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彈性隔間,劃分場域且整合機能
2025-04-30
室內設計裡,如果面臨坪數有限的情況,在空間裡不僅容納單一用途時,例如書房結合客房功能、多功能室,並同時希望保有空間開闊性,又能滿足區域機能的劃分,這時可結合折門、滑門、鏤空牆面等彈性隔間手法來實現,同時創造空間使用上的多元彈性。Project Data地點:台灣.桃園坪數:35坪格局:玄關、客廳、書房兼餐廳、廚房、主臥、次臥、衛浴×2建材:板磚、塗料、鐵件、木地板▲1. 書房兼餐廳區結合玻璃折門設計,將戶外自然採光導引至公領域。2. 室內空間不大,為了納入寬敞公領域、場域界定,及多元功能性空間的整體規劃。玄關利用半穿透柱體造型劃分場域,餐廳兼書房區則以玻璃折門,營造開放、穿透的視覺性。室內設計中,為了考慮隔間的可調性與住宅的長期使用需求,設計師需要在初期規劃時預測未來可能的變化,確保空間不僅符合當前的需求,也能適應未來生活情境的改變。CHI DESIGN 齊設計設計師吳奇衡表示:「配置格局圖時會先了解室內坪數、居住人數、空間的用途,以及未來換房或生活模式變化的可能性等。」他強調,對屋主的生活需求做出精確盤點是關鍵。除了基礎的功能需求外,還需考慮公領域的開放感與臥房數量的重要性,這些都直接影響到隔間設計的安排。本案考量室內坪數有限、必須兼具寬敞感公領域的情況,及擁有多元的空間規劃,因此利用彈性隔間的手法來實現。首先,由於大門與電視牆平行,如果沒有屏風功能的安排,對屋主來說無隱私性,但要同步考量空間的劃分,不會造成視線的阻絕,造成空間被壓縮。因此,大門旁利用兩根結構柱造型佇立的形式,取代實體牆或制式屏風設計,藉由柱體之間的縫隙形成半穿透隔間安排,巧妙劃分玄關與客廳場域;且將玄關處的自然光部分導引至客廳,創造玄關與公領域間光線與視覺的連結性,延展空間尺度。將空間裡最好的採光留給中島廚房與餐廳兼書房區。開放式廚房搭配多功能中島,既作為客廳與廚房的區域界定,又可作為吧檯、料理檯面、餐桌,甚至是閱讀或辦公的延伸空間。而隔壁空間則將餐廳與書房整併,並利用玻璃折門巧妙界定內外場域,讓戶外光線也能走進客廳裡。桌子兼具餐桌與書桌,讓空間的多重功能可以隨著需求調整,無論是用餐、工作或休閒,都能靈活變換。牆面結合展示及書櫃的收納機能,利用窗邊深度置入窗下櫃,成為咖啡機、烤土司機等小家電收納。靈活折門與材質選擇,實現功能劃分與視覺和諧保持空間靈活性的同時,設計師如何處理隔間帶來的視覺效果是一個重要的挑戰。吳奇衡提到,透過材質的選擇,可以在不犧牲空間功能的情況下,保持視覺上的統一與和諧。像是玄關的結構柱造型牆使用樂土,與客廳沙發背牆同樣材質,如此一來,不僅強化了兩個場域之間的連結性,還創造了視覺風格上的和諧性。在大門口正前方,設置的不鏽鋼鞋櫃並利用150公分的寬度設計,並搭配灰色無接縫地板,成功將玄關區域的落塵區概念拉出,這樣的手法使得玄關既具實用性,又保持整體空間的一體性,避免過多的視覺干擾。而餐廳兼書房的多功能空間裡,利用地板與公領域一致的鋪陳手法,杜絕視覺的切割感、營造整體空間為一體的方式;再搭配鐵件、玻璃材質的活動折門作為隔間,當屋主需要辦公、用餐時,即使將折門拉上,通透門片特性,視覺尺度仍持續延展;平常無需使用時,可將折門收到牆邊,仍能創造出與公領域為一體的放大視覺。折門結合優質五金串接門片,收折之間好使用,也不用擔心需頻繁整理、維護上的問題。▲1.活動式、非單一個用途空間若整體空間不算大,需規劃一處不僅僅單一用途、不需要高度隱密、隱私性,也不用高度隔絕噪音的空間,可結合活動式隔間牆的彈性方式來劃分場域,同時保有場域功能性,例如折門或滑門。當門片關起來就像是一道牆,通透的玻璃材質保有視覺的延伸性,可替坪數有限的空間帶來放大、延展的效果。▲2.折門及柱體造型劃分場域考量大門與電視牆平行,一進入空間將公領域看透,較無隱私性。因此在玄關區利用半穿透柱體造型的隔屏功能,搭配異於公領域木地板的清水模地坪,界定出玄關場域。室內規劃上則希望營造寬敞公領域,因此整體性的視覺安排需要達到和諧、一致性很關鍵,餐廳間書房空間便透過玻璃折門的彈性隔間形式,來達到此需求。▲3.通透玻璃材質提升視覺延展為了在中島廚房旁創造餐廳功能的場域,同時兼具書房使用,因而創造出一個融合兩者功能的彈性場域。考量擁有寬敞公領域、避免壓縮室內空間,因此避開實體牆的隔間方式,而是結合玻璃折門作為空間劃分。通透的玻璃特性,打破視覺的阻斷,讓公領域與此場域形成一體空間感,有效放大視覺。▲4.兼具場域機能與空間劃分當室內空間有限的情況,必須容納不只一個功能作為使用時,除了規劃開放公領域來延展空間尺度,還可利用彈性隔間手法來滿足。玄關區雖功能需完整,但如果再做一道牆,會造成光線阻隔、空間的壓迫,因此延伸自然調性的特質,利用兩個結構柱造型營造出半穿透性視覺,同時也兼具玄關落塵區的獨立性。
人生真不同
2013-05-07
在深圳上課的課間,一位學員來問我,每次上一樣的課,會不會有厭煩倦怠的感覺?因為他自己也常常上課,如果同樣的題材,只要講幾次就覺得沒有興趣,如果聽別人的演講發現內容並沒有隨時間而更新的話,他也會覺得受不了,甚至提早離席。我也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畢竟在這個行業超過二十年了,我也曾經經歷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的心境領悟,其實每個人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人生歷程中有過類似的思索與釋然,我相信這裡面一定有一種寓意待人們發現! 年初時去爬了安徽黃山,漫延的石階似乎到了天邊,樹林裡覆蓋著柔柔的白雪,而路的二邊是雪凝固的冰。我們徐徐的向前,一行人走入了一幅山水潑墨畫的世界,我們喘著氣息,從嘴巴裡呼出來的氣體瞬間在眼前翻騰,似一條白龍直上九霄! 名聞天下的黃山就在我的眼前,人們以朝聖者的心情圍繞在其身旁,有老人家、也有情侶,偶爾會看到背著大背包的外國觀光客,每個人都在尋找與山對話的那一刻。山不言,但每當你一瞥巍巍的山景,你的心中都會有一種回應,山沒變,每個人的期待不同,山上的景色也因人的心情不同而有了不同的顏色。 山真的沒變嗎?在幾億年前,黃山被淹沒在一片海水之下,經過多次的造陸運動後,黃山逐漸有了此刻的風貌,而到了這個世紀,地質仍在變化,只是人們無法從肉眼中看到,可能就人的一生也看不出有絲毫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地球內部的板塊仍然有著旺盛的活動力,許多看不到、聽不到的東西並不代表不存在。 我不知下次再來黃山會是什麼季節,或是又會和哪樣的一群人一起同行,我不知道是否能看到雲海,看到 松林間的皚皚白雪,但畢竟人生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不同的風、不同的陽光,有著不同的錯過與把握。演講或是課程,即使同樣的題目,但也會有差異,不同的群眾、場地和時間,也會影響台上與台下的心情,我記得曾在連續劇裡看到一個畫面,有一家餐廳有一道名菜,有一位老饕每來必點,但有一天這位老饕吃出了不同的感受,覺得這味有些不一樣,覺得今天的廚師肯定有事情,追問才知廚師老家的父親生病了。即使一樣的料理工序,但是細細的品味一樣會有不同的體會,甚至更深的感受。 我也曾經一部同樣的電影看過好幾遍,剛開始可能是看熱鬧、看故事的曲折變化,但第二次看可能看導演的運鏡、看演員細膩的動作、看服裝與道具,甚至看主角旁邊人物的演出,每深入一次,都會有更深邃的感動!後來我告訴這位學員,其實應該用不同的高度與角度來看一個問,如果同樣的故事,我們沒有辦法領悟出新的東西,發現裡面更深的奧妙,那麼我們自己可 能才是真正的題。因為人生的閱歷會不同,如果覺得感受都一樣的話,也許我們真的對周遭已經冷漠了,或是忙到沒有辦法觀照到自己的那顆心了!這位學員後來點著頭,微笑著從我的眼前離開。
淺論「借名登記」
2013-05-07
案例 一、老王過世時,遺有子女阿信與阿妹二人,阿妹向法院提告,主張登記在阿信名下的一棟房屋,是當年父親為了避稅才「借名登記」在阿信名下,實際上仍屬父親老王所有,因此主張自己對於該房屋也有繼承權。然而阿信否認有「借名登記」關係的存在,主張該房屋是父親「贈與」的。法院將如何判斷? 案例 二、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共同出資購買一塊土地,三人約定將該土地登記在劉備的名下。嗣後,政府依法徵收該土地,並以登記所有權人劉備的名義發給土地徵收補償費一億元。劉、關、張三人協議,按原土地出資比例分配取得土地徵收補償費,關、張二人各分得三千萬元。張飛得款後,於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時,認為取得該土地補償費係「土地交易所得」之性質可以免稅,列報所得0元。但國稅局卻認為沒有免納所得稅之適用,仍應依規定按其他所得報繳綜合所得稅。國稅局為何這樣認定? 一、何謂「借名登記」? 我國有關不動產所有權之規定,原則上採取「登記取得」制度,依民法第758 條規定:「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定、喪失即變更者,非經登記,不生效力。」但例外如因繼承、強制執行、徵收、法院之判決等其他非因法律行為,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者,雖未經登記,仍於原因發生之時,取得該物所有權。因此不動產原則上以登記名義人為所有權人,但如果實際所有權人(即真正的不動產所有權人)與登記名義人(即只是把不動產登記在他名下,但明知該不動產是別人所有)不同人時,倘若兩人間有假借對方之名登記的合意,即所謂的「借名登記」。 二、借名登記之法律依據 所謂「借名登記」,法律上沒有明文定義,但最高法院判決對於「借名契約」的存在曾表示見解,認為「民事訴訟如係由原告主張權利者,應先由原告負舉證之責;若原告先不能舉證,以證實自己主張之事實,則被告就其抗辯事實即令不能舉證,或其所舉證據尚有疵累,亦應駁回原告之請求。又按稱『借名登記』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將自己之財產以他方名義登記,而仍由自己管理、使用、處分,他方允就該財產為出名登記之契約。其成立側重於借名者與出名者間之信任關係,及出名者與該登記有關之勞務給付,具有不屬於法律上所定其他契約種類之勞務給付契約性質,應與委任契約同視,倘其內容不違反強制、禁止規定或公序良俗者,當賦予無名契約之法律上效力,並依民法第529 條規定,適用民法委任之相關規定。惟主張借名登記者,自應就該借名登記之事實負舉證責任。」 三、借名登記與「贈與」效果不同 由上述最高法院見解可知,借名登記是當事人約定一方將自己之財產以他方名義登記,而「仍由自己管理、使用、處分」,與當事人約定一方以自己之財產「無償給與他方」他方允受之贈與契約(民法第406 條)是不一樣的。如果是被繼承人之生前贈與,繼承人得依民法第417 條之規定:「受贈人因故意不法之行為,致贈與人死亡或妨礙其為贈與之撤銷者,贈與人之繼承人,得撤銷其贈與。但其撤銷權自知有撤銷原因之時起,六個月間不行使而消滅。」撤銷該贈與,然後依民法第419 條請求返還贈與物。除此之外,繼承人並無其他理由撤銷贈與。但如果是借名登記,除被繼承人之「應繼承人」有喪失繼承權或拋棄繼承權等情形外,該「借名登記契約」之權利義務仍應於被繼承人死亡時,由應繼承人所繼承,應繼承人得依契約及法律規定解除或終止借名登記關係,並請求返還所有物。實務上當事人之間究竟是借名登記關係還是贈與,則屬舉證責任的問題。一般而言,原告如主張借名登記契約存在,應就其存在之事實負舉證責任,如果原告無法舉證,很可能會敗訴。 四、因借名登記契約對徵收補償費取得分配款仍應申報其他所得 實務見解認為,個人與他人共同出資購買土地,卻將土地約定登記於他人名下,嗣後土地經徵收,取得徵收補償費給付請求權,並無所得稅法第4 條第1 項第16款規定免納所得稅之適用。因為「借名登記契約」所取得之「返還土地權利之移轉請求權」,已經因為該土地被徵收而無法實現,當事人所取得之代替利益(徵收補償費),性質上屬於「債權」之實現,非因土地被徵收所直接取得之補償,自無免納所得稅之適用,仍應依規定按其他所得報繳綜合所得稅。 換言之,個人出資購買土地,卻將土地登記於他人名下,就出資人言,對該土地登記之所有權人雖然有「債權之請求權」,但實質上並未取得該土地之所有權,不得主張屬土地交易免納所得稅。 五、結論 案例一,如果阿妹能舉證老王與阿信之間有「借名登記契約」的存在,則可以先終止該借名登記契約,主張房屋為老王的遺產,再按自己的應繼分請求登記為該房屋之共有人。但如果無法舉證,法院將判阿妹敗訴,該房屋仍屬阿信一人所有。案例二,徵收補償費得免納所得稅者,僅限於登記所有權人劉備,而關羽、張飛各自分配到的三千萬元,僅屬三人協議之分配請求權的實現,應依規定併入個人綜合所得稅申報,否則將受罰。
壽險購房禁令今解禁
2013-05-06
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壽險業不動產禁買令終於解禁。金管會4月30日火速在下班前核出保險業投資不動產自律規範,5月1日起,壽險資金可再「錢」進不動產市場。壽險公會理事長許舒博表示,先前壽險「憋」了五個多月,共有400~500億元資金,會在市場尋找好的不動產投資機會。  由於金管會預計下周左右再公布最新的不動產報酬率管理方式,在此之前,投資不動產最低報酬率必須高於2.875%;新的辦法將與RBC係數連動,最低不得低於2.375%的報酬率,若壽險業買一棟商辦大樓,當下租金報酬率是2.375%,則不動產係數要加碼40%,自有資金要求就會提高。  金管會去年11月中無預警祭出金六條,將不動產最低投資報酬率由2.125%直接拉上2.875%;同時買入商辦五年不得轉售;買入素地則是十年不得移轉,且兩年應興建完成,且有承租意向書;不得買預售屋;董事會逐筆授權等。  更重要的是,金管會暗示壽險資金去年底前暫時不要買不動產,由市場其他資金去決定不動產真實價格,今年初又表示應訂出不動產自律規範,釐清相關規則後再開始投資,因此壽險資金一凍就是五個多月,沒有任可一筆不動產投資案。  至於先前富邦人壽競標成功高中地上權,則視為參與政府公共建設,不在禁令範圍內。金管會昨傍晚記者會還表示不動產自律規範仍在內部審查作業中,但不到一小時就火速發文壽險公會,代表不動產禁令正式解除。  其中,金管會對於壽險業大樓的免租期提供「意見」,即租約在十年以下,免租期(即房客免繳租金的優惠期)不得逾六個月,十年以上長租的免租期最高不逾一年,避免壽險業藉由免租期,規避最低報酬率的門檻。  根據壽險業者透露,目前幾家主要壽險公司都已規劃100~200億元的不動產投資預算,有些甚至已看好標的。例如新光人壽、富邦人壽等都曾表示,一旦禁令解除,就會積極建立不動產投資部位。  [中時房地產  house.chinatimes.com]
好年冬!
全球景氣由谷底翻揚,
積極性資產看俏!
2013-04-01
【文 / 復華投信 提供】 全球景氣循環有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並對金融市場影響頗大,而目前究竟是處於復甦或成長階段呢?復華投信投資研究處副總邱明強表示,判斷當下的景氣循環位置,是做投資決策時的重要課題,從OECD領先指標及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二大指標來看,目前全球經濟景氣已處於谷底溫和好轉階段,包括股票及新興市場債券等積極性資產,都值得現在進場布局。 全球經濟景氣已處谷底溫和好轉階段 邱明強指出,若想確認景氣趨勢與循環位置,可觀察涵蓋國家及地區範圍廣的OECD 領先指標,以及包括整體企業訂單變化的PMI 指數,現階段來看,全球PMI 自底部連續三個月回升,美國、中國大陸及歐元區的製造業PMI 指數皆已自谷底反彈,物價趨勢則緩步下滑,至於OECD 領先指標年增率則已落底向上。 全球通膨環境溫和 有利貨幣寬鬆延續  由於原物料產能未來將持續增加,預期將壓抑原物料價格,使得新興市場的通貨膨脹隱憂不大,根據Morgan Stanley 預估,2013 年全球通膨環境溫和,有利寬鬆貨幣政策延續,並支撐經濟成長率(GDP) 逐季成長! 市場避險情緒降溫 風險性資產前景看俏 為鞏固經濟能穩步復甦,全球央行皆按兵不動,持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QE),根據BCA Research 預估,2013 年美國及日本合計將增加1.5 兆美元的QE 規模,加上代表市場恐慌情緒的VIX 指數持續下滑,顯示市場避險情緒降溫,風險性資產前景看俏! 看好風險性資產,陸港股市谷底向上 風險性資產係指「積極型資產」,主要包括股票、商品、不動產及信用債市等四大類,當市場投資氣氛偏正向時,風險性資產多有不錯表現;觀察目前金融市場現況,包括剛從谷底向上的陸港股市,及呈上升趨勢的歐美股市、新興股市、高收益債券、新興市場債及全球REITs 等,皆相對具表現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