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光影與機能提升,賦予舊屋新生命
2025-06-30
矗立在台灣典型狹長形連棟街屋,整體設計以採光為核心,將自然光線引入深邃街屋,化暗為亮,重現家的溫暖靈魂。開放式格局與動線規劃創造符合使用需求的起居空間,改寫街屋的生命章程,成為傳統街屋現代化改造的佳例。Project Data地點:台灣.台中坪數:樓板面積約74坪樓層:地上3F格局:1F:臥房、客廳、餐廳、廚房、衛浴、前車庫、後庭院;2F:臥房X2、衛浴X2、開放多功能區;3F:臥房、洗曬衣間、神明廳、前陽台建材:乳膠漆、水泥漆、隔熱塗料、超耐磨木地板、實木地板、磁磚、烤漆、鐵件、不鏽鋼、烤玻、灰玻、系統板、美耐板、人造石、大理石、木百葉簾、烤漆浪板▲1. 光影交織的溫馨起居場域客廳以開放式設計為核心,引入自然光線營造明亮通透的氛圍。家具布局簡潔有序,搭配溫潤材質與柔和色調,突顯空間的溫馨與雅緻。2. 立面革新,狹長街屋的光影藝術採光高窗與簡約立面構成,打破傳統街屋封閉印象,呈現內外一致的現代簡約美感。一樓以開放式布局串聯客廳與廚房,中島設計促進互動,大面挑空引入自然光。二樓規劃為臥室、衛浴與未來作為兒童遊戲區的大平台,結合天井營造明亮居所。三樓以神明廳與洗曬衣場為主,設有天井採光罩整體。空間滿足多元需求。此住宅位於傳統街屋區,原屋齡約40年,屬於台灣典型狹長形街屋。原況舊屋存在多項問題,包括採光與通風不足、壁癌與結構老化,以及房間與衛浴配置不符合現代需求。屋主一家三口(夫妻與母親)對住宅翻新的首要需求為提升採光、增強收納機能及改善衛浴設備,並考量未來長者的行動便利性。採光與通風的突破性設計,優化格局與收納空間針對長型街屋普遍面臨的採光不足問題,禾良一設計在建築外觀立面及屋頂上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屋頂新增天井,牆面開高窗,讓自然光能夠照亮各樓層空間。內部結構更進一步在一、二樓間設置挑空設計,不僅提升採光效果,也促進樓層間的視覺互動。尤其是挑空處連接二樓的兒童遊戲區和一樓餐廚空間,讓家人之間在不同樓層仍能保持互動,營造出充滿活力的居家氛圍。住宅格局也重新做了規劃,既增設房間數至四間(分布於三層樓),並在一樓和二樓分別配置衛浴以滿足家庭需求。與傳統街屋「先客廳、後餐廳」的格局不同,此案將開放式客廳、餐廳及廚房設於室內空間後端,並利用中央設置的中島,結合餐桌與廚具,創造靈活的洄游動線。廚房中新增的大型收納櫃進一步解決了舊屋中收納不足的問題,讓空間更加整潔實用。此外,考量屋主母親年長後的生活需求,特別於一樓設置孝親房,並將衛浴地坪與室內地坪齊平以實現無障礙設計;同時整個一樓空間亦取消高低差,確保行動便利,體現對長者的周全考慮。▲以通透性作為公共空間的關鍵從暗淡到明亮,從擁擠到開闊,借助溫暖木紋與淺白色調,搭配光影設計,賦予老屋現代美學與家的全新溫馨質感。▲挑空與中島打造靈動詩意廚餐區廚房區特別設置中島與挑高的公共空間,串聯家庭互動,滿足功能需求,讓生活更有詩意與靈活性。材料與色彩的選擇符合溫馨極簡的調性本案最大的挑戰在於結構改造,尤其是一、二樓間的大挑空設計。設計團隊不僅成功克服結構跨距的技術難題,還精心調整挑空比例,確保一樓與二樓之間的光線引入及空間互動。同時,針對窄幅街屋的外立面,設計團隊以簡約造型與大面積開窗,打造出既具典雅美感又符合使用需求的立面效果。過去屋主在室內洗曬衣物,空間擁擠且不流暢。改造後,三樓頂部新增大型採光罩,並規劃出專門的洗曬衣區,解決了舊有的使用難題。此外,頂樓原本昏暗的空間也因採光罩的設置而煥然一新。為營造家居溫馨感,設計採用暖色調的木紋材質,結合淺白色塗料與水泥漆。地板選用超耐磨木地板,樓梯則以實木打造,整體風格簡約而不失溫暖。本案整體設計上透過合理的空間層次與動線規劃,使舊屋擺脫原有侷限,營造出輕盈、互動且靈活的生活場景,讓每個空間都能充分展現其獨特的使用價值與氛圍。▲虛實幾何融合,極致坪效的設計美學臥室以一體成型的虛實幾何量體,讓機能空間與設計語彙及材質完美融合,發揮空間坪效的最大效益。▲光影與材質譜寫出家的柔美變奏透過暖色木質與流動的光線,重新詮釋了主臥空間感與機能美,彰顯家的溫暖與典雅格調。
美國陷通膨風暴 台灣下半年小心接招
2021-10-01
美國正面臨通膨風暴,學者吳大任直言,隨著台灣疫情趨緩、鬆綁管制,下半年可能面臨從美國傳導至台灣的「輸入性通膨」,以及成本上揚、需求回升帶來的通膨壓力,不可小覷。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疫苗覆蓋率提升,今年景氣也顯著回溫,這本該是值得稱慶的事,但壓抑已久的需求迎來大爆發,供給端卻來不及跟上,諸多跡象顯示,通膨風暴山雨欲來。美國物價隨景氣升溫  創13年來最大漲幅今年初起,美國公債殖利率不斷向上飆升,一度引發金融市場震盪,背後原因就是市場對通膨的擔憂大幅升高,認為疫苗快速施打、景氣快速復甦、原物料價格上漲以及政府大推基礎建設,將加劇通貨膨脹。市場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4、5月年增率創下波段新高後,5月飆上5%,6月續攀至5.4%,漲幅為13年來最大;而美國6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升幅大於預期,也顯示企業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壓力持續升高。儘管美國聯準會多次出面安撫市場情緒,稱「通膨是暫時的」,但就連「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在5月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股東會上直言「看到非常大幅的通膨」。供給跟不上  醞釀通膨危機談到通貨膨脹,政府到民間都聞之色變,原因在於通膨代表著物價全面、持續及顯著的上漲;當嚴重通膨發生,從產業到民間都會產生預期心理,引發搶購行為,進一步加劇物價上漲情況,導致萬物齊漲。不過通膨並非只有單一態樣,可以概分為「需求拉動」以及「成本推動」的通膨,需求拉動較為常見,而成本推動指的是供給面生產不足,或是成本上揚,導致通貨膨脹。舉例來說,工資上揚、石油等原物料價格上漲等,都會從供給面推動價格上揚,也與當前情況類似。「這波通膨推升來源,主要來自於供給」,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直言,今年以來大家一直很擔心通貨膨脹,若細看國際數據,美國6月CPI年增率達5.4%,有部分原因是去年低基期因素,後續7、8月是關注焦點,至於歐洲、中國、日本物價上漲都還不算太顯著,各國還不到全面性通膨的程度。孫明德指出,各國經濟還沒有完全復甦、需求不熱,因此通膨不完全是需求端因素,而去年以來各國房價一路上漲,生產者物價則以中國、歐洲漲最多,美國緊追在後,原物料價格金屬漲了很多,油價也有一波明顯上漲,從房價、生產者物價及原物料價格三大面向可看出,供給端才是關鍵。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則分析,美國5、6月CPI增幅逾5%,使得市場對於美國通膨的疑慮驟升,主因是美國大幅度解封,提振消費信心,搭上經濟回溫、大推基礎建設、失業率降低等議題,美國經濟明顯復甦,也推動物價往上走。美國陷通膨壓力  台灣難置身事外至於台灣,吳大任表示,不同於全球各國第二季末景氣開始復甦,台灣碰上嚴重疫情,消費者減少出門頻率,內需型服務業也因為全國進入三級警戒,管制嚴格,生意受重創,即便成本上升、廠商也不敢漲價,「疫情跟三級警戒對於CPI有壓抑效果」。但這不代表台灣沒有通膨危機,「不能掉以輕心,政府都還是太樂觀了」,吳大任直言,隨著台灣疫情趨緩、鬆綁管制,下半年可能會面臨從美國傳導至台灣的「輸入性通膨」,以及成本上揚、需求回升帶來的通膨壓力,不可小覷。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台灣暫時不需要擔心「停滯性通膨」,也就是經濟不景氣、失業率走揚的同時,伴隨著通膨現象。吳大任解釋,台灣失業率一度飆到4.8%的波段新高,但解封之後,內需服務業營收轉好,也需要增聘員工,加上製造業未受影響,生產及出口持續暢旺,至少下半年不會有停滯性通膨的問題。美國產業界與金融市場都在承受逐漸升高的通膨壓力,相隔1萬公里的台灣也無法置身事外,面臨國際原物料價格攀升、航運延誤跟運費調整、交期拉長,產業端感受已經相當深刻。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馨蕙表示,近期訪問廠商時,就聽到各種漲價案例,有製造業廠商反映,需求大爆發,沒辦法慢慢等供應商交貨,為了取得微控制器(MCU),只好到現貨市場競標,常常零組件競標價達10倍到40倍的價格。「業者每天跟我哀號,大家全部都在搶料,價格高達40倍還是要搶,不搶訂單就沒辦法出去」,陳馨蕙形容,去年全球爆發疫情後,供給需求同步重挫,需求下挫幅度更遠大於供給。然而隨著疫情趨緩,需求說回升就回升,供給的速度跟不上,塞港、原物料上漲、重複下單等問題全部都擠在一起,「這真的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情況」。中經院7月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便發現一項驚人數據—有96.3%製造業廠商表示主要供應商有調漲或預告漲價,其中高達七成廠商反映其供應商「已漲價並預告再漲價」。台灣製造業廠商面臨沉重的漲價壓力,但並非沒有應對之道,陳馨蕙表示,相較於非製造業,製造業廠商面對供應商調漲趨勢,有一定能力可以轉嫁,且愈上游的業者,轉嫁能力愈好。中經院調查指出,有反映供應商調漲或預告漲價的製造業中,79.2%表示可在半年內部分轉嫁,約一成業者表示可完全轉嫁,只有11.8%表示無法轉嫁。陳馨蕙直言,其實對於有轉嫁能力的製造業廠商「可以鼓鼓掌」,因為這代表廠商具有競爭力。吳大任補充,雖然製造業廠商多以出口為主,但是出口價格上升、銷售到國外後,漲價情況也許會一層層反映至終端產品,最後台灣進口國外商品時,消費者便會感受到「價格變貴了」。他也提到,台灣從美國進口很多農產品,可能帶來較大影響,進口汽車價格也可能會往上走。通膨疑慮下怎麼投資?專家:採槓鈴式策略對於社會大眾來說,製造業成本上升、原物料價格大漲都是相當遙遠的事情,他們更關注的是荷包裡的錢會不會變薄。面對未來不確定性,如何理財投資成為眼下最熱門的課題。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股票分析師陳彥甫指出,股市上漲至歷史新高後,部分投資者開始關注潛在的下行風險,並考慮是否應獲利了結,還是要等到情況更明朗時,再投入更多資金。他認為,以股市來說,下半年還會有高點,「亞洲機會比歐美多」,主因是上半年防疫表現不太理想,下半年有機會迎頭趕上。至於未來潛在風險,陳彥甫認為,多數投資人最關注的還是通膨以及貨幣政策轉向的影響,高通膨雖是短期現象,但確實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必須密切留意。星展銀行(台灣)財富管理投資顧問部副總裁陳昱嘉則表示,全球股市面對的情勢是「縮緊但不恐慌」,投資人仍可採用槓鈴式策略投資,也就是同時配置收益型與成長型資產,並納入黃金增加投資組合韌性,因為黃金可調控投資組合的波動風險。
中信房屋9月房地產成交統計
2021-09-30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中信房屋統計9月份房地產成交件數,全台交易平均月增4.6%,六都交易均為正成長,其中台中與台南成長表現最佳,月增幅均在1成左右。與去年同期相比,全台年增1.7%,桃園及新北量增表現較為凌厲,年增幅分別有2成及1.6成的水準。本月與上月相比,台北市月增2.6%、新北市月增2.2%、桃園市月增2.4%、台中市月增10%、台南市月增11.1%、高雄市月增7.9%。與去年同月相比,台北市年減6.6%、新北市年增16.1%、桃園市年增20.3%、台中市年增6.1%、台南市年減10.1%、高雄市年減9.8%。中秋來客未減 買氣動能足延續近月買氣,9月份交易續穩,中秋假期來客未減,買氣動能十足。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成屋市場歷經第二季的交易銳減,第三季以否極泰來之姿,持續走出交易量增的格局。目前交易量已站回4月間的交易水準,顯示疫情的負面干擾已淡化。年底前中性偏多格局不變展望後勢,第四季屬年底買房旺季,整體房市應會有更佳的表現空間。不過張世宗也指出,央行政策性措施,將可能為房地產帶來負面干擾,再加上通膨效應逐漸浮現,消費者心裡及政府後續因應,都是影響房地產中長期發展的變數。綜觀整體房市,張世宗認為年底前,房市仍屬中性偏多格局,尤其像是台南、高雄等區域,在科技業設廠利多題材持續發酵下,其綜效將可望進一步推升區域房地產發展。  
購屋貸款再限縮 恐錯殺換屋族
2021-09-24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央行打炒房再出手,此次新增或強化的不動產相關貸款規定與一般民眾最相關的,就是新增規範自然人於六都與新竹縣市第2戶購屋貸款不得有寬限期。對此,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認為,央行這次出手,已擴大觸及一般交易市場,對於一般換屋民眾可能將造成影響。央行本次擴大選擇性信用管制自即日起(9/24)實施,其中關於自然人購屋貸款的相關規定也趨於嚴格。原限制普通一般第3戶的購屋貸款才適用無寬限期及5.5成的限貸規定現在更收緊,凡是在六都及新竹縣市第2戶購屋貸款也將無法享有寬限期、貸款成數則無另外限制。央行本次祭出限縮政策,旨在抑制炒房族藉由寬限期投機的行為,但其實相關政策也將嚴重影響換屋族的權益。張漢超指出,換屋族經常有先買後賣的狀況,為的是希望換屋時能順利銜接、不用另覓短住居所,因此在先買入新屋而原屋尚未出售的這段時期,將發生同時持有2戶房屋的狀況。進一步來看,若原屋還有房貸,且購入新屋無寬限期可作為周轉緩衝運用,那麼換屋族就得同時背負兩份房貸,資金壓力之沉重,恐怕將迫使換屋族取消換屋計畫,或者繼續居住於舊宅之中,但對於因工作或其他非自願性搬遷的族群來說,如此的狀況,更是難以應對。以房貸利率1.31%、貸款金額100萬來比較20年房貸有無寬限期的差別。無寬限期房貸每月固定繳付約4,739元,但若使用3年寬限期,寬限期間每月只要繳付1,092元,若以短期換屋的狀況來看,一般頂多只需寬限期1到2年就很夠用,動用寬限期,將可大幅降低換屋族的資金壓力。張漢超認為,央行政策考量雖有其道理,不過若干擾了一般民眾正常資產運用,那麼政策就有必要研擬因應的配套措施,否則政策很可能將只是保全了金融機構的授信風險,但卻損失了民眾既有的居住權益!  
高物價吹向裝潢修繕 成本墊高約2成
2021-09-16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物價高漲趨勢吹向居家裝潢修繕,民眾裝修房屋,荷包恐怕會大失血。主計總處近期公布8月營造工程物價指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年增率達13.57%,今年以來漲勢顯著,其中金屬製品類前8月平均年增率達27.17%,電線電纜甚至來到32.55%。相關原物料的上漲也衝擊一般裝潢修繕市場,報價增幅較往年增加至少1至2成左右。像是裝潢修繕常用的木做、水電及金屬用料,目前報價已比往年高出15%到30%左右,工資成本則視人力規模而有5%到20%左右的漲幅。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表示,今年以來裝潢修繕市場報價已有數波調漲,每次雖以小幅調漲來反映成本,但在原物料漲勢強勁的走勢下,目前裝修價已比去年增加接近2成,也就是說往年花費百萬元就能做到的裝潢,現在得多付20萬元才能達成。張漢超說,雖然原物料成本上漲幅度令人咋舌,不過居家修繕業者還是盡量藉由庫存想辦法盡量來壓低成本,因此工程報價漲幅仍能控制,不過成本如果持續攀升,未來不排除報價還有進一步上升的可能。裝潢修繕成本上漲,最直接影響到的就是剛置產的屋主。有屋主無奈之下只能選擇重點式的輕裝潢,將華麗卻不重要的功能暫時省下,將主要裝修費用挹注在改善浴廁、電線、水管等基本重要的設施之上。張漢超說,成本上漲,屋主得多出數萬元的成本,因此可以選擇涉及居家安全的水電項目先施做,其他裝潢以基本實用的方式來處理,日後資金餘裕如要再更新裝潢佈局,也可省下一筆重大開支。這樣的方式雖然不見得能省下多少裝修總價,但分批裝修確實可以降低一時之間的資金壓力。張漢超認為,民眾對於水電修繕價格調漲的感受度可能反而比居家修繕更為強烈,這是因為一般民眾不會經常需要居家裝潢,但日常的水電修繕卻無可避免,即使自己到大賣場購買原物料DIY修繕,也能感受到省下的超值感是越來越低。據了解,一捆普通的電線材料一般只要1,000元左右,但現在終端售價已直接拉到1,500元以上,現階段在原料工資雙漲的情況下,除非能等到全球疫情解除、供應鏈恢復正常運作,否則消費者想要省荷包,除了精打細算外,也要多多比較才不吃虧。  
住宅自有率穩 房地產剛需無虞
2021-09-10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主計總處近期分別公布最新的《人口及住宅普查》及《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兩項調查均揭露2020年度「住宅自有率」數據。依《人口及住宅普查》內容顯示,全國住宅自有率為78.6%,而《家庭收支調查》的資料則為84.68%,兩者雖因調查方式及樣本不同,數據因而稍有差異,不過10年間兩者呈現的結果都相當穩定,波動變化似乎未受政策、經濟因素等外在環境而有明顯的影響。此外由《人口及住宅普查》的結果可以觀察各縣市住宅自有率的狀況。全國住宅自有率最高的縣市為86.9%的彰化縣,宜蘭縣84.9%,基隆市與新竹縣則同樣均為84.6%;自有率最低的除了69%的連江縣外,還有台北市72.1%,以及均為76.2%的新竹市及新北市。總計全國平均住宅自有率為78.6%,比起10年前(2010年)普查時的79.2%僅減少了0.6個百分點。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表示,儘管10年間像是金融利率、政策施行、房地產稅制、商業活動,甚至如兩岸關係與地緣政治等變數都影響了房地產交易價量,不過對於住宅自有率的影響其實並不顯著,數據起伏也相對穩定,顯示外在條件的因素並不容易衝擊國人房產自有的觀念與想法。張漢超認為,要探究影響住宅自有率變化的因素應從民眾實際需求的層面來思考,相關的研究甚至指出人口遷徙及房價所得比等其他因素才是真的相關連的變數。從各縣市住宅自有率來觀察,台北市、新竹市、新北市等地都是當地民眾認為房價較高的縣市,且有較多移入人口,住宅自有率因而略遜於其他地區。彰化縣、宜蘭縣、基隆市在房價相對較容易負擔、人口因素穩定,反而造就自有率較高的現象。張漢超表示,住宅自有率應該觀察的是穩定度,如果趨勢穩定就代表當地剛性需求相對平穩,房地產相關業者的商機也會較為穩定,不過一旦發生明顯變動,那麼很可能就不僅只是民眾購屋決策思維改變這樣單純了,背後很可能有其他更重大的因素導致民眾基本購屋需求發生變化。  
高鐵加持、房價親民、觀光三大利多 讓宜蘭房市漲勢不斷
2021-09-01
日前立院三讀通過房地合一2.0新制修法,規範了持有房地產的年限與加重稅率比重,讓宜蘭房市出現一波短暫放緩。不過,隨著自住剛性需求增加,再加上少子化、低總價、近國道,吸引了銀髮退休族與年輕上班族群搶進。羅東交流道加盟店店長俞俊男表示,宜蘭房價從過去總價1200-1400萬元下降至800-1000萬元,而每坪則從20萬元上漲至25萬元,長期以來,宜蘭房價正呈現上升趨勢。五結中正加盟店店長蔡玲惠認為,除了未來高鐵設站利多之外,近幾年宜蘭房市出現走揚原因有三:一為房價親民,吸引許多雙北年輕人前進置產;二則為外來加持,外來與在地置產比重,從過去5:5不分軒輊,到現在8:2或9:1,外地人買房置產逐年上升;三則是環境極佳,宜蘭的人文藝術與居家環境吸引了各族群,未來高鐵開通將吸引更多買房自住客。看好未來宜蘭房市的三大潛力地區俞俊男看好宜蘭房市的三大地區為,第一個區域為未來高鐵站址:宜蘭高鐵站將會由研議中的4個處中來選擇其中1處來設置,雖然先前已有一波漲幅,但是因觀光產業利多,以及加上 「雙北宜蘭一日生活圈」的概念持續延燒中,讓宜蘭房市持續熱度不減。第二個區域為羅東鎮:縣府於民國55年頒訂「羅東擴大都市計畫」,將外環道路周邊105公頃部分地區劃為保護區、工業區,且禁限建超過50年,並於107年內政部通過解編,以「區段徵收」開發,將計畫範圍內的保護區變更為公共用地和住宅區,使得羅東房價大增、奇貨可居,預計明年會開始徵收。第三大區域則為利澤工業區:位於宜蘭五結鄉與蘇澳鎮交界處,依照108年產業創新條例第46-1條及產業園區閒置土地認定與輔導使用及強制拍賣辦法,在限定時間內,閒置土地若無設廠,會先有罰鍰,後則有強拍,導致107-108年間土地供過於求,造成利澤工業區每坪下降至3-4萬元,直到110年賣壓告一段落後,以及高鐵利多加持,讓土地每坪已上漲至5-6萬元。蔡玲惠看好宜蘭房市三大地區為,第一區為交流道附近:位於五結的房市,因詢問頗高,透天厝新屋總價800-1100萬元左右,已從過去每坪16萬元上升至每坪20萬元。第二區為羅東第二行政中心至中興文創市集區域:藉由「擴大都市計畫」,搭配第二行政中心、以及中興文創園區等建設,打造成「大羅東生活圈」,而第二行政中心與中興文創市集對外因擁有二結聯絡道,為宜蘭重要東西向幹道,日前通車優先段已完工,若再連結國5及台9省道,可從東側濱海五結鄉直通西側山區三星鄉。第三個區域則為羅東轉運站:佔地約1.3公頃的羅東轉運站工程日前動土,預計2023年完工,可望成為羅東後火車站新地標,目前羅東轉運站附近,商業建地每坪價格落在約30萬元左右、而土地則為每坪50萬元上下。高鐵北延至宜蘭  土地、房價水漲船高高鐵目前路線確定不經過翡翠水庫水源保護區,從北到南包括四城、宜蘭、縣政中心、羅東等4處將列入評估選址。根據鐵道局評估,4站址全部採高架興建,從台北南港至四城約47.4公里、至宜蘭站約56.4公里、至縣政中心站約60.4公里、至羅東站約67.4公里,距離愈遠經費愈高。據了解,交通部較傾向四城站與宜蘭站,縣府屬意設址縣政中心站,而羅東地方民代則希望設置在羅東站。一旦落腳在觀光重鎮的四城站或宜蘭站,休閒觀光品質與人口提升,讓土地與房價值更加飆漲。四城站農地已從過去每坪1萬元上升至每坪2.5萬元;中古屋透天厝的總價從800萬元上揚至1000萬元:新成屋總價則為1500-2000萬元左右;若是設置在宜蘭站,目前近火車站60坪透天厝,中古屋總價落在1200-1500萬元;而新成屋總價則在1600-1800萬元左右。若是由商業與科技重鎮的縣政中心站、羅東站雀屏中選。則因縣政中心站有宜蘭科學園區,著重在研發創新;而羅東站因有利澤園區與龍德工業區,偏重在製造。縣政中心農地從過去每坪1.5萬元上升至現在每坪4萬元;別墅從總價已由1500-1800萬元上揚至2200-2500萬元的水準。至於羅東農地,過去與現在都維持在每坪2萬元,量價變化不大;至於中古屋約每坪15萬元,新成屋大樓則為每坪28-32萬元;近郊透天別墅由過去總價1000萬元已上揚至1500萬元。中信房屋宜蘭服務據點--------------------------------------------------五結中正加盟店     03-9573955     宜蘭縣五結鄉中正路一段172號1樓宜蘭礁溪加盟店     03-9872999     宜蘭縣礁溪鄉礁溪路四段78號羅東交流道加盟店  03-9606055     宜蘭縣五結鄉五結路三段122號宜蘭文化加盟店     03-9363738     宜蘭縣宜蘭市復興路二段84號宜蘭利河伯加盟店  03-9255535     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一段805號宜蘭勝築加盟店     03-9358677     宜蘭縣宜蘭市嵐峰路一段270號
五天兩次大停電 能源轉型陣痛期的考驗
2021-09-01
今年5月的兩次大停電,引發各界對缺電的憂慮,也暴露了台灣在能源轉型及氣候變遷下,維持電力穩定供給的難處。今年5月13日下午,BBS社群平台批踢踢(PTT)八卦版湧入網友「問卦」與「爆卦」,疑惑全台各地莫名停電或跳電,沒多久,手機嗡嗡作響:國家級警報發布,因興達電廠跳機導致供電不足,當天下午3時起展開分區輪流停電。而這一停,就停了五小時,直到晚間8時才恢復正常,全台約400萬戶受到影響。五天兩次大停電  暴露供電吃緊窘況細究原因,超高壓變電站匯流排故障導致電力無法輸出,進而造成四部機組跳機,約影響220萬瓩電力,占當時尖峰負載3,670萬瓩的6%。此時偏偏同時遇上四個「最壞狀況」:用電高於預期、三部機組正在歲修、綠能估算誤差、水力機組無法支援。經濟部當天傍晚立刻召開記者會,由經濟部長王美花親上火線說明,向民眾致歉,承諾賠償,隔天再開記者會公開原因及後續檢討作為。由於513停電是「人為疏失」,隨著復電、生活如常,許多人慢慢放下心中一顆大石。沒想到,5月17日晚間,同樣的戲碼再次上演。5月17日晚間8時,手機再度大響,螢幕上國家級警報幾個字鮮明的映入眼簾,這次的理由是「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台電將在8時50分執行分區輪流停電。儘管停電只有40分鐘,當晚9時40分就恢復供電,卻凸顯出「電真的不夠」窘境,如何「穩定供電」,也成為最大難題。沒人料想得到,台灣竟會在短短五天內分區停電兩次,無預期停電開始成為每人心中隱憂。那陣子,「今天會分區停電嗎?」這句話已是民眾在LINE上互相詢問的日常,特別是傍晚時分,光電發電量隨著太陽逐漸下山而減少,但用電量卻未如預期下降,下午4時至晚間8時這段期間,往往是最驚心動魄的時刻。用電量節節高升   經濟部提四對策因應翻開經濟部能源《108/109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發現發電量與用電量逐年增加,109年全國總發電量為2,798億度,較108年增加57億度,但109年用電量為2,711億度,也較前年成長2.1%。報告指出,去年下半年台灣疫情控制得宜,經濟大幅成長,進而帶動用電需求成長達3.6%,加上極端氣候頻繁,如今年高溫季節提早到來,用電成長已是趨勢,台電也不斷上修用電量預估,特別是7、8月尖峰負載,如今已上修至3,900萬瓩。面對節節高升的用電量,經濟部提出因應對策,將從檢討電廠管理維護、機組歲修時程、備轉容量計算、電力調度四面向進行。按照往例,機組歲修排程會在一年前排好,台電坦言,沒人預料到今年夏季用電高峰提早到來,加上疫情因素,許多民眾在家上班、上學,也帶動用電攀高,與此同時,水情不佳致使水力發電減少,供電更為艱難。因此,將調整主力機組歲修時程,讓時間更分散,避免在迫切用電時刻,大型機組都無法上場救援。目前備轉容量計算方式為當日最高負載發生時的供電餘裕,夏季通常在下午1時至3時之間,通常也是光電發電量大幅提升時期,換言之,目前的備轉容量難以反映光電未發電的情況。考量到光電發電有所限制,備轉容量率必須重新計算,否則白天尖峰負載雖然沒問題,但夜晚尖峰用電將面臨極大挑戰。不僅如此,還必須檢討電力調度,強化需量反應,讓尖峰用電量能夠「平均」,而非集中在某些時段,同時規劃增設快速起停燃氣機組來因應夜間用電需求,也會加強儲能機制,讓供電機制更彈性,也更靈活。根據能源局資料,截至今年5月,天然氣安全存量天數平均為11天,為提升風險因應能力,規劃在116年時提升至14天,並在北中南推動天然氣基礎設施擴建計畫,降低接收站負載率,更可讓接收站就近供應電廠,並達成區域供氣、相互支援目標。能源局預估,今年至116年會增加1,577萬瓩裝置容量,而扣除將除役的燃氣機組後,七年內將增加1,450萬瓩。能源轉型低估氣候變遷  學者憂供電青黃不接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廖惠珠認為,政府從這四面向展開檢討,大方向是對的,但在細節執行上可有一些考量,例如今年受旱象之苦,多處水庫無法進行水力發電,在電力調度上就要多準備發電機組,「備而不用」,如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燃煤機組可作為「備援機組」,避免今年513與517事件再次重演。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則說,目前台灣儲能系統容量很小,要再擴充容量的想法很好,但是,「有沒有錢?要多少時間?有沒有空間?」都必須仔細思考與盤點。他認為,513與517停電時,備轉容量率都亮「供電充裕」綠燈,追根究底,是政府的能源政策太躁進,但政府卻沒有正視問題,可以預期「這次的大停電只是開始,未來的情況會愈來愈嚴重」。觀察109年發電結構發現,燃煤占比最高,約45.02%,燃氣則是35.7%,核能為11%,包括光電、風力、生質能在內的再生能源僅5.4%。若依政府規劃在114年邁向非核家園,燃氣占比要調升至50%、燃煤要降至30%、再生能源要提高至20%,經過細算,燃煤占比能降為27%,形成「532」架構,在「展綠、增氣、減煤、非核」設定上,達到備用容量率15%目標。梁啟源認為,以再生能源成長幅度來看,在114年前要提高至20%是件不可能的任務,而桃園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進度勢必往後延,燃氣比例顯然也難以達到50%。與此同時,占比達11%的核能逐漸退場,卻找不到替代電源,隨著台商回台熱絡、高溫季節拉長,用電需求年年攀升,但是,卻沒有「穩定供電來源」,機組在運轉過程中,也有一定機率故障,再生能源發電又不穩定,未來供電情形讓人憂心。梁啟源建議,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核電廠再延役幾年,等到替代電源有著落後,再來談非核家園。廖惠珠也持同樣看法,再生能源不穩定是很大隱憂,像是太陽光電的發電量隨著日落減少、水力發電受限艱困水情,政府盤點這麼多電力配置,「我的看法是太低估氣候變遷的衝擊」。她認為,以台灣目前情形,現階段應「以核養綠」,延長核電廠服役年限,等到替代電源穩定、足夠,再讓核能正式退場,這不僅政府要做,民眾也應要有清楚認知,「不能說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梁啟源、廖惠珠都表示,放眼望去,全球百來個國家中,只有德國大力擁抱再生能源,其他國家仍存有核電廠,廖惠珠說,「美國核能電廠都能延役到60年,為什麼台灣不能」?「德國之所以能克服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是跟法國互通有無」,透過聯網確保供電穩定,才能邁開大步,在綠電道路上放心前行,廖惠珠說,反觀台灣,採用獨立電網,考量自然不同。不過,經濟部樂觀看待再生能源發展,指光電從106年至今年6月設置5,172MW,相較於105年累積設置量1,245MW,大幅成長4.15倍;離岸風電設置去年雖受疫情影響延宕,但今年6月底累積可達6.5GW,後續將依規劃併網年度,絕對能如期達成目標。
中信房屋8月房地產成交統計
2021-08-31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 中信房屋8月份不動產成交件數成長幅度較上月收斂,全台月成長12.5%,六都以新北及桃園交易成長表現較為出色,其餘四都均為小幅成長。與去年同期相比,桃園及台中約有1成以上的成長,合計全台微減3.3%。本月六都與7月份相較,台北市月增2.4%、新北市月增15.6%、桃園市月增32.7%、台中市月增5.4%、台南市月增6.5%、高雄市月增3.7%。與去年8月相較,台北市年減7.7%、新北市年減5.8%、桃園市年增10.6%、台中市年增16.8%、台南市年減17.5%、高雄市年減28.9%。 交易持續放量 成長幅度放緩本月雖進入傳統民俗月,不過成屋交易量卻持續保有成長動能。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繼上月衝出一波的巨幅成長後,本月成交仍持續放量,顯見傳統民俗月的負面干擾影響已比起過往淡化許多,不過相較於上月,本月成交量增加幅度已呈現放緩。以整體的市況來觀察,成屋交易量幾乎都已回到正常交易時期的八成左右,成屋市場持續由疫情三級時的低迷中復甦。 後勢信心支撐 房市穩中透強房市交易回穩,反映市場對於後勢的信心。張世宗表示,房市歷經疫情的考驗,房價仍持續走穩,在在顯示房價欲跌不易,甚至有上漲的可能,使得買方有提前佈局的打算,網路預約看屋也持續呈現成長。張世宗說,在疫情持穩,國人生活逐步恢復正常的前提下,房市不致再有大幅的變動的現象、目前發展仍是穩中透強。展望未來,房市仍有國際資金收縮、利率匯率調整等總體經濟的可能變數,後續影響仍需要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