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
2024-10-30
日本電影「步履不停」(中譯『橫山家之味』)是由是枝裕合所執導,由阿部寬所飾演,故事敘述著家庭中親人之間若即若離的互動,有輕鬆的一面,也有劍拔弩張的瞬間。同住一個屋簷下,有人期望與失望,有著對親人不在的追憶與感傷。鏡頭很慢,小鎮很小,人口不多,待在家裡似乎就可以聽到隔壁人家說話的聲音,電影告訴我們,家人的支持與理解是我們前進最大的力量,電影中演員不多,也沒有科技手法,但是看完會沉吟許久,不論發生什麼事,個人也好,家庭也好,都要步履不停地走下去!最近演員胡歌也演了一部電影「走走停停」,女主角是高圓圓,和阿部寬一樣,胡歌也是一位失業的大齡青年,迫於北漂的壓力,只能回到老家與父母及妺妹同住,在老家巧遇了舊時同學高圓圓,高是拍紀錄片的,想以其北漂回來的狀態做一深度的報導,卻沒想到反而促成了胡歌把自己寫的劇本拍成電影的夢想。劇本的主軸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而這個女主角是由自己的母親所扮演,拼湊出來的團隊,沒有經費,就在自己的家裡開拍,父親的角色嚴肅不多言,冷冷地看著一幕幕的故事在他身旁排練,父親沒有反對就是對這個廢柴大齡青年最大的支持了。而後面有意想不到的劇情轉折,足以讓人潸然淚下。這部電影導演龍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了他希望透過這部電影去探討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走與停,不僅代表著前進和停止,也象徵著勇氣和思考。「走走停停」這四個字不是對生活最寫實的形容嗎?人生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充滿了起伏和轉變,胡歌飾演的男主在經歷北漂失敗和家庭變故後,波瀾不驚地接受了生活,選擇和自己和解。電影的最後是他開著車子陷在車陣中,而另一個車道,高圓圓則在另一台車的副駕駛座上,他們看到了彼此都在車流中,沒有交流,卻都在自己的車道中走走停停。和『步履不停』一樣,這部電影也有現代很流行的一個詞叫「鬆弛感」,不是富貴人家,也沒有霸道總裁,就像你我一樣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的人生,對於成功這二字已經冷感,只想在踏實與温暖中過好每一個太陽升起的日子。人生一路都是走走停停,爬山的路是走走停停,在大漠戈壁徒步也是走走停停,在台灣環島徒步是走走停停,幾十年的工作生涯走走停停,二個人之間的感情也是走走停停,看一本書是走走停停,連寫這篇文章也不是一口氣寫完,也是寫一段之後停頓下來思考,然後再開始!人生的差別是走走和停停的時間有多久,頻率是多少。你現在是『走走』還是『停停』呢?目的地能看到什麼,誰都沒有把握,而『走走』和『停停』是平等的,加起來才是你全部的人生,願你走時帶著微笑,停時不忘感恩!
減少重症 秒懂如何領用Paxlovid口服抗病毒藥
2022-05-31
全台1514間藥局可領取,爭取時效避免重症、死亡台灣本土確診病例連日破萬,疫情進展快速,許多政策滾動式修正中,相關訊息難免較為混亂,社區藥局藥師也接獲許多民眾不斷詢問取得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的方式,然此情況下,落實輕重分流,保留醫療量能給重症患者,乃全民首要的共同目標。5天內服用Paxlovid,能降低重症機率領取Paxlovid抗病毒藥物前,必須先行看診取得處方箋,請快篩陽性或居家照護輕症確診者,多利用鄰近診所就醫,若經醫師評估符合服用Paxlovid抗病毒藥物資格,亦可即早服用避免重症及死亡。居家照護確診者無法出門,可採取「視訊看診」或「代為看診」進行就醫。針對「視訊看診」部分,除了可使用健康益友APP就醫,亦可透過健保快易通APP或健保署網頁查詢視訊診療的醫療院所,民眾再直接聯繫該醫療院所詢問視訊方式即可。台灣醫師皆可開立Paxlovid抗病毒藥另就「代為看診」部分,指揮中心則於5月13日起開放可由確診者非居家隔離中的親友,持確診者之健保卡及確診證明(含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或同時顯示身分證字號的健保快易通檢驗結果頁面截圖等)代為看診、領取藥物。全台醫院、診所醫師若認為病患有需要,皆可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惟「視訊看診」民眾領取口服抗病毒藥物,目前僅接受「紙本實體處方箋」,以及「使用健康益友APP取得之電子處方箋」,不接受其餘以電子方式傳遞之處方箋,如:拍照或傳真傳遞,因此,若非使用健康益友APP之視訊看診民眾,請聯繫親朋好友代為領取處方箋及藥物。Paxlovid與相當多藥物有發生交互作用Paxlovid口服抗病毒藥物,民眾可在送藥到府藥局中的1,514間直接領取。目前1,514間藥局,採三階層方式管理該藥物,其中57間為核心藥局,負責向疾管署調貨,再撥補藥給271間衛星藥局,衛星藥局則再往下撥補給其餘1,186間分區藥局,藥局分類與聯絡資訊可上本會「送藥到府專區」之藥局地圖查詢,該三類藥局亦已分別註記「核」、「衛」、「分」,間數也持續滾動增減中。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與相當多藥物有發生交互作用之可能,包含心血管疾病用藥、抗癲癇用藥、C肝用藥等,健保署也已公告10大類藥品禁止同時服用,以及35類可能產生交互作用之藥物,再加上該藥物目前僅通過EUA,尚不適用藥害救濟,故在服用前,請民眾務必詳盡告知服用中藥物,由藥師謹慎查閱雲端藥歷,審視處方,確保用藥安全。
復健科不只能治酸痛, 助新冠患者恢復心肺功能
2022-04-01
其實新冠長期症狀是可以被治癒的,只要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復健必須越早介入越好,衰退的生理功能還是可以恢復得很理想。截至今日,侵襲人類已超過2年的新冠肺炎不斷變異,先是原始病毒株傳播全球並造成封城、鎖國,接著還有更可怕的Alpha 、Delta......,都造成大規模傳染且死亡率也不低。去年底從南非傳出最新的Omicron變異株,也在短短時間內迅速傳播世界各地,雖感染Omicron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根據這兩年來的研究統計,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新冠肺炎病毒株感染,皆有4成患者在康復後仍產生「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 syndrome)」,如果沒有透過適當的協助,恐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4成新冠患者有新冠長期症狀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理事長、佳里奇美醫院院長周偉倪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新冠長期症狀,是指發生在已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通常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時間持續至少2個月,有些人甚至長達4、5個月之久。根據統計,大約有4成比例的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會有肌肉骨骼、心肺功能、神經、精神症狀等方面的併發症,包括疲勞、腦霧、呼吸急促、焦慮和其他等症狀,造成的功能平均下降約36%,生活品質下降更高達52%,以及減少工作產能等現象,常讓患者感嘆生不如死。周偉倪表示,其實新冠長期症狀是可以被治癒的,只要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復健必須越早介入越好,衰退的生理功能還是可以恢復得很理想。只是在罹患新冠肺炎急性初期時,多半是由胸腔科或感染科醫師接手治療,當他們努力將患者從鬼門關救回而康復之後,卻還有漫長的復健之路得走,才能讓患者全面恢復常態生活。急性後期之照護,以身體功能恢復為目標周偉倪進一步說明,解隔離只是康復的第一步,急性之後期的照護格外重要。急性後期照護最好是以跨專業團隊來提供協調性的服務,大致於患者病情穩定之後,在短期內達到個人化身體功能的恢復為目標;並且在有限的期間之內,以住院、日間照護、居家等不同模式,提供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各種功能障礙之專業服務,讓患者醫療的可近性提高,並避免長期後遺症的產生。健保署目前根據急性後期照顧的精神,推出「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劃」,以專任的胸腔科或感染科為主責科別,並結合其他專科例如復健康與專業人員,提供新冠肺炎康復者後遺症之整合照護,開辦之醫院必須設整合門診,以方便康復者接受會診並兼顧就醫隱私。新冠肺炎康復者,心肺耐力多半會下降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部主任程遠揚表示,新冠肺炎康復者多半會有心肺功能衰退的狀況,可能因肺部發炎引發後續的肺纖維化,因病毒侵犯心血管系統引發心臟功能受損,以及在住院期間因長期臥床而造成四肢肌力喪失和心肺耐力下降等症狀。而且,即便是輕症患者,也常因疾病導致倦怠無力,大幅減少日常活動,提升了失能的風險。值得關住的是,這些不適症狀皆可透過復健科醫師制定的治療計畫來改善,針對新冠肺炎染疫康復後的復健,會依據疾病嚴重度給予合適的復健項目。以輕症患者來說,多半會以維持心肺耐力、避免失能為目標;而對於走路會喘及痰液很多的患者而言,就需要促進痰液的排除以及讓患者能有效的呼吸;對於比較嚴重的插管患者,則應在疾病早期即開始於床上活動,以避免後續臥床恐發生的併發症。透過視訊APP,從住院期間就開始復健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任周正亮就分享,在住院負壓隔離期間,復健團隊透過視訊復健APP,及早讓患者進行呼吸運動及肌力復健,以強化其心肺功能、避免長期住院造成活動力下降,而引起各種併發症。患者能自主決定適合的運動時間,藉由AR正確聲音口令,以及手機鏡頭看到動作的正確性,直接達到視覺與聽覺的回饋;甚至在運動過程中,如有有任何疑問或不適狀況,也可利用通訊軟體回饋給醫師或治療師來進行調整,以便達到最理想的狀態。出院回到家中,透過遠距門診復健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林昀毅表示,他們醫院則是將COVID-19患者全程復健醫療分為5個階段,包括在ICU(加護病房)的重症復健、在專責隔離病房中的視訊復健,以及當患者解隔之後轉到普通病房時可執行的床邊復健、轉入復健病房後的住院復健,最後則是出院之後在家中,仍然可以透過遠距門診+門診復健來幫助恢復各項生理功能。林昀毅就分享一位舞龍舞獅工作者的康復故事,患者在住院期間就開始透過復健計畫治療,從原先走沒幾步路就感覺喘、無力,因著醫師準確的診斷治療,加上患者努力執行復健,到出院後重拾舞龍舞獅教導者的工作,甚至能進行長時間的舞龍舞獅表演,這些都讓林昀毅相當感動。最後周偉倪建議,對於新冠肺炎康復者早期介入追蹤,並給予高強度的復健,才能降低者的失能機率,避免進入長照階段,不但能夠節省醫療成本,更重要的是讓患者恢復生活常態。(諮詢專家/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理事長、佳里奇美醫院院長周偉倪、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部主任程遠揚、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任周正亮、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林昀毅)
人造肉品陷激戰 疫情下創新出招
2022-03-01
過去數年人造肉品牌與種類大增,除了單純的漢堡肉排,還有香腸、鵝肝,甚至是使用黃石公園真菌菌種製成的肉餅和起司,而包含雞皮、肌肉和骨頭的完整植物雞翅也將上架。「少吃肉健康又環保!」在健康和道德因素驅動下,近年植物肉不僅成為科技新食品,還是股票投資熱門標的。競爭加劇下植物肉產品推陳出新,從單純的漢堡肉排、香腸、鵝肝等,開發中的商品還有植物魚、植物蛋等,不過這些冠上「綠色」的食品,卻也因高度加工以及添加劑而受到質疑。疫情下餐廳關門抗疫  超市素肉花樣百出自從2016年以植物蛋白製成的純素肉品「不可能漢堡」(Impossible Burger)在美國一位名廚餐廳發表後,植物肉排變成廚師界的最新明星食材,而2019年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等人投資的「超越肉類」(Beyond Meat)上市股價飆漲創造驚奇後,植物肉也跨界成為華爾街投資新標的。過去數年植物蛋白創新產業蒸蒸日上,加上COVID-19全球大流行,絕大多數國家關閉餐廳抗疫,民眾只好上超市採買,追求健康加上嘗鮮帶動「植物肉」需求上升,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大型超市為例,植物肉品牌與種類大增。植物肉變化也愈來愈多,從過去單純的漢堡肉排,櫃上出現了香腸、肉餅、肉醬、雞塊、起司,甚至是鵝肝,搭配包裝上多汁美味的圖片,若不是旁邊打上百分百植物製成,真看不出這些是由各種豆類製成的「植物肉」。相較「植物肉」發展順利,另一種在實驗室細胞培養的人造肉做法則因研發成本高昂,目前產業尚未成熟。根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資料,近年嘗試植物肉的消費者可略分為,出於健康因素對以植物為基底的食品興趣日益增長,另一部分則是在各種動物福利機構倡議下,為避免虐待動物改吃素食,另外還有環保愛地球,植物肉較真正的牛肉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因素驅動。英國投資銀行巴克萊集團(Barclays)曾預估,替代性肉類銷售額10年內可能達到1,40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肉類產業的10%。繼各種「植物肉」不斷創新推出後,廠商也把腦筋動到研發「植物魚」及「植物蛋」領域,可能再過不多久,超市貨架上也會出現更多相關產品。最近雀巢公司投資了一家舊金山公司Sundial Foods,這家公司準備推出植物雞翅,而且是提供完整的雞翅,包括雞皮、肌肉和骨頭。雀巢表示Sundial獨特的素食雞翅是使用專利技術,產品除具有肉質纖維口感,並強調飽和脂肪更少,且與傳統雞肉相同數量的蛋白質,是注重健康的消費者的理想產品。此外,目前植物肉主要蛋白質來源多為大豆、豌豆,但蘑菇也即將加入競爭。一家瑞典公司Mycorena已經創造了一系列真菌蛋白製作的肉丸、香腸和雞塊,並正著手開發無肉培根等新產品。做法是將特定蘑菇的根狀孢子發酵後產生一種富含蛋白質、無味的食品,被稱為真菌蛋白,真菌蛋白加工後,其與肉品類似的天然絲狀結構,較植物蛋白更有優勢,有潛力引發下一波潮流。另外,芝加哥的Nature`s Fynd公司也開發出使用黃石國家公園的真菌菌種來生產真菌蛋白,並推出肉餅和起司等商品。植物肉遭批高度加工  麥當勞漢堡成分更簡單不過,就在植物蛋白產業推陳出新之際,也出現批評聲浪,一些評論家認為植物肉仍依賴工業化生產,產品資訊也不足,無法確定是否比真正的肉類更環保。牛津大學全球食品系統的研究員Marco Springmann懷疑肉類替代品在改變食品系統方面的效果,指這些公司做出了瘋狂的聲明,但他們沒有任何獨立證明來支持這一點,他建議消費者減少肉類的比例,改成以蔬菜和豆類為主的彈性素食。此外,打開植物肉商品的成分表通常也是一長串,為了增添風味與口感,植物肉必須要高度加工,以及加入鹽分,是否還可被認為健康食品也不明。德國之聲2021年11月也以「素食熱消退了嗎?」為標題,探討股市明星Beyond Meat和瑞典燕麥奶大廠Oatly財報虧損,專家認為肉類替代產品使用多種油類,配料複雜。相較之下麥當勞漢堡的成分表還簡單明瞭,遠比植物性肉類替代品容易閱讀。而英國《衛報》(The Guardian)2020年在一篇《我們似乎忘記了,就像肉類一樣,純素食品會破壞地球》文章指出,讚揚植物性食物可促進健康和地球環保的口號已成為時尚。但在應對氣候挑戰的過程中,卻似乎忘記了植物性食物也可能有不良因素。例如全麥麵包似乎是一種有益健康、和平、無爭議的食物選擇,直到有些全麥麵包被抽檢含有農藥殘留物,認為不該一味妖魔化動物性食物並歌頌植物性食物。當食物被冠上植物「綠色」光環時,易讓消費者與蔬食無負擔劃上等號,但訴求環保的食品也有高度加工以及添加劑等問題,均衡飲食才是健康之道。
我們與過勞的距離 身體求救信號莫輕忽
2022-01-26
「過勞」是指一種身心耗弱狀態,一般處於過勞的人,可能會有疲勞、苦悶失眠、經常頭痛和胸悶、高血壓、糖尿病病史以及心電圖不正常等症狀。勞工透過工作獲得薪資維持生活所需,但卻有一些勞工從事高工時、低工資的工作,若想增加收入,只能靠不斷上班、加班,減少休息時間,才能提高薪資,長此以往可能不知不覺將自己推向過勞深淵。職場過勞現形記 小編加班破百小時猝死新北市金山區公所小編陳嘉緯原本負責新聞聯繫、首長行程記錄、新媒體行銷工作,並與其他課室人員共同擔任網路小編、協助經營臉書粉絲專頁,卻在2020年8月4日晚間在家中浴室猝死。在猝死前,陳嘉緯才剛更新金山區公所的臉書粉絲專頁,他的親人與朋友都懷疑,其驟逝與區公所工作過勞有關,更在網路上引發「小編過勞」話題,陳嘉緯的案例後來經勞保局審議,因他發病前單月工時比正常工時超過100小時、前二至六個月平均也逾80小時,認定陳嘉緯確實「過勞」。國內名人、明星因心血管疾病猝死案例時有耳聞,外界總會猜測、聯想這樣的案例與身體健康因素關聯較大,卻往往忽略過勞也是可能原因之一。怎樣才算過勞? 勞部參考指引列三要件「過勞」是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的俗稱,但在台灣法令上並沒有「過勞」一詞,而在醫學上則認為,職業並不是直接形成腦血管及心臟疾病的主要因素,但如果「職業上的工作負荷」是造成腦心血管疾病促發或明顯惡化的原因時,就可認定為職業病。不過,相較於其他類型的職業病,腦血管及心臟疾病促發與工作相關性爭議更大、認定也更為困難,因此日本及韓國都有訂定相關指引來協助認定,而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也有訂定《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外傷導致者除外)之認定參考指引》,俗稱為「過勞指引」來協助判斷。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職業衛生健康組組長張國明受訪指出,「過勞指引」在評估勞工工作負荷情形的認定要件有三點,包含異常的事件、短期工作過重、長期工作過重。所謂異常事件,是指勞工發病當時至發病前一天,是否有持續工作或遭遇到天災或火災等嚴重異常事件,且能明確指出狀況發生的時間及場所,當遭遇事件時會引起急遽的血壓波動及血管收縮,導致腦血管及心臟疾病發病,即可證實異常事件、負荷過重存在。而短期工作過重是指發病前約一週內,勞工是不是有從事特別過重的工作,而所謂過重的工作是指與日常工作相比,客觀的認為造成身體上、精神上負荷過重的工作,評估內容包含工作量、工作內容、工作環境等因素,像是發病當時到前一天是否特別長時間過度勞動,發病前約一週內是否常態性長時間勞動等。至於長期工作過重,則是評估發病前六個月內,勞工是否有因長時間勞動造成明顯疲勞的累積,而評估長時間勞動的工作時間是以每週40小時,以30日為一個月,每月176 小時以外的工作時數計算「加班時數」。指引也舉例,如果發病前一個月的加班時數超過100小時,或者是發病前二至六個月內之前兩個月、前三個月、前四個月、前五個月、前六個月的任一期間的月平均加班時數超過80小時,就可依其加班產生的工作負荷與發病有極強的相關性做出判斷。快被工作壓垮了? 過勞量表自我檢測不過,相關指引都是在勞工可能已經過勞時才可以協助認定,因此勞動部近年也力推勞工工作與生活平衡,盼讓勞工遠離過勞。勞動部表示,「過勞」是指一種身心耗弱狀態,且是長期處在高度心理壓力之下的壓力反應,一般處於過勞的人,可能會有疲勞、苦悶失眠、經常頭痛和胸悶、高血壓、糖尿病病史以及心電圖不正常等過勞症狀,但由於每個勞工的感受差異有別,因此勞動部也在官網設置「過勞量表問卷」(https://icare.osha.gov.tw/evaluation/personal_Q2.aspx),提供勞工自行填卷、評估。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表示,當勞工自我評估有過勞症狀時,都可到全國勞工健康服務中心尋求協助,服務中心會提供工作是否影響健康諮詢、健康檢查結果異常指導及心理諮商等服務。職安署也提到,如果勞工經評估後或健康檢查結果,認定屬過勞高風險者,依照《職業安全衛生法》相關規定,雇主有必要預防責任,應妥善規劃及採取必要安全衛生措施。因此,如果勞工經醫師評估不適合長期加班或輪值夜班等情形,勞工可持醫師建議報告書,依規定向雇主主張權益,如果雇主沒有採取預防過勞措施,勞工都可以檢具事證向勞檢機構申訴、維護權益。
間歇性斷食當道 明星素人趨之若鶩
2021-12-01
研究顯示,控制得宜的情況下,間歇性斷食可以改善血糖和膽固醇濃度、血壓、體重,增進腦功能、延年益壽。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是近來火紅的健康與瘦身趨勢。這項飲食計畫講求的全是掌握「進食」和「禁食」的時間點。間歇性斷食法讓人一如往常般正常飲食,一種是「16:8式斷食法」,把一天進食的時間限縮在8小時之內;另一種稱作「5:2式斷食法」,一星期五天正常飲食,剩餘兩天每天卡路里攝取量限制在500到600之間。16:8式斷食法  好萊塢明星趨之若鶩許多嘗試過間歇性斷食法的人表示,這種飲食計畫不僅讓他們瘦了身,還改善他們健康情況。上班族朗恩(Gisela Long)兩年前開始執行16:8式斷食法,「我早上運動過後,於中午12時吃一天的第一餐;接著在晚間8到9時左右就停下來,我靠這樣瘦了20磅(九公斤)」。她還說間歇性斷食同時讓她「感覺更有精神,更年輕,整體感覺更好」。這套飲食計畫連好萊塢A咖明星也趨之若鶩,《六人行》的珍妮佛.安妮斯頓(Jennifer Aniston)和《奇異博士》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都靠這一招甩肉。澳洲男星克里斯.漢斯沃(Chris Hemsworth)演出《白鯨傳奇:怒海之心》時,需要擺脫《雷神索爾》中的肌肉男形象,並隨著劇情發展愈變愈瘦,當時他的健身教練就是讓他運動之餘,搭配執行間歇性斷食法來達到目標。專家警告,影星有專人協助,一般人不應嘗試過快、過於極端地甩掉體重,否則恐引發副作用。降低癌症慢性病風險  仍應選吃多纖健康食物研究顯示,控制得宜情況下,間歇性斷食可以改善血糖和膽固醇濃度、血壓、體重,增進腦功能、延年益壽。《消費者報導》(Consumer Reports)的卡爾沃(Trisha Calvo)說:「執行正確的話,間歇性斷食可以幫助控制身體發炎情況,甚至降低心臟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比起5:2式斷食法,16:8式斷食法的接受度更大,大部分的人會把進食時間限縮在中午至晚間8時之間,因為這樣只需要「忌口」隔夜時段和早餐,但可以正常吃午晚餐,還可以加一點點心。專家建議,正餐和點心最好還是選吃健康食物。卡爾沃提供幾個簡單策略,減重之餘還能提升新陳代謝。他說,攝取富含纖維和蛋白質的食物,例如水果、燕麥、起司和雞蛋,「這會讓你餐與餐之間很有飽足感」。而且盡量喝白開水和無糖飲料。若你無法抗拒甜食,《消費者報導》建議下午3時之前把甜點嗑掉,因為人體在早上和下午3時之前最能有效分解碳水化合物。另外一個建議:不要過晚吃晚餐。卡爾沃說,有研究發現,過晚進食的人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疾病風險較高。最佳減肥之道  可行且能持之以恆斷食其實也有缺點。比如說,有些人可能會在「進食」時段吃太多,減肥不成反而增肥。此外,斷食計畫長久下來也可能引發消化問題,更別提可能的飢餓、倦怠和虛弱感等。同時,對年長者、糖尿病患者、需在特定時間服藥的人來說,間歇性斷食可能太過極端,並不適合輕易嘗試。事實上,間歇性斷食能否真的幫助減重,科學界和醫學界仍抱持保留態度。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表示,最好的減肥之道是在飲食和身體活動上做出實際可行且能持之以恆的改變,且減重幅度在一星期減半公斤至一公斤左右,直到身體質量指數(BMI)降至健康範圍內為止。NHS並不建議民眾一窩蜂跟進最流行的節食或健身潮流,表示短時間內巨幅改變生活習慣是注定無法長久保持下去的,而一旦停止繼續執行,馬上就會復胖。
減肥吃對瘦更快! 營養師激推「6食材=燃脂神器」
2021-10-01
你也特愛喝手搖飲料、冰品嗎?小心不知不覺中吃進了大量的卡路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指出,國人愛喝的國民飲料-珍珠奶茶,一杯全糖的珍奶喝下肚等於吃下12顆方糖,近期熱門的黑糖珍珠奶茶一杯更高達14顆方糖;狂喝飲料的結果,就很有可能發生明明沒吃什麼東西,體重卻明顯上升的窘境。減重飲食控制占7成 5燃脂食材一次看若想控制體重,其中「飲食控制」占了70%的關鍵,「吃對食物」可幫助你在減肥的道路上事半功倍!潘富子公開5大瘦身燃脂好食材,具高纖維、飽足感、還可加速代謝,想瘦身的人快筆記下來:1、蒟蒻:主要成分為水分及少許的食物纖維,100g的蒟蒻熱量僅20大卡。且蒟蒻中的「葡甘露聚糖」,是由葡萄糖及甘露糖結合的多醣類,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不易被人體吸收。遇到水後會膨脹的特性,可增加飽腹感,延遲胃排空,但勿因此長期把蒟蒻全部代替全榖雜糧類食用,會造成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可能會導致血糖不穩定、易感疲憊及減緩新陳代謝。2、竹筍:含有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及鉀、磷、鎂、鈣、鈉、鐵、鋅等礦物質。其中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胃道蠕動,加速糞便排出,避免便秘。最常見把竹筍料理成竹筍沙拉,建議可用薄鹽和風醬取代美乃滋當做沾醬搭配食用,因100g的竹筍熱量僅27.5大卡,100g的美乃滋卻高達680大卡,可別因想用沾醬來提升食物風味,反而吃下過多的熱量。3、大番茄:有句話說「番茄紅了,醫師的臉就綠了」,番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又具飽足感、果糖含量少,還有豐富的維生素A、C,與適量油脂一起加熱後還可釋放出豐富的茄紅素,可防止自由基對身體細胞的破壞,降低發炎反應,可說是減肥聖品。建議食用時連皮一起吃,可保留最多的營養素。4、各式菇類:鴻喜菇、雪白菇、白木耳、黑木耳等各式菇類,皆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具有飽足感不易感到飢餓,還可維持血糖的穩定。加上香菇的膳食纖維比一般綠色蔬菜還要高,可幫助腸道蠕動,如100克的香菇,膳食纖維高達3.9克,同重量的綠花椰菜膳食纖維約只有2.5克、白花椰菜約2.2克。5、黑咖啡:咖啡中的咖啡因也是脂肪分解的催化劑,能幫助加快體內脂肪分解。根據《國際運動營養學與訓練新陳代謝》(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Nutrition and Exercise Metabolism)專業期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運動選手在運動前30分鐘喝一杯無糖黑咖啡,運動後3小時內會比平常多燃燒15%的熱量。6、無糖綠茶:綠茶中的兒茶素(綠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提高新陳代謝、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減少脂肪細胞堆積、也可幫助體內的醣類及脂肪代謝,綠茶的抗氧化能力約是紅茶的6倍。
降膽固醇怎麼吃? 醫曝「最佳飲食法」
2021-08-01
54歲女士,在健檢時,發現血清總膽固醇高於300 mg/dl(正常110-200 mg/dl)。初診檢驗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231mg/dl(正常<130 mg/dl),三個月回診再驗為222mg/dl,詳細詢問飲食習慣發現,沒有吃蛋黃,也不敢吃海產,常常吃的是外食麵類、麵包吐司類、餅乾蛋糕類,也常吃燒餅油條類。高膽固醇血症 不只遺傳家族疾病常見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近來門診年輕新病人中,大學生、年輕上班族,每天都可以見半數以上已達到用藥標準,三個月飲食治療後,有回診的90%以上患者,血清膽固醇降不下來,尤其血清總膽固醇高於300mg/dl,或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於200mg/dl,這類嚴重高膽固醇血症個案越來越多,過去只有遺傳家族疾病的人才見到,現在占門診15%以上了。膽固醇降不下來是藥無效?洪建德說,吃藥理論上不會失敗,都可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5成,但到處看病,加上不規則用藥,自然會覺得沒改善。以訛傳訛的網路社團內,過度強調藥物傷肝,患者聽說,或患者瀏覽誤以為吃藥副作用太大,而自己調整,所以藥物治療也失敗,等於沒有保護。反式脂肪油脂 造成膽固醇上升主因洪建德進一步說明,影響血清膽固醇高低的因素雖為「反式脂肪酸」、「飽和脂肪酸」、「膽固醇」三大類,但是後者力道很小。審視實證醫學、實證食品科學與調理學,開始追蹤患者注意烹調與加工用油,使用的反式脂肪油脂多才是上升膽固醇血症的主因,有跟著執行減少反式脂肪酸,血清膽固醇降低成果都很好;2015年美國人飲食指南就修正過去醫界與營養界的衛教,主張注意反式脂肪酸才是防治重點。多數人早餐手拿者麵包,或不能、不願自己做菜,中午公司團體叫炸雞腿便當、炸排骨便當,這些人血清膽固醇有變高趨勢。店家使用含反式脂肪酸的油炸雞腿與排骨,顧客自然吃進大量的反式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當然血清膽膽固醇就高。多數重症膽固醇血症不僅食物治療無效,甚至越治越高,就是禁忌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海產,蛋黃,五花肉等,但是放過含反式脂肪酸的酥油、乳瑪琳等,當然食療失敗。外食用水過濾 減少油脂攝取洪建德提到,現代人喜歡吃高溫油炸物的焦香味與酥脆的口感,只衛教油炸物要減少效果有限,除了官方已逐步禁止人造反式脂肪外,也要找到安全的油炸替代油脂,自己煮最理想,但最不容易做到。自己開伙時,一般料理使用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例如初榨橄欖油,但要避免高溫烹調,因為高溫會酸化的限制。油炸食物可考慮用豬油來中溫油炸,一週一次以下,還不至於造成飽和脂肪酸過高攝食;早餐與點心避免反式脂肪如酥油、乳瑪琳製品的攝取。需外食者,則可考慮用一杯水洗掉外食過油,也有減少部分油脂,禮儀上看來雖不雅,更改變了料理的味道,但是有部分效果;料理的種類上儘量避免選擇油炸、勾芡的食物,以減少油脂攝取量。高膽固醇血症無症狀  調整飲食為首要最後,洪建德強調,高膽固醇血症無症狀,多數人看了醫師診斷,不痛不癢,或吃了半年藥,沒有再高就不去管它,等到幾年後,併發心肌梗塞之時,一切已經晚了,此為三級預防;健檢早期發現高膽固醇血症,並立即治療是二級預防。最重要的是,平時儘量在家烹調,外食時挑選適合的食物種類並調整食用方式,才能預防高膽固醇血症上身,為一級預防;而唯有一級預防,才能避免高膽固醇血症可能的嚴重併發症。
居家快篩結果為陽性怎辦?
2021-07-01
是確診了嗎? 正確處置流程一次看因應國內近期持續出現本土 COVID-19 及感染源不明的確診病例, 開放民眾居家自我篩檢,以迅速找出疑似陽性個案,阻斷感染源,避 免衝擊醫療量能,爰訂定本指引,後續依實際運作情形適時滾動式修訂。另家用快篩試劑檢驗相較於經認可實驗室所進行的核酸檢驗 (NAAT)方法,敏感性、特異性較低,且受限於產品性能其結果較易有偽陰性、偽陽性問題,所以仍不可取代經認可實驗室所進行的核酸檢驗作為診斷 COVID-19 感染之依據。購買與使用家用快篩試劑 注意事項買家用快篩試劑時,請確認包裝是否刊載「防疫專案核准製造 第 xxxxxxxxxx 號」或「防疫專案核准輸入第 xxxxxxxxxx 號」字樣, 產品效期是否在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內;另可至以下網址查詢已核准 之家用快篩試劑名單及其使用方法:http://www.fda.gov.tw/tc/site.aspx?sid=11740&r=2001764921陳秀熙指出,勤洗手也能夠有效降低新型冠狀病毒,透過接觸眼口鼻而導致感染新冠肺炎,建議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看病前後、上廁所後、擤鼻涕後,一定要徹底清潔雙手。如果使用肥皂濕洗手應持續40~60秒,使用酒精乾洗手至少20~30秒,並配合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標準洗手動作。一、 購買地點:可至醫療器材販賣業者(如藥粧店、醫療器材行、便 利商店等)或藥局購買家用快篩試劑。二、 使用諮詢:如對使用家用快篩試劑有任何疑問,除可洽原購買地點或試劑廠商,另也可詢問提供家用快篩試劑使用諮詢服務之藥局,清單如下:http://www.fda.gov.tw/tc/site.aspx?sid=11740&r=200176492三、建議使用時機:若出現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相關症狀,不宜使用家用快篩試劑自行在家快篩,應佩戴醫用口罩,儘速前往醫療院所就醫,且前往就醫時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家用快篩試劑適合於可能感染病毒比例高的地區(也就是在 疾病盛行率高的環境),如確診數較多的區域、確診者足跡熱區, 或使用者與確診者有接觸史,或是曾去人潮眾多的地方、曾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等。※提醒:在低盛行率的情況下使用家用快篩試劑,可能會導致大量的偽陽性結果,反而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另外,病毒量低或處於發病晚期之患者進行家用快篩試劑,可能會有偽陰性問 題。操作注意事項1. 請先確認產品效期是否在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內。2. 請詳閱使用說明書,並依使用說明書進行採檢及操作。3. 如對產品操作或顯示結果有疑慮,可洽原購買地點或試劑廠商。檢測結果後續處理機制一、快篩結果為陽性:1. 如為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請立即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 1922,依指示配合處置及依 防疫人員指示處理已使用過之採檢器材。2. 如為非居家隔離且非居家檢疫者:(1)請儘速至鄰近的社區採檢院所進一步檢測。(2)請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另使用過之採檢器材用塑膠袋密封包好,請攜帶至社區採檢院所,交予院 所人員。(3)後續處置請依防疫人員指示。二、快篩結果為陰性:1. 快篩結果為陰性不代表安全無虞,亦可能有偽陰性或採檢時病毒量較低無法被偵測之可能,請遵循疾病管制署防疫規範,做好個人防護,持續自我健康管理。2. 採檢完之家用快篩試劑及試劑棒用塑膠袋密封包好,以一般垃圾處理。三、快篩結果不明:有時因產品不良或操作不當等因素,檢測結果無法判定為陽性或陰性時,可先參考產品說明書相關指示辦理,若仍 有疑慮,可向原購買地點或試劑廠商洽詢。
1 2 3 4 5 6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