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
2024-10-30
日本電影「步履不停」(中譯『橫山家之味』)是由是枝裕合所執導,由阿部寬所飾演,故事敘述著家庭中親人之間若即若離的互動,有輕鬆的一面,也有劍拔弩張的瞬間。同住一個屋簷下,有人期望與失望,有著對親人不在的追憶與感傷。鏡頭很慢,小鎮很小,人口不多,待在家裡似乎就可以聽到隔壁人家說話的聲音,電影告訴我們,家人的支持與理解是我們前進最大的力量,電影中演員不多,也沒有科技手法,但是看完會沉吟許久,不論發生什麼事,個人也好,家庭也好,都要步履不停地走下去!最近演員胡歌也演了一部電影「走走停停」,女主角是高圓圓,和阿部寬一樣,胡歌也是一位失業的大齡青年,迫於北漂的壓力,只能回到老家與父母及妺妹同住,在老家巧遇了舊時同學高圓圓,高是拍紀錄片的,想以其北漂回來的狀態做一深度的報導,卻沒想到反而促成了胡歌把自己寫的劇本拍成電影的夢想。劇本的主軸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而這個女主角是由自己的母親所扮演,拼湊出來的團隊,沒有經費,就在自己的家裡開拍,父親的角色嚴肅不多言,冷冷地看著一幕幕的故事在他身旁排練,父親沒有反對就是對這個廢柴大齡青年最大的支持了。而後面有意想不到的劇情轉折,足以讓人潸然淚下。這部電影導演龍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了他希望透過這部電影去探討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走與停,不僅代表著前進和停止,也象徵著勇氣和思考。「走走停停」這四個字不是對生活最寫實的形容嗎?人生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充滿了起伏和轉變,胡歌飾演的男主在經歷北漂失敗和家庭變故後,波瀾不驚地接受了生活,選擇和自己和解。電影的最後是他開著車子陷在車陣中,而另一個車道,高圓圓則在另一台車的副駕駛座上,他們看到了彼此都在車流中,沒有交流,卻都在自己的車道中走走停停。和『步履不停』一樣,這部電影也有現代很流行的一個詞叫「鬆弛感」,不是富貴人家,也沒有霸道總裁,就像你我一樣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的人生,對於成功這二字已經冷感,只想在踏實與温暖中過好每一個太陽升起的日子。人生一路都是走走停停,爬山的路是走走停停,在大漠戈壁徒步也是走走停停,在台灣環島徒步是走走停停,幾十年的工作生涯走走停停,二個人之間的感情也是走走停停,看一本書是走走停停,連寫這篇文章也不是一口氣寫完,也是寫一段之後停頓下來思考,然後再開始!人生的差別是走走和停停的時間有多久,頻率是多少。你現在是『走走』還是『停停』呢?目的地能看到什麼,誰都沒有把握,而『走走』和『停停』是平等的,加起來才是你全部的人生,願你走時帶著微笑,停時不忘感恩!
全台新冠肺炎疫情拉警報! 跟著做6大措施避免染疫
2021-06-01
眼睛不好嗎?快吃點養眼的食物吧!飲食是保護眼睛的重要方法,小時候媽媽都會告訴我們,多吃紅蘿蔔,視力才會跟小白兔一樣好,但是養眼的食物,其實不只有紅蘿蔔,還有哪些食物能夠提供眼睛保健足夠的滋養呢?1.勤洗手勤洗手是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最重要的公共衛生習慣之一,生活環境中存在許多看不見的細菌、病毒,雙手於不知不覺中會接觸、沾染,不經意觸碰口鼻就容易將病菌帶入口中。陳秀熙指出,勤洗手也能夠有效降低新型冠狀病毒,透過接觸眼口鼻而導致感染新冠肺炎,建議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看病前後、上廁所後、擤鼻涕後,一定要徹底清潔雙手。如果使用肥皂濕洗手應持續40~60秒,使用酒精乾洗手至少20~30秒,並配合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標準洗手動作。2.戴口罩陳秀熙表示,戴口罩能防範新型冠狀病毒其他經由飛沫、空氣傳播的傳播風險,研究發現,戴口罩的比例與社區傳播率呈現負相關,也就是戴口罩能夠有效降低新冠肺炎人對人傳染的病例基本再生數(R0值),尤其是不易保持社交距離、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士的公共場所,更應該戴口罩。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民眾於8大類場域活動時,應強制配戴口罩,包括:醫療照護(醫院、診所、護理之家、長期照護機構)、公共運輸(公車、捷運、台鐵、高鐵、輕軌、客運、計程車)、生活消費(傳統市場、超級市場、百貨商場、社區藥局、藥妝店、旅館)、教育學習(學校、圖書館、K書中心)、觀展觀賽(游泳池、遊樂園、戲院、電影院、體育館、活動中心、博物館、美術館)、休閒娛樂(電影院、MTV、KTV、健身房、理容院、酒吧、酒店、按摩)、宗教祭祀(寺院、宮廟、教堂)、洽公機關(郵局、銀行、農會、證券、保險、電信、各級政府機關)。3.維持社交距離根據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肋針》最新實證研究發現,維持社交距離可以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感染率,中國文革式封城下感染率下降97%、非中國的國家則下降57%。陳秀熙說明,社交距離是指人與人肢體接觸的距離,應儘可能保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社交距離,最好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若是進入擁擠、密閉場所,例如: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電梯、展覽會、體育競賽、演唱會等近距離接觸的社交活動,則應全程配戴口罩。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時,建議以「總量管制」、「分時分眾」及「單向導引」等方式,有效維持社交距離及避免人流交錯,必要時建議暫時停辦活動,。另外,家人或朋友間的聚餐,餐桌上進食時仍應避免交談,吃完要交談時,也先配戴口罩。陳秀熙表示,1公尺的社交距離,約是成人平舉單側手臂,指尖不碰觸其他人的情況下;1.5公尺的社交距離,則是成人平舉兩側手臂,兩側指尖不能碰觸其他人。4.有症狀者須採檢因應萬華茶藝館群聚感染嚴重,台北市及新北市新冠肺炎疫情急劇惡化,爆發百例以上社區感染,目前台北市萬華區設置5處社區快篩站檢測,包括: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及和平院區、剝皮寮、西園醫院、青草廣場(仁濟醫院舊址),而新北市於新北市聯合醫院板橋院區設置1處社區快篩站。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目前已知罹患新冠肺炎確診個案臨床表現,包含:發燒、乾咳、倦怠、呼吸急促,其他症狀有肌肉痛、頭痛、喉嚨痛、腹瀉等,另有部分個案出現嗅覺味覺喪失或異常。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官方資料則指出,新冠肺炎的臨床症狀,包括:發燒、發冷、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疲勞、全身無力、頭痛、嗅覺喪失、味覺喪失、喉嚨疼痛、流鼻涕、鼻塞、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肌肉痠痛。5.公費對象優先接種新冠疫苗根據臨床研究顯示,目前國際間緊急授權使用的新冠疫苗,包括:牛津疫苗(AZ疫苗)、莫德納疫苗、輝瑞疫苗(BNT疫苗)、嬌生疫苗,在完整接種1劑或2劑後,對預防新冠肺炎感染,保護力約有6至9成,且能夠降低症狀及嚴重併發症風險。陳秀熙舉例,目前國內提供的AZ疫苗,根據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可有效降低67%有症狀的新冠肺炎發生,以及預防100%住院;但要注意的是,AZ疫苗接種後超過8周以上,才能有較好的保護力,第2劑施打間隔超過12周,其效益顯著高於少於6周疫苗效益。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出優先接種新冠疫苗順序包括:1. 醫事人員。2. 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3. 維持社會運作之必要人員(維持治安等社會機能之警察及憲兵等) 。4. 機構及社福照護系統之人或其受照顧者。5. 維持國家安全正常運作之必要人員。6. 65歲以上長者。7.19-64歲俱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病者。8.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9. 50~64歲成人。但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截至5月11日,國人新冠疫苗接種率,僅占總人口數0.55%,而醫事人員比例為48.5%,其餘9類公費疫苗接種對象則占25%,而自費接種對象為26.2%,建議接種率達6至7成,才能達到群體免疫成效,陳秀熙建議,公費對象優先接種新冠疫苗。6.遵守感染風險追蹤管理機制目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針對具有感染風險民眾追蹤管理機制,分為確定病例接觸者的居家隔離、具國外旅遊史者的居家檢疫、專案申請獲准縮短居家檢疫者的加強自主健康管理、5類對象的自主健康管理、與確診者足跡的自我健康監測。居家隔離:居家隔離14天,由衛生主管機關每日追蹤2次健康狀況,隔離期間留在家中或指定地點不外出,也不得出境或出國、不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有症狀者由衛生主管機關安排就醫;隔離期滿應再自主健康管理7天。居家檢疫:居家檢疫14天,由里長或里幹事進行健康關懷14天,撥打電話詢問健康狀況並記錄健康關懷紀錄表,檢疫期間留在家中或指定地點不外出,也不得出境或出國、不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有症狀者由衛生主管機關安排就醫;檢疫期滿應再自主健康管理7天。加強自主健康管理:居家檢疫期滿後至入境滿14天,僅能從事固定且有限度商務活動,禁止至人潮擁擠場所,例如賣場、夜店、夜市、百貨公司、餐館、觀光景點等,須記錄每日活動及接觸人員,不可接觸不特定人士,且應全程配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並配合衛生主管機關每日回復雙向簡訊回報健康狀況。自主健康管理:5類對象分別為、通報個案經檢驗陰性者、居家檢疫或隔離期滿者、加強自主健康管理期滿者、台帛旅遊泡泡專案返台者、經地方衛生主管認定有必要。對象1、4、5須自主健康管理14天;對象2、3則須自主健康管理7天。無症狀者可正常生活,但應避免出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或容易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士、或無法落實配戴口罩的公共場所等場域,禁止與他人從事聚餐、聚會、公眾集會等近距離或群聚型活動;延後非急迫需求之醫療或檢查,如需外出應全程配戴醫用口罩;勤洗手,落實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每日早晚各量體溫一次。有發燒或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身體不適者,確實配戴醫用口罩,主動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1922,依指示儘速就醫,且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返家後也應配戴口罩,並禁止外出,與他人交談時應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 對象4應於入境後5~7天至指定醫療院所自費採檢,如就醫後經醫院安排採檢,返家後於接獲檢驗結果前,應留在住居所不可外出。自我健康監測:與確診者足跡相同時,須進行自我健康監測14天,每日早晚各量體溫一次,可正常生活、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仍應落實勤洗手、外出配戴口罩等防疫措施;若出現發燒、上呼吸道、嗅味覺異常等症狀,則要回報衛生局評估是否採檢,若須採檢應配戴醫用口罩,盡速至就近指定社區採檢院所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史、旅遊史、居住史、職業別及身邊是否有其他人有類似症狀,切記不得搭乘大眾運輸。
吃出明亮雙眸
2021-04-01
眼睛不好嗎?快吃點養眼的食物吧!飲食是保護眼睛的重要方法,小時候媽媽都會告訴我們,多吃紅蘿蔔,視力才會跟小白兔一樣好,但是養眼的食物,其實不只有紅蘿蔔,還有哪些食物能夠提供眼睛保健足夠的滋養呢?維生素A是護眼冠軍維生素A是營養素中護眼效果排行榜的冠軍!維生素A可以幫助「視紫質」形成,使眼睛適應光線變化,在微弱光線下也能保持視力,如果缺少了維生素A,眼睛對黑暗環境的適應能力會減退,太過嚴重甚至導致「夜盲症」,也會有「乾眼症」及「角膜軟化症」的情況發生。所以,平常可以從動物肝臟、魚油、乳製品、雞蛋等食物中,得到豐富的維生素A,尤其老年人因退化容易眼睛乾澀,更要特別注意攝取量是不是足夠。此外,維生素A為脂溶性,攝取過多容易有在體內堆積的問題,或是膽固醇過高的疑慮,所以也可選擇攝取「β-胡蘿蔔素」,這種營養素在人體內可轉化成維生素A,以「黃橘色」或「紅色」蔬果含量最豐富,例如紅蘿蔔、番茄、南瓜、木瓜、紅黃椒、芒果、哈蜜瓜等,這些食物也有抗氧化的功效,可減緩眼睛老化的問題。葉黃素與玉米黃,保護視網膜和黃斑部葉黃素與玉米黃素是存在「視網膜」和「黃斑部」的重要物質,它們可以避免視網膜受紫外線及光害刺激,造成老化性黃斑部病變。像是電腦螢幕、電視、日光燈等都會輻射出藍色光,葉黃素就會吸收過濾進入黃斑區的藍光,避免黃斑部受到氧化的傷害,也可延緩視力衰退的速度。不過,若是已經病變了,輔助效果就不大。葉黃素、玉米黃素是存在天然蔬果中的一種天然類胡蘿蔔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仰賴食物的來源,例如地瓜葉、菠菜、芥菜、綠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另外,像是奇異果、葡萄、柳橙、綠皮胡瓜、南瓜等瓜果中,也都擁有豐富的葉黃素,而玉米、枸杞則有含量豐富的玉米黃素,不過,它們都是屬於脂溶性的營養素,建議與其他魚肉類共同食用,才能與脂質產生作用,吸收得更好。維生素C、E、β-胡蘿蔔素,抗氧化效果佳隨著年齡的增加,水晶體會因為氧化,從清澈變得混濁,甚至造成白內障影響「看」的能力,其實老化及退化都是人體的正常現象,不必太過擔心,除了葉黃素外,補充具有抗氧化效果的維生素C、E及β-胡蘿蔔素,都可降低和減緩眼睛退化的情況。平時可從櫻桃、柑橘類、芭樂、奇異果等水果攝取維生素C,另外,深綠色蔬菜也有,但是如果放太久或是過度加熱會造成營養流失,所以,要趁新鮮而且少加熱的烹飪方式來吃。而維生素E的部分,在新鮮種子及堅果類中含量都很多,所以,只要每天吃兩湯匙的綜合堅果類就夠用了,不一定要再另外補充膠囊。鈣質能穩定血壓、消除神經緊張鈣具有穩定血壓、消除神經緊張的作用,只要眼睛中的微細血管維持正常狀態,病變的機會就會降低許多,平常可從堅果雜糧類、奶製品、魚等食物增加鈣的含量。維生素B群能維護視神經及角膜健康有維護視神經及角膜健康的作用,但維生素B群沒有辦法儲存在身體裡,攝取之後很容易從尿液中排出去,所以,每天都要適量補充,吃糙米、五穀飯、麥片、堅果類、全穀類等食物,都是補充維生素B群的好方法。以上營養素對於乾眼症、夜盲症、黃斑部病變及白內障都有預防改善、增進眼球修護能力的作用,但是像「青光眼」主要是眼內壓過高、「老花眼」是正常的退化,就沒有任何營養素可以特別幫助改善,最主要還是在眼睛的使用上,必須特別注意休息及防曬,在日常生活中,最好不要長時間盯著螢幕看,以及出外受光線照射時,要戴上有防曬功能的太陽眼鏡。
子宮肌瘤小心造成不孕! 醫揭「4大明顯症狀」很多女性都忽略
2021-03-01
子宮肌瘤是育齡婦女最常見的子宮良性瘤,幸好大部分沒有症狀,有症狀也不一定要手術治療。然而,對育齡婦女來說,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子宮肌瘤會造成不孕嗎?婦產科醫師詹景全表示,正常的女性子宮由內到外分別為黏膜層、肌肉層及漿膜層。「子宮肌瘤」是子宮肌肉層部分細胞過度增生而形成的一種良性腫瘤。以育齡婦女來說,平均每4個人就會有一位患有子宮肌瘤;臨床上,子宮肌瘤是導致子宮被切除的最常見病因。子宮肌瘤多無症狀 症狀發生多與大小、位置有關詹景全說,其實子宮長肌瘤的女性,大多是沒有症狀的。若發生症狀,則與肌瘤所在的位置、大小有很大的關係:◎間質肌瘤:可能造成經血過多、痛經。若肌瘤過大,將會壓迫到膀胱、直腸等。◎漿膜下肌瘤:除非肌瘤太大而產生壓迫,否則這類肌瘤較少引發經血過多的症狀。◎黏膜下肌瘤:這類肌瘤最容易引發症狀,如經血過多、經期過長、亂經、不孕、早產或流產等症狀。即使是小小的肌瘤也可能造成經血過多;若肌瘤較大,甚至有血崩的危險。另外一些比較常見的症狀如下:◎經血過多、不正常出血:這是子宮長肌瘤最常見的症狀,持續一段時間將造成貧血。◎壓迫:當肌瘤愈來愈大,「壓迫」就成為另 一個常見的症狀。若肌瘤壓迫到膀胱,可能造成頻尿、連續性膀胱炎,甚至解不出尿;若肌瘤壓迫到腸道,會造成嘔吐、腸胃不適或便祕等症狀;若肌瘤壓迫到骨盆,會造成腹部疼痛;若肌瘤壓迫到輸尿管,甚至可能造成輸尿管或腎臟水腫。◎子宮疼痛:若肌瘤內部有變性的變化,可能會有子宮疼痛的症狀。子宮肌瘤不一定需要開刀 過大、生長快就得考慮子宮肌瘤的診斷方法很容易,利用陰道超音波 (或腹部超音波)就可以將大部分1公分以上的肌瘤診斷出來。詹景全指出,絕大部分的婦女是無症狀的,因此只需要追蹤觀察(一年至少追蹤一次)即可,但是如有症狀產生,像是經血量過多,可考慮先以藥物治療,如止血藥、黃體素、避孕藥等;若藥物治療失敗且症狀持續,或子宮肌瘤過大(超過6公分以上) 或是生長快速,有變癌性的可能發生,就需要立即開刀。 子宮全切除≠進入更年期 只是不再有月經不過,詹景全特別強調,有不少人誤以為接受子宮全切除手術後,就會進入更年期。其實控制女性荷爾蒙分泌的器官是卵巢,而不是子宮,所以,子宮切除後並不代表就是更年期,只是不再有月經來潮而已。 子宮肌瘤可能造成不孕 與2情況息息相關詹景全提醒,部分子宮肌瘤可能會讓女性不易受孕,或受孕後不易著床,最主要有兩種情況:1、突出於子宮腔的黏膜下肌瘤,會影響受精卵著床,因此容易造成不孕。若還要懷孕,醫師會建議先努力懷孕,如果試過一段時間仍不能懷孕或懷孕後容易流產,才考慮手術治療。2、若子宮肌瘤長在受精卵容易著床的位置,假如還要懷孕,就算是間質肌瘤(而不是黏膜下肌瘤)、或是只有1公分的黏膜下肌瘤,都要切除,否則會影響著床,不利繼續懷孕。更年期後肌瘤自行萎縮 無生育考量別驚慌切記,不是所有的肌瘤都會對懷孕造成影響,所以不要太驚慌!但若肌瘤大於3公分,那麼腹痛、胎位不正、早產、胎盤早期剝離的機率便會增加。所以,若懷孕時發現有肌瘤,只能追蹤其大小變化,生產完後也不急著開刀,可以等到產後3個月後追蹤其大小再做決定。另外,詹景全提及,若子宮肌瘤患者的年紀已經接近更年期,肌瘤的大小不是很大,症狀不厲害,也沒有惡性的跡象,則可以考慮暫時不要開刀;而且更年期以後,因為缺乏荷爾蒙的刺激,通常肌瘤會逐漸萎縮。
美麗不輸花卉,時下最夯「觀葉植物」
2021-02-01
過年一定要來個花花草草妝點不一樣的居家,為空間製造新氣象;但是除了花卉,今年也可來點時下最夯的「室內觀葉植物」。觀葉植物可不是你以為的就是綠綠的而已,其花樣真是稀奇古怪,花色雖以綠色居多,但同樣是綠色,卻有多種層次。有些植物性喜強日照但卻又能耐陰,有些植物不需要太多陽光,需要栽植於遮陰處才能生長良好,有些植物適合拿來妝點室內環境,其美麗的姿態一點也不會輸給花卉。過完年還可以再繼續種植,多項研究都提出觀葉植物具有淨化空氣的功能,在放置有植物的房間內,不僅減少空氣內中的有毒物質,能淨化還能美化環境,觀葉植物堪稱比花卉CP值更高。其中大家耳熟能詳的觀葉植物,例如黃椰子、棕竹、黃金葛、印度橡膠樹、虎尾蘭及龍血樹,都是淨化空氣的最佳選擇。觀葉植物種類眾多,其中有一類觀葉類盆栽植物 (Foliage Pot Plants) ,就是種在盆栽中的觀葉植物,除了整體株型及葉斑漂亮之外,其葉叢與盆栽比例亦需適當,因為盆栽植物在移動上機動性高,方便隨時移動組合,所以常被拿來佈置於庭園或家中的角落。此類植物有秋海棠、黛粉葉、朱蕉、龍血樹屬植物、黃金葛、棕竹、茶馬椰子屬植物、馬氏射葉椰子、琴葉榕、印度橡膠樹等。此外,有些蔓生植物也常作為吊盆植物栽培,例如蔓性椒草、白金葛、百萬心、毬蘭等。另外還包括水生植物,例如澤瀉、埃及莎草、白穗刺子莞、大萍、粉綠狐尾藻、斑葉林投等。在栽植觀賞植物時需考量的重點是栽培環境是否適合該種植物,如果是地植於戶外的園子中,則需考慮澆水、空氣相對濕度、日照量,因為不同的觀葉植物對栽培環境要求均不同。大多數的物種性喜半日照,但有些物種則可以栽植於全日照環境中,例如黃椰子、馬氏射葉椰子、印度橡膠樹、虎尾蘭、斑葉林投、彩葉草、紅莧草等,但同時也需要提供充足的水分。另外,還有某些物種需要栽植於散射光環境中或大樹的遮陰之下,例如花燭、蔓綠絨、黃金葛、龜背芋、龍血樹屬植物、粗勒草、許多屬的蕨類以及某些鳳梨屬植物,例如鶯歌鳳梨屬。觀葉植物的世界多采多姿,當然也是千萬變化,開始種植它就能多一分了解,今年過年就來為居家妝點綠意和新意吧 !
傳統年菜熱量爆表! 6秘訣讓體重不要跟著步步高升
2021-02-01
在春節假期中,親朋好友相聚圍爐吃年菜為國人重要習俗之一,然而,在年節歡樂的氛圍烘托下,常會不自覺的飲食過量,除了攝取了超標的熱量外,也提高罹患肥胖等相關疾病的風險。佛跳牆、雞湯、蹄膀、糖醋魚、獅子頭、米糕及八寶芋泥等皆為常見的傳統年菜,這些菜色的共通點為以油炸、油煎、糖醋、勾芡、多糖及多醬汁等方式料理,換算下來,一餐攝取的熱量可能超過2,600大卡;以一般體重60公斤之靜態工作者來說,一餐所需熱量約700大卡,吃一頓年夜飯所額外攝取的熱量,需至少得跑操場103圈(約31公里)。因此,不論是自行準備或上館子用餐,圍爐吃年菜可選擇少油炸、少糖、少鹽、多纖維的菜色。此外,國民健康署也提供6項技巧,讓農曆春節期間吃得營養均衡無負擔,健康開心樂過年:技巧1、全榖雜糧多選原態全穀雜糧類建議每餐以1.5個拳頭大小的份量為食用基準,建議選擇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維持原態」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全麥麵、芋頭、南瓜、山藥及紅豆等,而年菜中常見的米糕、八寶芋泥等,通常額外添加許多油脂和糖製作,建議酌量攝取即可。技巧2、年年有餘減少加工豆魚蛋肉類建議每餐大約1掌心大小及厚度之份量,而份量較大的年菜,如豬肋排、全雞等,建議與親朋好友共享,或將1餐分成2餐食用,以避免過量。菜色選擇時,建議以脂肪含量較低的鮮蝦、海參、花枝、牛腱肉、雞肉等,取代蹄膀、東坡肉等;以天然食材取代高熱量、高鹽、高油之肉類加工製品,例如獅子頭等,也建議減少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的臘肉、香腸等,避免不當添加物的攝取及罹患腸癌的風險。技巧3、蒸煮涼拌搭配堅果菜色盡量選擇蒸、煮、涼拌等佳餚,避免油炸、糖醋、燴等菜色,例如以清蒸魚取代糖醋魚、紹興醉雞取代脆皮炸雞,或是挑掉炸衣,以減少攝取過量油脂;解凍後的湯品,可將上層凝固油脂除掉後再加熱以減少油脂的攝取。另外,每餐可選擇搭配大約1個「大拇指節」(約1茶匙)的堅果種子為開胃菜或飯後點心,如杏仁果2粒、腰果2粒或核桃仁1粒。技巧4、多添蔬菜補足纖維每餐蔬菜攝取量以1.5個拳頭大小的份量為食用基準,因此選擇年菜時,建議多挑選2至3道蔬食或半蔬食菜色,也可準備新鮮蔬菜,適量加入肉品或湯品年菜中,例如:燉品可加入蘿蔔一同燉煮;鍋品則可加入茼蒿、高麗菜、香菇、金針菇;肉品則可加入燙熟的芥菜、花椰菜、青江菜盤飾,或以青椒、筍片拌炒,不但可以增加膳食纖維,且可以增加飽足感。技巧5、當季水果大桔大利每餐水果攝取量大約1個拳頭大,建議以當季新鮮水果取代過年常吃的芒果青、水果風味軟糖、牛軋糖等零食。因水果中富含維生素(如維生素A、C、E等)及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祕、增加飽足感、增強免疫力等,達到預防疾病、增進健康的效果。技巧6、多喝開水無糖飲料口渴時喝白開水最健康,另每日建議喝1.5~2杯原味乳。因含糖飲料中添加大量糖,使用的配料,如粉圓、芋圓、粉條、布丁等也多含有糖分,過量攝取會提高造成肥胖及罹患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建議多以白開水、無糖飲品或原味乳(鮮乳、原味保久乳等)取代含糖飲料。而原味乳富含鈣質、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等,因此建議每日應攝取至少1.5~2杯的原味乳(每杯240毫升);調味乳品常含有外加糖及其他食品添加物等,故原味乳品為較優質的乳品選擇。
喝水有原則,日飲2500c.c.
2020-12-01
愛惜身體健康,該從平日多喝水做起,但喝水有一定的原則,並不是隨心所欲,沒限制的想喝就喝。充足的水分能讓皮膚細胞水噹噹,人體透過喝水能幫助身體調節體溫、促進身體的代謝與腸胃蠕動,如何增加身體的抵抗力,建議可從「喝水」做起!「喝水?」沒搞錯吧,你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就這樣簡單嗎?水不就是每個人天天都在喝嗎?從沒想過水對自己的身體有這麼大的影響。醫學資料顯示,成人體重內的60~70%是水分,血液中的含水量更高達9成以上,不僅血液、淋巴液及身體分泌物與水有關,進食後的吞嚥、消化、運送養分及排泄,都需要水才能進行,所以,水之於人體,就像空氣、食物對於身體一樣重要。每天補水2500c.c.「我上班忙到沒時間喝水」、「我開會開到都忘了喝水」,常常會聽到忙碌的上班族有這樣的聲音,導致不少人消化問題一大堆,甚至還引發尿道發炎,這樣是非常不健康的。有句話說:「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真的一點也沒錯,愛惜身體健康,就該從平日多喝水做起,但喝水有一定的原則,並不是隨心所欲,沒限制的想喝就喝。每人每天至少會消耗2公升半的水分,理論上似乎應該再「補回來」2公升半流失的水,不過,其實每天我們吃下的食物中,就已經含有大量的水分。比方說蔬菜中90%以上是水分,水果中有8成以上也是水分,肉類和魚也含有70%的水分,還不包括我們可能會喝到的湯或是果汁飲料,扣除這些之後,一天喝1500 c.c.的水就足夠了。當然這是指一般低度運動量者的基本原則,若你是屬於運動量大的人,如運動員或有參加健身運動習慣者,就要相對增加飲用水的份量。增加抵抗力 從喝水做起水要是喝得不夠,身體通常會用讓你感覺到口乾的方式讓你知道,但不時提醒自己喝水的壓力也不小,就有醫師以每天喝2500 c.c.為例,將一天當中分5次喝水,提出自己喝水習慣供讀者參考: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先喝約500c.c.的水,對腸胃蠕動、消化和美容,都有幫助,而且在出門前將水喝完,這樣就解決掉一天飲水量的1/5。之後進了辦公室再倒500c.c.的開水放在桌上。想到就喝,分批在午餐前喝完。下午如法炮製,下班前再解決500c.c.,回家之後再慢慢喝掉最後500c.c.,這樣就可達成輕鬆無負擔的「日飲2500」計畫。喝水也有技巧,不但要兼顧量的攝取,也要讓身體所喝進去的每一口水都能達到最佳效果。喝水時要小口小口分段地喝,因為身體就像是個非常精密又聰明的儀器,一次灌下太多水時,水分會停留在體內,反而不利新陳代謝造成水腫,而短時間內腎臟也會收到進水太多的訊號,就會加速排尿速度,反而讓喝下去的水立刻流失,沒有足夠的時間送到身體各部位。開飲機飲水,別忘清潔至於喝哪一種水比較好?市面上許多包裝水強調國外進口,或經過多道生化科技處理,有的還添加各式的微量元素,重點都是強調喝水的重要性,只要通過檢測安全應該都無虞。以營養師為例,自己隨身就會帶一罐水方便喝,公司或家中也是喝一般飲水機或開飲機的水,只要是有商譽的廠家都好,要特別提醒的是飲水機濾心的清潔,最好是選擇好清洗的品牌,自己才會願意常常清洗保持其功能性。在知道喝水的好處後,在面對現在坊間飲料選擇多,或許還是有不少人可能說:「我真的超級不愛喝沒味道的水!」其實讓自己多喝水的技巧不少,比方說加牛奶、加可可粉等各種味道,近幾年許多添加穀粉的代餐,也相當受到歡迎,其實單純喝、加料喝,只要能喝水都對身體很好。
心臟血管支架什麼情況該裝?放置後就沒問題了?
2020-11-01
這種情況必須動手術!醫師完整解析63歲的陳先生日前因急性心肌梗塞被家人送往急診,經會心臟內科醫師,緊急採取心臟血管支架置放手術後,撿回一命。血管支架提供冠狀動脈狹窄的患者一個非開刀的治療方式,但可不是所有患者全都適用,患者必須先跟醫師就各自的病情進行討論,在開刀、支架與藥物之間,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血管支架 無法避免血管再次狹窄血管支架可直接撐住血管,理論上可以克服血管再狹窄的缺失,但臨床運用上卻發現,即使裝了支架仍然無法完全避免血管再狹窄的問題。心臟內科醫師劉如濟表示,當血管細胞被撐開後,內皮細胞也會產生反應,血管平滑肌細胞也會增生,往支架的網狀空間中生長出新的血管組織,再次造成血管管腔的狹窄;雖然再狹窄的機率比以往的氣球擴張術來得低,但仍會造成臨床上的困擾。血管支架分2種 依情況選擇適合類型目前臨床上應用的血管支架可分為「一般支架」與「塗藥支架」兩大類。一般支架純粹是將血管撐開,半年內約有20~30會有再狹窄的機率,為了克服血管再狹窄的情形,之後則有塗藥支架問世;塗藥支架藉由藥物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胞增生,降低血管再狹窄的機率,使用塗藥支架一年後,血管再狹窄的機率少於1成。不過,劉如濟指出,血管支架雖然可以將血管狹窄處撐開,但置放支架後,因血流對外來物質產生反應,血小板會形成血栓,堵住支架,血栓的形成還會隨著時間而微幅增加,且早期塗藥支架的血栓問題引起廣泛的注意。 非所有的血管狹窄都可用 黃金12小時避免心臟壞死血管支架的問世雖然提供冠狀動脈狹窄的治療選擇,但並非所有的血管狹窄都可採用支架置放術,還是必須經過醫師審慎評估。對於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而言,置放血管支架是救命的處置方式,置放支架後,可以直接打通阻塞的血管,減少心臟組織壞死。為了搶救性命,且減少心臟組織壞死的機率,發生心肌梗塞到裝置支架的黃金時間宜控制在12小時內,雖然患者從急診進到醫院,直到裝置支架的時間,目前已可控制在90分鐘以內,但有些患者在院外已拖了很久的時間,到醫院時已超過12個小時,再裝支架的幫助有限。劉如濟很遺憾的說,心臟組織無法再生,一旦已經壞死,即是不可逆的傷害,且超過12小時,因組織在血流缺氧後再灌注,反而可能造成心臟的傷害。慢性心血管疾病 置放血管支架須審慎評估對於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來說,置放血管支架是救命的選項,但若是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否接受血管支架可就得經過審慎評估,在血管支架、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與藥物治療等選項中,找出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治療方式。劉如濟表示,如果狹窄的位置在左主幹血管,一般而言並不太適合採取支架置放手術。目前的研究都顯示,若是主幹血管狹窄,置放支架的長期預後並不比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來得理想,尤其是左主幹分支部有狹窄病灶或合併多條血管狹窄者。畢竟置放血管支架只是處理病灶,但繞道手術則是直接提供一條血流通路。血管支架置放太多 恐造成血栓風險提高雖然有些病人害怕開刀,不太願意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開刀即使有短期風險,例如麻醉等,但只要手術成功,可減少重複血管重建術的機會,這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優勢。劉如濟提及,支架太多,血栓風險提高,此外,接受血管支架置放術後,需要服用半年至1年不等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以預防血栓形成,如果短期要開刀的患者,包括牙科治療等,在暫時停藥的過程中,即有可能因支架血栓而出現嚴重的風險。3條血管都有狹窄開刀較適合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防止復發除非有特殊狀況,一般裝置支架的數量不宜太多,劉如濟強調,若3條血管都有狹窄的現象,開刀是比較建議的處置方式。因為支架只是將狹窄的血管撐開,並沒有改變疾病的本質,且需要裝設的支架太多,相對地提高支架的血栓風險,再加上有多處狹窄,不易完整重建病人血管,日後發生再狹窄的機率也會比較高。裝置支架半年後,約有1~3成的患者會出現再狹窄的情形,並不是一勞永逸的治療方式,且因有血栓成的疑慮,患者術後必須遵從醫囑,服用抗血栓藥物,這是患者術後必須要特別注意的部分。除了服用抗血栓藥物之外,劉如濟提醒,患者術後還要注意飲食控制,並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少吃油炸食物、不要抽菸、多運動,若有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必須好好控制,否則可能增加再狹窄的機率。
揪出骨質流失壞習慣
2020-10-01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的肌肉強度、骨骼密度皆逐年下降;但事實上,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知不覺的習慣,正是加速骨質流失、肌肉強度降低的兇手,趕緊揪出偷走鈣質的壞習慣。世界衛生組織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是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的第4位。根據國健署2015~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50歲以上民眾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量測骨質密度,結果發現,隨著年紀增加,骨質疏鬆症患者隨之增加,且女性比例遠高於男性。調查顯示,50~64歲男女性骨質疏鬆症比例分別為4.6%、6.8%;65~74歲男女分別為5.7%、18.3%;75歲以上男女分別為19.4%、29.3%。也就是說,超過50歲以上,平均每4~5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症的問題。骨鬆容易骨折,半數會再次骨折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輔仁大學臨床講師劉哲瑋指出,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全身骨骼疾病,是由於骨質減少、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組織結構,呈現孔隙變大,甚至中空疏鬆的現象,容易導致骨骼脆弱、斷裂,增加骨折的危險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逾900萬起骨鬆性骨折發生,全球每3秒就有1人因骨質疏鬆症而骨折,髖骨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一年內大約有40%無法自行走路,60%病患需要協助;而台灣的髖骨骨折發生率,更是亞洲區第1名,全世界9名。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指出,50歲以上,每3名女性就有1人因為骨質疏鬆症的問題而導致骨折,每5位男性也有1位骨鬆性骨折,尤其發生第一次骨折後,將近一半的人會再發生第2次。髖骨骨折,1年死亡率高達20%劉哲瑋表示,骨質疏鬆症最直接影響就是骨折,骨折會引起嚴重疼痛,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常見骨折部位為脊椎骨、髖骨、手腕,其中又以髖骨骨折最為嚴重。病患無法自由行動,嚴重的話,甚至殘疾而長期臥床引發感染,髖骨骨折常會引起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而脊椎骨折者除了引起背痛、駝背、身高變矮,嚴重則會影響肺功能及消化系功能,甚至造成死亡。一旦發生髖骨骨折,往往造成失能狀態,需要他人的協助照護,也喪失自主活動能力,甚至會增加死亡的風險。根據國內統計資料顯示,男性髖骨骨折病患在一年內的死亡率為22%,女性則為15%,相較於同年齡者平均死亡率高出許多。6大骨鬆壞習慣1.沒有運動習慣生活中缺少活動,不常走路、爬山,或是缺少重負運動,當骨頭長時間缺少刺激,容易導致造骨細胞減緩骨頭的生成作用,也會讓蝕骨細胞加速破壞作用,就會造成骨質流失加速,增加骨質疏鬆症風險,也容易肌肉萎縮,增加肌少症的風險。而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也容易會有體重過重、肥胖的問題,則會增加骨頭、關節的負擔;相較於體位正常的人,也有較高的骨質疏鬆症風險。2.不常曬太陽許多女性很害怕曬太陽,遇到太陽總是用陽傘遮、戴帽子、全身塗滿防曬乳;但是不常曬太陽,當皮膚少了紫外線照射,就容易會缺乏維生素D3,也比較不容易留住鈣質,骨質流失也比較快速,建議只要讓手背每天曬太陽 15~20分鐘,就能製造足夠的維生素D。3.飲食不均衡經常節食及體重過輕的人,通常容易飲食不均衡、營養不良,就會缺乏足夠的營養素,尤其是鈣質攝取不足時,骨頭會釋出鈣質,以維持正常血鈣濃度,若是長期缺乏鈣質,骨頭中的鈣就被掏空,嚴重將造成骨質疏鬆症、骨折。尤其是有節食習慣的女性,更會減少分泌女性荷爾蒙,加速骨質流失,容易造成骨質含量變少、肌耐力降低,增加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4.過量飲用茶、咖啡雖然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喝茶、喝咖啡,會造成骨質疏鬆症;但是,含咖啡因的飲料具有利尿效果,大量飲用也可能容易造成鈣質加速流失,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5.吸菸吸菸是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吸菸會減緩造成細胞的活性、降低血中骨鈣素濃度,增加骨細胞對抑鈣激素的抗性,同時會增加蝕骨細胞破壞,加速骨質流失。6.酗酒酗酒是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之一,酒精可能對於骨骼有直接的毒性作用,會抑制造骨細胞的活性,同時影響鈣質、維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加速骨質的流失速度。根據研究顯示,酗酒者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