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供應鏈 全球新版圖 美大選後分析
2024-11-29
聚焦輝達財報 AI股與航運股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成為全球供應鏈發展新趨勢,美國總統大選後,供應鏈移出中國的趨勢不變,這已然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識。就產業發展而言,AI掀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掌握算力和發展算力的資源成為顯學,從全球四大雲端服務業者擴張資本支出的方向,以及台廠全球布局先行者,可以找到相關台股供應鏈投資標的。輝達財報動見觀瞻,台積電、鴻海等輝達供應鏈相關14檔個股值得留意。另外,繼馬士基大幅調高運價後,長榮海運也表示明年合約價漲定了,近期航海王頗有風雲再起之勢,可以持續追蹤。美國總統大選後,對於台灣企業而言,供應鏈移出中國的趨勢不會有變化,這已然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識,美國是台灣最大的終端出口市場,台灣的產業政策與美國牽連極深,美國政策也會深刻影響台灣。美國兩黨對中國皆強硬,但對於盟友或貿易夥伴的態度差異較大,在美中貿易對抗的態勢逐漸升溫下,全球供應鏈的移轉速度將加快,台灣企業須盡可能的分散供應鏈,趨避風險。美總統大選牽動全球供應鏈2018年中美貿易戰後,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成為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趨勢,雖然在短期內會造成遷廠、人員培訓等成本增加,但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倘若持續留在中國,恐將面臨高關稅的壓力,在美中於貿易、政治、科技、軍事等領域全面競爭態勢白熱化,熱戰的修昔底德陷阱或不會這麼快發生,但貿易和科技的衝突卻無法避免。尤其美國企業的供應商皆開始從中國轉移至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度、墨西哥等國,且在中國的人口紅利、政治穩定度、對外資補貼政策皆漸無吸引力時,外資就像重力加速度般離開中國。無論兩黨哪位候選人勝出,對中政策的基調都不會改變,此前川普提高對中關稅和技術管制的政策,就被拜登保留,並持續對中強硬,顯示這已成為兩黨共識,全球供應鏈從中國+1,漸變成中國+N,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後,全球供應鏈轉移的速度只會更快。減稅成兩黨共識 但在企業稅與關稅呈現分歧民主黨的經濟政策較偏向大政府主義,透過提高富有階級的稅率,增加移轉性支出,將資金補貼弱勢族群。此外,民主黨要求增加企業稅自21%提高至28%,以提高政府稅收。而且恢復兒童稅收抵免(CTC),提案新生兒第一年最多可獲6000美元稅收減免,並計畫提高聯邦最低薪資。而且,停止對小費課徵所得稅,對於美國服務業勞工來說,小費收入也是主要收入來源,這能增加一般勞工的消費支出,且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近7成為消費,此舉能拖底消費支撐。在關稅方面,預估賀錦麗將延續拜登方針,以談判、結盟為主,除了中國以外,不採取以鄰為壑的關稅戰,此舉有利美國通膨降溫。川普的政策對企業主較友善,減稅刺激企業發展,並以關稅作為談判條件,對盟友和貿易夥伴較具競爭性。此外,川普提案將企業稅自21%降至15%,有利企業改善成本結構。並對所有進口商品課徵10%-20%關稅,針對中國加徵60%以上關稅,此舉有可能增加消費成本,並引起輸入性通膨。川普以美國優先政策不變 供應鏈移轉速度會更快另一方面,對於台灣產業來說,為了避免輸美商品關稅的不確定性,加速轉移供應鏈應是必要之舉,雖在美設廠或轉移產線將壓抑營收成長,不過,在美中競爭的情境下,全球佈局速度越快的公司,越有機會在地緣政治不確定的情況下取得訂單,進而與其它廠商拉開營收差距。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始以來,台灣企業就開始轉移生產基地,不論電子、傳產、科技等領域皆逐漸移出中國,走向全球佈局,這對於台灣企業短期會有相應成本增加,不過長期來看,分散風險的益處遠大於現在和將來的成本。供應鏈分散趨勢延續 台廠走向全球佈局技術敏感度高的科技業對於風險分散的需求也更高,台積電(2330)美國亞利桑那州廠良率攀升,已追上台灣同級晶圓廠,在美中競爭白熱化情況下,為穩定晶片供應,未來美國或會要求在美本土生產更高階製程晶片。而且,鴻海(2317)在蘋果公司要求下,在印度開啟生產線,並於今年首度在印度生產iPhone 16 Pro與iPhone 16 Pro Max等高階機種,未來在印度的產能將會持續擴大。這兩家台灣龍頭企業都採取了分散供應鏈的策略,未來,預估美國大選後,將會有更多台灣企業沿著這個步伐,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塑。精彩全文,詳見《理財周刊》1263期,2024.11.08出刊。
父母出售未成年子女名下的不動產
2021-07-01
案例:甲夫與乙妻有一未成年子丙,甲夫曾購置A屋一間登記在丙名下。之後甲、乙離婚,丙的監護權歸甲,甲欲出售A屋,是否需經法院許可? 解析:一、離婚後,父母不是子女的「監護人」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歸哪方,民間有俗稱「監護權」,其實是錯誤的用語。民法第1091條規定:「未成年人無父母,或父母均不能行使、負擔對於其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時,應置監護人。」所以「未成年人之監護」只限於無父母(例如父母雙亡)或不能行使親權(例如癱瘓、服刑等),沒有這兩種情形就沒有監護權,也沒有所謂監護人。依民法第1086條規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不是監護人,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應簡稱為「親權」。民法第1055條:「夫妻離婚者,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依協議由一方或雙方共同任之。未為協議或協議不成者,法院得依夫妻之一方、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或依職權酌定之。」所以夫妻離婚後會有未成年子女「親權」由何方行使的問題。二、何謂特有財產?子女已成年(年滿20歲),父母原則上不能對其名下財產為任何處分;如果子女尚未成年,則需要區分該財產屬於「特有財產」或「非特有財產」。何謂「特有財產」?依民法第1087條規定:「未成年子女,因繼承、贈與或其他無償取得之財產,為其特有財產。」如果是特有財產,依第1088條:「未成年子女之特有財產,由父母共同管理。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特有財產,有使用、收益之權。但非為子女之利益,不得處分之。」反之,如果是「非特有財產」,例如童星拍廣告賺錢,然後購買豪宅,這豪宅就不算特有財產,童星的父母沒有管理權也沒有處分權。本題丙名下A屋是甲購買的,屬於前述第1087條規定的「無償取得之財產」,是丙的特有財產,因此依第1088條其父母甲乙有A屋的管理權與處分權。由於甲乙已經離婚並且由甲行使「親權」,因此離婚後只有甲才有A屋的管理權與處分權。三、處分不動產有無年齡限制?應區分所有權人是否已滿7歲。民法第13條規定:「未滿7歲之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滿7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為能力。」第75條:「無行為能力人之意思表示,無效。」第76條:「無行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代為意思表示,並代受意思表示。」因此,如果所有權人未滿7歲,無論是不是特有財產,其買賣、租賃等一切交易均必須由其父母為之,買賣價金也由父母代為收受。如果所有權人滿7歲以上未滿20歲,法律上稱為「限制行為能力人」,此時應區分該財產是否為其「特有財產」,假如「不是」特有財產,父母沒有處分權,但民法第77條規定:「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意思表示及受意思表示,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換言之,限制行為能力人出售自己名下的不動產,必須事前得到父母允許或事後承認;如果由父母擔任代理人,仍應得到該未成年人授權。如果是「特有財產」,父母就有處分權,得由父母自行出售,無需所有權人授權。四、是否需經法院許可?如果父母有權處分未成年子女的財產,唯一限制是前述民法第1088條規定的「須為子女之利益」,不需要法院許可。民法第1101條第2項規定:「監護人為下列行為,非經法院許可,不生效力:一、代理受監護人購置或處分不動產。二、代理受監護人,就供其居住之建築物或其基地出租、供他人使用或終止租賃。」這是對監護人的限制,並非父母,所以父母出售未成年子女特有財產,無需經法院許可,即便向法院聲請許可,也會以不具備法定要件而遭駁回。五、如何確定「為子女利益」?土地登記規則第39條規定:「父母處分未成年子女所有之土地權利,申請登記時,應於登記申請書適當欄記明確為其利益處分並簽名。未成年人或受監護宣告之人,其監護人代理受監護人或受監護宣告之人購置或處分土地權利,應檢附法院許可之證明文件。」因此在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時,地政機關只能要求父母簽名切結,無法調查確認是否果真是為子女利益;如有爭議,終究要透過司法途徑認定。六、非為子女利益的處分行為是否無效?父母違反第1088條第2項規定處分未成年子女特有財產,其效果如何?學說上有無效說、有效說、無權代理說、無權處分說等,眾說紛紜;司法實務見解則有區分說(最高法院80年度台上字第1781號、83年度台上字第1224號、98年度台上字第1234號等判決)及無權代理說(最高法院42年台上字第126號判例、最高法院53年度第1次民、刑庭總會會議決議),亦無定論。
往美的方向前進
2021-07-01
在台北去一個比較不熟悉的地區,用谷歌地圖是一個比較穩當的方式,但對一個沒有方向感,又對建築物不會辨識的人而言,即使到了目的地,都有可能在十字路口徘徊,要再次的確認方位,拿著手機定位不斷地比對。人生也會在陌生的地方舉足不前,問人是一個最快的方法,然而每一個人的經驗都不能複製,都不保證一定是正確,或適用每一個人。但是前人走過的路還是在無助中最明亮的燈塔,指引著前進的方向。一位爬山的朋友說,在台灣的登山活動中,各地的登山協會都會在山路小徑上綁上顏色鮮豔的彩帶,做為路上的指引,在沒有嚮導帶隊的情況下,人們都能循著走上正確的路。在敦煌大漠戈壁徒步時也一樣,每隔幾百公尺就有號碼旗,在大漠中視野廣濶,沒有參考用的地標,一路上的旗子就像古代的峰火台,綿延在杳無人烟的大地上,看到它就覺得有方向。自己發起的分享團體「美憶會」,常常會舉辦從台北大稻埕到淡水渡船頭的徒步活動,有一次參與者頗眾,然而可以過來支援的義工卻不多,雖然大部分時間是沿著淡水河自行車道走,但是仍有幾個岔路口不能走錯,若走錯和大部隊分散了,要找回來就是件費時費勁的事了。後來出發後,果然因為大家腳力不一,隊伍拉得很長,我在第一梯隊帶頭,最後也有義工負責收隊,倒是沒跟上我的會有些擔心,怕走錯岔口,多走許多的冤枉路。結果我的擔憂是不需要的,因為在前一天,有義工已經騎著自行車走過了一遍,在重要的路口地上用粉筆大大的寫上美憶會的「美」字,再畫上明顯的箭頭,這就萬無一失了,只要到路口有遲疑時,看腳下,往美的方向前進,就對了!這二十公里的淡水河人文生態徒步之旅,一路上都有美字護佑,每當看到美字出現時,心中就有份踏實,知道後面的人不會迷路了。延續這份感覺,當人生在面對許多重要抉擇時,也可以借用此次的經驗,當我們在關鍵的岔路不知如何取捨,不知如何權衡輕重時,大多是陷在此刻的迷茫,但若把時間拉長,問自己哪一個決定會比較容易留下更多的美好回憶?就以它來做標準。這是站在一個更高的時空來看問題,就像由衛星來判斷路況,給與駕駛最新的路線建議一樣,位置高,看的會更寬濶!從大稻呈,經過社子到北投,再到關渡、竹圍、紅樹林,最終到淡水,這是台北市區最美的一條徒步路線,適合三五好友並肩同行。眼簾中是大屯山、陽明山、觀音山,再加上淡水河與基隆河的相會到出海口,霞海城隍與關渡宮無一不美。在岔路上,記得往美的方向前進,我們相約一起在淡水榕堤吹著海風看夕陽。
全球晶片荒延燒 消費電子產品價格蠢動
2021-07-01
晶片短缺對終端產品市場造成的影響,正逐步擴散,電腦品牌廠宏碁與華碩都罕見調漲產品售價,包括手機、電視、洗衣機與冰箱等售價也都蠢蠢欲動。全球晶片荒持續延燒,影響效應不斷擴大,許多車廠被迫暫時停產,電腦與家電產品也紛紛喊漲,消費大眾荷包恐將縮水。連採購力強大的蘋果也受到晶片短缺影響,iPad Pro交期拉長到7月,粉絲得有耐性等等。汽車業首當其衝  晶圓代工調整產能因應汽車業是在這波晶片荒中首當其衝的產業,通用汽車、福特、BMW、奧迪、福斯、豐田、現代汽車及蔚來汽車等都因晶片短缺陸續被迫減產。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曾致函台灣政府,希望協助提高汽車晶片供給量。韓國方面人士更親訪經濟部長王美花,表達車用晶片迫切需求,盼台灣協助。王美花為此邀集晶圓代工廠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與力積電召開因應會議。台積電承諾加速生產相關車用產品,並重新調配產能供給以增加對全球汽車產業的支持。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在4月的線上法人說明會中,特地針對汽車電子供應提出說明。他說,汽車市場從2018年開始相對疲弱,2020年汽車產業供應鏈全年更受到疫情的影響,客戶在第三季持續降低需求,台積電第四季才開始看到產業突然回溫的狀況。汽車產業供應鏈具有自己的庫存管理方式,既長又複雜。從晶片製造到汽車生產至少需要六個月的時間,中間也經過多層供應商。魏哲家說,台積電正盡所能為客戶解決晶片供應面臨的挑戰。今年1月宣布支援車用電子客戶的產能需求是首要考量。從那時起,台積電便與其他客戶合作,動態調整、重新分配晶圓產能,以支援全球汽車產業。然而,美國德州的暴風雪以及日本晶圓廠生產中斷的意外,讓車用晶片短缺現象進一步惡化。魏哲家預期,在生產力提升的情況下,台積電客戶車用半導體元件短缺的現象可望於第三季大幅改善。晶片荒短期難解  廠商不計代價拿到貨但這不代表晶片荒即將結束,魏哲家預估成熟製程2023年以前都將維持吃緊狀態。為能快速提供客戶急需的28奈米產能,台積電預計投入28.87億美元(約新台幣793億9,250萬元),在中國南京廠現有廠房擴產,2022年下半年開始逐步開出新產能,2023年中達到月產4萬片規模。聯電也與客戶合作,由客戶預付訂金方式,斥資1,000億元擴充南科晶圓12A廠P6廠區產能,客戶確保取得P6未來產能的長期保障。新增的28奈米產能預計2023年第二季投入生產,月產能約2.75萬片。美中貿易戰與疫情是引發這波晶片缺貨潮的關鍵。中國電信巨擘華為遭美國制裁,小米等對手紛紛趁機大舉搶占華為市場版圖。疫情衍生的居家辦公及遠距教學新型態,帶動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與網通需求強勁成長,都推升了對半導體的需求增長。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遭美國制裁,又有疫情可能造成供應鏈斷鏈的變數,廠商紛紛拉高庫存因應,促使交期拉長,廠商為確保料況無虞,又加大採購力道,讓晶片缺貨情況進一步加劇。「只要能交貨,價格不是問題」,客戶對價格不再堅持,旺宏董事長吳敏求清楚描繪出當前半導體市況。無論是記憶體、車用晶片、面板驅動IC、網通晶片或微控制器供需都相當緊俏,買家幾乎是不計代價只求能拿到貨。波及終端產品  消費者荷包恐縮水現在是萬物皆漲,不只晶圓代工、封測及晶片接連漲價,面板、紙箱與運輸價格也都輪番調漲。據記憶體模組廠指出,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價格這波最少漲20%,固態硬碟(SSD)漲幅約在10%以內。記憶體市場過去常有缺料情況,消費者多已習慣價格浮動,電腦價格通常是往下降,這次隨著零組件漲價,成本上升,將迫使電腦品牌廠宏碁與華碩罕見調漲產品售價。手機、電視、洗衣機與冰箱等售價也都蠢蠢欲動,消費者的荷包恐將縮水。蘋果多年來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買家,Mac電腦和iPad平板電腦出貨也都受到半導體供應短缺的影響,新款iPad Pro交期約六至八週,可能遲至7月才發貨。晶片短缺對終端產品市場造成的影響,正逐步擴散,儘管台積電與聯電等製造廠都有意擴產,但供不應求情況短期仍難以緩解,後續產品漲價效應是否進一步擴大,甚至掀起一波搶貨潮,或是引發消費者觀望,削弱消費力道,預料未來市場買賣雙方拉鋸力道勢必增大。
中信房屋6月房地產成交統計
2021-06-30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中信房屋統計6月份內部交易量,與上月相較,全台成交量月減39.6%,與去年同期相比,由於去年六都6月成交量較大,致使本月年增率大幅衰退54.4%。六都6月份成交量與上月相較,台北市月減40.9%、新北市月減53.8%、桃園市月減34.9%、台中市月減24.2%、台南市月減29.6%、高雄市月減32.5%。與去年6月相較,台北市年減63.2%、新北市年減64.7%、桃園市年減47.6%、台中市年減43.3%、台南市年減53.7%、高雄市年減62.5%。疫情現降溫跡象 房市脫困抱期待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由於疫情警戒持續延長,房地產交易量因而未見起色,不過上週以來,國內確診人數下降、疫情舒緩轉而有望,網路預約看屋也因此應聲回流逾1成。張世宗指出,疫情降溫對房地產而言是一道曙光,只要持續降溫控制得宜,就有望調整鬆綁,房市也可望逐步恢復正軌。現階段雖以線上作業為主,但房地產屬交易金額龐大的交易,實地看屋的流程仍難以藉由線上的方式來確認不動產現況,因此房仲業仍衷心期盼解封之日的到來。土地交易比重略升根據成交資料顯示,本月土地相關交易佔總交易的份額有略增的現象。張世宗表示,不動產物件類型大致可分為成屋、預售與土地,雖然成屋類交易仍佔總交易量的85%以上,但土地類標的買賣大多只需確認周邊環境,確認相關地籍資料及是否符合需求即可,察看標的現況的流程較成屋單純,人與人接觸而染疫的風險也較低,因此反倒成為這波疫情大爆發下較不受影響的標的。  
基地台地點是營業秘密?! 介意者 買房得注意
2021-06-28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有民眾向NCC查詢基地台設置地點,沒想到公文回函僅表示基地台地址屬營業秘密,只能提供基地台發射頻率查詢網址查詢,質疑根本沒有回覆到重點。根據中信房屋的資料顯示,民眾約有67%會介意電信基地台位於居家附近,並且會在購屋找房時刻意避開相關設施。只不過由於基地台有時藏得隱密,因此當中只有11%的人可以清楚掌握電信基地台的地點,其餘89%的民眾是完全不清楚附近有無基地台,或者即使知道附近有基地台,但也不清楚確切地點。有民眾因為擔心基地台藏在居家附近,因此致電NCC詢問住家附近有沒有基地台,NCC建檔後約半個月以公文回覆,不過內容卻未明確告知基地台地點,僅表示相關資訊屬電信業者營業秘密,依法不能外洩,並提供電信頻率資料庫查詢系統網址供民眾查詢。文末雖有提示民眾住家周邊哪條街道上有電信業者架設的基地台,不過民眾卻覺得街道蠻長的,無法確定提供基地台所在地點,這樣的回答其實並沒有幫助。中信房屋張漢超表示,主管機關回覆基地台設置地點的問題,僅會獲得住家周邊路段有無基地台這類簡易的答覆,確切的位置實務上並不會告知,如欲查詢基地台的明確地點,民眾恐怕得靠自力尋找。張漢超表示,雖然業者及官方一再宣導電信基地台對於人體的影響不大,但對於心中有罣礙的民眾而言,想要掌握基地台地點才能真正的安心。對於有這樣需求的民眾,在購屋時可以留意仲介業者提供的「不動產說明書」,因為當中必須揭露交易標的所在建物大樓,有無合法設置的行動電話基地台設施。至於其他周邊街道有無基地台,雖然仲介並無調查義務,但還是可以進一步詢問,或藉由詢問周邊住家、直接上制高點以目視眺望查找。張漢超表示,這樣的方式雖無法百分之百確定有無基地台設置,但如果是在市區內,應該仍有機會可以藉由目視找得到,非都會區則可能會因隱藏在廣告看板、水塔、甚至建物內,因此要以目視尋找,恐怕困難度較高。張漢超認為,基地台相關設置地點如果屬於「營業秘密」而無法完整揭露地點,那至少應以其他的方式讓民眾知道基地台距離自己有多遠,畢竟民眾真正想知道的其實並不是基地台在哪,而是「基地台離我家有多近」。  
民眾看疫情:今年無解
2021-06-24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 中信房屋近期調查民眾對房價及後勢的展望,結果顯示多數民眾認為第三季房價將維持持平,但預期房價會跌的比例卻比第二季小幅增加11%。此外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疫情要得到舒緩,今年底前恐怕無望。 中信房屋本月針對有購屋意願的民眾進行網路調查。在問及目前(第二季)房價感受度時,有61%受訪者認為第二季與第一季相差不大、房價接近持平,感受房價漲與跌的比重分別為23%及16%。但當問及整體景氣感受度,有73%受訪者覺得第二季景氣比第一季還差,僅有9%表示景氣比上季好。 至於對第三季的看法,仍有53%的受訪者認為房價將與第二季相當,但對房價看漲與看跌的比重則出現變化,分別為20%和27%。對於第三季經濟前景,看壞者占比為47%,僅有13%看好。 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表示,民眾對於景氣變化相當有感,主要是因疫情、商業活動大幅降低的影響,感受國內消費市場越來越冷清,致使大環境景氣變得較差。 有別於對景氣感受,房價又是另一種看法。多數民眾認為房價將是持平的格局,顯示民眾普遍都認同房價實際上欲跌不易。不過進一步觀察看多房價與看空的比例變化,卻可發現第三季看空者(27%)有多於第二季(16%)的現象,房價看漲的比例也呈現下降。張漢超認為,這表示部分民眾對房價下跌抱有預期心態,認為當景氣不佳時,房價可能會出現鬆動。不過其實房價要出現下修,張漢超認為至少得滿足資金面緊縮、供給面短中期大幅增加、交易面大幅減少等三方面條件,現況尚不足以滿足這些條件。 張漢超分析目前國內情勢,認為目前資金並無緊縮的條件,因為一旦緊縮資金,將會對各個受疫情衝擊的產業造成二次傷害,再加上央行未來一季也不會有調整利率水準的動作,因此預估年底前仍將是資金充沛、低利率的環境。 至於供給面可以由建築貸款融資餘額來觀察。張漢超表示,由央行的數據來看,目前建築融資餘額成長尚屬穩定,對比去年甚至有放緩的現象,因此供給面並無短期大幅放量的問題,但反觀交易面,確實有出現交易量滑落的現象,6月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應會反應5月份整體房市交易清淡的市況,會持續多久,端看疫情解封的時程而定。 疫情何時舒緩?民眾普遍認為年底前抒解無望,反映民眾對於疫情變化看法相當保守。不過張漢超認為,近期疫情已朝向樂觀的方向發展,雖然又再度延長三級警戒到7月12日,但後勢應會逐步漸入佳境,只要持續將防疫做好,各產業期待已久的「回歸正常」也可望見到曙光。    
大眾恐懼的是疫情 而非房地產
2021-06-22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自從5月疫情升溫以來,房地產來客與交易皆大受影響,大多數業者都面臨了「買方不敢看、賣方不給看」的窘境。根據中信房屋觀察,目前消費者對房地產的態度是「看屋有興趣,帶看再等等」,但若防疫與服務到位,消費者還是有入市交易的意願。根據中信房屋觀察,疫情非並未消減消費者對房地產的興趣,部分消費者甚至有「疫時看屋,大膽入場」撿便宜的想法,因而進一步推升對房地產更多的關注,不過由於目前疫情仍然相當緊繃,消費者對於面對面的帶看仍存有諸多防疫上的顧慮,因此在實體看屋上還是會臨陣卻步。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早在去年疫情發生的時候,中信房屋即已備妥相關線上作業指引、遠端視訊會議、零接觸線上帶看等作業指引,而今年疫情警戒升級後,更提供因應防疫的工具,包括疫情應變SOP 、e化工具、防疫應變文宣、教育訓練直播等多元資源供各店運用,為的就是要做好業務服務、減低消費者的顧忌。目前房仲業大多以「度小月」的狀態在營運,但中信房屋在5月間,卻仍有門市持續維持成交佳績,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防疫措施及業務服務到位,給予客戶安心放心的踏實感。張世宗指出,目前部分區域雖然存有「買方不敢看、賣方不給看」的狀況,但在做好客戶經營與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客戶自然不易流失,張世宗說「因為消費者恐懼的是疫情,而不是房地產!」房地產過去在市況低迷之時,交易量往往會呈現衰退的現象,這次當然也不例外。張世宗認為,只要疫情能有效控制下,市場就會放量。現階段房仲業者受疫情衝擊較大的,很可能是無品牌的自營業者,因為自營品牌缺乏網路及品牌資源,在疫情嚴峻之下,將更難以推展業務。  
坐等房市轉弱伺機進場? 這三類族群不宜
2021-06-08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 受疫情及政策衝擊,房地產市況出現冷卻的現象,有民眾認為,這回應該有機會等得到房市轉弱進場的時機。中信房屋認為,房市交易量若長期低迷,房價的確有下修的機會,不過要趁勢進場,可得事先做好功課,而且有三類族群並不適合此時在房市「逢低買進」。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表示,現階段疫情嚴重,各行各業生計大受影響,而不動產業又不像一般民生消費有「必要性、固定性」的消費力支撐,因此受到的衝擊確實可能會比其他產業來的嚴重。不過以過去影響房市的SARS、奢侈稅、實價登錄、房地合一等經驗來看,大環境負面影響僅是一時,產業也有正常的景氣循環,且具有韌性,不可能完全被打趴,因此應理性看待這波房市的景氣變化。對於房市低檔入市,張漢超認為在景氣低迷時進場確實可行,不過必須把握時機、預先做好功課,免得機會來時,平白錯失進場契機,不過有三種族群並不適合在此時入場,分別是工作受疫情衝擊而產生異動者、自營接案不穩定者、初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這些族群除非已具備充足的資金,否則想摸底入市,反倒有可能承受額外的風險。張漢超表示,收入因疫情而不穩定者,現階段的資金重心還是應放在家庭個人的生計之上,因此不建議此時投機進場撿便宜。張漢超指出,不動產交易金額巨大,負擔能力與金流規劃相當重要,因此若是工作因疫情而有調職或異動者,由於後續工作可能存有變數,收入也有不穩定的可能,因此不建議此時以投機的心態買房。自營接案不穩定者此時不宜進場買房也是類似的道理。由於疫情導致案量變少,對生計會產生影響,且自營工作者無一定雇主,收入時高時低並不穩定,如需動用到房貸融資時也需要提出有力的財務證明,除非超前部屬,否則在疫情當下要創造漂亮的金流,其實並不容易。至於初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由於資金有限,要在不動產市場搶便宜其實並不合適,市場上雖有許多形形色色的低總價物件,但日後還款的問題仍要預先考量。以目前整體經濟面、國內局勢等條件觀察,下半年房市波動震盪難免,因此多看、多比較、多研究,再以合適的時機進場才會是比較穩當的作法,若單純追求摸底撿便宜的投機心態買房,除非資本無虞,否則難保日後不會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