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
2024-10-30
日本電影「步履不停」(中譯『橫山家之味』)是由是枝裕合所執導,由阿部寬所飾演,故事敘述著家庭中親人之間若即若離的互動,有輕鬆的一面,也有劍拔弩張的瞬間。同住一個屋簷下,有人期望與失望,有著對親人不在的追憶與感傷。鏡頭很慢,小鎮很小,人口不多,待在家裡似乎就可以聽到隔壁人家說話的聲音,電影告訴我們,家人的支持與理解是我們前進最大的力量,電影中演員不多,也沒有科技手法,但是看完會沉吟許久,不論發生什麼事,個人也好,家庭也好,都要步履不停地走下去!最近演員胡歌也演了一部電影「走走停停」,女主角是高圓圓,和阿部寬一樣,胡歌也是一位失業的大齡青年,迫於北漂的壓力,只能回到老家與父母及妺妹同住,在老家巧遇了舊時同學高圓圓,高是拍紀錄片的,想以其北漂回來的狀態做一深度的報導,卻沒想到反而促成了胡歌把自己寫的劇本拍成電影的夢想。劇本的主軸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而這個女主角是由自己的母親所扮演,拼湊出來的團隊,沒有經費,就在自己的家裡開拍,父親的角色嚴肅不多言,冷冷地看著一幕幕的故事在他身旁排練,父親沒有反對就是對這個廢柴大齡青年最大的支持了。而後面有意想不到的劇情轉折,足以讓人潸然淚下。這部電影導演龍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了他希望透過這部電影去探討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走與停,不僅代表著前進和停止,也象徵著勇氣和思考。「走走停停」這四個字不是對生活最寫實的形容嗎?人生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充滿了起伏和轉變,胡歌飾演的男主在經歷北漂失敗和家庭變故後,波瀾不驚地接受了生活,選擇和自己和解。電影的最後是他開著車子陷在車陣中,而另一個車道,高圓圓則在另一台車的副駕駛座上,他們看到了彼此都在車流中,沒有交流,卻都在自己的車道中走走停停。和『步履不停』一樣,這部電影也有現代很流行的一個詞叫「鬆弛感」,不是富貴人家,也沒有霸道總裁,就像你我一樣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的人生,對於成功這二字已經冷感,只想在踏實與温暖中過好每一個太陽升起的日子。人生一路都是走走停停,爬山的路是走走停停,在大漠戈壁徒步也是走走停停,在台灣環島徒步是走走停停,幾十年的工作生涯走走停停,二個人之間的感情也是走走停停,看一本書是走走停停,連寫這篇文章也不是一口氣寫完,也是寫一段之後停頓下來思考,然後再開始!人生的差別是走走和停停的時間有多久,頻率是多少。你現在是『走走』還是『停停』呢?目的地能看到什麼,誰都沒有把握,而『走走』和『停停』是平等的,加起來才是你全部的人生,願你走時帶著微笑,停時不忘感恩!
要培養的是紀律不是聽話
2016-03-21
【文 / 舒葫】僑居德國20多年後,我回台灣從事高學教育,多年來看到台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及對課業、未來的規劃,不經聯想起那個有名的棉花糖試驗。1960 年代,史丹福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知名的心理測驗,測試4-6 歲的小孩子能否抗拒棉花糖的引誘。在這個年齡的小孩若能不急著把眼前的糖果吃掉,而可以至少等15 分鐘之後,大人會給他們更大的獎賞,具有這種自制能力對他們未來的學業成就、事業表現及健康都有正面的影響,他們也比較會成為快樂的成人。簡單來說,有效的運用自制力去啟發一種發自內心的自我規範就是紀律,紀律需要自制力才能實踐,而無可否認,紀律和生命的成功是息息相關的。我看到班上多數的同學不記筆記也沒有帶筆記本的習慣,此外給他們的講義他們也不歸類、整理收集,以便複習,這與我熟悉的德國小孩和年輕人有所不同。當然這並不意指台灣的小孩與年輕人缺乏紀律,而是可能因為文化的影響,對這個特質有不同的認識與了解。紀律與文化有名的荷蘭藉文化研究專家,霍夫斯 (Hofstede),調查研究40 個國家的主要價值體系後把文化歸納出幾個不同的構面,在他的分類下,台灣是屬於『集體主義』的文化,而德國是傾向『個人主義』。這兩種文化構面最大的差別為「自我」的發展與實踐¬—在集體文化的社會裡,一個「自我」的概念是建立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意指別人( 尤其是自己有關的人) 的看法與期侍會影響「自我」的發展;然而在個人主義得文化下,「自我」的形成是獨立的,和他人的觀點與期待比較無關。這樣的差異並無好壞之分,因為每一個文化特質或價值體系都是在社會的需求下發展出來的,譬如台灣的父母認為小孩聽話、服從很重要,所以很多社會的特性就會去配合這個條件而延伸出一種集體的學習方式、工作型態和生活規律;反之德國的父母認為小孩獨立是很重要的,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就會以獨立為主軸去實踐這個特性。不用盲目服從的紀律所以在德國,小孩從小培養的紀律是以獨立為主。他們上小學的第一天就被鼓勵學習如何和同學溝通及協調以後和誰一起上、下學,及在休閒時間時和誰相約去做不同的活動。老師和父母儘量不去主導小孩彼此之間的協議,而是從旁輔導。這樣的教育概念也是從歷史中慘痛的經驗中一路走過來。很多德國人認為在二次大戰之前,紀律常和服從分不清楚,於是給與希特勒最大控制人民旳武器。戰後的德國,紀律或自制力的培養就去除權威的陰影,追求發自內心的紀律,以訓練獨立思考,辦別對錯,及有效的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方式,和計畫未來的能力。沒有自我規範的紀律反觀台灣的學童的生活及學習大都由父母,學校,甚至補習班來安排,於是他們的紀律的概念很自然的就是照著別人的規範來走,這和自發的紀律感是極不相同的。這樣的方式,到了大學就比較容易出問題。他們會對不能馬上看到學習或實用價值的課很快就失去興趣,及打退堂鼓,並且沒有考試就不複習,老師沒有交代,就沒有預習!有時我很納悶,為何表面似乎都很「乖巧」的學生,卻缺乏自我鞭策的紀律感?令人擔心的是,等要畢業時,要寫自傳,申請工作,卻寫不出可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為何選擇所念的科系,對於科目的選擇及打工經驗也是輕描淡寫,因為並無任何特殊的感受。社會的轉型文化特質及價值觀雖沒有絕對錯與好壞,然而時代不斷的改變,文化也就需要改變。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全球化嚴重衝擊下的世界裏,我們的社會不但變得更多元,也是多變的。全球的政治、經濟及科技在不可預測的環境下快速演變,再加上全球暖化的危機,這些已帶給台灣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戰,相對的,也呈現許多進步與改革的機會。如何克服挑戰、把握機會,台灣年輕人需要具備獨立思考,辨別事非,及自我 規範的能力,才能成為21 世紀傑出的人才。在思考如何培養未來年輕人不同的特質的台灣父母,我相信培養小孩自我規範的自制力去取代聽話服從會是重要的第一步。
看見自己的天才
2016-03-14
【文 / 寶瓶文化出版】他智商七十,國小五年級勉強會認字;大學考了七年,大一成績總在退學邊緣。他一直以為不是自己太笨,就是努力還不夠,直到二十年後才發現:原來,他只是聰明和別人不一樣!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現任董事長、創意潛能研發中心召集人—盧蘇偉,八歲時得了腦膜炎,腦功能嚴重受創,當時在台大住了三個星期,不知做了多少檢查,抽過多少次脊髓液化驗,才得以出院。醫生認為延誤了救治的關鍵時間,告訴盧爸爸:「這個孩子能活就好,不要期待他學什麼,而且最多也只能活三年!」多活一天,就多賺一天!因此,當盧蘇偉出院滿三年的那一天,盧媽媽對他說:「從這天起算,你活的都是賺的!」多活一天,就多賺一天!原來幸福也可以如此簡單。盧蘇偉認為這樣算來,自己轉眼間也賺了幾十年的生命經驗,不管這經歷是什麼,反正是多的、是上天免費送的,就不必太過計較了。活著真好!否則就沒機會經歷生命的許多苦痛、挫敗,嚐到甘美的果實。「只要你相信,你就有可能!」重返學校後,盧蘇偉連自己的名字都忘了怎麼寫、認不得最簡單的字!時鐘也不會看,飽受嘲笑,但在他萬念俱灰時,媽媽鼓勵他:「只要你相信,你就有可能!」這股信念促使他決定考大學,七年拚搏、五次重考,昔日的特教生終於成了大學生!但他不明白為何努力與回報永遠不成正比?真因為他太笨嗎?直到大二那年,馬傳鎮教授找到了答案:「你不是白癡!而是不一樣的天才,你的天才一直沒被發現!」沒有學不會的,只有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原來,他從小到大成績奇爛無比,是因為沒有用對方法讀書!他對於短暫記憶、數的學習、平面空間等方面較差,卻在分析、整合、創造方面有很強的能力,這才找到了合適自己的讀書方法,看見自己的天才。從此,他的生命起了大翻轉!他善用自己的優勢能力學習,成績突飛猛進,不但以全系第三名畢業,並參加專門技術人員社會工作師高等考試,一舉考上高考,曾任板橋地方法院少年調查保護官20 多年。後來繼續研讀,獲台北大學犯罪學碩士,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班肄業,更成立了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協助迷途孩子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這些成長故事也由大愛電視台拍成《喚醒心中的巨人》連續劇。如今,他集親職作家、潛能專家、擁有500 多項發明專利的發明大王於一身─盧蘇偉,他以無可取代的人生證明了:「你要堅持相信、永不放棄,永遠給自己再一次機會!」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會什麼把焦點放在想要的未來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不在學歷或能力,而在於自己的習慣和態度,和一種不論遇到任何挫敗或打擊,都能保持正向積極思考的習慣。盧蘇偉說:在生命的長遠旅程,我一直在乎自己不會拼音、不會四則運算、不會英文、不會樂譜、不會唱歌、不會……直到好大了,才放心自己不會什麼根本是不要緊的事,要緊的是,知道自己會什麼!只要會一樣全世界沒有人會的,或少有人知道的技能就夠了!每個人一出生,就是那麼獨特及不同!愛,就是陪著孩子勇敢作夢,大膽實踐。當你面對著陽光,黑暗自然會被拋之腦後。把焦點放在想要的未來,而不是失敗的過去。世界上沒有行為偏差的孩子,也沒有天生不會讀書的孩子,只要能看見自己的天才,發揮自己的專長,每個人都值得期待!
當命運要我成為狼
2016-01-12
【文 / 寶瓶文化出版】二○一四年,在有「咖啡界奧運」之稱的「WCE世 界盃咖啡大賽」中,賴昱權勇奪世界烘豆冠軍! 歷經十三年沉潛,踏遍國內外精進研究,不斷進行自 我挑戰和磨練,終於,蓄積的能量在義大利爆發,才 三十五歲的他,從作夢到實踐有什麼樣的成功心法, 讓他成為勇奪世界烘豆冠軍的台灣第一人!二十二歲當店長 那是一家庭園餐廳,有八十幾個座位。開店之初, 一群女生在吧檯手忙腳亂,負責外場的賴昱權便跑過 去幫忙。有時客人的飲料上得太慢,聽見老闆邱大哥 喃喃自語:「怎麼辦?」他就說:「我來做!」馬上 把工作接下來。老闆覺得他很勤快、肯做事、有經驗、 不計較,又願意付出,沒多久就升他當店長,把整間 咖啡廳全交給他管理。 時值二○○二年,賴昱權二十二歲,第一次經營 一家咖啡館。每天五十公里,從這座山拚上那座山 當上店長後,邱大哥認為既然他這個老闆不常在 現場,能衝多少全憑賴昱權的本事,於是提議用營業 額的八趴給他當薪水好了。他於是將之視為一項挑戰, 把自己當業務員去拚業績。賴昱權每天衝勁十足。每天早上,從住處騎車上 山工作,下班後再騎去另一座山上課,兩邊距離五十 多公里,往返得花上一個半小時。雖然很累,但跟客 人分享咖啡所得到的立即回饋,卻讓他很有成就感。 身為店長,賴昱權在店裡也什麼都做,幾乎每天都是最後一個走,有一次,到了下班時間,邱大嫂剛好有事 過來,看到賴昱權正在拖地板,一臉驚愕,卻也很感動 地說:「難怪邱大哥都在別人面前說:『我這家店不交給你,要交給誰?』擁抱夢想三步曲: 負責任、有活下去的本事、別忘記自己會作夢 曾有人問賴昱權:「你是一個很有夢的人。怎麼會 有這麼強的力量在支持你?為什麼我連夢想都沒有?」 賴昱權把這問題分三個重點回答: 一、我的夢想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二、是什麼力量支持我? 三、怎麼找回被你遺忘的夢想?他說,首先,我的夢想跟所有傻小孩一樣──想當 大人。我用各種方式證明我是可以照顧別人的大人。我 學習在工作上負責任,學習取得別人的信任,而當我慢 慢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好像可以實現夢想,才積極地 追著夢想的身影前進。其次,當生活不成問題,再談圓夢。要維持最愛的 夢想,得有「活下去」的本事,我們可以關心身邊的一 切,對所有可以學習的事物保持興趣,不斷增加自己的 軟實力,學習放下成見,讓我們的心接受感動,才有熱 情去感動別人,這樣的熱情才能永續發光。夢想最容易被現實蓋住,為了保護自己想保護的, 便「犧牲」了自己作夢的機會。一旦找回了,不妨先放 在牆角,不用理它,反正它一步也不會離開,也許現在不合適,但一有機會就可以去擁抱它!別忘記自己是會 作夢的人。夠愛,就會有夢  獵物,是夢想。而我,就是狼。 有人看賴昱權是瘋子,但他只是全心全意地投入。 為了親炙咖啡,他往返兩座山,每天奔波上百公里,卻 因「最愛」而甘之如飴;他獨自隱入三坪大的超高溫烘 豆室,日復一日地反覆精挑、細揀,甚至不惜一口氣倒 掉幾十公斤豆子,只為幻化出心中最完美的咖啡豆。有人笑他是傻子,但他只是抓住機會就不放手。 第一家店,他開在完全陌生的高雄,只因篤信那是最完 美的地點;第二家店,他開在無人看好的港邊,不怕沒 客人,只怕自己做得不到位。他曾經一天只賺六百元, 永不服輸的堅持,卻讓他的店躍升為遠近馳名的咖啡地 標,更進一步與同伴創立國際品牌「卡契芬」,將冠軍 的咖啡理念推展向世界。 有人說他野心太大,但他只是誠意十足地領著夥 伴,往夢想奔近。他訓練員工像魔鬼,就怕恨鐵不成鋼; 卻也愛員工如家人,鼓勵他們看更遠、夢更大。在賴昱權心裡,沒有永遠的店員,只有想要「成就 自己」的人才,而他願意帶著他們一起,大步向前!十三年來,咖啡已化為賴昱權生命的信仰。他更以 「世界第一」證明了,夠瘋、夠傻、野心夠大,才有機 會創造更多成功的可能! 
無情荒地有情天
2015-12-11
【文/ 郭騰尹】 英國<每日郵報>有一則新聞報導,在印度有一個貧困的農民叫做曼吉,他的妻子菲古妮在1959年於家附近的一處山谷發生了意外,生命垂危,由於該處地理位置偏僻,距離最近的小鎮還要長途跋涉55公里,醫護人員無法用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將妻子送往醫院急救,最後他只能看自己心愛的人離開人世。   曼吉承受著喪妻之痛,但也在心中做了一個決定,他不希望這種悲劇再次上演,所以在隔年展開了「愚公移山」的浩大工程,只用最簡單的鏟子與鑿子等工具,日以繼夜的開山,最後他在1982 年打通了山谷裡與小鎮之間的通道,讓原本55 公里長的距離縮短至15 公里,而當地政府在曼吉完工的三十年後,將道路整平,成為當地居民對外的主要通道。曼吉於2007 年因癌症過世,享年73 歲,他的故事激勵了許多人,印度的寶萊塢未來將會將其真實故事改編成電影。   這是一個從小愛變大愛的故事,鏡頭若從西亞轉回東亞,鄰國日本也有一則很感人的故事! 2011 年3 月在日本所發生的強大地震和海嘯,有近1 萬6 千人喪生,目前還有2 千人下落不明,5000 多棟的建築被沖毀,重災區官城縣更是滿目瘡痍,住在宮城縣的男子高松康夫及成田正明,分別失去了妻子及女兒,許多的倖存者在癈墟中、在海邊不斷的尋找自己的親人,多年過後,許多人都離開了這塊傷心地,但是這兩個中年人卻依舊守護著這個家,甚至期盼奇蹟的發生。   有一天,高松康夫看到了日本海岸護衛隊的潛水夫在搜尋失蹤者時,他突然覺得他也可以這樣做,不論妻子在哪裡,他都希望能找到妻子,把妻子帶回家。和他有同樣心情的友人也加入開始學習潛水的行列。經過幾個月的訓練,這二位超過五十歲的中年大叔已經成為了合格的潛水人員,現在他們兩人每月都會潛水二次,從理智上來看,此舉根本是天方夜譚,只會無功而返,而高松康夫又怎會不知,只是這種尋找,更多的是給了倖存者好好活下去的意義與勇氣。   現在他們已經下海潛水了90 多次,而此刻更大的動力已經不只是找到自己的親人,也希望能找到一些罹難者的遺物,高松康夫說:「搜尋的工作並不容易,很多東西都被埋在海底,甚至覆在泥沙裡。」有一次他們找到了一個寫著小孩名字的書法作品盒和一本婚禮相冊,所有帶名字的都送還給了失主或家人,錢包、存摺交給了警方,照片紛紛被重新修復,讓人能夠永遠追憶懷念!   不論是鑿山或尋海,都是對妻子最深的愛,而這份愛成就了更大的願,這樣的故事應該被傳述,應該被改編成電影,在混沌的台灣,我們需要這股清新的力量,相信人心仍是美好和善的。  
再美好,也要懂得知足
2015-11-12
【文/ 郭騰尹】在新加坡上課時,新加坡分公司的同仁知道我喜歡吃螃蟹,都會在課後讓我放鬆一下,帶我去品嚐當地的螃蟹大餐,在新加坡最有名的是辣椒蟹,在東海岸的海鮮餐廳裡幾乎都有,可以和海南雞飯並列為新加坡的人氣美食。新加坡的同仁告訴我,在新加坡辣椒蟹只是其中一種料理的方法,他建議我可以嚐嚐其他的口味,像是黑胡椒蟹、鹹蛋黃蟹都有非常多的擁護者,他建議我要不要一次叫齊,讓我吃得過癮,我謝絕了這項提議,年過五十,這樣吃法,怕會造成膽固醇及尿酸爆表,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而更重要的是,短時間內吃這麼多種類的料理方法,我的味覺會麻痺,會讓「這次賺到了」的心理掩蓋了對食材的享受。一次吃一種食物,我們舌尖上的味蕾才會完整的記憶。吃東西和做人一樣,不能貪不能求快,囫圇吞棗以及自助餐的方式,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字「撐」,你幾乎找不到與食物相逢的美好經驗,貪婪毀了人們的感官。再看另一則故事吧!一位印度的畫家想要到日本東京旅行,特別詢問日本的友人,他要去銀座,想要了解在附近有沒有藝術館或美術館,他想要去參觀看看,這位日本朋友很熱心的提供了路線圖,甚至還會親自陪同!當天上午他們去參觀了一個美術館,印度畫家對館藏的作品激賞不已,而負責導覽介紹的日本人也非常高興,於是不加思索的對印度人說:「那我們還有時間,再去下一個藝術館吧!」沒料到這印度的畫家卻說:「今天這樣就好了,剛才的展覽已經很令我心滿意足了,要是再看的話,我怕會忘記剛才參觀時的感動,若不是最初看的展覽讓我那麼感動的話,我會想再看看其他的。」這個印度畫家的想法是指,人一天之內心中所能消化的感動量是有限的!後來日本人就帶著印度畫家去喝下午茶,再到皇宮附近散步,度過非常輕鬆雅緻的一天。我很同意印度畫家的觀點,這也點出了現代人生活浮華麻木的一面,尤其是參加旅行團時,總希望在有限的時間排更多的景點,甚至以去的景點多成為旅行團性價比的依據,而不仔細研究每個景點實際可參觀的時間有多少,導遊人像趕鴨人一樣,召喚著團員到下一個景點,最後留下來的不是參觀時間,而是照相時間,這些膚淺的旅遊只是圖個熱鬧,只有痠痛,根本談不上感動!慢慢看、細細看,才能看出歷史建築的美,體會文物的璀璨與博大;一個愛吃的東西,三餐都吃,也會讓人厭煩,慢慢的吃、細細的吃,你的味覺才會甦醒;再美好的東西,也要懂得知足,超過了都是一種負擔,身體與心理都有著同樣的道理。
旭日東昇的晚霞
2015-10-12
【文/ 郭騰尹】大陸的學生送了我一把柴檀木的二胡,而把二胡學會成了為2015年所設定的目標,於是在台灣找了老師,一切從頭開始學起。我希望透過一年的時間,可以在未來公司的課程或會議中演奏給學員或員工聽,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夢想的重要,如果在生命中有任何你想嚐試或擁有的能力與境界,都應該為其全力以赴,這樣的生命才會無憾,才會圓滿。然而音樂並非我的長項,我是個絕對音癡,聽不出DoReMi,二胡讓我識簡譜上的數字,但卻無法聽出其在音階上的位置,所以即使有拉錯,甚至節奏快慢,對我而言根本是很難自覺正確與否,再加上演講工作繁重,在台的時間不多,學習的進度更顯落後。從內弦與外弦的控制,到基本的按指,我試著讓弦音從如殺雞般走向平滑自然,直到拉出了「小星星」的旋律時,我才真的拉完成了一首完整的歌,即使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兒歌,對於一個初學者而言,還是很有成就感的,我相信有學過鋼琴、吉他、小提琴的人,也一定會有同樣的心情。在老師給我的教材課本裡,我開始尋找自己聽過的歌曲,如「小蜜蜂」、「小毛驢」、「抓泥鰍」。而另外有一首「旭日東昇」,說是日本民歌,旋律有些似曾相識,濃濃的東洋風,很好聽,我決定練熟了,先去演奏給媽媽聽,媽媽八十多歲了,誕生在日治的時代,小時候她曾一邊洗衣服、一邊教我唱「桃太郎」,不知她是否也曾經聽過這首「旭日東昇」?媽媽在廚房裡忙著,我在飯廳打開了琴盒,為琴弦撫上了松香,想要演奏世界名曲「小星星」以搏母親大人歡心,不料仍然緊張到突捶連連,彈完了媽媽仍是一頭霧水,無動於衷的繼續在廚房裡擦擦抹抹。我的弓弦再起,「旭日東昇」的旋律靜靜的流洩出來,每個音節的轉換,都帶著日式的含蓄柔婉,母親走出了廚房,她興奮地告訴我,她聽過這首歌,而且她還會這首歌......。雖然媽媽無法說出記憶中這首歌的歌名,但是卻打開了媽媽塵封了七十多年前的記憶,媽媽生長在日據時期,小學曾受過兩年的日本教育,台灣光復後媽媽才學國語,在小學一年級時,媽媽在學校活動中曾經和同學一起在台上表演,一邊唱一邊做動作,媽媽說歌詞的大意是小孩子上山去砍柴,完成工作後一起快樂的下山。媽媽眼神透露著興奮的光芒,即使日文已經生疏了,但她仍然努力的唱完整首,而且和我二胡的旋律是完全一致的。母親再次唱著,手和腳做著砍柴的動作,時空背景似乎回到了那所台灣新竹縣竹東鎮的日本小學,七歲的媽媽與同學們在老師及家長的掌聲中上台,開心的唱著跳著......。而最讓我驚奇無比的是,媽媽用的是假聲唱法,彷彿就是個七八歲小女孩的聲音,我用手機把它錄了起來,像是捕捉到了母親兒時珍貴的記憶,那一天我的內心充滿了感動,久久不能忘懷!後來我請熟悉日本文化的友人查這首歌,原來這首日本兒歌不叫「旭日東昇」,而是「晚霞」。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80 多歲的媽媽回春,回到那天真無邪的純真,那瞬間就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有一種孝順父母的方式不需要用錢,帶著父母一起回憶生命中一段難忘的時光,那個瞬間,就是老人家幸福的泉源。
遠方的爸爸
2015-09-11
【文/ 郭騰尹】以前小時候,台灣和沙烏地阿拉伯還有外交關係,那時台灣還有農耕隊在那裡協助該國人民種植水稻,改善生活環境。隨著國際情勢改變,台灣的外交國越來越少,而這些技術轉移、人員外派的榮景早已不復再見。相反的,中國大陸的崛起,挾其經濟與外交的強勢,一些落後的阿拉伯、中亞或非洲國家,都因接受了中國大陸的援助,而目前喊聲震天的「一帶一路」,亞投行更會全力的協助這些地區的基礎建設。在過去的這些年裡,有成千上萬的中國大陸工程人員在這些國家造橋舖路,也因為常年在海外,路途遙遠,這些外派人員可能好幾年才會回國一趟。在大陸我看到一檔真人實境的節目,就以這樣的故事為背景,接受一些爸爸在外工作,久久未歸家庭的報名,由一位年輕的男藝人帶著孩子到國外去找爸爸,給爸爸意外驚喜的感人節目。它不像美食或旅遊節目,事先都與店家安排好拍攝流程,製作單位會給付男藝人與孩子去的交通費用及食宿費用,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都要由男藝人自己想辦法,如果錢不夠,男藝人有可能會露宿街頭,製作單位會很忠實的呈現這段尋人旅程最真實的一面。這其中有一集最讓我印象深刻,有兩個家庭的孩子,分別是七、八歲左右的一男一女去找爸爸,他們的父親在非洲的剛果共和國,那裡有一個中國派駐的工程隊,人數達到二千五百人,正辛苦的為邦交國開闢公路,工程隊所駐紮的地區距離首都還有一段非常遙遠的距離。這位男藝人帶著二個各有主見的孩子從上海浦東出發,乘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到了剛果,剛果是個法語系的國家,光是從機場出來到市區就充滿了挑戰,想想身處在異鄉異地,語言不通、經濟落後,還帶著兩個年幼的娃,身處在滿是黑人的世界裡,話聽不懂,根本無法判斷出是真心或是存心要敲竹槓,就憑著一個中文地址,生硬的法語發言,一路問並且想辦法找車,有了車還要經過好幾個小時的顛簸,孩子暈車到嘔吐,午後的陣雨伴著狂風,雨打到車頂上、地面上鏗然有聲,像是下冰雹一樣,那種狼狽樣,真是讓人心疼!終於到了工程隊,大家都很驚奇這是哪家的孩子?可是偌大的工地,孩子的爸爸到底在哪兒呢?如何用最快的速度讓爸爸出現?小男孩利用廣播麥克風,大聲的報出了自己的小名,用力的呼喚著爸爸。而另一個鏡頭是爸爸傻住、不可置信的表情,確定是孩子後,這位爸爸冒著大雨離開了廠區,往廣播室奔來,看到孩子那一刻,他緊緊擁抱著孩子,臉上已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此劇當把孩子交到爸爸手上時,這位男藝人才算是完成任務。而男藝人目睹重逢的那一刻,也都不禁淚奔,就像電視機前的我一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節目,孩子呆萌的表情與言語,旅程中的磨擦與艱辛,最後都被在團圓中發酵成最美好的回憶。透過節目我們可以看到人間真情,還可以一覽國外的風俗文化,更難得是這節目並非購自他國版權,而是百分百的自創,希望不久的將來,台灣也能夠看到這檔優質的節目。
「永遠的0」 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
2015-08-12
【文/ 郭騰尹】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年,日本政府一直在對其在戰爭上所犯下的罪行有意扭曲甚至遺忘,這點讓全世界眾多國家都在大聲譴責,然而最近看了一部電影「永遠的0」,描述了那一段時間日本神風特攻隊的故事,藉由一位特攻隊員的故事來反省這場戰爭對一個家庭的影響。說是一部戰爭片,不如說是一部十分含蓄的愛情片,看完後在我心中所造成的震撼,甚至遠遠超過了鐵達尼號,我推薦給我的學生們,很願意聽聽大家看完的感受,而這部電影是由一部同名的小說所改編的。小說是由日本作家百田尚樹所著,故事中那位神風特攻隊的隊員宮部久藏在電影中由岡田准一飾演。透過外孫尋根的歷程,一個26 歲就戰死在沖繩的神風特攻隊隊員的故事,就在如拼圖的過程,一塊一塊被湊攏,戰爭的無奈,家庭與國家的責任,日本傳統武士的精神,我們可以一窺戰爭是人性極惡的體現,然而越是痛苦流離的歲月,人們卻更容易用最單純的信仰來眺望藍色的晴空,來編織內心的寧靜與幸福!在採訪過去戰友的過程中,大家對宮部久藏先生有不同的評價,有人說宮部是貪生怕死的膽小鬼,有人說宮部是駕駛戰機的天才。電影小說名字「永遠的零」中,零指的就是日本在二戰時所生產的零式戰鬥機,在戰爭中期它橫掃太平洋,盟軍戰機在速度與續航力上,無人可與其抗衡。儘管因不同的共事經驗,大家對宮部久藏有不同的回憶,但是這些戰友有一共同的描述,就是他深愛著妻子,要活著回到家人身邊,尤其是他的妻子才剛為他生下一個女兒。隨著戰爭情勢的轉變,日本軍隊在各地開始節節敗退,每一次任務都有許多戰機無法再飛回基地,一些年輕的青年竟受了一些基礎的飛行訓練就被送進了戰場,宮部久藏看著這些年輕的生命以殉道的精神來完成特攻任務,內心痛苦不已。而其他的飛行發現宮部的飛機,常常在與敵機空中戰鬥中突然不見,每次返回基地時,座機都不像其他戰機一樣彈痕累累,覺得宮部沒有為天皇、為大和民族犧牲的覺悟,對他要苟活於戰爭的言論更是大加撻伐!宮部久藏經過了多年,撐過了不少大小血戰,只希望再見妻兒一面,然而戰局已到最後關頭,最後還是要執行一次特攻的任務,他深知必死無疑,所以做了一個巧妙的安排,間接給妻兒的未來做了深情的交代,然後在最後以機身俯衝撞向敵艦自爆而亡。電影看完,你會有股衝動,想要擁抱那些你所深愛的人,懂得更珍惜此刻能夠在一起的分分秒秒,這部電影可以喚回那份心靈的美好,甚至改變你我此後的人生,很願意推薦給你,在猛烈的戰爭炮火中,找到一個人對於家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