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致空間共融,滿足工作與居家之新生活
2024-09-30
疫情橫掃全球,衝擊人們的生活及價值觀,彷彿將舊秩序破壞、重建,綻放嶄新氣象。面臨工作室停擺,長期居家辦公的新生活型態,於是,CREASIME.匠坊設計師張書源將一套閒置的15坪舊公寓予以翻新,創造辦公與住家整合的全新居所。1. 乘載生活與工作的有機空間 將生活場域打開來,藉由活動櫃體彈性界定場域,並提升收納量,創造工作及居家生活共融的空間概念。Project Data案名:居家辦公地點:大陸.南京坪數:15坪格局:玄關、客廳、餐廳、廚房、主臥、次臥、衛浴成員:2大人建材:樺木、磚石、微水泥塗料、岩板▲以時間為錨點,利用「面積疊加」的空間設計法,依使用者不同生活需求賦予空間機能;拆除隔間牆,利用書櫃設計滿足收納、展示機能,並創造彈性的空間隔斷功能。原始空間採光不足,空間零碎、動線不良,因而無法劃分機能領域,且幾乎沒有收納空間。為了回歸使用者最自然的生活本質,將原始牆體、梁柱拆除,空間釋放後,延伸老建築本身結構體,並結合樺木、磚石等自然材料,延續樸實空間味道,同時增添當代的鐵件等材質,創造新舊交融的空間靈感。15坪空間裡,需具備辦公空間的使用,包含電腦使用、簡報、會議及物件收納等區域,同時兼具收件、料理、用餐、睡覺等居家生活;坪數有限的此案,需捨棄以坪數切割空間使用的思維,張書源表示:「以時間作為設計的錨點,隨不同時間點切換空間模式的設計思維,透過疊加的空間手法,打造兼具獨立與共融的生活型態。」因此,隨著居住者生活需求的改變,產生拉門滑動、高度的轉移,及一物多用的特性,動線隨時在改變,形成一種很自然、舒服的空間樣貌。整合收納及彈性隔間,創造靈活多元的生活風貌入口玄關結合盥洗區的空間使用,並安排一座雙向對角開門櫃,劃分外側的收信、鞋櫃、自行車收納等玄關區,以及洗手、洗衣物的盥洗區;材質安排上,透過木紋天花板與地板隱喻同一區,並藉由石子溝造型地板劃分內外場域。開放公領域以餐桌為核心,融合辦公、餐桌、咖啡館等生活多元情境;靠窗面規劃廚房區,平時不須料理時,則利用木製板蓋住瓦斯爐,隨即切換其他功能;牆面的書籍雜誌層架、咖啡機展示與馬克杯等陳設,創造融合社交、休閒與工作的空間特性。延伸玄關到和室的牆面,整合工具、雜誌及衣服等多元收納機能,衣櫃門扇具移動的彈性,兼具收納物件的遮蔽、進行影音、觀影等工作上的需求;結合可移動式滑梯設計,方便遞取與歸回物件。一面牆體現多元機能的交融與發展,隨時間點延展出不同的空間風貌,演繹家為有機生命體。善用垂直高度界定場域機能,形成開放與漸層空間感藉由滑動的書櫃巧妙界定公領域、臥室與和室區,兼具視覺延伸的開放性及獨立的空間隱私性。利用架高木地板串連臥室及和室區,地板融合收納機能,平日將床單收放櫃內,即形成寬敞和室空間。架高邊緣安排輕質磚,作為踏階使用,其高度恰巧為適合大人與小孩的乘坐區。由於空間基地鄰近國家的文化保護區,周邊沒有高樓大廈,此案位於九樓,擁有270度弧形陽台,可享遼闊自然視野與代表性都市建築,但原始空間將陽台封閉,造成光線走不進來並遮蔽優美景致。於是,拆除封閉牆面、結合玻璃帷幕,導入自然採光與景緻,將陽台轉化為「樹下起居室」的會客活動區;利用沉降式地板與和室有所界定,並導入野外自然氛圍,鋪陳水磨石地坪、黑色石子盈滿深色溝縫;中央安排一座圓形火爐,平時作為造型茶几,當上方蓋板拿掉,則化身冬日暖爐之用,將戶外院子的寫意自然納入室內情景。▲2.3. 以餐桌為核心,體現多元生活風貌木製板蓋住瓦斯爐,餐桌成為辦公區;搭配咖啡相關機能、雜誌櫃等安排,空間隨即切換咖啡廳、休閒日常的迷人景致。▲4. 重疊空間,創造多元生活主題衣櫃門板可遮擋櫃內物件,保有隱私性;並可依需求來移動,門板同時兼具投影布幕,滿足工作需求。▲5.6. 移動櫃體,形成靈活隔斷與實用機能利用架高木地板劃分公領域與休憩區,並透過隔斷切換不同的生活狀態,並創造所需的隱密性。▲7. 陽台變身戶外自然感會議空間透過降低高度與和室有所劃分,玻璃帷幕將戶外景致引入;木隔板上鋪陳黑色鉚釘造型沙發,提供舒適的乘坐體驗。
運動量突然暴增,導致血糖忽高忽低
2024-09-30
建議每日規律且定量運動,如果想增加運動量,應該要逐步增加,而不是一下子就大量增加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數據顯示,糖尿病發生率在近幾十年來持續增加,這主要受到人口老化、生活方式改變,像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以及肥胖率上升的影響。過去,糖尿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族群,但隨著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年輕族群的糖尿病發病率也逐漸增加。糖尿病雖然是血糖偏高的疾病,但對全身健康的影響非常廣泛,不僅僅侷限影響血糖而已,還會導致多種併發症,包括心臟、腎臟、眼睛、腦部以及神經系統等等,因此,做好血糖控制,讓血糖維持平穩非常重要。運動劇烈變化,導致血糖忽高忽低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一位40多歲男性糖尿病患,平日以胰島素控制血糖,至門診時檢驗顯示空腹血糖212mg/dl(控制目標值80-130),餐後血糖268 mg/dl(控制目標值80-200),糖化血色素8.6%(控制目標值5-7),胰島素阻抗指數2.5(正常值小於1.5),因為都沒有達標,因此給予運動與飲食衛教,並調整胰島素的劑量。一段時間過後回診檢驗時,空腹血糖降到68mg/dl,餐後血糖108 mg/dl,胰島素阻抗指數1.6(正常值小於1.5),降低幅度然然很多;但卻偶爾會出現頭暈、冒冷汗等低血糖症狀。詳細問診才知道,患者的飲食量大致均衡穩定,平時也很少運動,但驗血前幾天才想起衛教時說要運動,便開始每日做中強度的運動1小時至1.5小時。運動應規律、定量,且逐步增加何一成指出,判斷這位患者是因為每日運動量劇烈變動,引起胰島素阻抗變動,而影響胰島素劑量的需求。因此,建議他每日規律且定量運動,如果想增加運動量,應該要逐步增加,而不是一下子就大量增加。同時也和醫師討論調整胰島素劑量,之後一段時間再檢驗,空腹血糖為108mg/dl,餐後血糖138 mg/dl,已達到血糖控制的目標值。當胰島素阻抗指數過高時,血糖特別容易上升!何一成進一步說明,胰島素能幫助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人體細胞,特別是肌肉、肝臟和脂肪的細胞,進而進行代謝及產生能量。胰島素阻抗是指人體細胞對於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因此,當胰島素阻抗指數越高,敏感性就會越低,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此時,身體就需要更多的胰島素,來協助血糖的代謝,如果胰島素的量仍然不足夠,就會使得血糖濃度升高。 許多疾病都會有胰島素阻抗 不只糖尿病,還有其他疾病與胰島素阻抗有關!何一成提到,除了糖尿病之外,肥胖、心血管疾病、脂肪肝、代謝症候群等,都與胰島素阻抗相關。 運動與血糖的關係為何?一般來說,醫師都會叮嚀糖尿病患者要運動,為什麼前述患者運動,反而影響血糖?何一成解釋,運動會降低胰島素阻抗指數,同樣會影響血中的胰島素濃度,導致進入細胞的血糖增加,所以血糖就降低了。當運動量過大,改善胰島素阻抗就越多,運動量少,改善胰島素阻抗就少,因此,當運動量突然劇烈變動,也會使得血糖變動幅度變大。改善胰島素阻抗,飲食與運動得雙管齊下。飲食方面,應避免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並減少攝取脂肪、糖、紅肉等,建議高纖維飲食,包括足量的蔬菜、水果、全穀物等。運動方面,阻力運動與有氧運動,皆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阻力運動像是伏地挺身、彈力帶、啞鈴等;有氧運動如游泳、快步走、跳繩等。應規律從事中等強度的運動,倘要增加運動量要循序漸進,避免劇烈變動。 糖尿病高風險6族群(1)超過40歲以上的男性。(2)三高指數中已有其中一項,就要預防其他兩高的發生。(3)曾經生下超過四千公克巨嬰的婦女。(4)多囊性卵巢患者。(5)曾經懷孕時發生妊娠糖尿病的婦女。(6)家族成員有糖尿病史。 何一成提醒,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會對身體器官造成傷害,同時可能誘發多種慢性併發症,不可輕忽。循序漸進調整飲食及運動,避免突然劇烈變動,加上與醫師密切配合,積極追蹤,血糖才能穩定,達到控制的目標值。
超慢跑正夯,但不是人人都適合
2024-07-31
超慢跑的速度比一般的慢跑還要慢,陳俊忠指出,建議的速度是每小時4~6公里,相當於用10~15分鐘跑完一公里,或是每分鐘踏180步的頻率。近年來非常流行「超慢跑」,你跟上了嗎?超慢跑是一種低強度、步伐小、速度非常慢的跑步運動。在這種運動中,你可以保持微笑、輕鬆聊天,甚至唱歌,所以也被稱為「微笑慢跑」,是能夠輕鬆上手的健康活動,但到底該怎麼跑你知道嗎?此外,超慢跑真的有這麼好嗎?來聽聽專家怎麼說。超慢跑的好處台灣健身運動醫學推廣協會理事長陳俊忠教授表示,超慢跑是一種受歡迎的有氧運動(參見表一),特點在於高效能、低強度,適合各種年齡層,甚至連膝蓋不好的人也可以進行。以下是超慢跑的好處:1.有氧運動提升全身健康:強化心肺功能與呼吸、改善血糖問題、保持肌肉量、促進循環和代謝。2.鍛鍊全身各部位肌肉:特別訓練慢肌纖維,能有效地提高身體的耐力和健康狀況。3.輕鬆減肥燃脂:超慢跑雖然速度慢,但能有效消耗能量,能量消耗比走路多了2.5倍,達到燃燒脂肪的效果,但不容易疲勞或造成運動傷害。4.不傷膝蓋:超慢跑步幅小、動作輕,避免了足底筋膜炎等問題,不會對膝蓋造成過度壓力,適合各年齡層。5.穩定血糖:特別適合飯後20分鐘的運動,有助於穩定血糖。6.改善肝功能:適度運動有助於改善肝臟血液循環。7.不用出門、不用器材、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運動,最適合長輩或時間有限制的人。你可以在室內(不管是在家還是辦公室)原地跑,也可以到室外跑,甚至邊跑步邊聊天,增進情感交流。不需要特別的裝備,入門門檻低,只要一雙運動鞋與計時器,就可以開始超慢跑。超跑步的建議速度超慢跑的速度比一般的慢跑還要慢,陳俊忠指出,建議的速度是每小時4~6公里,相當於用10~15分鐘跑完一公里,或是每分鐘踏180步的頻率,比健走的速度稍快一些,可以保持自然呼吸,是輕鬆而有效的運動方式。超慢跑一次要跑多久?依據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超慢跑的運動效果最好的時間是30~50分鐘,但因人而異,可以根據個人狀況調整:1.初學者:建議每天跑10~15分鐘,然後逐漸增加運動時間。2.有運動習慣者:每次跑30分鐘,甚至可以增加到60分鐘。目標是每週至少達到180分鐘的運動時間。3.想要瘦身:建議每天至少超慢跑30分鐘,隨著功力增加,時速可以逐漸加快到7公里。超慢跑講求持續度,記得先從輕鬆的節奏開始,逐漸增加距離和時間,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隨著體力的增加,慢慢提高運動強度,以獲得更好的健康益處。正確的跑姿與訣竅陳俊忠強調,超慢跑的正確跑姿是成功的關鍵,以下是正確姿勢建議與訣竅:1.保持背部挺直:避免含胸駝背2.稍微抬起下巴:眼睛看著水平前方,保持自然呼吸。3.手臂自然擺動:雙手手臂稍微彎曲,大約維持在髂骨上方,隨身體自然擺動。4.前腳掌先著地,腳跟再落地:重心放在前腳掌,而不是後跟,有助於減輕對關節及膝蓋的壓力。不可以只讓前足著地,變成墊腳跑,因為這樣會造成腳踝和小腿緊繃、痠痛,甚至產生足底筋膜炎的狀況。5.避免用力踏地:超慢跑的目的是讓心率處於最大心率的60%左右,有燃燒脂肪的效果,同時不會超出心臟的負荷。6.保持膝蓋微彎:如注音符號ㄍ字型,有助於增加膝蓋的緩衝力、減輕膝蓋的負擔。7.步伐要小,步頻要快:保持每分鐘180步的節奏,可以搭配節拍器的韻律感,使用手機下載節拍器App,調整為180 bpm,選擇2拍,跟著節拍器跑,就很容易掌握節奏。記住「不痠、不痛、不硬(肌肉不會僵硬)、不喘」的原則,超慢跑時保持自然呼吸、微笑的步調,避免過快的速度造成肌肉疲勞和不適感。超慢跑的注意事項超慢跑對關節相對較安全,因為它是一種低強度的運動。以下是一些關於超慢跑對關節的注意事項:1.低衝擊性:超慢跑的步伐較小,不像高速跑步或激烈運動會對關節造成過大的衝擊。2.肌肉支持:超慢跑有助於增強肌肉,特別是腿部和核心肌肉,這有助於支持關節。3.適度運動:保持適度的運動量,不要過度,以免對關節造成壓力。4.選擇適合的地面:選擇較軟的地面,例如草地或跑步機,在室內也可以舖瑜珈墊原地超慢跑,以減少對關節的壓力。5.適當的鞋子:穿著適合的運動鞋,提供足夠的緩衝和支持。哪些人適合超慢跑?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指引,超慢跑適合以下人群:1.運動能力低下的民眾:即使是肥胖族群,也可以將超慢跑作為初階有氧運動。2.久坐少動的民眾:超慢跑是初階入門的有氧運動,相對簡單且方便,降低了開始運動的阻力。3.高齡族群:超慢跑不特別追求速度,負擔較小,適合長輩輕鬆上手。4.超慢跑不需要任何器材輔助,適合運動初學者、沒有太多時間運動的人,或是患有三高和退化性關節炎的族群。哪些人不適合超慢跑?雖然超慢跑適合各個年齡層,但有些人不適合進行這種運動,不適合超慢跑的人群包括:1.嚴重關節問題:如果你有嚴重的膝關節或踝關節問題,超慢跑可能不適合你。2.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你有心臟病、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問題,應該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運動。3.代謝性疾病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謹慎選擇運動方式,以避免低血糖。4.過度肥胖者:過重會增加關節負擔,需謹慎選擇運動方式。超慢跑正夯,但不是人人都適合超慢跑真的有這麼好嗎?超慢跑讓許多人趨之若鶩,不過陳俊忠提醒,超慢跑也有其缺點,包括:1.強度太低,不適合一般人:從來沒有運動的人,能以超慢跑開始養成運動習慣,這是很好的,不過它應該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一個終點或目標,因為它的運動強度太低了,如果沒有重大疾病或是身體特別虛弱,花費時間透過超慢跑增加活動量,對身體的益處沒有想像中來得大。2.比較單調無趣:雖然超慢跑不受地點限制,反覆原地慢跑就能進行,這是它的優點,但也是缺點,如果沒有配合看電視或聽音樂,容易覺得枯躁乏味,不容易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最後甚至因為覺得無聊而放棄了。建議根據個人喜好來嘗試多元運動,有助於養成運動習慣,像是騎車、游泳、瑜伽、太極拳或氣功,或是登山健行等。陳俊忠認為,只要是能夠持之以恆的運動,對於身體健康都有好處,不一定要跟隨流行,每天只侷限於超慢跑。建議除了超慢跑之外,再多找些自己喜歡的其他運動,搭配各種情境選擇適合的運動,讓運動多元化與兼容性,既有足夠的運動強度與時間,達到提升心肺功能與肌力的目的,同時將運動巧妙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成功養成運動習慣,才能活得快活、健康又長久。
歌王陳奕迅中暑暈倒,皆因溫度調節度失衡
2024-06-30
在悶熱的感受之下,若是人體的溫度調節度又不佳,就容易發生中暑事件。金曲歌王陳奕迅忙著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卻突然宣布延期舉行,原來是在戶外打網球中暑休克暈倒,下巴還因此縫了30多針;過了端午節,天氣一天比一天還要熱,一定要多喝水、避免長時間在大太陽底下,才不會中暑。中暑是指由於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或過度身體活動,而引起的身體疾病,通常是由於體溫調節系統受損,進而導致體溫升高,無法有效散熱的結果,如果不及時處理話,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會危及生命。常見中暑7症狀中醫師劉宗昇指出,當外界環境的溫度比體內溫度高時,身體藉由傳導及輻射散熱的效果變差,此時主要靠流汗蒸發及對流散熱,濕度高低也會影響汗水蒸發的速度。由於台灣屬於平均相對濕度高的國家,民眾於台灣夏季出外遊玩時總會感覺悶熱,其中熱來自溫度對於人體的感受,而悶則是濕度帶給人們的感受。在悶熱的感受之下,若是人體的溫度調節度又不佳,就容易發生中暑事件,常見症狀如下:1.體溫飆高:體溫超過正常範圍(通常超過37℃)。 2.頭暈和頭痛:血管擴張和脫水所導致。 3.噁心和嘔吐:胃腸道功能受到影響。 4.心跳加速:身體試圖透過增加心率來散熱。 5.皮膚熱紅:皮膚可能變得熱紅、潮濕或乾燥。 6.肌肉抽搐和痙攣:電解質平衡失調所引起的。 7.意識障礙:包括思緒混亂、疲勞、虛弱,甚至有可能會昏迷。中醫觀點看中暑《景岳全書•暑證》說: 暑本夏月之熱病,然有因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此其病有不同,而總由於暑,故其病則有陰陽二證,曰陰暑,曰陽暑;另外,清代葉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提出「夏暑發自陽明,暑必兼濕」的觀念,以西醫生理角度而言 50%~60% 的相對濕度對人體最為適宜,也不容易引起疾病。劉宗昇表示,當空氣中濕度較高時,汗液蒸發速度變得比較慢,人體容易有不舒服的感覺,暑濕證很容易發生,其原因為「中樞下視丘腦-周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功能障礙。高濕度環境,並不一定會導致濕病,但高濕度環境之所以能致病,是人體內在功能失調的緣故。這也說明了暑證的病理特色,多兼濕氣而成暑濕。把握3快原則,勿用酒精與退燒藥劉宗昇建議,如果不幸中暑了,要把握「三快原則」:快速發現、快速降溫、快速送醫。盡可能地為患者爭取更多時間,以獲得更專業的醫療救護處理;也請記得遵循「五步驟」(以下參考資料來自衛福部)。1. 蔭涼:把患者移動到蔭涼通風處,使其不要繼續待在發生熱傷害的地點,無法移動患者的話,請用雨傘幫忙遮擋熱源(太陽)。2. 脫衣:將使患者感到緊、熱的外衣解開、脫去,有利於體表降溫。3. 散熱:對於嚴重的中暑,快速散熱降溫至39℃以下,是決定病人預後的重要關鍵。(1) 將身體泡在冷水中(頭要在水面上),經由冷水之傳導與對流降溫。(2)在無法泡冷水的狀況下,脫去衣服後,在身體上潑冷水,再用風扇吹(或搧風),讓空氣移動產生風,促進蒸發以加強蒸發散熱。(3) 可置冰袋(鐵鋁罐的冰飲亦可)於手臂、腋窩、頸、膝等,表皮血流豐富處,以加強散熱。4. 喝水:需患者意識清楚,才能進行此步驟,避免患者無法自行吞嚥水,而產生其他危險。提供患者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是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對於熱痙攣或熱衰竭等病況,皆建議給予補充等張或高張液體。5. 送醫:若是在任一處理過程中,發現患者的情況已經超出可以面對的情況,應該盡快尋求醫護人員的救助,緊急報案專線為:119。※切記不要用酒精與退燒藥將患者的熱傷害程度降到最小,「不用酒精、不用退燒藥」,不讓錯誤的迷思耽誤了患者的就醫治療,若中暑患者發燒超過40°C 且失去意識後,未能在3小時內將病人核心體溫降溫至39°C,死亡率將會大幅提高。預防中暑7件事劉宗昇表示,預防中暑的關鍵是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並採取以下措施:1.穿著透氣、寬鬆的衣物和帽子。2.避免在炎熱的天氣中長時間戶外活動,尤其是在中午時段。3.經常補充水分,尤其是在劇烈運動或長時間工作時。4.避免過度勞累和劇烈運動。5.在高溫環境中經常休息和尋找陰涼處。6.注意室內通風和使用空調或風扇來降低室溫。7.監測體溫以及身體狀況,才能及時採取措施。預防中暑這樣做劉宗昇特別推薦2道茶飲,可以在平日飲用,可預防中暑,而包括內關穴、足三里等4個穴位,可以在中暑不適時,緩解胸悶、噁心等症狀。2道保養茶飲薄荷菊花茶藥材:菊花二錢、薄荷一錢、紫蘇一錢、生甘草一錢作法:上述藥材洗淨後,用600ml熱水沖泡開,浸20分鐘即可飲用。功效:清利頭目,理氣寬胸清暑益氣飲藥材:黃耆一錢、西洋蔘二錢、麥門冬二錢、香薷一錢、竹葉一錢。作法:上述藥材洗淨,用600ml水量煎煮至300ml,待涼後即可飲用。功效:補氣生津,清熱袪濕
避免長期接觸藍光造成眼睛傷害
2024-05-31
極光是一種美麗的自然現象,波長在人類安全感知的可見光譜範圍內,與紫外線輻射不同。紫外線過度照射會對眼睛和皮膚造成損害,但極光發出的可見光的能量在一般情況下,不足以傷害我們的眼睛。上個月新聞報導:北半球許多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德國、丹麥、英國、俄羅斯、日本和中國……等民眾,只要在夜晚走出家門到沒有光害的地方,便可直接用肉眼欣賞過去得飛到極到才能看到的美麗極光。由於太陽表面的劇烈活動引發20年來最強的地球磁暴,強烈磁暴事件雖然衝擊電力與通訊系統,包括GPS導航可能產生誤差,訊號可能會延遲,衛星甚至會遭受干擾等等。另一方面,因為強烈磁暴的關係,讓大氣層中充滿磁力,導致全球極光大爆發,包含歐洲、美洲和亞洲等不少緯度不高的地區都能看見極光。極光不傷眼,更要留意生活中的藍光專精白內障、視網膜、黃斑部複雜性等眼科疾病的眼科手術中心院長張正忠表示,極光是一種美麗的自然現象,波長在人類安全感知的可見光譜範圍內,與紫外線輻射不同。紫外線過度照射會對眼睛和皮膚造成損害,但極光發出的可見光的能量在一般情況下,不足以傷害我們的眼睛,包括角膜、水晶體、視網膜、黃斑部、視神經等結構。不過,要注意的是在寒冷的觀測環境下,眼睛容易乾澀不適,需要注意滋潤、多眨眼,以及適度閉眼休息,同時還要注意保暖,並補充足夠的水分。真正傷害眼睛的反而是大家每天都在使用的手機或平板,比看美麗的極光更糟糕。手機或平板等3C產品中的藍光不同於自然光,雖然我們看到的光都是無色的,但就光學的角度來說,光線中含有相當多種顏色,其中藍光光線能量較高、波長最短,與波長315~400的長波紫外線(UVA)最接近。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藍光容易被視網膜色素吸收,可能會刺激眼睛中的感光細胞,釋出有害物自由基,不僅容易造成水晶體變得混濁引發白內障,對視網膜黃斑部更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白內障不再是中老年專屬張正忠指出,白內障是一種因為眼球表面的水晶體變得混濁,導致視線模糊的眼睛疾病,主要成因與老化、高度近視、糖尿病或遺傳等因子有關。白內障並不會突然看不見,剛開始對患者的工作、日常生活影響不大,可能只是感覺「視力又變差了」、「需要常更換眼鏡」,但症狀是不可逆的,眼睛變得容易疲勞、或閱讀、開車不方便等等,看遠看近都不清楚,逐漸影響生活品質。過去50、60歲以上的中老人是白內障的高危險群,但現在有許多30、40歲中年人,就因為水晶體過熟而需要透過手術來置換人工水晶體,而且全球都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統計,台灣白內障手術個案年年增加,從109年的24.4萬人,到了111年已經有25萬人,大約以5%的比例增加中,目前主流的治療方式是更換人工水晶體。水晶體種類多,依需求做選擇人工水晶體具有多種功能,選擇相當多樣化,像是單焦點、多焦點、非球面、矯正近視、矯正散光、抗老花、抗藍光、抗紫外線等等。依不同功能大致可分成5大類,再加上散光片的選擇,還能細分成10多種不同的類型,其大致可分為三焦點、非繞射型延伸焦距、單焦點、繞射型延伸焦距等種類。張正忠進一步說明,醫師會評估患者的生活型態,建議最適合的水晶體,舉例來說,想維持原先樣態,就可用健保給付的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原來視力是多少,術後視力就是多少,例如原來有近視、老花,術後仍需戴眼鏡矯正;但如果術後不想戴眼鏡,就可選三焦點人工水晶體,除了免除戴眼鏡的麻煩外,對大眾普遍的眼距需求一個手臂長以內的距離約60公分的視力清晰度,像是寫字、打電腦、用平板,以及炒菜、挾菜等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好視力,另外,還能降低夜間發生眩光的問題。術後仍要保護眼睛目前採用的白內障微創超音波乳化手術,手術時間短、傷口小、復原快、照護簡易,術後只須要按時點眼藥水、定期回診、前1、2週使用保護眼罩或眼鏡避免碰撞。若是雙眼均有患白內障較為嚴重的患者,兩眼手術一般會間隔2~4週,第一眼術後良好導致兩眼視差嚴重的患者,可以考慮間隔1週,平衡雙眼的立體感,盡早恢復正常工作和作息。白內障是人體老化的一種疾病,每個人都逃不掉,只是發生時間的早晚,但我們可以延緩發生的時間。張正忠建議,從小就要控制近視的度數,避免進展為高度近視;日常也要做好眼睛防曬,外出戴太陽眼鏡,降低暴露於紫外線或藍光中;由於菸草中的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及重金屬等,會造成水晶體變性、混濁,因此戒菸酒能降低水晶體硬化和白內障風險;最後,少用手機、平板和電腦,定期眼科檢查,才能及早發現並治療。
營養師盤點5招,加速蘇丹紅排出體外
2024-03-31
如果你意識到所吃的食品中含有蘇丹紅,請立即停止進食;接著可以喝水沖洗口腔,喝一些清水或用水漱口,幫助清除食物殘留和有害物質。今年初,由雲林縣衛生局抽驗濟生股份有限公司斗六廠製售之家用四合一調味料組合-細粉紅辣椒產品,於113年1月30日檢出含有不得驗出的蘇丹色素3號18 ppb;接著蘇丹紅事件逐漸擴大,各縣市衛生局積極查緝,除了辣椒粉之外,多樣食品接連爆出含有蘇丹紅,包括許多知名的商家,例如國民零食蝦味先、賣鍋貼的八方雲集、麻辣鍋餐廳海底撈……等,都成為受害的產品或店家。食藥署指出,蘇丹色素具有潛在致癌性,非我國准用之著色劑,且為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公告之「毒性化學物質」;若是添加於食品當中,則違反了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依同法49條可處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8000萬元以下罰金。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在其Podcast《健康紅蘿播播播》節目表示,蘇丹紅毒辣椒粉食安事件越演越烈,包括大家常吃的韓式泡菜鍋、咖哩粉、綜合香草粉、辣味餅乾等,幾乎全都中標了,大多數民眾幾乎都吃過這些食物,就連她自己也無法倖免。什麼是蘇丹紅?隨著蘇丹紅事件逐漸擴大,儼然掀起一股食安風暴,但什麼是蘇丹紅?陳詩婷表示,蘇丹紅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屬於工業染料的一種,呈現出紅色或橙紅色,通常使用在塑膠、蠟、鞋子等產品上的染料,常見的有蘇丹紅1號、2號、3號……等,由於蘇丹紅的價格低廉、穩定性又高,於是不肖業者就把蘇丹紅添加在食品中,被用作顏色添加劑,用以增添食品的色澤,就可以讓辣椒粉的顏色更加鮮豔,品質也更穩定,其他還會加入某些肉製品、魚類製品、調味料、醬料、甜點等食品中。但多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蘇丹紅列為第三級致癌物,也就是經由動物實驗之後,發現對動物有致癌的風險,雖然人體沒有做過實驗,但許多醫學專家指出,如果大量或長時間暴露於蘇丹紅,可能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對身體器官造成損傷,也會影響神經系統、過敏反應、皮膚刺激等,因此,許多國家,包括台灣,都已禁止蘇丹紅在食品中的使用。不小心吃到,先做這些事陳詩婷表示,如果你意識到所吃的食品中含有蘇丹紅,請立即停止進食;接著可以喝水沖洗口腔,喝一些清水或用水漱口,幫助清除食物殘留和有害物質。之後觀察身體是否出現任何異常或不適反應,包括過敏反應、呼吸困難、皮膚發紅等,如果出現嚴重不適,應盡快就醫。適度尋求醫療幫助是必要的,如果對食品中的蘇丹紅過敏或出現其他不良反應,應該尋求醫療幫助;另外,記錄下食用的食品名稱、食用量以及出現的任何身體反應現象,這對於日後的醫療處理是有幫助的。5個訣竅,趕緊學起來!陳詩婷進一步說明,由於蘇丹紅是一種脂溶性的毒素,也就是說它溶於脂肪,與水是否不相溶的,所以,當我們吃下肚,就必須透過肝臟分泌的細胞色素P450s酵素系統來解毒,將之轉化成水溶性毒素,進而代謝到腸道中。另外,還需要補充大量的抗氧化劑,來加速腸道蠕動,才能減少蘇丹紅在體內造成毒性危害。相反的,如果是水溶性毒素,只需要多喝水,就可以透過腎臟、尿液中排出。1. 攝取足夠天然好油足夠的天然油脂,可以促進腸胃道蠕動,有助加速肝臟及膽囊釋放膽汁,因為蘇丹紅進到體內很容易隨著膽汁進入膽道,堆積在肝臟裡,所以,透過足夠的天然油脂補充,例如堅果、冷壓初榨橄欖油、椰子油、苦茶油等,不限於飽和脂肪或不飽合脂肪,都可以輪著用,皆有助膽汁的釋放,同時代謝出卡在肝臟的脂溶性毒素。2.多吃十字花科蔬菜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非常好,可以提高肝臟解毒酵素的活性,有助於肝臟解毒,特別是解脂溶性毒素,因為十字花科蔬菜含有硫代葡萄糖苷,進到體內後轉化為蘿蔔硫素或吲哚等植化素,能幫助脂溶性毒素轉化成水溶性毒素,進而幫助肝臟代謝毒素。十字花科蔬菜包括花椰菜、芥蘭菜、高麗菜、大白菜等,尤其是綠花椰菜、白花椰菜與高麗菜、羽衣甘藍等4種蔬菜,因為這4種蔬菜中的硫代葡萄糖苷含量豐富,能促進肝臟產生解毒酵素,並提高酵素的活性,幫助排除體內的毒素。陳詩婷建議,一天至少吃一碗熟的十字花科蔬菜,以綠花椰菜、白花椰菜、高麗菜和羽衣甘藍為首選。3.補充大量抗氧化劑肝臟在解毒過程中,會產生對肝臟細胞有害的自由基,所以,就必須透過大量的抗氧化劑,來幫助身體降低傷害。最容易取得的抗氧化劑包括維生素C及維生素E,除了可以幫助體內降低自由基之外,還可以保護肝臟解毒酵素,免於受到氧化損傷,甚至能在肝臟去除毒素時,達到加成的作用,才能減少蘇丹紅在體內造成的傷害。健康的人一天至少吃兩份以上的水果,一份為一個拳頭大小的份量,才能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但已經吃進吃進蘇丹紅的人,這樣的份量是不夠的,建議一天要補充500~1000毫克的維生素C,特別提醒的是維生素C在體內會代謝成草酸,透過尿液排出體外,所以在補充維生素C水時,要多喝水,否則當代謝的草酸太多時,恐怕會提高結石風險。維生素E則可以輔助維生素A來保護肝臟細胞,還可保護肝臟細胞在解毒過程中不會受到損傷;從天然食物中來補充就可以,例如一天1把堅果,或是每餐1湯匙的好油,像是冷壓初榨椰子油、苦茶油、初榨橄欖油、酪梨油或亞麻仁油等都可以。4.攝取各類辛香料辛香料也是很棒的抗氧化劑,像是老薑、薑黃、大蒜、蔥花、洋蔥、九層塔、香菜、胡椒、洋蔥等都有很強大的抗氧化功能,一方面可以幫助身體抗氧化,還能幫助體內有毒物質的螯合,加速脂溶性或水溶性毒素的代謝,甚至對塑化劑的排除也有幫助。陳詩婷建議,將辛香料分散在三餐的菜餚中,例如吃水餃,可沾蒜頭、蔥花;吃炒蛋可以跟九層塔一起煮;火鍋沾醬用香菜、洋蔥調和成醬料等吃法,而且吃越多越好,千萬不要因為怕口中有異味而不吃。若擔心口中異味,可以吃蘋果、檸檬水或茶葉水,都可以幫助中和臭味。5.補充各種益生菌研究發現,腸道內的益生菌有助於分解蘇丹紅,並不用侷限於哪種益生菌,因為腸道內的好菌會互相合作,所以益生菌數量要夠之外,種類也要豐富,才能幫助分解蘇丹紅。透過補充益生菌或是平常可以吃優格、優酪乳等,培養腸道好菌,同時喝足夠水,以體重乘以30為一天的水量,例如50公斤的人,一天要喝至少1500c.c.的水,才可加速腸道蠕動,幫助代謝蘇丹紅。
AI也懂果實成熟度 機器人採摘解農村缺工
2024-03-31
「從事自動化控制設備的廠商來問我,能不能用機器人幫農民採小黃瓜?」黃登淵發現台灣農村的人力短缺問題嚴重,於是決定以自身擅長的AI影像辨識技術為基礎展開研發。 在不久的未來,彰化芳苑鄉的農田將迎來一場技術革命,小黃瓜的採收工作將不再是年邁農夫的傳統勞動,而是由結合人工智慧、機械手臂和行動載台的AI機器人完成。這些智能機器人,憑藉著先進的AI影像辨識技術,能夠在田間移動,準確辨識成熟的小黃瓜,並用機械手臂輕巧地將其摘下,這或許將成為未來台灣農地的常見景象。作物收穫人手不足  自動化設備廠商找上門主導這項技術研發的,是擁有豐富人工智慧、圖形識別和影像處理經驗的大葉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黃登淵。他表示,當技術成熟後,這種機器人不僅能夠採摘小黃瓜,也能應用在芭樂、蘋果等在樹上生長的水果。採訪當天,走進大葉大學工學院的研究室,黃登淵正與自動控制研發公司的工程師合作,指導AI機器人如何透過影像識別技術「看」金桔樹上的果實,辨別哪些可採摘,哪些需要留在樹上。「彰化芳苑鄉有小黃瓜田,當地人力不足,從事自動化控制設備的廠商來問我,能不能用機器人幫農民採小黃瓜?」黃登淵回憶起研發可採摘水果機器人的初衷說,當地農民人手不足,有時只能採摘外觀及品質最好的小黃瓜。面對這個問題,廠商找上門來,他也發現台灣農村的人力短缺問題嚴重,於是決定與業者合作,以自身擅長的AI影像辨識技術為基礎展開研發。影像教AI辨識熟度  旋轉摘果避免損傷「在國外,使用AI影像辨識技術判斷水果是否成熟的程式相當昂貴。」黃登淵解釋,要使機器人學會採摘小黃瓜,首先要教它分辨出哪些小黃瓜已經成熟,哪些需要等待更長的時間,而這就依賴使用大量照片建立的AI程式和模型。從小黃瓜的種苗階段到發芽、開花再到結果,整個過程需要約45至50天。為了讓機器人學會辨識這一過程,黃登淵和廠商的工程師團隊拍攝了大量照片,再輸入電腦讓AI檢測和識別。他解釋,由於之前沒有相似的模型可供參考,團隊一開始只能慢慢摸索改進。起初,AI機器人需要進行1,000多張照片的學習,但現在只需要100多張照片就能達到相同的效果。至於如何讓機器人順利摘下果實,黃登淵指出,團隊研發的機器人上方的機械手臂設有鏡頭,可以計算出與果實之間的距離,機械手臂上的夾爪配備有感測器,當果實較硬時會施加較大的力量,以確保摘取過程中不會損傷果實。「要摘取果實,有些人使用剪刀,有些人使用熱融技術,而我們當初選擇的是旋轉的方式,主要考慮到最小化對水果的損傷。」黃登淵表示。目前,黃登淵團隊研發的機器人已經能夠採摘小黃瓜、金桔等相對較小的水果。他解釋,他們向國科會申請的研究計畫總共有三期,目前已經進入第二期。除了教導AI識別水果的照片和自動化採摘過程之外,他們還對機器人在採摘過程中傳回伺服器的數據進行分析,以確保即時排除採摘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預計還需要三年的時間,才能讓機器人採摘所有在樹上的水果。黃登淵強調,只要樹上有果實,機器人都能採摘。「等到AI模型更加完善之後,我們就可以簡化機械手臂的結構,進一步提升採摘速度,增加工作效率。」載台學習掃地機器人  5G影像可望遠端操控下一階段的重點研發項目是負責承載機器人的載台技術。這要求載台類似於一輛自動車,必須安裝感測器、光達等感測設備,能夠自動偵測地形變化。「將它放到果園裡,它就會自動偵測地形,開始移動採摘水果」,黃登淵說,他期望未來能夠實現像掃地機器人一樣的自動化功能。在未來,結合5G高速傳輸的技術也將成為可能,機器人採摘果實的影像資料可以傳送回控制中心進行大數據分析。這將讓機器人能夠透過遠端操控排除障礙,進一步改變農業經營模式。面對台灣農業人力不足的問題,AI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應用成為解決方案之一。黃登淵舉例,技術成熟後,機器人的載台也可以改成像纜車一樣的單軌系統,手臂還可以配備剪刀,在高山茶園中代替採茶工人,幫助採摘茶葉,將這項技術推向其他面臨缺工壓力的農作物。
胃健康就慢老,常見胃痛10原因
2024-02-29
胃痛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胃痛起來雖要不了人命,但要小心,如果小病痛拖成了大病,可是會要命的!胃痛可能是胃部哪些疾病出問題?哪些人好發?症狀為何?另外,常見的止胃痛方法真的有效嗎?胃痛是文明病,尤其壓力大、作息又不正常的上班族群,最常受到胃病的困擾。曾有新聞指出,台灣人胃痛的人非常多,根據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統計數據指出,台灣每3人就有1人有腸胃不適症狀,一年約吃掉22億顆胃藥,疊起來約有6千多座台北101那麼高。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李翔豐說,胃痛原因非常多,不管是急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脹氣等,表現位置都在胃,而且這些胃病置之不理,都可能是胃癌的早期症狀。因此建議,應該把胃痛的位置、痛感、時間等資訊都記錄下來,以便就醫時,供醫師判斷。胃痛症狀辨別胃病1. 單純胃痛這類的胃痛通常是因為突然的暴飲暴食,吃下太油、太辣,或是產氣過多的食物引起,尤其是短時間攝取大量的辣椒、大蒜、酒精等高刺激性的食物,會促使胃酸大量分泌,而造成胃痛,通常在數小時內會自動緩解,不用治療。好發族群:經常暴飲暴食的人,吃太油、吃太辣等過度刺激的食物。2. 胃食道逆流又叫做「胃酸逆流」。李翔豐解釋,胃食道逆流會伴隨食道的灼熱感,所以才又稱作「火燒心」,疼痛位置通常位在腹部中間,並伴隨胸口灼熱、打嗝、口中有酸味、慢性咳嗽等。發作時間點可分成「飯後型」和「夜晚型」,因為飯後胃酸分泌旺盛,打嗝容易讓胃酸嘔上來,後者則是晚上睡覺平躺的姿勢,易讓胃酸逆流進食道。好發族群:通常與不良生活習慣,如暴飲暴食、吃完立刻躺下、愛吃消夜,或肥胖有關。3. 胃潰瘍胃潰瘍主要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抽菸、長期服用止痛藥所引起,除了胃痛外,有些人還會伴隨體重減輕、咳血、黑便、後背疼痛、火燒心等症狀。胃潰瘍的不舒服是持續性的悶痛,且吃飽後出現疼痛會加重,約持續一到兩個小時。好發族群:壓力大、長期吸菸、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4. 十二指腸潰瘍與胃潰瘍一樣,十二指腸潰瘍主要也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抽菸、長期服用止痛藥,症狀除了胃痛,也可能會一路痛到背部,也會產生黑便、打嗝、煩躁等,且飢餓的時候,症狀會更明顯;也因此,夜晚空腹時,患者更容易不舒服,常會在睡夢中痛醒,吃點東西會緩解。5. 胃脹氣這是因為氣體聚集在胃部引起的不適,通常與狼吞虎嚥、邊吃飯邊說話、吃太多產氣食物(如洋蔥、地瓜、青椒等)、喝碳酸飲料或抽菸引起,另外,還有懷孕婦女,也容易會有腸胃脹氣的問題;通常透過運動、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可緩解;當然懷孕婦女過了容易孕吐的前期,可以改善許多。好發族群:孕婦、飲食習慣差的人。6. 急性胃炎急性胃炎通常與暴飲暴食、酒精、辛辣食物、壓力大、食物過敏、食物中毒、藥物或病毒、細菌感染有關。李翔豐說,多數人會明確知道某一事件之後引起的,大都是吃了某些食物,導致胃黏膜發炎,症狀有疼痛感、噁心感,大多靜養2~3日就能痊癒;倘若嚴重到咳血、血便等問題,務必儘快就醫。好發族群:吃了某種刺激食物、對某種食物食物過敏、食物中毒、壓力大等人。7. 慢性胃炎這是最常見的胃病,慢性胃炎主要致病因子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除了胃悶痛之外,因為胃黏膜功能變弱,容易反覆胃痛,症狀有噁心、嘔吐、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當飢餓時,胃酸分泌碰到受損的黏膜時,會更加不舒服。嚴重可能併發胃潰瘍、胃出血,且有癌變的可能。好發族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壓力大、自律神經紊亂、喝酒、抽菸、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等族群。8. 胃癌這是胃痛最危險的一種病症。症狀除了反覆胃痛之外,還有腹部脹痛、噁心感、嘔吐、食慾低落、貧血、消化不良、腹瀉、打嗝、吞嚥困難、體重降低等,與慢性胃炎症狀相似。其疼痛感會根據腫瘤位置不同,表現會有差異,空腹跟吃飽飯後,都可能會不舒服。好發族群:年紀(常發生於50~60歲男性)、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家族病史、飲食習慣(常吃醃製物、燒烤物)、抽菸、萎縮性胃炎等人。9. 胃痙攣俗稱「胃抽筋」、「胃絞痛」,它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疼痛的特色是一陣一陣的絞痛,有些人甚至會痛到冒冷汗、臉色發白,休息跟調整姿勢後,有助於緩解疼痛,大約1~2小時候症狀便會慢慢消失。好發族群:消化不良、壓力大、藥物、菸酒等導致,或吃了太油膩、酸辣、生冷的食物等,都可能造成胃絞痛。10.胃輕癱簡單來講,就是胃的功能癱瘓了,沒有辦法排空食物。除了胃痛外,典型症狀是嘔吐,此外還會出現腹脹和便秘。→好發族群:糖尿病患、做過胃部手術、澱粉樣變性病和硬皮症等。5種緩解胃痛方法1.吃好消化的食物如果是暴飲暴食、吃了刺激性食物導致的胃痛,飲食上可以採取好消化的食物為主,譬如香蕉、米飯、白粥等,且吃一點點就好,讓胃好好休息;第二天或第三天可以吃些蔬菜湯等流質食物;胃部狀況好一點後,再吃豆腐、魚肉、雞蛋、牛奶、豆漿等容易消化的蛋白質,讓胃慢慢恢復健康。2.細嚼慢嚥臨床發現,腸胃容易不舒服的人,通常是急性子,進食也是又快又急;要知道食物沒有經過牙齒磨碎,並與口水充分混和後進到胃裡,對胃可是一大負擔;因此,有胃部不適的民眾,吃飯要細嚼慢嚥、定時定量、每餐吃7~8分飽,以免對胃造成負擔。3.去除幽門螺旋桿菌如果經過檢查,發現體內有過量的幽門螺旋桿菌,可請醫師投藥治療。李翔豐說,殺死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達到預防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潰瘍的效果,還能降低因為胃炎演變成胃癌的風險,但目前仍需要自費,健保並無給付。4.避免刺激食物不規律的飲食習慣會造成胃部負擔,避免吃太油、吃太甜、宵夜、喝酒、抽菸等不良習慣,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引起胃痛。5.吃胃藥如果真的很不舒服,可以先服用胃藥。胃藥大致可分為促腸胃蠕動劑、腸胃解痙劑和制酸劑等。李翔豐說,如有胃脹氣或輕癱情形時,可以使用促腸胃蠕動劑增加胃排空;而胃痙攣時,則可以使用腸胃解痙劑。制酸劑目前大致可分成兩種,一種為中和劑,這類藥物是利用鹼性物質中和胃酸,但胃藥消耗完就無效了,效果短暫;另一種為止酸劑,透過阻擋胃酸生成的某一過程,達到防止胃酸生成的效果。不過,服用胃藥仍有一些副作用產生,如便秘、造成肝腎負擔、腹瀉、痛風等狀況。因此,若你有胃痛的問題,建議應先由專業醫師評估,針對患者的病因與症狀開立胃藥,才能將副作用降到最低。
避免年後痛苦減重, 營養師盤點10種低負擔解嘴饞零食
2024-01-31
農曆春節是闔家團聚的重要時刻期,餐餐菜色豐盛多樣,大多會有火鍋圍爐大餐、大魚大肉,用餐完畢之後,應景的零食更是擺滿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聊天、追劇,糖果、餅乾不停的往嘴裡塞,收假時站上體重計,才發現體重又增加了一些,腰圍也粗了一點,又要開始痛苦的減肥了,真的很辛苦。今年不妨在過年之前,先規劃好採購零食計畫,選擇健康、低負擔,又能夠解嘴饞的零食,才不會在年節之後還得辛苦的減肥。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吃零食不一定是壞事,只要選擇得宜,吃對時間點與份量,零食也可以是活力的最佳來源。只要儘可能選擇食物原形當成零食來源,避免吃空熱量食品,購買前,檢視熱量及營養標示,避免選購調味過度的產品;同時選對吃的份量與時間點,建議攝取量可以控制在100~150大卡之間,與正餐相隔2小時,反而有助我們維持精神。以下請營養師介紹幾種對健康有益的零食,不僅可口,適當吃還能幫助維持健康。1.無糖優格或優酪乳優格因添加乳酸等益菌,能夠培養腸道好菌,達到免疫力提升、預防過敏等好處;優格還是良好的鈣質及蛋白質來源,尤其優格的乳酸菌能將牛奶的乳糖,轉換成乳酸,與鈣質結合成的乳酸鈣,比起牛奶的鈣質,更容易被人體吸收。不過,因為牛奶經過益生菌發酵之後,口感會變得很酸,所以,市售優格或優酪乳都會添加額外的精製糖提味。曾有調查發現,一瓶優酪乳的含糖量竟是6顆方糖之多,所以,最好選擇無糖的優格或優酪乳,才不會吃進過多糖分。 吃多少?依照每日飲食指南,成人每日建議攝取的乳製品量最多為1.5~2份,一份乳製品大約是240c.c.的優酪乳(牛奶),或是200克的優格,所以,一日優格最多不要超過400克。 2.無調味堅果堅果含有許多豐富的營養素,特別是不飽和脂肪酸及礦物質,屬於健康的零嘴。但要注意,選擇堅果的原則是「無調味」,因為調味過的堅果,除了添加香料、鹽分等調味料外,通常也高溫烘烤過,堅果營養恐流失不少。 吃多少?國民健康署建議,健康成人一日的堅果攝取量為一份,大概是一湯匙左右。陳詩婷提供民眾一個簡單的技巧,只要以手用力抓取的堅果量,就是適合我們一天的攝取量;記住,堅果雖然營養價值高,但仍屬於油脂類,攝取過量會增加肥胖的風險。 3.涼拌毛豆毛豆是黃豆的前身,含有很豐富的蛋白質及大豆異黃酮,尤其是異黃酮,對於心血管疾病、女性更年期症候群、黃斑部病變等,都有正向的好處。但特別建議,毛豆的調味儘量以低鹽為主。 吃多少?每100公克毛豆,蛋白質含量為14克,約是2份蛋白質的量,如要以毛豆當成零食,建議每天攝取不要超過半碗毛豆仁,否則加上正餐之後,吃進去的蛋白質可能會過量。特別是本身腎臟功能不好,以及其他需要限制蛋白質的病人,攝取前應諮詢你的營養師。 4.豆花豆漿經過鹽滷脫水而成豆花,也因此,豆花是黃豆製成的,擁有黃豆的各種好處;此外,豆花在製作過程中,纖維質已經被去除了,比起黃豆,比較不容易有脹氣、消化不良的問題。不過,一般人吃豆花較不會以原味為主,多會添加糖水、粉圓等配料,建議民眾,若能將糖水改成無糖豆漿,配料換成比較天然的紅豆、綠豆、芋頭等,會相對健康許多。 吃多少?如果單純吃豆花,同喝豆漿一樣,建議一天最多可以吃到2碗,倘若添加其他配料,就建議一天不要超過1碗,且糖水換為豆漿較佳。 5.無調味果乾或脫水蔬菜市面上有許多健康訴求的原味果乾、原味蔬食,也不失為健康零食之一,它們本身膳食纖維高,若是以低溫烘培製成,還能保留水果與蔬菜的營養成分;不過,由於果乾跟脫水蔬菜在烘乾過程中,為了口感滑順,有些產品會加糖及加油,建議民眾購買時,可以選擇成分單純的產品。 吃多少?果乾屬於水果類,慢性病友,如糖尿病患或腎臟病患應控制攝取份量,特別是若有額外加糖及加油的果乾;至於脫水蔬菜,若是原味製成,基本上沒有用量限制。但建議,腸胃功能較差的人,儘量不要一次吃超過手捧起來的量,因為蔬菜本身纖維比較多,吃多仍會造成腸胃負擔。 6.黑巧克力黑巧克力含有豐富的多酚類,研究發現可以對抗自由基,達到抗氧化的作用,而且裡頭的類黃酮類,還能擴張血管,幫助穩定血壓;建議購買的黑巧克力,有效成分要70%以上為佳,且不要額外添加糖分,如此較為健康。 吃多少?建議每日用量不要超過30克。別忘了,黑巧克力裡頭含有可可脂,本身屬於油脂,每公克高達9大卡的熱量,多食會造成肥胖的風險;另外,黑巧克力裡頭含有咖啡因,本身對咖啡因比較敏感的人,建議下午後就不要吃了。 7.原味海苔海苔也算是相對較健康的零食之一。陳詩婷說,海苔有1/3都是由纖維所組成,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還能夠降低血中膽固醇;不過,最好選擇無調味的海苔,若攝取過多調味的海苔,容易造成鹽分攝取過量,反而會引起水腫、加重高血壓風險。特別提起的是,海苔的維生素B群與鈣質含量很高,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專家都呼籲茹素者,可以適量攝取海苔、海帶的原因,因為維生素B群跟鈣質多存在動物性食物裡。 吃多少?建議一日最多不要超過4片。成人的每日碘建議量約為100~150μg,而海苔含碘量相當高,只要吃一點點,就會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尤其是經過乾燥過的海苔。另外,有甲狀腺腫的民眾,也不建議食用。 8.寒天、蒟蒻絲捲嘴饞、肚子餓時,可以吃些自製的寒天凍,做法很簡單,去超市買寒天,用水泡軟後煮沸備用,加進去茶包,或是放入水果,如百香果肉、蘋果丁、香蕉片等,倒至容器凝固即可。 吃多少?自製的寒天果凍,若沒有額外添加糖分,基本上沒有用量的限制,只是本身腸胃功能比較差的人要適量,因為寒天比較寒,多食可能會消化不良。蒟蒻乾鈉含量高,不宜多吃不少人將蒟蒻乾歸類為解饞能瘦身的好物,確實蒟蒻本身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增加飽足感。可是蒟蒻本身幾乎沒有味道,需要靠調味才會好吃。因此,市面上許多打著美味低卡的蒟蒻乾,實則是添加大量砂糖、醬油、辛香料製成,尤其調味過的五香、麻辣等蒟蒻乾,潛藏著高納危機,平均每100克鈉含量,高達1500毫克,食用前建議看一下營養標示,購買原味的最佳。 9.天然檸檬愛玉愛玉在中醫的角度來看,可以消暑解熱,降低胃火,生津解渴,很適合當成夏天的飲品,其膳食纖維也很高,可以幫助腸道的蠕動。不過,因為愛玉本身沒有味道,許多人會添加糖水一起喝,無形中會增加許多熱量;建議民眾覺得味道太清淡,也可以加入檸檬片提味,或是枸杞、紅棗這些帶有點甜味的果乾,較無負擔。 吃多少?一般健康者建議一天不要超過2杯。另外,以中醫觀點來說,吃愛玉要看個人體質適不適合。因為愛玉本身偏寒涼,體質較虛寒的人,舉凡愛玉、仙草、青草茶、西瓜等,都屬於應該少量攝取的食物,否則反而會造成身體的負擔。 10.無糖綠茶或紅茶吃零食總免不了喝飲料的習慣,建議民眾可以選擇相對較健康的飲品,如無糖綠茶、無糖紅茶、無糖烏龍茶等,特別是無糖綠茶,因為含有豐富的兒茶素,有助於脂肪的代謝,也能達到解膩的功效,這就是為什麼餐廳通常會配一壺綠茶給你的原因,當然無糖的菊花茶等花草茶也是推薦的。 吃多少?綠茶、紅茶含有咖啡因,容易睡不著的民眾建議午後就不要喝了;另外,研究說健康成人每天不建議喝超過300毫克的咖啡因,若是喝一般罐裝綠茶,600c.c.就約含有120毫克的咖啡因,因此建議民眾一天不要喝超過2罐;若是選擇無咖啡因的花草茶,則沒有限制。
1 2 3 4 5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