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房屋全國經營者大會榮耀登場 千萬業績經紀人數創新高!
2025-03-31
雖然台灣房市買氣降溫,但中信房屋卻繳出亮麗成績單,中信房屋董事長鄭余正全、總經理張世宗在全國經營者大會,表揚表現卓越的房仲。適逢中信房屋成立40週年,中信房屋全國經理者大會以「榮耀啟新篇、同心創未來」為主題,此場大會共匯聚了全台超過400位以上的房仲菁英,共同見證過去一年的輝煌成就,展望未來的發展藍圖。2024年前三季全台房市買氣高漲,中信房屋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共誕生超過40位千萬經紀人,創下歷史新高,更有5家加盟店年度業績突破億元大關,充分彰顯了中信房屋在房仲行業中的強大競爭力與市場影響力。這些優異成績的背後,不僅是房仲同仁的專業與努力,更是中信房屋40年來對服務品質的堅持與創新經營卓越的體現。展望2025年,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將達到3.14%,國內景氣穩定成長,購屋民眾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再加上AI科技題材發酵,商用不動產和土地的交易需求持續熱絡,這些都為房地產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雖然現階段受房貸問題影響,買氣有所縮減,但對自住客群來說,現在市面上可供選擇的物件更豐富多元,議價空間也更有彈性,只要多看、多比較、大膽出價,相信都能以合理的價格買到心儀的房子。張世宗表示,未來中信房屋將繼續積極拓展加盟店,持續深化與加盟夥伴的合作關係,協助經營者提升競爭力。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中信房屋推出了「生活服務項目」,打破傳統房仲服務的局限,打造一個從買屋到入住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務,進一步加深客戶與加盟店的互動,讓房仲服務走進客戶的生活,強化中信房屋的品牌價值,開創房地產市場的新篇章。
通膨怪獸前進農產品 國內外現股ETF期貨機會來了
2021-09-01
跨市交易是近年來投資市場中很靈活的一種操作方式,而從近期市場現象來觀察,在通膨依然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未來農產品跨市交易將是市場投資顯學,如:股期、海外期貨、ETF等。美勞動部8月6日公布7月非農就業數據來到94.3萬人,創一年新高,且失業率降至5.4%,為去年疫情以來新低,比市場預期來得更好,顯示美國正在穩定復甦的路上前進。良好的就業數據同時也帶來了聯準會即將縮減購債規模的擔憂,由於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方向依據是通膨與就業,兩項經濟指標做為觀察重點。就業數據佳力抗通膨美國6月PCE物價指數年增率為4%,扣除掉食品及能源等波動較大的商品後,核心PCE物價指數年增率為3.5%,大幅越過了聯準會的目標2%。市場推測,當就業也顯著改善後,就是聯準會量化寬鬆的購債措施逐步退場的時機,聯準會主席鮑爾也許會在8月底的全球央行年會(Jackson Hole)或於9月的例行會議中釋出縮減購債的時程規畫。細數今年的各商品的通膨狀況,台股投資人印象最深的應該就屬運價上漲了!自去年疫情開始的塞港效應發酵,隨著運價水漲船高的航運股,締造了台股的航海王傳奇。有許多投資人在航運股的這一波行情中賺到一筆機運財。除了航海王,鋼鐵人也是今年股民的希望之星。因應經濟復甦以及電子化、智慧化的基礎建設,以及5G、電動車等未來產業大舉擴廠,而採礦業又受到疫情壓抑供給增加有限,基本金屬銅、鋁、鎳、錫等價格皆因需求提升而上漲,其中鋼價的上漲最受到台股投資人注意,大牛皮股中鋼(2002)、中鋼期也可以飛上天而被戲稱為鋼鐵人。以航海王、鋼鐵人為首帶動的傳產熱門股鋒芒甚至蓋過了台股一向主流的電子股。通膨延伸至糧食區塊除了大家熟悉的航海與鋼鐵等族群外,通膨概念在今年擴散糧食這一重要的民生區塊。從年初至今各地的極端氣候造成的天災頻頻出現,從美國的乾旱襲擊穀物種植區到中國河南的水災肆虐影響工業供應鏈,除了造成直接的損失外,更助長了糧食通膨的因子。因受反聖嬰現象及全球變暖所導致的海洋普遍升溫影響,今年上半年幾乎整個北半球的陸地空氣溫度都高於過去10年間的平均水準,高溫及炎熱氣象連帶影響農作區的降雨,2021年美農作區域的乾旱面積要比去年高出至少20個百分點,直接導致了收成良率的下降,黃豆良率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圖2),當作物的收成量率下降,農產品的品質穩定性就會跟著減少,而產業供應鏈要買到品質穩定的農產品就必須加價購買,從而推升了農產品價格。而在需求面,最大黃豆進口國─中國的海關數據顯示,2021年7月,黃豆進口量為867.4萬噸,創下3個月來的新低,較前月以及去年同期分別減少19%與14%;今年1~7月,黃豆進口量年增4.5%至5763萬噸。黃豆進口量減少主因為壓榨廠的壓榨利潤下滑的影響,因豬肉毛利回落以及小麥飼料的替代減少了豆粕的需求。今年6月,中國大陸山東省日照市的黃豆壓榨利潤更是一度創下歷史新低,目前壓榨廠每加工1噸黃豆也仍虧損約200元人民幣。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的案例同樣發生在另一糧食生產地─南美洲,乾旱衝擊了南美洲的作物種植情況,除了產量及品質深受衝擊外,也推遲了新一輪的播種及收割期。南北美的作物災情直接導致了全球黃豆庫存需求比的下降,估計下半年黃豆供不應求的情形仍會存在。從跨市場、跨商品的交易來思考全球布局是今年的投資顯學,台灣投資人在上半年從航運股賺到了通膨的第一桶金,考慮下半年通膨持續且聯準會將進入縮減購債時程,台股大盤容易陷入盤整,此時除了找尋個股點放的表現機會,也可透過股期、海外期貨、商品ETF參與全球總經的投資機會,甚至回頭低接尚未反映的相關個股,「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找尋跨市交易的機會。【完整內容請見http://www.ustv.com.tw/UstvMedia/mag/flag】非凡商業周刊2021/8/13 No.1262期   想了解更多,詳洽02-27660800
3招「景氣循環股」必勝投資心法
2021-08-01
一般市場所謂的景氣循環股,大致上可分為傳產與電子族群,包含傳產原物料的航運、鋼鐵、塑化、紡纖、造紙與玻璃陶瓷…等,以及電子業的DRAM、LCD、LED等「3D族群」。景氣循環股是隨著經濟景氣好壞而漲跌的股票。當景氣走向復甦,產業需求上升,股價也會上升飆漲;當景氣低迷,產業需求下降,個股獲利會呈現衰退,股價也大幅下跌。換句話說,景氣循環股的股價波動較大,產業需要看景氣變化而定。「10年不開張、開張吃10年!」,就是景氣循環股的最大特色,2020年至今的全球原物料上漲,搭配天時、地利、人和,台股的景氣循環股也跟上了這一波多頭腳步,更造就了「航海王」與「鋼鐵人」的大行情!景氣循環股「股價怎麼上去之後,通常就會怎麼下來」,3招操作景氣循環股必勝心法,立於不敗之地!第1招 . 買在公司大虧、賣在公司大賺投資景氣循環股能立於不敗之地,首先就是「買在公司大虧或高本益比,賣在公司大賺或低本益比」。簡單地說,就是買進景氣循環股在本益比高、獲利差,甚至出現大幅虧損時;當公司開始轉虧為盈、獲利賺錢、本益比變低,反而是賣出的時點。過去政府大力支持的「兩兆雙星」-面板與半導體,後來卻變成為「兩兆傷心」,2011年台灣雙D產業虧損合計將上看兩千億元,DRAM產業合計虧損近900億元;面板廠燒錢全年虧損超過1400億元創下新高。以面板為例,2011年「面板雙虎」友達(2409)、群創(3481/前身為奇美電)全年虧損分別達到614億元與647億元;彩晶(6116)也有虧損74.69億元。在公司出現大虧,股價2011-2012年也紛紛來到相對低點,像是友達8.19元、群創8.48元、彩晶1.2元,都是面板族群中長線的黃金買點。「10年河東、10年河西」,2021年面板族群已非吳下阿蒙,2021年第一季,友達大賺118.42億元,每股盈餘1.25元,寫下13年來的單季高點;群創也賺進115.7億元,連兩季大賺逾百億元,每股盈餘1.15元;彩晶2020年每股盈餘達1.28元,優於面板雙虎,成為台股面板獲利王,2021年前4月每股盈餘1.32元,已超越去年的1.25元。2021年第1季,面板族群獲利都大放異彩,而友達、群創、彩晶都在4月底,股價來相對高點,分別來到33.15元、32.55元、32.55元,公司出現大賺就是景氣循環股賣出最好時機!第2招 . 買在人少量小、賣在人多量大上市航運族群在7月6日寫多項新紀錄,包括上市航運股市值3.38兆元創歷史新高、成交值2.919.05億元刷新高、成交值占比近一半的48.11%歷史次高(6月16日占比達51%寫下歷史新高),相對於電子股成交值只有1,987.47億元,占比僅32.76%。儘管貨櫃航運基本面佳,但是的確有過熱的疑慮,像是上市航運族群的市值、成交值、成交值占都創下新高,加上市場瀰漫「敢沖就有錢賺」,航運股已成為市場最熱門的焦點股與當沖標的,股民們心中的「最愛」。所以當7月初,「貨櫃三雄」長榮(2603)、陽明(2609)、萬海(2615)股價分別見到本波最高點,分別來到233元、234元、353元,投資人面對像是航運的景氣循環股,一旦出現人多量大成為「全民運動」,建議可獲利了結一趟!第3招 . 買在山底利空、賣在山頂利多全球貨櫃航運已經低迷了近10年,像是國內的陽明海運過去5年,就有4年虧損,2009年更是出現大虧158億元的慘狀,為10年以來最大虧損。不過,風水輪流轉,壞了10幾年的貨櫃航運景氣,從2020年8月觸底反彈,「貨櫃三雄」也鹹魚大翻身,2020年第3季都繳出了好成績,長榮、陽明與萬海分別大賺81.85億元、27.36億元、17.96億元,不但股價跟著水漲船高,並且航運相關利多消息更是每天滿天飛!?「整體海運市場仍處於缺船、缺櫃、缺工及塞港的情況嚴重,全球貨櫃航運持續吃緊……….」「長榮海運貨輪『長賜號』在蘇伊士運河擱淺,超過200艘船舶陷入進退兩難,估計運河每堵塞1小時,全球貿易就虧損4億美元………」上市櫃大老闆喊話,航運股「一張不賣,奇蹟自來!…」 當打開財經報章雜誌或電視,一面倒盡都是航運的利多新聞,甚至每天都成為財經版頭條,完全找不到利空消息,相信市場人手一張股票,當沖成為日常,股民搶當「航海王」變成全民運動,「擦鞋童理論」過熱現象就會出現,此時絕對是景氣循環股的波段高點,並且獲利出場時好機!
不再翻箱倒櫃找保單 明年底電子保單全面上線
2021-08-01
在壽險和產險個人險加入電子保單機制以後,將有效解決紙本保單保存不易且難找尋、民眾容易忘記自身有多少保單的問題。4月中旬,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林楚茵在立法院質詢指出,台灣平均每人擁有2.5張保單,大半民眾將厚厚一疊保單塞進家裡,待出險時再翻箱倒櫃找保單,或經常發生紙本保單多半已受潮、受損。她呼籲監理機關應正視紙本保單容易遺失及造成資源浪費的問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當場許諾,金管會將在兩年內全面推動保單電子化,並同步上線電子保單存摺。落實環保整合保單效益  還有利大數據運用配合綠色金融行動方案,金管會近年逐步推動保單無紙化,包含開放保險業以QR Code方式簡化保險條文,待業者解決資訊設備和規格等技術性問題,即可陸續加入電子化保單的行列。金管會指出,國內22家壽險公司中,目前有八家大型壽險加入壽險公會的電子保單認證與存證平台。預估今年底將再有六家壽險公司電子保單到位,其餘八家也將在2022年底將保單全面電子化。施瓊華表示,推動壽險公司提供保戶電子保單存摺服務,不僅落實環保政策,藉由電子化提升保單整合效益,並且有利於大數據運用。率先推動保單電子化的八家壽險公司業者,包含新光人壽、國泰人壽、台灣人壽、南山人壽、中國人壽、富邦人壽、三商美邦人壽與元大人壽。國壽指出,選擇啟動保單電子化的原因,起心動念是來自「三袋公主」。以往招攬保險時,業務員通常攜帶一袋紙本要保書、一袋建議書與一袋變更書,因此常被戲稱為「三袋公主」。業務員擔心客戶填錯資料,通常還會多帶空白備份,不僅造成紙張的耗用,服務效率也較低。國壽自2012年開始推動無紙化服務,但過程並沒有那麼容易。對資深、年紀較長的業務員而言,要改變傳統紙本服務習慣與跨越數位工具的學習門檻,有相當程度困難。此外業務員也擔心,若投保過程網路連線不穩,導致「系統轉圈圈」,客戶不開心,辛苦談成的保單可能就飛走了。為此,國壽大力優化行政、IT部門系統界面、提升網路穩定度,並辦理業務員教育訓練及提供獎勵機制,耗時數年時間,將行動投保使用率提高至99.15%,保單全面電子化以後,使用率也超過90%。國壽推動無紙化服務後發現,業務員人手一台平板,節省保單DM、簽約、資料變更等用紙,累計至2019年已相當於47棟101大樓的高度,為減碳帶來有效助力。考量高齡保戶習慣  初期輔以紙本保單部分壽險公司表示,年輕保戶多能接受電子保單,但高齡保戶普遍傾向持有紙本保單,以致電子保單申辦率難有效提高,兩年內保單全面電子化的目標,恐難以達成。施瓊華表示,考量不太熟悉網路應用的高齡族群占有一定比例,在兩年內達陣保單電子化的同時,也會請保險公司設立輔助機制,仍提供一份紙本保單給有需要的民眾。施瓊華說明,推動電子保單有兩個重要面向,第一是保險公司願意做,第二是民眾願意持有。站在監理機關立場,基於環保、資源整合等效益,將持續鼓勵與推廣電子保單,初期政策上採電子保單為主、紙本為輔,以符合不同民眾的使用習慣和需求。壽險產險陸續到位  保單電子化揭保險新頁金管會規劃的電子化保單與保單存摺,主要針對自然人個人險,包含全數壽險與產險保單。至於產險承保對象為機構法人者,基於保單性質與數量等考量,將不會強制納入保單電子化。根據金管會調查,目前國內共計19家產險公司,其中兩家產險公司是專營貿易信用保險,承保對象為法人機構,實務上此類保戶在採購招標或向銀行借款時,均需檢附實體保單,沒有使用電子保單需求,所以並未規劃簽發電子保單。因此,產險部分至2022年底,將有17家產險公司的個人險商品加入電子化保單行列。在壽險和產險個人險加入電子保單機制以後,就能建立電子保單存摺,供民眾線上查詢自身所有保單,有效解決紙本保單保存不易且難找尋、民眾容易忘記自身有多少保單的問題。現行一份保單包含要保書、保單條款與保單面頁等大量資料,未來厚厚的紙本將逐步消失,在資源面大量減少紙張耗用,並帶來電子化保單的整合效益。隨電子化潮流來襲,2022年底台灣的保險服務亦將寫下歷史性新頁。
疫苗大規模「全民開打」 「疫苗險」炙手可熱!
2021-07-01
投保「年齡上限」、「保障期限」與「給付天數」需多比較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擴大,行政院從6月7日起,宣布延長全國三級警戒管制,全國展開大規模的施打疫苗,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根據國際期刊研究,AZ疫苗及莫德納(MODERNA)疫苗產生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約為0.88%及0.6%。目前台灣已訂購了1000萬劑AZ疫苗與505萬劑莫德納疫苗,以及向COVAX預定了470萬劑疫苗;另外還有日本與美國分別捐贈的124劑AZ疫苗與250劑莫德納疫苗;加上第3-4季,高端與聯亞的國產疫苗有機會上場救援。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19日為止,全台有148萬人至少接種1劑疫苗,涵蓋率只有6.4%。有鑑於國人對施打疫苗的急迫與需求大增,但是後續衍生的後遺症與不良反應不少,目前國內共有富邦、兆豐、安達與和泰等4家產險公司針對疫苗接種,推出所謂「疫苗保單」,以減少接種疫苗的風險,讓民眾打的安心。安達產險>安打疫苗保險專案16-75歲皆可投保(網路投保需滿20歲),網路投保185元/年。疫苗接種90天內產生不良反應,入住醫院接受診療,將提供「一般住院日額保險金」3000元/日,每次最多給付14天,疫苗接種以2次為限;連續住院5天以上,給付「住院慰問保險金」2萬元(每次疫苗接種給付一次為限);另外還有「加護病房住院定額保險金」給付3萬元/次、「喪葬費用定額補償保險金」30萬元(網路投保25萬元)。兆豐產險>「全民接種COVID-19疫苗保險」專案20至75歲皆可投保,網路投保182元/年。接種疫苗28天內,若出現不良事件住院診療,將提供「一般住院日額保險金」3000元/日(同一保單最高給付45天);若入住加護病房或負壓隔離病房則再加倍給付(同一保單最高給付45天);住滿3天以上,則提供一次「住院關懷保險金」1.5萬元(同一保單年度給付一次);若導致死亡,則有定額的「殯葬費用補貼」30萬元。和泰產險>「新疫點零」專案20至80歲皆可投保,依保障內容分為小資型191元/年、基本型396元/年、保障型621元/年等3種方案,若以最低門檻191元/年為例,接種疫苗後28日內,產生嚴重過敏或不良反應需住院治療時,將給付「一般住院日額保險金」2,000元(年度最高給付2次,每次最高給付14天);如果住進加護或負壓隔離病房,日額保險金將加倍給付。此外,還增加給付項目「出院慰問金」定額給付6,000元,以及「喪葬費用補償保險金」實支實付最高10萬元。富邦產險>「疫網打盡」專案20至75歲皆可網路投保,續保最高可至75歲,最大缺點就是沒有「身故給付」。依保障內容區分S、M、L三種方案,保費分別為98元/年、399元/年、647元/年。不限疫苗種類,只要因法定傳染病而「接受隔離」,每次理賠5000元(同一法定傳染病限1次);接種一般疫苗14日內(COVID-19疫苗28日內),產生不良反應而「住院診療」,若以最低門檻98元/年為例,住院1~4天每次理賠1萬,住院達5天(含)以上,除每次理賠1萬外,再賠5萬,最高理賠10萬。4家產險公司疫苗險六大共同特色:1.投保不分性別;2.不分職業;3.無等待期;4.無須健康報告;5.最快翌日就能生效;6.投保對象都需滿20歲以上。不過網路保費不一(保費98-647元/年不等),保障內容與範圍也不相同,像是投保「年齡上限」、「適用疫苗」、「保障期限」與「給付天數」,因此民眾在投保前千萬多看、多比較。在投保年齡方面,3家最高達75歲,而和泰產險投保年齡上限為80歲,家中有老人家可多加運用。此外,富邦與和泰兩家不僅侷限於COVID-19疫苗,也涵蓋像是流感等法定傳染病疫苗。此外,理賠「保障期限」與「給付天數」,各家不盡相同。舉例來說,像是安達產險在民眾在疫苗接種90天內產生不良反應入住醫院,提供「住院保險金」3000元/日,每次最多給付14天;相對地,兆豐產險是接種疫苗28天內,出現不良事件而住院,也有「住院保險金」每日3000元,但是最高給付達45天。
父母出售未成年子女名下的不動產
2021-07-01
案例:甲夫與乙妻有一未成年子丙,甲夫曾購置A屋一間登記在丙名下。之後甲、乙離婚,丙的監護權歸甲,甲欲出售A屋,是否需經法院許可? 解析:一、離婚後,父母不是子女的「監護人」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歸哪方,民間有俗稱「監護權」,其實是錯誤的用語。民法第1091條規定:「未成年人無父母,或父母均不能行使、負擔對於其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時,應置監護人。」所以「未成年人之監護」只限於無父母(例如父母雙亡)或不能行使親權(例如癱瘓、服刑等),沒有這兩種情形就沒有監護權,也沒有所謂監護人。依民法第1086條規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不是監護人,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應簡稱為「親權」。民法第1055條:「夫妻離婚者,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依協議由一方或雙方共同任之。未為協議或協議不成者,法院得依夫妻之一方、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或依職權酌定之。」所以夫妻離婚後會有未成年子女「親權」由何方行使的問題。二、何謂特有財產?子女已成年(年滿20歲),父母原則上不能對其名下財產為任何處分;如果子女尚未成年,則需要區分該財產屬於「特有財產」或「非特有財產」。何謂「特有財產」?依民法第1087條規定:「未成年子女,因繼承、贈與或其他無償取得之財產,為其特有財產。」如果是特有財產,依第1088條:「未成年子女之特有財產,由父母共同管理。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特有財產,有使用、收益之權。但非為子女之利益,不得處分之。」反之,如果是「非特有財產」,例如童星拍廣告賺錢,然後購買豪宅,這豪宅就不算特有財產,童星的父母沒有管理權也沒有處分權。本題丙名下A屋是甲購買的,屬於前述第1087條規定的「無償取得之財產」,是丙的特有財產,因此依第1088條其父母甲乙有A屋的管理權與處分權。由於甲乙已經離婚並且由甲行使「親權」,因此離婚後只有甲才有A屋的管理權與處分權。三、處分不動產有無年齡限制?應區分所有權人是否已滿7歲。民法第13條規定:「未滿7歲之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滿7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為能力。」第75條:「無行為能力人之意思表示,無效。」第76條:「無行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代為意思表示,並代受意思表示。」因此,如果所有權人未滿7歲,無論是不是特有財產,其買賣、租賃等一切交易均必須由其父母為之,買賣價金也由父母代為收受。如果所有權人滿7歲以上未滿20歲,法律上稱為「限制行為能力人」,此時應區分該財產是否為其「特有財產」,假如「不是」特有財產,父母沒有處分權,但民法第77條規定:「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意思表示及受意思表示,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換言之,限制行為能力人出售自己名下的不動產,必須事前得到父母允許或事後承認;如果由父母擔任代理人,仍應得到該未成年人授權。如果是「特有財產」,父母就有處分權,得由父母自行出售,無需所有權人授權。四、是否需經法院許可?如果父母有權處分未成年子女的財產,唯一限制是前述民法第1088條規定的「須為子女之利益」,不需要法院許可。民法第1101條第2項規定:「監護人為下列行為,非經法院許可,不生效力:一、代理受監護人購置或處分不動產。二、代理受監護人,就供其居住之建築物或其基地出租、供他人使用或終止租賃。」這是對監護人的限制,並非父母,所以父母出售未成年子女特有財產,無需經法院許可,即便向法院聲請許可,也會以不具備法定要件而遭駁回。五、如何確定「為子女利益」?土地登記規則第39條規定:「父母處分未成年子女所有之土地權利,申請登記時,應於登記申請書適當欄記明確為其利益處分並簽名。未成年人或受監護宣告之人,其監護人代理受監護人或受監護宣告之人購置或處分土地權利,應檢附法院許可之證明文件。」因此在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時,地政機關只能要求父母簽名切結,無法調查確認是否果真是為子女利益;如有爭議,終究要透過司法途徑認定。六、非為子女利益的處分行為是否無效?父母違反第1088條第2項規定處分未成年子女特有財產,其效果如何?學說上有無效說、有效說、無權代理說、無權處分說等,眾說紛紜;司法實務見解則有區分說(最高法院80年度台上字第1781號、83年度台上字第1224號、98年度台上字第1234號等判決)及無權代理說(最高法院42年台上字第126號判例、最高法院53年度第1次民、刑庭總會會議決議),亦無定論。
國內疫情急速升溫 「防疫保單」炙手可熱!
2021-06-01
COVID-19壟罩全台,全國疫情警戒提升至第三級,除了民生用品與口罩、酒精防疫商品之外,未雨綢繆的「防疫保單」水漲船高,成為民眾搶購的熱門商品!日前台灣產險推出花500元被隔離就理賠10萬元的防疫保單,掀起一股搶購潮,熱賣逾350萬張而停售;近期旺旺友聯產險「疫應俱全」、國泰產險「心疫滿分」等防疫保單也陸續停售。目前市場仍有多張防疫保單可挑選,民眾不妨從保單費用(500~2500元)、保障內容、理賠金額下手,像是法定傳染病事故都在承保範圍內,但各家保障額度不盡相同,找出適合自己的防疫保單商品。一.富邦產險「疫起守護」專案提供海外突發疾病健康險、法定傳染病健康險、法定傳染病隔離費用補償保險等補償保障,承保年齡0-75歲。以最低保費1,509元為例,只要因染疫被隔離就可獲賠補償保險金3萬元,萬一確診住院可領一次「關懷保險金」3萬元,每天可申請「住院日額」3,000元/天,最高可領45天,三者合計最高可理賠19.5萬元。值得一提,此防疫保單在海外染病也可以請領「住院保險金」。二.兆豐產險「全民防疫」專案投保年齡0~75歲,保障範圍不分國內外,採「單一費率」,不分投保年齡、不分男女性別、不分職業類、無疾病等待期,可以個人或家庭成員多人投保,不僅適用於COVID-19,還包含狂犬病、登革熱等法定傳染病,也包含在理賠項目中。年繳保費分529元(計畫A)與1086元(計畫B)兩種級距,舉例來說,小宏投計畫B,一旦隔離可申請最高2萬元「隔離費用保險金」;若不幸確診法定傳染病,定額給付5萬元「關懷保險金」,以及上限45日、每日2千元「住院日額保險金」,入住負壓隔離病房另有日額2千元保險金,總計最高可理賠25萬元,等於因法定傳染病導致的各階段財務缺口,均可獲得補助。三.臺灣人壽「安心365全護罩」為一年定期住院日額健康保險,採主約、附約互搭設計的家庭型「防疫保單」,一家之主投保一張主約後,其他家庭成員可以附約的形式投保,例如爸爸投保了主約,家中的媽媽、兒女或父母就能以附約方式投保,可省下一筆主約保費支出。承保年齡0-65歲,保戶在保障期間確診,將一次性給付「法定傳染病慰問保險金」1萬元;法定傳染病日額1000元/天;一般住院日額1000元/天;特別病房保險金2000元/天;入住負壓隔離病房,每日享有住院日額給付4,000元,以降低因傳染病帶來的衝擊與安心養病。四.中國人壽「新團體法定傳染病住院醫療健康保險附加條款」有鑑於發生華航、諾富特等多起企業群聚事件,此保險附加條款可算是職場上的「防疫保單」,若員工不幸染疫,不用擔心無法負擔龐大的醫療費,讓企業防疫及員工照顧都升級。凡是65歲(含)以下企業員工、配偶及子女皆可投保,每人每年499元的保費,擁有每日住院日額2,000元保障,不幸確診法定傳染病實際住院15天,可申領「法定傳染病關懷保險金」3萬元,「法定傳染病住院醫療保險金」3萬元,「法定傳染病出院療養保險金」3萬元,合計為9萬元。五.新光人壽「活力罩一年期住院日額健康保險」提供0到65歲民眾投保,並且納入法定傳染病設計,如COVID-19、登革熱、腸病毒等住院診療者,住院日額保障加倍給付。以30歲男性為例,投保此保險住院醫療日額1,000元,年繳保險費910元,若因COVID-19住院50日(負壓隔離病房住院42日後轉入一般病房治療8日),可領取日額保險金5萬元,搭配長期住院生活補助保險金2萬元、加護病房保險金84000萬元,以及法定傳染病住院關懷保險金5萬元,合計可領20.4萬元。
電動車為主流趨勢 相關概念基金正夯
2021-05-01
在環保意識不斷抬頭下,加上2015年《巴黎協定》發布後,全球許多國家都對汽車燃油排放訂定嚴格標準,2020年更是汽車製造商遵守歐盟新碳排放標準的第一年,為提升電動車普及率的重要關鍵,也讓電動車相關產業後市看俏,成為未來主流趨勢,投資人可中長線布局電動車相關基金。特斯拉飆漲6-7倍  全球首富換人產業趨勢改變2020年,疫情下全球股市最大驚嘆號!就是電動車產業龍頭特斯拉(Tesla),在市場資金瘋狂追捧下,從最低點每股350.51美元,計算至最高點2318.49美元,短短1年時間就飆漲逾6-7倍之多,更一舉讓Tesla市值暴漲7倍,成為全球最值錢的車廠,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也成為全球身價最高的人。2021年元月,全球出現首富易位,上演「換人」戲碼!電動車大廠Tesla創辦人兼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擠下亞馬遜(Amazon)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一躍變全球首富,成為地表最有錢的人。儘管後來2月,貝佐斯又超越馬斯克,再度奪回全球首富寶座,預期這兩位富豪在財富上,未來呈現競爭抗衡、精彩可期,最重要是代表產業趨勢改變,電動車走在未來趨勢已確立!全年首度獲利  並納入S&P500指數值得一提,除了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之外,電動車龍頭Tesla在2020年也出現全年首度獲利,並且在2020年底納入標普500指數(S&P500),一舉躍身成為市值第6大的成分股,以及10大最有價值公司,也代表著電動車已成為市場主流之一,更顯現電動車趨勢已成為投資人認同的「作夢行情」,也讓電動車族群完全無懼疫情,成為美股最強悍飆股之一。預計2030年銷售3000萬台  市場規模成長10倍根據Cairn Energy Research Advisors報告預測,隨著2021年車市逐漸復甦,加上各國政府鼓勵購買純電動車激勵銷售,預計2021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將躍升36%,正式突破300萬輛大關。市場預計在2030年全球電動車滲透率將來到30%,全球車廠都會加速開發生產,根據勤業眾信的預估,2030年全球電動車銷售數量,將會達到3000萬台,較目前(2021年)的市場規模成長10倍以上。各國政策加持  中國補貼延長 + 歐洲禁售燃油車目前各研究機構樂觀預估,2021年電動車銷售成長榮景延續,各國政策加持功不可沒。像是中國將購買新能源車免徵車輛購置稅,補貼延長至2022年底(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免徵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車包括純電動車、燃料電池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此外,歐洲各國將自2025~2040年起,陸續禁售燃油車,像是2025年有挪威、荷蘭與2030年有英國、愛爾蘭、冰島、丹麥   等國家,規畫禁止售汽、柴油車,以期未來達到零排放的綠化目標。境內外基金約有80檔基金持有Tesla特斯拉根據統計,若以Tesla此一電動車指標公司,台灣境外、境內基金共有約80檔基金持有;其中,有兩檔境內基金直接標明是以投資「智能車」或「電動車」相關為主的基金,名稱與主題十分明確,像是合庫AI電動車及車聯網創新基金、日盛全球智能車基金等。另外,與電動車相關的ETF(指數型股票基金)、ETN(指數投資證券)等商品也在近年陸續發行,像是元大電動車N(020022)、統一NSYE FANG+ETF(00757),以及國泰投信也在申請「ICE FactSet全球智能電動車指數」認可。此外,另有以「新經濟、新科技、新世界、多重資產」等名稱相關基金來布局Tesla,其中又以富蘭克林華美投信與統一投信兩家持有Tesla最為積極,像是富蘭克林華美新世界股票基金、富蘭克林華美全球成長基金;統一全球新科技基金、統一全球動態多重資產基金,皆擁有約5%-10%不等的Tesla持股。
如何拋棄繼承
2021-05-01
案例:陳父過世時,名下遺產有A屋一棟,由陳母與陳子共同繼承。由於A屋一向是陳父陳母居住,陳子早已遷居他處多年,甚少回家,陳子打算讓陳母單獨擁有A屋的所有權。由於拋棄繼承程序較麻煩,代書建議雙方以「分割遺產協議」的方式,讓陳母分割後單獨取得A屋所有權,並且雙方到地政事務所辦理遺產分割登記完畢。後來,陳子的債主林大知道這件事,認為自己的權利遭到侵害。因為陳子幾年前曾經欠林大一筆錢,被林大告上法院也取得確定判決,但陳子名下無財產可供執行,林大也只能作罷。現在得知陳子明明繼承了A屋 (1/2),卻利用分割遺產的方式讓這份財產沒了,等於斷了林大實現債權的可能(如果陳子繼承A屋,林大就可以聲請法拍)。因此林大向法院提告,要求撤銷陳母與陳子的遺產分割登記。試問,林大的要求合法嗎?解析:一、何謂遺產分割?所謂「遺產分割」,是指遺產共同繼承人以消滅遺產之「公同共有關係」為目的之法律行為。簡單來說,就是被繼承人過世時,全部繼承人是以「一整包」的狀態得到他的遺產,必須通過分割這道手續,才能把遺產變成一人一份。至於要怎麼分遺產,如果繼承人彼此間達成協議,就直接按照協議去分割;如果不能達成協議,只能聲請法院裁判分割,由法院按照每個人的應繼分及法律規定,決定分遺產的方式。本題陳母及陳子已經達成協議,分割的方式就是陳母取得A屋100%,陳子取得0%,只要協議各方意思表示健全無瑕疵,無論甚麼分割方法都是有效的,不一定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應繼分。那麼陳家母子怎麼分割遺產,與林大何干?二、詐害債權之撤銷權民法第244條規定:「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者,以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陳子與陳母協議辦理遺產分割的行為,並沒有對價,屬於無償行為,而這個行為讓林大失去強制執行的機會,確實損害了林大的債權,依照前述法條規定,林大可以向法院聲請撤銷遺產分割登記。三、拋棄繼承如果要讓繼承人當中的一人取得全部遺產(尤其其他繼承人有高額債務的情形),比較妥當的方式是辦理「拋棄繼承」。民法第1174條規定:「繼承人得拋棄其繼承權。前項拋棄,應於知悉其得繼承之時起3個月內,以書面向法院為之。拋棄繼承後,應以書面通知因其拋棄而應為繼承之人。」家事事件法第132條規定:「繼承人拋棄繼承時,應以書面表明下列各款事項:一、拋棄繼承人。二、被繼承人之姓名及最後住所。三、被繼承人死亡之年月日時及地點。四、知悉繼承之時間。五、有其他繼承人者,其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及住、居所。拋棄繼承為合法者,法院應予備查,通知拋棄繼承人及已知之其他繼承人,並公告之。拋棄繼承為不合法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依上述法條可知,辦理拋棄繼承要在「知悉」得繼承之時起「3個月」內,向法院提出「家事聲明拋棄繼承及准予備查聲請狀」,附件要有被繼承人死亡證明書及除戶戶籍謄本、拋棄繼承人之戶籍謄本、繼承系統表、繼承權拋棄通知書及收據(或回執)、印鑑證明等。四、債權人代位請求分割遺產本題林大訴請撤銷陳母及陳子的遺產分割登記,在法律上是可行的,判決確定時即恢復成未分割前的狀態,A屋仍是二人公同共有的遺產。而此時,距離陳父過世很可能已經超過3個月了,陳子就算想拋棄繼承也來不及了。恢復成公同共有後,林大仍無法直接對A屋執行,因為此時陳子只有1/2應繼分,各繼承人對A屋的權利範圍都是「全部」,必須先分割遺產才能消滅公同關係。但陳子顯然不會主動分割遺產,林大只好依民法第242條「代位」陳子對陳母提起分割遺產的訴訟,待法院判決確定時,陳子應可獲得一定之財產。 由於分割方法是由法院自由斟酌裁量的,陳子可能獲得A屋1/2持分;法院也可能判陳母得到A屋全部,而由陳母補償若干金錢予陳子;甚至將A屋變賣後分配價金給二人。總之判決後陳子得到的金錢或財產,才可以成為林大強制執行的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