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點滴在心頭
2025-07-31
在培訓的工作超過三十多年,回首這三十年也見證了這個行業的變化,三十年前有一個「中國生產力中心」,當時推動的是一些工業自動化,也培養了許多企業經營輔導顧問,取得顧問資格後,可以輔導中小型企業,那時台灣的經濟蓬勃發展,對於如何提升全方位品質有莫大需求,另外類似的訓練機構還包括「中小企業協會」等,還有幾家知名的管理顧問公司如哈佛、專家…等。在沒有網路的年代,報紙是最直接的行銷通路,兩大商業報紙:工商時報與經濟日報,每週都有二天的分類廣告給這個行業,這筆預算開銷是必要的招生成本,只要有電話來詢問都會有成交的機會。不久「成功雜誌」的誕生給這個行業注入了新動力,一是舉辦八大講師在世貿會議中心的聯合講座,當時售票滿座還另外加開場次,這種模式也成功複製到馬來西亞和大陸;另一個創舉是引進了一些海外的培訓界大咖到台灣,這些大師有的也是暢銷書作者,像是喬吉拉德(世界汽車銷售冠軍),傑克坎菲爾(「心靈雞湯」作者),羅傑・道生(美國知名談判專家),丹尼斯・魏特利(「樂在工作」作者),那時市場也是一票難求,是培訓業界最好的年華。那時的我自行創業,都是以企業內訓為主,主要的課程以「習慣領域」學說為主,這是由游伯龍教授所創的理念,游教授也是我在這個行業的啟蒙者與貴人。習慣領域可以與創新結合,對於組織再造很有幫助;與溝通結合,可以了解人性、對症下藥;可以與自我成長結合,幫助人突破自我限制,享受無限潛能。那時自己也慢慢累積了口碑與知名度,以致於有機會在方智出版社出書,在工商時報寫專欄,以及幫中信房屋寫稿。後來與林偉賢學長合作,一起成立「實踐家」,到今年己經有27個年頭了,我的課也從企業內訓轉變成公開班為主,Money & Yoy課程已經開了近750期,在大陸、台灣、馬來西亞都有開課,今年這個課程我也將慢慢地傳承下去,讓更多優秀的老師擁有這個可以奮鬥一生的舞台。走過這三十多年,我有幾項領大家參考:一、有些能力,在你己無退路時才會展現,所以人生每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都是能力爆發的出口。二、珍惜與每一個朋友、同事、長官、客戶的緣分,曾經有過的美好,都是你未來好運的推手。三、路上一定會有難關,做好準備,然後就交給老天,不過請記得:老天爺一定不會給你一個你承擔不了的工作。四、工作好不好,自己適不適合,和天賦有關,請不要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你自己的感覺更重要。五、工作上的成長及認知上的突破,往往在既有環境中很難做到,你可以讓自己去增加別的經歷,然後會找到更強大的力量,如我去演了舞台劇,如我在台灣環島徒步。這幾點都是肺腑之言,但這只是我的經歷所得,不一定適用每一個人,但若有一點對你此刻有幫助,給了你信心與勇氣,那就足矣。人生沒有多少個三十年,但請你熱愛過去所經歷的一切,不論好與不好,你最終會明白,它比金錢更加的珍貴!
汗流太多易增加心臟負擔! 醫授「夏季6個養心術」
2022-06-30
夏天氣溫高、環境易悶熱,人體新陳代謝快、加速了血液循環,也使得心臟的做工量增加。中醫科醫師黃中瑀指出,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汗為心液,過度流汗就 容易傷心、增加心的負荷;心又主神明,掌管著對外界的反應。也就是說,在夏天又悶又熱的環境裡,人容易疲勞、倦怠、頭暈等,再加上心的工作量增加,心又主神明,所以,人就容易暈眩不清、反應不靈敏。方法1、睡眠要充足夏天容易煩熱、煩躁、影響睡眠品質而睡眠不足、神智不清爽,且睡眠不足容易使中氣不足、通體不暢,而容易生病。因為心主神明,所以先要睡眠充足,讓身體得到適當的休息,才不會頭昏腦脹,而能神清氣爽、頭好壯壯。中醫認為,夏天最好晚睡(但晚上11點前必須上床睡覺)早起(早上5、6點就起床)。在古時候夏天很熱時,太早睡覺容易因悶熱無法入眠,晚點上床氣溫涼些,反而有助睡眠品質的提升。現在大家有了冷氣,不必擔心悶熱睡不著的問題,但仍需注意冷氣不要吹太多、溫度調節在 25~28℃就好,以免毛孔閉合、身體難以散熱,或甚至打亂了體溫調節中樞。夏天原本身體就容易呈現微微排汗的狀態,使新陳代謝增加,來加速排除身體產生的廢物,而不堆積在體內,因此冷氣開太強,反而使體內產 生的廢物難以排除。方法2、勿睡過多,早起運動雖然說睡眠充足對養心很重要,但也不建議因 為夏日炎炎正好眠,就睡太多。早起多運動,可以使身體新陳代謝變好,晚上更容易入眠,而提高睡眠品質;且早上起床後做些輕鬆的運動、散步等,可提高身體免疫、防禦外侵的能力,使氣血流暢,如此一來,整天的工作就會比較有精神、思緒也會比較清明。現代人很容易有「冷氣病」,中醫辯證論治,近年來常常在夏天開冬藥治療疾病。 因為很多人從酷熱的大太陽下進入強冷的冷氣房,立刻著涼中暑生病,所以,必須使用冬天用的大熱藥來排出體熱;冷氣病成了現代人的文明病,因此在夏天一定要適度的運動、讓體熱排出,身體才會健康。方法3、養心之外,也要顧脾胃隨著季節愈來愈熱,尤其到了梅雨、颱風季節,就得注意暑濕問題,暑易傷氣傷陰、濕易傷脾。夏天的食物很容易腐壞,因此在飲食上要注意新鮮衛生、食物煮熟少生食。此外,因為天夏天人體體溫比較高、腸溫也高,容易引起腸胃痙攣、腹痛、腹瀉等問題,所以,飲食以清淡為宜,不要過度增加腸胃的負擔。方法4、補充水分,加速病菌代謝夏日養心最擔心心氣不足,過度流汗容易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引起心悸、血壓降低等而「傷心」,所以,水分的補充一定要足夠;且因為夏天容易潮濕、流汗、泌尿道感染等,體內的廢物產生也相對的比較多,充足的水分補充不但可幫助排除體內的病菌,也可加速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此外,若有輕微的中暑現象,可以運動飲料加熱水飲用,不但能發汗、補充電解質,又可退暑。方法5、補充蔬果,冰冷少食因為夏天的人體新陳代謝很快,必須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微量元素等,來幫助體內細胞的修復;而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的攝取,以蔬果的來源最好,對人體的幫助最大,當季的時令水果是最好吃又最有營養的,台灣夏天的當令水果很多,但有些較屬於冰冷的瓜果少吃,例如西瓜寒涼,所以最好不要晚上吃,因為晚上腸胃也要休息,寒涼的食物容易引起腸胃痙攣,導致腹痛發生;而腸胃較弱的人,鳳梨最好少吃一點。此外,夏天很多人都很喜歡吃冰,一吃冰就覺得消暑又涼快,但是冰淇淋、剉冰等冰品冷飲,易寒食傷胃,對腸胃系統的保養很不好,所以能少吃就盡量少吃。方法6、夏日養生,使志無怒因為夏天體內新陳代謝快、容易火氣大,所以,做事情要保持身心愉快、心情平和、情緒保持平靜、不要動輒煩惱或動怒,否則「逆之則傷心」,不論是功能上的心,或心理、思慮等,都可能受傷;若夏天未能好好照顧身體,到秋天就容易秋燥,容易有燥熱疾病產生。
小中見大!細節處理、 異質碰撞體現大宅層次感
2022-05-31
Home Data台北市/獨立玄關×1、開放式餐廚房×1、多功能區×1、公用廁所×1、家事間×1、主臥×1(含更衣間、衛浴)、孝親房×1(含衛浴)、小孩房×1/3大人1小孩/實木皮板、FENIX板、美耐板、大片薄板磚、實木地板、水磨石、鍍鈦金屬板、皮革、冷烤漆/單層。對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創辦人邵唯晏來說,大宅的定義不單只有坪數大,而更應由小中見大著眼,即是講究細節,無論空間格局的處理、材質細節的掌控都不馬虎,才能體現真正的「大」。這樣的核心概念,在位處於內湖核心區的這套高層住宅中徹底實踐,屋主夫妻看上當地的生活機能與自然山景環繞,決定與年邁的母親3人共居於此,竹工凡木設計團隊以灰色、留白空間的處理以及大量的細部工法與異質材料搭接設計注入亮點,形塑能認真感知並品味生活的的半退休環境。搭著電梯來到住宅外的梯廳,始得窺見室內的設計語彙:這裡是電梯與玄關間的過渡區域,可見留白設計下的落地鏡面與造型白牆以及複合材質運用。進入玄關後緊接著一個90度轉向,建構與開放式空間的留白過渡,連成一氣的客廳、餐廳、廚房、多功能區經由一條主廊道連接各個臥房。廊道的盡頭,刻意增加小玄關作為灰色緩衝空間,木材質接替石紋板材形成轉角端景,即能結合藝品畫作擺設,也能提供進入臥室前多一道交界轉換的儀式感。這種留白設計所給予人的細膩感受,即是一種小中見大的設計策略。細節的掌控是此案重點,邵唯晏認為單一材質有時候會少了一些層次,透過異質材料的碰撞,在收邊接口套用進出面、留縫手法再再體現他所強調的大宅細節,同時做到不同機能領域之間的劃分。針對主要機能空間與動線出入口,則施以弧形收邊的倒角設計,一方面提升長輩在室內活動時的安全性,也可強化柔和、美觀的視覺感受。1.以開放思維重塑室內,除臥室外的公共區域全部打開,客廳、餐廳、廚房、多功能區兼書房互相串聯成大型開放空間。2.包括客廳、主臥、主臥衛浴、孝親房等都採留白語彙手法設立獨立小玄關,行進轉折間有更多緩衝,起到空間層次轉換的效果。3.屋主夫妻喜愛泡澡,除了拉大主衛空間置入獨立浴缸外,也放大弧形窗戶將後山景觀引入,提供更佳的視覺體驗。▲01  納入無障礙思維做設計因應家中有年邁的老母親,走道、衛浴等空間都預先做好規劃,以應對可能有輪椅使用需求。▲02  留白空間櫃體也是藝術裝置 設計者在留白空間中放置一些作工精細的櫃體,不只滿足收納功能,也強化了玄關的感覺。▲03+04.  天花高低差劃定隱性邊界 公共區域內連結客廳與餐廳的廊道,藉由不同高度的天花設計,以多重層次建構一個看似連結,實則合中有分的疆界。▲05  家宅內外中介處建構期待 屋主身任跨國企業創辦人,家中常有訪客。電梯梯廳運用複合材質整合,落地鏡面、木紋壁櫃與垂直分割的造型白牆,建構對室內的期待。▲06. 吸納景觀強化泡澡體驗 主衛與孝親房衛浴都大量採用水磨石元素,顯得復古時尚。主衛大面弧形窗上貼有智能膜,能在透光與不透光間切換。▲07.08.09.10. 處處細節展現細緻品味 在空間風格、材料對接等細部設計的精準把控下,成就一座洗鍊、高尚、細緻的質感居所。
減少重症 秒懂如何領用Paxlovid口服抗病毒藥
2022-05-31
全台1514間藥局可領取,爭取時效避免重症、死亡台灣本土確診病例連日破萬,疫情進展快速,許多政策滾動式修正中,相關訊息難免較為混亂,社區藥局藥師也接獲許多民眾不斷詢問取得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的方式,然此情況下,落實輕重分流,保留醫療量能給重症患者,乃全民首要的共同目標。5天內服用Paxlovid,能降低重症機率領取Paxlovid抗病毒藥物前,必須先行看診取得處方箋,請快篩陽性或居家照護輕症確診者,多利用鄰近診所就醫,若經醫師評估符合服用Paxlovid抗病毒藥物資格,亦可即早服用避免重症及死亡。居家照護確診者無法出門,可採取「視訊看診」或「代為看診」進行就醫。針對「視訊看診」部分,除了可使用健康益友APP就醫,亦可透過健保快易通APP或健保署網頁查詢視訊診療的醫療院所,民眾再直接聯繫該醫療院所詢問視訊方式即可。台灣醫師皆可開立Paxlovid抗病毒藥另就「代為看診」部分,指揮中心則於5月13日起開放可由確診者非居家隔離中的親友,持確診者之健保卡及確診證明(含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或同時顯示身分證字號的健保快易通檢驗結果頁面截圖等)代為看診、領取藥物。全台醫院、診所醫師若認為病患有需要,皆可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惟「視訊看診」民眾領取口服抗病毒藥物,目前僅接受「紙本實體處方箋」,以及「使用健康益友APP取得之電子處方箋」,不接受其餘以電子方式傳遞之處方箋,如:拍照或傳真傳遞,因此,若非使用健康益友APP之視訊看診民眾,請聯繫親朋好友代為領取處方箋及藥物。Paxlovid與相當多藥物有發生交互作用Paxlovid口服抗病毒藥物,民眾可在送藥到府藥局中的1,514間直接領取。目前1,514間藥局,採三階層方式管理該藥物,其中57間為核心藥局,負責向疾管署調貨,再撥補藥給271間衛星藥局,衛星藥局則再往下撥補給其餘1,186間分區藥局,藥局分類與聯絡資訊可上本會「送藥到府專區」之藥局地圖查詢,該三類藥局亦已分別註記「核」、「衛」、「分」,間數也持續滾動增減中。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與相當多藥物有發生交互作用之可能,包含心血管疾病用藥、抗癲癇用藥、C肝用藥等,健保署也已公告10大類藥品禁止同時服用,以及35類可能產生交互作用之藥物,再加上該藥物目前僅通過EUA,尚不適用藥害救濟,故在服用前,請民眾務必詳盡告知服用中藥物,由藥師謹慎查閱雲端藥歷,審視處方,確保用藥安全。
小宅設計逆轉勝 利用複層優勢,創造舒適機能三房
2022-05-01
Home Data台灣‧台北市/餐廳×1、客廳×1、主臥×1、次臥×1、書房×1、衛浴×2、洗衣間×1/1大/毛絲面不鏽鋼沖孔板、銀狐大理石、黑雲石大理石、海島型實木地板/複層。本案為25年的社區大樓,利用挑高的空間規劃出3房2衛的格局,房屋結構條件佳,但原始的空間配置與動線,卻讓近20坪的空間視覺上比一般的套房更加狹小。X型動線將空間分割為多塊,三角形的廚房檯面長度不足,難以勝任基本的烹飪需求,客廳區域的窗戶是唯一的採光來源,區隔房間的立面完全阻擋光線透入洗衣房、廚房、玄關等區域,導致空間陰暗潮濕,迫使屋主在洗衣後必須將衣服拿到客廳晾曬,朋友來訪時還要倉促地收拾,讓居住品質大打折扣。原有的衛浴雖設置了乾濕分離,但因樓高限制無法裝設抽風機,使浴室濕氣無法散去,導致多處發霉。操刀空間改造的Raen Studios & Design時雨空間設計設計師許若倩指出,屋主的職業為企業的財務長,需要沉穩放鬆的居家空間,因為時常在家處理公事,必須為屋主設計一個可以靜下心來辦公的空間。考量屋主喜歡找三五好友來家小聚,設計師擴大原有的三角形空間區域,使客廳空間方正,保留3米8的高度,使場域開闊;接著改變夾層位置與比例,藉由上下空間分別作為主臥室,以及餐廳與廚房。書房位置順應屋梁結構,安排於次臥上方,門口以平台銜接樓梯動線,即使不做門依然能為空間保持隱密性。由於本案沒有陽台可以晾曬衣物,設計師在洗衣房部分保留原始高度,加裝升降吊衣架、烘乾機,增設通風孔,改善原始空間潮濕,衣物無法乾燥的問題;浴室部分則選擇裝設地暖,達到使空間乾燥的目的。設計關鍵思考1. 精準利用空間,規劃格局不浪費。2. 以動線劃分區域,決定空間尺度。3. 設備補足空間缺點提升居住品質。1. 原有的X型動線,將空間切為數個三角形,改造後格局方正,使視覺延伸擴大空間感。2. 本案僅有客廳區域的單面採光,空氣無法循環,衛浴結合地暖改善潮濕發霉。3. 原有3房空間多畸角機能不足,改善後有效提升坪效。▲01  樓梯動線延伸視覺與空間通往主臥的樓梯,可達到視線延伸的效果,梯間通往書房的平台,亦創造呼吸的空間。▲02  放大公領域引入豐沛採光 透過重整格局,放大客廳空間,保留上挑的高度搭配窗光,讓全室充滿陽光。▲03 不鏽鋼材質呈現空間個性 屋主偏好沉穩、冷色系的空間與材質,設計師選用毛絲面不鏽鋼沖孔板作為電視牆,同時區隔客、餐廳。▲04+05. 立面收納管線擴充衛浴機能 夾層樓高僅3.8米,設計師運用立面走線埋管,透過裝設地暖改善潮濕問題。▲06. 順應屋梁結構創造書房 設計師順應屋梁走向設計工作桌,結合室內窗可清晰一覽客廳動態。▲07. 玻璃材質增添通透感 主臥面朝客廳的立面,採用大片玻璃窗設計,可視不同的生活情境開啟或關閉。
公私領域的細節規劃,描繪精緻氛圍
2022-04-01
Home Data台灣‧彰化/客廳、廚房、餐廳、主臥、客房、更衣室×2、衛浴×3/女主人/五金、特殊塗料、鐵件、玻璃、木地板、無接縫地坪、茶鏡。將屋主收納精品包的喜好轉化為別墅獨有印記,放大更衣、起居間比例,刪除看似有用卻註定閒置落灰的書房與梯廳,告別CP值迷思,量身打造求精不求多的個人訂製風私宅。住家1~3層為主活動區,4、5層則用於存放雜物傢具,因此生活空間收納壓力驟減,得以有效降低固定櫃體配比,亦解決透天宅得天獨厚的三面開窗遭傢具遮蔽可能。此優勢最能體現在2樓公共餐廚、廳區,保留天花、壁面大片留白,地坪鋪陳灰泥色無接縫漆料,利用木色調、圓弧修飾多餘線條,打造清淺質感背景呼應屋主挑選的淺灰沙發、茶鏡櫃等進口高奢傢具,沒有多餘量體干擾,令日光灑落其上,交織出宛若國外渡假屋的雍容閒適氣度。私領域則設於1、3樓的客房與主臥。1樓車庫後方與大部分梯廳推移併入建商原本設定的孝親房,擴增為擁有更衣間與起居室的豪華次臥,減少閒置空間。此處延續公領域的留白與設計細節,幾何圖型與壁面轉折圓角勾勒輪廓,減少銳角壓迫感,為整體空間增添幾分異國無壓情調。3樓寢區是住家最具個人風格的區域──以女屋主的精品為主題,創造一個能展示、好挑選、以及隨時穿搭精品華服、辦私人走秀的仿T台廊道!在規劃時直接將原有書房併入外更衣間,延伸為L型的玻璃廊道展示區塊,運用皮革、木作、茶玻、玫瑰金框架等頂級素材,構築居家精品櫥窗。內更衣間緊鄰化妝檯、衛浴,方便日常盥洗梳化。01 微調1樓機能配比,部分車庫與梯廳併入客臥,增設車庫收納櫃與客臥起居、更衣間,提升坪效與降低閒置區塊。02 2樓為主廳區所在,樓梯入口位於餐廚區側,餐廚區與客廳間增設四片推拉門,營造正式進入住家迎賓意象。03 3樓主臥捨去書房、雙向延伸外更衣間,規劃成L型可透視展示區,收納、展示屋主各式精品,穿搭走秀一次滿足。▲01  L型外更衣室合併書房,移植精品展間 外更衣間復刻精品店陳列,運用皮革、玫瑰金、茶玻素材妥善收納女主人蒐藏。▲02  以精品傢具為主角的留白舞台客廳天、地、壁大面留白,精品傢具是生活用品亦是裝飾。▲03  圓弧細節延續全室設計調性1樓客房延伸起居空間,圓弧轉角與留白細節增添寢區異國舒適氛圍。▲04  具備四種開闔方式的迎賓門片餐廚與客廳間以推拉門片區隔,可做出4種開闔造型,塑造迎賓儀式感。
復健科不只能治酸痛, 助新冠患者恢復心肺功能
2022-04-01
其實新冠長期症狀是可以被治癒的,只要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復健必須越早介入越好,衰退的生理功能還是可以恢復得很理想。截至今日,侵襲人類已超過2年的新冠肺炎不斷變異,先是原始病毒株傳播全球並造成封城、鎖國,接著還有更可怕的Alpha 、Delta......,都造成大規模傳染且死亡率也不低。去年底從南非傳出最新的Omicron變異株,也在短短時間內迅速傳播世界各地,雖感染Omicron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根據這兩年來的研究統計,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新冠肺炎病毒株感染,皆有4成患者在康復後仍產生「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 syndrome)」,如果沒有透過適當的協助,恐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4成新冠患者有新冠長期症狀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理事長、佳里奇美醫院院長周偉倪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新冠長期症狀,是指發生在已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通常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時間持續至少2個月,有些人甚至長達4、5個月之久。根據統計,大約有4成比例的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會有肌肉骨骼、心肺功能、神經、精神症狀等方面的併發症,包括疲勞、腦霧、呼吸急促、焦慮和其他等症狀,造成的功能平均下降約36%,生活品質下降更高達52%,以及減少工作產能等現象,常讓患者感嘆生不如死。周偉倪表示,其實新冠長期症狀是可以被治癒的,只要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復健必須越早介入越好,衰退的生理功能還是可以恢復得很理想。只是在罹患新冠肺炎急性初期時,多半是由胸腔科或感染科醫師接手治療,當他們努力將患者從鬼門關救回而康復之後,卻還有漫長的復健之路得走,才能讓患者全面恢復常態生活。急性後期之照護,以身體功能恢復為目標周偉倪進一步說明,解隔離只是康復的第一步,急性之後期的照護格外重要。急性後期照護最好是以跨專業團隊來提供協調性的服務,大致於患者病情穩定之後,在短期內達到個人化身體功能的恢復為目標;並且在有限的期間之內,以住院、日間照護、居家等不同模式,提供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各種功能障礙之專業服務,讓患者醫療的可近性提高,並避免長期後遺症的產生。健保署目前根據急性後期照顧的精神,推出「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劃」,以專任的胸腔科或感染科為主責科別,並結合其他專科例如復健康與專業人員,提供新冠肺炎康復者後遺症之整合照護,開辦之醫院必須設整合門診,以方便康復者接受會診並兼顧就醫隱私。新冠肺炎康復者,心肺耐力多半會下降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部主任程遠揚表示,新冠肺炎康復者多半會有心肺功能衰退的狀況,可能因肺部發炎引發後續的肺纖維化,因病毒侵犯心血管系統引發心臟功能受損,以及在住院期間因長期臥床而造成四肢肌力喪失和心肺耐力下降等症狀。而且,即便是輕症患者,也常因疾病導致倦怠無力,大幅減少日常活動,提升了失能的風險。值得關住的是,這些不適症狀皆可透過復健科醫師制定的治療計畫來改善,針對新冠肺炎染疫康復後的復健,會依據疾病嚴重度給予合適的復健項目。以輕症患者來說,多半會以維持心肺耐力、避免失能為目標;而對於走路會喘及痰液很多的患者而言,就需要促進痰液的排除以及讓患者能有效的呼吸;對於比較嚴重的插管患者,則應在疾病早期即開始於床上活動,以避免後續臥床恐發生的併發症。透過視訊APP,從住院期間就開始復健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任周正亮就分享,在住院負壓隔離期間,復健團隊透過視訊復健APP,及早讓患者進行呼吸運動及肌力復健,以強化其心肺功能、避免長期住院造成活動力下降,而引起各種併發症。患者能自主決定適合的運動時間,藉由AR正確聲音口令,以及手機鏡頭看到動作的正確性,直接達到視覺與聽覺的回饋;甚至在運動過程中,如有有任何疑問或不適狀況,也可利用通訊軟體回饋給醫師或治療師來進行調整,以便達到最理想的狀態。出院回到家中,透過遠距門診復健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林昀毅表示,他們醫院則是將COVID-19患者全程復健醫療分為5個階段,包括在ICU(加護病房)的重症復健、在專責隔離病房中的視訊復健,以及當患者解隔之後轉到普通病房時可執行的床邊復健、轉入復健病房後的住院復健,最後則是出院之後在家中,仍然可以透過遠距門診+門診復健來幫助恢復各項生理功能。林昀毅就分享一位舞龍舞獅工作者的康復故事,患者在住院期間就開始透過復健計畫治療,從原先走沒幾步路就感覺喘、無力,因著醫師準確的診斷治療,加上患者努力執行復健,到出院後重拾舞龍舞獅教導者的工作,甚至能進行長時間的舞龍舞獅表演,這些都讓林昀毅相當感動。最後周偉倪建議,對於新冠肺炎康復者早期介入追蹤,並給予高強度的復健,才能降低者的失能機率,避免進入長照階段,不但能夠節省醫療成本,更重要的是讓患者恢復生活常態。(諮詢專家/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理事長、佳里奇美醫院院長周偉倪、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部主任程遠揚、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任周正亮、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林昀毅)
2022住宅革新新趨勢 拆除樓板引光通風,反轉地下與平層使用
2022-03-01
Home Data70坪老屋/台灣‧台北市/客廳、餐廳、廚房、主臥、主臥起居室、主臥更衣室、次臥×2、衛浴×3、洗衣間/油漆、海島型木地板、不鏽鋼、鐵件、灰鏡、木作貼皮、烤漆、磁磚、水泥/水泥粉光、樂土、磐多魔、噴漆、噴砂玻璃。1樓加地下室共70坪的複層老屋,是左右鄰房、前後採光的典型公寓,因為原本地下室的氣窗開口不大,加上被車庫與曬衣間所遮蔽無法引光、通風,以往陰暗的樓下只能被當作儲藏空間使用。本次屋主希望將1樓與閒置的地下室整合作為一家四口的新居,因此KC design studio均漢設計決定打開1樓部分前院及後方的樓板面積,讓光線得以灑入地下室,空氣獲得對流,去除陰暗潮濕問題,也反轉過往對地下室的舊有想法。考量到屋主好客個性,空間格局重新分布,1樓作為屋主夫婦的私領域空間,公共空間則位於坪數較大的地下室,前半區是開放式的客餐廳與廚房,舊木餐桌與中島整合,是能容納8~10人共進餐敘的舒適空間,而廚房則區分出熱炒區及輕食區的完整烹飪機能,滿足屋主喜好料理與招待親友的需求。後半區則屬於私人空間,分別是1樓主臥及樓下的男、女孩房,因為前方採光無法進入後方,設計師利用格局切出L型挑空天井帶入光線並於此種植植栽,巧妙成為男、女孩房之間的自然屏障,綠意也延伸到樓上主臥,當空間注入陽光、空氣與綠意,生活顯得舒適恬靜。公區移至地下室,反轉使用印象1樓天井引光,公共區移至坪數較大的地下空間,反轉地下室等於倉庫的使用印象。1. 原本地下室氣窗被前院車庫、後院的曬衣空間遮擋,使得地下室內陰暗潮濕,透過打開1樓前院樓板成天井,擴大地下室採光面,同時增加通風量。2. 樓下後方光源不足,在考慮安全與上下層樓板面積後挖出L型天井帶入光線,並於其中栽植綠意形成空間的自然屏障,且提供前後院的空氣循環。3. 地下室作為公共空間,僅有前後天井採光,因此運用開放式設計讓光線流通,後方小孩房則以玻璃隔間令視覺穿透也方便照應。▲01+02. 開放式設計以玻璃隔間確保穿透感與隱私前後天井導入光線穿梭室內,後方臥房區以玻璃隔間,平時敞開呈現穿透視覺,必要時則可以窗簾維護隱私。▲03. 多材質搭疊空間層次室內以水泥質感為主色調,壁面及地坪運用抿石子、磐多魔、樂土搭疊出灰色鋪面的層次。▲04 犧牲一樓面積換取地下室明亮通風1樓前院挖空部分樓板面積形塑天井與樓梯引採光入地下室。
人造肉品陷激戰 疫情下創新出招
2022-03-01
過去數年人造肉品牌與種類大增,除了單純的漢堡肉排,還有香腸、鵝肝,甚至是使用黃石公園真菌菌種製成的肉餅和起司,而包含雞皮、肌肉和骨頭的完整植物雞翅也將上架。「少吃肉健康又環保!」在健康和道德因素驅動下,近年植物肉不僅成為科技新食品,還是股票投資熱門標的。競爭加劇下植物肉產品推陳出新,從單純的漢堡肉排、香腸、鵝肝等,開發中的商品還有植物魚、植物蛋等,不過這些冠上「綠色」的食品,卻也因高度加工以及添加劑而受到質疑。疫情下餐廳關門抗疫  超市素肉花樣百出自從2016年以植物蛋白製成的純素肉品「不可能漢堡」(Impossible Burger)在美國一位名廚餐廳發表後,植物肉排變成廚師界的最新明星食材,而2019年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等人投資的「超越肉類」(Beyond Meat)上市股價飆漲創造驚奇後,植物肉也跨界成為華爾街投資新標的。過去數年植物蛋白創新產業蒸蒸日上,加上COVID-19全球大流行,絕大多數國家關閉餐廳抗疫,民眾只好上超市採買,追求健康加上嘗鮮帶動「植物肉」需求上升,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大型超市為例,植物肉品牌與種類大增。植物肉變化也愈來愈多,從過去單純的漢堡肉排,櫃上出現了香腸、肉餅、肉醬、雞塊、起司,甚至是鵝肝,搭配包裝上多汁美味的圖片,若不是旁邊打上百分百植物製成,真看不出這些是由各種豆類製成的「植物肉」。相較「植物肉」發展順利,另一種在實驗室細胞培養的人造肉做法則因研發成本高昂,目前產業尚未成熟。根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資料,近年嘗試植物肉的消費者可略分為,出於健康因素對以植物為基底的食品興趣日益增長,另一部分則是在各種動物福利機構倡議下,為避免虐待動物改吃素食,另外還有環保愛地球,植物肉較真正的牛肉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因素驅動。英國投資銀行巴克萊集團(Barclays)曾預估,替代性肉類銷售額10年內可能達到1,40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肉類產業的10%。繼各種「植物肉」不斷創新推出後,廠商也把腦筋動到研發「植物魚」及「植物蛋」領域,可能再過不多久,超市貨架上也會出現更多相關產品。最近雀巢公司投資了一家舊金山公司Sundial Foods,這家公司準備推出植物雞翅,而且是提供完整的雞翅,包括雞皮、肌肉和骨頭。雀巢表示Sundial獨特的素食雞翅是使用專利技術,產品除具有肉質纖維口感,並強調飽和脂肪更少,且與傳統雞肉相同數量的蛋白質,是注重健康的消費者的理想產品。此外,目前植物肉主要蛋白質來源多為大豆、豌豆,但蘑菇也即將加入競爭。一家瑞典公司Mycorena已經創造了一系列真菌蛋白製作的肉丸、香腸和雞塊,並正著手開發無肉培根等新產品。做法是將特定蘑菇的根狀孢子發酵後產生一種富含蛋白質、無味的食品,被稱為真菌蛋白,真菌蛋白加工後,其與肉品類似的天然絲狀結構,較植物蛋白更有優勢,有潛力引發下一波潮流。另外,芝加哥的Nature`s Fynd公司也開發出使用黃石國家公園的真菌菌種來生產真菌蛋白,並推出肉餅和起司等商品。植物肉遭批高度加工  麥當勞漢堡成分更簡單不過,就在植物蛋白產業推陳出新之際,也出現批評聲浪,一些評論家認為植物肉仍依賴工業化生產,產品資訊也不足,無法確定是否比真正的肉類更環保。牛津大學全球食品系統的研究員Marco Springmann懷疑肉類替代品在改變食品系統方面的效果,指這些公司做出了瘋狂的聲明,但他們沒有任何獨立證明來支持這一點,他建議消費者減少肉類的比例,改成以蔬菜和豆類為主的彈性素食。此外,打開植物肉商品的成分表通常也是一長串,為了增添風味與口感,植物肉必須要高度加工,以及加入鹽分,是否還可被認為健康食品也不明。德國之聲2021年11月也以「素食熱消退了嗎?」為標題,探討股市明星Beyond Meat和瑞典燕麥奶大廠Oatly財報虧損,專家認為肉類替代產品使用多種油類,配料複雜。相較之下麥當勞漢堡的成分表還簡單明瞭,遠比植物性肉類替代品容易閱讀。而英國《衛報》(The Guardian)2020年在一篇《我們似乎忘記了,就像肉類一樣,純素食品會破壞地球》文章指出,讚揚植物性食物可促進健康和地球環保的口號已成為時尚。但在應對氣候挑戰的過程中,卻似乎忘記了植物性食物也可能有不良因素。例如全麥麵包似乎是一種有益健康、和平、無爭議的食物選擇,直到有些全麥麵包被抽檢含有農藥殘留物,認為不該一味妖魔化動物性食物並歌頌植物性食物。當食物被冠上植物「綠色」光環時,易讓消費者與蔬食無負擔劃上等號,但訴求環保的食品也有高度加工以及添加劑等問題,均衡飲食才是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