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供應鏈 全球新版圖 美大選後分析
2024-11-29
聚焦輝達財報 AI股與航運股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成為全球供應鏈發展新趨勢,美國總統大選後,供應鏈移出中國的趨勢不變,這已然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識。就產業發展而言,AI掀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掌握算力和發展算力的資源成為顯學,從全球四大雲端服務業者擴張資本支出的方向,以及台廠全球布局先行者,可以找到相關台股供應鏈投資標的。輝達財報動見觀瞻,台積電、鴻海等輝達供應鏈相關14檔個股值得留意。另外,繼馬士基大幅調高運價後,長榮海運也表示明年合約價漲定了,近期航海王頗有風雲再起之勢,可以持續追蹤。美國總統大選後,對於台灣企業而言,供應鏈移出中國的趨勢不會有變化,這已然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識,美國是台灣最大的終端出口市場,台灣的產業政策與美國牽連極深,美國政策也會深刻影響台灣。美國兩黨對中國皆強硬,但對於盟友或貿易夥伴的態度差異較大,在美中貿易對抗的態勢逐漸升溫下,全球供應鏈的移轉速度將加快,台灣企業須盡可能的分散供應鏈,趨避風險。美總統大選牽動全球供應鏈2018年中美貿易戰後,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成為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趨勢,雖然在短期內會造成遷廠、人員培訓等成本增加,但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倘若持續留在中國,恐將面臨高關稅的壓力,在美中於貿易、政治、科技、軍事等領域全面競爭態勢白熱化,熱戰的修昔底德陷阱或不會這麼快發生,但貿易和科技的衝突卻無法避免。尤其美國企業的供應商皆開始從中國轉移至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度、墨西哥等國,且在中國的人口紅利、政治穩定度、對外資補貼政策皆漸無吸引力時,外資就像重力加速度般離開中國。無論兩黨哪位候選人勝出,對中政策的基調都不會改變,此前川普提高對中關稅和技術管制的政策,就被拜登保留,並持續對中強硬,顯示這已成為兩黨共識,全球供應鏈從中國+1,漸變成中國+N,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後,全球供應鏈轉移的速度只會更快。減稅成兩黨共識 但在企業稅與關稅呈現分歧民主黨的經濟政策較偏向大政府主義,透過提高富有階級的稅率,增加移轉性支出,將資金補貼弱勢族群。此外,民主黨要求增加企業稅自21%提高至28%,以提高政府稅收。而且恢復兒童稅收抵免(CTC),提案新生兒第一年最多可獲6000美元稅收減免,並計畫提高聯邦最低薪資。而且,停止對小費課徵所得稅,對於美國服務業勞工來說,小費收入也是主要收入來源,這能增加一般勞工的消費支出,且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近7成為消費,此舉能拖底消費支撐。在關稅方面,預估賀錦麗將延續拜登方針,以談判、結盟為主,除了中國以外,不採取以鄰為壑的關稅戰,此舉有利美國通膨降溫。川普的政策對企業主較友善,減稅刺激企業發展,並以關稅作為談判條件,對盟友和貿易夥伴較具競爭性。此外,川普提案將企業稅自21%降至15%,有利企業改善成本結構。並對所有進口商品課徵10%-20%關稅,針對中國加徵60%以上關稅,此舉有可能增加消費成本,並引起輸入性通膨。川普以美國優先政策不變 供應鏈移轉速度會更快另一方面,對於台灣產業來說,為了避免輸美商品關稅的不確定性,加速轉移供應鏈應是必要之舉,雖在美設廠或轉移產線將壓抑營收成長,不過,在美中競爭的情境下,全球佈局速度越快的公司,越有機會在地緣政治不確定的情況下取得訂單,進而與其它廠商拉開營收差距。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始以來,台灣企業就開始轉移生產基地,不論電子、傳產、科技等領域皆逐漸移出中國,走向全球佈局,這對於台灣企業短期會有相應成本增加,不過長期來看,分散風險的益處遠大於現在和將來的成本。供應鏈分散趨勢延續 台廠走向全球佈局技術敏感度高的科技業對於風險分散的需求也更高,台積電(2330)美國亞利桑那州廠良率攀升,已追上台灣同級晶圓廠,在美中競爭白熱化情況下,為穩定晶片供應,未來美國或會要求在美本土生產更高階製程晶片。而且,鴻海(2317)在蘋果公司要求下,在印度開啟生產線,並於今年首度在印度生產iPhone 16 Pro與iPhone 16 Pro Max等高階機種,未來在印度的產能將會持續擴大。這兩家台灣龍頭企業都採取了分散供應鏈的策略,未來,預估美國大選後,將會有更多台灣企業沿著這個步伐,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塑。精彩全文,詳見《理財周刊》1263期,2024.11.08出刊。
一次搞懂什麼是除權息
2019-08-13
文 / 可樂 受惠去年景氣熱絡,上市櫃整體獲利有機會超過2.2兆元,預估今年配息總金額上看1.5兆元,改寫歷史新高;而隨著6月股東會結束,台股正式迎來每年一度的除權息大戲,「要不要參與除權息」再度成為投資人關心的話題。可是,到底什麼是除權息?要怎麼參與?而股利股息跟除權息又有甚麼關係呢?除權息日前一天買股票,即可參加除權息投資股票有分短中長期,有些人習慣短期買賣賺價差,有些人則習慣長期持有。對長期持有的投資人來說,抱了一整年的股票,最在意的當然是股利了。每年上市櫃公司會根據去年的營運績效,將獲利以股利方式分享給股東,配發方式分為「股票股利」與「現金股利」兩種,而除權息就是發放股利的過程。「除權」是分配股票股利、「除息」是分配現金股利,民眾只要在除權息日前一天,買進或持有該張股票,都能參加除權息。舉例來說,假設A 公司除權息日為7月20 日,只要在7 月19 日前(含)買進或持有該公司的股票,才能享有配發股利的權利,即使是7 月19 日買進7 月20 日賣出,一樣享有配發股利的權利。而要如何查詢個股除權息的日期呢?很簡單,現在有很多網站都有提供免費查詢除權息資料的功能,或是利用券商提供的免費看盤軟體,就能查到何時發放股利。股票需成功填權息,才算真正的獲利不過有除權息經驗的投資人都知道,除權息時戶頭裡雖然多了股息,但股價也減少了,也就是說除權息日的當天投資人手中的價值並沒有多拿到。舉例來說,A 公司除權息日前一日收盤價為100 元,除權息當日配發1 元的現金股利以及1 元股票股利,則除息日開盤的股價會以90 元開出(99÷1.1 = 90)。除息前投資人手中的價值是10 萬(100x1000 股=10萬);除息後投資人手中的價值為9 萬(90x1000 股=9萬)+ 0.1 萬的現金股利+ 100 股的股票股利(90x100股=0.9 萬)合計仍為10 萬。投資人手中的部位價值沒有任何改變,除非有「填權息」,否則除權息等於是把左邊口袋裡的錢放到右邊口袋罷了,財富根本沒有增加。那什麼是填權息呢?當除權息後,股價漲回原來除權息前價格,稱為「填權息」;若股價除權息後,不但沒有回補除息差價,反而下跌,則稱為「貼權息」。 承上述例子,A 公司股價因配股配息受影響而減少,若股價能站回除權息前的100 元,便是成功填權息,投資人才算真正獲利;如果只是部份填權息甚至是貼權息,就變成「賺了股息賠了價差」。最慘的是,若單次股利總額超過20,000 元,還須繳交健保補充保費,陷入賠錢還要繳稅的窘境,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投資人煩腦要不要參與除權息的原因之一。高殖利率股吸睛,選對股才是獲利關鍵其實要不要參加除權息,跟買股票的道理一樣,最終回到選股策略上,想在除權息前想買進卡位、領息的投資人,在挑選股票時可把握以下三大原則:一、 超過五年完成填息:大多數公司派都對於除權息後的填權息速度,都擁有一定的掌握度,建議挑選歷年來填權息機率偏高的個股布局。二、 產業前景佳與公司營運成長:一家公司如果經營績效良好、產業前景佳,營收獲利才有機會再創新高,較有機會推升股價走揚,投資人比較有機會完成填息;反之,若是獲利營收衰退,恐不利股價表現,落入貼息窘境。三、 現金殖利率高於5%:因考量所得稅及二代建保補充保費,建議挑選現金殖利率高於5%的個股最佳,但千萬不要看到高殖利率就盲目進場,因為,並不是每一檔股票都能成功填息,而且殖利率越高的股票,要成功填息需要較高的上漲幅度,困難度當然也就越高。  
全民大減稅 今年報稅4重點
2019-04-30
文 / 可樂 5月報稅季開跑,你準備好了嗎?去(2018)年所得稅修法後,今年是第一次適用新規定報稅,不管你是首報族還是報稅老手,趕快來看有哪些新制上路。一、 調高綜合所得稅4項扣除額今年五月報稅每個人的免稅額8.8 萬並沒有改變,但去年所得稅法修正案調高了「標準扣除額、薪資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等扣除額,讓不用繳稅的額度大幅提高。其中,「標準扣除額與薪資特別扣除額」的調高,使大部分的受薪階級都能受惠,以一個單身的小資族而言,最少可以省超過5,100 元之所得稅;而「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調高,則讓有5 歲以下子女之家庭相當有感。舉例來說,父母都是上班族且扶養2 個五歲以下子女,一年最少可以省近2 萬元的所得稅。(表1)需注意的是,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有「排富條款」,經減除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後,納稅義務人全年綜合所得稅適用稅率在20% 以上(即所得淨額超過1,210,000元)或基本所得額超過扣除額(107 年為6,700,000 元)者,不得扣除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二、 股利所得二擇一去年所得稅法修正案,廢除實施近20 年的「兩稅合一制度」。以往營利事業所繳納之營利事業所得稅,透過「盈餘分配」一併分配給股東計入所得總額並抵稅之機制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讓納稅義務人自行選擇:(1) 28%分開計稅:以往股利所得大戶獲配股利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適用最高累進稅率者,修法後,可選擇適用28% 分開計稅,以獲得較大的節稅效益,不過還是要看所得的類別及計算結構,並不見得股利採分開計稅就最有利,建議可使用國稅局提供軟體試算。須特別注意,當選擇採用28% 分開計稅者,股利所得就不計入所得總額,則有可能影響對教育文化慈善機關團體的捐贈限額計算。因此,過去習慣透過捐贈來達到節稅效果的族群,要特別注意可能有因為選擇股利所得分開計算,而讓捐贈節稅效果大打折扣之情形發生。 (2) 維持計入所得總額:股利維持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但可按股利8.5%計算可抵減稅額,不過一申報戶以8 萬元為限。也就是說,如果全年股利所得不超過94 萬1,176 元(8 萬÷8.5%),每一塊錢股利都有8.5% 可抵稅,最高可以有8 萬元的抵稅額。此方式適合綜所稅稅率較低者,原稅率級距已低於20%,再納入8.5% 可抵減稅額後,實質稅率將更低。三、基本生活費上調至17.1萬去年報稅時,因應《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簡稱《納保法》)生效,國家不可對民眾「基本生活費」課稅。而「基本生活費」的計算基礎,是採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最近一年全國每人可支配所得」的中位數60%定之,去年每人不得課稅的基本生活費為16.6 萬元。若16.6 萬x 乘以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及申報受扶養親屬人數計算之基本生活所需費用總額,超過納稅義務人申報的全部免稅額、一般扣除額(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二者擇一)及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合計金額部分,得自納稅義務人申報的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不過由於其中已有薪資特別扣除額20 萬,已高於基本生活費16.6 萬元,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符合。今年報稅時,除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上調至17.1萬外,今年基本生活所需費用總額的比較基礎,除原有的免稅額與標準或列舉扣除額外,在特別扣除額部分,納入身心障礙、教育學費、幼兒學前以及儲蓄投資等4項特別扣除額,並將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排除在外。也就是說,一般薪資所得家庭在107 年度有比較大的機會可以申報減除基本生活費差額。四、 健保費列舉扣除不限同一申報戶除了前述三項主要差異外,財政部也放寬規定,未來健保費不受「被保險人與要保人應在同一申報戶內」的約束。過去在申報綜合所得稅時,通常會選擇讓所得較高者申報扶養父母,可享較多的節稅利益,而由投保薪資較低者繳父母的健保費,繳出的健保費才會較少,不過由於被保險人和要保人不在同一申報戶,去年以前,所得較高者無法列報父母的健保費,今年開始就可以列報。
年終獎金增肥計畫: 妥適配置‧ 多元組合‧ 定期定額
2019-04-12
文 / 于良 農曆春節假期結束,年終獎金在犒賞自己及家人之餘,透過妥適配置剩餘資金,以定期定額有紀律地進行理財,即便在利率低、波動高的2019年,亦有望持續放大財富,為自己準備來年的紅包。資金配置:償債、生活保障優先,投資理財無後憂辛苦一年收穫年終獎金,是整理自己財務狀況的好時機。若有債務應先清償,再規劃年度重大花費如繳稅、保險費等,行有餘力進一步考量自身資金調度需求,提撥一份生活緊急準備金。扣除上述支出之後,剩餘資金才是年度可靈活運用於投資資金。準備金的金額,應檢視自身的責任狀態( 已婚或單身、是否扶養子女或長輩等),及年終獎金金額而定,通常約10 萬至20 萬不等,或以此為目標,每年提撥約年終獎金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來累積準備金。這份準備金可透過不同年期的定存進行管理,彈性配置長期及短期預備資金。一般而言消費、投資及儲蓄( 長期規劃或緊急預備金) 的比重約1:3:1 或各三分之一;若已累積相當儲蓄,建議拉高投資占比,將資金作最有效應用。每年亦應重新檢視比重,依財務目標、收入情況、支出現況、生活型態而調整,年初確定當年度可用額度,好規劃投資配置 啟動投資:以投資風險承受屬性,選擇投資標的,多元佈局◎檢視風險屬性投資工具多元,選擇時須考量面向多,例如最低投資金額、風險、報酬率、流通性、預期獲利期限、金融商品知識具備程度、預期投入時間精力等。常見選擇投資工具的方法,可依金融商品風險程度,及判斷自身可承受風險屬性,找出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由高至低,投資工具略可分為較高風險商品,如衍生性商品包含期貨、選擇權、原物料等;再為不動產、外匯、股票、基金;風險較低有保險、債券、定存等。高風險伴隨高報酬,較高風險金融商品,適合責任負擔低、時間優勢高且具備相關知識的積極型投資人;反之,保守型投資人則適合較穩健的金融工具。◎選擇投資工具基金及股票為多數個別投資人的主流投資工具。基金依投資標的分類,主要分為股票型、債券型及平衡型基金,風險及報酬各異。風險較高者為股票型基金,以上市櫃公司發行股票或權證為主要投資標的,投資目標為追求資本利得,適合積極型投資人;風險較低者為債券型基金,著眼穩定利息收益,適合保守型投資人;平衡型基金則為風險折衷者,投資標的包含股票及債券,同享資本利得及利息收益,具分散風險功能,適合穩健型投資人。 其實基金分類方式多元,也有依投資範圍分類( 風險高至低:單一國家型、區域型、全球型)、操作程度分類( 主動型、被動型如ETF) 等,亦可作為選擇的判斷參考。另一主流工具為股票。不論以賺取差額利得為目標,或追求穩定配息收益,都建議以長線投資進行操作,避免投資不熟悉的產業或企業。投資股票是為分享企業經營的獲利,對投資標的應具備相當程度了解,可從下列三步驟著手。 1、 產業:對市場不熟悉時,可從熟悉產業下手。每個市場於每段期間,都存在具爆發力的新興產業,及已過高峰期的成熟產業。例如美國股市50 至70 年代應運工業化發展,汽車類股、工業類股等掛帥;至今20 年來數據時代飛速普及,當紅炸子雞變成科技類股。是以,了解經濟發展及產業趨勢,為判斷企業成長性及續航力的重要基礎。但須注意,投資風口浪尖具成長性的產業,錢滾錢的力量及速度較大,其伴隨的風險亦較高。2、 企業:接下來從產業縮小範圍,以市佔率、企業週期( 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或衰退期)、對上下游供應鏈議價能力、對既有及潛在同類產品或公司的競爭力等多面向觀察,找出體質健康或有成長性的數家企業。上述資訊多可從公開資訊觀測站獲取。3、 指標:既然投資股票是為了分享企業經營成果,反映公司營運狀況相關指標包含營收、淨收入、獲利率、營收成長、EPS、股東權益報酬率等。此外,現金股利發放率亦為投資配息股的關注指標。若無餘裕作功課,ETF 指數型基金是較輕鬆入門股票市場的投資工具,例如台灣50 選定台灣權值較高的企業股票為投資標的,提供穩定配息。惟此類投資報酬率僅貼近市場報酬率,較適合保守或穩健型投資人。◎多元配置今年金融市場預期波動較大,建議選擇較安全穩健的投資標的,例如債券型基金或投資配息股。投資方式則建議採「定期定額」如存股,均攤掉價格波動時投入的成本,並透過多元佈局,每個投資部位不超過10%~20% 為原則,來分散波動較大及變數較多所帶來的風險。  
2019 經濟展望 大波動時代 投資從現金管理開始
2019-02-12
文 / 于良 不論歲月靜好或現世動盪,理財是每個追求財務自由者都需面對的課題。展望來年經濟情勢,持續觀察指標性影響因素,有助於理財的選擇和判斷。且不論理財老手或新手,身邊都須維持一定水位的現金存量,以備不時之需、儲備投資銀彈、或保守理財,定存都是不可或缺的理財工具。在波動大、變數多的2019年,就從管理培養自己的現金儲量開始,同時追蹤重點指標及重大事件發展,以把握投資機會、管理投資風險。展望2019經濟2018 年在全球經濟動盪中畫下句點,中美貿易摩擦、法國黃背心示威運動、美國聯準會持續升息、英國將脫歐、新興國家金融及債務風險等諸般不確定因素,將延續至2019 年使經濟成長放緩。眾多指標性國際組織均調降全球及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估,全球經濟成長率將由2018 上半年暫估值3.9%,下降至3.7%;美國則由2.7%降至2.5%、中國自6.4 % 調降為6.2 %、歐元區及日本分別調為1.9%、0.9%;整體而言,各國經濟成長率均較2018 年下降0.1~0.4 個百分點。在諸多影響市場及經濟成長的因素中,以下二大因素最具指標性。◎中美貿易戰美國為縮小貿易逆差、保護智慧財產權、杜絕前沿技術外流,2018 年展開一連串貿易進口相關措施,例如鋼鋁相關產業加徵進口稅、對汽車產業展開調查、對中國外銷至美國產品加徵關稅等,連帶影響日本及德國的汽車外銷產業,使全球貿易及經濟備感壓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貿易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如此關稅報復將導致2019 年全球經濟成長下滑0.8 個百分點。另知名經濟預測及商業諮詢機構IHS Markit 亦預估,2019年全球商品出口年增率將不到2018 的三分之一,僅有約3.1%。這對外貿依存度高的中小型或成長中國家,如台灣、韓國等,都將造成威脅。其中,台灣在中美貿易摩擦下,雖近期受惠轉單效益,及部分台商重新布局選擇回台設廠投資,有利於台灣的經濟成長;惟長遠觀之,台灣主要進行貿易國家的經濟成長下修,全球經濟放緩,削弱購買能力,使外需動能不足,將衝擊台灣外貿表現及經濟成長。中華經濟研究預估,台灣2019 年的經濟成長將倚重內需,2019 年經濟成長率為2.18%,相較於2018 年的2.62% 及2017 年的3.08%,均呈減少趨勢。◎美國聯準會升息步調美國身為經濟領頭羊,利率及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具高度影響力。2018 年美國聯準會依表訂進度升息四次,使基準利率區間達2.25%~2.5%,十分接近所謂長期均衡利率的估計區間2.5%~3.5%。2018 年利率及匯率雙升的態勢,確立2019 年美元上行、資金位移及墊高資金成本的基調,對於全球經濟成長造成壓力,增加各國貨幣金融政策操作難度,尤其影響新興市場。惟因美國的外需下降、擴張財務政策效果減退、歷次升息對經濟滯後效應浮現,預期2019 年升息步調將稍放緩。相對於美國升息,面對全球金融前景不確定性升高,台灣中央銀行至2018 年底利率維持連十凍,因升息可能對國內需求產生不利影響,例如不動產市場資金壓力增大、投資減少等,故預期維持貨幣寬鬆政策,整體仍處低利環境。 新年新希望,理財從管理現金做起在低利環境中,雖然存錢不若其他投資選項的報酬率具吸引力,但不論在動盪環境中好好儲備銀彈,或是想存一桶金,均須透過定存進行現金管理,才能增進投資效率。◎定存有兩種定存主要有二種:定期存款及定期儲蓄存款,主要差異在於年期、利率及利息計算方式。若要存一年以上,建議採用定期儲蓄存款,以同樣一年期利率進行比較,定期儲蓄存款利率優於定期存款,且定期儲蓄存款採複利計算利息,將利息滾入本金計算,充分發揮時間與複利的力量。在定期儲蓄存款中,繳付方式有零存整付、整存整付及存本取息三種。Ø 零存整付:是每個月固定存入一筆錢,到期後一次把本金和利息領出,以分月存入小筆金額,存付壓力較小,類似強迫儲蓄部份薪資的概念。Ø 整存整付:則是所有本金一次存入,到期後一次提取本金和利息,當為未來某計畫準備好一整筆存款時,為防胡亂花掉又可賺取利息,則適合整存整付。Ø 存本取息:是將本金一次存入,存款戶每個月都可領出利息使用,並在期滿時取回本金,例如將退休金一筆存入,每月提領利息作為生活費。此外,在利率的選擇上,不論定期存款或定期儲蓄存款都有固定利率及機動利率兩種。機動利率多高於固定利率,銀行利率會隨中央銀行最調動,若是預期利率走升,可選擇機動利率。
市場震盪 避險有道
2018-11-12
文 / 于良 2018年政治經濟黑天鵝事件頻傳,避險需求隨之升溫。今年下半美國總統川普對土耳其施行嚴厲經濟制裁,引發新興市場資金大舉撤出並波及歐股,近期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加上聯準會持續升息縮表,金融資產價值面臨重新評估,反映於今年美股、台股等各國股市爆發十月股災,全球金融市場恐慌情緒攀升。整體環境的不確定性,使避險需求增溫;然而避險究竟是要避開什麼風險?避險工具為何?相關金融商品有哪些? 投資風險投資風險大致可依風險肇因分為系統性風險及非系統性風險。其中,系統性風險泛指因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等因素引起之投資風險,例如川普關稅政策、聯準會升息、通貨膨脹、股票資產價值高估等。此類風險普遍對於整個投資市場造成之不利影響,具有普遍性、風險溢出、風險傳染和連動,以及週期波動等特性,近期金融市場主要風險即為系統性風險。非系統性風險則為由某一特定原因造成之投資風險,僅對個別或少數範圍造成不利影響,多為個人、個別企業、個別產業相關的可控因素引起;例如新藥研發失敗造成股價下挫、某上市櫃企業經營管理問題影響信用、不動產業不景氣反應於營建類股股價等。是以非系統性風險多可透過多樣性分散投資加以消除。 四大避險工具美元、日圓、黃金及美國長期公債為常見四大避險工具,主要係因其與深受市場波動影響的股市之相關性較低,當政治經濟因素干擾整體市場、市場趨勢不明之際,此類避險工具可作為資金避風港。 ◎美元美元長期為流動性最高貨幣、全球外匯交易主要貨幣且為各國央行主要儲備貨幣,近期更在美國總統川普的減稅政策、新興市場貨幣疲弱等因素之下,更是吸納大量資金湧向美元資產。加上聯準會升息趨勢明確,推升美元走強,使其成為相對穩健的貨幣。美元相關金融產品,除美元定存、外匯投資、美元貨幣市場基金之外,目前台股亦有美元指數相關ETF 可供作為避險選擇。其中,美元指數是美元與六國貨幣的匯率變化指數,作為反映美元強弱的指標。六國貨幣依其權重分別為歐元、日圓、英鎊、加拿大、瑞典克朗及瑞士法郎。。當景氣暢旺時,資金流向股市及商品期貨市場;當景氣下滑時,資金流往美金避險。 ◎日圓日圓為主要避險工具之一,係因日本是全球最大債權國,其政治經濟在動盪國際情勢之中相對穩定,使日圓變動不確定性較低。且日本又長期處於低利環境,使日圓常被作為資金成本便宜的融資貨幣,是以當國際風險上升、海外投資人大舉出售資產之際,換回的日圓將推升日圓匯價,使日幣又有「保值貨幣」之名。 ◎黃金黃金因其流動性佳、具稀少性、抗通膨保值、股債連動性較低等特性,為主要避險工具之一,各國央行亦多都有黃金儲備,是以每當市場出現黑天鵝事件,黃金表現多較佳,例如今年美國公布鋼鋁稅之際,黃金金價即有所推升。黃金投資商品主要包含實體黃金( 金條/ 金幣/ 飾金)、黃金存摺、黃金現貨、黃金基金、黃金期貨、黃金期貨基金、黃金期貨ETF 等。其中,黃金存摺的投資主體為實體黃金,以賺取買賣價差為主,較黃金實體保存方便,適合保守型投資人。黃金基金則是投資黃金相關公司的股票,具題材性、可享配股配息;黃金期貨財務槓桿倍數高,此類相關商品均較適合積極型投資人。整體而言,黃金投資除考量投資人風險屬性,亦須比較各種投資工具的手續費、保管費、稅賦等,以選擇最適合的避險組合。 ◎美國公債美國屬高度成熟資本市場,且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元亦是當前最重要的國際貨幣。相較其他國家,美國政府發行公債的違約機率幾近於零,主要僅受利率影響,付息相對穩定,同時具備投資與避險功能,為具代表性的資金避險工具之一。是以當市場發生風險事件,資金多大舉轉進安全性最高的美國公債券避險。美國公債相關金融商品在台灣有發行短期(1~3 年) 及長期(7~10年及20 年) 的美國公債ETF 可供投資人避險選擇。 避險操作建議除上述具代表性的避險工具,尚有反向ETF、波動率指數(VIX 指數,又稱恐慌指數) ETF、期貨等,於市場爆發風險事件或趨勢渾沌之際,建議以短線操作、分散持有避險工具為宜。待風險降低或事件告一段落時,建議即時出場,透過靈活操作以達保本、避損失之目標。此波貿易戰變化多端,於事態明朗之前,建議避開全球化、科技類、新興市場特性之資產,以保守為宜。 黑天鵝事件雖難以預料,惟於市場震盪當下,仍可透過景氣指標例如美國公債殖利率、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恐慌指數等,判斷風險為系統性或非系統性風險、事件為短期或長期風險,再決定進行短期避險操作、或長期投資組合調整,以免過度反應或避險不足。  
比特幣知多少?
2018-10-19
文 / 莉思 比特幣自2008年底被提出至今已九年多,近期其價格在9年的時間內翻了260萬倍,多數人認為這是投機者的另一種賭博方式,但隨著比特幣受到全球關注度,許多國際知名品牌陸續接受比特幣支付(如:維多利亞的秘密、亞馬遜網路書店、eBay等),並有越來越多的網路商家跟進,是以,比特幣的浪潮看起來似乎不會止息,未來我們將無法置身事外,應對比特幣有基本了解。誰創造了比特幣全世界現有貨幣是由國家央行發行或廢除,如果央行不斷的發行貨幣,人們手中的貨幣將不斷稀釋,降低貨幣購買力,為了解決此問題,比特幣之父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 在2008 年發表一篇論文描述一種叫作比特幣(Bitcoin) 的電子現金系統,2009 年將比特幣的程序上線,2010 年將經營的比特幣論壇轉讓給別人,自己便退居幕後。什麼是比特幣比特幣(Bitcoin,又稱為BTC)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它以一套編碼系統為基礎,通過複雜地計算而產生。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相關的軟體「製造」比特幣,再利用電子簽名的方式來流通,最後透過P2P 網絡來核查重複消費的情況。它和傳統貨幣最大的不同是,比特幣執行機制不依賴中央銀行、政府、企業的支援或者信用擔保,而是依賴對等網路中種子檔案達成的網路協定,去中心化、自我完善的貨幣體制,理論上確保了任何人、機構、或政府都不可能操控比特幣的貨幣總量,或者製造通貨膨脹。它的貨幣總量按照設計預定的速率逐步增加,增加速度逐步放緩,最終在2100 萬個為極限。比特幣價格之決定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貨幣,不會有市場干預比特幣價值的狀況,其價格並非管制價格,和黃金或白銀一樣,係由供給( 如:礦工挖礦所得出售或儲值、投資、投機、炒作等購買比特幣的人再出售) 與需求( 如:比特幣之儲值或投資、作為支付、跨國匯款、結算等進行使用或進行投機、炒作) 決定,當對比特幣的需求上升的時候,其價格上漲,當對其需求下降的時候,其價格下跌。由於流通中的比特幣數量是固定的,其市場還是比較小,不需要很大數額的錢就能使它的市場價格上升或下降,所以比特幣的價格還是很不穩定。 比特幣特性由於比特幣可跨越國界流通,不需要銀行業或政府提供支持,在現今的數位時代是個卓越的付款方式,跟信用卡與金融卡相較起來,比特幣交易之交易手續費幾乎是免費的,且比特幣付款幾乎是及時的,不需要等待即可收到款項,加上它還具有隱私性,微支付及自主權等特點,越來越多的網路商家接受比特幣支付;但因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性高,弱化比特幣做為貨幣的能力,相較於做為一種貨幣,現在市場上的交易更把比特幣做為一種資產,希望能獲取高報酬率。比特幣相關衍生性商品數量增加比特幣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虛擬貨幣,也是最火熱的資產,目前仍持續發燒中,而在2017 年12 月底比特幣期貨問世後,帶領新的衍生性商品出現,但之後美國證監會(SEC) 顧慮期貨市場的交易量很小,價格大幅上漲為市場操縱,導致近期美國證監會基於比特幣的市場操縱和欺詐問題,需要更多時間考量,再度拒絕了一大批比特幣 ETF 的上世申請。由於美國在全球ETF 市場最具指標性,歐盟因資本市場欠缺整合,短期內比特幣ETF 這種具爭議性的商品,較難成型;中國則因對加密貨幣政策的限制,較無發展可能; 日本也因傳統金融體制保守,較難有發展,故若美國率先通過比特幣ETF,其他地區金融市場將可能跟進,投資人得以用買股票的方式購買比特幣,將大大開啟資金湧進的機會。比特幣未來發展市場分析師表示,隨著比特幣相關衍生性商品數量增加,機構投資者非常有興趣了解比特幣更多信息,將有更多機構投資者進入該市場,但相應監管會更嚴僅,監管機構的行動將會阻止此類商品漲勢,使其價格下滑;此外,比特幣是目前最成熟的數位貨幣,將成為新投資者進入加密貨幣領域的方式,同時也將帶動其他小型數位貨幣( 瑞波幣、恒星幣和波場幣等) 價格將上漲。綜上,由於比特幣沒有漲跌停板機制,暴漲暴跌的情形遠遠超過股票市場,是個典型的投機市場,是以要投資比特幣相關衍生性商品需先了解比特幣產品交易的特性,若投資人在這個市場中,無法判斷大趨勢、不懂停損、使用融資資金的人,都是不適合操作這種商品的人。  
投資海外房產的準備及風險
2018-07-12
【文 / 莉思】 自2011年奢侈稅上路及台灣房市陸續實施政策調控,房市交易明顯低迷,房市報酬率大幅下降,投資人不敢輕易進場,是以許多投資人看上投資海外房產的超高投資報酬率,掀起一股「海外置產潮」,但交易糾紛也層出不窮,故投資人投資海外房產究竟要做什麼功課?又要承擔什麼樣的風險呢?投資海外房產的前期準備◎選擇透明度高的國家由於房地產市場透明度較低的國家( 如:新興市場與東南亞),因企業治理不佳、法規制度不成熟等,將為投資人帶來極大的投資風險,最好的方法就是慎選投資國家,若該國家法規政策越完善,資訊透明度越高,投資的風險就越低( 如:英國及美國等)。◎選擇生活機能強、交通便捷區域國內外房產投資地段選擇是以生活機能強、交通便捷為優先考量,一般而言,首都或第二大城市擁有最好的基礎建設、完善設施及較高的國際化程度,在地及外來購屋需求是最強的;其次,選擇捷運站周邊為購屋標的,亦是不敗的購屋策略。◎慎選代理銷售公司,並親自到當地去考查投資人擬將大筆資金投入海外房產時,需選擇一家信譽佳、口碑好的代理銷售海外房地產公司,否則產生任何糾紛時,無法全力維護投資人的權益;此外,投資人應要親自到當地去考查,切忌衝動性的購買。◎低總價產品進可攻退可守由於大型房產物件總價高,會限制承租人的能力,更限縮未來轉手的空間,若要投入海外房地產,建議投資人應以低總價中小坪數的產品最適宜。◎不要只看租金報酬率許多海外房產建案以高租金報酬率為主要訴求,相較台北之報酬為優,但這可能是毛報酬率,若扣除其他的費用及成本( 如:印花稅、契稅、登記費或公證費、律師費、仲介費、土地稅或房屋稅、租金收入所得稅、代租或代管費、管理費等),淨報酬率不如預期,且再高的租金報酬率,需在滿租的前提下才能實現,若空租下來,租金報酬率都是零。◎要了解當地相關房產稅負條件房地產投資獲利之關鍵因素之一取決於房產稅負之高低,這也是國內實施房地合一稅讓很多投資人產生觀望心態的重要原因;由於各國房產稅負具有一定的複雜度,詳盡了解想投資國家房產的稅負絕對是必要的。◎謹記高獲利高風險、低獲利低風險由於所有的投資都遵循「高獲利、高風險;低獲利、低風險」的定律,投資人在進場前必需評估自身風險承受程度,才能決定自己適不適合投資海外房產;此外,要冷靜評估個人的資金能力,採用借錢或是高槓桿方式到海外購買房產,都不值得鼓勵。◎隨時掌握外在環境動態評估最佳出場時機投資人不僅需要評估進場投資時機,同時也要考慮出場機制,一般來說,投資人可以將出場門檻設為資產增值的一定比率,加上每年穩定租金報酬;同時,投資人也需評估外國人投資占比是否過高?若本國人都不投資自己國家,未來轉售肯定高難度。 投資海外房產之風險●政經局勢與政策風險由於部分開發中國家的政治局勢不穩定,偶有政變、暴動之情形,將造成房價大幅波動,降低投資報酬率;另部分國家有排華意識或歧視作為,投資人從事該國不動產投資風險將相對提高。此外,房產相關法規與政策也是投資人需要隨時掌握的重要關鍵,如:投資人必需釐清投資房地產是否擁有土地及房屋永久產權,若買到使用權,使用期限短,相對持有成本也會提升,投資人將承擔較高風險,獲利機會相對小。另若外國人投資情形過熱引起當地反彈時,應注意是否有對外國人取得不動產總量之限制或增加租稅負擔之情事。●貨幣匯率風險海外房產投資人買房動機主要為增值及收租,也就是將投資標的出租,賺取穩定的租金收入,並待房價達最高點時售出賺取差價。由於國內一般投資人對海外的房產多採取直接投資,匯率變動將對租金收入、出售價款有很大影響,相對於穩定度高的台幣而言,外國貨幣波動幅度遠比台幣高,一旦投資地的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即使房地產操作有利得,可能也無法彌補匯率上的損失。●產品流通風險房產變現速度原本就比較慢,若所投資不動產標的是針對外國人設計的高總價房產或是收益型的房產,對當地民眾是沒有購買的吸引力,則產品的流通性、變現性相對較低,將來出脫難度相對較高。此外,國外開發商或國內不動產經紀業提供保障出租年限,應留意租金收益是否於年限期滿後能繼續維持,找到後續承租人之難易度等。●資訊取得風險由於投資海外房產,相關機制相對不透明,讓投資人落入孤立的多重弱勢,且市場資訊甚至是片段、變動的,投資風險相對較高,建議投資人選擇自己熟悉、了解的國家及當地不動產市場為投資標的,因投資人在國內,不易取得海外資訊,無法掌握最新訊息,較難因應瞬息萬變的風險。是以投資人在投資前應「停、看、聽」,做好相關功課及風險評估,了解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風險及是否符合個人風險偏好,提前做好危機防制,以避免落入「投資前開心,投資後傷心」的窘境。
美中貿易戰對全球經濟影響
2018-05-11
文 / 莉思 美國2017年8月宣佈正式對中國發起「301調查」,2018年3月川普政府宣佈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而中國隨即提出反制措施,決心和美國打一場「同等規模、同等程度和同等力度」的貿易戰。隨著美中貿易衝突升温,對全球經濟影響之程度將是如何?美中貿易戰背景美國在1990 年老布希宣布延長對中最惠國待遇( 與人權議題掛鈎),1995 年柯林頓延長對中國最惠國待遇( 與人權議題脫鈎),並進一步擴大美中經貿合作,而中國在1990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自此中國獲得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美國自1985 年對中國幾乎沒有貿易逆差,逐年增加到2012 年開始連續6 年突破3,000 億美元的貿易逆差,2017 年貿易逆差更上升至3,752 億美元,達2001 年中國加入WTO 的4 倍,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認為整個世界經貿環境對美國有許多不公平,造成美國巨額貿易赤字,間接使美國製造業工作流失、競爭力下滑及經濟表現不佳,因而重新評估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FTA) 政策,並抑制貿易夥伴不公平的貿易措施( 如:市場不開放、制度不透明、不當政府補貼及侵犯智慧財產權等),而中國為美國最主要貿易逆差國,自然成為美國首要目標。中國認為雙方貿易失衡固然存在,但美國在中國有龐大的投資企業並營運良好,此收益並未反應在貿易帳上,且多數產品回銷美國卻仍視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並不公平;此外,中國生產成本雖遠低於美國,但主要是出口勞力密集產品,這些產品在美國國內並未有生產利基,即使中國不出口至美國,也是由其他開發中國家出口至美國,美國的貿易逆差仍存在,只不過由中國移轉到其他國家,是以中國主張其貿易逆差係互補性逆差而非競爭性逆差,是經濟全球化下產業結構調整及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何謂「301條款」根據美國1974 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第301 條款,美國貿易代表與總統可申訴或自主決定對外國政府「不合理或不公正」的貿易措施發起「301 調查」,並採取單邊制裁措施( 如:撤銷貿易優惠、徵收與受損規模相當的報復性關稅等),並於1988 年在1974 年貿易法基礎上設置針對智慧財產權的「特別301 條款」與針對重大貿易障礙( 市場開放) 的「超級301 條款」,然WTO在1995 年成立後,會員國間如果有貿易爭端,都須透過WTO 下的爭端解決機制處理,許多國家將美國以單邊行使貿易措施的案子告上WTO,WTO 裁定美國違法,應回復正常關稅稅率,扭轉過去單邊行使貿易措施情勢。美中貿易衝突演變由於川普政府「美國優先」的政策取向及美中在雙邊經濟安全會議中討論的智慧財產權議題,遲遲沒具體進展,加上美國對大陸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川普在2017年上任後,對WTO 的不信任,陸續在2018 年3 月進行一連串貿易措施,尤其301 懲罰性關稅清單,是針對「中國2025」十大領域的各項產業,因而各方臆測美國貿易戰打的是未來,打的是工業4.0 智慧製造的爭霸戰,主要目的是不讓中國崛起,不讓中國從「量產製造」變「智慧製造」,要讓製造業加速回流美國,是以美日貿易衝突逐漸擴大。 對全球經濟影響經IMF 評估,美中不斷的升温的貿易保護主義將傷害全球經濟成長,而美國若無視WTO 協商機制,擅自進行貿易報復,恐破壞全球貿易秩序,對全球貿易動能帶來負面影響,亦將加劇全球金融巿場波動,且隨著美中貿易戰針峰相對,若雙方報復切中要害,亦將對對美國經濟造成深遠影響,並可能使中國大陸整體經濟遭受重大衝擊。對台灣經濟影響及因應之道依據中經院研究指出,台灣為小型高度開放經濟體,美中若爆發貿易戰,將影響台灣出口,由於美國《301 條款》對中國可能進行制裁的產業是「中國製造2025」重點發展產業,其中資通訊電子產品在兩岸已形成明顯的供應鏈體系,美國若最終決定針對資通訊電子產業進行進口關稅或服務貿易限制,對臺灣的間接出口影響最大,惟仍須觀察後續公布詳細受限制的產品清單,方能釐清台商可能衝擊;此外,以往「臺灣接單、中國生產出貨、第三地美國消費」的三角貿易模式,隨著美中貿易摩擦增溫,恐影響廠商全球投資生產布局及三角貿易運作,為配合客戶需求及降低貿易障礙,未來赴美投資計畫可行性增加。針對美中貿易衝突不斷升温,台灣應持續提高研發及生產的比重,強化台灣作為生產與技術提升的貿易基地,並擴大台灣在地的內需投資商機,讓內需擴大成為支撐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另推動科技發展和智財權的保護,提升貿易競爭力的決勝關鍵,以及推動貿易市場與生產基地多元布局,使台灣在美中貿易戰中受到之影響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