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
2024-10-30
日本電影「步履不停」(中譯『橫山家之味』)是由是枝裕合所執導,由阿部寬所飾演,故事敘述著家庭中親人之間若即若離的互動,有輕鬆的一面,也有劍拔弩張的瞬間。同住一個屋簷下,有人期望與失望,有著對親人不在的追憶與感傷。鏡頭很慢,小鎮很小,人口不多,待在家裡似乎就可以聽到隔壁人家說話的聲音,電影告訴我們,家人的支持與理解是我們前進最大的力量,電影中演員不多,也沒有科技手法,但是看完會沉吟許久,不論發生什麼事,個人也好,家庭也好,都要步履不停地走下去!最近演員胡歌也演了一部電影「走走停停」,女主角是高圓圓,和阿部寬一樣,胡歌也是一位失業的大齡青年,迫於北漂的壓力,只能回到老家與父母及妺妹同住,在老家巧遇了舊時同學高圓圓,高是拍紀錄片的,想以其北漂回來的狀態做一深度的報導,卻沒想到反而促成了胡歌把自己寫的劇本拍成電影的夢想。劇本的主軸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而這個女主角是由自己的母親所扮演,拼湊出來的團隊,沒有經費,就在自己的家裡開拍,父親的角色嚴肅不多言,冷冷地看著一幕幕的故事在他身旁排練,父親沒有反對就是對這個廢柴大齡青年最大的支持了。而後面有意想不到的劇情轉折,足以讓人潸然淚下。這部電影導演龍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了他希望透過這部電影去探討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走與停,不僅代表著前進和停止,也象徵著勇氣和思考。「走走停停」這四個字不是對生活最寫實的形容嗎?人生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充滿了起伏和轉變,胡歌飾演的男主在經歷北漂失敗和家庭變故後,波瀾不驚地接受了生活,選擇和自己和解。電影的最後是他開著車子陷在車陣中,而另一個車道,高圓圓則在另一台車的副駕駛座上,他們看到了彼此都在車流中,沒有交流,卻都在自己的車道中走走停停。和『步履不停』一樣,這部電影也有現代很流行的一個詞叫「鬆弛感」,不是富貴人家,也沒有霸道總裁,就像你我一樣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的人生,對於成功這二字已經冷感,只想在踏實與温暖中過好每一個太陽升起的日子。人生一路都是走走停停,爬山的路是走走停停,在大漠戈壁徒步也是走走停停,在台灣環島徒步是走走停停,幾十年的工作生涯走走停停,二個人之間的感情也是走走停停,看一本書是走走停停,連寫這篇文章也不是一口氣寫完,也是寫一段之後停頓下來思考,然後再開始!人生的差別是走走和停停的時間有多久,頻率是多少。你現在是『走走』還是『停停』呢?目的地能看到什麼,誰都沒有把握,而『走走』和『停停』是平等的,加起來才是你全部的人生,願你走時帶著微笑,停時不忘感恩!
愛與勇氣 生命無懼 —「Dora 媽咪」
2017-08-14
【圖 . 文 / 方智出版社】 「媽咪,妳要繼續用愛改變世界!」這是女兒離去前,告訴蘇惠娟的最後一句話。她期許成為女兒的續航力,將餘生完全奉獻給重症病童及身處苦難的家庭。女兒抗癌過程被拍攝為紀錄片《Love Life》,廣傳於全世界許多角落,震撼也激勵了無數人的生命。 過去10 年間,知道她叫「Dora 媽咪」的人遠遠超過知道她的本名蘇惠娟。年少時,她遠赴歐洲維也納學習大提琴;回國後,在「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與「各大專院校音樂科系」擔任大提琴手與專業音樂講師多年。唯一的女兒Dora 在10 歲罹患骨癌,她以無比的愛和堅定的信仰,陪伴女兒走過辛苦的治療歲月。5 年的治療過程中,母女常在醫院病房中一起演奏大提琴,用音樂陪伴、撫慰同樣是身處病痛中的孩子和傷痛的父母。2011 年,愛女在她的懷抱中移民天堂,但是她仍繼續背著大提琴,奔走在原本絕望、黑暗甚至悲情滿滿的兒童癌症病房,期許以音樂和曾有的經歷幫助身處患難、絕望中的家庭。 年過50人生洗牌 最大的得源於失去「Dora 媽咪」說自己曾經是個「戰士」—年輕的時後,為自己的夢想奮戰;有了女兒之後,為女兒的未來奮戰;女兒生病之後,為女兒的生命奮戰!女兒不在之後,卻再也不知為何而戰?失落、茫然……占據著生命。孩子、婚姻、事業、夢想……一夕之間,一無所有;年過50 的人生重新洗牌,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然而,沒想到,生命最大的得著,竟源於我的失去—女兒離去的第七年,再度出書,並著手建立「生命無懼關懷協會」。 不在傷痛中放棄夢想 賦予「失去」更深遠的價值和意義Dora 的生命雖然只有15 年,然而,她,就好像把一生濃縮成15 年過完。如果,Dora 在生命的盡頭,都沒放棄任何夢想,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沒有夢想?我們又有什麼資格放棄夢想?這個世界之所以多采多姿、生生不息,是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潛能」,「Dora 媽咪」決定不讓餘生在傷痛中度過,選擇賦予「失去」更深遠的價值和意義,Dora 離去之後寫了第一本書,這本書成為暢銷書,已經賣出4 萬多本;6 年來,奔波於醫院、監獄、看守所、學校、軍中、教會、企業……也受邀至國外,至今進行約400 場充滿「愛」與「擁抱」的演講。曾經,在學校演講兩個鐘頭,和孩子擁抱了一個鐘頭。蘇惠娟緊緊抱著每個孩子,在他們耳邊說「我愛你」,直到他們也說「我愛你」時,才放開他們。曾經,孩子在擁抱時痛哭失聲:「Dora媽咪,妳能不能抱我久一點?因為媽媽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我從來不知道被媽媽擁抱是什麼滋味。」若一場演講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命,又有什麼理由停下腳步?! 推動「兒童安寧 」 期許造福更多病友在一群人的鼓勵、協助、支持之下,經過將近一年的奔走,「生命無懼關懷協會」正式成立,協會宗旨之一就是要推動「兒童安寧」。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定律,所以這世界的一切,幾乎都是為這定律而設計,但有一群孩子,他們的一生,沒有經歷「老」,他們甚至活不到18 歲。然而,這些罹患重症的孩子卻用他們短暫的一生,親自教導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功課,教導我們生命的道路該怎麼走?教導我們如何從死亡學會活著? 「Dora 媽咪」透過數百場演講,向社會大眾分享癌末病童面對疾病坦然無懼的精神與態度,致力推動「兒童安寧」的理念。以發起人的角色,四處招募心志一同的朋友共同努力,期許藉此得以造福更多病痛中的孩子與家人。「當醫療對孩子再也沒有任何幫助時,我們還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Dora 媽咪」只想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面對癌末的孩子,『安寧』越早介入,越能縮短並減輕家人面對孩子離去後的悲痛。」因此,推動「兒童安寧」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無可推諉的責任和義務! 善用潛能 發揮影響力助人經過那麼多苦難,如今,你問蘇惠娟:「什麼是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她會這麼回答:「發揮你的影響力,讓你的生命成為許多人的祝福!善用你的潛能,讓你的潛能成為更多人的幫助!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努力的、用力的愛你周圍的人,讓這動盪不安的世代,因為愛,而有盼望!」
永康街國際商圈推手的 突圍智慧
2017-06-21
圖 . 文 / 圓神出版社 出生於南投草屯鎮的李慶隆,從小家境困窘,曾經從事過工廠貼皮工、養豬員、賣金絲雀的小販、建設公司的工友,但卻沒有放棄創業的夢想。後來投身房地產業,二十四歲成立自己的公司,從此立足永康商圈,並在有「天下第一里」之稱的永康社區擔任了十六年的理事長,是令台北人引以為傲的永康國際商圈幕後推手。 奇招打響公司知名度回憶剛創業時資金不多,想花錢廣告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而四十多年前台北市最熱鬧的地方是西門町,上班族下班後唯一的休閒娛樂就是去看電影,當時電影院有項免費的服務,就是有人外找時,電影院會幫忙打上大大的字幕,好通知看電影的客人。李慶隆靈機一動,他出錢讓員工下班後輪流到西門町的電影院看電影,看到一半時,拿紙條給電影院的服務員說:「三代建設公司李經理外找!」這樣各家戲院上就常會有「三代建設公司李經理外找!」字幕,連續半年,打響了公司和他的知名度。 鄰里好關係靠服務經營房地產必須做好鄰里關係,永康商圈住家多是四層樓公寓,上下都要爬樓梯,李慶隆經常遇到上了年紀的歐巴桑,兩手拿著裡面裝得滿滿的菜籃子,很重,他會主動上前幫忙,將菜籃提上去後,再親切的遞上名片自我介紹,每個月平均幫助過一百位歐巴桑,用這樣的服務、慢慢建立起良好的鄰里關係,並開發生意。深耕社區後,李慶隆更加覺得這裡很棒,住宅加商業的混合區,有鼎泰豐和高記這兩家聞名世界的美食餐廳,吸引很多國內和國際觀光客來這裡消費,有足夠條件成為國際商圈,既然客人都來到信義路、永康街口了,為何不將他們吸引到巷弄裡,尋找台灣美食及更多的特色商品呢? 包容溝通 讓商圈店家與住戶雙贏李慶隆於一九九七年成立了「台北市永福生活圈社區發展協會」,主要功能就是扮演店家與樓上住家中間的橋樑。在這的老闆都有一定的水平,透過不斷輔導,向店家老闆說明一個觀念,不能只考慮到自己的立場,也要考慮到樓上住家的安全問題,要有一個安靜的生活品質。永康商圈總計有五百多家店,在他的說服下,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店家在晚上十點前都已熄燈休息了,隔天也能更有精神服務客人。過去台北街頭有很多流浪狗會在店家門口大小便,李慶隆看到都會主動清掃,店家老闆被他的舉動感動了,也會要求店員出來掃,以後就很少看到門口有狗大便。做任何事,李慶隆都是先自己做,讓他們感動後,再來效法,只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就能包容,才有可能溝通。 良好互動 打造商圈獨特價值居民與店家其實都是商圈的共同體,只有兩邊都好,才能讓整體效益發揮到最大。於是李慶隆透過不斷的辦活動,邀請住家一起來參與,比如插花、包肉粽、卡拉OK 比賽等,讓住家與店家創造良好的互動,加上里長大力協助,永康商圈漸漸融合成一個溫馨大家庭;本著共好共享的初衷,一步步將永康商圈從傳統夜市改造成國際旅客最愛,融合美食、文創、藝文的獨特商圈體質。李慶隆在二○○○年成立了「台北市永康國際商圈協進會」,舉辦了很多公益性活動;在二○一六年推出「永康商圈爆感動快閃」,動員住戶與商家在永康公園唱歌,錄製、剪輯後放在YouTube,不到十天,點閱率突破一百萬人次,將永康商圈行銷到全世界。李慶隆說,現在的自己活著的每一天都沒有浪費時間,努力創造自己生命的價值,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在永康商圈盡力奉獻十六年,李慶隆覺得,擁有並不難,難的是願意分享,一旦願意分享資源和經驗,往往會激盪出更多的回饋,這才是真正的享有。
父母親,別對孩子做的事
2017-05-19
【文 / 郭騰尹】 在一次青少年的培訓課程中,孩子和家長都要一起看一部電影,電影的主題是講一個孩子在家庭暴力下所產生的陰影,這種陰影會讓最親近的人都會產生距離的陌生感,你明明知道對方是很愛你的,但是你感覺不到。 一位父親在看完電影後,內心衝擊很大,因為故事裡所描繪出的場景,就像其現實在家裡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一樣,所以他主動的舉手,希望能在台上分享一些感想,這位父親敘述著與兒子點點滴滴,談到彼此的矛盾時,七尺之軀竟透著無助的眼神,淚水恣意的在眼眶中打轉,我讓兒子也走上台前,坐在父親的旁邊,我希望這位父親能用心的看著孩子的眼睛,真的用心的對孩子說幾句話。 就在這對父子倆對視的那一秒,這位父親忍不住的哭出聲來,他覺得這十年來很對不起自己的兒子,一方面忙於事業,一方面因為他曾經因為孩子的調皮打過孩子,而且不只一次,一共打過二次。怎知兒子一聽到,立刻大聲插嘴說:「不是二次,是三次!」這兩句話讓現場輕鬆起來,真不知是要哭還是笑!人們對不好的回憶總是記得比較深刻,相反的,對一些好的回憶卻很容易因為理所當然而放在腦海裡的最黑暗處。 就像是家裡有老人家的,老爸老媽一旦吵架最怕就是翻舊帳,所有翻的舊帳都是不好的往事,某年某月某日你幹了什麼勾當,造了什麼孽,另一半記得清清楚楚,如果老夫老妻翻的都是美好的回憶,那麼凡事都充滿了感恩,又怎麼吵得起來呢? 上了這麼多年的青少年課程,聽到了太多孩子真誠的分享,你知道最讓孩子揮之不去的痛苦往事嗎?而這些都是直接與父母有關,希望藉此給父母親們一些提醒。第一就是動手。以前的觀念是孩子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隨著知識水平的增進,現代的父母比上一代更懂得尊重孩子,學校的教育也會提醒孩子要預防家暴,動手就是不對的,我們都得學習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任。 第二是你誤會過孩子。父母親寧可相信外人,而不相信自己孩子的解釋,最後的結果是讓孩子覺得對父母親講再多也沒有用,於是回到家,乾脆關進自己的房門裡,溝通的大門也關了起來。第三是父母親答應孩子的事沒有做到。答應孩子要帶他們去哪裡玩,或是買什麼東西,結果父母親爽約了,父母親的理由千奇百怪,但對孩子而言,只有一個感覺:「又被騙了!」大人總是會欺騙孩子! 最後一個是,孩子每次想要跟父母親說話時,父母親都是低著頭在玩手機,連頭都不抬起來。其實這種不受尊重的感覺,在這個幾乎由手機來主宰人們日常生活的世界裡,大家都會有此感受,只是工作場合、社交場合也就罷了,發生在家裡,真的有種悲涼啊! 父母親捨得花大筆銀子來栽培孩子,卻忘了真正的教育是父母親的示範,希望這幾點孩子的聲音,您能聽進去,也能做孩子最好的榜樣。
慢活才能養心
2017-03-20
文 / 郭騰尹 北京故宮內有一個熱門的景點叫做「養心殿」,在清宮劇裡面常常會出現,其位置在乾清宮的西側,清初順治皇帝病逝於此。自雍正起,皇帝改居住在養心殿,到了乾隆,再加以改造添建,成為一組集召見群臣、處理群臣、皇帝讀書、學習及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築群,一直到末代皇帝溥儀被迫離開紫禁城,清代總共有八位皇帝居住在養心殿。 為什麼叫做養心殿?這「養心」的意義何在呢?現在在養心殿前就有解釋其涵義,這二字乃出自《孟子盡心篇》:「養心莫善於寡欲。」就是要懂得節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培養好自己的性,一國之君擁有絕對的權力,然而權力會讓人迷失,野心會讓社稷動盪,所以不論政務或是日常生活,做皇帝的人都必須要深自警惕,不要衝動,要調和天地,才是治國之道。 中國歷史裡有暴君,在商場上也有霸道總裁,這些人強勢、專橫,不在乎別人看法,只為個人的目標而考慮。在國家上,視人民生命如螻蟻,強征稅賦,把社會搞得民不聊生。在企業界,這種人聽不到真話,身邊盡是逢迎拍馬之人,這樣的公司治理培養不出人才,因為個人的獨斷會破壞團隊的整合,人才無發揮之處,最後也只能掛冠而去。這些人最應該了解養心的重要性,不只是心性的調整,更是生活節奏的改變,以及一些新習慣的建立!而「慢活」的理念與方法,就是現代人養心很具體的實踐,人們可以透過慢活來整合身心,從思想到行動的搭配,都試著找到一種平衡感,這在互聯網追求快速的時代,這種訴求越來越受到重視!   慢活的觀念最早來自英國,勸導人們放慢生活的速度,讓身體和心靈可以放鬆。慢活不是讓一切變成蝸牛化,而是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包括慢閱讀,用更自然的方式來前進,包括不開車,用自行車甚至提倡走路,學習DIY 一些生活用品,不依賴電腦或是手機,改掉性急的毛病,尋找更天然的飲食來源,假日時遠離塵囂人群,學習獨處!在慢活的生活型態裡,它對食衣住行育樂都有了新的期待,而這些無不都在降低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就如同我們剛剛對養心殿這養心二字的解釋一樣。 慢活也是一種寧靜與浮躁間的對抗,浮躁的領導者會做出衝動的決定,而寧靜壑達的心會讓一個人更容易看出事情的真象,不會走進偏執的誤區,所以騎自行車、素食、走路、練瑜伽、打太極、關掉電視、降低購物欲望、每天只看一次郵箱,不被過多臉書或微信的訊息所綁架,再次拿回生活的主導權,這就是現代人的養心之道。 這個社會越強調什麼,也代表它越缺乏什麼!皇帝強調養心,是因為有權者的深自反省,此刻強調慢活,是因為全世界都在追求速度,生活節奏已經飛出了常軌,香港、上海、北京、新加坡、東京的地鐵站裡都是疾步飛馳的上班族,有趣的是速度越快的城市,其幸福感越低,忙碌不應該讓我們的心也亡了,現在就把慢活成為養心的開始吧,這個城市就是你的養心殿!
曾經被放棄,現在,蘇文鈺 要做「孩子的重要他人」!
2017-03-15
文◎整理自蘇文鈺《做孩子的重要他人》,寶瓶文化 紐約大學坦登工程學院電機博士,史丹福大學電腦音樂音響中心研究,現任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的蘇文鈺,其實自小身體欠佳,成績也差,可以說是被學校放棄的學生。幸而小學三年級時遇到一位「懂」他的孫先秦老師,看出他的潛能,以及知曉他調皮搗蛋的背後,是一顆害怕被遺忘的心,他的人生就此逆轉。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從2014年開始,帶著一群成大學生,走入高達70%的居民都過著入不敷出的嘉義東石布袋地區,教導路得關懷協會長年所照顧的數十位中、小學生寫程式。蘇文鈺教授期待孩子能脫離貧窮世襲,翻轉自己的人生,為自己掙出不一樣的未來,進一步改變自己的家鄉。   走過地獄門口 懸崖邊的掙扎感同身受近年來致力於偏鄉教育,一路走來有許多人質疑過蘇文鈺,身為資工系的教授,應該專心做研究,把學生教導好,發表更多論文,申請專利,為國家建立更多科技榮耀才對,怎麼會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偏鄉學童身上?但走過兩次地獄門口--在紐約因失戀而行竊;因被摯友背叛而持刀報復,雖在最後一刻,都急踩煞車,卻更讓蘇文鈺教授深刻體會,即使像自己這樣的知識分子,都可能在人性的黑暗底層,走上岔路,更何況是環境困厄、資源一向貧乏的偏鄉孩子。 如果這些孩子,因為在學校無法得到肯定、在家庭無法得到照顧,而誤入歧途,不論是一時犯傻,或是養成惡習,那社會成本該有多巨大?每一個差錯都不是那些所謂的榮耀、金錢、名利可以彌補的。如果能夠像當年那些影響他一生的老師一樣,成為孩子的「重要他人」,給孩子多一點幫助,這個社會一定就會更美好一點。 走進偏鄉 為一個個孩子改寫生命孩子生在偏鄉,不應該就此受到偏差的待遇。因此他創立了「Program the World 兒童與少年程式設計教學計畫」,從嘉義東石開始,到台南左鎮的岡林,帶著學生及志同道合的老師,一起下鄉教導這些孩子程式設計,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掌握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利用科技工具改善世界,有解決問題、面對人生的勇氣。 在嘉義東石第一次的上課,就給蘇文鈺教授一個當頭棒喝。孩子們在拿到電腦後,只想上網玩遊戲、吵雜喧鬧,根本無法上課。蘇教授在大學教書,從來不曾面對需要「管秩序」的狀況,再加上即便只是最簡單的英文單字,孩子們既看不懂,也聽不懂,也不會開口問,自然對課程提不起興趣。經過蘇文鈺教授和一同去帶領這些孩子的學生不斷討論,一次次地改善教學方式,才終於讓孩子們能夠好好地學習,甚至是願意主動去學習。 一場不斷延續的脫貧革命 打造更好的社會讓蘇文鈺教授興起要到偏鄉教孩子寫程式這個念頭,最主要是因為自己的兩個女兒,他開始去想,要怎樣能夠讓女兒生活的社會更好?對於教育;競爭,也有更多的思考。既然無法陪伴女兒一輩子,那麼照顧她們最好的方法,就是幫她們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讓她們在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中,盡情發揮她們的可能性。蘇文鈺教授常常笑說,他做這件事,其實是出自一個父親的私心。 老師是孩子們遲來的父母,偏鄉的老師更是如此;他花半年的時間,讓一個被霸凌的孩子願意直視他,也讓一個對人生擺爛的孩子下功夫學寫程式,更讓一個在校成績連B 都無法拿到的孩子,卻在微軟的KODU 比賽獲得第二名。蘇文鈺教授說,如果因為「Program theWorld」的媒介,每個孩子都能夠像我一樣遇見改變人生的孫先秦老師、王錦標老師、曾慶男老師,而孩子們長大後,又成為別人的孫老師、王老師、曾老師,甚至,媒合更多企業與培育更多在地師資一起投入時,希望台灣終能迎來再也沒有偏鄉,再也沒有被放棄與犧牲的孩子的一天。
量身訂製西服設計師- 李萬進
2017-02-16
【內容由『經理人月刊』提供   採訪‧撰文 / 馬安奇 編輯 / 邵蓓宣 攝影 / 賀大新】 服務過的顧客愈多,對專業的要求就更高 曾幫前前任總統、前多明尼加總統製作西裝,被媒體暱稱為「總統裁縫師」的李萬進,正幫客人穿上西裝,他的目光來回審視,猶如在鑑賞藝術品:肩線、胸部、後頸、背部完全服貼,沒有皺褶;即使扣上扣子,腰部衣料依然平整,而且看得出腰線,襯得客人挺拔有型;接著,他請客人稍微轉身,對方發現惱人的大肚腩消失不見,不禁點了點頭,表情很是滿意。「能夠修飾身形缺點、凸顯優點,這就是量身訂製西服的魅力!」李萬進說,從學習拿針開始,他已經在這個領域鑽研將近50 年。 李萬進曾經從西服製作歷史更為悠久的歐洲人手上,四度奪下世界西服聯盟金針金線獎。至今,還沒有同業能夠突破他創下的紀錄。連不喜歡穿西裝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都折服於他的手藝,一連做了好幾套。 想讓自己有能耐吃這行飯,技術愈扎實愈好想做出讓每個人一穿就驚艷的西裝,需要靠長年累積的經驗,「磨利」美學眼光。這番心得說來雲淡風輕,卻得花上一生來體悟。李萬進回憶,自己從學徒好不容易熬出師的時候,才16 歲。當時正值西服業黃金時代,每家店都缺人,他很快就找到工作,當上正式的西裝師傅。有一天,李萬進碰巧看到店裡學徒製作的衣服「比我做得還好看」,才驚覺,「三年多所學的功夫,不過是基本技巧而已,就像懂得寫字,跟能夠寫出一手好字,還是有程度之差。」 於是,他放棄穩定工作,找到一位以技藝精湛聞名的柯師傅,重新拜入門下,一切從頭學起。高人指點彷彿打通了李萬進的任督二脈。柯師傅提點他,把握男性西裝三大重點:「領」「肩」「袖」,靈活運用各種技巧,克服這三處可能暴露的身形缺點。李萬進說,這一年多的指導,是他職業生涯的轉捩點,不但技術更好,也對自己更有信心。後來,李萬進進入一間知名西服公司工作,雖然應徵的是負責製作的「西裝師傅」,但是,當店內負責裁衣、修改的「裁剪師傅」出缺時,他主動爭取遞補;當店內負責前場銷售與後場製作團隊協調溝通的「廠長」位置空出來,李萬進又毛遂自薦。「雖然很多能力我從來沒有學過,但是,想讓自己有能耐吃這行飯,技術愈扎實愈好。」 量身、剪裁、試樣3階段,考驗功力卻也獲得成就李萬進表示,訂製西裝大致可以分為量身、裁剪與試樣三個階段,量得準、裁剪有型,都是訂製服的基本要求。進到讓客人實際試穿的「試樣」階段,才是真正考驗西裝師傅功力的關鍵,甚至可以彌補前兩個階段的不足,讓衣服「起死回生」。他解釋,試樣需要擁有銳利的眼光,並且投入百分之百的精神。由於每個人的身材都不一樣,有人肩膀高、有的肩膀斜,有人身體一邊略大、一邊略小,因此,從美學角度判斷哪裡該長一點、窄一點、又該長多少、窄多少,腰線與身形應該怎麼搭配,才能讓穿著的人呈現出均衡的美感,就是功力的展現。 訂製西裝剪裁的3 個階段,就如同他工作生涯進程的寫照。當他還是西裝師傅時,對自我要求的標準是做出工法精良的衣服。開始學習裁剪技術之後,他開始想像「這件衣服如果穿在顧客身上,可能會呈現什麼樣感覺?有哪些細節可能需要調整?」當上廠長以後,他有更多機會實際接觸顧客,不斷思考如何修改到符合他們的需求,這才是另一種考驗功力的開始。而每累積一種經驗,他對於自己的專業要求就更高,「好西裝可以呈現每個人最完美的樣子!」李萬進說,無論客人的身材與長相如何,如果他能用西裝凸顯、雕塑客人最帥氣的一面,他會非常有成就感。 眼裡看到的不只是西裝,而是傳統與時尚的藝術品有人認為,一百多年來,西裝的樣貌變化不大,所以設計師需要的技巧也差不多。但是,李萬進卻指出,如果客人需求沒有改變,西裝確實很好做。然而實際上,客人的眼光會隨時代改變,就像以前的人認為,西裝最好能像「舖上鐵板」一樣又平又挺,現在則是希望衣料輕軟好活動,但是還是要挺而有型。 又例如,近來流行略為緊身的韓風西裝,必須要懂得根據顧客身形,拿捏腰線與舒適度。除此之外,製作西裝的布料也比以前的軟,因此,剪裁方式也必須跟著改變。每隔一、二年,李萬進就會參加各種國際級比賽,吸收流行資訊,嘗試從別人的作品汲取靈感。他認為,西裝固然是一種傳統,卻也是一種講究時尚感的藝術品,「如果沒辦法時時創新技術,就真的會留在過去那個年代。」
動機比成績重要
2017-01-25
【文 / 郭騰尹】     在大陸上青少年的課程時,一位母親很擔心中國大陸的學習環境,決定讓孩子在小學畢業後到國外去就讀,她問我去美國、加拿大還是澳洲,其實我並不是很了解這些國家基礎教育的情形,但是與這位母親談到2015年一個談中西教育方式差異的紀錄片。       這是英國BBC 的紀錄片,名為「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會有這創作,是因為近年來中國中學生在PISAC(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數學與科學成績表現優異,這讓歐美國家感到有興趣,英國教育大臣於是率團到中國考察,想要借鏡中國教育的成功模式來培育未來的人才,然而此舉讓英國的教育團體、老師及家長有了強烈的質疑,於是透過具體的實驗對照,看看中國style 會不會讓英國的孩子脫胎換骨。     BBC 邀請了5 位優秀的中國教師前往英國的博航特中學,在為期四週的時間中,全部用中國的教育方法來實施,50 名英國的中學生要歷經中國中學生的學習歷程,要學習漢語、數學、自然科學與體育,然後四週後要與其他英國老師授課的學生來做學習成績上的PK。這些英國中學生穿上了土土的寬鬆體育服,一大早要升旗做早操,統一不允許個人化的文化差異,讓這些個性鮮明、外型標新立異的孩子有了第一場震撼教育。       接下來就是老師課堂內的教學風格了,英國老師依程度給予不同的指導,而5 位中國老師都強調上課時的紀律,從上下課要向老師敬禮問候開始,中國老師賣力的在黑板教學,希望學生專心的記筆記,然而教室裡的情形就像周星馳所主演的香港電影「逃學威龍」一樣,各自玩耍聊天,完全不把台上的老師當回事,晚上要留下來晚自習更是夢靨,這些英國學生很難適應這種學習的強度,師生的衝突一波波的產生,有些孩子被罰站,甚至請出課室。       在實驗的最後幾天,因為考試的日期將屆,這些英國的中學生開始收起了玩性,開始認真的準備考試,實驗最終結果出爐了,中國戰隊擊敗了英國日不落戰隊,各科皆領先對手。這樣的成績在宣佈時令博航特的校長頗為尷尬,但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中國的教育完成以拿高分為目的,拿高分是因為可以進好的學校、能有好的工作與圈子,能夠在社會嚴酷的競爭中存活下來。所以中國學生很難學到課本知識以外的東西,更難領悟到學習過程中所帶來的樂趣。       紀錄片中的一位中國老師認為,這樣的差別是因為英國有非常好的社會福利制度,他們長大後不用擔心生活,即使不工作,政府也會有津貼,所以因為國情不同,就很難去比較出何種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更何況分數並不代表成功,只有一個月的實驗也太短了,但是會讓英國學生進步的關鍵,我覺得是有了「動機」,一旦有學習動機時,才能真正的吸收轉化知識,快樂與高分都是動機,而前者是長跑,後者是短跑。       最後我和這位母親說,「動機比成績重要」,只要有學習的動機,不論是留中國或去海外就沒有差別,動機就像是槓桿原理的支點,可以撐起改變世界的力量,若沒有動機,找再好的老師、念最好的學校,都是徒勞無功的!新的學年又即將開始,希望你能找到學習真正的動機。
肯尼亞的獵豹
2016-12-19
【文 / 郭騰尹】 在科普頻道裡介紹全世界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是獵豹,牠的全身有黑色的斑點,體型纖細、腿長、頭小、跑起來如御風而行,十分漂亮,主要獵食的動物為羚羊。 因為腿長身體瘦,而且脊椎骨十分柔軟,容易彎曲,像一根大彈簧一樣,跑起來的時候前肢和後肢都在用力,而且身體也在奔跑中間一起一伏,這種特殊的身體結構使得獵豹的速度在陸地上無人可以超前。有時其時速可以達每小時120 公里。而英國BBC有則新聞也談到了一則和獵豹有關的報導,在非洲肯尼亞東北部有一個落後的村落,人們以養山羊為主要的經濟活動,這些村民正在煩惱,因為有兩頭獵豹天天來村裡咬走他們的山羊,每一次獵豹來襲,都至少會損失一頭山羊,看著獵豹每次帶著獵物絕塵而去,村裡的男人決定要聯合起來捕捉這兩隻兇手。 這些男人知道獵豹最有體力的時間是在清晨,所以反其道而行,選擇一天中獵豹最無精打采的時刻,就是午後天氣最熱的時候,來展開圍捕計劃。肯尼亞人也有其民族的特色,一是也很會跑,全世界最厲害的長跑選手許多都來自肯尼亞,他們不是短跑的擅長者,但是馬拉松是這個民族的強項,再加上眼力好,一公里外的東西都還能輕鬆入眼簾。而獵豹只會短跑,有卓越的速度爆發力,但這對牠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都是一種考驗,在高速奔跑下,牠無法將熱量散去,這會造成身體上的虛脫,所以獵豹一般只能跑幾百米,就必須減速了。肯尼亞人知道這是獵豹的弱點,所以他們並不急著立刻捕獲,用眼神盯著獵豹所在的位置,不讓牠從視線中消失,最後獵豹終於耗盡了所有體力,只好束手就擒。 我想萬物都一樣,有一長必有一短,擅長處理事情的人,對人際關係的圓融的就不太在意;而一個嫻於社交、對人熱情的人,在處理數字流程等細節問題上,卻成為他一生的弱點,避之唯恐不及。我們對待自己也一樣,要了解自己的長處,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出來,讓自己所屬的團體與社會可以更好,也要忠實面對自己不足的部分,不要讓其成為成長的藉口。球場和戰場也一樣,棒球的投手都有投球的習慣動作,投捕之間也會有配球的套路,一旦被對方洞悉,就會讓對方很容易的巧打豪奪。打籃球是團隊配合,但若進攻的路線被對方早一步截斷,球的供輸、人員的跑位都會被卡住,就像非洲肯尼亞那隻獵豹的下場一樣。大自然的許多道理都蘊含著社會中生存的原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