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房屋全國經營者大會榮耀登場 千萬業績經紀人數創新高!
2025-03-31
雖然台灣房市買氣降溫,但中信房屋卻繳出亮麗成績單,中信房屋董事長鄭余正全、總經理張世宗在全國經營者大會,表揚表現卓越的房仲。適逢中信房屋成立40週年,中信房屋全國經理者大會以「榮耀啟新篇、同心創未來」為主題,此場大會共匯聚了全台超過400位以上的房仲菁英,共同見證過去一年的輝煌成就,展望未來的發展藍圖。2024年前三季全台房市買氣高漲,中信房屋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共誕生超過40位千萬經紀人,創下歷史新高,更有5家加盟店年度業績突破億元大關,充分彰顯了中信房屋在房仲行業中的強大競爭力與市場影響力。這些優異成績的背後,不僅是房仲同仁的專業與努力,更是中信房屋40年來對服務品質的堅持與創新經營卓越的體現。展望2025年,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將達到3.14%,國內景氣穩定成長,購屋民眾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再加上AI科技題材發酵,商用不動產和土地的交易需求持續熱絡,這些都為房地產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雖然現階段受房貸問題影響,買氣有所縮減,但對自住客群來說,現在市面上可供選擇的物件更豐富多元,議價空間也更有彈性,只要多看、多比較、大膽出價,相信都能以合理的價格買到心儀的房子。張世宗表示,未來中信房屋將繼續積極拓展加盟店,持續深化與加盟夥伴的合作關係,協助經營者提升競爭力。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中信房屋推出了「生活服務項目」,打破傳統房仲服務的局限,打造一個從買屋到入住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務,進一步加深客戶與加盟店的互動,讓房仲服務走進客戶的生活,強化中信房屋的品牌價值,開創房地產市場的新篇章。
工作物所有人責任
2020-11-01
案例:某日,太白金星上奏玉皇大帝,說南天門年久失修破損嚴重,應派人進行維修。玉皇大帝聞言立即指派門神公開招標,最後由齊天大聖孫悟空得標。孫悟空得標後依舊成天玩耍,到了點交前三天才匆匆忙忙施工,工程品質當然有許多瑕疵,然而孫悟空太過強橫,小小門神怎敢挑剔,因此順利點交了。幾天後,二郎神途經南天門時瓦片落下,恰巧砸傷了二郎神的眼睛,原來是瓦片的固定措施不良而鬆脫。二郎神堅持追究肇事責任,經查,南天門的所有權人就是玉皇大帝,於是二郎神向佛祖釋迦牟尼告狀,要求玉帝賠償醫療費用等損失。玉帝抗辯道,修繕工程已經發包給孫悟空了,施工品質當然是孫悟空要注意的,因為工程瑕疵造成損害也是孫悟空的責任,不是他的錯。如果依照中華民國的法律,佛祖該如何判斷呢? 解析:一、工作物所有人的責任民法第191條第1項規定:「土地上之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所致他人權利之損害,由工作物之所有人負賠償責任。但其對於設置或保管並無欠缺,或損害非因設置或保管有欠缺,或於防止損害之發生,已盡相當之注意者,不在此限。」本條規定工作物或建築物所有人,即使本身沒有直接侵權行為,仍須負賠償責任。其要件如下:(一)必須是土地上的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例如建築物、道路、橋梁、球場看台、電線杆、廣告招牌等等。(二)設置或保管有欠缺,亦即必須工作物有瑕疵,例如設計不良、不符合建築規格等。(三)侵害他人權利,包括人格權及財產權。(四)瑕疵與權利受侵害之間有因果關係。二、定作人的責任雖然工作物所有人須負民法第191條的責任,但如果工作物所有人與他人之間有「承攬」關係,而他人權利受侵害是因為承攬人的工作疏失,則工作物所有人(即定作人)不必負責。民法第490條:「稱承攬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為他方完成一定之工作,他方俟工作完成,給付報酬之契約。」所謂承攬人是指「為他方完成一定工作之人」;定作人是指交付工作的一方。又依第189條規定:「承攬人因執行承攬事項,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定作人不負損害賠償責任。但定作人於定作或指示有過失者,不在此限。」因此,如果工作物所有人將工作交由承攬人執行,而因承攬人執行工作不法侵害他人權利,雖然此時定作人同時也是工作物所有人,仍不必負責,除非定作人「於定作或指示有過失」。所謂「定作人過失」,包含選定承攬人不當,以及對於承攬工作的指示不當。例如委託不具備合法營業執照的建築承包商。三、雇用人的責任民法第188條第1項規定:「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由僱用人與行為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但選任受僱人及監督其職務之執行,已盡相當之注意或縱加以相當之注意而仍不免發生損害者,僱用人不負賠償責任。」如果執行工作之人不是承攬人,而是工作物所有人所僱用之人,則該受僱人侵害他人權利時,「僱主」也必須連帶負賠償責任。四、結論本題的工作物的所有人是玉皇大帝,因南天門的維修工程施作不當,導致瓦片墜落砸傷二郎神的眼睛,依民法第191條第1項規定,玉皇大帝似乎應該負責賠償二郎神的損害。然而本題的侵害實際上是因為孫悟空工程疏失所導致,孫悟空與玉皇大帝之間訂有承攬契約,而不是僱傭契約,依民法第189條定作人不必負賠償責任。可是玉皇大帝在定作上是有過失的。首先,孫悟空大鬧天庭,有不良紀錄,門神還將本件工程交給他承攬,顯然有選任上的過失。其次,定作人在點交時必須嚴加把關,不能接受有瑕疵的工作物,然而門神懼怕孫悟空竟然放水,屬於指示上的過失。依民法第189條但書規定,定作人有過失時仍須負責,而門神是奉玉帝之命執行本項工程,解釋上可以認定門神是代理人,亦即玉皇大帝本身才是定作人。依民法第188條第1項或第189條但書規定,玉帝都須負僱用人責任。
全球投資新趨勢 ESG概念題材正夯
2020-10-01
近年來,全球ESG概念興起正夯!ESG代表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ance)3個英文縮寫,ESG議題在國內外皆受到極大的關注,早已成為企業、金融、法人投資圈最熱門的英文縮寫,更注意到ESG題材投資潮流!「永續」、「低碳」是全球共識  ESG成為國際企業必修課像是Google、Amazon、Apple、Microsoft等知名國際企業皆推出潔淨能源計畫,甚至Apple覺得這樣還不夠綠 (Green),近期更宣布目標在2030年供應鏈和產品實現100%碳中和(carbon-neutral),亦即讓未來售出的每台iPhone、Mac等設備都可達成零氣候影響;此外,國內Apple供應大廠包括廣達、仁寶、和碩、緯創等也允諾將共同響應,看來ESG成為企業的必修DNA,此趨勢在未來將愈加明顯。近年全球氣候急劇變化,像是中國大陸長江沿岸遇上80年最大洪水、日本遭遇數10年罕見的暴雨侵襲、台灣更飆至39.7度創下124年來最高溫紀錄等,都是現在進行式,「永續」、「低碳」已是全球各國的共識。所以懂得抓住順風趨勢永續投資,低碳投資的力量不容小覷,2020年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已達3,500億美元。氣候變遷的綠天鵝來襲  投資更需要重視ESG持續性的疫情已為各國經濟帶來重創,環境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國際清算銀行(BIS)年初首度提出新名詞「綠天鵝(green swan)」來襲,警告氣候變遷如同黑天鵝般,比金融危機更加威脅人類的生存,不僅將引發金融危機,企業股價受衝擊,也讓投資人更加重視企業作為是否納入ESG,並將其納入投資的篩選方法之一。全球最大主權基金—挪威主權基金、世界主權基金、退休基金與聯合國皆在積極推動ESG投資,ESG議題已不容忽視。根據IMF 2019年10月的永續金融報告,全球永續基金規模於2019年9月已達8,500億美元,其中又以股票型占比最高、成長最快,金額規模達到5,600億美元。全球永續基金規模成長概況 資料來源: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永續金融報告(2019.10)」;資料日期:2010.01~2019.09ESG概念資產在市場動盪下  具耐震力表現相形抗跌此外,根據全球知名資產管理公司Morningstar晨星資料統計顯示,2019年美國永續基金淨流入金額年增4倍,足以顯示股票型永續基金已成為全球投資趨勢;2020今年來全球ESG基金(含ETF)規模持續增加,截至7月底,市場規模來到1.26兆美元,其中ESG ETF規模更較去年大幅成長65.82%,顯見疫情掀起的市場波瀾,更加促使ESG成為市場投資新顯學。根據Bloomberg資料顯示,2020年截至5月底,台灣加權指數跌幅約8.8%、美國道瓊指數下跌10.8%、德國DAX指數下跌12.6%,同期間,MSCI臺灣ESG永續高股息精選30指數跌幅僅5.7%,顯示疫情不僅驗證ESG概念資產於市場重挫下跌時的耐震力,當市場動盪表現相形抗跌。這也促使投資人反思企業抵禦風險及永續經營的重要性,而企業重視永續經營,易獲得投資者信賴,並催化ESG的投資熱潮。投信發行ESG概念基金  涵蓋股票、債券與ETF等3大類台股在今年3月落底後,第2季以來反彈超過30%,吸引投資人對台股的關注,看好台股後市仍有表現機會下,也掀起台股基金募集潮,尤其是ESG概念投資蔚為風尚。目前國內投信發行的ESG概念的基金產品,主要涵蓋股票、債券與ETF等3大類基金;市場區域則有聚焦台股、新興亞洲與全球等市場;屬性類別有高股息、量化、公司治理與低碳等,已逐漸多元發展,可提供投資人挑選。
投資抓住5大「創新科技」基金 買「未來」趨勢,搭賺錢順風車!
2020-09-01
美國科技五強Facebook(臉書)、Apple(蘋果)、Amazon(亞馬遜)、Microsoft(微軟)、Google(谷歌),所組成的「FAAMG」,藉由「創新科技」的幫助,即便在近2年美中惡戰、新冠疫情的衝擊下,版圖卻逆勢不斷擴張,股價更不斷創下歷史新高。2012年「FAAMG」總市值1兆美元左右,目前已逼近7兆美元,增長近6倍!美國科技研究顧問公司Gartner發佈全球十大科技趨勢報告,分析未來5至10年影響世界的科技趨勢,近年來聚焦著AI人工智慧、自動化和無人化、資訊安全、5G與物聯網等,吸引了國際企業爭相擁抱與法人資金投入這些「創新科技」。5G基金> 2035年5G全球產值超過12兆美元5G是未來 10 年的主流趨勢,買對趨勢比買指數位置更重要,預估至2035年,全球5G相關產業產值將超過12兆美元。全球5G產業剛剛起步,台灣廠商在建設啟動期與大規模建設期的爆發力正準備開始,未來5~10年,都是5G的發展的高速建設期。因此,想買5G相關基金者,建議穩健型投資人可買進被動型一籃子5G股票的ETF;至於積極型投資人可考慮主動型的5G股票型基金,選股更加多元。Ai基金> 2030年AI貢獻全球GDP達14%成長根據Deloitte報告指出,未來5年,全球前2000大公司將有600家公司撥10%預算在AI人工智慧,而且約34%的企業已在進行導入AI技術的計畫。換言之,AI已是改變世界的因子,已成為未來趨勢的投資指標。全球科技巨頭全力衝刺發展新技術,像是蘋果近10年來即併購20家AI人工智慧公司,而谷歌、微軟、臉書、亞馬遜,併購家數也各有7~14家不等。根據資誠的《全球人工智慧研究報告》,2030年AI將帶給全球GDP高達約14%的成長,貢獻15.7兆美元(約新台幣480兆元)產值,超過目前中國和印度的GDP總和,顯見AI蘊藏豐厚商機。物聯網基金> 2020物聯網全球市場價值達1.7兆美元根據市場產業研究機構IDC研究,2014年全球物聯網的市值已達6,558億美元,隨著愈來愈多的裝置與物件可以連接網路,相關服務可望大幅成長,至2020年物聯網全球市場價值將可達1.7兆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16.9%。其實,物聯網龐大的市場與商機,似乎已經成為許多國際大廠趨之若鶩的趨勢,包含蘋果、谷歌、英特爾、思科、三星、高通等科技大廠,甚至Vodafone、Verizon、AT&T等電信業的龍頭公司,都開始於大手筆的押寶在智慧家庭的領域上。資安基金> 資安已成為科技與投資新顯學、新藍海全球屢見不鮮的駭客攻擊,也加速資安產業快速發展,研究機構指出,2017年至2021年,全球資安產品及服務預估累計支出將超過1兆美元,每年將以12-15%的速度成長,資安產業已成為新顯學、新藍海。根據研究機構Gartner預測,2020年全球資安支出金額將達1730億美元,而且2019年至2026年,8年成長率達70%,並且有7成企業今年將提升網路資安做為首要任務。全球進入物聯網時代,擁有完備的資安,新科技應用才能普及,加上各國政府也爭相提高資安設備與人才的投入,政府與產業均相當重視資安,不論世界局勢如何變化,資安需求是未來創新科技的大趨勢。值得一提,台股「資安概念股」屈指可數,相關「資安概念基金」-國泰網路資安ETF(00875) ,不但是亞洲首檔,更是台灣唯一。電動車基金>2025全球電動車940萬輛,佔總銷量10%近幾年全球環保意識抬頭加持,隨著各國對空污管制趨於嚴格,燃油車要符合溫室氣體及細懸浮微粒(PM2.5)法定排放標準的成本也持續提高,使得推動燃油車轉向電動車,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電動車產業可望維持高速的成長。自2003年起,Tesla特斯拉推出第一輛使用鋰離子電池充電的純電動跑車Tesla Roadster,近來年,像是TOYOTA、BMW、Audi、Volkswagen、Nissan等全球主要汽車大廠也不遑多讓,急起直追搶食龐大的電動車商機。隨著調研機構上修新能源車的銷量,估計至2030年的新車銷售中,約有4成左右為新能源車。根據Morgan Stanley報告,全球電動車銷量預估至2020年將超過290萬輛、規模成長達151%,2025年更將達到940萬輛,接近全球汽車總銷量的10%。
公寓大廈外牆 屬專有部分或共有部分?
2020-09-01
案例: 一、甲為某4層樓獨棟公寓之3樓區分所有權人,其房屋左側外牆因屋齡老舊而嚴重滲水,導致3樓屋內地板積水、裝潢污損,甲自行雇工修繕外牆後,以該外牆為共用部分,修繕費用應由區分所有權人平均負擔為由,請求其餘同棟1、2、4樓區分所有權人各給付四分之一修繕費用。試問,甲之請求有無理由(該公寓未組成管理委員會且未推選管理負責人,區分所有權人間無任何規約,亦未曾做任何決議)? 二、某區分所有建物,1樓所有權人乙擅自將霓虹燈廣告招牌懸掛於2、3樓牆壁外側,2、3樓所有權人得否訴請拆除? 解析:一、外牆是專有部分還是共用部分?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56條第1項規定,公寓大廈之起造人於申請建造執照時,應檢附專有部分、共用部分、約定專用部分、約定共用部分標示之詳細圖說及規約草約。如果該獨棟公寓是在民國84年6月28日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公布施行後,才取得建築執照之建物,可調閱該公寓的建築執照,由其建築物之建築執照標示圖說及相關測繪規定,認定該外牆究竟是屬於專有部分或是共用部分。如果該棟公寓是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公布施行前已取得建築執照,或建築執照標示圖說沒有標示,則應以鑑定或其他方式確認滲水之3樓左側外牆,是否屬於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7條第3款規定之承重牆壁,如果是承重牆壁,則該外牆屬於公寓之共用部分,甲就可以請求同棟1、2、4樓區分所有權人各負擔四分之一修繕費用;反之,如果不是承重牆壁,則該外牆屬於甲自己的專有部分,則不能請求他人負擔。二、外牆的修繕費用由誰負擔?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7條規定:公寓大廈共用部分不得獨立使用供做專有部分。而甲所有3樓房屋左側外牆,屬於全部獨棟公寓左側外牆之一部分,為維持建築物安全之主要構造,性質上不許分割而獨立為區分所有權,只能限於共用,而不得獨立使用供做專有部分。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0條第2項規定,共用部分之修繕、管理、維護,其費用由區分所有權人按其共有之應有部分比例分擔之,而甲與其餘該獨棟公寓之區分所有權人間既無任何規約,亦未曾為任何決議,故甲得就其所有之3樓外牆滲水所支出之修繕費用,請求其餘樓層之區分所有權人平均負擔。三、可否擅自在外牆懸掛招牌?民法第767條第1項規定:「所有人對於無權占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對於妨害其所有權者,得請求除去之。有妨害其所有權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本題首先應確認2、3樓外牆的所有權是否屬於2、3樓所有權人之專有部分?如前所述,應先判斷是否於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公布施行後才取得建築執照,如果是,調閱建築執照即可確認該外牆是否屬於共用部分;如果是施行前取得建築執照之建物,應鑑定是否為承重牆來判斷是否屬於2、3樓所有權人的專有部分。假設該外牆屬於各樓層之專有部分,則乙未經2、3樓所有權人同意擅自懸掛招牌,則各該樓層所有權人自得依民法第767條規定要求乙拆除招牌。又假設該外牆屬於共用部分,屬於全體所有權人的共有物,在未經全體共有人同意下也不可以占有其中任何特定部分,否則其他共有人也可以要求排除其占有。四、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8條之規定公寓大廈周圍上下、外牆面、樓頂平臺及不屬專有部分之防空避難設備,其變更構造、顏色、設置廣告物、鐵鋁窗或其他類似之行為,除應依法令規定辦理外,該公寓大廈規約另有規定或區分所有權人會議已有決議,經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完成報備有案者,應受該規約或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之限制。住戶違反第1項規定,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應予制止,經制止而不遵從者,應報請主管機關依第49條第1項規定處理,該住戶並應於1個月內回復原狀。屆期未回復原狀者,得由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回復原狀,其費用由該住戶負擔。
台股挑戰12682歷史新高的啟示錄!
2020-08-01
這一波COVID-19疫情衝擊美國、中國大陸及歐盟地區,占全球GDP比重近6成水準。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顯示,這次2020疫情相較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的殺傷力更大,也預估全球經濟今年將衰退3%,其中美國與歐元區的衰退幅度都超過5%,遠超過金融海嘯時期的衰退幅度。「二次疫情」無法避免  讓景氣緩慢復甦由於COVID-19比較喜歡冷天氣,下半年進入秋冬,可能要注意「二次疫情」可能無法避免,但是相對於世界各國在3-4月發生疫情時來得輕,因為大部分國家上半年採取封閉、限制與隔離等措施,對病毒有了「防疫」的累積經驗。所以如果發生「二次疫情」會讓經濟活動恢復速度變慢,景氣緩慢復甦!疫情讓股市兩極化  景氣與市場嚴重脫鉤對於股市而言,COVID-19 疫情讓股市呈現兩極化,出現傳產與電子族群兩樣情。所謂「疫情受害」股,像是觀光、飯店、航空等傳產族群;相對地,「雙技 (科技與生技) 」族群反而受惠,因為疫情發生後,很多事都需要靠科技電子與生技醫療,來幫忙協助人類解決問題,像是視訊、雲端、試劑、疫苗…等領域產業。美國Fed聯準會主席鮑爾強調,美國經濟前景處於「非常不確定」,就業無法如預期快速回溫,整體就業市場狀況需至2022年才會恢復。雖然景氣與經濟數字不佳,但是全球主要股市卻不墜漲不停,背後主因就是受到無限QE大灑幣+零利率,熱錢資金氾濫有效支撐股市,也讓全球的總經與股市出現嚴重脫鉤的現象,並且會維持一段時間。這一次COVID-19 疫情,各國央行同時祭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可看出2020年比2008年在QE金額與程度上有所不同,項目更多元。資金充裕+利率寬鬆  市場疑慮多但多頭明確不論今年底美國總統大選的勝負,但是選前一定會營造出有利的市場環境。依照過去歷史經驗來看,美國總統大選當年,股市表現都十分不錯,加上目前是史上資金最充裕、利率最寬鬆的「零利率」時代,讓股市易漲難跌!如果資金效應能夠延續,這一股多頭氣勢可望持續至明年。簡單地說,雖然市場與景氣疑慮頗多,但熱錢多且利率寬鬆,股市多頭十分明確!熱錢持續推升 見證台股挑戰12682歷史新高30多年前,「有土斯有財」國泰人壽、農林、台火等資產與金融族群扮演領頭羊角色,出現1900多塊國泰人壽、600多元彰銀,民國79年更寫下12682台股歷史新高。30年後,民國 109年「物換星移」變成(雙技)電子與生技族群是市場主流,像是台積電(2330)、「股王」大立光(3008) 與聯發科(2454),成為台股上攻與撐盤急先鋒,有機會挑戰12682點歷史新高不是夢! 表 台股兩次可能挑戰歷史新高比較 歷史新高日期 台股指數 市場主流族群 民國79年(1990年)2月12日 12682點(歷史新高) 資產 + 金融 民國 109年(2020年)?     ? (雙技)科技+生技 日前台股已突破12197點的前波高點,成功創下30年新高,盤中最高上攻突破12486點,距離挑戰12682點歷史新高,只剩最後一哩路;此外,台積電(2330)不畏赴美設廠與不再接華為新訂單的市場疑慮,股價依舊站穩350元,準備挑戰400元大關!當熱錢瘋狗浪退潮時  堅持挑有基本面股票進入下半年「後疫情時代」,台股與台積電都可望成功挑戰歷史新高,國人期盼30年可做最佳歷史見證。不過也可能讓許多老股民回想起當年「台灣錢淹腳目」年代,1990年2月16日當天,台股衝到12682的歷史最高點,但卻也是噩夢的開始,竟在一年內暴跌至2485點,「跌掉萬點、只剩零頭」!「當熱錢大潮來襲,可大膽搶短投機;當瘋狗浪退潮時,堅持只挑基本面!」,目前在「萬二」之上的台股,股價波動大、投資風險高,相對高檔區「多看少做」,建議「輪動、績優、龍頭、分批」操作策略,堅持只挑選有基本面的股票,因為「只有退潮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
後疫情時代 生技醫療產業爆發力強
2020-07-01
時序進入夏季,如果南半球疫情又開始升溫,那整體新冠肺炎疫情就有可能在今年冬季再次捲土重來。簡單地說,這就是新冠病毒進入季節性的流感化,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朝這樣的方向發展機率變得相當大。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雖已有趨緩跡象,但卻不減市場長期對於疫苗、藥方和檢驗篩劑的短中長期需求持續增溫。進入後疫情時代,在防疫掛帥下,生技、醫療和製藥等相關產業爆發力仍強。 瑞德西韋與嬌生反應佳  激勵醫療科技產業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截至6月2日,全球正在開發中的武漢肺炎疫苗已經上百種,其中至少10種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日前瑞德西韋的試驗結果出爐,美國第三期臨床試驗對於新冠肺炎的重症病患有效;而美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也認定,瑞德西韋將是有助阻止新冠病毒的藥物,相關正向反應帶動吉利德科學(Gilead Sciences)股價看漲,有助推動該藥物上市量產的機會。此外,嬌生(Johnson & Johnson)從2020年1月投入研發新冠肺炎疫苗,預計今年7月下半月開始進行初次人體試驗,比原本進度預期9月超前,如果研發順利且安全有效,可望在2021年4月前,生產6至9億劑疫苗,目標在2021年提供全球超過10億劑疫苗。現階段生技醫療保健產業擔任市場重頭戲角色,估計伴隨瑞德西韋的各階段結果,在疫情暫未緩解或解除前,操作建議可持續關注或加碼醫療科技、遠距醫療、醫療互聯網與保健等相關題材產業。 景氣前景混沌時  市場資金相對青睞醫療產業美國生技指數NBI年初迄今,為全球極少數繳出正報酬的市場,更是推升美股的重要關鍵之一。以美國醫療研究機構統計,今年以來新冠病毒藥物件數來看,迄今已近150件,其中有逾3成多的藥物都與研發疫苗相關,凸顯美國官方在政策面的積極支持態度。市場對於9月底、12月底疫苗用藥可望上市做緊急使用,亦有助支撐相關產業。從基本面來看,全球市場面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產業能見度欠佳,但生技醫療製藥產業卻相對明朗,今年全年企業獲利預估上調2%,為極少數獲利上修的產業,顯示疫情帶來的需求增溫,已挹注成長動能。值得一提,過去干擾生技醫療製藥產業的藥價題材,包括美國總統、國會和民主黨候選人在支持度和政策上,都已轉向於年底大選前不再提過藥價相關議題;隨著藥價相關干擾議題暫時拿掉,已形成正向因子。以過去3次經濟衰退期為例,不論是2001年科技泡沫、2009年金融海嘯,或是2020年以來迄今疫情帶來的衝擊,醫療產業占S&P指數比重都從平均12%攀高至16%,這也意味當景氣前景混沌時,資本市場資金相對青睞醫療產業。醫療產業抗景氣循環  長期報酬僅次科技類股新冠病毒疫情對藥品需求量的負面影響有限,患者至醫院醫療活動減少,藥品促銷活動可能因疫情取消,短期內藥品銷售量或許對疫情嚴重地區造成影響,但中長期藥品需求仍不受影響。此外,部分學名藥廠原料藥的供給主要來自中國及印度,目前多家藥廠表示原料庫存仍有3至4個月,同時也分散原料藥供應來源的策略,目前供給面尚不虞短缺。(資料來源:GS & Factset)根據高盛預估,2020年醫療產業EPS年成長率分別為5%,優於整體股市平均值-2%。2019年初至今,S&P500指數對今年 EPS的預估值持續下修,但醫療產業EPS維持不變,顯見醫療產業具抗景氣循環的特性,預估大幅下調風險相對較低。全球生物科技公司創新藥研發持續,具有高度競爭力藥品研發公司不受藥價下跌影響,整體營收還優於市場預期。根據統計,美國S&P500自有產業分類以來30年,醫療類股長期報酬僅次於科技類股,顯見醫療類股具有長期穩健成長,兼具防禦、高成長性。隨著藥價議題、醫療政策對股價影響逐漸淡化,投資人可逢修正佈局醫療相關基金,掌握成長趨勢。資料來源:Bloomberg & Sectoral,統計時間 01/01/1990 to 01/31/2020,保德信投信整理注意:本資料所示之指數或個股係為說明或舉例之目的,並非推薦投資,且未必為保德信投信所管理基金之對或持有之部位.
可否代理子女訂立遺產分割協議書?
2020-07-01
案例:甲乙育有一子丙,丁為丙之妻,二人育有子女A、B、C三名未成年子女。丙於105年死亡,甲又於107年死亡,試問:A、B、C三名未成年子女代位繼承甲之遺產部分,丁以A、B、C三名未成年子女之法定代理人身分,代理子女簽訂遺產分割協議書,是否有效?解析:一、誰有繼承權?民法第1138條規定繼承順位:「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左列順序定之:一、直系血親卑親屬。二、父母。三、兄弟姊妹。四、祖父母。」由此可知,本題丙於105年死亡時,繼承人為配偶丁與子女(直系血親卑親屬)A、B、C等4人。二、甲的遺產由誰繼承?107年甲死亡時,第一順位繼承人為直系血親卑親屬,丙、A、B、C均屬之,而民法第1139條:「前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以親等近者為先。」丙與甲之間為一親等,A、B、C為二親等,依法應由丙與甲之配偶乙共同繼承之。然而繼承開始時(即甲死亡時),丙已經不存在了(丙已於105年死亡),依民法第1140條:「第1138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者,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其應繼分。」因此甲之遺產繼承人有甲的配偶乙,以及丙之直系血親卑親屬A、B、C代位繼承。三、丁可否代理三個子女簽訂遺產分割協議書?甲之遺產由乙、A、B、C等四人繼承,依民法第1164條規定,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遺產之分割方法由全體繼承人協議,但是A、B、C三人係未成年人,其法定代理人(母)可否代理A、B、C三人與甲之配偶乙訂立分割協議書?民法第1086條規定:「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之法定代理人。父母之行為與未成年子女之利益相反,依法不得代理時,法院得依父母、未成年子女、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或依職權,為子女選任特別代理人。」所謂「依法不得代理」係採廣義,包括法律禁止自己代理或雙方代理之情形,以及其他一切因利益衝突禁止代理之情形在內。民法第106條規定:「代理人非經本人之許諾,不得為本人與自己之法律行為,亦不得既為第三人之代理人,而為本人與第三人之法律行為。但其法律行為,係專履行債務者,不在此限。」四、實務見解參考福建金門地方法院104年度家親聲字第5號、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105年度家親聲字第339號、苗栗地方法院106 年度家親聲字第147號、新竹地方法院106年度家親聲抗字第4號、彰化地方法院107年度司家親聲字第41號裁定等實務見解,認為A、B、C既同為繼承人,彼此間有利益相反之情形,例如其中一未成年子女拋棄繼承或同意分受低於其應繼分額之財產,則其他未成年子女之應繼分可分到之財產數額即隨之增大。故父或母以法定代理人身分一人代理多名未成年子女訂定遺產分割協議書,自有違雙方代理之規定;於超過一名未成年子女部分,即屬民法第1086條第2項所定「依法不得代理」之情形。結論:本題丁僅得擔任未成年子女A、B、C其中一人之法定代理人,另向法院聲請為其餘二人各自選任特別代理人,如此簽訂之遺產分割協議書才是有效的。
銀行零接觸服務爆紅 宅在家縱橫投資理財
2020-07-01
疫情爆發後,銀行大多以「無縫接軌」方式,推動全線上化的「零接觸服務」,且強化技術面,以利客戶使用線上功能更流暢,盡力提供與實體交易無差別化的服務品質。 疫情升溫,提升國人防疫觀念,也改變金融圈生態。向來需要與客戶近距離接觸的銀行業,近來積極強化網銀、行動銀行等功能,大力推動「零接觸理財」服務,推升數位交易量大幅成長。數位金融不限時間地點  3月開戶數爆發性成長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全球持續升溫,儘管台灣疫情逐漸緩和,但自今年初疫情爆發以來,防疫期間外出人潮減少,間接衝擊到銀行實體分行日均來客數。然而,各銀行內部觀察發現,近三個月以來,客戶宅在家使用數位金融工具交易,與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且顯著的成長。以台北富邦銀行為例,自今年初疫情爆發後,分行臨櫃交易量下滑,平均日來客數較去年同期減少約一成;但相對在網路銀行、行動銀行(app)客戶年成長近三成,網購刷卡額也成長逾六成。金融消費龍頭中國信託銀行統計,今年3月網路銀行線上轉帳交易筆數,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約51%,線上開立數位帳戶數也爆發性成長約272%;至於換匯及基金申購交易筆數則年成長51%,線上貸款申辦件數也成長約79%。台經院產業分析師陳衍潔認為,數位金融解決了時間、地點限制,且可避免現金接觸傳染的問題,進而大幅提升民眾使用線上服務的頻率。她表示,銀行業者反而能趁此機會思考如何發展及深化電子支付、電子錢包及遠端金融等服務,可因疫情催生更具潛力的商機。銀行提早數位轉型  無縫接軌零接觸服務政府近年來力推無現金社會,傳統銀行也因應數位轉型,早在核心系統導入雲端、人工智慧(AI)、區塊鏈等技術。因此,自疫情爆發後,銀行大多以「無縫接軌」的方式,推動全線上化的「零接觸服務」,且強化技術面,以利客戶使用線上功能可更流暢,盡力提供與實體交易無差別化的服務品質。舉例來說,銀行財富管理服務向來較仰賴理財專員的解釋與溝通,渣打銀行財富管理總處負責人陳太齡指出,由於市場的不確定性升溫,財管客戶對於資產配置的詢問度也隨之提高,因此,理財專員改以電話、視訊會議的方式與客戶討論,並隨時以線上詢問方式作動態調整。 中信銀行個人金融副執行長楊淑惠也表示,突發的疫情讓許多產業開始調整營運模式,宅商機炙手可熱,如雲端應用科技、食物外送服務、線上遊戲、串流媒體等成為投資亮點,民眾使用「零接觸理財」服務意願大幅提升,宅在家也能掌握投資理財契機。