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供應鏈 全球新版圖 美大選後分析
2024-11-29
聚焦輝達財報 AI股與航運股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成為全球供應鏈發展新趨勢,美國總統大選後,供應鏈移出中國的趨勢不變,這已然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識。就產業發展而言,AI掀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掌握算力和發展算力的資源成為顯學,從全球四大雲端服務業者擴張資本支出的方向,以及台廠全球布局先行者,可以找到相關台股供應鏈投資標的。輝達財報動見觀瞻,台積電、鴻海等輝達供應鏈相關14檔個股值得留意。另外,繼馬士基大幅調高運價後,長榮海運也表示明年合約價漲定了,近期航海王頗有風雲再起之勢,可以持續追蹤。美國總統大選後,對於台灣企業而言,供應鏈移出中國的趨勢不會有變化,這已然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識,美國是台灣最大的終端出口市場,台灣的產業政策與美國牽連極深,美國政策也會深刻影響台灣。美國兩黨對中國皆強硬,但對於盟友或貿易夥伴的態度差異較大,在美中貿易對抗的態勢逐漸升溫下,全球供應鏈的移轉速度將加快,台灣企業須盡可能的分散供應鏈,趨避風險。美總統大選牽動全球供應鏈2018年中美貿易戰後,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成為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趨勢,雖然在短期內會造成遷廠、人員培訓等成本增加,但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倘若持續留在中國,恐將面臨高關稅的壓力,在美中於貿易、政治、科技、軍事等領域全面競爭態勢白熱化,熱戰的修昔底德陷阱或不會這麼快發生,但貿易和科技的衝突卻無法避免。尤其美國企業的供應商皆開始從中國轉移至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度、墨西哥等國,且在中國的人口紅利、政治穩定度、對外資補貼政策皆漸無吸引力時,外資就像重力加速度般離開中國。無論兩黨哪位候選人勝出,對中政策的基調都不會改變,此前川普提高對中關稅和技術管制的政策,就被拜登保留,並持續對中強硬,顯示這已成為兩黨共識,全球供應鏈從中國+1,漸變成中國+N,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後,全球供應鏈轉移的速度只會更快。減稅成兩黨共識 但在企業稅與關稅呈現分歧民主黨的經濟政策較偏向大政府主義,透過提高富有階級的稅率,增加移轉性支出,將資金補貼弱勢族群。此外,民主黨要求增加企業稅自21%提高至28%,以提高政府稅收。而且恢復兒童稅收抵免(CTC),提案新生兒第一年最多可獲6000美元稅收減免,並計畫提高聯邦最低薪資。而且,停止對小費課徵所得稅,對於美國服務業勞工來說,小費收入也是主要收入來源,這能增加一般勞工的消費支出,且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近7成為消費,此舉能拖底消費支撐。在關稅方面,預估賀錦麗將延續拜登方針,以談判、結盟為主,除了中國以外,不採取以鄰為壑的關稅戰,此舉有利美國通膨降溫。川普的政策對企業主較友善,減稅刺激企業發展,並以關稅作為談判條件,對盟友和貿易夥伴較具競爭性。此外,川普提案將企業稅自21%降至15%,有利企業改善成本結構。並對所有進口商品課徵10%-20%關稅,針對中國加徵60%以上關稅,此舉有可能增加消費成本,並引起輸入性通膨。川普以美國優先政策不變 供應鏈移轉速度會更快另一方面,對於台灣產業來說,為了避免輸美商品關稅的不確定性,加速轉移供應鏈應是必要之舉,雖在美設廠或轉移產線將壓抑營收成長,不過,在美中競爭的情境下,全球佈局速度越快的公司,越有機會在地緣政治不確定的情況下取得訂單,進而與其它廠商拉開營收差距。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始以來,台灣企業就開始轉移生產基地,不論電子、傳產、科技等領域皆逐漸移出中國,走向全球佈局,這對於台灣企業短期會有相應成本增加,不過長期來看,分散風險的益處遠大於現在和將來的成本。供應鏈分散趨勢延續 台廠走向全球佈局技術敏感度高的科技業對於風險分散的需求也更高,台積電(2330)美國亞利桑那州廠良率攀升,已追上台灣同級晶圓廠,在美中競爭白熱化情況下,為穩定晶片供應,未來美國或會要求在美本土生產更高階製程晶片。而且,鴻海(2317)在蘋果公司要求下,在印度開啟生產線,並於今年首度在印度生產iPhone 16 Pro與iPhone 16 Pro Max等高階機種,未來在印度的產能將會持續擴大。這兩家台灣龍頭企業都採取了分散供應鏈的策略,未來,預估美國大選後,將會有更多台灣企業沿著這個步伐,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塑。精彩全文,詳見《理財周刊》1263期,2024.11.08出刊。
如果你的歌裡充滿感情, 這首曲子就會進入大家的心
2016-07-12
【內容由『經理人月刊』提供    採訪.撰文 / 馬安奇 編輯 / 陳清稱 攝影 / 賀大新 圖片提供 / 黑色吉他工作室】   創作歌手 蕭煌奇 「得獎者……蕭煌奇!」在掌聲簇擁下,蕭煌奇一階一階地步上金曲獎舞台,2015年是他第三度奪下最佳台語專輯獎、最佳台語男歌手獎,雖然這段上台領獎距離不到3分鐘,但是在此之前,他已經投入音樂創作將近30年。   音樂,開啟生活樂趣與成就感 小時候,弱視的蕭煌奇對聲音特別敏感,由於住家靠近傳統市場,他幾乎每天都會聽到市場傳出的台語歌,雖然他不了解歌詞的意義,卻能有模有樣地唱起《一支小雨傘》《浪子的心情》。   小學5 年級時,他聽到收音機播出卡拉OK 伴唱機的廣告,廣告裡強調產品有評分功能,可以讓大家切磋歌藝,喜歡唱歌的他立刻打了電話訂購。這台機器附有製作錄音帶的卡座,蕭煌奇於是將伴唱帶配樂加上自己的歌聲,錄成卡帶,製作出人生第一張專輯,分送給鄰居和來家裡拜訪的客人,結果廣受好評。   蕭煌奇回憶,當時和年齡相仿孩子們一起玩的時候,總是因為看不清路面坑洞而走得比較慢,唱歌時就不同了,他非常享受能被大家肯定、讚美的感覺。   上了國中之後,他開始嘗試作曲,音樂更成為他的生活重心。不僅自學吉他,想像自己是瀟灑自在的吟遊詩人;也參加管樂隊,沉浸在上低音號(Baritone)渾厚有力的震撼裡;同時還學會了爵士鼓。   「創作沒辦法憑空想像,」蕭煌奇說,「樂器的和弦、節奏可以讓你有更多想像空間,我寫歌的時候,也經常從節奏開始發想。」本屆金曲專輯收錄的《愛的新舞步》,就是在美國偶然間聽到街頭藝人信手拈來的拉丁節奏而受到啟發。評審團指出,蕭煌奇的專輯曲風多元,揉合了抒情搖滾、拉丁曲風,為台語歌曲開創了新的時代元素。   當人生沒有選擇,只能賭上一切做到最好 正當年輕的蕭煌奇沉迷於各種音樂薰陶和創作樂趣時,老天爺卻給了他最殘酷的試煉。高一時,他從弱視變成全盲,從此以後,他再也看不見天空的顏色、家人的表情,當他套上阿公過世之前特地送給他的皮衣外套,站在鏡子前,卻根本不曉得自己穿起來是什麼樣子。   他想往前走,卻不知道「前方」到底在哪裡,於是變得寸步難行,巨大的挫敗感揮之不去,「我沒辦法承認自己是盲人,也不敢對所有人說我看不見。」那段時間,吉他成了他唯一的慰藉。他常常待在學校頂樓,彈著吉他大聲唱著歌,只因為那是「唯一讓自己暫時不那麼痛的出口。」   當他漸漸接受自己全盲的事實,音樂也成為他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蕭煌奇說,如果沒有失明,他可能會因為家人都是建築工人,而選擇成為建築師,或者因為喜歡棒球而成為棒球選手,無論如何,人生的選項有很多種。但是,失明之後,他只剩下音樂創作這一條路可以走,「如果放棄了,我不知道還能做什麼。」   在蕭煌奇這個名字廣為人知以前,他已經在音樂這條道路上耕耘許久。他曾經組成台灣第一個視障者樂團「全方位」,每當表演之前,必須由唯一一位弱視團員在前面領隊,其餘全盲的團員一手提著器材,一手搭著前人肩膀,歪歪扭扭地出發。他跑遍咖啡廳、小酒館,就是為了在表演過後,販售獨立製作的專輯,「走得慢沒關係,我不相信一步一步走下去,沒人聽到我的音樂。」   從生活中萃取靈感,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蕭煌奇認為,好音樂的關鍵還是在於能不能打動人心,「如果你的歌裡有感情,這首曲子就會進入大家的心裡。」   蕭煌奇的創作,往往來自真實的生活經驗,因而簡單、直接。在專輯裡,《阿公的舊皮衫》這首歌,描寫他摸著逝世親人留下的衣服,就像親人還在身邊守護自己,「提醒我人生的路,溫暖我的生活。」「正因為我看不見,接觸的世界沒有明眼人那麼廣闊,所以,我的歌就是聽得見、摸得到、感覺得到的世界。」   蕭煌奇形容,自己寫歌就像在跟別人「搏感情」。再悲傷的歌,他都會在結尾留一個宣洩情緒的出口,就像宣告他的處世態度:「人沒有不跌倒的,重點是怎麼爬起來面對。」在《命運點歌》裡,主角把眼角的遺憾擦乾,選擇當個不再後悔的人,彷彿就是他的寫照。他說,自己只能專注於創作,因為看不見錄音設備的按鍵,許多後製流程必須找人幫忙,但是也因為如此,不服輸的他,選擇努力把創作這件事做到最好。蕭煌奇指尖下跳動的吉他弦,只用6 根線就譜出變化多端的樂章,就像他在有限的世界裡,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無限可能。  
每次出菜都用盡心力, 講好料理的道理
2016-05-12
【內容由『經理人月刊』提供 】米其林二星主廚鄭錦富,拿起筷子,夾起招牌菜〈豉椒炒肚尖〉中薄透的豬肚片,說這一盤得用掉六附豬肚、一附只取其中4%,「剩下不好吃的就不該要,這功夫若沒做得踏實讓客人吃得不對味,那這整盤就算是廢了。」尋常人家料理,到他手裡成為名家經典。而「鄭錦富菜系」不是只有這道菜費工,而是道道都得精雕細琢。細活顯示在編制上,高雄漢來大飯店名人坊店長林凱算算,120 個位置的餐廳,一般台菜廚房只要8 人;若是港式點心為主的廚房則要15 人,但名人坊卻安排了30 名人手,「一名師父專片豬肚,就不可能再騰出手去做別的事。」原為香港娛樂大亨林百欣家廚的鄭錦富,2007 年在中環蘭桂坊自立門戶開了名人坊,讓外界能一嚐「富貴人家的家常菜」。饕客自四面八方而來,聲名日盛,2010 年名人坊便獲香港米其林一星、2011 年連續三年維持二星榮耀至今,去年應漢來之邀至高雄開設台灣名人坊,更是一位難求。米其林星級的家常菜,都是「逼」出來的摘星榮耀令外界對這名廚神的學藝經歷更加好奇,但鄭錦富自言,他剛開始學做菜根本不是為了興趣,而是為了討生活。17 歲以前,他在大陸一個月僅賺15 塊人民幣,過不了日子逃到香港才輾轉進廚房學藝,最後又因緣際會進了林百欣家中的廚房。而在擔任家廚的日子裡,20 年間只休過15 天假期,休假期間甚至還被「召回」,他一個人天天照料這名刁鑽的饕客,再加上林家往來名流多,時不時地就得端出新菜宴客,林家廚房成為他磨練廚藝的試驗場,幾道米其林等級的菜色,便是這麼來的。曾有次林百欣交代,有位遍嚐珍希百匯的客人將至家中作客,請他研發外頭沒有的新菜色,讓客人嚐鮮。香港人請客「鮑、參、翅、肚」(鮑魚、海參、魚翅、魚肚)不可少,燕窩菜色多半以甜湯為主,而市面上常見的冰糖燕窩又太平凡。他思來想去,最終因此選定肉質鮮嫩的二節翅,剔除骨頭後,再塞入以高湯煨煮的燕窩,最後吊掛風乾,上桌前再淋油燙熟,雞翅外皮脆薄,一咬下去燕窩塞得滿口生香,一道知名的〈魚翅釀鳳翼〉便應然而生,而米其林譽為全港最好吃的〈糖醋咕咾肉〉,也是因為林百欣之子林建岳半夜想吃點心,他為求快速入味,便將入菜的豬肉從原本的塊狀改良成片狀,一點巧思,也獲得盛讚「連家常菜都硬是能做出新意」。從藉以維生的一份工作到成為米其林主廚,「都是被逼出來的,而逼著逼著,也就產生興趣了。」鄭錦富說,現代的年輕人需要多點耐心面對考驗,換個角度想,眼前的苦不是阻礙,而是讓你成長的煉金爐,一旦闖過,成功自來。從食材到上菜,都是「講道理」的過程而鄭錦富的菜色除了頗富新意之外,最重要的是那讓人難忘的滋味。你問料理好吃的箇中奧秘是什麼?他只說因為做菜是件「講道理的事」。食材的道理是新鮮、味道道地。因此他每回來台灣,不是先進廚房,而是先到左營市場採買魚獲。趕在採購、大盤商之前先到現場看貨,才能搶得先機買到最新鮮當季的食材入菜。若他需要的食材台灣沒有,他寧可從香港親自帶過來,也不願找味道相近的替代品。如名人坊的蛋白杏仁茶中的北杏,便是次次由他親自「空運」來台。而這正是一般餐廳學得走名人坊菜色的「形」,卻偷不走「神」的地方。因為只要把食材成本或取得方便性納入考量,就可能因此省略或用他物取代,但料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一旦用料不一致,味道就完全不同。此外,鄭錦富更講「時間」的道理,這指的不是慢而精美的擺盤,或為了拼翻桌率要快速上桌,而是什麼菜得煨足大半日、什麼菜一盛盤就得趕緊上桌才美味。時間一旦失了準,即便是用了上等食材,也只會讓客人吃到次等味道。做好一次不難,次次都做好才是考驗美國電影《天菜大廚》(Burnt)中,將米其林三星主廚詮釋得脾氣乖誕暴躁,一心只等待米其林評審來訪時能順利再次摘星,甚至特意交代外場服務人員注意「特異行蹤」的客人,而為了這件事,廚房成了戰場,主廚動輒摔鍋砸盤,同事們之間情緒氣氛緊張。同為米其林主廚的鄭錦富聽了這個故事,笑了笑說「廚房確實是打仗的地方,但我是在跟火還有食材打仗,不是同事。」林凱回憶,他甚至沒看過他發怒的樣子,最多只是語氣嚴肅而已。對於「摘星」的榮譽,他也不太在意,問及若當又再次遇見密探來訪,他打算怎麼應付?「每一次出菜都是用盡心力去做,就行了。」對鄭錦富而言,做好一道菜不難,「維持」做好每一道菜,才是窮盡一生追逐的目標。
要培養的是紀律不是聽話
2016-03-21
【文 / 舒葫】僑居德國20多年後,我回台灣從事高學教育,多年來看到台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及對課業、未來的規劃,不經聯想起那個有名的棉花糖試驗。1960 年代,史丹福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知名的心理測驗,測試4-6 歲的小孩子能否抗拒棉花糖的引誘。在這個年齡的小孩若能不急著把眼前的糖果吃掉,而可以至少等15 分鐘之後,大人會給他們更大的獎賞,具有這種自制能力對他們未來的學業成就、事業表現及健康都有正面的影響,他們也比較會成為快樂的成人。簡單來說,有效的運用自制力去啟發一種發自內心的自我規範就是紀律,紀律需要自制力才能實踐,而無可否認,紀律和生命的成功是息息相關的。我看到班上多數的同學不記筆記也沒有帶筆記本的習慣,此外給他們的講義他們也不歸類、整理收集,以便複習,這與我熟悉的德國小孩和年輕人有所不同。當然這並不意指台灣的小孩與年輕人缺乏紀律,而是可能因為文化的影響,對這個特質有不同的認識與了解。紀律與文化有名的荷蘭藉文化研究專家,霍夫斯 (Hofstede),調查研究40 個國家的主要價值體系後把文化歸納出幾個不同的構面,在他的分類下,台灣是屬於『集體主義』的文化,而德國是傾向『個人主義』。這兩種文化構面最大的差別為「自我」的發展與實踐¬—在集體文化的社會裡,一個「自我」的概念是建立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意指別人( 尤其是自己有關的人) 的看法與期侍會影響「自我」的發展;然而在個人主義得文化下,「自我」的形成是獨立的,和他人的觀點與期待比較無關。這樣的差異並無好壞之分,因為每一個文化特質或價值體系都是在社會的需求下發展出來的,譬如台灣的父母認為小孩聽話、服從很重要,所以很多社會的特性就會去配合這個條件而延伸出一種集體的學習方式、工作型態和生活規律;反之德國的父母認為小孩獨立是很重要的,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就會以獨立為主軸去實踐這個特性。不用盲目服從的紀律所以在德國,小孩從小培養的紀律是以獨立為主。他們上小學的第一天就被鼓勵學習如何和同學溝通及協調以後和誰一起上、下學,及在休閒時間時和誰相約去做不同的活動。老師和父母儘量不去主導小孩彼此之間的協議,而是從旁輔導。這樣的教育概念也是從歷史中慘痛的經驗中一路走過來。很多德國人認為在二次大戰之前,紀律常和服從分不清楚,於是給與希特勒最大控制人民旳武器。戰後的德國,紀律或自制力的培養就去除權威的陰影,追求發自內心的紀律,以訓練獨立思考,辦別對錯,及有效的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方式,和計畫未來的能力。沒有自我規範的紀律反觀台灣的學童的生活及學習大都由父母,學校,甚至補習班來安排,於是他們的紀律的概念很自然的就是照著別人的規範來走,這和自發的紀律感是極不相同的。這樣的方式,到了大學就比較容易出問題。他們會對不能馬上看到學習或實用價值的課很快就失去興趣,及打退堂鼓,並且沒有考試就不複習,老師沒有交代,就沒有預習!有時我很納悶,為何表面似乎都很「乖巧」的學生,卻缺乏自我鞭策的紀律感?令人擔心的是,等要畢業時,要寫自傳,申請工作,卻寫不出可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為何選擇所念的科系,對於科目的選擇及打工經驗也是輕描淡寫,因為並無任何特殊的感受。社會的轉型文化特質及價值觀雖沒有絕對錯與好壞,然而時代不斷的改變,文化也就需要改變。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全球化嚴重衝擊下的世界裏,我們的社會不但變得更多元,也是多變的。全球的政治、經濟及科技在不可預測的環境下快速演變,再加上全球暖化的危機,這些已帶給台灣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戰,相對的,也呈現許多進步與改革的機會。如何克服挑戰、把握機會,台灣年輕人需要具備獨立思考,辨別事非,及自我 規範的能力,才能成為21 世紀傑出的人才。在思考如何培養未來年輕人不同的特質的台灣父母,我相信培養小孩自我規範的自制力去取代聽話服從會是重要的第一步。
看見自己的天才
2016-03-14
【文 / 寶瓶文化出版】他智商七十,國小五年級勉強會認字;大學考了七年,大一成績總在退學邊緣。他一直以為不是自己太笨,就是努力還不夠,直到二十年後才發現:原來,他只是聰明和別人不一樣!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現任董事長、創意潛能研發中心召集人—盧蘇偉,八歲時得了腦膜炎,腦功能嚴重受創,當時在台大住了三個星期,不知做了多少檢查,抽過多少次脊髓液化驗,才得以出院。醫生認為延誤了救治的關鍵時間,告訴盧爸爸:「這個孩子能活就好,不要期待他學什麼,而且最多也只能活三年!」多活一天,就多賺一天!因此,當盧蘇偉出院滿三年的那一天,盧媽媽對他說:「從這天起算,你活的都是賺的!」多活一天,就多賺一天!原來幸福也可以如此簡單。盧蘇偉認為這樣算來,自己轉眼間也賺了幾十年的生命經驗,不管這經歷是什麼,反正是多的、是上天免費送的,就不必太過計較了。活著真好!否則就沒機會經歷生命的許多苦痛、挫敗,嚐到甘美的果實。「只要你相信,你就有可能!」重返學校後,盧蘇偉連自己的名字都忘了怎麼寫、認不得最簡單的字!時鐘也不會看,飽受嘲笑,但在他萬念俱灰時,媽媽鼓勵他:「只要你相信,你就有可能!」這股信念促使他決定考大學,七年拚搏、五次重考,昔日的特教生終於成了大學生!但他不明白為何努力與回報永遠不成正比?真因為他太笨嗎?直到大二那年,馬傳鎮教授找到了答案:「你不是白癡!而是不一樣的天才,你的天才一直沒被發現!」沒有學不會的,只有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原來,他從小到大成績奇爛無比,是因為沒有用對方法讀書!他對於短暫記憶、數的學習、平面空間等方面較差,卻在分析、整合、創造方面有很強的能力,這才找到了合適自己的讀書方法,看見自己的天才。從此,他的生命起了大翻轉!他善用自己的優勢能力學習,成績突飛猛進,不但以全系第三名畢業,並參加專門技術人員社會工作師高等考試,一舉考上高考,曾任板橋地方法院少年調查保護官20 多年。後來繼續研讀,獲台北大學犯罪學碩士,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班肄業,更成立了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協助迷途孩子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這些成長故事也由大愛電視台拍成《喚醒心中的巨人》連續劇。如今,他集親職作家、潛能專家、擁有500 多項發明專利的發明大王於一身─盧蘇偉,他以無可取代的人生證明了:「你要堅持相信、永不放棄,永遠給自己再一次機會!」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會什麼把焦點放在想要的未來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不在學歷或能力,而在於自己的習慣和態度,和一種不論遇到任何挫敗或打擊,都能保持正向積極思考的習慣。盧蘇偉說:在生命的長遠旅程,我一直在乎自己不會拼音、不會四則運算、不會英文、不會樂譜、不會唱歌、不會……直到好大了,才放心自己不會什麼根本是不要緊的事,要緊的是,知道自己會什麼!只要會一樣全世界沒有人會的,或少有人知道的技能就夠了!每個人一出生,就是那麼獨特及不同!愛,就是陪著孩子勇敢作夢,大膽實踐。當你面對著陽光,黑暗自然會被拋之腦後。把焦點放在想要的未來,而不是失敗的過去。世界上沒有行為偏差的孩子,也沒有天生不會讀書的孩子,只要能看見自己的天才,發揮自己的專長,每個人都值得期待!
當命運要我成為狼
2016-01-12
【文 / 寶瓶文化出版】二○一四年,在有「咖啡界奧運」之稱的「WCE世 界盃咖啡大賽」中,賴昱權勇奪世界烘豆冠軍! 歷經十三年沉潛,踏遍國內外精進研究,不斷進行自 我挑戰和磨練,終於,蓄積的能量在義大利爆發,才 三十五歲的他,從作夢到實踐有什麼樣的成功心法, 讓他成為勇奪世界烘豆冠軍的台灣第一人!二十二歲當店長 那是一家庭園餐廳,有八十幾個座位。開店之初, 一群女生在吧檯手忙腳亂,負責外場的賴昱權便跑過 去幫忙。有時客人的飲料上得太慢,聽見老闆邱大哥 喃喃自語:「怎麼辦?」他就說:「我來做!」馬上 把工作接下來。老闆覺得他很勤快、肯做事、有經驗、 不計較,又願意付出,沒多久就升他當店長,把整間 咖啡廳全交給他管理。 時值二○○二年,賴昱權二十二歲,第一次經營 一家咖啡館。每天五十公里,從這座山拚上那座山 當上店長後,邱大哥認為既然他這個老闆不常在 現場,能衝多少全憑賴昱權的本事,於是提議用營業 額的八趴給他當薪水好了。他於是將之視為一項挑戰, 把自己當業務員去拚業績。賴昱權每天衝勁十足。每天早上,從住處騎車上 山工作,下班後再騎去另一座山上課,兩邊距離五十 多公里,往返得花上一個半小時。雖然很累,但跟客 人分享咖啡所得到的立即回饋,卻讓他很有成就感。 身為店長,賴昱權在店裡也什麼都做,幾乎每天都是最後一個走,有一次,到了下班時間,邱大嫂剛好有事 過來,看到賴昱權正在拖地板,一臉驚愕,卻也很感動 地說:「難怪邱大哥都在別人面前說:『我這家店不交給你,要交給誰?』擁抱夢想三步曲: 負責任、有活下去的本事、別忘記自己會作夢 曾有人問賴昱權:「你是一個很有夢的人。怎麼會 有這麼強的力量在支持你?為什麼我連夢想都沒有?」 賴昱權把這問題分三個重點回答: 一、我的夢想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二、是什麼力量支持我? 三、怎麼找回被你遺忘的夢想?他說,首先,我的夢想跟所有傻小孩一樣──想當 大人。我用各種方式證明我是可以照顧別人的大人。我 學習在工作上負責任,學習取得別人的信任,而當我慢 慢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好像可以實現夢想,才積極地 追著夢想的身影前進。其次,當生活不成問題,再談圓夢。要維持最愛的 夢想,得有「活下去」的本事,我們可以關心身邊的一 切,對所有可以學習的事物保持興趣,不斷增加自己的 軟實力,學習放下成見,讓我們的心接受感動,才有熱 情去感動別人,這樣的熱情才能永續發光。夢想最容易被現實蓋住,為了保護自己想保護的, 便「犧牲」了自己作夢的機會。一旦找回了,不妨先放 在牆角,不用理它,反正它一步也不會離開,也許現在不合適,但一有機會就可以去擁抱它!別忘記自己是會 作夢的人。夠愛,就會有夢  獵物,是夢想。而我,就是狼。 有人看賴昱權是瘋子,但他只是全心全意地投入。 為了親炙咖啡,他往返兩座山,每天奔波上百公里,卻 因「最愛」而甘之如飴;他獨自隱入三坪大的超高溫烘 豆室,日復一日地反覆精挑、細揀,甚至不惜一口氣倒 掉幾十公斤豆子,只為幻化出心中最完美的咖啡豆。有人笑他是傻子,但他只是抓住機會就不放手。 第一家店,他開在完全陌生的高雄,只因篤信那是最完 美的地點;第二家店,他開在無人看好的港邊,不怕沒 客人,只怕自己做得不到位。他曾經一天只賺六百元, 永不服輸的堅持,卻讓他的店躍升為遠近馳名的咖啡地 標,更進一步與同伴創立國際品牌「卡契芬」,將冠軍 的咖啡理念推展向世界。 有人說他野心太大,但他只是誠意十足地領著夥 伴,往夢想奔近。他訓練員工像魔鬼,就怕恨鐵不成鋼; 卻也愛員工如家人,鼓勵他們看更遠、夢更大。在賴昱權心裡,沒有永遠的店員,只有想要「成就 自己」的人才,而他願意帶著他們一起,大步向前!十三年來,咖啡已化為賴昱權生命的信仰。他更以 「世界第一」證明了,夠瘋、夠傻、野心夠大,才有機 會創造更多成功的可能! 
無情荒地有情天
2015-12-11
【文/ 郭騰尹】 英國<每日郵報>有一則新聞報導,在印度有一個貧困的農民叫做曼吉,他的妻子菲古妮在1959年於家附近的一處山谷發生了意外,生命垂危,由於該處地理位置偏僻,距離最近的小鎮還要長途跋涉55公里,醫護人員無法用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將妻子送往醫院急救,最後他只能看自己心愛的人離開人世。   曼吉承受著喪妻之痛,但也在心中做了一個決定,他不希望這種悲劇再次上演,所以在隔年展開了「愚公移山」的浩大工程,只用最簡單的鏟子與鑿子等工具,日以繼夜的開山,最後他在1982 年打通了山谷裡與小鎮之間的通道,讓原本55 公里長的距離縮短至15 公里,而當地政府在曼吉完工的三十年後,將道路整平,成為當地居民對外的主要通道。曼吉於2007 年因癌症過世,享年73 歲,他的故事激勵了許多人,印度的寶萊塢未來將會將其真實故事改編成電影。   這是一個從小愛變大愛的故事,鏡頭若從西亞轉回東亞,鄰國日本也有一則很感人的故事! 2011 年3 月在日本所發生的強大地震和海嘯,有近1 萬6 千人喪生,目前還有2 千人下落不明,5000 多棟的建築被沖毀,重災區官城縣更是滿目瘡痍,住在宮城縣的男子高松康夫及成田正明,分別失去了妻子及女兒,許多的倖存者在癈墟中、在海邊不斷的尋找自己的親人,多年過後,許多人都離開了這塊傷心地,但是這兩個中年人卻依舊守護著這個家,甚至期盼奇蹟的發生。   有一天,高松康夫看到了日本海岸護衛隊的潛水夫在搜尋失蹤者時,他突然覺得他也可以這樣做,不論妻子在哪裡,他都希望能找到妻子,把妻子帶回家。和他有同樣心情的友人也加入開始學習潛水的行列。經過幾個月的訓練,這二位超過五十歲的中年大叔已經成為了合格的潛水人員,現在他們兩人每月都會潛水二次,從理智上來看,此舉根本是天方夜譚,只會無功而返,而高松康夫又怎會不知,只是這種尋找,更多的是給了倖存者好好活下去的意義與勇氣。   現在他們已經下海潛水了90 多次,而此刻更大的動力已經不只是找到自己的親人,也希望能找到一些罹難者的遺物,高松康夫說:「搜尋的工作並不容易,很多東西都被埋在海底,甚至覆在泥沙裡。」有一次他們找到了一個寫著小孩名字的書法作品盒和一本婚禮相冊,所有帶名字的都送還給了失主或家人,錢包、存摺交給了警方,照片紛紛被重新修復,讓人能夠永遠追憶懷念!   不論是鑿山或尋海,都是對妻子最深的愛,而這份愛成就了更大的願,這樣的故事應該被傳述,應該被改編成電影,在混沌的台灣,我們需要這股清新的力量,相信人心仍是美好和善的。  
再美好,也要懂得知足
2015-11-12
【文/ 郭騰尹】在新加坡上課時,新加坡分公司的同仁知道我喜歡吃螃蟹,都會在課後讓我放鬆一下,帶我去品嚐當地的螃蟹大餐,在新加坡最有名的是辣椒蟹,在東海岸的海鮮餐廳裡幾乎都有,可以和海南雞飯並列為新加坡的人氣美食。新加坡的同仁告訴我,在新加坡辣椒蟹只是其中一種料理的方法,他建議我可以嚐嚐其他的口味,像是黑胡椒蟹、鹹蛋黃蟹都有非常多的擁護者,他建議我要不要一次叫齊,讓我吃得過癮,我謝絕了這項提議,年過五十,這樣吃法,怕會造成膽固醇及尿酸爆表,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而更重要的是,短時間內吃這麼多種類的料理方法,我的味覺會麻痺,會讓「這次賺到了」的心理掩蓋了對食材的享受。一次吃一種食物,我們舌尖上的味蕾才會完整的記憶。吃東西和做人一樣,不能貪不能求快,囫圇吞棗以及自助餐的方式,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字「撐」,你幾乎找不到與食物相逢的美好經驗,貪婪毀了人們的感官。再看另一則故事吧!一位印度的畫家想要到日本東京旅行,特別詢問日本的友人,他要去銀座,想要了解在附近有沒有藝術館或美術館,他想要去參觀看看,這位日本朋友很熱心的提供了路線圖,甚至還會親自陪同!當天上午他們去參觀了一個美術館,印度畫家對館藏的作品激賞不已,而負責導覽介紹的日本人也非常高興,於是不加思索的對印度人說:「那我們還有時間,再去下一個藝術館吧!」沒料到這印度的畫家卻說:「今天這樣就好了,剛才的展覽已經很令我心滿意足了,要是再看的話,我怕會忘記剛才參觀時的感動,若不是最初看的展覽讓我那麼感動的話,我會想再看看其他的。」這個印度畫家的想法是指,人一天之內心中所能消化的感動量是有限的!後來日本人就帶著印度畫家去喝下午茶,再到皇宮附近散步,度過非常輕鬆雅緻的一天。我很同意印度畫家的觀點,這也點出了現代人生活浮華麻木的一面,尤其是參加旅行團時,總希望在有限的時間排更多的景點,甚至以去的景點多成為旅行團性價比的依據,而不仔細研究每個景點實際可參觀的時間有多少,導遊人像趕鴨人一樣,召喚著團員到下一個景點,最後留下來的不是參觀時間,而是照相時間,這些膚淺的旅遊只是圖個熱鬧,只有痠痛,根本談不上感動!慢慢看、細細看,才能看出歷史建築的美,體會文物的璀璨與博大;一個愛吃的東西,三餐都吃,也會讓人厭煩,慢慢的吃、細細的吃,你的味覺才會甦醒;再美好的東西,也要懂得知足,超過了都是一種負擔,身體與心理都有著同樣的道理。
旭日東昇的晚霞
2015-10-12
【文/ 郭騰尹】大陸的學生送了我一把柴檀木的二胡,而把二胡學會成了為2015年所設定的目標,於是在台灣找了老師,一切從頭開始學起。我希望透過一年的時間,可以在未來公司的課程或會議中演奏給學員或員工聽,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夢想的重要,如果在生命中有任何你想嚐試或擁有的能力與境界,都應該為其全力以赴,這樣的生命才會無憾,才會圓滿。然而音樂並非我的長項,我是個絕對音癡,聽不出DoReMi,二胡讓我識簡譜上的數字,但卻無法聽出其在音階上的位置,所以即使有拉錯,甚至節奏快慢,對我而言根本是很難自覺正確與否,再加上演講工作繁重,在台的時間不多,學習的進度更顯落後。從內弦與外弦的控制,到基本的按指,我試著讓弦音從如殺雞般走向平滑自然,直到拉出了「小星星」的旋律時,我才真的拉完成了一首完整的歌,即使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兒歌,對於一個初學者而言,還是很有成就感的,我相信有學過鋼琴、吉他、小提琴的人,也一定會有同樣的心情。在老師給我的教材課本裡,我開始尋找自己聽過的歌曲,如「小蜜蜂」、「小毛驢」、「抓泥鰍」。而另外有一首「旭日東昇」,說是日本民歌,旋律有些似曾相識,濃濃的東洋風,很好聽,我決定練熟了,先去演奏給媽媽聽,媽媽八十多歲了,誕生在日治的時代,小時候她曾一邊洗衣服、一邊教我唱「桃太郎」,不知她是否也曾經聽過這首「旭日東昇」?媽媽在廚房裡忙著,我在飯廳打開了琴盒,為琴弦撫上了松香,想要演奏世界名曲「小星星」以搏母親大人歡心,不料仍然緊張到突捶連連,彈完了媽媽仍是一頭霧水,無動於衷的繼續在廚房裡擦擦抹抹。我的弓弦再起,「旭日東昇」的旋律靜靜的流洩出來,每個音節的轉換,都帶著日式的含蓄柔婉,母親走出了廚房,她興奮地告訴我,她聽過這首歌,而且她還會這首歌......。雖然媽媽無法說出記憶中這首歌的歌名,但是卻打開了媽媽塵封了七十多年前的記憶,媽媽生長在日據時期,小學曾受過兩年的日本教育,台灣光復後媽媽才學國語,在小學一年級時,媽媽在學校活動中曾經和同學一起在台上表演,一邊唱一邊做動作,媽媽說歌詞的大意是小孩子上山去砍柴,完成工作後一起快樂的下山。媽媽眼神透露著興奮的光芒,即使日文已經生疏了,但她仍然努力的唱完整首,而且和我二胡的旋律是完全一致的。母親再次唱著,手和腳做著砍柴的動作,時空背景似乎回到了那所台灣新竹縣竹東鎮的日本小學,七歲的媽媽與同學們在老師及家長的掌聲中上台,開心的唱著跳著......。而最讓我驚奇無比的是,媽媽用的是假聲唱法,彷彿就是個七八歲小女孩的聲音,我用手機把它錄了起來,像是捕捉到了母親兒時珍貴的記憶,那一天我的內心充滿了感動,久久不能忘懷!後來我請熟悉日本文化的友人查這首歌,原來這首日本兒歌不叫「旭日東昇」,而是「晚霞」。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80 多歲的媽媽回春,回到那天真無邪的純真,那瞬間就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有一種孝順父母的方式不需要用錢,帶著父母一起回憶生命中一段難忘的時光,那個瞬間,就是老人家幸福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