九世紀,西方航海勢力入侵,日本殖民台灣,東吳大學城區部有了日本人的總督府,就是現在的總統府,早期的台北車站、台北新公園,還有台北第一女子高級中學,這些都是日據時代的建築,與台灣近代歷史密不可分。年幼時,父親擔任軍職,上班地點就在總統府內,那是父親英姿煥發的年代,煥發著軍人的本色,我們都活在一個充滿忠貞的年代。畢業近四十年了,現在才發現這城區部的位置不只是中央機關的寸土寸金,這個地方還可以延伸台灣四百年的歷史,從明朝到清朝的治理,從福建、廣東老百姓渡過黑水溝來台墾荒,後來日本人占據台灣、移民台灣,再到中華民國政府來台,這個城區部彷彿是這部記錄片的片頭,「東吳補習班」躍上了歷史的舞台,這是全台灣的大學所無法超越的,城區部的學生們都應該以此為榮,因為這是台灣近代史的核心!現在的萬華依然充滿特色,有空去走走,希望你也能了解艋舺的歷史。
迎接AI時代的來臨
2025-02-27
六十歲,在台灣出行還都得全票,但在大陸,這個年紀許多觀光景點都可以買半票了,甚至一些機場在過安檢後直接可以享受坐電瓶車到登機口的待遇了。六十歲可能有人已經退休,有人可能對勞退沒有太大信心,還想多幹幾年,台灣的財政吃緊,這個年紀的人常打電話或親自到勞保局了解一下,盡早規劃好晚年的生活。在培訓界工作超過三十年,雖然有公司,但是自己的時間仍很彈性自由,也沒有公司的人事問題需要我操煩,這種演講上課的生活可能也沒有所謂真正的退休,像這個行業的前輩黑幼龍老師有時還在講台上分享,我都覺得敬佩不已;另外吳娟瑜老師也仍然在第一線分享兩性溝通與親職教育,在新馬當地有無數粉絲;另外張錦貴教授的妙語如珠,從台灣紅到大陸,數十年的金字招牌,真可謂是戰神級!以前各地奔波趕場上課,大多數是為了養家,那時穿西裝打領帶,為的是這個行業從業人員的形像,有固定的教材,有投影片或PPT。現在一件牛仔褲,一件休閒上衣,也不需要電腦,就可以自然地流淌。以前是用腦,現在更多的是用心,用心講很輕鬆,觀眾彷彿被我帶入一種情境,看到我故事裡的場景,感受到故事中每一個人的面容與表情,大家會對上課的內容更加入心,我也樂在其中。回首過往,我真的對過去這三十多年培訓工作所經歷的人事物充滿了感激!我想我是十分幸運的,但有些人可能退休之際,感覺過去數十年在工作上付出了太多,卻沒有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回報,許多的不順遂讓自己一直耿耿於懷,那些未被看到或認可的努力,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工作挑戰,都成為心中難以擺脫的刺,有著這些放不下的思緒,就很難享受退休生活的那份恬適,這時更容易與另一半發生矛盾,因一些小事而忿恨難平,把家庭氣氛搞得更加緊張。我現在過的應是屬於半退休的生活,有課就一樣上課,只是體力有限,不可能像年輕時有那麼大的強度;透過自媒體平台,仍然可以與認識我的人保持交流的管道;一些固定的期刊仍然可以保持在寫作上的熱度;到各地的旅遊豐富人生的經驗,我相信一個人看的越多、經歷越多,越容易感覺生活的美好。也要保持不斷學習的心,現在人工智能是全世界的浪潮,至少在搜索功能上,它更能滿足每一個人獨特的需求,各種的AI工具會讓退休後的生活更加有聲有色,再過幾年,機器人的時代要來了,老年生活的照顧,兒女可能不一定管用,學習和機器人相處,讓機器人為你工作,透過AI與你交流,這樣的晚年生活不知香不香?但對這些毫無所知的人,肯定會很寂寞!有機會我們就一起學習吧!
你聽過『色達』嗎?
2025-01-23
人有時候會看到一張照片,心中震撼萬分,然後心中默默許下一個心願,今生若有機會,一定要親睹風采!而『色達』就是這麼一個地方,它位於大陸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區。色達是一個縣,縣名經考證,主要是因早年曾在色塘發現一馬形的黃金而得名,故有「金馬」之稱,在色達縣,你常會看到金馬造型旳鋼塑品或是壁畫,地處偏僻的川西,人口數不足五萬。照片是一片山谷中,佈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房子,房子大多為木造,造型類似,卻又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二間小房子,這些小屋從山腳漫延而上,幾乎找不到空隙,一直到山頂然後與天際相容。這些是藏傳佛教喇嘛修行所住的小屋,這裡是五明佛學院,最盛時期有好幾萬人在此讀經參悟佛法,只是聽說後來五明佛學院封閉了,不再為對外開放,就像一個關上了大門的神袐國度。直到2021年夏天,色達開放的傳言突然在各大旅遊平台傳開來,我的心又起了波瀾,不論傳言真實與否,我決定約上幾位有興趣的好友一同前往,一切順勢而行,成與不成就交給上天,從成都出發,開車走了二天的公路,我們終於到了色達縣境內,其間經過了許多條路及坍方的路段,所幸還是平安抵達。喇榮寺的五明佛學院是色達的心臟,有上萬名的常住修行者,包括藏僧漢僧以及居士所組成,在這裡的人們只做一件事:念經、修行。五明佛學院的五明指的是: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內明。在這裡單純的上課、讀經,日子過得樸素清明。經過親身的實證,五明佛學院仍然沒有對外開放,只是管理的力道沒有過往嚴格,因為得到寺院內出家眾的協助,我們才有幸進入這片佛國淨土。這裡大到讓我有些詑異,說是一間佛學院,不如說它像是一個古鎮,裡面有公交車,終點站就在山頂上的壇城,還有郵局、銀行、各種素食餐廳、咖啡館,以及當地的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這裡的海拔已近四千米,醫療的設施俱全,大陸各家快遞物流的小貨車,一樣都能開進山裡來。從壇城往下走,是一層一層的階梯,每走幾步,我都會環顧一下四周,因為角度不同,櫛比鱗次的房子就會因光線而有了不同的色澤,在赭紅的色盤上,時而露出白色、藍色、黃色、黑色的線條。我們常會和僧人擦肩而過,我相信每個眼神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在吃飯時認識了一位扎西師父,師父來自青海,四十出頭,他請我們去他的小屋聊天,請我們喝茶,雖然普通話講得不好,但是彼此的心意仍能交流。他的樓上住著一位小活佛,他的工作是輔導這位小活佛的學習。喝著奶茶,在這個只有幾平方米的居住空間裡,卻有著與我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這裡像是一個留學的地方,生活起居都需自理,功課進度自我把握,有學生餐廳及校車,而一旦學成離開這裡,回到自己生長或是出家的地方,又開始了傳法的工作。其實我很想在扎西的小屋住上一晚,只是不知可否?也始終沒有啟口,直到暮色漸濃,街燈亮起,色達又有了另一種風情,搭上公車下山,千萬隻眼睛閃爍著,有一隻是扎西家的那盞燈,這景色真美,我圓了一個夢,看到了一群遺世而自在的出家人,也看到了一種人間活法,看到了自己修行的道路。
春天是個好答案
2024-12-31
有一所學校的考試題目:『冰融化了以後變成了什麼?』這是一道填空題,大家也可以思索一下答案,你的答案是否和大多數學生的答案一樣,寫的是『水』,這是老師的標準答案。只有一個學生被畫X,這個學生的答案是『春天』,這個答案不被老師所接受,後來經披露後還造成社會不小的風波。從物理學的角度,『水』當然是正確答案,但是從文學的角度,『春天』這個答案更寫意,冬天的冰雪融化後,草木開始萌芽,萬物經過雪水的灌溉,大地一片向榮,這不就是最美的春日圖嗎?前面的答案是一種應試教育下的本能反應,而後者更多了想像力,有機會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作家。不論是台灣或大陸,在升學的壓力下,每個學生都要不斷地刷題答卷,記得在高三那年,上半學期就己經把整年級的課都超前進度完成了,下半學期就是不斷地答卷演練,各種考古題不斷地演練,解題的思路訓練到快速有效,這樣有助於拿到好的分數。只是對我這個文科優於數理的人而言,做了再多的題,分數也沒有什麼起色,最後的結果是沒考上,又在補習班待了一年才考上大學。海峽兩岸的學子在數學的考試上真的是世界之霸,數十年來的學測或高考成績更是家族榮耀,在大陸高考成績公布後,短視頻頻道盡是寒門苦讀一躍龍門的歡欣,這樣的高分成就都可以寫入家譜,足以光宗耀祖。這些情境和古代的科舉考試差不多,但真的成了狀元就是一片坦途嗎?過去可能是,現在就很難說了。一個華裔青年在美國申請大學時所需要看的SAT成績幾乎是滿分,他想要申請美國最好的大學,包括麻省理工、耶魯大學、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等,卻都被這些學校所拒絕,拒絕的原因,一是考慮各種族裔的平衡,沒有任何民族可以在應試上勝過老中;更重要的是,這種考高分的人往往缺乏創造力,同時美國大學的入學還要看推薦信,看課外參與了什麼活動,在開放學風中,一個人的人格全方位發展比成績好壞更加重要,多元化的思考比解題的速度更符合現代的需要。多種族的融合,開放的學習環境,美國吸納了最頂尖的專業人才和世界一流的留學生,一些名校的學生也不是每天都泡在圖書館,他們有豐富的社會活動、企業實習,有些人甚至還沒有畢業就決定掌握風口出來創業了,並且有讓人驚艷的研發成果,這些都是美國科技,尤其是AI領域獨步全球的潛在原因!別用尋找標準答案為唯一解,思考路徑不同,答案就不會一樣,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真是需要人們打破陳規,不斷地探索未知,容許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冰融化了以後變成了什麼?『春天』真的是個好答案!
乖乖的神話
2024-11-29
在台北開課,音控台上有調音器、無線麥克風的接收器,還有播放音樂及視頻用的電腦,在這些機器上有一包『乖乖』,綠色的!乖乖是我小學遠足時必帶的零食,公司創辦於1968年,算算至今已快一個甲子了,是台灣人成長過程中一段重要的記憶,就像大同電鍋、黑松汽水、金蘭醬油、養樂多一樣,它記載著一個年代和那個年代裡的人與事。乖乖有很多種口味,綠色是椰子奶油味,另外還有黃色是五香口味,紅色是巧克力口味,但是話題性與銷售量都應屬綠色乖乖遙遙領先。在一些機械或儀器的工作空間中,在這些機器設備上放一包綠乖乖,有一種保庇的用意,像是有大神坐鎮一樣。而這樣的故事似乎是從一位在寫論文的台灣研究生開始的,因為他的電腦在寫作過程中一直當機,就買了一包綠乖乖放在電腦上,結果果然諸事大吉。這事傳開之後,竟然成為一種潮流,大家放一包乖乖,有拜有保庇,祈求機器運作一切順利,不要突槌。『乖乖』這二個字本來就有聽話、順從之意,不論台語或國語都有祝福之意,從五行的角度,綠色屬木,代表生氣蓬勃、萬物滋長,而綠色也像交通號誌一樣,代表通行,黃色或紅色則是警戒與停止之意。從一個研究生的個人經驗產生了蝴蝶效應,乖乖的神力現在不僅用在辦公室的電腦、影印機、印表機上,還包括伺服器;醫院有各式的檢驗器材,這些醫療設備能夠正常運轉,也要乖乖的加持;在通訊產業有無線基地台;在交通上,高鐵、捷運,有著中央控制系統連接到各地終端,更是需要眾多綠乖乖們集體護駕;朋友還給我看了一張照片,是台灣的一間派出所裡放了一包乖乖在警鈴旁邊,上面寫著希望警鈴乖乖不要響,大家都平安無事!台灣的科技業在世界居於領導地位,這乖乖大神是否有起作用呢?台積電是我們的護國神山,乖乖公司特別為台積電推出一款限量版乖乖,讓各工程師可以更安心工作,像有一個守護神一樣,這種乖乖只有在廠區裡的便利店中販賣,推出後供不應求,在一些購物平台上價格立刻翻了好幾倍。每年台灣都會瘋媽祖,現在乖乖隨媽祖繞境時推出了上面有粉紅超跑的綠乖乖,希望台灣風調雨順、萬事皆安。我相信這樣的案例會越來越多,說不定有立法院乖乖限量版、兩岸和諧乖乖限量版,說是信仰,更是期待與祝福。我家女兒小時候我都叫她小乖乖,現在都已經在社會上工作,倒也是沒讓我操心過,這是多麼美好啊!即將又要飛大陸上課了,行李箱也帶了一包綠乖乖給音控同事,乖乖跨海而來,也願這趟行程一切順遂!
走走停停
2024-10-30
日本電影「步履不停」(中譯『橫山家之味』)是由是枝裕合所執導,由阿部寬所飾演,故事敘述著家庭中親人之間若即若離的互動,有輕鬆的一面,也有劍拔弩張的瞬間。同住一個屋簷下,有人期望與失望,有著對親人不在的追憶與感傷。鏡頭很慢,小鎮很小,人口不多,待在家裡似乎就可以聽到隔壁人家說話的聲音,電影告訴我們,家人的支持與理解是我們前進最大的力量,電影中演員不多,也沒有科技手法,但是看完會沉吟許久,不論發生什麼事,個人也好,家庭也好,都要步履不停地走下去!最近演員胡歌也演了一部電影「走走停停」,女主角是高圓圓,和阿部寬一樣,胡歌也是一位失業的大齡青年,迫於北漂的壓力,只能回到老家與父母及妺妹同住,在老家巧遇了舊時同學高圓圓,高是拍紀錄片的,想以其北漂回來的狀態做一深度的報導,卻沒想到反而促成了胡歌把自己寫的劇本拍成電影的夢想。劇本的主軸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而這個女主角是由自己的母親所扮演,拼湊出來的團隊,沒有經費,就在自己的家裡開拍,父親的角色嚴肅不多言,冷冷地看著一幕幕的故事在他身旁排練,父親沒有反對就是對這個廢柴大齡青年最大的支持了。而後面有意想不到的劇情轉折,足以讓人潸然淚下。這部電影導演龍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了他希望透過這部電影去探討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走與停,不僅代表著前進和停止,也象徵著勇氣和思考。「走走停停」這四個字不是對生活最寫實的形容嗎?人生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充滿了起伏和轉變,胡歌飾演的男主在經歷北漂失敗和家庭變故後,波瀾不驚地接受了生活,選擇和自己和解。電影的最後是他開著車子陷在車陣中,而另一個車道,高圓圓則在另一台車的副駕駛座上,他們看到了彼此都在車流中,沒有交流,卻都在自己的車道中走走停停。和『步履不停』一樣,這部電影也有現代很流行的一個詞叫「鬆弛感」,不是富貴人家,也沒有霸道總裁,就像你我一樣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的人生,對於成功這二字已經冷感,只想在踏實與温暖中過好每一個太陽升起的日子。人生一路都是走走停停,爬山的路是走走停停,在大漠戈壁徒步也是走走停停,在台灣環島徒步是走走停停,幾十年的工作生涯走走停停,二個人之間的感情也是走走停停,看一本書是走走停停,連寫這篇文章也不是一口氣寫完,也是寫一段之後停頓下來思考,然後再開始!人生的差別是走走和停停的時間有多久,頻率是多少。你現在是『走走』還是『停停』呢?目的地能看到什麼,誰都沒有把握,而『走走』和『停停』是平等的,加起來才是你全部的人生,願你走時帶著微笑,停時不忘感恩!
有意義的休息
2024-09-30
我有一位女性的友人,常常參與我所舉辦的活動,尤其是這幾年全世界流行的city walk城市徒步,她幾乎每一期都會參加,還是我的大隊長之一!這位友人很喜歡戶外活動,一是騎行,她也常常參加台灣各地所舉辧的騎行運動,也喜歡徒步,和我一起走過大漠戈壁4天108公里,也挑戰過中部橫貫公路,這幾年我在台灣環島徒步時,她也多次陪走。她有自己的事業,但卻也很積極地規劃自己工作之餘的時光。這位友人在徒步時有另外一個任務,就是打卡全台灣所有的燈塔,台灣是座島嶼,有大大小小的三十多座燈塔,能一一拜訪真是一件偉大的工程。北台灣的三貂角、富貴角燈塔、南台灣的鵝鑾鼻燈塔是比較有名氣的,有些燈塔可能佇在高山或孤崖上,要走一段人煙罕至的道路才能到達。因為有這個目標,人的動力就會有所不同,只要多完成一座燈塔,朋友都會雀躍不已,就像是又有一顆寶石入了口袋。你工作忙嗎?工作之餘你如何度過休息的時光呢?我數十年來生活還算自律,沒有夜生活的摧壞,早上也沒有賴床的習慣,如果不上課,我可能全去城市徒步,在家裡會做一些小視頻錄製剪輯,要不就會從網上看一些不錯的電影,雖然是休息的時間,但我仍希望它過得有意義。我想真正的休息並非僅僅是停止活動,而是在放鬆中尋找精進的力量,讓身心得到了滋養,為下一次出發做好準備。就像法國哲學家兼文學家弗朗索瓦•里安,在其作品《美學散步》中,將散步視為一種能讓人暫時遠離城市喧囂,進入一個安靜而自由的環境,從而讓人可以思考更深刻的問題,里安建議人們可以在休息時通過散步來培養對美的感知能力,他認為散步過程中可以欣賞自然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同時讓思惟可以昇華。從自宅走市民大道,到了松山菸場文創園區,可以看看最近有什麼特展,假日期間,廣場上常會有一些團體在表演,坐在地上就可以看到免費的演出,再過台北市政府,穿越信義路,沿著莊敬路一直走下去,有一個很特殊的拍照點,在兩排老舊公寓的後陽台巷道間,可以拍到高聳入天的101大樓,在視覺上有很強烈的對比性。這是我的休息日,一個人邊走邊思考,一路上看街景的變化,感受城市的温度。你如何讓休息變成一種能量的轉換呢?有人利用假期在台灣各地的燈塔打卡,有人在探索城市,有人學會了一項技能或聽課提升了認知,希望你的休息日會從此有所不同。
1 2 3 4 5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