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房屋全國經營者大會榮耀登場 千萬業績經紀人數創新高!
2025-03-31
雖然台灣房市買氣降溫,但中信房屋卻繳出亮麗成績單,中信房屋董事長鄭余正全、總經理張世宗在全國經營者大會,表揚表現卓越的房仲。適逢中信房屋成立40週年,中信房屋全國經理者大會以「榮耀啟新篇、同心創未來」為主題,此場大會共匯聚了全台超過400位以上的房仲菁英,共同見證過去一年的輝煌成就,展望未來的發展藍圖。2024年前三季全台房市買氣高漲,中信房屋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共誕生超過40位千萬經紀人,創下歷史新高,更有5家加盟店年度業績突破億元大關,充分彰顯了中信房屋在房仲行業中的強大競爭力與市場影響力。這些優異成績的背後,不僅是房仲同仁的專業與努力,更是中信房屋40年來對服務品質的堅持與創新經營卓越的體現。展望2025年,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將達到3.14%,國內景氣穩定成長,購屋民眾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再加上AI科技題材發酵,商用不動產和土地的交易需求持續熱絡,這些都為房地產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雖然現階段受房貸問題影響,買氣有所縮減,但對自住客群來說,現在市面上可供選擇的物件更豐富多元,議價空間也更有彈性,只要多看、多比較、大膽出價,相信都能以合理的價格買到心儀的房子。張世宗表示,未來中信房屋將繼續積極拓展加盟店,持續深化與加盟夥伴的合作關係,協助經營者提升競爭力。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中信房屋推出了「生活服務項目」,打破傳統房仲服務的局限,打造一個從買屋到入住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務,進一步加深客戶與加盟店的互動,讓房仲服務走進客戶的生活,強化中信房屋的品牌價值,開創房地產市場的新篇章。
你的投資心態到位了嗎?
2017-11-23
【文 / 莉思】 台股指數自107年5月上旬站上萬點已持續4個多月,有人心情平和,但也有不少人投入過度,整日患得患失,手中的股票像一塊燙手的山芋,造成心理負擔;投資股票其實是在考驗人的心性和心理素質,因此在投入股市前,應先建立起正確投資心態及行為,才能避免心理上的盲點,讓投資計劃成功。在股市中,投資心態及行為決定了投資成敗,投資人可檢視以下投資心態及行為是否已到位? !1.準備好再進場很多人當初進入股市可能是聽信股市節目中老師的名牌、市場消息或報章雜誌的報導,就直接開戶買進股票,既不了解進場的理由也沒有出場的策略,往往造成慘賠的狀況;這就好比開車上路一樣,通常在上路前,要先了解交通規則,進行道路駕駛練習,取得駕照後開車上路,否則就容易發生交通意外事故,而投資股市更是如此,投資人應準備好再進場。2.投資沒有穩賺不賠或快速致富在股市中,大部分賺錢的人通常都先經歷賠錢的階段,而想要籌碼全押,靠一次機會或一檔明牌來翻身的人,往往在股市中慘賠;是以透過正確的投資心態和行為,加上系統化的分析及良好的資金控管,是可以達到大賺小賠的情形,而早日達到財富自由階段。3.永遠不要預測股市走向巴菲特說過:「永遠無法預測股市,也永遠不要預測股市」,因為他沒見過經常能準確預測市場走勢的人,投資者應按市場當時情況來做投資決定,而不是一早做定預測,然後什麼也不做,等待那一天到來。4.切忌患得患失投資股票切忌患得患失,不要今天股票漲心情就很好,覺得股票會連續上漲,但隔天股市大跌,馬上就覺得股市可能要崩盤,這種患得患失心態,會讓投資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在不該賣的時機賣出股票,而在該賣的時候反而加碼買進。是以,股市中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貪婪和恐懼無時不在纏繞著,要保持身心健康,才有可能保證資金安全。5.錯誤的進場,要迅速且果決的認賠出場很多股市投資人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死守著自己之前錯誤進場的股票,期待該支股票還有機會漲回來,但若該支股票的下跌,是公司體質出了問題,而不是市場波動造成的,那虧損是可能永遠都賺不回來。是以,成功的投資者,在發現自己買錯股票的時候,絕對會勇於認錯,認賠殺出,否則十檔成功投資賺到的錢,只要買到一檔錯誤股票又不肯認賠殺出,到最後大概就全都賠光。6.在股市進場理由未改變前,不要輕易賣掉金雞母被許多現今華爾街的頂尖操盤手奉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操盤手傑西. 李佛摩的名言-「截斷損失,讓獲利奔跑」,就是錯誤的股票要果決認賠殺出,但不要輕易賣掉賺錢的金雞母。投資股票就如同經營企業,企業通常優先出售虧損的部門。是以,在股市進場之前要經過邏輯分析,只要進場理由沒有改變,就要對自己的決策有信心,不要隨短期股價波動起舞,賺到一點錢或虧了一點錢就跑,否則股市作手會有很多操作模式讓散戶跑光而坐享其成,因此,投資人應靜心等候,迎接股票主升段的到來。相對的,投資人發現一旦買進理由消失( 如:技術指標-跌破長期或短期均線、M 頭形成、跌破趨勢線等;基本面分析-產業前景、經濟景氣、財務報表分析、營收趨勢及獲利指標等反轉),不論股價是獲利或虧損,就應當機立斷賣出。由於人都有貪婪恐懼的動物本能,實際執行上有很大難度,但這是在股市獲利必需修鍊的重要課程。7.集中投資,打破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迷思巴菲特在1988 年寫給股東的信提及,集中投資才能降低風襝,與傳統經濟學主張分散風險是不同的思維,「分散風險」是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適用在資金部位大的基金經理人,因為如果持股過度單一集中,在股票要出脫時,可能會存有賣不掉的困境,且主管機關為避免經理人刻意炒作某檔個股,限制基金持有某一支股票的成數上限,故基金經理人通常持有10幾20 檔,甚或更多的股票;但一般投資人即使資金規模到300~500 萬,應適用集中投資,精挑細選好公司,全神貫注地好好照顧它們,但若執行分散風險的觀念,會分散對個股的注意力,很可能讓自己處於無法獲勝的關鍵。8.嚴格控制資金配置在股票市場裡,比的是誰「活」的時間長,而不是誰一次賺得多,只有活下來的人才有未來,因此投資人要把風險控制放在第一位,嚴格控制資金配置,預留足夠現金部位作為後盾,不能把銀彈用盡,在遇上股市出現全面崩趺時,才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是以,投資人在市場多頭時,要保留至少3 成的現金,在空頭市場要保留7 成以上的現金,如此在遇上市場行情反轉向上時,才不會落入無可挽回的最壞窘境。9.買主流股及龍頭股,不要害怕高價股投資人經常存在一種恐懼高價股的心理問題,喜歡買價位便宜的股票,以為不會跌太多,抱起來比較安心,但相對的,股價便宜代表籌碼不安定,人人都有,股價稍微漲一點,就有人想獲利了結,股價走勢自然蹣跚。但股市大戶多數喜歡買產業趨勢主流或龍頭等高價股,因為價格門檻高,籌碼穩定度高,不會人手一張,操作上比較不會受到浮動籌碼干擾,而且高價股很大程度上其價值是得到市場認同的結果,投資人需要克服“嫌貴”心理。10.要用閒錢來投資投資股票要用「閒錢」,如果你動用養老金、買房子或結婚的錢進行投資,那麼你就不會有良好的投資心態,你在投資的開始就輸了。在現今什麼都漲惟獨薪水不漲的年代,要早日達到財富自由,投資占了非常重要的一環,而正確的投資心態及行為是投資成敗的關鍵,因此,投資心態及行為是投資人迫切應該正視的問題。    
40 年房貸背後真相
2017-10-12
文 / 莉思 最近「40年期」的房屋貸款再度成為地產市場的熱門話題,但是許多聽到「40年」房屋貸款年限的購屋者,直覺反應是「房貸要背到老,太可怕了!」、「這一代還不完,貸留子孫?」、「還40年下來,給銀行賺走的利息錢不就很嚇人?」,然而真是如此嗎?背景自105 年3 月底央行降息及房市管制解禁後,由於房市交易量縮,房市政策管制逐漸鬆綁,銀行業者在資金去化壓力仍大下,積極搶占房屋貸款的業務,明顯放寛授信政策,陸續推出40 年期房貸,除降低自身資金成本壓力,也減輕首購族的每個月還款壓力、提升申貸意願,使「40 年期」超長房屋貸款又成為銀行業者競相推出的房貸商品。銀行承作40年房貸條件目前各銀行紛紛推出「高貸款成數」、「長寬限期」、「長貸款年期」、「低利率」等方案,搶攻自住與優質客戶的大餅,然而40 年房貸拉長繳款期限,銀行業者為控管風險,其承作條件仍有所限制。1. 利率:將視貸款人條款、貸款物件等條件不同而有所差別。2. 申貸對象:銀行業者為了控管風險,40 年房貸主要針對首購、自住等族群,且規定貸款人年紀加上40 年還款期限不能超過75、屋齡加貸款年期不得超過60 的限制;也就是說,若要申貸40 年期房貸,貸款人須35歲以下,且屋齡不能超過20 年。3. 寛限期:大部分銀行提供2 ~ 3 年寬限期供貸款人選擇,但部分銀行在特定對象及地區,提供5 年寬限期。4. 綁約:在房貸契約上載明1 ~ 3 年內還清房貸時,必須繳交額外的違約金,違約金各家銀行不同,約1~1.5%( 如:前6 個月平均貸款餘額的1-1.5% 不等)。5. 其他:銀行通常也會要求借款人的資歷,以及擔保品的流動性,如月負債比必須小於70%,擔保品須是非屬不易處分特性之擔保品,所以收入較少或負債較高的人比較難申請,小坪數套房、屋齡超過耐用年限的老房子也是銀行比較不接受的擔保品。 40年期房貸的特性1. 降低還款壓力,但支付利息總額增加以房價1,000 萬元, 貸款800萬元,利率1.58%,採本息平均攤還為例,40 年期房貸每月本息攤金額較20 年期約少4 成左右,可降低還款壓力,每個月的負擔較輕,但支付利息總額較20 年期高1.09 倍。2. 彈性運用資金40 年期房貸在降低每月還款金額後,手邊就有閒錢,擅長投資理財的首購族,利用40 年房貸低月付金的特性套利,也就是「用銀行房貸的錢來賺錢」,尤其現在全球各國都處於低利率的金融環境,借貸成本越低,自然對於借錢的民眾就越有利;換言之,透過40 年期的房屋貸款來舒緩繳付房貸的壓力,同時讓自己手中可以投資的錢變多,將來賺到的投資效益會遠大於付給銀行的房貸利息。切記,每個月省下來的錢千萬不要投入在自己不熟悉、投機風險太大的地方(如:期貨、選擇權等金融商品)或胡亂聽信明牌,以免血本無歸。但如果覺得自己不擅長理財,甚至怕錢留在身邊會亂花,仍然可以隨時還款,進可攻,退可守,所以資金運用反而更具彈性。3. 房貸平均還款期在10 年內,增加的利息不見得都會實現有購屋者認為,房屋貸款期限40 年,若35 歲時開始繳房貸,需到退休後75 歲才會還完?但惠譽信評金融機構評等部副總周筱娟表示,實際上國內一般房貸都會提前還清房貸,平均還款期在10 年內,主要是購屋者有投資獲利了結、換屋、移居而賣屋或是希望無債一身清等而加速還款;此外,隨著個人在職場上資歷的増長,換來薪資收入的成長,購屋者只要願意存錢,隨時可以提前償還部分的房屋貸款,不必拖到40 年,那增加的利息負擔不見得全部都會實現,而且不論是借20 年期或是40 年期的房屋貸款,會一輩子當屋奴的人畢竟是少數。4. 升息風險與收入支出現金流規劃房貸年限拉長,雖然大幅降低每月的房貸壓力,但40 年的時間很長,必須將「升息」的風險考慮進去,建議在申請貸款前先試算可能升息後的付款金額,並審慎規劃每月現金流。5. 適合不動產價格在上漲波段或已無大幅向下修正風險時期40 年房貸在房價上漲的波段中或已無大幅向下修正風險時,對短時間內換屋的民眾,因為每月負擔少,若房子能順利轉手,持有成本就比較低,比較有利,購屋者不可不注意。綜言之,隨著銀行業者新一波搶房貸大戰,40 年房貨較適合年輕族群,但所降低之每月房貸負擔後,要搭配理財規劃,把多出的資金拿來投資理財,並搭配職業生涯規劃,避免影響退休時點規劃;此外,買房時點及眼光要好,並可預先規劃好提早賣屋、換屋的準備,用房價增值賺取可觀價差,才不必擔心還房貸後繼無力。
新版遺贈稅來了! 不動產贈與應如何節稅?
2017-07-19
文 / Acer.L 新版遺增稅改採累進稅率立法院於今年4 月25 日三讀通過攸關長照財源的「遺產及贈與稅法部分條文修正案」,遺贈稅從單一稅率10% 改為10%、15%、20% 的三級累進稅率。其中遺產稅部分,遺產總額減掉扣除額、免稅額後的遺產淨額,在5,000 萬元以下者,課徵10%;超過5,000萬元至1 億元者,課徵10%(500 萬元),並加徵超過5000 萬元部分的15%;超過1 億元者,課徵1,250 萬元,並加徵超過1 億元部分的20%。而贈與稅部分,按贈與人每年贈與總額,減掉扣除額、免稅額後的贈與淨額,在2,500 萬元以下者,課徵10%;超過2,500 萬元至5,000 萬元者,課徵250萬元,加超過2,500 萬元部分的15%;超過5,000 萬元者,課徵625 萬元,加超過5,000 萬元部分的20%,未來不動產贈與稅率恐大幅增加,應如何節稅? 父或母名下不動產 應於生前分次贈與子女方可節稅< 方案一> 父或母名下之不動產 應分年贈與土地及建物持分給子女一般而言贈與不動產是以「土地公告現值」和「房屋評定現值」計算贈與總額,現值通常都低於市價,以贈與稅而言,具有節稅效果。假設父親名下有一間不動產,其「土地公告現值」為880 萬,「房屋評定現值」440 萬,合計總值為1320 萬,依稅法規定,父或母每人每年可有220 萬的免稅額可贈與子女,因此父親名下不動產總值為1320 萬,可分六年贈與子女,每年贈與土地及建物持分六分之一,每年贈與現值220 萬內,皆可免稅。 < 方案二> 夫妻先彼此贈與二分之一,再每年同時贈與子女,可增加增與額度因夫妻贈與免稅,假設原本在父親( 夫) 名下不動產,可先由父親( 夫) 贈與母親( 妻) 二分之一持分,形成夫妻共同持有不動產後,再每年同時贈與子女220 萬價值的不動產持分,合計父母( 夫妻) 每年可贈與440 萬的不動產價值給子女,仍在免稅額範圍內,可縮短分年贈與所需年限,適用於高總價的豪宅產品贈與。 < 方案三> 父母分年贈與現金與子女 再由子女向父母購買不動產父母每年贈與440 萬現金給子女,待子女累積一定現金後,再由子女透過買賣方式向父母購買不動產。 延伸議題:贈與子女不動產後,子女日後出售不動產如何節稅?由於父母贈與子女不動產後,子女在日後出售不動產時,仍會依房地合一稅再課徵交易所得稅,如何將交易所得稅降至最低呢?依房地合一稅新制,自住滿6 年,出售時享有免稅額400 萬者,超過免稅額部分課徵稅率10%,所以建議父母在贈與子女不動產後,子女需自住持有六年後再出售,方能節稅。財政部提醒,一般遺產稅與贈與稅是以死亡發生日與贈與行為日為認定時點,贈與不動產就是契約訂約日。 <快速結論>父母在贈與不動產給與子女時,應符合每年免稅贈與額度,建議以分年分次贈與土地及建物持分,方可低於每人每年220 萬免稅額;另外,若屬於高總價豪宅產品,由於不動產現值高,建議先透過夫妻彼此贈與,變為夫妻各持有二分之一後,再由夫妻每年共同贈與子女,合併每年贈與額度可增加為440 萬,適用豪宅產品的贈與。此外,受贈人在出售不動產時,應符合房地合一稅規範,建議須自住持有六年以上,才能享有400 萬的交易所得免稅額。其實節稅規劃還是需要時間的配合,建議應檢視個人及家族目前的資產清單,及早進行全面性的傳承與安排,節稅效果也越大。
職場新鮮人 如何創造財富自由
2017-07-14
【文 / 莉思】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是理財的一句箴言,即使是職場新鮮人,也應該具有積極的理財心態,不能因目前收入較低、資產儲備較少,而不花時間精力在“小財”的打理上。根據勞動部近期發布最新薪資調查,大學畢業社會新鮮人,平均起薪約2.8萬元,在薪資有限的情況下,社會新鮮人可採用下列步驟進行理財創造財富自由: 一、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職場新鮮人的理財規劃首先要替自己進行財務健檢( 如:收入穩定性、生活開銷、進修計劃、保險需求、投資…等),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做好收支管理,透過記帳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與模式,改變錯誤的消費習慣( 如:減少娛樂費、治裝費等享樂開銷),進一步做好薪水分配,有效地運用每一分資金。 二、養成儲蓄習慣大多數的職場新鮮人起薪都不高,但是一開始都會有些大額支出( 如:工作所需之服裝預算、資訊產品-筆記型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租屋的訂金等),是以社會新鮮人開頭的前半年,會發生「月光族」的情形,但只要當時的支出,是為了工作所需,確定自己真的把每一分錢都花在最需要花的地方就好。職場新鮮人在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及基本支出後,應該積極開始儲蓄,除作為緊急備用金( 可以半年的薪資作為目標) 應付生活上財務風險( 如:失業或生病),也是未來要進行投資的本金來源,故社會新鮮人要強迫自己儲蓄,將每月收入先扣除儲蓄額度( 一般儲蓄占薪資所得至少2 成),剩餘的收入才作為當月可動用的支出。 三、適當之保險規劃保險是轉嫁人生中不想發生的風險,而職場新鮮人累積財富的速度較慢,承擔風險的能力也相對較低,需要透過保險來加強人生的保障,但職場新鮮人資金並不充裕,若購買保費較貴的終身險或儲蓄險,不但難以取得足夠的保障,也會造成資金排擠,減少儲蓄或投資的可用資金,是以職場新鮮人應該先從保費較便宜的意外險著手,等到收入增加,再慢慢增加壽險、醫療險、癌症險等保險範圍,而保費一般亦建議低於年收入之10%。 四、先投資自己的專業能力,進而投資理財產品職場新鮮人初入社會應專注於工作學習,初期應先加強自己在工作上的專業能力( 如:第二或第三外語能力、專業證照取得、溝通技巧及人際關係的開展等),提升自我附加價值,追求更好的職涯發展;其次,再增加本業外的收入( 如:股票、基金、外匯、債券、期貨及房地產…等),然而要避免投資理財不慎造成的損失,可採下列幾個步驟: ※定時、定量的持續充實理財知識職場新鮮人在進行投資理財前,要先存有「第一桶金」,並趁這段時間充實理財知識,而理財知識需定時、定量的持續吸收,是以職場新鮮人可以規劃固定時間來整理自己的理財知識,定時檢查自己的財務狀況,養成定時吸收理財資訊的習慣性行為;同時,為了維持自己的持續力,不要逼自己短期內吸收大量的資訊、看大量的書及雜誌,要先定量再漸漸增量,否則短期大量的吸收閱讀雖可能有很高的效率,但長期反而會讓自己失去持續吸收理財資訊的動力;此外,透過長期持續性吸收有價值的理財資訊,將可培養自己將理財資訊從量變轉成質變之能力,歸納出適合自己理財知識。 ※了解自己的投資屬性,選擇適當的投資標的理財規劃的重要的步驟就是了解自己的投資屬性,而投資屬性是根據投資人可以承受的風險程度分為保守型、穩健型及積極型三種,其中保守型投資人可承受的風險最低、積極型最高,故風險承受較低的人可選擇殖利率概念股、公營事業、ETF 股票等,適合長期穩定投資,股市低迷時,有穩健的股息報酬,股市多頭時,可順勢賺取價差。由於多數人並不了解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必須靠時間與經驗在資產配置上做不同嘗試,再逐步調整到位。 ※理財目標要明確,嚴格遵守出場時機設定理財不要害怕風險, 但也不可以讓自己暴露在過高的風險下,理財要自律、也要有原則,要設定明確之短期、中期、長期理財目標,在執行過程中不斷檢視與調整,並選擇適當的投資工具,在做決定之前,對自己的投資組合詳細地了解,不要隨他人起舞;同時亦需定期檢視投資組合之報酬率,適時搭配調整理財工具增加投資報酬率或是延長實現目標的年限。 理財的出場時機很重要,距離預定目標的時間越近,越要注意市場狀況,最好提早1 年前就開始觀察,若知道某時間點可能會有支出,應在到期前3~6 個月將投資工具贖回。 職場新鮮人第一份薪水有限,要存錢理財,就必須掌握前述4 大原則,趁著年輕時學習理財知識,掌握理財方向,就會積沙成塔,累積財富,加速達到財務自由階段。
簡單理財方式—ETF
2017-04-20
【文 / 莉思】 一般投資人都有「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的觀念,但往往受限於口袋不夠深,無法建立一個風險分散的投資組合,但投資其實可以很簡單,只要買進長期趨勢往上的指數股票型基金或ETF,長期持有就可以有不錯的獲利。但並不是每一檔指數型基金長期都會往上飆,重點是該如何來選擇,而要知道當中的訣竅,就得從甚麼是指數股票型基金瞭解起。 什麼是「ETF」?ETF 簡稱為「指數股票型基金」,該基金一次裝了許多成分股在一籃子裡,好比傳統買了好幾張股票達到避險的道理相同,其成份及比例都跟追蹤的指數一樣,當然投資績效就會跟追蹤的指數是一致的,那麼指數型基金的績效不就等於是指數的績效。 適合投資ETF之族群投資ETF 具有成本低廉、分散風險、交易便利、資訊透明……等多種優勢,而且ETF 涵蓋各資產、各市場產業及各種投資風格,從一般散戶到專業投資者,應該都可以找到合適投資的ETF,投資人可搭配不同類型的ETF 進行資產配置,設計符合自己需求的投資組合策略。 ETF之投資策略1.作為定期定額長期核心資產配置之一ETF 具有長期複製指數表現、風險分散的報酬穩健等特性,作為長期核心資產佈局十分適合。對於行情沒有概念的投資人或具有長期資產配置需求的機構投資人而言,可選擇經濟成長之全市場型或區域型ETF 以長期定期定額方式進行核心資產配置,除了輕鬆參與整個市場外,長期下來,可攤平投資風險並享受複利增值的好處。 2.運用市場波段趨勢加碼ETF(1) 景氣逐漸復甦,大盤空頭氣氛仍濃,買進ETF在經濟景氣逐漸復甦,預料股市將由空轉多時,但對於個股的挑選又沒把握,則可透過買進全市場型或區域型的ETF 逢低佈局。 (2) 外資大買台股時,買進ETF外資為保全獲利及降低風險,大量買進的個股一定是獲利穩健、績優的大型股,而這些優質大型股也正是ETF 所對應指數的成分股,因此,當外資大買大型股大漲之際,相對應的指數的ETF 一定會跟著大漲,投資人可以買進相對應指數的ETF,追蹤外資操作動向。 (3) 類股輪動快速時,買進ETF各類股輪動快速時,意謂著股市裡的人氣不弱,大部分各類股的績優公司一樣都是各種ETF 指數的成分股,類股再怎麼輪動,這些ETF的成分股股價都會漲到,所以ETF和其對應的指數一樣可以緩步上漲,正是波段買進ETF 的時點,投資人可根據市場趨勢,分別買進各類股ETF,既可分散風險又不錯失類股輪動行情;相反地,當各類股出現快速輪流補跌時,投資人就要趕快考慮賣出ETF。 (4) 股市多空前景未明,行情續漲時,買進ETF在股市多頭時,可透過共同基金或股票進行主動式操作,但隨著股市漲多且個股履創新高的同時,在多頭前景不明之際,選股的困難度以高。此時加碼ETF 可以降低追高的風險,是投資人居高思危,鎖住短線獲利的權宜之計。 善用經濟基本面判定市場趨勢1. 利率:利率趨勢向上,整體經濟其實在繁榮及復甦,對大盤採正面看法。2. 採購經理人指數:為測量景氣之溫度計, 該指數介於0%~100%間,若高於50% 表示景氣處於擴張期,若低於50% 表示處於緊縮期。3. 景氣信號燈:該指標是衡量台灣經濟景氣的主要指標,景氣對策信號分數最低為9 分,最高為45分,通常32 分以上代表景氣熱絡,17 分以下代表景氣趨冷。當景氣出現最熱絡的紅燈時,投資人應該要開始分批賣出股票或股票型基金,而當景氣出現最冷的藍燈時,要開始注意脫離谷底的訊號何時出現,在藍燈區或藍燈轉黃藍燈時,可以買在股市相對低檔。4. 匯率:匯率走向會影響資金流向,和股市通常是同步表現,匯率維持升值,股市也會較樂觀。 整體而言,投資ETF 可以分散風散、資訊透明、成本低廉、交易便利、趨勢投資等多重優點,適合族群非常廣,從散戶到專業投資者都可以運用ETF 為自己的財富加分,可說是個相當大眾化的投資選擇,可作為個人理財的投資組合之一。
2017年全球經濟展望
2017-01-25
【文 / 莉思】 全球經濟邁向復甦,但步調緩慢2015 年底以來國際貨幣基金(IMF) 連續五次下修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全球貿易市場交易走緩,其中美國表現較好,但經濟復甦力道始終未如預期強勁;而中國正處於結構改革時期,成長力道明顯低於過往,要推進全球經濟成長力有未逮;歐盟內部政治風險提升,「英國脫歐」後,民粹主義抬頭,英國與歐盟之間關係的不確定性,將直接影響到歐元區、歐盟的經濟成長;日本通貨緊縮疑慮再起,日本央行在採用了不同於傳統的新型態貨幣政策後,並未如日本政府預期帶來經濟新局,經濟表現仍持續疲軟。 展望2017 年,美國新任總統川普之政見側重基礎建設及財政政策的擴張,預料對全球經濟及總體政策走向將有重要影響;中國經濟持續走緩,透過引導人民幣走貶及結構改革政策( 包括供給側改革、擴點自貿區等),積極進行結構改革工程;而繼「英國脫歐」之後,義大利「修憲公投」執政黨慘敗,加上2017 年法、德兩國都將舉行大選,政治風險不容小覷;但亞洲新興市場成長動能依舊強勁,這些開發中國家雖然同樣受到國際經濟情勢的波動衝擊,然結構性的改革政策落實( 包括基礎建設的興建、區域內貿易准入障礙的減少、勞動市場制度的改善等),為其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 是以市場預估2017 年先進國家經濟雖未見顯著起色,但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成長的改善,全球經濟成長應能微幅提升;惟美國新任川普總統經濟政策走向、國際保護主義未來發展、各國財政刺激政策效果、歐洲國家大選年及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走向,均將影響2017 年國內、外經濟的後續表現,仍有待追蹤觀察。 台灣經濟由谷底回升,緩步復甦台灣經濟情勢在2016 年上半年並無明顯好轉,然下半年受到智慧型產品的需求刺激下,出口有所回升並逐漸帶動國內製造業的投資計畫,惟長期而言國內經濟仍高度受到全球經貿大環境的變動之影響。 1.各機構預估2017年經濟成長率介於1.7%~1.9%台灣為小而開放的經濟體,經濟發展與全球景氣週期息息相關。行政院主計總處11 月提出今年經濟成長率由1.22% 上調至1.35%,台灣經濟在最近已經走到谷底,開始慢慢復甦,各機構預估2017 年經濟成長率介於1.7%~1.9%。台灣的經濟強項依然以產品的出口為主,尤其電子業出口對於台灣而言非常關鍵,然其出口表現受到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產品生命週期所影響,市場期待蘋果在2017 年推出之創新設計產品iPhone8 新機型可帶動換機潮,將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及蘋果供應鏈有所助益。此外,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也很重要,2015 年中國經濟成長率降低至6% 左右,且商品價格崩跌,台灣對中國的出口開始衰退。 2016 年中國需求趨於穩定,並於第3 季開始呈現反彈,而這股反彈的力道主要來自於電子業,2017 年中國的經濟將進一步減緩(IMF 預測:2016 年6.6% vs. 2017 年6.2%),中國大陸成長趨緩與經濟重整,將持續影響台灣的出口業者。 2.預期央行將維持低利率2017 年台灣經濟温和復甦,將減少央行降低利率的需求,但力道仍不足以支持立即提升利率。央行自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後,便維持寬鬆貨幣政策。 在過去數年,台灣央行與美國聯準會的緊密連動關係已不再,即使美國聯準會升息推升美元走強,預估台灣央行仍不會調高利率。2017 年央行可望持續關注國內基本面,並且將短期利率維持在低水平( 基準利率為1.375%)。 3.預期房價可望築底完成今年度房價下跌速度減緩,銀行承作房貸餘額小幅回升,均有賴於低利率。展望2017 年,台灣經濟緩步復甦,勞動市場穩定以及低利率政策,將對房地產市場提供一些幫助。此外,蔡英文政府宣示不再推出新打房政策,再加上政府為了增加投資以去化國內過多的游資,以及為了提昇全民住宅安全,將大力推動都更,預估2017 年房價可望築底完成。 4.推動南向與全球市場相比,台灣成長較緩慢,將導致台灣企業增加海外直接投資。儘管台灣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已經降溫,但在其他開發中市場的投資仍具有高成長潛力。政府目前正在推動新南向政策,協助台灣企業到東南亞/ 南亞投資。
聰明錢的流動
2016-12-19
【文 / 中信房屋商仲部王藝樺】 全球經濟,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曾經國與國是那麼遙遠,但現在對於經濟的看法已經從國內延伸至無邊界的全球,而全球經濟的走勢強弱分明,美中日三強鼎立態勢明顯。由近期來看,老大哥美國呈現復甦態勢,但幅度小且緩,不過美元匯率長期看升機率大,唯獨須留意政治風險;而中國大陸,兩位數成長的GDP已不復見,經濟降溫呈現L型常態,匯率弱勢;與台灣友好的日本,GDP平緩偏跌,在政府持續貨幣寬鬆和政策導向下,日圓匯率有望持穩轉強。 擁有高度經濟發展與法治規範的國家適合風險趨避者與風險中性者投入中信房屋商仲部專案副理王藝樺表示,投資市場不變的金言玉語 : 「高風險高報酬,風險與報酬為一體兩面。」愈想追求高報酬的人勢必負擔高報酬,這種直接反映的就是投資者或是消費者的心態;大約可分成三種型態,第一種為積極型的人,基本上想追求高報酬並可承擔多數風險,稱為『風險偏好者』(riskseeking)。第二種為保守型,對於風險幾乎無法承受的,稱為『風險趨避者』(risk aversion)。最後,在積極與保守之間的類型,如果有風險的付出和收益,對他而言,兩者幾乎沒什麼差別,那麼他就是『風險中性』(riskneutral) 的類型。以海外不動產投資而言,每個國家的屬性影響著當地不動產的發展,例如已經高度成熟發 展的日本、英國…等國家來說,擁有著高度經濟發展與法治規範,此種類型就是適合風險趨避者與風險中性者投入,有固定的收租條件與低風險的變動,將風險盡量最小化;另有一種是較傾向開發中國家方面,有如東南亞的新興國家等,因為基期低,且其成長性與未來性明顯,可是相對的政經情勢較不穩定、法治不周全落實,擁有高風險高報酬的特性,只適合風險偏好者投入來博取高利潤。至於在風險與報酬權衡下,孰重孰輕端賴自身思量。「不動產投資理財」是門深受經濟、社會、政治影響的議題,在挑選海外動產時,由於環境、法規、人文不熟悉,更需要注意與小心,王藝樺副理說明,主要可從風險與報酬兩個角度來做衡量標準;以風險觀點來看,首重該國家的政經情勢發展,次重法治水準。 一. 政經情勢發展: 關乎不動產的產權和保障,若該國長期政治經濟動盪不安,貨幣價值本身可能就波動很大,不動產即首當其衝受影響,所以在挑選時應首重海外不動產的產權與保障。 二. 法治水準: 關乎不動產的營收和稅務各項成本,在買賣海外不動產會產生的營收( 包含出租收入)與持有時的稅務之成本,應該在投入前就該極度認識和了解,因為這部分影響到獲利程度。 從報酬觀點而言,著重三大方向,是為「房價」、「租金」與「匯率」。一. 房價: 這部分當然是挑選進場低、出場高及呈現正成長的物件,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考量賺取增值空間外,最重要的應該是考慮出場的風險,不能因小失大,以現階段來看,東南亞國家較屬這類型;此外,屬意物件的房價是否和當地市場價格一致,而不是被灌水、買了超過行情的價格,這嚴重攸關您的獲利基準與投報率,想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除了需了解當地實際的行情以外,慎選代理商或是知名仲介公司是保障自身權益的不二法門。 二. 租金: 原則上以目前這樣低利的環境,穩定的租金投報率是購買海外不動產的主要考量之一,而相鄰台灣很近的日本就屬這樣穩定收取投報之類型,台灣目前不動產租金投報率1.57% 左右,日本幾乎是我們三倍有餘,並且是亞洲首屈一指的國家,無論在政經情勢的穩定度、各方面都有極高的水準,也是國人普遍較為接受與熟悉的文化,租金投報的置產客可透過有品牌、專業值得信任的不動產業者,選擇近地鐵車站等條件的好標的來投資。( 中信房屋海外不動產推薦:http://global.cthouse.com.tw/) 三. 匯率: 從報酬這三點來看,匯率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也是最不可控的因子,畢竟匯率牽扯的範圍太廣,如大到國家與國家間的貿易順逆差、匯率戰爭,小到國家裡的進出口影響…等等,簡單來說,挑對的時候( 匯率有利時) 進場,即可以極大化並加乘海外投資的利潤,但如果是不對時,也可能完全吃掉您的獲利,所以是關鍵中的關鍵,不可不慎! 王藝樺認為,在光速變動的年代,把錢放在對的地方,遠遠比會賺錢來的重要太多;「不動產」- 人類只要存在,就為生存的條件之一,況且相對於多數虛擬的投資商品,實體的存在感和波動相對小的情況下,成為smart money 一個很好的出入口。  
從寶可夢看虛擬經濟
2016-11-10
【文 / 簡絜】暑假時, 智慧手機遊戲「精靈寶可夢G o 」(Pokémon Go,舊譯「神奇寶貝Go」)在台灣引發一波熱潮,帶來了許多話題,當然不只台灣,這款遊戲其實席捲全世界,到處都可探到拿著手機在街上尋找精靈寶可夢的玩家。什麼是「精靈寶可夢Go」?這款遊戲是由任天堂、精靈寶可夢公司授權,美國新創企業Niantic 負責開發和營運,遊戲中,玩家可以捕捉共151 種小精靈,並用其捕捉到的精靈與朋友對戰,最特別的是它通過AR(擴增實境)技術將小精靈與智慧手機拍攝的影像重疊,結合了虛擬與真實,遊戲一啟動,你周遭的真實街景就變成了小精靈們的棲息地。自從七月份在美國、澳洲上市以來,寶可夢立刻引發全球熱潮,短短一個月內已創下5 項金氏世界紀錄,包含首月營收最高的手機遊戲,其營收為2 億650 萬美金;以及首月下載次數最多的手機遊戲,上市首月,就締造1 億3000 萬次的下載量等紀錄。另外官方還推出了「Pokémon GO Plus 」手環,只要跟遊戲連線之後就能感測精靈寶可夢,只要偵測到附近有精靈寶可夢,便會發出震動通知玩家,按下配件上的按鈕就能立刻丟出寶貝球來收服它們,而此「Pokémon GO Plus 」手環未上市前就已經被玩家訂購一空。寶可夢帶來的商機?上述的營收佳績,最直接受惠的自然是發行的Niantic 公司,再來就是網路平台Google 及Apple,但說起來這成績並不是運氣或偶然得來的,雖然寶可夢的創始公司天堂能從App 中分得10%的權利金,但這款遊戲能引爆如此的熱潮,與任天堂在遊戲、電影、動漫、玩具等產業推廣了20 多年,累積成千上萬愛好者,才是引爆Pokémon GO 成功的最大原因。技術方面,最重要的關鍵是是讓AR(擴增實境)技術變成可在手機上體驗的創新遊戲。其實AR 並不是今天才有的新技術,其發展已有數十年,因為寶可夢讓民眾體驗到什麼是擴增實境,進而引發熱潮,寶可夢的成功對未來AR 產業發展將有很大助益。除此之外,要玩AR 最重要的就是地圖的GPS 定位,但GPS 定位十分耗電,所有人立刻聯想到行動電源的發展方向,以及手機的散熱功能、鏡頭好壞等等,也可能搭著這一波順風潮引發新的商機。什麼是虛擬經濟(Fictitious Economy)?虛擬經濟最概括的解釋便是相對於實體經濟,是經濟虛擬化的必然產物,大家最容易理解的應該是小時候玩的「大富翁」遊戲,當時玩的是玩具鈔,現在則是虛擬貨幣,這些虛擬貨幣通常限定在特定的遊戲或網站內流通,由該遊戲/網站公司發行,你可以用現金購買虛擬貨幣或是在遊戲過程中獲得,像《第二人生》遊戲中的林登幣則有兌換美元的匯率,讓虛擬貨幣也在能在現實兌換使用。以「精靈寶可夢Go」為例,你可以用現金購買遊戲裡的虛擬道具、裝備等等,目前在許多遊戲中也都可看到這樣的例子,但這是否真能帶動虛擬經濟,引發一波經濟熱潮,還是它最終將成為泡沫經濟?巨大商機還是終將泡沫?因為其出現的時間尚短,還須觀察,目前尚無人敢斷言,虛擬經濟將帶動革命,創造新的商機還是最終將成為泡沫。即使是引發火紅概念股題材的「寶可夢」也一樣,有人看好,也有人認為這只是短暫的社會現象,因為沉溺遊戲,所帶來的弊端終究都會讓這波熱潮漸趨平緩。「寶可夢」自上市以來就引發不少社會議題,有玩家沉迷尋找寶可夢失足摔到,甚至引發交通事故,更誇張的是還有人利用「精靈寶可夢Go」來犯罪。因此有人認為耽溺於遊戲,不顧現實生活,這樣的代價實在太過巨大,是不可能真的成功的,也有人提及寶可夢的熱潮,不過是全球科技產品空窗期之下的產物。雖然對於虛擬經濟的未來是否樂觀,大多抱持懷疑態度,但AR 技術的應用,卻是未來趨勢,像是室內設計與服裝展售都有這樣的技術,消費者無須親自把家具搬到家中,就可以利用AR 技術看到家具在自家呈現的樣子,試穿衣服也是,只要利用3D 虛擬試衣間,顧客不需實際穿脫,就可以看到新衣在穿搭在身上的效果。在未來,消防隊員甚至可以看見失火建築物的格局,因而能避開危險,應用在醫學上還能造福更多人群,雖然這些聽起來很科幻,不過其實AR 技術的研發已經超過數十年,雖然還需要其他周邊設備的輔助與搭配,當相信能普遍應用在未來生活中,應該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