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課程在歷史的 角色扮演

2016-10-12
文章類型 : 心靈成長

【文 / 舒葫】

四月到奧國維也納時,在那有幸地認識一位年輕又充滿熱情的中學藝術老師,談到奧國的教育,尤其對藝術的訓練。任何一位去過或住過維也納的人都會馬上感受到那濃厚的藝術氣息,不只音樂,更充滿了過去二、三百年留下來的華麗建築和藝術品,在每一個人的現代生活裏無所不在。現代的藝術和手工藝的創作也不斷地被一般人支持及享有政府的投資,這位年輕老師任教的藝術實驗中學〈10到18歲〉很顯然就是如此社會的產品了。


台灣在這幾年可以看得出來政府對藝術教育也有所投資,但大多都在大學的程度,並且這些選擇唸藝術的大學生有時似乎是因為在其他的學術科目上並不突出之故。然而在奧地利,父母會毫不猶豫地鼓勵小孩唸藝術。這位老師和我在此行碰到從事藝術創作的幾位年輕人,都說他們很早便立志唸和藝術或表演方面有關的科目,父母都全力支持,畢業後也都盡力從事和所學相關的職業,因為這個社會基本上是支持文化與藝術永續地發展,這一點和台灣是有點不同,尤其是純創作性的,父母怕孩子將來沒有工作或賺不到補所謂更重要的學科。從這一點上可看出這二個社會對藝術的不同價值觀。


但最大的不同的是藝術可以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這位年輕老師描述到她帶學生去看一個很有爭議性的藝術展覽,有許多和血腥、暴力及自殘有關的作品,出於幾位屬於60 到70 年代一個引人注意的後現代藝術派的藝術家(又稱「維也納行動派」,Viennese Actionism)。要了解他們的作品,參觀者必需知道奧國二次大戰的納粹歷史,是一個大多數人都保持沈默的結果,所以這些戰後的藝術家利用他們極前衛的作品來提醒一般人和他們一起對歷史及社會做反省。


我問這樣的展覽對比較年幼的學童,會不會太深了?但她認為,人人必須從小對自己的歷史和社會要有所認識,她和博物館的策展人都會在展前準備好一些因年齡不同的資料讓學生看展時參考,展後她也會依不同的年齡群來引導他們做相關的討論。如在這個展覧後,她和學生討論藝術應該只是純為美觀的欣賞而創作,還是也應該達到對歷史和社會批判的效果。並且,她提到,現在歐洲反移民的風潮和極右派的崛起,她深深感到在藝術的教育中,更要強調藝術對社錢,這也是為什麼,國高中的美術課常被用來給學生會的責任,那歷史的悲劇或許可以不再重覆!


和她對話,令我深思了很久。戰後的德國,我長年僑居的國家,也是不斷用教育來反省他們的歷史-- 絕不修飾、隱藏他們的過去,也極力公平的對待他們歷史,希望藉由如此,營建一個更多元、彼此尊重、和平與理性的社會。歐盟當年的成立也是建於這樣對歷史的反思上,雖然這幾年歐盟的危機不斷,但相對的,也有許多人捍衛這個聯盟的生存,深信只有如此才可以防止人類再度陷至黑暗中。台灣在這幾年對歷史似乎爭吵多於反省,常常忘了討論歷史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悲劇重演,那是每人的責任。以理性和公平的方式來討論歷史是需要從小培養和訓練的,也許台灣的父母和中學老師們不要小看藝術課程了-- 透過它,歷史的傷痕有一日或能得以漸漸平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