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房屋全國經營者大會榮耀登場 千萬業績經紀人數創新高!
2025-03-31
雖然台灣房市買氣降溫,但中信房屋卻繳出亮麗成績單,中信房屋董事長鄭余正全、總經理張世宗在全國經營者大會,表揚表現卓越的房仲。適逢中信房屋成立40週年,中信房屋全國經理者大會以「榮耀啟新篇、同心創未來」為主題,此場大會共匯聚了全台超過400位以上的房仲菁英,共同見證過去一年的輝煌成就,展望未來的發展藍圖。2024年前三季全台房市買氣高漲,中信房屋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共誕生超過40位千萬經紀人,創下歷史新高,更有5家加盟店年度業績突破億元大關,充分彰顯了中信房屋在房仲行業中的強大競爭力與市場影響力。這些優異成績的背後,不僅是房仲同仁的專業與努力,更是中信房屋40年來對服務品質的堅持與創新經營卓越的體現。展望2025年,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將達到3.14%,國內景氣穩定成長,購屋民眾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再加上AI科技題材發酵,商用不動產和土地的交易需求持續熱絡,這些都為房地產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雖然現階段受房貸問題影響,買氣有所縮減,但對自住客群來說,現在市面上可供選擇的物件更豐富多元,議價空間也更有彈性,只要多看、多比較、大膽出價,相信都能以合理的價格買到心儀的房子。張世宗表示,未來中信房屋將繼續積極拓展加盟店,持續深化與加盟夥伴的合作關係,協助經營者提升競爭力。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中信房屋推出了「生活服務項目」,打破傳統房仲服務的局限,打造一個從買屋到入住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務,進一步加深客戶與加盟店的互動,讓房仲服務走進客戶的生活,強化中信房屋的品牌價值,開創房地產市場的新篇章。
美國陷通膨風暴 台灣下半年小心接招
2021-10-01
美國正面臨通膨風暴,學者吳大任直言,隨著台灣疫情趨緩、鬆綁管制,下半年可能面臨從美國傳導至台灣的「輸入性通膨」,以及成本上揚、需求回升帶來的通膨壓力,不可小覷。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疫苗覆蓋率提升,今年景氣也顯著回溫,這本該是值得稱慶的事,但壓抑已久的需求迎來大爆發,供給端卻來不及跟上,諸多跡象顯示,通膨風暴山雨欲來。美國物價隨景氣升溫  創13年來最大漲幅今年初起,美國公債殖利率不斷向上飆升,一度引發金融市場震盪,背後原因就是市場對通膨的擔憂大幅升高,認為疫苗快速施打、景氣快速復甦、原物料價格上漲以及政府大推基礎建設,將加劇通貨膨脹。市場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4、5月年增率創下波段新高後,5月飆上5%,6月續攀至5.4%,漲幅為13年來最大;而美國6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升幅大於預期,也顯示企業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壓力持續升高。儘管美國聯準會多次出面安撫市場情緒,稱「通膨是暫時的」,但就連「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在5月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股東會上直言「看到非常大幅的通膨」。供給跟不上  醞釀通膨危機談到通貨膨脹,政府到民間都聞之色變,原因在於通膨代表著物價全面、持續及顯著的上漲;當嚴重通膨發生,從產業到民間都會產生預期心理,引發搶購行為,進一步加劇物價上漲情況,導致萬物齊漲。不過通膨並非只有單一態樣,可以概分為「需求拉動」以及「成本推動」的通膨,需求拉動較為常見,而成本推動指的是供給面生產不足,或是成本上揚,導致通貨膨脹。舉例來說,工資上揚、石油等原物料價格上漲等,都會從供給面推動價格上揚,也與當前情況類似。「這波通膨推升來源,主要來自於供給」,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直言,今年以來大家一直很擔心通貨膨脹,若細看國際數據,美國6月CPI年增率達5.4%,有部分原因是去年低基期因素,後續7、8月是關注焦點,至於歐洲、中國、日本物價上漲都還不算太顯著,各國還不到全面性通膨的程度。孫明德指出,各國經濟還沒有完全復甦、需求不熱,因此通膨不完全是需求端因素,而去年以來各國房價一路上漲,生產者物價則以中國、歐洲漲最多,美國緊追在後,原物料價格金屬漲了很多,油價也有一波明顯上漲,從房價、生產者物價及原物料價格三大面向可看出,供給端才是關鍵。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則分析,美國5、6月CPI增幅逾5%,使得市場對於美國通膨的疑慮驟升,主因是美國大幅度解封,提振消費信心,搭上經濟回溫、大推基礎建設、失業率降低等議題,美國經濟明顯復甦,也推動物價往上走。美國陷通膨壓力  台灣難置身事外至於台灣,吳大任表示,不同於全球各國第二季末景氣開始復甦,台灣碰上嚴重疫情,消費者減少出門頻率,內需型服務業也因為全國進入三級警戒,管制嚴格,生意受重創,即便成本上升、廠商也不敢漲價,「疫情跟三級警戒對於CPI有壓抑效果」。但這不代表台灣沒有通膨危機,「不能掉以輕心,政府都還是太樂觀了」,吳大任直言,隨著台灣疫情趨緩、鬆綁管制,下半年可能會面臨從美國傳導至台灣的「輸入性通膨」,以及成本上揚、需求回升帶來的通膨壓力,不可小覷。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台灣暫時不需要擔心「停滯性通膨」,也就是經濟不景氣、失業率走揚的同時,伴隨著通膨現象。吳大任解釋,台灣失業率一度飆到4.8%的波段新高,但解封之後,內需服務業營收轉好,也需要增聘員工,加上製造業未受影響,生產及出口持續暢旺,至少下半年不會有停滯性通膨的問題。美國產業界與金融市場都在承受逐漸升高的通膨壓力,相隔1萬公里的台灣也無法置身事外,面臨國際原物料價格攀升、航運延誤跟運費調整、交期拉長,產業端感受已經相當深刻。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馨蕙表示,近期訪問廠商時,就聽到各種漲價案例,有製造業廠商反映,需求大爆發,沒辦法慢慢等供應商交貨,為了取得微控制器(MCU),只好到現貨市場競標,常常零組件競標價達10倍到40倍的價格。「業者每天跟我哀號,大家全部都在搶料,價格高達40倍還是要搶,不搶訂單就沒辦法出去」,陳馨蕙形容,去年全球爆發疫情後,供給需求同步重挫,需求下挫幅度更遠大於供給。然而隨著疫情趨緩,需求說回升就回升,供給的速度跟不上,塞港、原物料上漲、重複下單等問題全部都擠在一起,「這真的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情況」。中經院7月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便發現一項驚人數據—有96.3%製造業廠商表示主要供應商有調漲或預告漲價,其中高達七成廠商反映其供應商「已漲價並預告再漲價」。台灣製造業廠商面臨沉重的漲價壓力,但並非沒有應對之道,陳馨蕙表示,相較於非製造業,製造業廠商面對供應商調漲趨勢,有一定能力可以轉嫁,且愈上游的業者,轉嫁能力愈好。中經院調查指出,有反映供應商調漲或預告漲價的製造業中,79.2%表示可在半年內部分轉嫁,約一成業者表示可完全轉嫁,只有11.8%表示無法轉嫁。陳馨蕙直言,其實對於有轉嫁能力的製造業廠商「可以鼓鼓掌」,因為這代表廠商具有競爭力。吳大任補充,雖然製造業廠商多以出口為主,但是出口價格上升、銷售到國外後,漲價情況也許會一層層反映至終端產品,最後台灣進口國外商品時,消費者便會感受到「價格變貴了」。他也提到,台灣從美國進口很多農產品,可能帶來較大影響,進口汽車價格也可能會往上走。通膨疑慮下怎麼投資?專家:採槓鈴式策略對於社會大眾來說,製造業成本上升、原物料價格大漲都是相當遙遠的事情,他們更關注的是荷包裡的錢會不會變薄。面對未來不確定性,如何理財投資成為眼下最熱門的課題。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股票分析師陳彥甫指出,股市上漲至歷史新高後,部分投資者開始關注潛在的下行風險,並考慮是否應獲利了結,還是要等到情況更明朗時,再投入更多資金。他認為,以股市來說,下半年還會有高點,「亞洲機會比歐美多」,主因是上半年防疫表現不太理想,下半年有機會迎頭趕上。至於未來潛在風險,陳彥甫認為,多數投資人最關注的還是通膨以及貨幣政策轉向的影響,高通膨雖是短期現象,但確實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必須密切留意。星展銀行(台灣)財富管理投資顧問部副總裁陳昱嘉則表示,全球股市面對的情勢是「縮緊但不恐慌」,投資人仍可採用槓鈴式策略投資,也就是同時配置收益型與成長型資產,並納入黃金增加投資組合韌性,因為黃金可調控投資組合的波動風險。
中信房屋9月房地產成交統計
2021-09-30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中信房屋統計9月份房地產成交件數,全台交易平均月增4.6%,六都交易均為正成長,其中台中與台南成長表現最佳,月增幅均在1成左右。與去年同期相比,全台年增1.7%,桃園及新北量增表現較為凌厲,年增幅分別有2成及1.6成的水準。本月與上月相比,台北市月增2.6%、新北市月增2.2%、桃園市月增2.4%、台中市月增10%、台南市月增11.1%、高雄市月增7.9%。與去年同月相比,台北市年減6.6%、新北市年增16.1%、桃園市年增20.3%、台中市年增6.1%、台南市年減10.1%、高雄市年減9.8%。中秋來客未減 買氣動能足延續近月買氣,9月份交易續穩,中秋假期來客未減,買氣動能十足。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成屋市場歷經第二季的交易銳減,第三季以否極泰來之姿,持續走出交易量增的格局。目前交易量已站回4月間的交易水準,顯示疫情的負面干擾已淡化。年底前中性偏多格局不變展望後勢,第四季屬年底買房旺季,整體房市應會有更佳的表現空間。不過張世宗也指出,央行政策性措施,將可能為房地產帶來負面干擾,再加上通膨效應逐漸浮現,消費者心裡及政府後續因應,都是影響房地產中長期發展的變數。綜觀整體房市,張世宗認為年底前,房市仍屬中性偏多格局,尤其像是台南、高雄等區域,在科技業設廠利多題材持續發酵下,其綜效將可望進一步推升區域房地產發展。  
購屋貸款再限縮 恐錯殺換屋族
2021-09-24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央行打炒房再出手,此次新增或強化的不動產相關貸款規定與一般民眾最相關的,就是新增規範自然人於六都與新竹縣市第2戶購屋貸款不得有寬限期。對此,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認為,央行這次出手,已擴大觸及一般交易市場,對於一般換屋民眾可能將造成影響。央行本次擴大選擇性信用管制自即日起(9/24)實施,其中關於自然人購屋貸款的相關規定也趨於嚴格。原限制普通一般第3戶的購屋貸款才適用無寬限期及5.5成的限貸規定現在更收緊,凡是在六都及新竹縣市第2戶購屋貸款也將無法享有寬限期、貸款成數則無另外限制。央行本次祭出限縮政策,旨在抑制炒房族藉由寬限期投機的行為,但其實相關政策也將嚴重影響換屋族的權益。張漢超指出,換屋族經常有先買後賣的狀況,為的是希望換屋時能順利銜接、不用另覓短住居所,因此在先買入新屋而原屋尚未出售的這段時期,將發生同時持有2戶房屋的狀況。進一步來看,若原屋還有房貸,且購入新屋無寬限期可作為周轉緩衝運用,那麼換屋族就得同時背負兩份房貸,資金壓力之沉重,恐怕將迫使換屋族取消換屋計畫,或者繼續居住於舊宅之中,但對於因工作或其他非自願性搬遷的族群來說,如此的狀況,更是難以應對。以房貸利率1.31%、貸款金額100萬來比較20年房貸有無寬限期的差別。無寬限期房貸每月固定繳付約4,739元,但若使用3年寬限期,寬限期間每月只要繳付1,092元,若以短期換屋的狀況來看,一般頂多只需寬限期1到2年就很夠用,動用寬限期,將可大幅降低換屋族的資金壓力。張漢超認為,央行政策考量雖有其道理,不過若干擾了一般民眾正常資產運用,那麼政策就有必要研擬因應的配套措施,否則政策很可能將只是保全了金融機構的授信風險,但卻損失了民眾既有的居住權益!  
高物價吹向裝潢修繕 成本墊高約2成
2021-09-16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物價高漲趨勢吹向居家裝潢修繕,民眾裝修房屋,荷包恐怕會大失血。主計總處近期公布8月營造工程物價指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年增率達13.57%,今年以來漲勢顯著,其中金屬製品類前8月平均年增率達27.17%,電線電纜甚至來到32.55%。相關原物料的上漲也衝擊一般裝潢修繕市場,報價增幅較往年增加至少1至2成左右。像是裝潢修繕常用的木做、水電及金屬用料,目前報價已比往年高出15%到30%左右,工資成本則視人力規模而有5%到20%左右的漲幅。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表示,今年以來裝潢修繕市場報價已有數波調漲,每次雖以小幅調漲來反映成本,但在原物料漲勢強勁的走勢下,目前裝修價已比去年增加接近2成,也就是說往年花費百萬元就能做到的裝潢,現在得多付20萬元才能達成。張漢超說,雖然原物料成本上漲幅度令人咋舌,不過居家修繕業者還是盡量藉由庫存想辦法盡量來壓低成本,因此工程報價漲幅仍能控制,不過成本如果持續攀升,未來不排除報價還有進一步上升的可能。裝潢修繕成本上漲,最直接影響到的就是剛置產的屋主。有屋主無奈之下只能選擇重點式的輕裝潢,將華麗卻不重要的功能暫時省下,將主要裝修費用挹注在改善浴廁、電線、水管等基本重要的設施之上。張漢超說,成本上漲,屋主得多出數萬元的成本,因此可以選擇涉及居家安全的水電項目先施做,其他裝潢以基本實用的方式來處理,日後資金餘裕如要再更新裝潢佈局,也可省下一筆重大開支。這樣的方式雖然不見得能省下多少裝修總價,但分批裝修確實可以降低一時之間的資金壓力。張漢超認為,民眾對於水電修繕價格調漲的感受度可能反而比居家修繕更為強烈,這是因為一般民眾不會經常需要居家裝潢,但日常的水電修繕卻無可避免,即使自己到大賣場購買原物料DIY修繕,也能感受到省下的超值感是越來越低。據了解,一捆普通的電線材料一般只要1,000元左右,但現在終端售價已直接拉到1,500元以上,現階段在原料工資雙漲的情況下,除非能等到全球疫情解除、供應鏈恢復正常運作,否則消費者想要省荷包,除了精打細算外,也要多多比較才不吃虧。  
住宅自有率穩 房地產剛需無虞
2021-09-10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主計總處近期分別公布最新的《人口及住宅普查》及《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兩項調查均揭露2020年度「住宅自有率」數據。依《人口及住宅普查》內容顯示,全國住宅自有率為78.6%,而《家庭收支調查》的資料則為84.68%,兩者雖因調查方式及樣本不同,數據因而稍有差異,不過10年間兩者呈現的結果都相當穩定,波動變化似乎未受政策、經濟因素等外在環境而有明顯的影響。此外由《人口及住宅普查》的結果可以觀察各縣市住宅自有率的狀況。全國住宅自有率最高的縣市為86.9%的彰化縣,宜蘭縣84.9%,基隆市與新竹縣則同樣均為84.6%;自有率最低的除了69%的連江縣外,還有台北市72.1%,以及均為76.2%的新竹市及新北市。總計全國平均住宅自有率為78.6%,比起10年前(2010年)普查時的79.2%僅減少了0.6個百分點。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表示,儘管10年間像是金融利率、政策施行、房地產稅制、商業活動,甚至如兩岸關係與地緣政治等變數都影響了房地產交易價量,不過對於住宅自有率的影響其實並不顯著,數據起伏也相對穩定,顯示外在條件的因素並不容易衝擊國人房產自有的觀念與想法。張漢超認為,要探究影響住宅自有率變化的因素應從民眾實際需求的層面來思考,相關的研究甚至指出人口遷徙及房價所得比等其他因素才是真的相關連的變數。從各縣市住宅自有率來觀察,台北市、新竹市、新北市等地都是當地民眾認為房價較高的縣市,且有較多移入人口,住宅自有率因而略遜於其他地區。彰化縣、宜蘭縣、基隆市在房價相對較容易負擔、人口因素穩定,反而造就自有率較高的現象。張漢超表示,住宅自有率應該觀察的是穩定度,如果趨勢穩定就代表當地剛性需求相對平穩,房地產相關業者的商機也會較為穩定,不過一旦發生明顯變動,那麼很可能就不僅只是民眾購屋決策思維改變這樣單純了,背後很可能有其他更重大的因素導致民眾基本購屋需求發生變化。  
五天兩次大停電 能源轉型陣痛期的考驗
2021-09-01
今年5月的兩次大停電,引發各界對缺電的憂慮,也暴露了台灣在能源轉型及氣候變遷下,維持電力穩定供給的難處。今年5月13日下午,BBS社群平台批踢踢(PTT)八卦版湧入網友「問卦」與「爆卦」,疑惑全台各地莫名停電或跳電,沒多久,手機嗡嗡作響:國家級警報發布,因興達電廠跳機導致供電不足,當天下午3時起展開分區輪流停電。而這一停,就停了五小時,直到晚間8時才恢復正常,全台約400萬戶受到影響。五天兩次大停電  暴露供電吃緊窘況細究原因,超高壓變電站匯流排故障導致電力無法輸出,進而造成四部機組跳機,約影響220萬瓩電力,占當時尖峰負載3,670萬瓩的6%。此時偏偏同時遇上四個「最壞狀況」:用電高於預期、三部機組正在歲修、綠能估算誤差、水力機組無法支援。經濟部當天傍晚立刻召開記者會,由經濟部長王美花親上火線說明,向民眾致歉,承諾賠償,隔天再開記者會公開原因及後續檢討作為。由於513停電是「人為疏失」,隨著復電、生活如常,許多人慢慢放下心中一顆大石。沒想到,5月17日晚間,同樣的戲碼再次上演。5月17日晚間8時,手機再度大響,螢幕上國家級警報幾個字鮮明的映入眼簾,這次的理由是「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台電將在8時50分執行分區輪流停電。儘管停電只有40分鐘,當晚9時40分就恢復供電,卻凸顯出「電真的不夠」窘境,如何「穩定供電」,也成為最大難題。沒人料想得到,台灣竟會在短短五天內分區停電兩次,無預期停電開始成為每人心中隱憂。那陣子,「今天會分區停電嗎?」這句話已是民眾在LINE上互相詢問的日常,特別是傍晚時分,光電發電量隨著太陽逐漸下山而減少,但用電量卻未如預期下降,下午4時至晚間8時這段期間,往往是最驚心動魄的時刻。用電量節節高升   經濟部提四對策因應翻開經濟部能源《108/109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發現發電量與用電量逐年增加,109年全國總發電量為2,798億度,較108年增加57億度,但109年用電量為2,711億度,也較前年成長2.1%。報告指出,去年下半年台灣疫情控制得宜,經濟大幅成長,進而帶動用電需求成長達3.6%,加上極端氣候頻繁,如今年高溫季節提早到來,用電成長已是趨勢,台電也不斷上修用電量預估,特別是7、8月尖峰負載,如今已上修至3,900萬瓩。面對節節高升的用電量,經濟部提出因應對策,將從檢討電廠管理維護、機組歲修時程、備轉容量計算、電力調度四面向進行。按照往例,機組歲修排程會在一年前排好,台電坦言,沒人預料到今年夏季用電高峰提早到來,加上疫情因素,許多民眾在家上班、上學,也帶動用電攀高,與此同時,水情不佳致使水力發電減少,供電更為艱難。因此,將調整主力機組歲修時程,讓時間更分散,避免在迫切用電時刻,大型機組都無法上場救援。目前備轉容量計算方式為當日最高負載發生時的供電餘裕,夏季通常在下午1時至3時之間,通常也是光電發電量大幅提升時期,換言之,目前的備轉容量難以反映光電未發電的情況。考量到光電發電有所限制,備轉容量率必須重新計算,否則白天尖峰負載雖然沒問題,但夜晚尖峰用電將面臨極大挑戰。不僅如此,還必須檢討電力調度,強化需量反應,讓尖峰用電量能夠「平均」,而非集中在某些時段,同時規劃增設快速起停燃氣機組來因應夜間用電需求,也會加強儲能機制,讓供電機制更彈性,也更靈活。根據能源局資料,截至今年5月,天然氣安全存量天數平均為11天,為提升風險因應能力,規劃在116年時提升至14天,並在北中南推動天然氣基礎設施擴建計畫,降低接收站負載率,更可讓接收站就近供應電廠,並達成區域供氣、相互支援目標。能源局預估,今年至116年會增加1,577萬瓩裝置容量,而扣除將除役的燃氣機組後,七年內將增加1,450萬瓩。能源轉型低估氣候變遷  學者憂供電青黃不接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廖惠珠認為,政府從這四面向展開檢討,大方向是對的,但在細節執行上可有一些考量,例如今年受旱象之苦,多處水庫無法進行水力發電,在電力調度上就要多準備發電機組,「備而不用」,如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燃煤機組可作為「備援機組」,避免今年513與517事件再次重演。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則說,目前台灣儲能系統容量很小,要再擴充容量的想法很好,但是,「有沒有錢?要多少時間?有沒有空間?」都必須仔細思考與盤點。他認為,513與517停電時,備轉容量率都亮「供電充裕」綠燈,追根究底,是政府的能源政策太躁進,但政府卻沒有正視問題,可以預期「這次的大停電只是開始,未來的情況會愈來愈嚴重」。觀察109年發電結構發現,燃煤占比最高,約45.02%,燃氣則是35.7%,核能為11%,包括光電、風力、生質能在內的再生能源僅5.4%。若依政府規劃在114年邁向非核家園,燃氣占比要調升至50%、燃煤要降至30%、再生能源要提高至20%,經過細算,燃煤占比能降為27%,形成「532」架構,在「展綠、增氣、減煤、非核」設定上,達到備用容量率15%目標。梁啟源認為,以再生能源成長幅度來看,在114年前要提高至20%是件不可能的任務,而桃園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進度勢必往後延,燃氣比例顯然也難以達到50%。與此同時,占比達11%的核能逐漸退場,卻找不到替代電源,隨著台商回台熱絡、高溫季節拉長,用電需求年年攀升,但是,卻沒有「穩定供電來源」,機組在運轉過程中,也有一定機率故障,再生能源發電又不穩定,未來供電情形讓人憂心。梁啟源建議,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核電廠再延役幾年,等到替代電源有著落後,再來談非核家園。廖惠珠也持同樣看法,再生能源不穩定是很大隱憂,像是太陽光電的發電量隨著日落減少、水力發電受限艱困水情,政府盤點這麼多電力配置,「我的看法是太低估氣候變遷的衝擊」。她認為,以台灣目前情形,現階段應「以核養綠」,延長核電廠服役年限,等到替代電源穩定、足夠,再讓核能正式退場,這不僅政府要做,民眾也應要有清楚認知,「不能說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梁啟源、廖惠珠都表示,放眼望去,全球百來個國家中,只有德國大力擁抱再生能源,其他國家仍存有核電廠,廖惠珠說,「美國核能電廠都能延役到60年,為什麼台灣不能」?「德國之所以能克服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是跟法國互通有無」,透過聯網確保供電穩定,才能邁開大步,在綠電道路上放心前行,廖惠珠說,反觀台灣,採用獨立電網,考量自然不同。不過,經濟部樂觀看待再生能源發展,指光電從106年至今年6月設置5,172MW,相較於105年累積設置量1,245MW,大幅成長4.15倍;離岸風電設置去年雖受疫情影響延宕,但今年6月底累積可達6.5GW,後續將依規劃併網年度,絕對能如期達成目標。
中信房屋8月房地產成交統計
2021-08-31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 中信房屋8月份不動產成交件數成長幅度較上月收斂,全台月成長12.5%,六都以新北及桃園交易成長表現較為出色,其餘四都均為小幅成長。與去年同期相比,桃園及台中約有1成以上的成長,合計全台微減3.3%。本月六都與7月份相較,台北市月增2.4%、新北市月增15.6%、桃園市月增32.7%、台中市月增5.4%、台南市月增6.5%、高雄市月增3.7%。與去年8月相較,台北市年減7.7%、新北市年減5.8%、桃園市年增10.6%、台中市年增16.8%、台南市年減17.5%、高雄市年減28.9%。 交易持續放量 成長幅度放緩本月雖進入傳統民俗月,不過成屋交易量卻持續保有成長動能。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繼上月衝出一波的巨幅成長後,本月成交仍持續放量,顯見傳統民俗月的負面干擾影響已比起過往淡化許多,不過相較於上月,本月成交量增加幅度已呈現放緩。以整體的市況來觀察,成屋交易量幾乎都已回到正常交易時期的八成左右,成屋市場持續由疫情三級時的低迷中復甦。 後勢信心支撐 房市穩中透強房市交易回穩,反映市場對於後勢的信心。張世宗表示,房市歷經疫情的考驗,房價仍持續走穩,在在顯示房價欲跌不易,甚至有上漲的可能,使得買方有提前佈局的打算,網路預約看屋也持續呈現成長。張世宗說,在疫情持穩,國人生活逐步恢復正常的前提下,房市不致再有大幅的變動的現象、目前發展仍是穩中透強。展望未來,房市仍有國際資金收縮、利率匯率調整等總體經濟的可能變數,後續影響仍需要持續關注。  
不動產飆買氣 六都實價交易總額可建兩條高鐵
2021-08-25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上半年國內不動產交易總金額突破去年同期水準大幅飆高!根據中信房屋統計,六都上半年不動產交易實價合計總金額已上看兆元、來到9971億元,比起去年同期成長了75%。其中以高雄成長幅度最高,年增94%。新北則是六都中交易總額最高的區域,交易總額逾2505億元。其他各都上半年交易總額年增率也都有50%到86%的成長佳績。由六都不動產交易實價總金額的成長幅度來看,高雄市上半年交易總額由去年的679億元,大幅成長至今年的1318億元,漲幅94%最高,距離翻倍僅一步之遙;新北市則是由去年的1345億元成長至2505億元,漲幅86%;台南市由502億元成長至901億元,漲幅80%;台中市由1100億元成長至1911億元,漲幅74%;台北市由1068億元成長至1830億元,漲幅71%;桃園市由1007億元成長至1507億元,漲幅50%。六都不動產交易實價總金額均呈現大幅度的成長。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表示,上半年不動產買氣除了延續去年的熱度之外,政策面也發揮了不小的助攻效果。以交易動能來觀察,今年1到4月延續了去年房地產強勢的交易力道,而5到6月間則是有房地合一2.0實施前所產生的提前交易動能。像是高雄的成長表現能脫穎而出,除了受惠於資金行情外,也與當地不動產價格平實、具有開發題材有關。類似這樣的利多在各地不斷的發酵、從去年延續至今,因而推升各地不動產市場的發展。不動產交易額衝高反映出買賣雙方對於不動產後勢的信心。張漢超表示,六都上半年實價交易合計總額已達近兆元的水準,幾乎可興建兩條高鐵,若是再加上7月份數字,實際上已達到1.2兆,因此不動產買氣如能持續暢旺,全年預估將可挑戰2.5兆的水準。展望下半年不動產市場,張漢超認為在全民防疫做的好、疫情控制得宜的狀態下,經濟發展也將持續回穩,下半年房市也將有持續穩定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