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供應鏈 全球新版圖 美大選後分析
2024-11-29
聚焦輝達財報 AI股與航運股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成為全球供應鏈發展新趨勢,美國總統大選後,供應鏈移出中國的趨勢不變,這已然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識。就產業發展而言,AI掀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掌握算力和發展算力的資源成為顯學,從全球四大雲端服務業者擴張資本支出的方向,以及台廠全球布局先行者,可以找到相關台股供應鏈投資標的。輝達財報動見觀瞻,台積電、鴻海等輝達供應鏈相關14檔個股值得留意。另外,繼馬士基大幅調高運價後,長榮海運也表示明年合約價漲定了,近期航海王頗有風雲再起之勢,可以持續追蹤。美國總統大選後,對於台灣企業而言,供應鏈移出中國的趨勢不會有變化,這已然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識,美國是台灣最大的終端出口市場,台灣的產業政策與美國牽連極深,美國政策也會深刻影響台灣。美國兩黨對中國皆強硬,但對於盟友或貿易夥伴的態度差異較大,在美中貿易對抗的態勢逐漸升溫下,全球供應鏈的移轉速度將加快,台灣企業須盡可能的分散供應鏈,趨避風險。美總統大選牽動全球供應鏈2018年中美貿易戰後,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成為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趨勢,雖然在短期內會造成遷廠、人員培訓等成本增加,但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倘若持續留在中國,恐將面臨高關稅的壓力,在美中於貿易、政治、科技、軍事等領域全面競爭態勢白熱化,熱戰的修昔底德陷阱或不會這麼快發生,但貿易和科技的衝突卻無法避免。尤其美國企業的供應商皆開始從中國轉移至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度、墨西哥等國,且在中國的人口紅利、政治穩定度、對外資補貼政策皆漸無吸引力時,外資就像重力加速度般離開中國。無論兩黨哪位候選人勝出,對中政策的基調都不會改變,此前川普提高對中關稅和技術管制的政策,就被拜登保留,並持續對中強硬,顯示這已成為兩黨共識,全球供應鏈從中國+1,漸變成中國+N,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後,全球供應鏈轉移的速度只會更快。減稅成兩黨共識 但在企業稅與關稅呈現分歧民主黨的經濟政策較偏向大政府主義,透過提高富有階級的稅率,增加移轉性支出,將資金補貼弱勢族群。此外,民主黨要求增加企業稅自21%提高至28%,以提高政府稅收。而且恢復兒童稅收抵免(CTC),提案新生兒第一年最多可獲6000美元稅收減免,並計畫提高聯邦最低薪資。而且,停止對小費課徵所得稅,對於美國服務業勞工來說,小費收入也是主要收入來源,這能增加一般勞工的消費支出,且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近7成為消費,此舉能拖底消費支撐。在關稅方面,預估賀錦麗將延續拜登方針,以談判、結盟為主,除了中國以外,不採取以鄰為壑的關稅戰,此舉有利美國通膨降溫。川普的政策對企業主較友善,減稅刺激企業發展,並以關稅作為談判條件,對盟友和貿易夥伴較具競爭性。此外,川普提案將企業稅自21%降至15%,有利企業改善成本結構。並對所有進口商品課徵10%-20%關稅,針對中國加徵60%以上關稅,此舉有可能增加消費成本,並引起輸入性通膨。川普以美國優先政策不變 供應鏈移轉速度會更快另一方面,對於台灣產業來說,為了避免輸美商品關稅的不確定性,加速轉移供應鏈應是必要之舉,雖在美設廠或轉移產線將壓抑營收成長,不過,在美中競爭的情境下,全球佈局速度越快的公司,越有機會在地緣政治不確定的情況下取得訂單,進而與其它廠商拉開營收差距。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始以來,台灣企業就開始轉移生產基地,不論電子、傳產、科技等領域皆逐漸移出中國,走向全球佈局,這對於台灣企業短期會有相應成本增加,不過長期來看,分散風險的益處遠大於現在和將來的成本。供應鏈分散趨勢延續 台廠走向全球佈局技術敏感度高的科技業對於風險分散的需求也更高,台積電(2330)美國亞利桑那州廠良率攀升,已追上台灣同級晶圓廠,在美中競爭白熱化情況下,為穩定晶片供應,未來美國或會要求在美本土生產更高階製程晶片。而且,鴻海(2317)在蘋果公司要求下,在印度開啟生產線,並於今年首度在印度生產iPhone 16 Pro與iPhone 16 Pro Max等高階機種,未來在印度的產能將會持續擴大。這兩家台灣龍頭企業都採取了分散供應鏈的策略,未來,預估美國大選後,將會有更多台灣企業沿著這個步伐,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塑。精彩全文,詳見《理財周刊》1263期,2024.11.08出刊。
新時代年菜採買6守則
2022-12-31
現代社會多半是小家庭,可是過年圍爐的餐桌馬虎不得,大魚大肉、雞鴨牛羊樣樣都要才澎湃;不過卻得面臨一堆剩菜剩飯的窘境。因此,在採買年菜的時候就應做好把關,才不會年後為了剩菜剩飯而傷透腦筋。一年一度的新年準備到來,除了大家最期待的長假外,還有全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的圍爐時光。不過,家家的年夜飯少則八道、多則十幾道,準備起來可不容易,從採買、前處理到烹飪都是浩大工程。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分享,為了避免節日後的剩菜剩飯,建議民眾年貨採買前就應該做好冰箱管理,事先規劃採購清單,才不會傷了荷包又浪費食物。1.盤點冰箱現有食材及調味料主事者準備採買年貨前,建議先盤點冰箱內現有的食材,我們可以趁著年節大掃除的時候,也將冰箱也一併清掃,丟掉過期、或看起來不太新鮮的食材。接著拿出一張紙,仔細盤點冰箱內現有食材的種類及數量,包含冷凍食材、肉類、魚類、水果、蔬菜、調味料、辛香料、乾貨類等。這個動作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經常採買年貨後,才發現原來冰箱裡還有,不但傷了荷包也浪費食物。因此,在採買年貨之前,務必仔細的將冰箱盤點一次,順便進行大掃除,讓冰箱保持一定的冷風運作空間。 冰箱管理要點 冰箱只放七八分滿,不要塞得滿滿的,才能讓冰箱後方的冷空氣對流在前方,出風口也不要被食物擋住。 冷藏貯藏溫度應在7℃以下,冷凍食品應在-18℃以下。 善用保鮮盒,讓冰箱的空間保持整齊,一來好找,食物的味道也不容易混雜。 生熟食分開。熟食往上擺,生食往下擺,以免造成生食的水(肉的血水等不乾淨的液體)滴漏,造成食物交叉感染,特別是肉品解凍的滲出液,一定要清潔乾淨,像是大腸桿菌、李斯特菌都會讓人拉肚子。 2、估算用餐人數與開立菜單盤點完冰箱的食物庫存後,除了思考年夜菜的菜單外,建議年前可以先打通電話給親朋好友,也順便統計一下過年幾天的用餐人數及餐別,才能估算購買的食材份量,避免過度購買。接著,規劃年節菜單。採買前應先做好「採購清單」,若沒經過事先規劃,容易造成採買過量與浪費的情形。前往超市或市場採買之前,應該依據現有食材、年節菜色,以及親朋好友的口味與食量來規劃菜單,羅列採購的品項及數量。如此一來,所有食材都可以在規劃中採買,比較不會出現購買到重複或遺漏的單品,預算也能夠有所控制。3、年貨購買順序越靠近除夕,大部分的食材都有漲幅,陳詩婷建議,可以提早七至十天買海鮮類、雞鴨牛羊等肉類,買回來後直接進行前處理,直接放入冷凍;若是買真空的冷凍肉類,存放時間可以更久,過年可以當備品,即便年假沒有食用完畢,也可以多存放一些日子;不過,要留意購買香腸、火腿、臘肉、醬菜等醃製物,最好選擇包裝完整無破損的產品,食用前也要徹底加熱。(小提醒:香腸、臘肉、烏魚子、醬菜等加工類食品,鈉含量高易影響血壓,少量淺嚐即可。)新鮮的蔬果,則建議三至四天前購買,儘量選擇可以久放的甜柿、柑橘、鳳梨、蘋果等;不需要擺在冰箱的根莖類或水果,隨時都可以買,放在通風陰暗處即可。生鮮食材不易保存,不建議一次買太多,而且過年期間許多超市仍然有營業,不夠時再到附近超市添購就可以。4、採買後立即處理買回來的食材切記一股腦往冰箱塞,擺進冰箱前,先做好前處理的動作,不僅可以節省冰箱空間,還能延長食材的新鮮度。首先,肉類的部分建議購買後直接進行分切、清洗,抹一點鹽及酒避免細菌滋生,也可以順便去掉腥味;或是直接汆燙除髒血也可以杜絕細菌孳生;蹄膀、牛肉可以先過滷,接著依每餐的分量分包保存;要拜拜的全雞、豬肉等可先燙煮熟、放涼後放入冰箱冷凍保存,拜拜前一天再取出解凍即可,這樣也可以分散過年的諸多料理工作。葉菜類要先去除黃葉等腐敗部位,稍微晾乾後用報紙或餐巾紙包好。如此一來就能確保吃到最新鮮的食材,也節省了料理前處理食材的時間。5、依食材屬性及食用順序放入冰箱冰箱的空間有限,遇到需要購買大量食材的時候,如何善用空間就顯得相當重要。陳詩婷分享,放在冷藏庫的食物,應該生食往下層擺,熟食往上層擺;而放在冷凍庫的食物,則是濕的食物往下擺,乾的食物往上擺,如此一來就不容易遇到食物交叉感染的問題。另外,也建議依據食物的屬性、大小,選擇適合的保鮮盒或密封袋,並依食用的順序放入冰箱。就像團膳管理經常用的「先進先出」原則,意思是說先進冰箱的食物應該優先用完,可以避免食物超過保存期限而造成浪費。6、零食挑著買、少量買過年過節總少不了應景的零食,舉凡薯片、糖果、糕餅、堅果、米果等各式零食。不過,陳詩婷提醒,零食因為熱量高,且隱藏各式各樣的高油、高糖、高添加物、防腐劑等加工品,儘量避免調味過多、有漂白過的魷魚絲、油炸類的、醃製的肉乾等。優先選擇無調味堅果、無調味的原味果乾這類天然的零嘴,並先以有小包裝者為主。不過,別忘了堅果歸類在油脂類,若無忌憚的吃也有變胖的風險,每天攝取量不超過一湯匙的一平匙的量。
21世紀超級食物:十字花科蔬菜,防慢性病、抗癌都有預防效果
2022-11-30
超級食物(superfood)是指那些營養豐富、含有特別高的抗氧化物,甚至可能對某些疾病有預防效果的食物;其中的「十字花科蔬菜」就是許多學者推崇的超級食物。十字花科蔬菜因為植物的花朵像十字架,所以,人們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為它命名,常見蔬菜如白菜、甘藍菜、蘿蔔、花椰菜、高麗菜等,種類繁多,也各有各的獨特口味及抗氧化物質。十字花科蔬菜有哪些?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眾多研究紛紛證實,十字花科蔬菜富有多種營養物質,可達到抗癌、降低心血管疾病、預防慢性病等好處,建議人們將其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十字花科植物有數千種之多,但作為可食用的蔬菜有以下幾類:1.白菜類:如大白菜、小白菜、菜心、油菜等。2.甘藍類:如花椰菜、菜花、高麗菜、紫甘藍、結球甘藍、羽衣甘藍等。3.芥菜類:如芥菜、雪裡紅、大頭菜等。4.蘿蔔類:白蘿蔔、紅心蘿蔔等。八大營養價值陳詩婷說,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極高,含有如β胡蘿蔔素、鈣、葉酸、鎂、鐵、錳、鋅、銅,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K等,它們也是膳食纖維很好的來源,對腸胃道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不過,真正讓十字花科蔬菜與眾不同的是,它們特有的含硫化合物「硫代葡萄糖苷」,被證實可促進整體健康,並能降低多種疾病的風險。1.抗癌十字花科蔬菜擁有其他蔬菜沒有的植化素,它是一種有機硫化物,名為「硫代葡萄糖苷」。眾多研究表明,不管是將它們剁碎、烹飪或生吃,硫代葡萄糖苷都會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產物,如異硫氰酸酯、吲哚-3-甲醇、蘿蔔硫素等產物,這些次級產物被發現具有效能極高的抗氧化能力,能降低眾多疾病的風險,包括將致癌物無毒化,或是阻止細胞的癌化,包括可預防大腸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癌症。2.降低心血管疾病2018年,澳洲西澳大學研究發現,吃越多蔬菜的人,血管厚度越薄,其中研究人員又發現,每天只需要多吃1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血管厚度可減低0.8%,顯示十字花科蔬菜比起其他蔬菜,對於預防心血管硬化的功效更為明顯。陳詩婷解釋,因為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的膳食纖維,以及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的沉積,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機率。3.對抗骨質疏鬆十字花科的蔬菜鈣含量很豐富,特別是芥藍菜、油菜、小白菜、芥菜、羽衣甘藍等,再加上以上提到的這些蔬菜,草酸含量也低,綜觀來看,是幾款含鈣量高、吸收率高的「高鈣蔬菜」(備註:以上提的蔬菜,鈣吸收率可達50~60%,牛奶為30%),每吃進100克,約能提供100~250毫克的鈣質(補充:成年人每天鈣質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換言之,經常攝取對於補鈣有幫助。4.保護視力提到視力保健,大家首先聯想到的是紅蘿蔔、南瓜等;可是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中的羽衣甘藍、芥菜等,其含有的胡蘿蔔素、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也很高,對於視力的維持也有極大幫助。5.腸道保健幾乎所有蔬菜及水果都富含膳食纖維,十字花科蔬菜也是。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0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有助改善腸道新陳代謝,及維持腸道微生物群(如益生菌)的多樣性,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等益處。6.對抗發炎研究發現, 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可使體內發炎的生物標記物:介白素(interleukin6, IL-6)減少25%。陳詩婷進一步說明,因為十字花科蔬菜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具有很強的抗發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損傷。7.抗衰老十字花科中的紫甘藍含有豐富的花青素,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人體免於自由基的傷害,長久下來,有抗衰老的作用。8.預防血糖波動跟所有蔬菜一樣,十字花科蔬菜也富含膳食纖維。研究發現,膳食纖維有助延緩葡萄糖被人體吸收的速度,同時可預防胰島素阻抗,降低血糖震盪,很適合血糖控制不穩的民眾,當成平時的蔬菜來源。
疫情澆灌出療癒綠世界 社群媒體瘋網美植物
2022-11-30
居家避疫興起的園藝熱至今沒有因為解封而結束,且這批主要以千禧世代和Z世代為主的植物父母,讓上網「曬葉」與交流成為種植樂趣中的重要一環。儘管外面的疫情世界不可控,在那一小盆綠色植物中,似乎有什麼是自己可以掌握的。自2020年爆發COVID-19疫情以來,人們幾度在家避疫,但對生命的渴望與連結從未減少,且表現在種植上,全球加入「綠手指」的隊伍大增。這股園藝復興浪潮至今沒有因為解封而結束,《全球中央》記者所在的美國正迴盪著一首首綠色植物的交響曲,譜奏著無限的生機和創意,以及人際分享的故事。每社群媒體成交流平台  觀葉植物變網美社會新鮮人漢菲德(Elyssa Humfeld)告訴記者,她收藏居家植物一年多,至今超過50種。每天早上起床之後,檢查葉子是否缺水或受到害蟲威脅是她重要的例行事務。她主修藝術,大學畢業後進而投身植栽設計,目前在加州帕羅奧圖(Palo Alto)一家結合商品與園藝的店家工作,上班、下班都與植物為伍。她笑著說,「觀葉植物帶來很大的樂趣」。透過她巧手裝扮之後的盆栽,配合不同的節慶、場合,更添價值。另一位住在洛杉磯、而立之年的自由撰稿人柯茲(Jennifer Coates)在她的Instagram上,盡情地揮灑著「植物狂」的熱情。以視覺為驅動力的社群媒體是觀葉植物愛好者的天堂。漢菲德和柯茲都是這麼起步的,她們先關注某位植物愛好者的Instagram帳號,接著沉浸在養植物的「瘋」潮中,並參加以當地人為主的「植物交換」活動。好照顧又可「曬葉」 千禧世代樂當植物父母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其實很多人就發現,園藝不再只是年長者的休閒愛好,千禧世代和Z世代對室內種植興致勃勃。孕育和連結是人類的本性。當多數年輕人在大城市工作、租公寓,養居家植物的好處是無需擔心房東嚴格的寵物規定,不必在度假時安排保母,也不怕家具、牆壁或地毯被弄髒。千禧世代以降的年輕人懂得自我保健、熱愛健康與運動,他們對於健身課程或運動休閒服經常花錢不手軟,特別能接受「養植物有益身心健康」的想法。雖然室內植物需要照顧,卻又不像照顧寵物或撫育孩子那麼費盡心力與金錢,加上居家觀葉植物非常適合在社群媒體上展示,和曬娃、曬寵物照片的成就感與目的性非常近似。上網去問問這些「植物父母」關於「寶貝們」的育養經驗,他們熱情洋溢,很容易讓人誤以為他們是在養真正的孩子。上網「曬葉」還有另一個好處,可以讓人找到從螢幕後面非常活躍、彼此支持和志同道合的社群。一葉一世界  植物會友兼自我療癒40歲的潘特(Naomi Painter)是住在俄勒岡州波特蘭的心理顧問。2017年她遭逢失業,「突然沒人需要的感覺很糟」。有天,她走進花店買了多肉植物,沒想到就這樣開啟養植的旅程,她上網尋求種植的知識,好比學一種新的語言或破解程式。「一下子你因為植物認識很多朋友」,有剛離婚的妻子、歷經好友去世的人……潘特聽到很多故事,知道她不是全世界最傷心的人。現在她自己開業三年多,為個人和夫妻提供諮詢治療。愛上居家植物的過程,培養了栽種的耐心,看著植物長大也有一種自我療癒感。有趣的是,在植物的社群裡,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與其看心理諮商師,養植物是更便宜的療癒法。」收藏有代價  特殊種喊價新台幣上萬一份調查4,700多名消費者的研究發現,86%的人對於嘗試新植物感到興奮,92%的人今年會花費相同或更多的預算「搞」園藝。種植的趨勢,看數字面是園藝業的成長,從文化面則是一種價值觀的呈現。當人們走不開都市叢林的時候,在感覺孤立的環境中,不妨自營一個生機盎然的「小自然」,種植的耐心能讓人們學著放慢腳步。某些植物特別受人喜歡,例如裝飾客廳很美的琴葉榕、葉子紋理特殊的雪花葛和斑葉龜背芋等等。然而在社群的吹捧下,有些特殊植物售價甚至上看1,000美元(約新台幣3萬元)。「收藏」的本身就帶著「癡迷」,特別在社群媒體,小心「上癮」。但喜歡不見得就要擁有,欣賞別人的植物和綠葉,一樣可以為生活帶來不同的學習與趣味。
台灣年吞9億顆安眠藥  失眠之島是如何煉成的
2022-10-31
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有失眠困擾,每10人就有一人深受慢性失眠所苦,安眠藥用量更高居亞洲第一、全球第二。過去兩年,台灣在COVID-19防疫上端出亮眼成果,無奈的是,這場世紀大疫仍然打亂台灣人的生活作息,遠距辦公成了企業運作新常態,即便是週末,窩在家中追劇也成為全民的防疫日常,長期日夜顛倒,讓台灣原本就嚴重的失眠問題雪上加霜。每四人就有一人睡不好 安眠藥用量全球第二每個人一生當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但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有失眠困擾,每10人就有一人深受慢性失眠所苦,從鎮靜安眠藥的用藥數量就能看出端倪。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2014年全台使用的安眠藥多達3.2億顆,到了2018年已增至超過9億顆,高居亞洲第一、全球第二,是什麼原因讓台灣成為失眠之島?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分析發現,國內失眠患者主要集中在高齡及女性這兩大族群,且失眠比例逐年攀升。調查顯示,50歲至59歲族群慢性失眠比率達16.7%、60歲至69歲更高達22.7%,研判這個年紀正介於事業巔峰或屆退休年齡,除了可能面臨較大壓力,慢性疾病也可能是造成失眠的重要主因。綜觀各年齡層,女性出現睡眠困擾的比率也明顯高於男性,基隆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于鍾傑解釋,女性的個性天生就比男性敏感,尤其遇到生理期、懷孕、更年期階段,受到生理及荷爾蒙變化影響,失眠比率更高;除此之外,壓力、3C產品使用、輪班工作等原因,都是台灣常見的失眠危險因子。不過,于鍾傑認為,儘管台灣安眠藥用量高居全球第二,並不代表台灣失眠狀況真的比其他國家來得嚴重,失眠問題加劇全球皆然。台灣有全民健保,就醫便宜、方便。相較之下,國外就醫不如台灣便利,人們即便有輕微失眠,也習慣到藥局購買褪黑激素或藥物,不見得都會留下紀錄。年輕人失眠求診比例增 輪班工作是元凶台灣在追求經濟、科技發展的路上,逐漸發展出輪班文化,舉凡科技業、警察、醫護人員、超商店員等工作都需要輪班,卻忽略輪班工作恐加劇失眠問題。「這幾年的門診觀察,年輕人因失眠求診比例明顯提高,一問之下才發現,他們的共通點就是從事日夜輪班的工作。」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教授陳濘宏說,台灣輪班工作者的慢性失眠盛行率高達23.3%,是白班工作者的2.18倍,且輪班頻率愈快、失眠盛行率就愈高,癥結點就在於對「生理時鐘」的不了解。各行各業排班邏輯百百種,有些人一個月換一次班別,影響較少,但也有不少人在短短一週內就要輪值日班、晚班、大夜班,也就是俗稱的「花花班」。舉例來說:有個人前一天半夜12時才剛下班,幾小時後又要接著輪早班,根本無法好好休息,長期睡不飽、日夜顛倒,想要不失眠也難。輪班傷身又傷心 緩慢順時鐘排班更健康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調查發現,一週內要輪多種班別的工作者,慢性失眠比率高達35.4%,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失眠,一個月內輪值大夜班天數愈高者,慢性失眠比率也愈高。值得注意的是,輪班工作者不但比日班工作者容易感冒,也有較高比例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精神情緒疾病。從醫學角度來看,只要掌握「緩慢」、「順時鐘」兩原則,就能大幅改善輪班工作者的失眠問題。臨床心理師吳家碩建議,每一班表最好維持兩週以上,讓生理時鐘可以與工作時間同步,班別轉換之間最好有兩天以上休假,幫助身體重新適應;排班時也應順時鐘,例如:先排早班、再排夜班、最後才是大夜班,這樣的排班方式有助於生理時鐘更快適應改變。身為輪班工作者,有一些小技巧可幫助穩定作息,首先是休假時也要維持與上班時間同樣的作息,尤其習慣白天才睡覺的民眾,一定要營造出夜晚的氛圍,臥室窗簾要夠厚、隔音夠好、手機關機,讓身體在睡眠期間能夠如夜晚般不被打擾。新冠疫情打亂作息 睡眠障礙成醫界隱憂COVID-19疫情之下,人們宅在家裡的時間變長了,隔離、生活型態改變,加上對於疫情的焦慮感,的確讓更多人出現睡眠困擾。于鍾傑坦言,染疫可能影響攸關睡眠的自律神經系統,但出現較嚴重失眠症狀的患者,絕大多數都是原本就有睡眠困擾的個案,這些人個性原本就比較容易緊張,染疫後擔心健康狀況、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失眠狀況就更明顯。相較於國外,台灣染疫人數較少,「長新冠」導致的失眠患者人數不多,更多的是隔離政策衍生出來的失眠問題。陳濘宏說,回憶起前兩年,確診個案一隔離就是14天起跳,要是同住家人不幸接連染疫,有些人甚至被關在家中長達一個月,原本的生活、工作一夕間歸零,連家門都不能踏出一步,與社會隔離帶來的壓力與孤寂,加上在家中追劇打發時間影響作息,都是失眠幫凶。台灣目前已縮短隔離天數,但過去兩年的疫情仍然大幅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隨防疫措施一一解封,人們生活回歸正常,睡眠障礙帶來的生理與心理問題,卻是醫界必須面對的一大隱憂。
受BA.5變異株影響,本土疫情升溫! 做好5件事保護自己
2022-09-30
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傳染力強,在全球引起大規模感染!疫苗使免疫細胞學會打敗COVID-19病毒,接種足量疫苗,能保護民眾變成重症避免死亡,但有些族群因為某些因素無法打疫苗,適逢新冠疫情攀升期間,該如何做才能自保?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罹病跟幾個因素有關,病毒進入體內的數量、個人免疫力和醫療的介入。病毒時刻在變,病毒變異演變到什麼程度難以預測,我們沒辦法控制病毒強弱,但可以控制數量,若病毒侵犯人體但數量不多,未必會生病。不光是變異毒株的數量,還涉及傳染性、危害力、免疫的有效時間長短等各種因素;讓病毒不要大量進入到體內的關鍵之道是戴口罩、勤洗手和不亂摸眼鼻口。1.減少病毒進入體內WHO指出,非藥物介入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s)可分成個人保護、環境保護、社交距離、旅遊相關措施的保護方式。對大家來說是最容易做到的就是戴口罩、勤洗手、別亂摸眼鼻口、避開人群聚集的地方和不跟確診者接觸,如果真有病毒污染,也不會有大量的病毒進到體內,免疫力足夠消滅這個敵人,有良好衛生習慣的人,染疫後不見得會很嚴重,良好自我管理,增加抗疫保護力,不僅保護自己,也能同時保護周遭親朋好友。2.顧好免疫力打疫苗能增加個人免疫力,不能打疫苗的人,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戰勝新冠病毒。根據醫學期刊報導,新冠病毒在免疫力差的人身上,發生重症的機會會增高;反之,如果免疫力夠好,就算被新冠病毒感染,可能也只會是無症狀感染者。林應然指出,睡眠充足、營養足夠的人免疫力較好,規律性的運動,能延緩免疫系統的老化及增進免疫能力。同時避免抽菸及肥胖,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吸菸會損害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造成免疫系統減弱或過度反應;肥胖會使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功能受損,導致病毒在肺中濃度較高、肺炎較嚴重、及造成死亡率較高;酒精會削弱免疫系統,對身體也不健康;每日最好睡滿7~9小時,睡不飽除了精神差,也會影響各方面的健康,別讓自己過度勞累與疲倦。3.醫療的介入醫療會改變攻擊與防守勢力的強弱,民眾如果發現身體出現異狀應立即快篩,若確診應立即就醫,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愈早使用療效愈高。Paxlovid(帕克斯洛維德)主要用於65歲以上,或有重症風險的病患,能降低8到9成住院和重症機率,發病5天內服用效果最好,超過5天仍然可以服用,但效果略差。林應然說明,80多歲的美國總統拜登,確診新冠病毒後沒有去醫院,而是在家服用Paxlovid ,也沒有罹患Paxlovid可能出現血壓升高、噁心、腹瀉、肌肉痠痛等副作用;但肝病或腎臟疾病患者不建議使用。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口服抗病毒藥物,建議在沒有其他藥物使用時才用。帕克斯洛維德在降低患者染疫後轉為重症或死亡有9成的效果,使用莫納皮拉韋後,降低患者轉為重症或死亡的效果較差,只有約3成。確診住院時,使用瑞德西韋注射型藥物,用於治療染疫後的重症病患,效果也不錯,同時使用氧氣、呼吸器等,等待確診者產生抗體,避免病患變得更嚴重或死亡。免疫球蛋白的抗體,能抑制發炎反應的藥物,甚或類固醇,都有治療的效果。認同中醫但不符合西醫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民眾,輕症或無症狀者可由中醫師視訊診療評估後,服用「清冠一號」治療。清冠一號成人與兒童皆可服用,並且都須完整服用10天。成人一天吃4包,兒童服用劑量需依體重調整,若以每包10公克計算,10公斤者1/4劑量;20公斤者1/2劑量;30公斤者3/4劑量;40公斤以上正常劑量。4.施打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林應然指出,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百日咳疫苗較容易跟新冠疫苗牽扯在一起,特別是流感疫苗或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年紀稍長、糖尿病、慢性腎病,或是有肺阻塞、氣喘、支氣管擴張、肺氣腫等慢性肺病的民眾,都是嚴重肺炎的高危險群。研究顯示,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年長者,在新冠肺炎的感染上,不管染疫、住院、重症和死亡,都比沒有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年長者,減少三分之一。病菌是人類的頭號敵人,人體的皮膚、呼吸道甚至腸道都有黏膜,病毒細菌伺機進入體內,一旦罹患流感,就會增加續發性細菌感染的機會。施打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並非直接預防新冠肺炎,而是減少流感、肺炎鏈球菌併發嚴重肺炎,或敗血症、腦膜炎的致命危險。百日咳在台灣一直沒有消失過,百日咳的傳染力極高,卻常被當作「小感冒」而輕忽,很多人被感染過也不自知;百日咳疫苗抗體沒辦法持續太久,只有十年效力,最好每個人至少每隔10年定期補打一次百日咳疫苗,維持體內保護力。由於百日咳對大部分成年人風險不高,民眾容易失去警覺,據全球統計,百日咳沒被通報出來的病患「黑數」高達100倍,代表只要有100個百日咳通報案例,實際至少有10,000個。林應然建議,孕婦可在懷孕期間施打百日咳疫苗,經由胎盤把抗體傳給胎兒,讓新生兒在出生後的期間也得到保護。此外,接觸新生兒的醫療人員、新生兒父母、托兒所工作人員都要施打。5.攝取抗病毒飲食防疫期間,不能單靠單一營養或依賴保健食品,充足的營養、良好生活習慣才能增進免疫力。林應然提醒,多食用抗氧化與抗發炎的食材,維生素C和類葫蘿蔔素,維生素C是強大的抗氧化物質,有助降低新冠肺炎罹患率,還能縮短確診者康復的時間,多吃藍莓、胡蘿蔔、蘋果、蕃薯葉、南瓜、芥藍、菠菜、紅鳳菜、芭樂、葵花籽、香蕉等食物。足夠的維生素D也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透過日曬可以獲取維生素D,台灣陽光充足,大家不用擔心維生素D攝取不足,不過現代人多半待在室內不常外出,又過份注重美白防曬,多透過食物來補充,維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有深海魚類、動物肝臟、蛋黃、奶品、魚肝油、瘦肉、青菜等,或直接補充維生素D保健品。
怎麼吃才不會得到大腸癌?
2022-08-31
營養師揪「5大地雷飲食」釀禍:愛吃肉、缺鈣風險許多人都是聞「油炸」色 變,你一定也聽過:「油炸食品吃多了會致癌?」、「碳烤五花肉多吃了,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等流言,但底怎麼樣的飲食習慣容易致癌?然而又該怎麼吃,才可遠離大腸癌的威脅?致癌因子多 這些因素應提高警覺營養師舒宜芳表示,大腸癌的致癌因子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因性的,歸納所有的危險因子,包括了年齡、飲食、息肉、家族史、個人病史、活動量多寡、菸酒等。舒宜芳指出,針對大腸癌在飲食方面的影響因素,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習慣、纖維質攝取不足、習慣性飲酒、缺乏鈣質和抗氧化維他 命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比較高:危險因子1:高熱量、高脂肪根據資料顯示,消耗動物性脂肪較多和膽固醇較高的國家,民眾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比較高;以西方國家多以牛排漢堡為主食來看,不但攝入的脂肪多膽固醇也高, 因此,大腸癌的發病率位居腫瘤的第2位。因為脂肪和膽固醇是膽汁的主要成分,膽汁到了腸道會被細菌代謝,進而產生致 癌物質,愛吃肉的人,尤其是高脂肪肉類,如肥豬肉、蹄膀等,糞便中的膽酸比較多,造成細胞突變的機率就相對提高。怎麼吃? 避免高脂肪食物,特別是動物性脂肪,像是肥肉、蹄膀、豬腳、雞鴨皮的部分以及五花肉,還有加工肉品,如香腸、火腿和培根,及奶油、蛋黃醬等食物,適量吃就好,不宜過度食用,若真的想吃,1~2週一次就好。危險因子2:纖維質不足纖維質攝取不足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較高。許多大腸癌患者都是不愛吃蔬果的肉食主義者,蔬菜水果中因為含有大量的纖維質,可以增加糞便的體積,同時可以稀釋致癌物質。另外,纖維質還可以促進腸胃蠕動,讓排便正常,如此就可降低致癌物質與腸道接觸的時間。怎麼吃? 纖維質主要來源如蔬菜、水果、全榖類和豆類,看起來愈粗糙、沒有經過加工精緻的食物如糙米、燕麥、玉米、綠豆和薏仁等,纖維質就愈多。危險因子3:愛喝酒1988~2004年期間,日本一位學者做 了一個酒精和大腸癌的研究,以20萬人為對象,研究後發現,每天喝超過1瓶瓶裝啤酒,或是100c.c.的日本清酒,或2杯葡萄酒,男性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不喝酒的人提高1.4倍,而女性則是1.6倍;研究團隊同時發現,有1/4的大腸癌患者,只要將攝取的酒精控制在適量的範圍內,可以預防癌症發生。飲酒愈多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的確愈高,特別是啤酒被認為會增加直腸癌的危險性。怎麼喝? 適量飲酒,以男性來說,每天不超過啤酒720c.c.、紅酒300c.c.或蒸餾 酒90c.c.,女性飲酒量則是男性建議量的一 半。危險因子4:缺乏鈣質因為鈣質可以和腸道中的膽酸結合,可以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所以若是體內缺乏鈣質,就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危險性。怎麼吃? 可以多攝取牛奶或是乳製品如優酪乳、 起司等,但為了避免吃進太多動物性脂肪,盡量選擇低脂或是脫脂的乳製品;另外,也可吃些小魚乾、蝦類、牡蠣以及豆類豆製品和深綠色蔬菜等,也都含有豐富鈣質。危險因子5:缺乏抗氧化維他命抗氧化維他命如維他命C、E或β-胡蘿蔔素等,因為有抗氧化的作用,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可以減少化學物質誘發大腸癌的發生。怎麼吃? 抗氧化維他命包括β-胡蘿蔔素、維他命C、E等,可以保護細胞避免氧化傷害,也可減少化學物質誘發大腸癌的發生機率。胡蘿蔔、番茄、木瓜、玉米、菠菜等,皆含豐富β-胡蘿蔔素,柑橘類、檸檬以及奇異果等,含豐富維他命C,而像全榖類、堅果類、綠色蔬菜等,則含有維他命E。
數位游牧時代! 上班族邊玩邊賺成趨勢
2022-08-31
數位游牧不是一種工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將工作與旅行結合,達到不局限地點的生活。有專家預估到2035年,全世界約八分之一人口會成為數位游牧族。COVID-19疫情在部分國家退燒,企業也開始敦促員工重返辦公室,但疫情期間大力仰賴的遠距工作能力,已對工作和旅行方式帶來深遠影響。只要有良好的Wi-Fi網路連線,就能辦到清晨衝浪、上午透過視訊會議軟體遠距開會,之後又跑去做志工的「數位游牧」。這種新型態工作模式小則推進長住旅遊商機,大則帶動技術與資金的跨國流動;有專家預估到2035年,全世界約八分之一人口會成為數位游牧族。不是在工作的地方生活 而是在生活的地方工作數位游牧的英文是Digital Nomad,1997年由日本企業家牧本次雄在書中提出。它不是一種工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將工作與旅行結合,達到不局限地點的生活。只要有穩定快速的網路連線,幾乎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透過電腦或手機逐水草而居「邊旅遊、邊工作」,能認識不同國家文化及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美國《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雜誌指出,疫情使居家上班(Work From Home)的人愈來愈多,數位游牧則是近幾年開始流行的型態,隨時隨地都能投入工作,一邊旅行一邊賺錢不再是夢,也漸漸成為現代很多人追求的生活新型態。根據美國Project Untethered統計,2018年全美有480萬數位游牧工作者,這個數字在疫情期間翻了三倍,2021年成長至1,550萬。很多人分不清數位游牧及遠距工作(Remote Job)的細微差別。兩者的本質其實相同,都不用固定在辦公室,但數位游牧可能「上班遠在天邊」,今天在東京的咖啡店工作,明天便出現在夏威夷的海邊;遠距工作主要透過居家上班和共享辦公室的形式進行,不會離開工作地點太久或太遠。數位游牧蔚為風潮 各國致力友善環境目前很多國家都是數位游牧者的友善環境,有些更提供數位游牧簽證,例如:克羅埃西亞、愛沙尼亞、波蘭、捷克、德國、冰島等。葡萄牙更在自治的觀光地區馬德拉島(Madeira)成立第一個正式的數位游牧村,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數位游牧者。有台灣媒體專程前往馬德拉島採訪。來自德國的法比恩(Fabien)從事旅遊業,專為歐洲一些球團安排比賽行程,在德國疫情高峰、封城範圍加大之際,他突發奇想前往馬德拉島,用不到三分之一的價格在當地租下一棟可住11人的民宿,起初只是覺得空間大較方便,沒想到上網轉租後,一週就全客滿,住客來自10幾個不同國家的年輕人,成為標準的「數位游牧公寓」,法比恩樂得當二房東賺一筆,原房東也樂見年輕人為當地社會注入活水。法比恩說:「很幸運我很年輕,就想嘗試特別的事,當時想疫情都這樣了,也沒什麼好失去的,人生瞬間可以改變,這是我的體會。」疫情之下全球經濟呈現負成長,本就經濟狀況不佳並以旅遊業為經濟重心的義大利,2020年經濟萎縮達15%,因而在後疫情時代更想把握數位游牧商機,好好彌補疫情期間的經濟損失。隨美國數位遊牧的浪潮延燒到歐洲,義大利政府預計投資10億歐元(約新台幣316億元)協助各個特色小鎮建立網路和環境,打造更適合數位游牧工作和居住的地方。除義大利外,許多歐盟國家都有開放給數位游牧的專屬簽證,效期大部分是一年,而申請文件大同小異,最重要的是符合最低收入門檻。像希臘要求每月要有3,500歐元(約新台幣11萬元)的收入,愛沙尼亞要3,504歐元、馬爾他2,700歐元,其他像西班牙、葡萄牙、德國、捷克、克羅埃西亞等,也各有不同規定。印尼正準備為Airbnb、Twitter和其他一些已允許遠端工作企業的海外員工開放五年簽證。印尼觀光部長桑迪亞加(Sandiaga Uno)6月初受訪表示,由於已重新開放邊境,生態旅遊、體育賽事和為遠端工作者提供的特殊五年簽證,有望為印尼帶回360萬外國旅客,也將幫印尼創造超過100萬個就業機會。桑迪亞加說:「過去提到印尼時我們講的3S是陽光(sun)、大海(sea)、細沙(sand),如今我們要邁向寧靜(serenity)、靈性(spirituality)、永續(sustainability)。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提升品質,對在地經濟也更好。」數位游牧非人人適合 需高度自信與自制力數位游牧最大的好處當然是自由,但最大缺點是沒辦法陪家人,處理簽證、駕照、保險等證件較麻煩、旅途中有可能遇上危險、定不下來而較難發展長遠、可能被玩樂耽誤工作等。台灣部落客多拿王(Donna Wang)直言,數位游牧看似自由,實則需高度自信與自制力才能享受它的好,「若固定空間讓你有安全感,或你習慣從規律的生活中獲得踏實的快樂、習慣從激烈競爭中獲得成就感、覺得不眠不休的工作換來超高收入非常快意,甚至旅行會使你焦慮,那就不適合數位游牧」。《哈潑時尚》指出,大部分數位游牧者都是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畢竟有一門專長,才有在世界各地都找到工作的能力。常見的職業如:軟體工程師、影片剪輯師、翻譯、設計師、編輯及作家等文字工作者、線上課程導師、數位行銷人員、攝影師等。而隨社交平台崛起的網紅與部落客,他們的觀眾及客戶遍布各地,需到不同國家及城市尋找素材和靈感,因此也非常適合成為數位游牧者。
溫度持續飆升熱爆了! 尿尿出現5顏色恐中暑,3要訣遠離熱傷害
2022-07-31
因為民眾網購情形增加,郵差、快遞、外送員等工作量暴增,不僅面臨送貨壓力更要長時間曝曬在太陽底下,若沒有適時作好防護措施,就可能因大量流汗造成脫水,進而引發熱衰竭甚至中暑,若處理不當,更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其死亡率超過30%。針對在戶外工作的外送人員,國民健康署提醒,「預防熱傷害3要訣」,以提前預防熱傷害的發生:要訣一、保持涼爽1.裝備選擇●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可適度搭配透氣輕薄長袖防曬衣物,但勿包覆過多,造成悶熱。●選擇使用國家標準檢驗合格防曬或涼感產品,挑選商譽良好店家生產、中文標示清楚的產品。須長時間於陽光下活動時,應選擇防曬係數較高(如SPF 30或更高),同時具有 UVA(以★號或PA+號表示)防禦效果的防曬產品。●選購太陽眼鏡時,應挑選具有商品檢驗及完整標示的產品,避免購買來路不明、水貨及仿冒品;護眼防曬係數(E-SPF,  Eye-Sun Protection Factor):係數分為5、10、25三類,數字越大效果越佳。另,開車時請勿佩戴顏色過深的深色太陽眼鏡,避免天色昏暗時影響行車視線,才能確保行車安全。2.身體降溫及散熱●避免長時間高溫曝曬,應適當安排時間至陰涼通風處或有空調地方,讓身體適度降溫及散熱,並卸下易致身體悶熱物品,例如:安全帽及長袖防曬衣物等,幫助身體儘速散熱。●可適時在身上噴灑冷水及搧風,加速身體降溫。要訣二、補充水分●戶外工作者可每小時補充2-4 杯冷開水(1 杯為240c.c.),少量多次補充水分,大量流汗時可喝加少許鹽的冷水。●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如患有慢性病者(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依疾病需求,定期量測血壓、血糖等,諮詢醫師用藥及適當水分攝取,並定期回診追蹤。●可透過檢查尿液顏色來初估喝水量是否足夠,一般來說,大致可以將尿液顏色分成五種顏色,透明無色、透明黃色、黃色、烏龍茶色、濃茶色,分別代表不同情況:*透明無色:表示體內水分可能過多,不需要補充水分。*透明黃色(淺黃色):表示體內水分充足,可正常補充水分。*黃色:表示可能有一段時間未補充水分或有持續出汗之情形,需要持續補充水分。*烏龍茶色:表示身體可能已出現缺水狀態,要立即補充水分。*濃茶色:表示可能已1-2天完全沒有水分攝取,此時喝水可能對於腸胃吸收速度已經太慢,建議尋求醫療單位協助,以吊點滴的方式補充水分。要訣三、提高警覺●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儘量避免長時間待在高溫環境,並做好防護及適時降溫散熱。●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如有不適切勿逞強,應先休息並儘快求助或送醫。●雇主應加強宣導認識熱傷害的症狀及預防,以提升員工自我保護力。出現熱傷害徵兆,應快就醫避免憾事發生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1 2 3 4 5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