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供應鏈 全球新版圖 美大選後分析
2024-11-29
聚焦輝達財報 AI股與航運股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成為全球供應鏈發展新趨勢,美國總統大選後,供應鏈移出中國的趨勢不變,這已然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識。就產業發展而言,AI掀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掌握算力和發展算力的資源成為顯學,從全球四大雲端服務業者擴張資本支出的方向,以及台廠全球布局先行者,可以找到相關台股供應鏈投資標的。輝達財報動見觀瞻,台積電、鴻海等輝達供應鏈相關14檔個股值得留意。另外,繼馬士基大幅調高運價後,長榮海運也表示明年合約價漲定了,近期航海王頗有風雲再起之勢,可以持續追蹤。美國總統大選後,對於台灣企業而言,供應鏈移出中國的趨勢不會有變化,這已然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識,美國是台灣最大的終端出口市場,台灣的產業政策與美國牽連極深,美國政策也會深刻影響台灣。美國兩黨對中國皆強硬,但對於盟友或貿易夥伴的態度差異較大,在美中貿易對抗的態勢逐漸升溫下,全球供應鏈的移轉速度將加快,台灣企業須盡可能的分散供應鏈,趨避風險。美總統大選牽動全球供應鏈2018年中美貿易戰後,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成為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趨勢,雖然在短期內會造成遷廠、人員培訓等成本增加,但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倘若持續留在中國,恐將面臨高關稅的壓力,在美中於貿易、政治、科技、軍事等領域全面競爭態勢白熱化,熱戰的修昔底德陷阱或不會這麼快發生,但貿易和科技的衝突卻無法避免。尤其美國企業的供應商皆開始從中國轉移至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度、墨西哥等國,且在中國的人口紅利、政治穩定度、對外資補貼政策皆漸無吸引力時,外資就像重力加速度般離開中國。無論兩黨哪位候選人勝出,對中政策的基調都不會改變,此前川普提高對中關稅和技術管制的政策,就被拜登保留,並持續對中強硬,顯示這已成為兩黨共識,全球供應鏈從中國+1,漸變成中國+N,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後,全球供應鏈轉移的速度只會更快。減稅成兩黨共識 但在企業稅與關稅呈現分歧民主黨的經濟政策較偏向大政府主義,透過提高富有階級的稅率,增加移轉性支出,將資金補貼弱勢族群。此外,民主黨要求增加企業稅自21%提高至28%,以提高政府稅收。而且恢復兒童稅收抵免(CTC),提案新生兒第一年最多可獲6000美元稅收減免,並計畫提高聯邦最低薪資。而且,停止對小費課徵所得稅,對於美國服務業勞工來說,小費收入也是主要收入來源,這能增加一般勞工的消費支出,且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近7成為消費,此舉能拖底消費支撐。在關稅方面,預估賀錦麗將延續拜登方針,以談判、結盟為主,除了中國以外,不採取以鄰為壑的關稅戰,此舉有利美國通膨降溫。川普的政策對企業主較友善,減稅刺激企業發展,並以關稅作為談判條件,對盟友和貿易夥伴較具競爭性。此外,川普提案將企業稅自21%降至15%,有利企業改善成本結構。並對所有進口商品課徵10%-20%關稅,針對中國加徵60%以上關稅,此舉有可能增加消費成本,並引起輸入性通膨。川普以美國優先政策不變 供應鏈移轉速度會更快另一方面,對於台灣產業來說,為了避免輸美商品關稅的不確定性,加速轉移供應鏈應是必要之舉,雖在美設廠或轉移產線將壓抑營收成長,不過,在美中競爭的情境下,全球佈局速度越快的公司,越有機會在地緣政治不確定的情況下取得訂單,進而與其它廠商拉開營收差距。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始以來,台灣企業就開始轉移生產基地,不論電子、傳產、科技等領域皆逐漸移出中國,走向全球佈局,這對於台灣企業短期會有相應成本增加,不過長期來看,分散風險的益處遠大於現在和將來的成本。供應鏈分散趨勢延續 台廠走向全球佈局技術敏感度高的科技業對於風險分散的需求也更高,台積電(2330)美國亞利桑那州廠良率攀升,已追上台灣同級晶圓廠,在美中競爭白熱化情況下,為穩定晶片供應,未來美國或會要求在美本土生產更高階製程晶片。而且,鴻海(2317)在蘋果公司要求下,在印度開啟生產線,並於今年首度在印度生產iPhone 16 Pro與iPhone 16 Pro Max等高階機種,未來在印度的產能將會持續擴大。這兩家台灣龍頭企業都採取了分散供應鏈的策略,未來,預估美國大選後,將會有更多台灣企業沿著這個步伐,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塑。精彩全文,詳見《理財周刊》1263期,2024.11.08出刊。
3招「景氣循環股」必勝投資心法
2021-08-01
一般市場所謂的景氣循環股,大致上可分為傳產與電子族群,包含傳產原物料的航運、鋼鐵、塑化、紡纖、造紙與玻璃陶瓷…等,以及電子業的DRAM、LCD、LED等「3D族群」。景氣循環股是隨著經濟景氣好壞而漲跌的股票。當景氣走向復甦,產業需求上升,股價也會上升飆漲;當景氣低迷,產業需求下降,個股獲利會呈現衰退,股價也大幅下跌。換句話說,景氣循環股的股價波動較大,產業需要看景氣變化而定。「10年不開張、開張吃10年!」,就是景氣循環股的最大特色,2020年至今的全球原物料上漲,搭配天時、地利、人和,台股的景氣循環股也跟上了這一波多頭腳步,更造就了「航海王」與「鋼鐵人」的大行情!景氣循環股「股價怎麼上去之後,通常就會怎麼下來」,3招操作景氣循環股必勝心法,立於不敗之地!第1招 . 買在公司大虧、賣在公司大賺投資景氣循環股能立於不敗之地,首先就是「買在公司大虧或高本益比,賣在公司大賺或低本益比」。簡單地說,就是買進景氣循環股在本益比高、獲利差,甚至出現大幅虧損時;當公司開始轉虧為盈、獲利賺錢、本益比變低,反而是賣出的時點。過去政府大力支持的「兩兆雙星」-面板與半導體,後來卻變成為「兩兆傷心」,2011年台灣雙D產業虧損合計將上看兩千億元,DRAM產業合計虧損近900億元;面板廠燒錢全年虧損超過1400億元創下新高。以面板為例,2011年「面板雙虎」友達(2409)、群創(3481/前身為奇美電)全年虧損分別達到614億元與647億元;彩晶(6116)也有虧損74.69億元。在公司出現大虧,股價2011-2012年也紛紛來到相對低點,像是友達8.19元、群創8.48元、彩晶1.2元,都是面板族群中長線的黃金買點。「10年河東、10年河西」,2021年面板族群已非吳下阿蒙,2021年第一季,友達大賺118.42億元,每股盈餘1.25元,寫下13年來的單季高點;群創也賺進115.7億元,連兩季大賺逾百億元,每股盈餘1.15元;彩晶2020年每股盈餘達1.28元,優於面板雙虎,成為台股面板獲利王,2021年前4月每股盈餘1.32元,已超越去年的1.25元。2021年第1季,面板族群獲利都大放異彩,而友達、群創、彩晶都在4月底,股價來相對高點,分別來到33.15元、32.55元、32.55元,公司出現大賺就是景氣循環股賣出最好時機!第2招 . 買在人少量小、賣在人多量大上市航運族群在7月6日寫多項新紀錄,包括上市航運股市值3.38兆元創歷史新高、成交值2.919.05億元刷新高、成交值占比近一半的48.11%歷史次高(6月16日占比達51%寫下歷史新高),相對於電子股成交值只有1,987.47億元,占比僅32.76%。儘管貨櫃航運基本面佳,但是的確有過熱的疑慮,像是上市航運族群的市值、成交值、成交值占都創下新高,加上市場瀰漫「敢沖就有錢賺」,航運股已成為市場最熱門的焦點股與當沖標的,股民們心中的「最愛」。所以當7月初,「貨櫃三雄」長榮(2603)、陽明(2609)、萬海(2615)股價分別見到本波最高點,分別來到233元、234元、353元,投資人面對像是航運的景氣循環股,一旦出現人多量大成為「全民運動」,建議可獲利了結一趟!第3招 . 買在山底利空、賣在山頂利多全球貨櫃航運已經低迷了近10年,像是國內的陽明海運過去5年,就有4年虧損,2009年更是出現大虧158億元的慘狀,為10年以來最大虧損。不過,風水輪流轉,壞了10幾年的貨櫃航運景氣,從2020年8月觸底反彈,「貨櫃三雄」也鹹魚大翻身,2020年第3季都繳出了好成績,長榮、陽明與萬海分別大賺81.85億元、27.36億元、17.96億元,不但股價跟著水漲船高,並且航運相關利多消息更是每天滿天飛!?「整體海運市場仍處於缺船、缺櫃、缺工及塞港的情況嚴重,全球貨櫃航運持續吃緊……….」「長榮海運貨輪『長賜號』在蘇伊士運河擱淺,超過200艘船舶陷入進退兩難,估計運河每堵塞1小時,全球貿易就虧損4億美元………」上市櫃大老闆喊話,航運股「一張不賣,奇蹟自來!…」 當打開財經報章雜誌或電視,一面倒盡都是航運的利多新聞,甚至每天都成為財經版頭條,完全找不到利空消息,相信市場人手一張股票,當沖成為日常,股民搶當「航海王」變成全民運動,「擦鞋童理論」過熱現象就會出現,此時絕對是景氣循環股的波段高點,並且獲利出場時好機!
不再翻箱倒櫃找保單 明年底電子保單全面上線
2021-08-01
在壽險和產險個人險加入電子保單機制以後,將有效解決紙本保單保存不易且難找尋、民眾容易忘記自身有多少保單的問題。4月中旬,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林楚茵在立法院質詢指出,台灣平均每人擁有2.5張保單,大半民眾將厚厚一疊保單塞進家裡,待出險時再翻箱倒櫃找保單,或經常發生紙本保單多半已受潮、受損。她呼籲監理機關應正視紙本保單容易遺失及造成資源浪費的問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當場許諾,金管會將在兩年內全面推動保單電子化,並同步上線電子保單存摺。落實環保整合保單效益  還有利大數據運用配合綠色金融行動方案,金管會近年逐步推動保單無紙化,包含開放保險業以QR Code方式簡化保險條文,待業者解決資訊設備和規格等技術性問題,即可陸續加入電子化保單的行列。金管會指出,國內22家壽險公司中,目前有八家大型壽險加入壽險公會的電子保單認證與存證平台。預估今年底將再有六家壽險公司電子保單到位,其餘八家也將在2022年底將保單全面電子化。施瓊華表示,推動壽險公司提供保戶電子保單存摺服務,不僅落實環保政策,藉由電子化提升保單整合效益,並且有利於大數據運用。率先推動保單電子化的八家壽險公司業者,包含新光人壽、國泰人壽、台灣人壽、南山人壽、中國人壽、富邦人壽、三商美邦人壽與元大人壽。國壽指出,選擇啟動保單電子化的原因,起心動念是來自「三袋公主」。以往招攬保險時,業務員通常攜帶一袋紙本要保書、一袋建議書與一袋變更書,因此常被戲稱為「三袋公主」。業務員擔心客戶填錯資料,通常還會多帶空白備份,不僅造成紙張的耗用,服務效率也較低。國壽自2012年開始推動無紙化服務,但過程並沒有那麼容易。對資深、年紀較長的業務員而言,要改變傳統紙本服務習慣與跨越數位工具的學習門檻,有相當程度困難。此外業務員也擔心,若投保過程網路連線不穩,導致「系統轉圈圈」,客戶不開心,辛苦談成的保單可能就飛走了。為此,國壽大力優化行政、IT部門系統界面、提升網路穩定度,並辦理業務員教育訓練及提供獎勵機制,耗時數年時間,將行動投保使用率提高至99.15%,保單全面電子化以後,使用率也超過90%。國壽推動無紙化服務後發現,業務員人手一台平板,節省保單DM、簽約、資料變更等用紙,累計至2019年已相當於47棟101大樓的高度,為減碳帶來有效助力。考量高齡保戶習慣  初期輔以紙本保單部分壽險公司表示,年輕保戶多能接受電子保單,但高齡保戶普遍傾向持有紙本保單,以致電子保單申辦率難有效提高,兩年內保單全面電子化的目標,恐難以達成。施瓊華表示,考量不太熟悉網路應用的高齡族群占有一定比例,在兩年內達陣保單電子化的同時,也會請保險公司設立輔助機制,仍提供一份紙本保單給有需要的民眾。施瓊華說明,推動電子保單有兩個重要面向,第一是保險公司願意做,第二是民眾願意持有。站在監理機關立場,基於環保、資源整合等效益,將持續鼓勵與推廣電子保單,初期政策上採電子保單為主、紙本為輔,以符合不同民眾的使用習慣和需求。壽險產險陸續到位  保單電子化揭保險新頁金管會規劃的電子化保單與保單存摺,主要針對自然人個人險,包含全數壽險與產險保單。至於產險承保對象為機構法人者,基於保單性質與數量等考量,將不會強制納入保單電子化。根據金管會調查,目前國內共計19家產險公司,其中兩家產險公司是專營貿易信用保險,承保對象為法人機構,實務上此類保戶在採購招標或向銀行借款時,均需檢附實體保單,沒有使用電子保單需求,所以並未規劃簽發電子保單。因此,產險部分至2022年底,將有17家產險公司的個人險商品加入電子化保單行列。在壽險和產險個人險加入電子保單機制以後,就能建立電子保單存摺,供民眾線上查詢自身所有保單,有效解決紙本保單保存不易且難找尋、民眾容易忘記自身有多少保單的問題。現行一份保單包含要保書、保單條款與保單面頁等大量資料,未來厚厚的紙本將逐步消失,在資源面大量減少紙張耗用,並帶來電子化保單的整合效益。隨電子化潮流來襲,2022年底台灣的保險服務亦將寫下歷史性新頁。
疫苗大規模「全民開打」 「疫苗險」炙手可熱!
2021-07-01
投保「年齡上限」、「保障期限」與「給付天數」需多比較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擴大,行政院從6月7日起,宣布延長全國三級警戒管制,全國展開大規模的施打疫苗,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根據國際期刊研究,AZ疫苗及莫德納(MODERNA)疫苗產生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約為0.88%及0.6%。目前台灣已訂購了1000萬劑AZ疫苗與505萬劑莫德納疫苗,以及向COVAX預定了470萬劑疫苗;另外還有日本與美國分別捐贈的124劑AZ疫苗與250劑莫德納疫苗;加上第3-4季,高端與聯亞的國產疫苗有機會上場救援。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19日為止,全台有148萬人至少接種1劑疫苗,涵蓋率只有6.4%。有鑑於國人對施打疫苗的急迫與需求大增,但是後續衍生的後遺症與不良反應不少,目前國內共有富邦、兆豐、安達與和泰等4家產險公司針對疫苗接種,推出所謂「疫苗保單」,以減少接種疫苗的風險,讓民眾打的安心。安達產險>安打疫苗保險專案16-75歲皆可投保(網路投保需滿20歲),網路投保185元/年。疫苗接種90天內產生不良反應,入住醫院接受診療,將提供「一般住院日額保險金」3000元/日,每次最多給付14天,疫苗接種以2次為限;連續住院5天以上,給付「住院慰問保險金」2萬元(每次疫苗接種給付一次為限);另外還有「加護病房住院定額保險金」給付3萬元/次、「喪葬費用定額補償保險金」30萬元(網路投保25萬元)。兆豐產險>「全民接種COVID-19疫苗保險」專案20至75歲皆可投保,網路投保182元/年。接種疫苗28天內,若出現不良事件住院診療,將提供「一般住院日額保險金」3000元/日(同一保單最高給付45天);若入住加護病房或負壓隔離病房則再加倍給付(同一保單最高給付45天);住滿3天以上,則提供一次「住院關懷保險金」1.5萬元(同一保單年度給付一次);若導致死亡,則有定額的「殯葬費用補貼」30萬元。和泰產險>「新疫點零」專案20至80歲皆可投保,依保障內容分為小資型191元/年、基本型396元/年、保障型621元/年等3種方案,若以最低門檻191元/年為例,接種疫苗後28日內,產生嚴重過敏或不良反應需住院治療時,將給付「一般住院日額保險金」2,000元(年度最高給付2次,每次最高給付14天);如果住進加護或負壓隔離病房,日額保險金將加倍給付。此外,還增加給付項目「出院慰問金」定額給付6,000元,以及「喪葬費用補償保險金」實支實付最高10萬元。富邦產險>「疫網打盡」專案20至75歲皆可網路投保,續保最高可至75歲,最大缺點就是沒有「身故給付」。依保障內容區分S、M、L三種方案,保費分別為98元/年、399元/年、647元/年。不限疫苗種類,只要因法定傳染病而「接受隔離」,每次理賠5000元(同一法定傳染病限1次);接種一般疫苗14日內(COVID-19疫苗28日內),產生不良反應而「住院診療」,若以最低門檻98元/年為例,住院1~4天每次理賠1萬,住院達5天(含)以上,除每次理賠1萬外,再賠5萬,最高理賠10萬。4家產險公司疫苗險六大共同特色:1.投保不分性別;2.不分職業;3.無等待期;4.無須健康報告;5.最快翌日就能生效;6.投保對象都需滿20歲以上。不過網路保費不一(保費98-647元/年不等),保障內容與範圍也不相同,像是投保「年齡上限」、「適用疫苗」、「保障期限」與「給付天數」,因此民眾在投保前千萬多看、多比較。在投保年齡方面,3家最高達75歲,而和泰產險投保年齡上限為80歲,家中有老人家可多加運用。此外,富邦與和泰兩家不僅侷限於COVID-19疫苗,也涵蓋像是流感等法定傳染病疫苗。此外,理賠「保障期限」與「給付天數」,各家不盡相同。舉例來說,像是安達產險在民眾在疫苗接種90天內產生不良反應入住醫院,提供「住院保險金」3000元/日,每次最多給付14天;相對地,兆豐產險是接種疫苗28天內,出現不良事件而住院,也有「住院保險金」每日3000元,但是最高給付達45天。
國內疫情急速升溫 「防疫保單」炙手可熱!
2021-06-01
COVID-19壟罩全台,全國疫情警戒提升至第三級,除了民生用品與口罩、酒精防疫商品之外,未雨綢繆的「防疫保單」水漲船高,成為民眾搶購的熱門商品!日前台灣產險推出花500元被隔離就理賠10萬元的防疫保單,掀起一股搶購潮,熱賣逾350萬張而停售;近期旺旺友聯產險「疫應俱全」、國泰產險「心疫滿分」等防疫保單也陸續停售。目前市場仍有多張防疫保單可挑選,民眾不妨從保單費用(500~2500元)、保障內容、理賠金額下手,像是法定傳染病事故都在承保範圍內,但各家保障額度不盡相同,找出適合自己的防疫保單商品。一.富邦產險「疫起守護」專案提供海外突發疾病健康險、法定傳染病健康險、法定傳染病隔離費用補償保險等補償保障,承保年齡0-75歲。以最低保費1,509元為例,只要因染疫被隔離就可獲賠補償保險金3萬元,萬一確診住院可領一次「關懷保險金」3萬元,每天可申請「住院日額」3,000元/天,最高可領45天,三者合計最高可理賠19.5萬元。值得一提,此防疫保單在海外染病也可以請領「住院保險金」。二.兆豐產險「全民防疫」專案投保年齡0~75歲,保障範圍不分國內外,採「單一費率」,不分投保年齡、不分男女性別、不分職業類、無疾病等待期,可以個人或家庭成員多人投保,不僅適用於COVID-19,還包含狂犬病、登革熱等法定傳染病,也包含在理賠項目中。年繳保費分529元(計畫A)與1086元(計畫B)兩種級距,舉例來說,小宏投計畫B,一旦隔離可申請最高2萬元「隔離費用保險金」;若不幸確診法定傳染病,定額給付5萬元「關懷保險金」,以及上限45日、每日2千元「住院日額保險金」,入住負壓隔離病房另有日額2千元保險金,總計最高可理賠25萬元,等於因法定傳染病導致的各階段財務缺口,均可獲得補助。三.臺灣人壽「安心365全護罩」為一年定期住院日額健康保險,採主約、附約互搭設計的家庭型「防疫保單」,一家之主投保一張主約後,其他家庭成員可以附約的形式投保,例如爸爸投保了主約,家中的媽媽、兒女或父母就能以附約方式投保,可省下一筆主約保費支出。承保年齡0-65歲,保戶在保障期間確診,將一次性給付「法定傳染病慰問保險金」1萬元;法定傳染病日額1000元/天;一般住院日額1000元/天;特別病房保險金2000元/天;入住負壓隔離病房,每日享有住院日額給付4,000元,以降低因傳染病帶來的衝擊與安心養病。四.中國人壽「新團體法定傳染病住院醫療健康保險附加條款」有鑑於發生華航、諾富特等多起企業群聚事件,此保險附加條款可算是職場上的「防疫保單」,若員工不幸染疫,不用擔心無法負擔龐大的醫療費,讓企業防疫及員工照顧都升級。凡是65歲(含)以下企業員工、配偶及子女皆可投保,每人每年499元的保費,擁有每日住院日額2,000元保障,不幸確診法定傳染病實際住院15天,可申領「法定傳染病關懷保險金」3萬元,「法定傳染病住院醫療保險金」3萬元,「法定傳染病出院療養保險金」3萬元,合計為9萬元。五.新光人壽「活力罩一年期住院日額健康保險」提供0到65歲民眾投保,並且納入法定傳染病設計,如COVID-19、登革熱、腸病毒等住院診療者,住院日額保障加倍給付。以30歲男性為例,投保此保險住院醫療日額1,000元,年繳保險費910元,若因COVID-19住院50日(負壓隔離病房住院42日後轉入一般病房治療8日),可領取日額保險金5萬元,搭配長期住院生活補助保險金2萬元、加護病房保險金84000萬元,以及法定傳染病住院關懷保險金5萬元,合計可領20.4萬元。
電動車為主流趨勢 相關概念基金正夯
2021-05-01
在環保意識不斷抬頭下,加上2015年《巴黎協定》發布後,全球許多國家都對汽車燃油排放訂定嚴格標準,2020年更是汽車製造商遵守歐盟新碳排放標準的第一年,為提升電動車普及率的重要關鍵,也讓電動車相關產業後市看俏,成為未來主流趨勢,投資人可中長線布局電動車相關基金。特斯拉飆漲6-7倍  全球首富換人產業趨勢改變2020年,疫情下全球股市最大驚嘆號!就是電動車產業龍頭特斯拉(Tesla),在市場資金瘋狂追捧下,從最低點每股350.51美元,計算至最高點2318.49美元,短短1年時間就飆漲逾6-7倍之多,更一舉讓Tesla市值暴漲7倍,成為全球最值錢的車廠,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也成為全球身價最高的人。2021年元月,全球出現首富易位,上演「換人」戲碼!電動車大廠Tesla創辦人兼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擠下亞馬遜(Amazon)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一躍變全球首富,成為地表最有錢的人。儘管後來2月,貝佐斯又超越馬斯克,再度奪回全球首富寶座,預期這兩位富豪在財富上,未來呈現競爭抗衡、精彩可期,最重要是代表產業趨勢改變,電動車走在未來趨勢已確立!全年首度獲利  並納入S&P500指數值得一提,除了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之外,電動車龍頭Tesla在2020年也出現全年首度獲利,並且在2020年底納入標普500指數(S&P500),一舉躍身成為市值第6大的成分股,以及10大最有價值公司,也代表著電動車已成為市場主流之一,更顯現電動車趨勢已成為投資人認同的「作夢行情」,也讓電動車族群完全無懼疫情,成為美股最強悍飆股之一。預計2030年銷售3000萬台  市場規模成長10倍根據Cairn Energy Research Advisors報告預測,隨著2021年車市逐漸復甦,加上各國政府鼓勵購買純電動車激勵銷售,預計2021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將躍升36%,正式突破300萬輛大關。市場預計在2030年全球電動車滲透率將來到30%,全球車廠都會加速開發生產,根據勤業眾信的預估,2030年全球電動車銷售數量,將會達到3000萬台,較目前(2021年)的市場規模成長10倍以上。各國政策加持  中國補貼延長 + 歐洲禁售燃油車目前各研究機構樂觀預估,2021年電動車銷售成長榮景延續,各國政策加持功不可沒。像是中國將購買新能源車免徵車輛購置稅,補貼延長至2022年底(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免徵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車包括純電動車、燃料電池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此外,歐洲各國將自2025~2040年起,陸續禁售燃油車,像是2025年有挪威、荷蘭與2030年有英國、愛爾蘭、冰島、丹麥   等國家,規畫禁止售汽、柴油車,以期未來達到零排放的綠化目標。境內外基金約有80檔基金持有Tesla特斯拉根據統計,若以Tesla此一電動車指標公司,台灣境外、境內基金共有約80檔基金持有;其中,有兩檔境內基金直接標明是以投資「智能車」或「電動車」相關為主的基金,名稱與主題十分明確,像是合庫AI電動車及車聯網創新基金、日盛全球智能車基金等。另外,與電動車相關的ETF(指數型股票基金)、ETN(指數投資證券)等商品也在近年陸續發行,像是元大電動車N(020022)、統一NSYE FANG+ETF(00757),以及國泰投信也在申請「ICE FactSet全球智能電動車指數」認可。此外,另有以「新經濟、新科技、新世界、多重資產」等名稱相關基金來布局Tesla,其中又以富蘭克林華美投信與統一投信兩家持有Tesla最為積極,像是富蘭克林華美新世界股票基金、富蘭克林華美全球成長基金;統一全球新科技基金、統一全球動態多重資產基金,皆擁有約5%-10%不等的Tesla持股。
挑高殖利率股票的「天龍8部」 「存股」正夯 進可攻、退可守
2021-04-01
近幾年,銀行定存利率偏低,投資市場流行「存股」蔚為風尚,投資人若想搭「存股」的順風車,賺錢的「起手式」就在每年上半年股東會之前。每年台股上半年兩大重頭戲-董事會與股東會,國內有高達1700多家上市櫃公司,在3-4月期間召開董事會公布3件事:一.確定去年財報;二.通過股息配發;三.展望今年業績;接著5-7月,舉行公司股東會後,「除權息」行情即便展開,高殖利率股票也成為台股高檔震盪下的資金「避風港」!每年6月至9月,是台股上市櫃公司的所謂「除權息」旺季,當投資人只要在除權息日的前一天買進股票或持有股票,就可以參與除權息,領取「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簡單地說,當投資人買進某一檔股票後,只要持有到除息日,就可以享有公司配發的股息或股票的進帳。因此,許多上市櫃公司都會在每年 7~9月發放配息,目前大部分的公司配股配息,都還是採用一年1次的方式,但也有部分公司已改為季配息,像是「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就是一年配息4次。投資人究竟如何「存股」?才能「安心買、安心存、安心抱」,告訴你嚴選「穩健質優」高殖利率股票的「天龍8部」如下﹔一、基本面本業獲利佳挑選高殖利率股票的首要條件,主要看這家上市櫃公司是否有基本面支撐?過去5年的本業營收與獲利是否穩健成長?未來業績是否有成長空間?因此,一家公司若是營收、獲利與殖利率忽高忽低、暴漲暴跌,不排除經營可能尚不穩定,投資人宜避開,建議可挑選近5年營收與獲利穩健成長,甚至出現每年「逐步高」的上市櫃公司。舉例來說,像是某上市櫃公司近4-5年都賺5-6元,未來2-3年甚至預估更可賺到7元水準,就符合此條件標準。二、避開「一次性認列」公司若「短線」主要是靠業外收入,就有可能出現1-2年的高殖利率,所以要排除一整年並沒有賺錢,全部或大多數都是靠「一次性認列」的上市櫃公司,像是賣廠房或土地處分資產、訴訟獲利或專利和解金等業外收入,讓營收突然飆升爆衝,因此可能1-2年會配發高現金股利。假設某上市櫃公司因為處置「一次性認列」業外收益,因而配發高股利,投資人貿然買進,就容易發生「賺了股息、卻賠了價差」窘況,因為「短線」的利多題材,股價終究回歸基本面,若中長線沒有業績支撐,股價榮景無法延續,不但「填權息」恐怕機會不大,更可能出現「棄息」賣壓!三、流動性佳-進可攻、退可守「穩健質優」高殖利率股票應該擁有「進可攻、退可守」的特色,所以建議挑選平均成交量>1000張,並且平均總市值>100億的股票,才能讓投資人「買的到、賣得掉、睡得著」!四、每年都能快速填息「穩賺質優」的高殖利率股票,每年都會快速的完成填息動作,因此觀察過去近5年是否都能達成填息行情,並且填息時間愈快愈好!而台積電(2330)就是每年皆完成填息的成功範例,只是時間的長短,從近期每季配息的填息情況來看,過去6次除息都完成填息,其中有3次是僅1天就快速填息,甚至出現「秒填息」情況,最長也只花了15天的時間填息。五、除權息時股價位階每年除權息旺季,上市櫃公司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填權息」?除了靠公司的基本面之外,除權息時的股價位階也是重要關鍵所在。除權息日時,股票在低位階,「填權息」機率高;相反地,股票在高位階,「填權息」機率並不大!六、以配發現金股利為主每年台股上市櫃公司參與除權息,大致上可分為三種:一是只配發股票股利;二只配發現金股利;三配發股票 + 現金股利。挑選以配發現金股利為首選,並不建議配發股票股利,因為此舉會讓公司股本膨脹,不利公司與股價發展。七、預估股票殖利率> 6%目前把現金放在銀行定存利率不到1%,國人可挑選今年預估股票殖利率> 6%的高殖利率股票,並且檢視過去5年股票殖利率是否也落在5%-7%平均水準,不但輕鬆打敗銀行定存數倍,並且透過「存股」進行個人資產活化,一旦順利完成填息,等於「賺了股息、更賺了價差」!    *股票殖利率 = 現金股利 / 股價 舉例來說,股東會旺季逼近,上市櫃公司2020年財報陸續揭露,A公司決定發放現金股利6元,如果投資人在100元買進,A公司「股票殖利率」=現金股利 ÷ 股價  6 ÷ 100 = 6%八、避開成熟或夕陽產業挑選應以產業龍頭、大者恆大、高技術門檻、獲利成長的上市櫃公司。不過值得一提,儘管是高現金股利的高殖利率股票,但是公司若是屬於非常「成熟」或「夕陽」產業,未來幾年可能很難再有較大的成長空間,建議避開為宜!值得注意,並不是殖利率愈高就代表公司越好,投資人不要看到高殖利率,就一股衝動馬上買進,仍需把公司未來營收獲利、股價位階與「填權息」能力等因素,都要列入是否投資的考量評估。
看好越南與印度市場 2021金牛年爆發力強
2021-03-01
2021年金牛年,投資人想聰明資產配置、賺全世界的錢,建議可佈局2021年「強者恆強」的越南,以及可望經濟成長「勇冠全球」的印度兩地海外市場!越南為2020年全球少數經濟正成長國家之一2021年企業盈利成長2成 經濟成長率上看6%亞洲開發銀行報告指出,2020年是亞洲新興經濟體面臨60年來首次衰退,但越南卻是東南亞主要經濟體中,少見經濟維持擴張,並且呈現正成長,更成為2020全球「唯三」經濟正成長的國家(中國、台灣、越南)。在經濟基本面支撐下,加上疫情控制得宜,經濟受損程度相對小,電子零件近年已成為越南出口主力,帶動出口創下新高,讓2020年越南成為東協經濟體之中,唯一經濟持續擴張「一支獨秀」的國家。國際組織預測,越南2020年經濟成長率成長2.9%水準,為全球疫情當下的一大亮點,IMF更預期越南成為東協第四大經濟體,僅次印尼、泰國、菲律賓。根據Dragon Capital研究,2020年全球出口預估下跌11%,但越南出口有望逆勢成長5%,主要背景是歐洲、美國等主要出口國經濟都大幅衰退,越南出口明顯優於全球平均,而在2021年全球經濟大幅回溫,越南的出口動能仍持續向上。此外,看好後疫情全球景氣發展,並與歐盟簽有自由貿易協議,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助威下,不僅越南政府自己看好2021年經濟成長率提升至6.5%,而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預測,越南2021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6.8%的水準。日前美國總統川普調高中國關稅政策,促使部分台、日、韓、歐美商加速撤離中國,越南一躍為貿易戰最大受惠國,已成為不少科技公司遷廠的最愛,像是三星、蘋果、英特爾都將陸續於越南增產,目前手機、電子零件已經取代製鞋、紡織等傳產商品,成為越南最大宗的出口大宗。受惠貿易戰轉單,大量外資進入投產,拉抬出口,越南產業升級路徑的「華麗轉身」,讓越南有望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與80、90年代的台灣與中國有高度相似,兩國都經濟起飛,人均所得上升至約3000美金後,出現一波股市漲幅,未來10年將是越南的黃金發展關鍵期!根據Dragon Capital預估,2021年越南企業財報盈利成長能上看2成,並且從2015年至2019年,越南企業每股盈餘的複合成長率逼近10%,成長動能強勁,代表企業財報表現亮眼。此外,越南股市也是東協國家中表現最強勢,根據彭博統計,從2020年8月開始連續4個月上漲,突破重返千點大關,來到近一年高點,後市充滿想像空間。因此,2021年越南若疫情能控制得宜,加上強勁的基本面支撐下,預估越股盈餘成長仍逾3成,且本益比約12倍,無論從企業基本面、籌碼面來看,越南股市仍具潛力,中長線樂觀看好。印度2021年經濟成長勇冠全球  2050年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21 年亞洲國家經濟將會出現大幅明顯復甦,根據最新預估,印度經濟成長率可望有 9.1%高成長,為亞洲之冠,甚至高盛與花旗等外資法人,更預估印度將可望超過 10%,高居全球第一。統計資料顯示,印度股市與疫苗正面消息具高度正相關。預計印度2021年第1季可獲得疫苗、2021第2季施打4~5億劑、2022第1季將全面普及,可望帶動股市;在經濟表現方面,印度經濟成長率可望於2021第1季轉正、第2季大幅成長、第3季重返高峰。根據普華永道(PwC)的《2050年的世界》(The World in 2050)報告,全世界人口第二多國家的印度,未來30年經濟將大幅成長,平均每年5%,2050年預計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將佔全球的15%,將一躍成為新「世界工廠」。2020年印度NSE NIFTY 50指數漲幅遠優於其他主要國家大盤指數,主要是印度市場擁有5大利多如下:一. 外資持續買超2020 年在 COVID-19 疫情嚴峻侵襲下,除中國之外,印度為亞洲中唯一外資買超的國家市場,全年獲 233.73 億美元資金挹注,創下 8 年新高,有別於南韓、台灣、泰國與馬來西亞等其他亞洲國家,分別遭外資大舉提款逾 200 億美元、近 160 億美元、82.87 億美元與 57.82 億美元。二.MSCI指數上調權重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預計將印度股市在MSCI新興市場的權重,從8.1%增加到8.7%,預計這將給印度股市帶來25億美元的資金流入。三.財政刺激計畫價值高達2.65億印度盧比(約合GDP的1.33%)的救濟措施,以支持製造業、農業和居民住房。由於看好印度前景,外資券商高盛在2020年11月將印度評級設定為買進。四.通過市場管制法案印度政府通過了農業與勞動力市場管制法案(Labor and Farm Reform Bills),將在確保工人社會保障同時,使公司在僱用/解僱員工方面具有更高的靈活性。五.「印度製造(Made in India)」的加速「印度製造」對印度經濟產生深遠影響,有機會創造1億個新就業機會,政府宣布包括進口、生產製造等激勵措施,包括稅收優惠等,以期將製造業在GDP中的比重從目前的17%提高到中期的25%。隨著疫苗上市且開始陸續施打,加上2021年印度經濟成長力道強勁,印度NSE NIFTY 50指數也續創歷史新高,建議拉回可逢低布局。
美元直落台幣強強滾 理財專家這樣看
2021-02-01
專家建議,投資人可配置連結貨幣匯率的ETF來管理匯率風險,對美元商品採取保守策略,並謹慎留意利率反轉風險。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去年12月初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備詢時表示,比起日幣、人民幣等非美貨幣,新台幣並非為漲幅最大的貨幣。不過,截至去年12月4日收盤為止,累計去年新台幣匯價已強漲5.27%,續居高點,匯率風險成為投資人理財時,不得不關切的重要因素之一,希望能找到保全資產不掉價、或是趁勢布局、獲利的機會。美元續弱新台幣強漲  2021年趨勢維持不變國際美元持續弱勢,新台幣強漲,隨美國聯準會(Fed)降息救市,美元計價商品利率也直直落,影響投資獲利。專家建議,可配置連結貨幣匯率的ETF(Exchange Traded Funds,指數股票型基金)來管理匯率風險,對美元商品採取保守策略,並謹慎留意利率反轉風險。不少國、內外預測機構在去年第四季的最新預測中都指出,即使到了2021年,預估國際美元仍將維持趨弱、新台幣升值的態勢;主因在於促成新台幣強升格局的幾大因素,包括全球量化寬鬆、低利資金環境,以及台灣電子及資通訊產業表現亮眼,帶動資金湧入台股趨勢等,預估都將持續。面對新台幣強漲趨勢,台北富邦銀行資深協理曠嶽慶表示,去年因新台幣不斷升值,先前若有投資在美元資產上,以美元計價後,投資人可取得不錯的報酬,不過換算為新台幣後,勢必面臨匯兌損失。曠嶽慶指出,Fed以寬鬆貨幣政策救市,基準利率從2019年的1.75%大幅降至0.25%,美元兌換歐元、人民幣、澳幣、瑞朗、日圓等貨幣去年以來皆為貶值,美元計價資產難逃匯損風險。對於匯率波動加大,曠嶽慶建議,投資人可配置連結貨幣匯率的ETF來管理匯率風險,以歐元ETF為例,去年以來歐元貨幣ETF上升幅度約5%,可彌補同期間美元兌換歐元貶值5%的風險,其他包括日圓、瑞朗的貨幣ETF也有類似表現。另一方面,投資人也可留意弱勢美元下帶來的投資機會,曠嶽慶指出,主要可掌握兩個題材,首先,在美元走弱下,資金流向新興市場股市,以新興亞洲為首,帶動新興歐洲、拉丁美洲等市場走揚;在美元貶值減輕企業長債壓力下,新興市場債券指數也向上攀高。台股台幣相對強勢  保持投資部位靜觀其變其次,在疫情期間避險需求推升下,黃金價格大漲,雖然近期疫苗問世,市場對前景擔憂程度減緩,金價出現回檔,不過,美元貶值,仍使市場擔憂其儲備貨幣地位下降,預估「黃金走勢欲小不易」。同時,美元轉弱,也使非美元國家購買力上升,同步帶動貴金屬、基本金屬等原物料價格走揚。一名不願具名的資深銀行副總表示,美元不只對新台幣貶值,對港幣、英鎊、人民幣、歐元等主要貨幣也呈現弱勢,加上Fed降息後,美元商品的利率探低,利差優勢縮減,投資人不免擔心,匯差可能吃掉大部分收益。這名資深銀行副總建議,新台幣相對強勢,台股報酬率也相對不錯,投資人可保有既有的台幣部位,除非已鎖定某些美元計價標的,準備長期布局,不然暫時不要再加碼過多美元,「一動不如一靜」;此外,英鎊、瑞郎等非美貨幣,去年以來也都升值不少,進場點相對已經沒那麼好。他提醒,要長期布局美元計價商品,一定要是收益性較高的商品,這樣才適合逢低建立部位,避免匯差風險,例如現在就有蠻多投資人看好中長期債券ETF;不過,不論投資哪種類型的產品,一定要留意,如果是採固定利率計息,未來幾年恐面臨「利率反轉」風險,不可不慎。這名資深銀行副總表示,舉例來說,現在中長天期債券ETF,很多都是固定利率,雖然Fed先前表態2023年以前不會升息,但隨疫苗問世,且很快要進入大量施打階段,若確定有效,通膨上升,利率政策將會有變化,選擇過長天期且固定利率的商品,隨利率反轉,收益率將比預期大幅降低。逢低可酌量持有美元  定期定額投資外幣資深銀行副總指出,建議因應弱勢美元想調整布局的投資人,應耐心等待前景更為明確後再動作,例如等確定疫苗效果,等重大變數影響力降低後再出手,可暫時觀望;且逢低布局美元計價商品時,一定要留意,必須非常瞭解商品內涵,確認收益性,並考量利率反轉風險再動作,才能更有勝算。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短期來看,有需求的投資人,仍可利用近期匯率波動,酌量增持美元。凱基銀行財富管理處資深協理張冠雄表示,考量2020年第四季到今年第一季,全球市場仍舊存在許多不確定變數,假設第二次疫情加劇,股市難免出現賣壓,屆時將推升美元避險需求,此外,若今年第一季英國脫歐議題塵埃落定,或將有利於歐元回升。因此,張冠雄建議,現階段不妨趁匯價相對低點,酌量持有美元,小資族同樣可採取定期定額的方式來投資外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