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供應鏈 全球新版圖 美大選後分析
2024-11-29
聚焦輝達財報 AI股與航運股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成為全球供應鏈發展新趨勢,美國總統大選後,供應鏈移出中國的趨勢不變,這已然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識。就產業發展而言,AI掀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掌握算力和發展算力的資源成為顯學,從全球四大雲端服務業者擴張資本支出的方向,以及台廠全球布局先行者,可以找到相關台股供應鏈投資標的。輝達財報動見觀瞻,台積電、鴻海等輝達供應鏈相關14檔個股值得留意。另外,繼馬士基大幅調高運價後,長榮海運也表示明年合約價漲定了,近期航海王頗有風雲再起之勢,可以持續追蹤。美國總統大選後,對於台灣企業而言,供應鏈移出中國的趨勢不會有變化,這已然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識,美國是台灣最大的終端出口市場,台灣的產業政策與美國牽連極深,美國政策也會深刻影響台灣。美國兩黨對中國皆強硬,但對於盟友或貿易夥伴的態度差異較大,在美中貿易對抗的態勢逐漸升溫下,全球供應鏈的移轉速度將加快,台灣企業須盡可能的分散供應鏈,趨避風險。美總統大選牽動全球供應鏈2018年中美貿易戰後,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成為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趨勢,雖然在短期內會造成遷廠、人員培訓等成本增加,但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倘若持續留在中國,恐將面臨高關稅的壓力,在美中於貿易、政治、科技、軍事等領域全面競爭態勢白熱化,熱戰的修昔底德陷阱或不會這麼快發生,但貿易和科技的衝突卻無法避免。尤其美國企業的供應商皆開始從中國轉移至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度、墨西哥等國,且在中國的人口紅利、政治穩定度、對外資補貼政策皆漸無吸引力時,外資就像重力加速度般離開中國。無論兩黨哪位候選人勝出,對中政策的基調都不會改變,此前川普提高對中關稅和技術管制的政策,就被拜登保留,並持續對中強硬,顯示這已成為兩黨共識,全球供應鏈從中國+1,漸變成中國+N,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後,全球供應鏈轉移的速度只會更快。減稅成兩黨共識 但在企業稅與關稅呈現分歧民主黨的經濟政策較偏向大政府主義,透過提高富有階級的稅率,增加移轉性支出,將資金補貼弱勢族群。此外,民主黨要求增加企業稅自21%提高至28%,以提高政府稅收。而且恢復兒童稅收抵免(CTC),提案新生兒第一年最多可獲6000美元稅收減免,並計畫提高聯邦最低薪資。而且,停止對小費課徵所得稅,對於美國服務業勞工來說,小費收入也是主要收入來源,這能增加一般勞工的消費支出,且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近7成為消費,此舉能拖底消費支撐。在關稅方面,預估賀錦麗將延續拜登方針,以談判、結盟為主,除了中國以外,不採取以鄰為壑的關稅戰,此舉有利美國通膨降溫。川普的政策對企業主較友善,減稅刺激企業發展,並以關稅作為談判條件,對盟友和貿易夥伴較具競爭性。此外,川普提案將企業稅自21%降至15%,有利企業改善成本結構。並對所有進口商品課徵10%-20%關稅,針對中國加徵60%以上關稅,此舉有可能增加消費成本,並引起輸入性通膨。川普以美國優先政策不變 供應鏈移轉速度會更快另一方面,對於台灣產業來說,為了避免輸美商品關稅的不確定性,加速轉移供應鏈應是必要之舉,雖在美設廠或轉移產線將壓抑營收成長,不過,在美中競爭的情境下,全球佈局速度越快的公司,越有機會在地緣政治不確定的情況下取得訂單,進而與其它廠商拉開營收差距。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始以來,台灣企業就開始轉移生產基地,不論電子、傳產、科技等領域皆逐漸移出中國,走向全球佈局,這對於台灣企業短期會有相應成本增加,不過長期來看,分散風險的益處遠大於現在和將來的成本。供應鏈分散趨勢延續 台廠走向全球佈局技術敏感度高的科技業對於風險分散的需求也更高,台積電(2330)美國亞利桑那州廠良率攀升,已追上台灣同級晶圓廠,在美中競爭白熱化情況下,為穩定晶片供應,未來美國或會要求在美本土生產更高階製程晶片。而且,鴻海(2317)在蘋果公司要求下,在印度開啟生產線,並於今年首度在印度生產iPhone 16 Pro與iPhone 16 Pro Max等高階機種,未來在印度的產能將會持續擴大。這兩家台灣龍頭企業都採取了分散供應鏈的策略,未來,預估美國大選後,將會有更多台灣企業沿著這個步伐,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塑。精彩全文,詳見《理財周刊》1263期,2024.11.08出刊。
透過保險超前部署人生風險
2020-06-01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肆虐全球,短短數月內造成數十萬人死亡、政經局勢動盪不穩,台灣因為超前部署,讓疫情始終在控制中,更贏得世界掌聲。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疫情,平時應作好風險控管的超前部署作業,而適當的保險規劃可因應未來無法預知的變故,也是簡單、易於執行的傳承工具。在理財規劃中,很多人可能只想到該如何透過投資理財累積資產,卻忽略了「人身風險」也是理財規劃重要的一環。風險一直都存在著,就像是突如其來的疫情或意外,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就侵蝕掉原有的個人或家庭資產,因此在增加資產前,更該重視風險、轉嫁風險帶來的危機。轉嫁「人身風險」最好的工具,即是保險。購買保險簡單來講,就是將風險產生的損失轉嫁給保險公司,各種不同的保險商品,就是為了轉嫁不同種類的未知風險而存在,舉例來說,意外險是轉嫁突如其來、非疾病的風險,住院醫療險則是轉嫁意外或疾病住院帶來的治療費用。保險的功能除了轉嫁風險提供保障外,還有以下三種稅務的功能:第一,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時,若選擇採用列舉扣除額方式申報者,人身保險費也可以列舉扣除,每人每年額度為24,000元,包括人身保險、健保、勞保、軍公教保險、國民年金都可列舉扣除。第二,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9項有規定,指定受益人的人壽保險金額不計入遺產總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所得基本稅額條例》上路後,2006年元月後簽訂的保險契約,若受益人與要保人非屬同一人的人壽保險,受益人受領之身故保險金在每一申報戶全年合計數在新臺幣3,330萬元以下,免予計入個人基本所得稅額;超過3,330萬,超過部分會計入當年個人基本所得稅額計算。第三,對於高資產族群的資產傳承,下一代很難避免要負擔一筆遺產稅,除了善用每年贈與額度外,也可透過保單規畫作為預留稅源的方式。一般來說,當一個人過世後,其名下的存款會被凍結,必須申報繳清遺產稅後才能提取遺產存款。若被繼承人資產規模小或財產清單、所得資料齊全,國稅局會很快核定,被繼承人的帳戶可以很快解凍;但遺產稍具規模或情況複雜者,可能需要耗時數個月以上甚至一年半載的時間才能完成遺產稅報繳手續。若被繼承人遺留的是以房子、土地這類變現性不高的資產為主, 在現金遺產偏低或不足的情況下,家屬可能面臨出售自有不動產或向銀行抵押借錢來繳稅的窘境。值得注意的是,遺產不動產繼承前,每年仍應照常繳納地價稅、房屋稅。這時,如果有安排適當的人壽保險,作為預留遺產稅、不動產所生地價稅及房屋稅的稅源,當被繼承人發生事故時,保險公司便按保險契約條款將身故理賠金直接支付給受益人,如此便可應付遺產存款提取前的生活開銷或是被繼承人的貸款負債,以減緩家屬經濟上的負擔或避免侵蝕到繼承人自有資產。保險最主要的目的還是保障功能、分散風險,視自身的需求思考適合的保險商品,了解不同保險種類、保險關係人的安排所產生的稅務影響,用適合工具分散風險及合理配置,為自己也為家人超前部署。
善用勞退自提6%節稅,有機會年省千元以上!
2020-05-01
隨著時間來到初春,即將臨來一年一度的報稅季節。雖然今年因為疫情攪局,導致經濟、投資市場紊亂。政府在考量疫情下,同意延緩報稅。原本5月申報的個人所得稅、企業營所稅,不論是否受到疫情衝擊,所有納稅人都可以全面延長繳稅期限至6月底止,讓申報時間延長1個月。而讀者正巧可以利用這個時間點,好好檢視一下自己的稅務狀況! 稅有哪些?共分10大類對於一般人來說,各種稅務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所得稅。在了解如何節稅之前,我們得先認識「綜合所得稅」是什麼?根據《所得稅法》第2章第14條,可以將其歸類成以下10大類別:第1類:營利所得。第2類:執行業務所得。第3類:薪資所得。第4類:利息所得。第5類:租賃所得及權利金所得。第6類:自力耕作、漁、牧、林、礦之所得。第7類:財產交易所得。第8類:競技、競賽及機會中獎之獎金或給與。第9類:退職所得。第10類:其他所得。 其中與一般人較相關的,是第1類營利所得,以及第3類薪資所得。營利所得,指得是股利、獨資合夥分配盈餘;而薪資所得,字如其名,則是指一般勞工的薪水。近年政府為了鼓勵勞工參加勞工退休金自提(以下簡稱勞退),因此藉由稅賦優惠,使勞工更有意願提繳。根據《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4條第3項規定,勞工在每月工資6%範圍內自願提繳退休金,提繳金額可以從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全數扣除!一直到請領退休金時,才須併入所得課稅。換句話說,選擇勞退自提,等於有遞延稅負的效果。在年輕時減稅,更可以加快退休儲蓄。那究竟可以節省多少錢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簡單試算。 善用勞退自提  年省千元以上我們以一般上班族薪資來看,假設小明月薪4萬,年終獎金2個月。年薪也就是56萬元(4萬*14個月)。按照《勞工退休金條例》,月薪4萬的勞退提撥級距,則落在4萬100元(詳細的退休金提撥級距,可參考勞工保險局網站)。如果每月自提6%,當年度的扣繳憑單「依勞退條例或教職員退撫條例自願提(撥)繳之金額」,欄位應填報2萬8,872元。也就是,當年提繳2萬8,872元到你的退休金帳戶,其計算如下:4萬100元×6%×12個月=2萬8,872元 接下來,將當年度的「薪資所得總額」56萬元,扣掉2萬8,872元的勞工退休金提撥後,剩下的53萬1,128元,才需要納入綜合所得總額。詳細計算如下:月薪*14個月(月薪+年終)=4萬元×14=56萬元=當年度所得總額56萬元(當年度所得總額)-2萬8,872元(勞退提撥金額)=53萬1,128元接下來計算稅額。同剛剛假設,月薪4萬元,則當年度的薪資所得為56萬元,適用稅率為5%,所以你要繳2萬8,000的稅;但如果每個月自行提撥6%,1整年的薪資所得就變為53萬1,128元,只要繳稅2萬6556.4元,馬上省了1,443元(小數點後無條件捨去),詳細計算過程如下:56萬元×5%=2萬8,000元(不自提的稅額)53萬1,128元×5%=2萬6,556.4元(自提後的稅額)2萬8,000元-2萬6,556.4元≒1,443元如果你的薪資越高,基數也就越大,勞退自提的節稅效果會越顯著,有機會省得更多(詳細可以參考表1)。不只延後繳稅  還可分期繳納除了平時可以利用勞退自提減稅之外,今年由於疫情原因,政府也提出了稅負減免政策。例如財政部表示,如果今年納稅義務人因疫情原因,以至於不能於規定期間內繳清稅款,或繳稅困難,可以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稅。而稅目涵蓋範圍也很廣,包括了:綜所稅、營所稅、營業稅、個人房地合一稅、地價稅、使用牌照稅…等等10種稅目,均可以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稅。期限也非常彈性,最長可延期1年,或分期3年(36期)繳納。繳納的稅款,也不受應繳納金額,而有所限制!個人申請延緩或分期納稅的資格,包括了:被減薪、非自願性離職、工作日少於二分之一,且月份達到2個月。如果符合資格,讀者可以在財政部官網下載「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納稅捐申請書文件」,填寫完成後向國稅局申請。除此之外,由於此波疫情,造成旅宿業、民營公司極大影響。因此,政府也對「營業用房屋稅」有所減免。例如新北市稅捐處表示,飯店、旅館業如因疫情原因,導致營業面積減少,該停用樓層可以由「營業用稅率」,改採「非住家非營業用稅率」課徵房屋稅,稅率由3%降至2%。可別小看這點差別,此波稅務調整,預估將可以節省3成房屋稅款。礙於篇幅,詳細的申請內容及方式,可以上財政部稅務入口網查詢。 結論今年受到疫情攪局,許多人的生計、工作都受到影響。臨報稅之時,更顯得荷包窘迫。不妨可以研究一下,有什麼辦法能好好善用政府的補助方案,以減輕負擔。另外,平時也可透過勞退自提試算,即使是小資族,也能輕鬆達到節稅與退休規畫。薪資越高,節稅效果也會越明顯。最後,各位讀者如果在申報所得稅時,發現扣繳憑單未扣除勞退自提金額,或是金額有出入。記得洽詢事業單位,並儘速向各國稅局分局或稽徵所申請更正,以免錯失自己的權益喔。
抓住循環經濟  工研院:台灣下一波動力
2020-05-01
台灣若無法成為品牌廠生態鏈的重要貢獻者,很可能被排除在供應鏈之外。過去強調生產能力又快又便宜的時代已經過了,現在還要又綠能又環保。 循環經濟已經拉升到國家級、全球性,很多國家把循環經濟當成是一個貿易障礙,但實際上,這對原有供應鏈是個打擊,卻也是個機會,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認為,循環經濟將是台灣帶動下一波經濟的機會。 循環經濟成國際趨勢  生態鏈築起競爭門檻兼任工研院循環經濟策略辦公室主任的彭裕民說,循環經濟很早就存在,小時候的「酒矸倘賣嘸」,就是玻璃循環使用的概念。在那個時代,站在資源很寶貴的角度,因為原料很貴,把舊的東西拿來重複使用比較便宜,是從經濟角度考量。之後,台灣產業慢慢成長,大量生產筆記型電腦,石化產業也開始茁壯,這階段考量的是廢水、廢棄物不要產生環境汙染,這些量大的東西後來都移到國外去。進入第三階段,已拉高到全球性思維,考量全球性的環境汙染、暖化及整體地球安危,循環經濟變成國家級、全球性的事情。為維護形象,品牌大廠如蘋果(Apple)與三星(Samsung)都開始強調手機有多少材料可循環使用,台灣的半導體、印刷電路板廠若無法成為品牌廠的生態鏈重要貢獻者,很可能被排除在供應鏈之外。「生態鏈以後可能變得比供應鏈還重要」,彭裕民說,就算可以生產,但是不符合綠色循環經濟生態鏈,品牌廠還是會轉移到符合的供應商,因為要維持對消費者或對某些公約的承諾。循環經濟慢慢變成商業競爭,很多國家把這當成是一個貿易障礙,他們自己建立技術與相關生態鏈後,便以不符合生態鏈、國際法規與品牌要求為由,不准供應,或要求購買材料供應。這對原有供應鏈是個打擊,但同時也是個機會,彭裕民認為,循環經濟將會是台灣帶動下一波經濟的機會,可能足以救台灣,讓很多製造業可以留在台灣。台灣過去強調生產能力又快又便宜的時代已經過了,現在一定要又快又便宜之下,又綠能又環保。 二氧化碳也能做衣服 創新技術迸出新價值台灣過去產業已有很完整的供應鏈,如果能升級為綠色供應鏈,進而變成國際綠色生態鏈,過去強的領域可以變得更強,甚至很有可能衍生出新品牌。以台泥為例,水泥產業過去被貼上高汙染、高耗能的形象標籤,現在台泥不只節能減碳,還用二氧化碳養紅藻,萃取出高值的蝦紅素,又做成更高值的面膜與保養品,成為全球水泥業的標竿。彭裕民表示,這種生態鏈移到哪邊相信大家都歡迎,如果這樣持續去做,每個企業都有不同的進步,對國外來說,將是台灣很大的進步,也建立起循環永續的品牌形象。過去太陽光電生產,大家主要想法就是要能夠維持25年的壽命,把玻璃與矽兩層黏得非常牢,不能讓水氣進去,必須有高可靠度。但25年後,只能將太陽能電池粉化,因粉裡面有銀、矽及玻璃,又只能用在確定不會外漏的地方,彭裕民說,太陽能號稱是綠能,裡面東西卻不能循環使用,算只做一半。經過重新思考,工研院開發出新的黏膠,不只透光,不影響效率,還黏得牢,能撐25年,25年後玻璃與矽還能一片一片剝下來,幾乎八成的材料可以重複使用,讓太陽能電池最終處理不再煩惱。透過重新設計,彭裕民表示,這可以改變某種程度的生態鏈,讓太陽能產業跳脫出一個全新競爭的規則,不只有新的膠,後面回收又是個新的產業。又例如轉爐石,過去是鋼鐵生產業非常頭大的問題,因為它很堅硬,又怕含有一些化學廢棄物,但工研院與中鋼合作,經過處理,轉爐石可以做成地磚以及遠紅外線手鍊。彭裕民說,循環經濟帶動新價值很重要,這中間會有材料創新、製程創新、營運模式創新與品牌創新。如二氧化碳可以變成原料,做成衣服;回收的海洋廢塑膠經重新解構再合成,可以做成鍵盤、滑鼠。循環經濟沒有速成,台灣廠商心態要改變,要學會長期合作,彭裕民表示,台灣已有上百家廠商在去年的亞太循環經濟論壇宣示要做循環經濟,這些將是產業的尖兵,未來要靠他們落實。彭裕民說,工研院循環經濟策略辦公室將扮演好政府智庫的角色,協助政府與國際政策連結,掌握國際法規、品牌廠的要求及國際進展,並連結產業,讓台灣原有的產業創造新的機會,把價值做高。
零利率時代 台股高殖利率股成資金避風港
2020-04-01
文/可樂 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自中國爆發至今,全球已有167個國家染疾,截至3月23日累計32萬9,597例確診。為了控制疫情,各國紛紛祭出「鎖國」措施,歐盟更宣布封關30天,全球經濟活動停滯加上油價崩跌,引發投資人驚恐,國際主要股市倒成一片,面對目前仍不明朗的疫情,投資人該怎麼辦? 短期投資現金為王隨著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近來又以歐美國家疫情最為嚴峻,連帶引響全球股市震盪劇烈,尤其是站在歷史高點的美股,在短短10天內就熔斷4次,從近期高點狂瀉逾2成墜入空頭熊市並持續探底,也是3年來首度失守2萬點,連股神巴菲特都感嘆,活了89年來第一次遇上。 美股入熊,市場恐慌賣壓持續出籠,歐股、日股接連入熊,台股也一路跌破萬點,甚至一度摜破10年線,迫揮別史上最長的萬點行情。武漢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衝擊的不確定性持續擴大,各國政府相繼推出寬鬆貨幣及財政政策,美國聯準會更緊急降息4碼,並啟動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撼動投資市場信心。 在疫情延燒及石油價格戰雙重打擊下,美國總統川普也鬆口承認經濟衰退且疫情將在8月左右才能結束,市場瀰漫高度恐慌情緒,股、債、黃金齊跌,全球金融市場陷入崩盤恐懼,投資人只求變現。確實,現在全球資金陷入高度觀望氣氛,方向仍未明之際,短線採取「現金為王」策略。 中長期高殖利率股成避風港不過疫情雖然短期為市場帶來衝擊,但長線大循環並未因此終結,長期來說仍將回歸基本面,建議投資人可將部分資金分配至長線定期定額的投資池,透過拉長投資時間,達到提高獲利的機率;選股布局方面,投資人可趁此波大回檔布局,挑選獲利穩健的大型股或高殖利率優質龍頭股的標的為佳。 就台股來看,過去10年的現金殖利率平均高達4.23%,高居全球第二,尤其,高殖利率股在大盤波動加劇以及全球降息趨勢中仍具有優勢,會特別吸引買盤轉進,且去年大多上市公司獲利不錯,今年還是可以有不錯的殖利率,建議投資人可從近2年殖利率均大於5%,且歷年穩定配息的公司擇優布局。 金管會也指出,台灣上市櫃公司在獲利後的配息意願高,使台股殖利率在全球名列前段班,截至109年2月底本益比約18.46倍,現金殖利率達3.90%(加計股票股利為4.06%)。在各國及美國聯準會啓動降息後,台股的高殖利率特性,將吸引更多國際投資人關注。 另外,台灣上市櫃公司109年度截至2月底累積營收較去年同期衰退7.88%,仍有許多產業逆勢成長,如半導體業、資訊服務業及汽車工業、文化創意業、電子商務業及建材營造業等。金管會鼓勵投資人以定期定額方式購買台股基金、ETF或基本面穩健之股票,中長期投資股市,降低投資風險。 不過需注意的是,並不是殖利率越高就越好,該公司營運與產業展望要處於穩定成長的狀態,這攸關是否能順利填息,因為股票配發股利時的同時,股價也會除權息調整,以除息來說,配發1元的現金股利,股價就減少1元,若公司營運不穩健,股價沒有填息,很有可能會讓你賺了股息賠了價差。 目前肺炎疫情仍在歐美擴大蔓延中,美股每天千點劇烈震盪不斷改寫歷史紀錄,台股最近在急挫後雖然止穩,市場氣氛仍是偏空,疫情是暫時影響經濟或是造成經濟進入衰退,目前沒人說的準,但若疫情控制有正面消息,利空不跌的可能性將增加,亦可伺機逢低布局產業趨勢正向的績優股。
疫情攪局,2020年經濟變數多
2020-03-01
文 / 吳鈺 隨著時間迎來2020年,回首2019年全球經濟情勢,以及台股表現。2019年的國際局勢,可謂風起雲湧。百般波折的美中貿易戰,甫因美中雙方簽訂第一階段協議落幕。開年緊接著接踵而至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台灣稱武漢肺炎),旋即引起舉世關注。在疫情升溫影響下,全球稍見起色的經濟表現,又蒙上一層陰影。同在亞洲,鄰近的香港也因為接連在中美貿易摩擦、反送中風波,加上疫情影響下,出現港府15年以來的首次財政赤字。地球彼端的南美國家,經濟、社會也普遍出現動蕩。在海地,甚至因為警察薪資凍漲等因素,爆發大規模反政府遊行,甚至演變成軍警衝突…  視角拉回台灣,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公布的1月營業氣候測驗點調查。製造業、服務業和營建業3個產業同步下滑。台灣整體產業,對於未來半年景氣看法亦趨向保守。   回首2019年國際局勢 在進出口貿易方面,自2018年下半由於美中貿易戰擴大,廠商愈趨觀望。而全球經濟需求由此轉疲弱,使各主要國家出口表現多呈頹勢,台灣經濟當然也未能免於其害。不過,貿易戰也是把雙面刃,由於美國限制中國進出口關稅影響,造成轉單效應及生產地轉移。   展望2020年  肺炎攪局,國際、國內變因多 數次協商及破局後,美中貿易戰展露和解曙光。原先於2019年底,美中雙方預計達成初步協議,使冰凍許久的貿易情勢獲得緩解。然因各種不確定因素,中美雙方最終在2020年1月,才正式簽署第1階段貿易協議。此舉降低了國際間,因拉鋸許久產生的不穩定因素。   2020年國際情勢,依然受多方不確定因素影響。最主要的原因,莫過於越演越烈的肺炎疫情。目前主要各國家,均採取較保守策略,包括封閉交通、停工,以因應疫情。   在國內方面,未來產業方向同樣也受到疫情左右。製造業、服務業,因經濟活動減少產生不利影響,將受到較大衝擊。而旅遊業,則因旅行取消和旅遊需求大幅下降,會受到短期內不小打擊。   原先台灣出口表現前景看俏,除了一樣受到美中貿易戰、生產線回台等因素外,5G基礎建設同樣也是拉抬製造業動能。有助於帶動內需,就業環境愈發穩定。   受疫情影響,除因設廠於中國境內的廠商停工,國內製造生產活動亦降低。惟半導體高階製程產能依然維持高檔,2020年1月份電子零組件業生產指數成長17.73%,為近34個月來,最大增幅。再者,受惠於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持續投資設廠、改善工藝,以及貿易戰衝擊的台商回流投資,預期2020年台灣經濟成長,拋開疫情影響後,幅度將為之提高。   製造業、服務業短期衝擊加劇 首先,因農曆春節工作日數減少的影響,使得製造業不僅看壞1月景氣,對於未來半年景氣看法亦偏向保守。製造業終結連2月上揚,轉為下滑。   而長期方面,對未來半年景氣趨勢,除了鋼鐵基本工業看好比例較高外,對未來景氣看好的廠商比例月減6.7%,跌至26.0%。而看壞的廠商比例,則至26.4%。可謂,整體製造業短期看衰,長期則仍需觀察。   在貿易部分,隨著5G基礎建設持續發力,加上雲端運算、物聯網…等因素發酵,2020年全球半導體銷售,可機會回歸平穩。但由於台灣出口與全球半導體銷售,呈密切相關。長期來看,未來景氣若走出疫情影響,仍然有機會向上發展。   國內整體房市呈現短期觀望,與預售相較,中古屋衝擊較低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資料,製造業、服務業和營建業3個主要下跌行業中,前景最悲觀的莫過於營建業。其營業氣候測驗點,創下去年5月以來新低。除此之外,40%以上的營造業者看壞未來半年景氣。其中最大的原因,仍然是武漢肺炎疫情。   而聚焦房地產,不動產業受到疫情干擾,民眾外出看屋意願下降….等等因素。台經院表示,目前房市抗壓力仍優於SARS期間。超過40%以上的業者,仍看好未來房市。目前預估待疫情結束後,成交量有望回到正常水位。且因房貸利率水準低,國內資金充裕,土地及商用不動產仍有需求,房市價格難急跌,未來住宅市場交易仍可維持一定的規模。   結論 2019年全球經濟,可謂受到諸多因素牽引。而2020年,全球經濟趨勢受到疫情影響仍然未明,金融資產價值面臨重新評估。台、美股市短期仍處於盤整階段,而全球市場也位於高點,仍有機會爆發風險事件。值此局勢混沌之際,建議增加投資布局中的避險部位,以保守操作為宜。當更大風險來臨時,才能及時出場,以靈活操作,達保本避險目標。
用年金險 打造源源不絕的退休金流
2019-11-12
文 / 可樂 現代人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但人長壽錢也要長壽,拒絕當下流老人已成為現代人的共識。但根據調查,台灣每10個人就有7個人未做退休規劃,而國人平均壽命已來到80.4歲,以勞工平均退休年齡為61.1歲來看,退休後還有近20年的日子要過,如果沒有存夠退休金,退休後的生活恐怕是惡夢的開始。在台灣,一般勞工目前退休金的主要來源為「勞保老年給付(俗稱勞保)」與「勞工退休金(俗稱勞退)」,在現行退休制度下,國人並無太多自主選擇;再加上勞保破產年限不斷提前與年金改革議題的延燒下,多數民眾對於未來的退休收入感到不安,也逐漸喚起國人對於退休議題的重視。投資工具百百種,在用來準備退休金的理財工具中,年金險具有「活到老、領到老」的特性,民眾繳交保費給保險公司後,經過一段期間或繳交躉繳保險費後一年內,保險公司會依照契約一次或分期給付年金金額,直到保戶身故或是110 歲保單效期終止,提供被保險人在長期且穩定的經濟來源。而且,年金險設計的原意,就是用來抵禦長壽風險,因此不像其他壽險或健康險,可能需要體檢或是健康告知,年金險不注重被保險人的年紀、健康與否,即使體況不佳也能購買,投保年齡最高可達80 歲,是各類保險當中,最能抵禦長壽風險的工具之一。運用年金險打造穩定金流,提升老年生活品質年金險分為「即期年金」與「遞延年金」。即期年金險是民眾躉繳一大筆保費後,保險公司會依照投入的金額算出年金金額,保戶可選擇年給付或月給付領取,適合手邊有一筆資金可作投入的退休人士;遞延年金則是民眾分期交付保費直到一定的年齡,保險公司才開始給付年金。一般來說,大多數人無法一次躉繳一大筆保費,因此規劃退休養老金時會以遞延年金為主。在年金遞延的期間,保單的價值會依預定利率或宣告利率增值,到年金給付開始年齡時,保戶可選擇一次領回年金或年金化,若選擇年金化,保險公司會依照累積的金額,計算每年或每月可領取多少年金。 舉例來說,小明自保險年齡40歲時,投保利率變動型遞延年金,宣告利率2%,保證期間20 年,年繳保費11 萬4,160 元,並約定保險年齡60 歲時開始支領年金。當小明達60 歲,也就是年金給付開始日時,若選擇一次領取年金,在宣告利率維持2% 不變的情形下,共可領回277 萬2,684 元;若選擇分期領取年金,每月可領取1 萬元,直至小明110 歲止。若小明在保證期間過世,保險公司會繼續給付年金給受益人,直至保證期間屆滿,或將剩餘年金一次貼現給受益人。 對於年金給付方式,建議年金化會比較符合打造穩定退休金流的初衷,一次領回固然可以馬上得到一筆不小的金額,但要確定這筆錢會妥善作為退休用途,而不會被挪為他用。不過年金化的缺點是,每年或每月可領取的年金額無法更改,也無法辦理保單借款或解約。保證期間結束仍繼續給付完整年金,才是真正具有抵抗長壽風險的保單不過可能有人會想:「那如果我沒有活那麼久,買年金險不是很不划算?」其實,大多數保險公司都有提供「保證期間」或「保證金額」。「保證期間」是指,若被保險人在保證期間過世,保險公司會繼續給付年金給受益人,直至保證期間屆滿,或將剩餘年金一次貼現給受益人。一般來說,保證期間有5 年、10 年、15 年、20 年,保證期間的長短最主要的影響,是每年年金領取的多寡。舉例來說,如果手上價值500 萬元的年金險保單進入年金給付後,若選擇20 年保證期,每年最多領取25 萬元;但若選擇10 保證期,每年就能領到50 萬元。「保證金額」則是指,若被保險人死亡時,已領取的年金給付低於保證金額,保險公司會給付受益人至約定的總額。保證期間或保證金額主要是保障,無論要保人是生是死,要保人或受益人都可依約領取年金,且保證期內領回金額不得低於躉繳保費。值得注意的是,年金險在保證期間結束後,年金有兩種給付方式,一種是保證期間到終身都領同一金額;另一種是保證期間內領一種金額,保期期間結束後,年金給付會大幅減少。舉例來說,A 保單在20 年保證期間內,都是年領10 萬元,保證期滿後若仍生存,依然是繼續年領10萬元,直到身故或是110 歲保單效期終止;B 保單一樣是20 年保證期間內年領10 萬元,但保證期滿後,年給付卻大幅銳減成3000 元,要保人只能年領3000 元到身故,或是110 歲保單效期終止。年金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抵抗長壽風險,因此民眾在挑選年金險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年金給付在保證期間結束後是否會大幅縮水,以上述案例來說,在保證期滿後,年給付只剩3000 元,根本無法支撐生活所需,在保證期滿後仍繼續給付完整年金的,才是真正具有抵抗長壽風險的保單。  
善用ETF 配息,1 年加薪2 次! 除了避險,還能省稅
2019-10-14
文 / 吳鈺 每年的6~9月,就是台股的除權息旺季。不少股民趁機都在此時節,收穫股利滿滿。光是2019年,台灣股市的上市櫃股票就發放高達1.43兆元的現金股利。各位讀者也可以不必羨慕,現在就可以開始投資股票。但是股票這麼多,該怎麼挑一檔適合自己的股票呢?又有什麼股票是風險較低,又不用花太多時間盯盤?問題的解答,也許就藏在ETF 裡。ETF 是什麼? ETF 是縮寫,全名是Exchange TradedFund,中文稱作「指數股票型基金」,或「交易所買賣基金」,意指能夠在股票交易所買賣的指數型基金。俗話說的好:「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指數型基金,其實就是為了解決風險過於集中的困局。透過購入一籃子的標的(可能包括股票、債券、外幣…等等眾多種類的投資商品),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根據股市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料,截至2019 年7月為止,台灣現有發行的ETF 高達133 檔。其中包括了各種連結標的,例如追蹤台灣50 指數、中國大陸深証指數、香港恆生指數,以及美國NASDAQ 指數…等等的ETF。但不可諱言,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ETF 最大的風險,在於流動性。當ETF 交易量小於一定規模,就會面臨下市。不過也不用太過擔心,只要不是挑選太小眾的ETF,實際上都是相對安全的。最大ETF台灣50談到ETF,肯定避不開台灣50(0050),它的全名其實是「元大寶來台灣卓越50 指數股票型基金」,顧名思義,連結的標的是台灣50 指數。簡單理解,就是基金公司募集投資人的資金,用以購買台灣市值前50大公司的股票。因為購買50 檔公司股票,台灣50 在穩定性及分散風險上,也會優於單一個股。可以說,如果台灣50 倒了,那基本上台股也岌岌可危。許多人會覺得投資股票,績效要達到5% 以上十分困難。但實際上,我們若回測台灣50 過去10 年績效(統計期間自2009 年1 月3 日~ 2019 年1 月3 日,採單筆投入100 萬元計算),年化報酬率竟高達12.49% !就連定期定額每月投入,年化報酬率也達到了6.96%。這數字其實已經贏過了非常多的投資商品,如果以年化報酬12.49 計算,資產翻倍只需要5.76 年。台灣50年領2次股利台灣50 每年會有兩次評價資產價值,分別是在每年的6 月,以及12 月,通常12 月份的配息較高。評價資產價值完成後,大約1 個月後就會除息,將收益分配予投資人。台灣50 的配息紀錄,一直都算穩定。今年7 月28 日剛剛除息,每股配息0.85 元。若以2018 年2 次配息加總來看,配息也達到2.9 元。相當於持有一檔0050,當年可以領2,900 元股利。截至2019 年7 月為止,台灣50 的平均現金股利為1.81元。即便計算2005 年上市至今,配息也僅有1 次低於1 元的紀錄。相較其他上市公司多數每年僅1 次配息,每年配息2 次又穩定的0050 更能讓資金靈活運用。善用ETF抵稅 證交稅僅為一般股票3成除了分散投資風險之外,由於台灣50 是ETF,在賣出時還能省一筆稅。ETF 證交稅為0.1%,僅為股票的3 分之1。如果以2019 年8 月5 日收盤價80.15 元計算,賣出1 張0050 只需要繳納80.15 元稅金。如果同樣以80.15 元賣出一檔個股,則需要繳納240.45 元的稅金。當資產龐大時,不免稀釋了利潤。台灣50 屬於ETF,所以與一般股票一樣,可以直接在證券交易所進行買賣。正因為如此,台灣50 比照其他股票,適用107 年度的稅改新制抵稅。較為特別的是,台灣50發放的股息,並非均來自於「台灣50 指數」所追蹤公司之股利所得。其中又包含了其他的所得類別,例如:租賃所得、海外財產交易所得…等等。「租賃所得」就是所謂的借券收入;而「海外財產交易所得」則不用納入課稅,要先扣掉才納入公司股利計算。如果以107 年度「合併」課稅方式計算(可抵税比率8.5%,扣抵上限8 萬元),換算下來,如果當年領的配息在約94 萬元以內,都可有機會免稅。如果全部持有台灣50,以2018 年的現金殖利率3.55%計算,約持有2,647 萬8,873 元以上的台灣50 股票,以「合併方式課稅」才有機會繳納稅金。 快速結論1. 若是投資新手又擔心風險,建議可以從ETF入門。2. 懶人投資法──台灣50,回測長期年化報酬率達12.49%,資產翻倍只需要5.76年。3. 善用ETF抵稅,證交稅僅為個股的3分之1。  
陸客自由行禁令發酵 觀光產業吹寒流 恐賣壓加劇?!
2019-09-12
文 / 王人群 自2008年起開放陸客來台後,陸客參訪數量逐年以爆炸式成長,國內旅館業、觀光業及名勝處無不受惠,除旅遊業者及投資者紛紛將資金挹注於不動產內,甚有養老村之投資案進行,休閒不動產一片看好,但就在2016年政黨輪替後,一切風向改變。2016 年後,雖外籍旅客來台旅遊人次逐年增加,但團體行陸客數量明顯減少,對於部分以團客為主要收入來源之旅館有相當大之衝擊,2017 年開始有旅館拋售潮之出現。另外一方面,即便團客減少,自由行陸客仍處於成長情形,但對於幾乎是所有外籍旅客都一定會造訪的台北市及在地旅館業者,卻未有明顯的影響。中國近年內部發生P2P 借貸風暴使內部金融風險加劇,對外又得面對美國之關稅貿易戰與一帶一路願景下之眾多錢坑,中國對於安內攘外之力道及態度更為強硬,在香港反送中持續發酵之際,中國於7 月尾聲突發公告,自8 月起暫停47 個城市中國居民赴台個人遊的簽證核發,該公告視為2016 年政黨輪替陸客團大減後,對於國內觀光業之另一波衝擊。禁令讓觀光業迎來下半年景氣寒冬並衝擊各行各業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官網於2019 年7 月31 日無預警公告,鑑於當前兩岸關係,自8 月1 日起暫停申請及核發赴台灣自由行通行證,而47 個開放來台自由行的省市都將停發,為中國政府首度針對來台自由行祭出限縮手段。在祭出禁令前,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2019 年上半年陸客來台人數達167 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成長近3 成,而禁令生效後,預期自由行來台人次將明顯下降,而團客數量亦將持續限縮,衝擊國內觀光業者。不同於先前團客數量控制,造成部分陸客團一條龍旅遊服務之旅行社、遊覽車業者之營收衝擊,陸客自由行逐年成長,對於一般零售業、首都之平價旅館及計程車包車業者來說,並無明顯之影響,但在禁令生效後,可預見各行各業之影響,根據學者預估,全台將面臨百億元之觀光外匯損失。 全台旅館待售量暴增 下半年拋售潮恐加劇旅遊業在歷經國民黨執政8 年之榮景後,2016 年因陸客團限縮之因素,衝擊台北地區以外之觀光業者,2017 年來旅館拋售潮即湧現,自由行禁令祭出,使得業者及投資者紛紛看衰欲撤出市場。根據業者統計,目前全台於網路上待售之旅館高達200 餘間,較去年成長近1 倍,其中又以台中、高雄及花連地區為主,在住房率持續下探,營收無法持續負擔營運成本後,未來半年拋售潮恐加劇。金融機構趨向保守 難以融資影響買賣另外金融機構對於飯店業融資,及以旅館不動產作為擔保之貸款承作,更趨向保守。部分銀行在景氣轉向後,採飯店業之總額管制,壓低對飯店產業授信餘額,放款餘額占總授信比重越來越低,授信餘額只減不增。而部分銀行則視經營者之經營能力及其背後股東結構,如股東實力堅強、有集團背景,或是連鎖系統、品牌強,較有可能評估放款;如客源以陸客為主的,則盡量不評估考量,顯見金融機構業者對於旅館不動產及其相關放款之看法趨於保守。台政府:秋冬國民旅遊補助祭出因應中國旅客數銳減對於國內觀光業之衝擊,交通部祭出新台幣36 億元國旅補助,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自9 月1 日上路。交通部預估將帶動768 萬人次出遊,直接及間接觀光效益約256 億元。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規劃,「國旅秋冬遊獎勵方案」有4 大方案,第一是團體旅遊優惠,方案二是自由行旅客住宿優惠,方案三是觀光遊樂業入園優惠,方案四則為公協會辦理觀光活動優惠,相關辦法將於8 月底核定確認。結論面臨市場帶來之衝擊,近期已有部分遊覽車業者,調整目標市場客群,轉型承接日韓團客,補足中客流失之業務,業者透過自我檢視並優化經營體質,或增加業務之多元性,以降低損失。旅館及休閒不動產價格也經歷了相當之資產價格膨脹階段,若出現市場供過於求之情形,相信市場價格必將做出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